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1

一、概述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涵盖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地表特征和地理现象,可以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制定、经济结构布局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等管理决策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并形成了系统、权威的本底数据,并实施了标准时点核准工作,利用两期数据开展了多种统计分析工作,通过全国范围的地理国情普查、监测项目的实施,形成了整套的技术解决方案,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为下一步常态化的地理国情监测项目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也存在着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支撑体系不健全、成果和服务方式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立法、机构设置、技术体系、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不断提升地理国情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二、地理国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如图1所示)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实施的,技术标准、监测机制等方面均是全国统一,因此监测信息的尺度在全国范围内是基本一致的,具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能够提供任意区域不同时间的生态、经济等信息,因此可以做为政府决策在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评价的依据或参考,同时也可以做为政府官员离任审计的参考或依据。国家正在推动的“多规合一”工作,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以实现优化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目前浙江、海南、山西、四川、黑龙江等省开展了地理国情服务多规合一工作的试点。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地理国情监测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方面开展了合作。基于地理国情有机整合各类空间规划,编制形成经济发展与区域布局、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一体化规划。地理国情信息还在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和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众多方面得到应用,目前针对这些方向,国家组织了大气颗粒物污染源空间分布、城市空间格局变迁、生态保护区管理、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建设、国家级新区建设变化、沿海滩涂变化监测等多个应用示范,取得了一定的监测成果及较好的应用效果。

三、主要问题

(一)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

过去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生产与需求脱节,仍以计划性的基础测绘为主要生产任务,这种延续多年的传统测绘生产模式,注重讲究方法科学性、程序严谨性、数据准确度,缺乏从服务快速、简便、高效等角度考虑,导致生产出来的数据无人问津、束之高阁的现象比较突出,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地理国情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从立项、组织实施、成果推广都紧跟需求,主动作为。但由于种种原因,地理国情信息的应用与预期还有不小距离,地理国情信息应用不足还较突出。

(二)支撑方法体系不够完整

一方面缺少法律政策方面的支持认可。目前“地理国情监测”还尚未写进测绘法,约束力不强。利用地理国情信息还属于倡导性的工作理念,没有深入到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技术支撑有待加强,地理国情信息理论上能应用到绝大多数行业部门,但是具体到“怎么用”“如何用”上需要加强实践和研究。

(三)成果和服务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地理国情信息成果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所有部门用户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加工,特别是深入进行数据挖掘,真正做到好用、实用、有用。在服务方式上,还应由单一离线式数据拷贝向提供离线、在线、调用等多种服务方式发展。在服务机制上应切实减少简化审批环节,建立健全地理国情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

四、措施及建议

(一)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

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公益性的特点,监测成果有利于准确掌握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可以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区域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获取系统、准确、完整、现势性强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需要以政府来主导实施,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但是为了保证信息的权威性,现阶段还必须得以政府主导的形式来开展。开展地理国情监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部门间协作的作用,争取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纵向上,要建立健全中央、省和市县三级联动的监测分工协作机制,在横向上,要沟通协调,拓展完善与其他部门的共建共享或分建共享合作机制。

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是一项系统任务,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层面来完成,包括建立主导工作总体实施的管理机构,共享地理国情监测信息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监测成果的成果机构,以及支撑工作顺利实施及不断提升建设水平的技术研究机构。其中管理机构是政府部门,应改变目前临时机构的现状,以独立、长期的机构形式存在较为合理。地理国情监测信息具有权威性、客观性的特点,而且是多时态的信息,需要建立针对不同需求的机制,需要的信息根据需求侧重点及形式不完全相同,如面向政府管理决策的核心信息可以通过政务内网的形式向部分部门,面向社会公众的完全可公开的信息则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机制,并且需要不断丰富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地理国情监测具备的信息十分全面,涵盖人文、地理、经济、生态等多个方面,涉及到很多专业部门的专题信息,由于各方出发点、利益诉求,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包括管理、技术等多个层面。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体系及服务形式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具体的技术研究机构来进行支撑,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科研院所,或者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应专业等形式来实现。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是一个逐步实施、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确定“政府主导”的思路,才能确保工作持续、常态化开展,必须注重“部门协调”,才能打通部门间的隔阂,兼顾全局利益,最终将地理国情监测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切实做到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将地理国情信息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多时间、多层次、空间化的特点,通过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经济指?巳?个维度,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经济模型,能够研究经济发展规律、预测经济发展趋向,进行经济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空间结构,从而取得经济规模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服务方式应由“被动式”升级为“主动式”,通过不断的努力,变成“请专业部门用”变为“专业部门主动用”,使地理国情信息逐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中,以充分发挥地理国情信息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空间基础、监督检查等提供保障服务的能力。

