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 风景园林;地域特征;规划设计

引言

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中,这种关系体现的尤为明显。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由于世界上各区域气候、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和地域景观。

不同的地域特征影响这一地域的方方面面,以地形地貌作为造园主要载体以植物材料作为造园的主要元素的园林景观,与地域特征的关系更为密切。不同的地域条件形成了不同的风景园林类型。各地域的优秀园林作品都是在尊重地域基址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一片地域的气候、土质、人、动物、植物和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次次事件凝结为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刻穿透力的人文精神,一方土地上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状态聚集浓缩成地域的风情特色。

地域特征简述

某一地域范围内存在显著区别于其他地域的各种显著事物、标志及表征,统称为该地域的地域特征。以地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可具体细分为地域自然特征及地域人文特征两大类。

1、地域自然特征

地质地貌

不同类型的岩石,表屡不断被风化,从而形成了人类厦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土壤。地域的地质土壤情况,是决定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一个重要园素。地貌,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动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多种多样的外貌和形态。地球表面,一方面受地壳运动、岩裳活动、地震等内动力影响,另一方面.受气镔中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等外动力影响.形成丰富的地貌类型。

(2)气候气象

地球外圈层的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的因素,满足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其周年的变化,形成了地域常年的气候气象特征。

植被

植被是^居环境建设中一十需要高度重视的因子。由于植物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语汇,是体现风景目林学科生态属性的主要方面,是人居环境建设中活的园子,因此,地域植被特征对园韩作品影响特别大。

水文条件

水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和最重要的物质,人娄生活更是不能没有水。自远古以来,人类即自觉的择水而居,滨水地带几千年来更是成为了人类高强度、高频率活动的地带。

2、地域人文特征

(1)历史背景与遗迹

任何一片地域,都有其产生和发展变化的历史。研究历史背景.深^研究地域发展脉络。了解地域人文特征的起源及变化情况。设计时,只有把对地块的思考放在一个整体、宏观的时空背景下,充分调查了解地域历史背景,才会对地域

人文特征产生及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地了解,才能在设计中期及后期,有的放矢,论之有据。

(2)人文符号

人文符号是一项十分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形式。从古至今,人类为了表达自身的存在和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创造了大量人的文符号。时至今日,符号更加承担了信息传播的功能,一个好的符号设计,会充分表达地域人文思想,在人们心里产生巨大共鸣。

民俗风情

由于地理位置、等各种原因,每个民族,经过若干年演变和发展,总会形成一些特有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习惯以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具有大规模的时空连续性、社会性、集体性、地域性等特征,主要通过语言文字及相关行为活动传播及传承后代。很大程度上给民族打上了特有标记,成为了十分有代表意义的地域入文特征形式。

社会特征

相对于历史背景,该项更多的从社会现实功能角度来剖析地域人文特征。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情况都有所不同,人对社会的现实需求、社会对人的规范,也在随着时代

改变而改变,从而导致了地域人文特征呈现出社会性、时代性的一面。

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和应用

1、地域自然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1)地质地貌对风景园林规划的影响表现在分布上,不同的地区有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例如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以及盆地等地形,它们各有其独特的地质地貌,因此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要特别考虑这些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例如江南风格的园林和北方的会有明显的不同就只是这种情况。

(2)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差别的重要原因 它影响到地域的水文条件 生物条件以及地形地貌 也造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 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地域园林风格的形成。中国古典园林中岭南园林建筑占地面积较大 而且往往连宇成片 这是为了适应炎热的气候而取得遮荫的效果 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交通和防御台风袭击而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 充沛的阳光温暖的气候 晴朗的天空 使室外生活极为适宜 所以以托马斯 丘奇为代表的加州学派就发展出了带有露天木制平台 游泳池 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 加州小花园 适合当地的气候和人们的生活。

(3)植物是园林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 并且受气候的影响最大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品种和植物群落 植物以其丰富的色彩 多样的形态形成园林的主体景观 也构成每一种园林类型的典型特色 优秀的风景园林师总是善于观察和发掘乡土植物之美 并把它们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来 这也使得某一特定地点的设计作品注定是独一无二的 因为建筑可以迁移仿造 植物只有在其适应的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良好。中国地大物博,气候多样,有更多的植物种质资源,使风景园林师有很好的条件利用丰富多样的植物创造出适合于各种地域特色的景观。东西南北中各区域正是因为不同的气候,生长了多种多样的植物种类,凸现了特色的地域特征。北方园林正是由于春华、夏绿、秋收、冬藏四季景观的变化形成了特色的季相园林景致,我们应该发扬它,而不一定要把南方的椰子树、棕榈树做成雕塑安放在北方城市的大街上。

