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经济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经济概论

低碳经济概论范文1

论文摘要:商业贿路行为是商品经济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它的法律内涵与特征知何界定,我国的商业贿赂的表现及产生原因有哪些,直接关系到法律怎样规制。在此基拙上,捉出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的意见。

商业贿赂在商品经济社会可谓源远流长,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现象和行为。鉴于商业贿赂对商品经济社会的危害性,从近现代以来,许多国家的竞争法都把其看作是一项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禁止,给予法律规制。1909年的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贿赂行为严格予以禁if=,并规定了刑事制裁措施①0 1993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称《反不正当竟争法》)第8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人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人帐。”这是我国对商业贿赂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规制的法律依据。为准确把握《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精神,切实打击商业贿赂行为,国家工商局于1996年公布施行《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进一步对商业贿赂行为及其法律规制具体详细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相关规定实施以来,对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特别是打击商业贿赂行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人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贿赂也呈现愈演愈烈和形式更多样,说明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迫在眉捷。本文结合商业贿赂的概念,现实各种表现与特征,出现原因与存在土壤的分析,提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的修改建议,仅供参考。

一、商业贿赔的概念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其他贿赂形式。《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从反不正当竞争角度规定商业贿赂的,即商业贿赂行为首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因为,倘若经营者不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等参予竞争,而是通过贿赂手段购买或者销售商品,那么必然违背竞争原则,扭曲市场关系,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气

商业贿赂的行为主体(行贿者和受贿者)是经营者。《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的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也就是说,只有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进行贿路(行贿和受贿〕时,才构成商业贿赂,经营者的范围应从是否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角度理解与界定。其他贿赂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主要指国家工作人员。

商业贿赂的目的主要是为销售商品或者购买商品③,即为达到某种商业目的,通过贿赂手段,获取优于其他经营者的竞争地位,或者排挤其他经营者的竞争机会。“竞争法保护的是竞争的机会和过程,不是保护竞争者’,④。其他贿赂则是为了获取商业目的以外的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与打击商业贿赂行为,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竞争的目的。

商业贿赂的手段主要有财物手段和其他手段。《暂行规定》第二条第三款对商业贿赂手段的财物加以专门解释。即:“前款所称财物,是指现金和实物,包括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形式,给付对方单位或个人的财物”。结合现实商品经济社会的各种财物的表现形态,只能说《暂行规定》在此对“财物”的规定是例示性规定,即例示概括规定的简称,是指法律条款由例示用语加概括用语所构成的一种规范类型,是一种举例加概括的规范模式。法律这样规定,并不是说没有列举的就不属“财物”范围。“其他手段”,《暂行规定》第二条第四款规定:“第二款所称其他手段,是指提供国内外各种名义的旅游、考察等给付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显而易见,这也是典型的例示性规定。“财物手段”和“其他手段”都是试图以合法的方式规避法律的手段,具体把握只能根据具体案情与上述法律规定,结合其他特征,对行为给予具体认定。这是商业贿赂行为的客观属性,是区别其与正当竞争行为的重要客观标准。

在对商业贿赂行为的内涵(主体资格、主观目的和客观行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实中的各种表现,商业贿赂行为的对象并不必然是经营者,非经营者亦可,也不必然是特定人,不特定对象亦可即一切掌握资源或权力的个体或群体。“有些主体虽然不与行贿人发生直接交易关系,但利用职务之便也可以接受他人的财物或好处为他人谋取交易机会或竞争优势,比如象某些政府机构或官员”。显然这里存在一个法律对受贿主体范围规定过于狭窄的问题。

对“商业贿赂行为”界定的重要方面是要区分“回扣、折扣与佣金”的界限。(暂行规定》第五条第二款规定回扣“是指经营者销售商品时在帐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者其他方式退给对方单位和个人的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回扣只是商业贿赂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的关系是一种包容关系,即回扣是一种商业贿赂行为,但商业贿赂并不都表现为回扣。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看,“帐外暗中”只是回扣的构成要件,但法律并没有将账外暗中作为其它商业贿赂行为的构成要件,其他商业贿赂无论是帐外暗中还是账外公开都是意图通过违反诚信原则的方式来获取竞争优势,从而扰乱社会正常的公平竞争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总之,折扣是明示人帐,而回扣是帐外暗中,折扣发生在购销买卖当事人之间,只能给交易对方当事人,不能给其经办人员。回扣既可以给交易对方当事人,也可以给对方单位主管人员或经办人员。《暂行规定》就七条规定:“经营者销售或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的方式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中间人佣金时,必须如实人帐;中间人接受佣金的,必须如实人账。本规定所称的佣金,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由此可知,佣金是合法的、正常商业行为,回扣则是不合法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即商业贿赂行为。据以上分析,《反不正当竞争法》意义上的商业贿赂应理解为:经营者为了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的以财物或其他关系贿赂有关单位或个人,以促成交易,排挤竞争对手或获取优于其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取市场的行为。

