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流工程知识体系

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文1

关键词:电力营销 服务 质量管理 要求

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原则性比较强,规则比较多,所以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并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的健康发展。

一、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一)文件的编写和管理方面的要求

贯彻相应的要求,围绕一定的核心。在编写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围绕着ISO9000的质量管理原则展开,保证整个文件的连贯性及同质量管理体系相应标准一致性。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水平。

进行全面覆盖,突出一定的重点。在编写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过程当中,要把相应电力企业的营销和服务当中的各个细节、环节等进行全方位的覆盖,明确规定质量服务管理当中的重点问题。

进行整体性设计,优化系统。在编写和管理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一直都要把电力营销和服务当做一个整体,梳理清楚各个流程,有效地促进整个相关部门间的系统联动,优化整个系统。

(二)如何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控制

控制电力营销服务管理体系文件的时候,首先可以授权特定的工作人员对相应的文件进行审批,审核的时候必须确保文件整体的合理性。其次,对同电力营销和服务有一定关系的法律法规和省级公司规范性的文件要由营销部的主任或者副主任进行管理,并执行相关文件中控制程序的规定。

二、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

(一)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主体和其质量要求

通常情况下,主体包括各个供电公司实施相应的电力营销和服务的部门和配套的计量服务中心,各个供电营业部门也是该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主体在进行服务的过程当中必须遵循以下质量要求:合法性、功能性、准确性。合理性、安全性、便利性、时间性、文明性和经济性。

(二)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所关注的焦点

该体系的主要关注焦点为客户的满意程度。通过相应的分析工具及手段分析并分解客户满意的焦点和目标,分配给各级部门。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各部门服务意识。

(三)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的管理

供电公司的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的过程当中,良好的沟通可以增强电力营销服务内部各个职能及层次对相应的质量反震、目标管理理念的理解和贯彻。

(四)电力营销和服务覆盖产品实现过程

电力营销和服务所覆盖的产品实现过程一般包括两类,也就是支持性过程和最高管理者过程。前者是支持后者进行相应的经营决策的一系列的辅助行为,如记录管理、文件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标识管理、数据分析管理、基础设施管理等等。

(五)如何控制客户和相关方的满意

对客户机相关方满意的控制,相关人员可以从客户产生需求到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当中,积极收集提高质量体系管理水平的信息,这样才能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良。

三、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实现过程

(一)积极实现一顾客及相关方为主要关注焦点

首先,尽量满足顾客的需求及期望;其次,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再次,满足相应电力企业职工的需求及期望;最后,满足政府有关部门的需求及期望。

(二)引入相应的质量方针

引入相关质量方针时一定遵循上级要求进行统一部署,按照相应要求制定出适合自身的量方针。质量方针的内容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对电力行业的要求。

(三)服务实现的过程

1.有效策划电力营销和服务的实现。该策划通常包含这样几个过程:过程的识别、编制过程控制文件、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明确服务接受的要求、确定相应的监控准则、确定记录等等。

2.有效控制同客户有关的过程。大客户服务、电力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中心、营销分部等制定相应的《与客户有关的过程控制程序》,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电力营销和服务要求的识别、评审和同客户的沟通过程等。大客户服务,电力营销业务、客户服务中心及营销分部负责和各自范围之内的客户机政府相关的部门沟通,沟通的内容通常包括电价政策、电力法律法规、需求侧相关管理信息等。

结论

作为电力企业,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电力营销服务就是体现供电企业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的一个窗口。本文针对建立电力营销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有关问题做以间的那分析,描述了工作流程和实现过程,希望能对有关企业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电力分会供电专委会.供电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刁柏青,周尊国.电力改革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文2

《仓储管理》课程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普通本科高校《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方向,希望能为广大《仓储管理》课程授课教师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