2、地域人文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及应用

(1)历史背景与遗迹因子。历史遗迹是人类在地域上活动和作用留下的种种印记。这些印记,直接反映长期以来人们与地域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样也是地域特征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设计中,应该加以合理利用与保留,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旧有景观结构与要素进行了新时代的演绎与新功能的表达,而不是随意抹煞。

(2)人文符号因子。在后现代主义代表的众多设计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人文符号因子在设计中的应用。如1972年设计的富兰克林纪念馆,他将纪念馆主体建筑置于地下,而把旧有故居建筑形式当作了符号来应用。在红砖铺砌的广场上采用了故居建筑平面形式的白色大理石铺装图案,用不锈钢架子勾画出了故居的建筑轮廓等手法,都是在通过景观营造,对场地进行符号化隐喻,来表达旧建筑的灵魂,使得整个景观细部,充满生活情趣和地域特色。

(3)民俗风情因子。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伴随着人们不同生活习惯与地域文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这些民俗风延续至今,也对地域的开发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概念规划,应该重点对地域民俗文化因子进行挖掘和在景观环境中表达。

(4)社会特征因子。当今园林规划与设计,风格与面貌己经同传统古典园林有

了千差万别,其中园林作品所处社会时代不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当今园林建设己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满足广大市民休闲游憩等各方面的社会需求,而不是服务一家之需。因此,现在的园林作品更多呈现出来的是开敞、外向的面貌,通过各种类型场地来满足各类人群的社会需求。在发展的历程中,其始终以保持公园社会公益性为前提,注意跟随时代需要扬弃既有状态和管理方法,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理念指导园林建设。

三、结束语

地域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发生着变化,通过景观设计的途径,挖掘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土地,属于自己的景观特色。尊重历史地段的传统风貌的真实和完整,不拘泥于传统,不强求历史遗产为适应现代生活做出牺牲;探索所有可能的工程和管理措施,采取适应设计,在尽量不改变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完善交通、消防、公共设施,提高环境和居住质量,将是每一个建设者和规划设计师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干今琪.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6.

低碳经济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长江河漫滩、地层特征、基础类型

中图分类号: P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河漫滩是河床长期侧向移动与河流周期性泛滥的产物,是分布在河床两侧,经常受洪水淹没的浅滩。在河流中游,河漫滩一般为砂土所组成。河流下游,河漫滩一般为粘性土所组成。南京处于长江中下游地段,长江漫滩区广泛发育。其漫滩相地貌兼具长江中下游地貌特征,主要为第四纪全新世、晚~中更新世冲积相沉积物、白垩纪沉积岩,土层以软~流塑亚粘土和稍密~密实的砂性土为主,总体分布不稳定,其下为泥质粉砂岩,长江漫滩区以软弱场地土为主。本文通过实例对南京长江漫滩相地貌的地层及基础类型的选择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二、工程实例分析

实例1、某拟建筑物包括2个25000 m3甲醇储罐、3个10000m3HAC储罐及配套建筑(泵房、醋酸尾气吸收器、污水池及中和池)。其中25000m3甲醇储罐直径39.0m,重量27578吨;10000m3HAC储罐直径29.0m,重量12784吨。

(1)地基土的构成及其主要特征

根据野外钻探资料、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在勘探深度范围内(0.00~58.0m),本场地地基土岩层可分为五大层十二亚层,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1层碎石素填土:杂色,以碎石为主,碎石含量60~70%,内充填粉砂,回填年限3年左右,土质不均匀。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0.60~2.30m,层底埋深:0.60~2.30m。

①-2层素填土(粉细砂):为水力泵送所形成,灰褐色,中密状态,局部稍密,土质极不均匀,回填年限3年左右。其中J22、C19、C20孔为松散状粉砂夹淤泥质土,J23、C23、C24、C25为淤泥质土夹砂。场区普遍分布,厚度变化大,该层层厚:1.90~7.50m,层底埋深:2.90~8.30m。

②-1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粉砂:灰色,流塑状态,夹薄层粉土、粉砂及少量贝壳、腐殖物,粉土、粉砂单层厚1cm左右,局部呈互层状,土质极不均匀,切面稍有光滑,具轻微摇震反应,该层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5.10~10.40m,层底埋深:12.70~14.10m。