二、商业贿赔主要表现形式的类型化与特征

(一)商业贿赂主要表现形式类型化

任何法律规范一方面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生活的抽象,另一方面又必须回到社会实际生活中,为调整现实社会经济关系服务。《反不正当竞争法》要对商业贿赂更好规制的一个前提,立法者必须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主要商业贿赂表现形式加以区分与研究,给予类型化。

1.行为主体类型化。商业经济活动的行为包括多种多样,既有法人,也有非法人,有经济组织,也有非经济组织,既有单位,也有个人等等。怎样将商业贿赂的行为主体类型化。“在绝大数情况下,商业贿赂行为的主体是市场交易中的竞争者,或为竞争者从事具体行为的人’,⑧。商业贿赂行为主体包括两类:即行贿主体和受贿主体。对各种行为主体分析,可以认定行贿主体是经营者,(包括购买者和销售者),受贿主体是单位或个人。这里的经营者只要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一切行为主体,这里的单位和个人只要是妨碍公平竟争,接受贿赂的所有单位和个人。这种类型化,就可避免现实执法中商业贿赂的主体认定的困难。

2.商业贿赂行为类型化。“商业贿赂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商业交易中,以竞争为目的,向另一个商业企业的职员或受托人提供、允诺或给予某种利益,以使其在采购商品或服务时以不正当方式优待自己或某个第三人’,对现实商业贿赂的行为分门别类加以类型化,其行为必须符合以下特征。第一:行为人必须在经营活动(商业交易)中从事行为;第二:行为人(行贿人)从事行为必须“以竞争为目的”,即客观上要求行为人从事的行为是一项竞争行为,即任何一项可以促进竞争目的达成的行为;第三:行为人贿路与受贿的手段指向的必须是“利益”。这里所称“利益”,是指受贿人并无权利获得的、在物质方面或非物质方面客观上能改善受贿人经济状况、法律状况、社会状况或人身状况的东西;第四:行为人必须向相对人“提供、允诺的给予”某种利益。第五:行为人行贿旨在使自己或第三人在销售商品或服务时以不正当方式获得优待。受贿人是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并且为行为人能带来这种有损公平竞争“机会或环境”。当然,与商业行贿不同、商业受贿人是被动地索取或接受,行为人不需以竞争为目的。

3.商业贿赂主观目的的类型化。商业贿赂的行为人必须具有故意。故意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这即是说,行为人行贿人必须知道,自己在经营活动(商业交易)中的对方单位或个人(受托人)提供、允诺或给予特定的利益,知道这种利益合适于充当对方以不正当方式优待自己或第三人的对待给付。反之,商业受贿人也具有这种故意。即行为人必须知道,自己在商业交易中向对方索取,让人允诺或收受特定的利益,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在竞争中以不正当方式优待对方或第三人。

(二)商业贿赂行为的特征

商业贿赂是商品经济社会比较典型与普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各种各样行为进行法律上的抽象,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1.行为主体是对应对方的经营者或与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行贿主体与受贿主体同时具备。

2.主观上是故意和自愿的心理状态。过失行为或被勒索的不得已的行为,均不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3.行为动机一方是为了促成市场交易活动或取得权利交易条件,以获取竞争机会或环境,最后获得利益。另一方一般是为获得利益。

4。商业贿赂具有隐蔽性。即双方通过秘密的方式在帐外暗中给付或接受财物或其他不正当利益,以避人耳目,逃避惩罚。

5.商业贿赂具有多发性与普遍性。世界各国商品经济社会无不存在商业贿赂这一病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商品经济的伴生现象。因为商品经济的天性是要求自由公平竞争,也就会伴生其付产品不正当竞争行为。

6。商业贿赂具有违法性。世界各国法律与法规无不打击止“业贿”,因“这是““经济”康”展的必要“提条

三、商业贿赔的法律规制

(一)商业贿赂存在的原因

商业贿赂产生存在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归纳为:

1.市场经济的非理性因素。市场经济的非理性因素指市场的一种最本质的内在因素以及影响市场行为者抉择的某些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因素。人们的欲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欲望是指社会的人基于一定的需要而产生对一定物质或精神事物的渴望,是人的有意识的、并指向清晰的目的的行为倾向。一般情况下,人的欲望越强烈。其动机与目的越明确,社会意义越大。欲望的非理性特征表现为:第一潜在性和本能性;第二,冲动性和无规则性;第三,不可直接由逻辑或其他理性认识形态来把握。

欲望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育与前进的重要内驱力。没有欲望就没有个人的经济活动,没有市场行为,更没有市场的交换机制。西方商品经济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点。人的欲望不但能推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与文明发展,更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是推动欲望的机制与发动机。