课程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或称《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亦称为《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是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1-2]。《仓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环节,其主要授课内容包括仓储管理基本概念介绍、仓库选址和布局、仓储设施和设备管理、仓储作业流程管理、库存控制、仓储成本管理与绩效评估等六个模块。《仓储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仓储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企业仓储部门从事有关岗位工作的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3]。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要运用现代物流系统论和供应链管理思想,将库存与仓储管理理论知识和库存与仓储业务实际相结合,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以库存与仓储作业管理为核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一定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培养学生从事库存和仓储业务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设置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下面笔者结合自身讲授《仓储管理》课程的一线教学经验及多次参加国内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与兄弟院校同仁深入交流的心得,来谈谈目前该课程教学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课程可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1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课时比重过大,部分课程内容重复设置

多数本科高校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采用“教材理论内容为大纲”的组织模式,实行“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传授方式。这种以“老师为主、学生被动、依靠课本、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导致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谋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更弱[5]。另外,国内的《仓储管理》教材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往往追求大而全、包罗万象,结果使得部分章节的内容设置与其它课程的内容重复。如经典的经济订货批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模型,在前几学期开设的《运筹学》、《运营管理》等课程里都设有专门的章节讲授,而这部分内容又是《仓储管理》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到底讲解还是不讲解,许多老师难以抉择。本来保持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无可厚非,但若授课教师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不加以筛选,而是照本宣科,则会导致以下后果:一是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重复学习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二是使得本来就紧张的课时更加捉襟见肘,每个模块内容只能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教学重点不突出。

1.2实践实验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效果不显著

《仓储管理》课程是包含仓储、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学、机械设备、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多学科的综合叉课程,涉及的相关实际操作内容覆盖面广、种类多,实践实验教学难度大,发展还很不成熟,教学手段相对简单,许多实践实验教学内容受限于办学条件也是仅仅流于形式[6]。而对于具有浓厚的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仓储管理》课程来说,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和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了解新观念、新方法,不参与实际的物流活动,必然产生“高理论知识,低实践能力”的现象,使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圆满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7]。另一方面,普通本科高校新引进的教师基本上要求博士毕业,这些人的科研理论水平自不必说,但往往由于是“离开一个校门”又“迈入另一个校门”的“校校对接”,根本没有在企业从事相关专业锻炼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纸上谈兵”,实践实验教学无法开展,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1.3评价体系不尽合理,评价方法弊端大

正如上文所言,《仓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进行课程考核时,应突出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如实训环节、实验环节等。然而,《仓储管理》课程目前的考核方式仍以试卷为主,偏重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不能很好地衡量和反映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熟练应用程度。虽然也考虑到了学生日常学习表现应占有一定比重,但各校往往限定比重的区间,这个区间基本上维持在20%~30%之间,明显占总成绩的比例过低。这种限定比重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好好上课,甚至逃课,考前花一周时间死记硬背,照样能拿到比较高的课程成绩,因为平时成绩的调节作用实在太有限,考试卷面成绩基本决定了总成绩,授课教师明知这样的考核结果存在弊端性,却也无能为力。通过以上对《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中不足之处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仓储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该课程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无法完全满足当今社会对物流类本科人才的需求[6],加强仓储管理课内外的教学质量,对于该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8]。因此,对现有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已迫在眉睫。

2现有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方向

2.1现有课程教学体系优化

在专业培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指导下,依据《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理论教学体系的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不定期的进行调研,以严格的工作流程分析为基础,基于工作过程选择并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并结合仓储管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保证教学内容能够反映课程最新理论和应用成果。二是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课程实验内容应与仓储的实际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融合,开设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实验内容项目,形成从低到高、由浅及深,包括基础验证性、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等在内的层次多样、系统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2.2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仓储管理》课程是面向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核心专业课,一般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讲授。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前几个学期的专业基础知识积累,在学习《仓储管理》课程时,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授课教师只需要合理加以引导,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能。老师可鼓励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小组,对课程内容感兴趣的领域,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进行深度学习;邀请高年级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以学科竞赛、学生自主科研项目等为契机,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物流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炼与课程知识体系相关的内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3课程教学过程监控和效果评估体系设计

鉴于许多高校出现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现状,为防止课程实训、实验教学内容不能被有效执行,建立一个针对课程教学体系的全面监控系统,加强对课堂理论教学过程和课堂内外实践教学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完善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是目前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考评制度在形式上较为单一,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仓储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推进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考评方式,全面评估教学效果。

3结束语

三尺讲台就像一个舞台,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和演员,学生既是投资方又是观众,投资方愿不愿意投资,观众愿不愿意买票就看剧本的质量,导演的功力和演员的演技,而剧本乃一剧之本,剧本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功与失败。一个好的剧本可能会被拍成一部坏片子,但一个坏剧本绝不可能拍成一部好片子。课程教学体系就是课程的“剧本”,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就绝不可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性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笔者提出进行《仓储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原有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张云丰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库存管理课程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6(12):149-150.