②-2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态,粉土、粉砂单层厚度1~2cm,局部呈互层状,土质不均,切面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该层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4.90~6.30m,层底埋深:18.00~20.00m。

②-3层粉质粘土与粉土、粉砂互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态,粉土、粉砂呈松散~稍密状态,单层厚度2~3cm,土质不均,土切面粗糙,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1.90~4.10m,层底埋深:21.20~23.50m。

②-4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灰色,粉质粘土呈软塑状态,局部流塑状态,粉土、粉砂层厚1~2cm,局部呈互层状,土质不均,切面稍有光滑,无摇震反应,该层干强度中~低,韧性中~低。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2.70~4.40m,层底埋深:23.90~27.60m。

③-1层粉砂:灰色,湿,中密状态为主,局部夹薄层软塑状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单层厚1cm左右,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呈园形或亚园形,级配不良。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6.80~9.70m,层底埋深:32.80~35.40m。

③-2层粉砂夹粉质粘土:灰色,粉砂为松散~稍密状态,粉质粘土为软~可塑状态,粉质粘土单层厚度2~3cm,土质不均匀,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呈园形或亚园形,级配不良。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0.90~2.10m,层底埋深:34.10~37.30m。

③-3层粉砂:灰色,湿,中密状态,局部密实状态,局部夹薄层软塑状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单层厚1cm左右,粉砂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呈园形或亚园形,级配不良。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8.10~11.30m,层底埋深:45.20~46.10m。

④层卵石层:灰色~灰绿色,稍~中密状态,卵石砾径3~5cm,磨园度较好,卵石含量60%左右,内充填中粗砂,土质不均匀。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1.50~2.30m,层底埋深:46.90~47.7m。

⑤-1层强风化泥岩:褐红色,岩石强烈风化成土块状,用手可捏碎,浸水软化,该层矿物成分显著变化,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标准贯入实测击数皆大于50击。该层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场区普遍分布,该层层厚:2.70~3.40m,层底埋深:50.30~50.60m。

⑤-2层中风化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泥质胶结,局部层理清晰,呈泥页岩状,该层组织结构基本完整,岩芯呈长柱状,岩芯采取率大于90%,完整率大于90%,局部有裂隙,裂隙充填粘土矿物。该层浸水易软化,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该层未穿透。

表1-1参照室内土工试验指标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注:回归修正系数:γs =1-(2.884/√n+7.918/n2)*δ。

表1-2、综合确定的岩土层承载力特征值的推荐值

注:⑤-1层地基承载力系根据野外鉴别及地区经验提供。

(2)基础分析评价

拟建储罐(包括2个25000m3和3个10000 m3,其中25000m3储罐直径39.0m,重量27578吨;10000m3储罐直径29.0m,重量12784吨)荷重大,浅部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其设计要求,须采用桩基础或进行地基处理。根据地基土的分布特点结合地区经验,可供选择的桩基型式有钻孔灌注桩和静压混凝土预制桩两种。因③-1层粉砂呈中密状态,埋深在25.0m左右,厚度在8.0m左右,因此建议以③-1层粉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不少于3d,设计时尚应对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条件许可时,③-3、④、⑤-1、⑤-2层也可作为钻孔灌注桩的桩端持力层。

实例2、某码头拟新建5000吨级件杂货泊位和5000吨级散货泊位各一个。

(1)地形、地貌、地基土的构成及其主要特征

勘察场地位于长江岸边。场地地貌单元为长江河漫滩~长江河道地貌。

①层素填土:黄褐色,稍湿,可塑状态,土质较疏松,较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②-1层粉质粘土:灰黄,湿,可塑状态,含铁锰质氧化物,孔隙较发育,韧性一般,稍有光泽。场区大部分地段分布。

②-2层粉质粘土夹薄层粉砂:灰色,软塑状态,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粉砂呈薄层状,其单层厚度

②-3层粉砂:灰,稍密,级配一般,摇震反应迅速,局部夹薄层粉质粘土, 软塑,土质不均匀,粉质粘土单层厚度约1--5mm不等,量约10--15%。场区普遍分布。

③-1层粉质粘土:灰绿色,湿,可塑状态,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土质较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③-2层粉质粘土:灰黄色,湿,可塑状态,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土质较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③-3层粉质粘土夹粉砂:灰,湿,软塑状态,粉砂呈松散状态,量占20--25%左右,土质不均匀。场区大部分地段分布。