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欲望总是处于不断激发、不断扩张,保持冲动和追求满盈的状态,它把有限的本身的自然欲望变为一种对抽象财富的占有的欲望。因此,市场上往往会出现一些由欲望盲目驱动的现象,给市场经济带来负面效应。商业贿赂就是此种盲目现象之一尸

由此可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合理的欲望可以成为正当的利益激励,使人们保持旺盛的热情和干劲;可以使市场行为者能动地、积极地组织和调动各种市场要素,加速市场良性、快速发展。但是,这种欲望一旦盲目驱动或超出了合理的“度”,就会导致市场行为者抉择失误,而且导致惨重损失或出现市场道德败坏,甚至违背法律行为。商业贿赂正是这种欲望盲目驱使的行为。说明欲望是一柄“双刃剑”,关键看行为者如何把握与利用。

2.各种制度与规范的不健全,包括道德上法律观念的扭曲。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历史不长,各种相应的制度与规范不健全,加上人们道德观念和法律观念的扭曲,通过非正当违法途径获取财富的病态心理严重,这种社会转型时期的伴生现象必然非常严重,商业贿赂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存在也就毫不奇怪夕

(二)商业贿赂的法律规制

商业贿赂行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但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还滋生各种腐败行为,腐蚀健康社会机体,必须给予法律规制,加以打击。结合以上分析,我国《反不正当竟争法》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规制是存在缺陷的;主要是行为主体模糊狭窄,客观行为没有类型化,主观目的没有类型化等

低碳经济概论范文2

一、低碳经济视阈中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困境

(一)大学生低碳经济素养实证调查

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热门话题,从低碳经济角度来了解和关注高校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高校生态文明的深入开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为此,笔者对淮安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低碳知识、低碳生活、低碳实践等方面现状进行了多次调查,为研究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路径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基础。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淮安市内的五所高校,它们分别为: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这其中涵盖了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高职院校。本次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低碳经济素养现状和高校低碳经济知识教育开展情况两方面情况共19道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调查共发放问卷 1000 份,回收955份,回收率为 95.5%。综合考虑受调查者的性别、年级、学科背景、学校等因素,因此受调查者中人文科专业占 50%,理工科专业占50%,男女生比例分布为52%和48%,低年级和高年级大致各占一半。

(二)大学生具备的低碳经济水平现状

课题组从大学生具有的低碳意识、低碳素养、低碳伦理、低碳实践四个方面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通过详细分析与研究调查得来的数据,发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的整体素质偏低、高校开展低碳教育力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1.大学生低碳基础知识薄弱,低碳素养不高

调查显示,淮安高校大学生所掌握的低碳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基础不够扎实。在“正确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选项时,只有不到1/3的大学生能从“低碳碳金融体制不健全”、“能源消耗高与能源效率低的矛盾突出”、“低碳技术研发能力的薄弱”、“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等方面来思考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的困难与矛盾。通过调查显示,约75%的大学生对低碳经济历史沿革、内涵与外延、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的格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措施与未来前景等系列问题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2.低碳教育力度不强,低碳实践参缺失

通过调查发现,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高校突出强调本课程、本专业教育与建设的市场化实用性和功利性。“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教育”等理念没有完全列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有65%的大学生平时节约意思比较淡薄;71%的大学生对资源消耗没有长远战略性眼光和紧迫感;63%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有关低碳经济的社会实践活动。譬如问及“一水多用”生活习惯时,只有约15%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一水多用”、循环节约用水。在每天吃饭中拒绝“剩宴”,践行“光盘”行为的约70%。

3.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低碳责任观不强

有42%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经济”是工业、农业、商业等其他行业的问题,与高等教育以及个人没有多大的关系。有51%的大学生对教室、办公室、实验室的“长明灯”、“空电脑”、“长滴水”等行为习以为常。大学生低碳责任观的缺失,是生态文明道德观的约束薄弱、工业文明高消费的从众心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滞后等导致的。

二、低碳经济视阈中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低碳经济教育严重缺失,教育理念滞后

高校是传播低碳基础知识,开展低碳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对大学生低碳经济教育的整体状况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通过对淮安五所高校大学生的低碳调查,发现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较为滞后。高校(包括主要领导和部门)对低碳经济教育的重视不够,实施低碳经济教育方面的部署和安排(如课程设置、教学资源、软件、硬件设施、资金短缺和师资)不足。高校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标准没有向低碳经济方向倾斜。同时,高校教师本身生低碳经济知识储备不足,主动提升低碳经济教育水平的积极性不够,教育理念僵化、失真。