[2]刘洪娟,王丰,姜大立.《库存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3,32(12):446-447,456.

[3]聂碧娟.关于仓储管理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3):62-65.

[4]罗浩,曾湘萍.《库存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内容构想[J].怀化学院学报,2010,29(9):145-147.

[5]刘志永,卫淑霞.《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6-77.

[6]李莉.配送与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7):168-169.

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文3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福音,也是对上海建设全球物流中心的关键支撑。

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贸易自由化将扩大货物自由流动的空间,促使越来越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自贸区内企业的数量和种类将大幅增加,自贸区的货物自由贸易、金融自由流通,以及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自由贸易活跃度提高,必将利好国际航运、国际货代、港口、保税物流等多个直接相关产业,开启一场物流“盛宴”。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它将带动整个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物流业的成长和发展。物流行业信息在不断地给我校(东华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利好消息的同时,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等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7位,属于5星级专业,并且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直接依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还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点和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具备上述学科融合、专业领先的优势,更应大胆创新,提出具有创新性、可操作和可复制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思路,为培养高端物流人才进行有益的探索。

物流管理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及经营管理。它具有学科范围广、实践应用性强、系统性强的特点,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物流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在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当前加强物流工程实践技能培养的手段之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大量的教学案

例、现场图片及视频录像等,但学生或是看了热闹,无法真正深人领会,或是由于教学材料设计得不合理,使得学生对物流工作有“低端、脏、乱、差”等印象,因而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正确择业。

(2)我校作为一所教学与研究并重的重点院校,在教学中还要强调专业的科学研究活动。如果仅是呈现实例、案例和操作性技能知识,片面地强调应用性、实践性,而没有仔细设计呈现的方式和过程,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实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不相符,也无法很好地实现研究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因此,本文针对当前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设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既保证有扎实的实践性,又能超越定位于一线物流作业的做法,将专业的实践性与专业的科学研究相联系,创新性地设计一些教学资源,引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与实现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

高端物流管理人才是当前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一个重要部分。国内外已经有一批教育研究者对这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些理念与方案。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义,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兼具,具有全局观、整体观、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⑴。从实际来看,美国一项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和专业结构的调查结果显示,高端的物流管理人员具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对物流管理概念,包括从简单的仓储、运输到综合物流、全球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有全面、深人的认识M。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州立大学等知名大学均提供以工程、管理科学和供应链管理策略为主的本科课程,其课程内容不但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兼具理论和研究特性。

在培养方式上,针对各种教学对象,国内外也有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本科教育中,李庆明提出了“宽口径、重基础”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教育中,孙卫等对美国的案例教学、计算机模拟、课程讲座等实践教学手段予以肯定[4]。刘峰涛等以东华大学全日制物流工程硕士培养为例,采用项目管理理论中K作分解结构(WBS)方法,提出物流工程硕士培养管理思路[5]。刘丹提出了“产学研”教学理念与校企互动机制,从课程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两方面完善教学计划&。王晓锋构建了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以物流实验室为平台,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社会实践、物流案例教学、课程实践、物流模拟实验、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论文等,并进行系统化研究与实施,使之成为一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全程实践教学模式[7]。针对案例教学,张剑芳提出适应多元化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方法w。刘彬斌将过程管理理念引入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物流学教学与评价质量控制方法:95。

总体来说,无论是对高端物流管理人才的定位,还是人才培养的方式设计,都已经有了--些成功的探索。但是针对我校的实际,仍需要设计一整套详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方案。本文在以下两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1)提出基于创新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为探索创新性、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2)提出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课程群的平台建设四个方面。这些建设方案不仅应具有创新性,而且应具有可操作性,为高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新的可借鉴的方法。