③-4层粉质粘土:灰绿,灰黄色,稍湿, 可~硬塑状态,韧性中等,稍有光泽,切面光滑,土质不均匀。场区普遍分布。

⑤-1层强风化凝灰岩:灰绿,灰黄色,呈碎块状,裂隙发育,风化强烈,岩体较破碎。场区普遍分布。

⑤-2层中风化凝灰岩:灰绿,灰黄色,块状构造,岩芯呈长柱状,较完整。该层未穿透。

表2-1根据物理指标按场区工程实践经验确定承载力设计值:

表2-2各土层地基容许承载力的建议值表:

(2)基础分析

通过对地基土进行分析,根据拟建码头特征并结合场地情况,应采用桩基础,桩型可采用预制桩,以③-4层粉质粘土作为桩端的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深度应大于1倍桩径。

低碳经济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全球变暖 低碳经济 制约因素

一、低碳经济的产生

全球变暖使人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在意识到威胁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尽管能换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环顾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已经证明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类终将有一天受到自然的报复。寻找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减少经济发展对生存环境的影响,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于是低碳经济孕育而生。所谓低碳经济,是相对于人类实现工业化以来的发展模式而言的,它要求在发展经济时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减轻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发展低碳经济,核心是要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在维护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同时,用尽可能低的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经济成本,换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据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大,水资源匮乏现象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的发生,无不与气候变暖相关,而气候变暖在很大程度上,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由此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缓解这些压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人类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开始迈向低碳化。自2003年英国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以来,英、日、美、加、法、意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各国相继出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如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气候变化税、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反映了各国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视与决心。与此同时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等国家也主动减排、限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能源分布呈现出“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使得我国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的生产量一直十分巨大,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在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燃料中,产生单位热量所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最高,分别比石油、天然气高出约36%和61%。也就是说,在一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越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就越高,致使其经济发展为高碳模式。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仍将维持在60%以上,这种由资源禀赋条件所决定的能源结构,使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付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更大的代价,制约着我国低碳之路的实现。

(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尽管近年来提出要发展集约型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也相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粗放型的特征。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GDP总量占世界的5.5%左右,但与此相对应的能源消耗却占了世界的15%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天然气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但是单位耗能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耗能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法国的8倍,是日本、瑞士的11倍。不重视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依旧把经济增长建立在高能耗、高排放的基础之上,是制约我国低碳之路的又一因素。

(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我国仍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二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

我国目前仍处在以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工业社会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依然是经济的主体,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符合一国发展的国情,现阶段我国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首先,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重工业的支持,没有重工业,工业化进程将变得寸步难行;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在工业社会中积累足够的资金,我国就没有走低碳经济道路的实力;再次,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缺乏竞争力,尚不适宜过分重视第三产业,而放弃工业已有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的发展仍需依赖第二产业,从而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了不可回避的制约。

我国贸易结构对低碳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小视。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相对低廉,出口商品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虽然我国出口贸易一直高速增长,但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样的贸易结构特征,使得出口的产品在国内的生产都是以高能耗高排放为特征。

参考文献

[1] 全球变暖相关知识[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1).

[2]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J].环境工程,2010.10.

低碳经济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低碳经济 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工业化进程滞后、低碳技术创新不足、对外引资的战略等决定了高碳经济的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特点: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中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中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中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中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们仍然以发展为主,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对于中国来说,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低碳经济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低碳技术

当今世界,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比如气候变暖,空气和水资源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共识,这就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态需求。

一、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国政府提交《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气候学的角度对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可见,低碳经济的概念就是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而产生的。

国际社会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催生了时下逐渐流行的低碳经济概念。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发表以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一些国家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这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低碳产业和相关技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推进低碳经济建设。总体来说,我国的低碳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能源消耗持续增加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稳定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而能源的持续供应与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必需推动力。能源、钢铁、汽车、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比较突出和明显。由于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将同时并进,这就必然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而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传统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对化工能源的持续消费,必然会带来碳排放物的相应增加,这是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要求冲突的。

2.我国的资源储备决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为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我国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种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数量也相对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虽然我国已经开始研究并开发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清洁能源,但在短期内依然难以完全替代传统能源,我国以煤炭等燃料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

3.产业结构阻碍低碳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4,第二产业仍然是主体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在国际贸易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而我国目前又处于以高能耗为特征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世界大部分产业链低端产品都是在我国制造完成的,这就决定了我国需要消耗大量基础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业生产技术的相对落后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高碳经济特征。总之,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产生了严重的阻滞效应。