(二)大学生接受低碳经济教育意愿弱,低碳实践贫乏

就目前的课程设置而言,大学生了解低碳经济知识主要来源于《思修》、《形势与政策》、《纲要》、《马原》、《》等公共基础课,而很少学习生态学的相关课程。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思想的影响严重,接受低碳经济教育的意愿较弱。高校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引导还不能足以改变大多数学生“高碳”模式下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即便一些同学意愿良好地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但往往不会受到社会的认可,挫伤了其积极性。还有些大学生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连最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都理解不了,更谈不上去做一个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三)高校自身规章制度不健全,奖惩力度不足

据 2010 年4月29日的《南方周末》报称,如果全国近千所高校都成为‘低碳大学’一年便可节省约 210 亿元。而创建低碳高校面临诸多困难与矛盾,最主要是由于高校自身节能减排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完善的节能减排奖惩机制,奖惩性的监督力度不够、高校管理人员自身专业性技能不高等因素造成的。高校大学城大多兴起于最近一些年,所采用的都是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高校节能减排管理岗位人员专业技能、学历等方面因素制约了新设备的有效利用和推广。

三、低碳经济视阈中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2003 年,英国政府出版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从《京都议定书》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再到德班气候峰会,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各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建设低碳校园,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任重而道远。

(一)培养低碳意识,树立“低碳教育”的思想观念

自近代以来,高等学校一直是中国先进思想传播和创新的主阵地。当前形势下,高校应率先落实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精神,在校园内通过课堂、网络、广播、板报、横幅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教育”等低碳经济理念像重要的政治思想一样“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每个师生有‘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教育’的意识,从而改变那种‘低碳’是工业、农业、商业等其他领域的事情,与高等教育无关的想法”。把“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教育” 的理念作为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看待,为“低碳教育”、大学生低碳理念的转变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合理的低碳教育课程体系

合理的低碳教育课程理论体系以及低碳教学内容是低碳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支撑。一方面,高校应把低碳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体系当中,将低碳教育提升到与政治理论课同样的高度,同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低碳教育因素,对学生

进行系统、有序的低碳经济知识和理念教育;另一方面,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探索将低碳教育与本学科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例如,可以考虑在高校的所有专业中有选择地开设环境方面的课程,例如,“环境概论”、“能源与环境”等课程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低碳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开展低碳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低碳教育的实效性

低碳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大学生是否把对资源环境危机的危机意识、改变高碳现状的责任感以及低碳知识和技能转化为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实际行动。因此,高校在转变观念、倡导和开展低碳教育的同时,应高度重视低碳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优化,开展校内和校外的低碳教育实践活动。

低碳经济概论范文3

【关键词】低碳;道路设计;生态系统;排放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 概论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到2013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4万公里,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如此长的高速公路,在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及对环境的破坏将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实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1 低碳因素在高速公路设计中的体现

低碳高速公路定义为在高速公路设计、建设、运营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设计方案优化、施工组织优化和运营管理优化,应用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达到在资源、能源、材料的占用和使用时降低消耗数量、调整消耗结构、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对碳吸收生态系统破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其中高速公路的规划和设计决定了建设和运营阶段的资源消耗及低碳的实现水平。

2 高速公路设计中的总体设计

在路线布线过程中,应全面了解掌握路线所经区域城镇布局和经济发展规划,紧紧把握路线经过范围的路网布局,尽可能的通过本项目的建设,通过互通立交的设置,优化原有路网,达到既最大限度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又提高运输效益,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路线布设时,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融入自然,尽可能避免高填深挖,破坏自然和当地的植被,以保护当地的气候环境。使方案既选择工程造价较低方案,又能使道路与周围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有机的融为一体,成为当地风景的一部分。在路线布线中,应充分利用建设用地,严格保护农用耕得。尽量利用荒地,少占或不占林地、耕地,特别是高产地。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尽可能的不拆迁或少拆迁沿线民房,以避免因拆迁后带来的资源、能源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3 高速公路设计中的路线设计

平原区路线宜短捷、顺直,曲线半径前后顺适自然、曲线长度搭配均匀,指标均衡、平纵搭配合适,应尽可能避免指标突变,避免使用过长直线。设计时因地制宜,顺应地形,在考虑平面走向、路基高度、横断面填挖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基防护排水、结构物设置、取弃土场、互通立交设置的位置以及沿线的敏感点等因素,以达到优化现有路网、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又提高运输效益,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丘陵区路线应充分有利地形,因地制宜根据地形起伏,考虑平纵面配合,以曲线定线为主,布设尽可能流畅的线形,路线尽可能不占或少占山区田地,特别是高产良田,以免给沿线居民带来不可挽回的生活影响。在丘陵区布线时,可根据地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线性指标,当路线处于开阔地段时,在根据地形的情况下,可采用较高指标。当处于地形起伏较大时,根据地形采用较小指标,以减少高填深挖、对山体的破坏。