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

1.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建设框架

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该体系中,课程群体系的建立是实施课程群建设的基础,如何建立适应创新性物流T: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和基于能力体系的课程群

2.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三阶段培养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对以下两类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

(1)适应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国际物流服务人才,包括海运或航运管理、港口管理、报关报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适应国际化都市经济与生活发展要求的城市物流设计规划和服务人才,包括物流园区、第三方物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急物流、逆向物流、港口物流、国际采购、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城市配送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针对以上两类物流专业人才均需具备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是传授知识,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因此,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将教学定位由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

第一阶段: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素养的培养。这类能力在大一、大二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的培养中落实。

第二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物流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企业业务模拟、第三方物流模拟、国际物流模拟等一体化的专业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理解物流业务,熟悉物流运作,逐步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业务分析与运作优化方法,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供应链建模能力。这类能力的培养在大三的教学中落实。

第三阶段:从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实践等专业综合性课程,以及社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物流设计大赛等实践形式,让学生从实验认知到企业实践直至综合应用中提升物流系统规划能力、供应链设计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三阶段培养体系下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

以三阶段能力体系为框架,归纳分析各能力框架下的知识点,并进行知识点梳理与整合,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研究物流管理理论的传授与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的融合体系,最终确立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展开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电子商务物流四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进一步理顺课程教学内容,保证群内课程知识点的连贯性与群间课程的协同性。课程群划分方案见图2。

三、基于核心课程群的建设方案

1.基于课程群的物流案例群贯通式建设

(1)建设群内的贯通式案例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案例作支撑,但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基础能力培养课程:大学外语类、高等数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运筹学、微观经济学等是传统的案例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简单应用层面,学生只能了解某个理论知识的应用,而不明白为什么应用,以及在什么业务环境下应用,造成了案例教学与物流实践的脱节。因此,以课程群的形式将多门相关课程绑定,建设群内各门课程的贯通式案例,让案例能够贯穿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并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综合应用,真正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地将案例融人到物流专业教学中。

(2)通过企业实践、物流设计大赛等建设案例库。真正好的案例一定来源于企业实践,通过学生的企业实践收集企业案例素材、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方式,师生真正参与的企业案例才更具有典型性,更能深人进行研究和进行企业实践应用。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案例的编写,以完善案例库。

2.基于课程群的物流实践一体化建设方案

基于课程群,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实施物流实践一体化方案,包括“一个目标、三个阶段”。即围绕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应用型高端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阶段实施的物流实践教学。包括第一阶段物流体验性实践环节,结合物流综合管理课程群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第二阶段物流专业系统实践环节和第三阶段的物流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二-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认知一实践一综合成用逐层递进,形成一种全程不间断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一体化模式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

3.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平台网络化建设

为保证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将相关信息上网,才能实现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将最新成果及时展示和分享?因此,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建设,我们根据四个课程群组织开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网站,实现课程群的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交流搭建了良好的互动平台U

四、结语

本文提出了基于创新性T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新方案,以及基于创新性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建设思路,包括基于创新性物流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理论体系建设、物流案例群的贯通式建设、物流实践环节的一体化建设、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平台建设。本文的研究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多方位要求下的高端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缩短学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实现“供”与“需”的无缝对接,这对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文4

关键词:物流教学、专业英语 绿色教学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424

一、引言

专业英语(ESP)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都属于专业英语范畴。高等院校的专业英语是以基础英语教学为前提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更多的专业特征,其内容也形式多样。

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国际合作日益深化,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国际化视野,能够以外语为工具进行专业交流,掌握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因此专业英语的教学是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于物流这一侧重于实际应用的学科尤为重要。

二、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措施

专业英语是英语课程与专业知识课程的有机组合,是一门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接收先进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课程。不能单纯地将专业英语的教学重心放在专业基本知识的了解和专业词汇的掌握上,要重视培养学生将英语作为工具应用于专业领域的能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开阔专业视野。然而以往的专业英语教学主要侧重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对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必须进行必要的改进。

1.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要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指导思想,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各个专业的具体特点和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应根据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而又个性化的专业英语教学体系。