4.低碳技术水平低下

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在低碳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还存在严重的落后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其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否成功。 转贴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措施

1.加快产业结构改革

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在所难免,但是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业的发展规模,而忽视了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应该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规划,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计划。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难以改变,那么要想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就只能通过提高单位能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比如通过政府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高效生产设备;制定严格的能效标识制度和能效准入制度,鼓励和规范家电、建筑等行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以价格为杠杆,逐步推行阶梯能源定价,从消费者一方入手做到节约能源;加快低碳节能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并尽快投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从而实现低碳生产。

3.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我国低碳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可以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提高能效的技术、先进的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推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还应该鼓励支持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以及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使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拥有自己的技术特色从而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既是全球环境使然,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面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改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低碳技术等逐步提高我国在低碳领域的竞争力,从而健康快速的发展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洪大用.中国低碳社会建设初论[M].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02).

[2]夏光.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J].绿叶,2009(05).

低碳经济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教育

低碳经济(La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肇始于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 2003),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其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其实质是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对新能源的开发,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就教育而言,也与这个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教育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培养人力资本并提供智力支持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具有“低碳意识”、“低碳素质”的劳动者大量出现。科技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媒介作用――科技知识通过教育得到继承、完善、创新和传播;劳动者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推动作用――引导劳动者塑造”低碳意识“培养其”低碳素质“使之成为建设低碳经济人力资本。

1.教育形成人力资本,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的作用要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舒尔茨也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发展低碳经济要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本,否则建设低碳经济就仅仅是空谈的理论。人力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源,它是一种质量概念,即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在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教育起重要作用,“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2.教育提供科技活动平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低碳经济发展所需的科技活动,包括科学技术的研发与传播,知识、工艺的完善与创新和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等一系列环节。教育在这一系列的科技活动中,起着一个媒介的作用。即教育是实施产学研结合战略的重要平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人才。所以,在科技的研发领域,有着先天的优势。这就为科学技术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创造条件。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客观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低碳经济的出发点是致力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能源供应紧张”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低碳经济相比于此前的经济模式,对教育的发展也有新的影响,即:客观上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低碳经济缓解资源使用压力,使资源供应量相对增加。

低碳经济的基本特征表明,该经济模式对资源的消耗被限定在理想的程度。低碳经济依靠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新能源以及相关替代品的开发,来缓解对资源的使用压力。“低耗高效”所带来的是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增加――单位消耗的资源减少,资源可以更多的配置于相关领域。从而使资源供应量相对增加,同时,投入到教育领域的资源量也获得相对增加。

其次,低碳经济对资源的利用理念,推动教育对其资源的科学利用。

低碳经济对资源的利用理念,是以低耗高效为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对社会活动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就包括教育活动。低碳经济形成主流理念,势必推动教育事业对其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教育活动中的资源,即教育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物质资源即土地、校舍等。在教育活动中融入“低碳”理念,则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低耗高效的利用。

三、针对教育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教育与低碳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离不开经济的土壤。同样,在低碳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中,教育占有相对主动的地位,因为经济发展是一个全社会所有的因素的共同推动而实现,这些因素中,包括教育。那么,不同阶段、类型的教育,又将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需要做些什么呢?

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为低碳经济的劳动者塑造“低碳意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者的心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一阶段,教育主要应致力于对“低碳意识”的塑造。低碳意识,即“节能、环保、节约、高效”的意识。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厉行节约,环保高效”是理应倡导的意识。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也是在劳动者培养的源头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便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从最基本的“人走灯灭、垃圾分类”开始,节约能源,倡导环保。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大型环保公益节日里,借助节日主题,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相关方面的教育,并且结合学校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自己的“低碳意识”。

其次,在职业教育阶段,教育为低碳经济的劳动者培养“低碳技能”

职业教育阶段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劳动者的心智趋于成熟,通过进行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劳动者已具备从事某种岗位的技术能力。就低碳经济建设而言,在职业教育阶段,着重培训劳动者的一线实践能力,也就是将劳动者塑造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力资本”。职业教育阶段所塑造的低碳经济所需的人力资本,是表层的人力资本――即拥有既定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本。比如,就能源的高效利用而言,如何实现能源的高效低耗,需要技术支持,系统的掌握这样的技术,需要职业教育发挥作用,将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用技术通过教育教学,使劳动者掌握并熟练应用,这就是将劳动者塑造成为这样的“表层的人力资本”。

再次,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为低碳经济的科技研发创造“低碳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