在山岭区布设路线时,在满足功能安全的前提下,合理采用工程技术标准,灵活运用技术指标,按照“能打隧道的不开山、能架桥的不填沟、能当时恢复的不拖延、能保留的不破坏”等指导思想,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原生地貌,协调处理安全、环保、和谐、耐久的关系,全面落实了工程建设新理念。在山岭区布设路线时,除要考虑上述的相关内容外,还要考虑长大纵坡,对车辆的安全影响,要对道路的安全措施要予以重视,做好路线的安全设施的设计,比如爬坡车道、紧急停车带、避险车道、降温池以及交通警告标志等的设计。山岭区路线布设应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沿线工程地质、路基防护放在重要位置,以避免对沿线环境造成大范围的破坏及减少工程造价及后期的维护费用。

3 高速公路设计中的桥梁、涵洞设计

桥梁、涵洞设计个人认为主要是从桥梁采用的桥型、桥梁跨径、根据取弃土的数量对桥梁或路基方案的选择方面来考虑,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降低造价的目的。项目初期应做调查清楚在项目区,相关原材料的价格、桥梁各桥型的施工工艺熟练程度及当地材料的来源的情况,并根据此做好桥型的方案比较,选择具有针对性最优方案。另外在项目最后确定方案时,应根据之前项目中的取弃土数量、填挖高度,对桥梁的孔径进行优化。比如在需要取土的路段就偏向于采用桥梁代替路基;而在弃土段落,在在满足桥梁最大桥台高度( 一般以8m 控制) 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桥梁孔径,或在合理的情况下采用通道代替桥梁,以用来消耗部分废弃的土方,以减少取弃土占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减少对原材料资源的消耗。

4 结语

低碳高速公路中的控制低碳因素,规划和设计中的低碳考虑是基础,它制约着项目设计后期的建设、运营、管理的各个阶段对资源、能源、材料的占用和使用,制约着各阶段对降低消耗数量、调整消耗结构、提高使用效率,减少对碳吸收生态系统破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标的实现。实现高速公路在设计中考虑对资源、能源、材料的占用和使用的控制,对我国高速公路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公路的普及,推进我国的节能与低碳建设起到积极地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 张维全,道路勘测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低碳经济概论范文4

【关键词】中职化学 低碳理念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4-0197-01

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概念,如果没能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巩固和应用,那它只能属于海市蜃楼,雨后彩虹。所以低碳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更重要的是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一 在绪论教学中引入低碳意识

在绪论走近化学的教学中,设置以下低碳探究活动: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其影响。设疑:你知道石油、煤炭、天然气三大能源物质的哪些知识,不妨举例说明?石油、煤炭、天然气三大能源物质有什么共同的用途?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消耗大量能源物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球环境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不断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并最终将其引入到低碳领域。

二 在理论教学中穿插低碳知识

在人类对能源认识和应用的历史中,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让学生在历史认识中感悟变化,对建构低碳知识体系,明确低碳意识,确立低碳行为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绪论部分学生了解低碳概念以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在第一章物质结构及变化中引入人类对碳的认识(人类用碳的历史、现状)和低碳的起源这两个知识点。其中,在第一节物质结构中安排让学生了解人类对碳的认识(用碳的历史、现状),试图揭示碳对人类的意义。在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安排低碳的起源,可以让学生从能源结构角度认识低碳的必要性。

这一部分包含的知识要点,一是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就已认识并学会了利用火,这是人类广泛进行化学反应的第一个发现,它标志着化学史的发端,构成了化学发展的基础。二是燃素说。三是碳在地壳中的含量占1%左右,是构成一切生命的基础元素,在人体中属于常量生命元素(质量分数在0.01%以上)。四是碳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质量的1/12为标准相比较而得的数值。结合教材的安排,在教学中将以上四点分别穿插在物质结构教学的不同位置。

在课堂引入设计:从学生自主阅读《卖炭翁》引入火的应用,指出人工取火是人类第一个广泛进行化学反应的发现,它标志着化学史的开端,构成化学发展的基础。在原子结构发现史部分从“端”的观点、朴素的原子论到“四元素”(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是由空气、水、泥土和火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组成的),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期(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元素之一);直到1777年,法国的拉瓦锡发表《燃烧概论》了燃素说;让学生明白碳对人类的意义,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时期地球上由于植被茂盛,二氧化碳排放较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一直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第一部分原子的结构教学中质量数,相对原子质量、同位素这一部分,引入碳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12C质量的1/12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在第二部分在元素周期表结构教学中穿插生活中的化学,人体中元素分类,指出碳在人体中属于常量生命元素。在第三部分化学键教学中指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的生成,这一部分必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能源对工业生产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碳素能源大量消耗与枯竭,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才被人类广泛认同。这让学生从能源结构角度认识到低碳问题的存在性和必要性。