要想做好专业英语教学必须首先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专业英语是大学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是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应用的重要工具,不单纯是扩展专业词汇量,熟悉本领域的专业术语,更是学生进行专业领域探索学习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考虑到其具体的英语水平,同时兼顾兴趣,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还要考虑到实际工作应用情况,切不可一味地增加理论深度,脱离实际培养目标,要重视英语这一工具与专业领域的渗透结合,为学生搭建学习和应用的系统平台,使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而不是一味地学习英语。专业英语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工具进行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时培养具体的应用能力,从事专业工作,促使学生完成从“学英语”到“用英语”的转变。

2.教学内容的选取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是将以教材为主要依据,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教材建设尚不完善,同时物流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一种大教材观,应该根据本专业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某一特定教材,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以物流工程专业英语为例,可以选择基本物流概念、各种专业领域技术等作为教学内容,同时增加一些介绍具体物流运作的材料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教育内容选材要广泛,不仅要有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文献和科普读物,还可以包括文摘索引、专业论文、专著节选、技术合同、产品样本等多种形式;从专业内容选取来看,要注意体现物流工程领域的多个研究方向,例如机械工程、管理工程、运输功能等多领域。同时应使教学内容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载体,便于学生进行专业表达和交流,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是能够综合地反映整个学科体系,重视教学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系统性,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突出时代感,反映物流工程学科高速发展的现状。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实施教学计划及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专业英语的教学应该重视教学培养目标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课堂的导引作用,综合的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合理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实践作业、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应特别强调情景教学,利用现有的条件积极地创造与教学内容相辅的实际运作场景,将课堂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应让学生以英语为载体进行物流运作练习,解决物流作业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开展仓储作业实验,模拟工作时学生相互交流以及各种表单的制作和填写都采用英文,教师作为主管合理地进行调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践中完成了学习,实现了从学习英语到使用英语的转换。教师应注意紧紧地围绕教学培养目标展开,同时要注意难易度的把握,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

4.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载体,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学习平台

当今社会资源极为丰富,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充分地利用各种学习载体,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学习平台,特别是网络平台,教学不应局限于一种形式,不应完全受到教师和课堂环境的束缚。利用网络沟通的快捷性,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平台;同时可以利用校园讲座以及参与相关专业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专业英语学习,为有限的教学资源形成良好的补充。

5.应用现代绿色教学理念

所谓“绿色教育”,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接受知识,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可以将环保意识融入其中,让学生明白物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通过查阅国外相关的技术资料,让学生理解集约型物流的涵义,培养良好的品德,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绿色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天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五、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分析

教学评估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要适应新时代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建立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考评体系。要注意考核的过程化,弱化期末集中考试功能,建立学生学习的长效考核机制,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避免依靠死记硬背和突击集中复习的现象,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风。应尽量采用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记录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监督,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要注重以考核为手段,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引入多种考核形式,比如撰写相关领域的综述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某一比较具体的物流技术领域进行文献索引查询,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以及互联网资源,要求每一组学生都相互讨论,进行分工写作,并保证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能够表达正确、连贯,在加深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撰写综述报告过程中重要注意分析该学科领域的现状,要重视外文原文文献的查询,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比如研究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某一专业领域存在的差距,如何合理地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综述报告教师可以不进行直接评判,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安排一定的主题演讲,对其在成绩上给予倾斜,中央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实践机会,还可以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采用口试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讨论式的交流,有针对性的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需要不断地根据物流专业技术的发展而改变,同时也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创新,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和方法,否则将会损害我国的物流教育发展。

作者单位:王成林,刘红,王微怡,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赵莲萍,中央广播电视电学;王宏波,哈尔滨第二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何亮,周细应,刘延辉. 工科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创新[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6,1:29-31.

[2]杜立红.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2:129-130.

[3]徐慧.小议专业英语教学[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6:75-77.