三 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在化学实验中的渗透就是要求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必须是基于保护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尽可能从源头上阻止污染,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实现化学实验室的绿色化、无害化处理,实验的废弃物争取达到零排放。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反应原理的选择,能源的综合利用、控制试剂的用量,做好产物和废物的处理等细节。

四 在课外实践中践行低碳理念

低碳理念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在实践中践行,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我领悟主动接受。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实现课堂内外在活动中交融是低碳理念内化为低碳行为的重要途径。在学习《知识拓展——营养与膳食平衡》这一节后,要求学生依据每人每天能源需求开展“低碳饮食我先行”活动,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平衡膳食,获得低碳效果。

五 在专业学科中强化低碳行为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其有强烈的职业取向,学生对课程的乐受性有鲜明的专业特点。这就决定了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与专业相结合,任何一种理念的渗透最终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专业。低碳理念在化工设备专业的换热器结构教学中进行热量的综合利用,在化工工艺教学时将工厂实践转为计算机仿真实训后实践,在化工原理中流体的输送中通过减少弯头,根据工艺选择合适的流体输送设备等也是在实践低碳行为。

六 结束语

将低碳理念与化学知识相互渗透,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合,是中职化学教学中低碳理念渗透的重要途径。把低碳理念、行为的养成作为化学教学目标之一,与各部分知识有机融合,使低碳理念有计划、系统地渗透到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与化学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进而增加学生的低碳知识,培养学生的低碳情感,提高学生投身到与低碳理念相关的生活实践中的自觉行为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低碳理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概论范文5

关键词:节能技术、节能建筑、低碳、可再生资源利用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本研究基于全球所遇的环境问题以致人们对低碳的关注,以节能技术的应用为目的,减少建筑给环境带来的破坏,以建筑设计中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为认知出发点。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现代文明及技术等等,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许多的危害。如今,人们开始关注低碳,使低碳走入建筑,走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正是地球所需要的。

1.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与节能技术相关,涉及公共建筑中节能问题。在研究中涉及到的方法:从现代社会对低碳关注的背景,了解当下公共建筑的案例;从低碳建筑、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概念,来加深对其了解;从节能技术的具体方面,思考如何运用到公共建筑的设计当中。

1.3节能建筑概论

节能建筑是从建筑采暖、制冷、电力等方面的能源使用来讲,侧重物理学的角度;绿色建筑是这一概念的延伸,指建筑本身和周围的生态环境相融合,比如屋顶、墙体、周围有植被,更加接近自然,对自然的侵扰更少,侧重于生态层面;而低碳建筑是新近流行的一个比较“时尚”的概念,其内涵和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

2节能建筑的现状

2.1全球建筑新趋势

由于气候变暖、环境恶化、能源紧缺等因素,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世界开启了兼具危机与商机的新时代。低碳风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强大的反应,各国均已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为切入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

中国对世界承诺减碳: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而且中国建筑业的代表们也在会议上做出了“主动减少碳排量”的宣言。政府计划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

美国政府计划在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能源、节能和清洁生产就业岗位;

法国环境部除了公布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五十项措施之外,还鼓励在公共建筑和私人住宅安装太阳能电池板;

2.2国外建筑案例

德国斯图加特火车站――外表是密集的贝壳型结构,最大程度上缩小了建筑的表面积,并利用物理原理实现了自然支撑,节省了大量的混凝土钢筋。站内以往依靠矿物燃料驱动冷暖气供应系统已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以储存地球自然冷暖气体的系统,即时采集每天各种温度下的自然空气,输送给站内。空气流动系统经由该结构的风洞和开放式屋顶完成,由此实现了车站的低能耗。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楼高16层、耗资数亿新元的前卫式建筑物,总面积5800多平方米。这座建筑最令人关注的亮点是隐藏其内的符合生态气候、令人耳目一新的系列环保节能设计,因而被誉为“超级节能楼”。选用最佳的建筑朝向和位置,尽量减少热负荷,其外沿大都用玻璃天篷遮盖。整体建筑分割为两个体块,其中一个体块悬于地面之上,使风可以自然流通,从而起到降温作用。建筑师还在建筑内部采用了一套温控分区系统,为每个区域定制了个性化的气温控制方案。

2.3国内建筑案例

世博轴工程,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超大规模“阳光谷”结构,即六个远看如同上海市花白玉兰的巨型圆锥状结构,自然光透过“阳光谷”玻璃倾泻入地,可满足部分地下空间的采光需求并自然通风,提升地下空间的舒适感,节约大量能源。屋面顶棚采用的索膜结构,创造了一项世界之最。世博轴工程采用的生态设计理念,除了“阳光谷”及下沉式草坡把阳光和绿色引入各层空间,还采用地源热泵、江水源热泵、雨水收集利用等新技术,引领当代建筑向绿色环保节能方向发展,体现了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2.4节能建筑技术要求