[4]孙银燕.焕发绿色课堂生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17-18.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Logistics ESP

Wang Chenglin1Liu Hong1Wang Weiyi1Zhao Lianping2 Wang Hongbo3

(1.Beijing Wuzi Institute;2.Central Broadcast Television Electricity;3.Harbin 24th Middle School)

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文5

一、适应CAFTA区域国际物流发展需求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是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当前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CAFTA区域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发展需求。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CAFTA发展及其人才需求态势分析,适应 CAFTA区域国际物流中心建设需求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以下几个素质要求:

(一)应用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重点培养学生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CAFTA物流中心建设大产业、大港口、大交通、大物流发展需求,熟练运用GPS、GIS、BC条码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WMS、TMS、CMS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在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实训环节设计等教学改革和实施应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CAFTA国内商贸物流和国际港口物流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拓广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制度,使毕业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是能手。

(二)复合性。物流管理是以降低物品流通成本、提高流通经济效益为目标进行的物流规划、流程设计、信息控制、组织管理等工作,涉及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与技术,是一门复合性很强的专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国际化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向产供运销国际供应链一体化集约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相互交织融合,服务于广西北部湾和中国东盟物流中心所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和技术问题日趋复杂,涉及商品采购、物流设计、报关报检、金融保险、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外语外交、经济法律等。因此广西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必须朝着厚基础、宽知识、强技能、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才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区域国际性。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省区,将成为中国东盟国际区域物流中心,具有明显的区位特色。因此,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要符合区域国际性需求,通过国际区域专业特色培养,使流管理专业学生具有先进国际视野和管理思维,掌握国际物流运作业务,熟悉国际规则与惯例,能熟练应用外语进行交流。

二、面向CAFTA区域国际物流发展的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核心工作,也是开展有效教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其在专业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需要研究明确以下几个问题:课程体系设置原则、课程体系设置思路、课程体系架构设计。

(一)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把握的原则。(1)科学性。课程体系设置要科学把握学科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2)实践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应以国内外物流行业企业岗位任务和技能需求,突出应用性。(3)特色性。广西高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应体现本专业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中国东盟区域国际物流中心的人才就业定位和专业特色。

(二)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遵循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实务技能为重点,根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就业面向、国家物流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突出实践课程教学地位,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开展系列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使课程体系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及中国东盟区域国际物流中心发展人才培养需求。

(三)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架构设计。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与思路,基于工学结合服务CAFTA区域国际物流职业导向思想,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岗位技能分析和职业成长过程深入分析,构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拓展三大课程模块构成。职业素质课程由职业基础素质课程和职业拓展素质课程组成,职业能力课程由职业通用能力课程和职业专业能力课程组成,其中,职业专业能力课程由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和专业拓展能力课程组成。该课程体系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认证、职业拓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兼顾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模块里,特别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点开展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背景,以作业流程为主线,设计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形成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和严密的课程体系。

三、面向CAFTA区域国际物流发展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高职教育以培养技能型实践性人才为根本目标,应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实施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广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应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CAFTA商贸物流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开展实践教学,实训方式以职业见习+课程实训+集中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实习进行,采取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导入嵌入融入实践教学模式。

(一)导入式实践教学。安排第1学期进行,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研校内物流实训室和物流企业如沃尔玛物流配送中心、广西运德物流公司、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了解CAFTA区域国际物流行业企业发展态势及物流岗位技能要求,初步认识现代物流设施设备与物流运作管理实务。通过采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认知与专业兴趣,为日后专业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导入式实践教学具体课程可设置为专业教育或职业见习,纳入专业课程体系。

(二)嵌入式实践教学。安排在第2~4学期进行,包括专项实训和集中实训,专项实训是基于课程知识、技能、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根据课程教学方案设计和课程进度安排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内专项实训,如现代物流基础、供应链管理课程,可分别选择物流包装、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供应链延迟技术、供应链企业联盟等教学模块,到物流实训室或CAFTA区域国际物流企业通过讲解演示、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开展互动式实践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程某项具体物流技术或管理实务。集中实训课程,是纯实训课程,第2~4学期每学期安排一门,分别为仓储与配送实训、港口物流、物流技能实操,前期安排在校内物流实训室,后期安排在CAFTA区域国际物流企业进行,采取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轮岗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具体物流岗位业务操作技能。