节能建筑的技术要求包括: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采暖、制冷和照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3可再生资源在节能建筑中的应用

根据节能建筑的理念,选择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3.1太阳能应用

太阳能可用来发电,提供热水,以及为建筑物采暖、供冷和照明。主要应用为光电电池和太阳能集热器。光电电池又称太阳能光电系统,它们安装于新老建筑的立面和屋顶,也可作为建筑立面建筑材料的一部分来使用,即覆层材料光电薄板,其主要特点基本上与有色玻璃相似。它能抵御气候的长期侵蚀;能根据需求特制成不同的尺寸、形状、式样和颜色;也能为室内提供部分采光。安装太阳能光电系统的优点包括:清洁发电;在室内就地发电;无额外场地要求。光电电池的种类很多,可以组装成众多的光电产品,如太阳能站、玻璃薄板、太阳能平板、太阳能瓦片等。

3.2风能应用

风能对于建筑来说,主要是开发附属于建筑的小型或微型风力风电机,发电量从几瓦到20KW。例如,英国诺丁汉郡豪其顿零能耗住房项目安装了一个三相270V,5KW的水平涡轮机,可以供5栋住宅使用。风力涡轮机一般有水平轴涡轮机,螺旋型涡轮机,达里尤斯涡轮机等几种形式,而对于住宅来说,水平轴涡轮机和螺旋型涡轮机是最常见的两种。

3.3地热能应用

地热能的利用主要是指利用地下热能进行发电或直接供热。地热能可以就地取材,是一种易为社会接受的具有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环保能源。主要应用为地源热泵系统,它能够利用这种可再生能源为建筑进行供热制冷。在冬季,以土壤作为热源,驱动热泵为建筑供暖,而在夏季,这个过程正好相反,土壤为热汇,吸收机组制冷循环的放热,同时,这部分排热也可以作为热水系统的热源。另外,地下水、地表水也是可能热源。

3.4生物能应用

生物资源(有机物)可以用来提供热能、发电、制造燃料、化学品和其他产品等。木材,作为最广泛的生物能源,数千年来被用来供热。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如植物、农业或林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中的有机成分等。这些生物能如今都能又来发电,生产燃料及化学制品等。目前,广泛使用的木材和秸秆主要用于较大规模的供热,尤其是在丹麦和奥地利,而较小规模的应用则主要是热电联产机组。

5结语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建筑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短期看,使用节能减排的一些新技术,将使得项目的建筑成本扩大5%,但是从长远使用来看,将会很大地降低使用成本。而且随着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低碳建筑的成本也会有所降低。作为建筑设计者,要将节能技术贯穿到整个设计的方方面面,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是中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1. 姚润明 《可持续城市与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低碳经济概论范文6

关键词:节能;环保;低碳;生态转型;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TQ1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3303

1 引言

我国现代水泥工业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水泥工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节能 环保 低碳”的新经济体制下,水泥工业如何摆脱高能耗、重污染、差质量的弊端,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倡导并努力实现水泥生态化转型对我国的工业建设意义非凡,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影响深远。

2 低碳、节能、环保新背景

(1)在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就气候变化问题签署有关CO2排放量的协议,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2)中国政府网4月6日公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国家将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的门槛作用,在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并规定了各企业相应的落后产能淘汰目标。其中建材行业规划中,水泥生产线的改造是重中之重。

(3)2010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低碳成为与会人员谈及的关键词。众多官员学者表示,推动低碳经济是必然选择,而降低CO2排放强度一旦成为产业量化标准和强制目标,必将给水泥工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所谓水泥生态化转型是指按照工业生态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则,融入水泥生产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理念,通过合理的生产工艺,达到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的目的。它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新形势下水泥工业提升转型的缘由

3.1 水泥工业生态化转型是工业文明进程的必然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当今国内外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真正的工业文明模式应该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水泥作为国家工业建设的原材料,对工业文明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水泥工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水泥产量由1978年的6 524万t猛增到2003年的8.63亿t,而且每年还保持10%以上的增速在发展。水泥的大批生产消耗了大量的资源(1t水泥大约消耗石灰石2t,标准煤0.4t),而消耗的这些资源绝大多数又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现在人们渐渐地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彻底改变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生态水泥才是工业文明的真正法则。生态水泥就是指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及其焚烧物为主要原料,经过一定的生产工艺制成的无公害水泥。

3.2 水泥工业转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水泥生产在消耗资源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平均生产1t水泥会向大气中排放1t的CO2,另外还有NOx、SOx及大量的粉尘和烟尘。有资料显示,世界卫生组织对60个国家10~15年的环境检测显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8个,我国环境空气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由于水泥污染巨大,水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势必制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推行清洁生产,它将是水泥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工业新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为此,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积极推进水泥生产污染的绿色化治理,把循环经济,把生态工业、清洁生产等措施综合起来,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污染物排放降到最小化是实现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3 水泥工业生态化转型的前景毋庸置疑