(三)融入式实践教学。安排在第5~6学期,分别为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该实践教学环节可安排在CAFTA区域国际物流企业或学生自选单位进行。教师可通过布置毕业设计、企业调研等实习任务,通过有效的实习实训校企互动联合指导教学,开展问题教学、项目教学和企业轮岗实训,让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将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企业物流运作管理实务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即将毕业上岗,接受市场检验做好充分准备。

物流工程知识体系范文6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实训教学

前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涉及的领域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从整体来看,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有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家居等行业。2009年8月,“感知中国”的讲话把我国物联网领域发展推向了,我国在无锡建立了“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电信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在无锡建立了物联网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需要物联网技术人才,加大物联网工程技术各级人才培养力度,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和紧迫任务,中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着眼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增加在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实训上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实训,培养既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技能,又懂得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适应社会信息化产业新趋势的发展。

1中职物联网技术专业现状

目前,全国大多数本科、高职院校都开设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并把该专业作为重点规划和发展专业,学科知识体系及课程设置都在研究与探讨,物联网专业教学与实训处在摸索、实践阶段,没有成熟的体系、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中职学校也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但是物联网技术是多个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发展技术,主要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电子技术等综合的学科应用,而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科体系不够完善、受学制,专业师资和教学实训设备等因素限制,如何在学校现有师资、课程、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创建能满足物联网产业企业的需求、又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联网专业,是各个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上采用两步走的方式来实现:第一步,各中职学校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体系的特点与优势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增加物联网技术方向的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探索与实践。第二步,整合相关专业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制定统一、完善的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2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与教学实践都是基于普通计算机之间互联的网络工程技术,而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物联网技术是多个学科技术交叉融合的新兴发展综合技术。主要涉及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等综合的学科应用技术,知识系统非常庞大,必须进行研究与梳理,依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考虑中职学制与学生学习能力,根据网络专业的课程架构与知识体系,合理组织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进行适时课程的设置调整,根据物联网技术系统层次结构特点和关键技术,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扩大就业面,提升在就业中的优势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标准课程设置中已经涵盖了物联网技术网络层知识领域,只需要增加的主要是物联网感知层和应用层的相关核心课程。具体是在专业基础课增加《物联网技术导论》,专业课上增加感知层《传感技术与检测》、《RFID技术与应用》、《传感网组网技术》课程和《网站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的应用技术》应用层课程。

3物联网技术实训体系设置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定位应体现在工程实践性,学生需要有知识理论的学习,更要注重工程能力的实践,根据物联网工程的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体系,设计教学实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程的应用技能,根据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与设施情况,确定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实训体系,确定实训教学的内容。(见表1)

4物联网技术教学实训的实践

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受学制(三年)和学生学习能力、实训条件、师资等因素限制,课程调整的空间较小,在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网络专业的课程架构与知识体系,合理组织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教学与实训,系统的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适当调整专业课程,一方面将物联网传输层新技术与知识“嵌入”到原有的课程教学中,比如:将传感器技术和RFID技术知识作为电子技术基础的内容,无线传感网组网技术加入到网络课程中,将数据库技术知识融入网站建设与管理课程中。另一方面,进行适时课程的设置调整,在有限的学时上增加《物联网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与实训,进行典型的应用系统综合实训,如智能家居与智能安防监控综合实训。

5物联网技术实训室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有完善的网络布线实训室、网络设备配置实训室、系统搭建实训室、网络安全实训室,能完成网络工程的实践教学实训。物联网技术实训室可以对原有的网络工程实训室进行改造,规划和购置物联网实训模块设备,模拟物联网应用工程环境和实际应用环境,构建“理实一体化”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室,拓展原有实训室的功能,提供课程教学实训从理论知识学习、讲解到演示、基本技能训练、工程项目实践等多层次教学实践。借鉴网络技术的项目教学实践体系,根据物联网工程的工作过程构建实践体系,设计教学实训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工程的应用技能。因此,通过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实训体系设置、实训实践及实训室建设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增加物联网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实训,培养既掌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知识技能,又懂得物联网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扩宽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信息技术类(第一辑)[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黄永前,刘凌.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物联网技术课程设置探索[J].物联网技术,2016.

[3]李翔宇,曾燕清,陈志德.基于岗位需求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体系建设思考[J].福建电脑,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