(1)水泥工业具有消化利用固体工业废渣的潜力,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

(2)大量利用工业废渣,可节约原料和能耗,尤其是节约煤炭资源,并能降低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

(3)大量利用工业废渣可带动相关生态与环保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水泥添加剂技术、高细粉磨技术等。

(4)新形势下倡导的落后产能淘汰主要针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型企业,有利于提高行业门槛,规范市场秩序,有利于促进技术升级,更重要的是减少供给,调整了供求关系,对行业景气度形成正面影响。

4 探析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要点

4.1 政策制度是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保障

(1)发展生态化水泥工业必须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既要讲求经济效益,又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水泥的生态化生产。2010国际水泥峰会上,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就曾强调,中国水泥工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既要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又要不断推进节能减排,坚持科技创新,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扶持并鼓励资源再生利用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间的重组并购。资源再生利用型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今后水泥生产企业必须要严格执行行业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的相关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同时鼓励水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展跨行业合作,构建上下游相互衔接的循环经济体系。支持水泥企业利用各类工业废渣和低品位燃烧材料进行生产。据工信部一份报告称,2010年水泥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就是企业间的兼并重组,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又主要体现在延伸水泥产业链进入大企业的发展战略上。投资和收购水泥混凝土搅拌站、水泥机械以及城市垃圾处理等新产业也已迈出步伐。

(3)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水泥行业由于存在壁垒低,投融资容易,工期较以前短,地方上大项目的积极性高等一系列问题,不加强宏观调控很容易产生产能过剩。这就要求政府充分鼓励余热发电和通过改进用电设备来降低能耗的行为,全面地推进产业升级改造。与此同时,加强财政引导,大力做好相关淘汰企业职工的安置工作和再就业事宜也不容忽视。

(4)加大落后产能淘汰执法力度,加强舆论和社会监督。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必须要坚定信念,各级政府、企业及相关行业协会要充分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实行问责制,对瞒报、谎报淘汰落后产能进程和整改不到位的地区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实现水泥绿色化生产还应建立企业生产环保法则,并逐步建立发放环保证书、绿色产品证书等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来保证水泥工业生态化的顺利进行。

4.2 生产系统是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关键

工业生产系统一般包括原料采集、生产加工、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废弃物处理等环节。一个良好的工业系统应是一种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特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生产的机制。它的运作能充分考虑整体利益,讲究“4E”。即economy(经济)、effective(效益)、efficiency(效率)和environmental(环境)。生产系统的改造要达到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即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则去规划、组织、管理和运营水泥工业生产活动。使一个生产过程、企业部门的废料成为另一个生产过程、企业部门的原料,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从而达到降低物耗和能耗的目的。另外,要实现固体废弃物在水泥生产中的综合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水泥熟料矿物组成的研究,努力追求开发出更多能够处置利用其他工业排出的废渣、副产品、垃圾等废物的新型生态水泥。国家还应在政策上大力提倡采用高性能得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方式,切实提高和稳定水泥的质量,降低水泥的生产成本。

4.3 企业合作是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重点

在工业生态系统内,大量的原料和能源被消耗,不同的企业,承担着不同的生产功能,物质在部门间快进快出,经济子系统内原料与能量的流动相当快速。传统工业系统各企业和部门之间物质供应多为线性开放系统,“食物链”多成单一状态。各企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很少,各企业间的相互渗透也不明显,由原材料制成的产品一般不参与循环。要实现水泥生态化转型中的“闭路循环”就必须摒弃传统工业的弊端,正确依靠企业间的相互合作取得突破。

4.4 全民参与是水泥行业生态化转型的实施基础

(1)工业生态化转型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共生共运、圆融共舞”的关系,最终目标是保护人民群众当前和长远的利益。治理废弃物污染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必须要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生态转型首先应提高自身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要认识到实现工业转型对社会环境的深远意义。

(2)公众要积极参与工业环境执法监督。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不够普及,这就需要每一双眼睛去监视周围的不文明行为,当发现危险废弃物时,要及时地通知有关部门,以便减少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事实也证明,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近年来,因为市民举报而发现的重点排污企业多不胜数,群众的监督极大地控制了企业污染规模的扩大和再升级。

(3)要实现对固体废弃物的源头控制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标准,市民更是不可缺少的。有资料显示,近年来,由于上海市民节约垃圾意识的提高,上海市的生活垃圾量比预期减少了40%。在水泥工业转型上,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公众的参与更能极大地促进整个工业的生态化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素琴,仓大龙,李 宏.工业生态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 林宗寿.水泥“十万”个为什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 岳友熙.生态环境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施惠生.生态水泥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 马保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6] 张雪芹.水泥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