(三)地理国情监测常态化提供长期服务

地理国情监测是我国在跟踪国际发展形势,借鉴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为使测绘工作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提出的新任务,该任务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积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实践完善。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2

关键词: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测度

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档案事业的发展卓有成效,但是仍然有诸多问题存在,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加快我国档案信息化管理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档案信息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它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并且在科学研究、领导决策等很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档案信息资源是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科学有效的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利于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而且有助于引导其社会实践,使我国的档案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实质和原则

2.1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实质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实质其实就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的评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也比较抽象,不能简单的通过量化的方法达到测度的目的。而是要通过科学的评估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测度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

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评估,要求评估过程必须科学、合理、规范,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时效性,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各种数据及其结果等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真实的综合评估。因此,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方法可以参考档案开发利用绩效评估理论和方法。

2.2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的原则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也存在着不确定性。为了准确测度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必须遵循科学、规范、合理的测度原则。

一方面,测度指标必须科学。指标的选择必须清晰明了,各项测度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定义和目标导向,不能模糊不清或者似是而非也不能过于抽象,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要尽量避免指标模糊不清,出现规范不一致、相互矛盾等错误。同时指标的各个层次之间并非相互孤立的,它们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整体,但是它们的界限要清晰。另一方面,测度方法要科学。测度方法的选择不能只是才用一种或者两种进行测度,这只具有特殊性,不具有共性特征。而是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测度,将测度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的结果更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说服力。测度的指标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保证其能够真实的、科学的反映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规范

制度规范和管理规范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制度规范主要包括开放制度、公布制度、利用制度、开发制度等。开放制度规定档案的开放利用程度大小、开放形式等,公布制度则规定公布档案的形式和次数,利用制度主要针对档案利用主体和内容等方面的规定,开发制度则主要是开发主体和内容等方面的内容。管理规范主要包括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等。

3.2档案开发利用方式

档案开发利用方式的指标主要有档案展览包括展览次数和主题的等内容,档案公共阅览包括档案提供数量等,档案信息产品加工包括档案编研成果和专题数据库的数量,档案信息服务,包括档案信息咨询和网络服务等。

3.3档案开发利用效益

该指标反映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社会经济的效益。经济效益包括凭证效益、节约成本效益设备维修效益、增加产量效益、扩大销售效益等。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实现利益最大化。要不断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赵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兰台内外,2015,(28):46.

[2]朱兰兰.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测度问题初探[J].档案学通讯,2011,(03):79-83.

[3]吕清.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4):184-187.

[4]冯惠玲.档案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贡献力及开发利用[J].档案与建设,2010,(15):20.

[5]徐冬梅.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J].兰台内外,2014,(30):30.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3

关键词:绿色经济;社会责任;问题探讨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业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也指出;“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更确切的讲,企业的目的必须在社会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企业财富来自社会财富再分配,企业壮大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离不开与员工同步的发展。因为,员工是企业的细胞,保证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就要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全体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达到企业,员工,社会共赢的局面。

二、发展绿色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生命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需要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关系。人类环境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应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不应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不应以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当代人不应为了自己的发展而对后代人的发展和需要能力构成危害。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发展绿色经济,企业责无旁贷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实行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外延粗放式的经营方式,造成了日益沉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中国企业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企业家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国外企业已走在了前面,探索出了诸多有益经验,我国企业应积极借鉴、迎头赶上,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作积极贡献。

(二)发展绿色经济,企业面临良机

绿色经济是关于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伴随绿色经济的发展,包括生态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应用等一大批新型绿色产业将迅速崛起,低碳技术将蓬勃发展,这无疑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与成长空间。而且,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在企业内部的生根发芽,也必然构成企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推进企业积极转变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能否紧紧把握住绿色经济发展潮流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不仅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也决定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成败。

(三)发展绿色经济,企业大有可为

绿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强力支撑。应积极探索以绿色发展带动绿色投资、以绿色投资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带动绿色消费的发展新模式,引导资源配置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领域流动,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作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其经营活动不仅仅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应努力实现全社会共同利益。但近年来,许多企业为了追逐短期的利益,忽视甚至逃避社会责任,导致假冒伪劣泛滥、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员工利益受损等诸多社会问题,有些甚至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企业社会责任日渐引发公众的关注。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西方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如火如荼之时,我国的一些企业却仍然为追求利润而丧失基本的商业道德,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恐慌、“民工荒”、特大矿难事故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事件,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公民”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时至今日,企业社会责任已不是企业可做可不做的小事,而是企业不可回避的话题,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理念,正是对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诠释和体现。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也纷纷从国家立法、行业规范、企业评价标准体系等不同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与扎实的实践。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1971)发表的《商事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列举了多达58种旨在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并要求公司付诸实施。

我国在这一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并且,我国已有法律法规之中,在企业法、公司法等市场主体法中缺乏一种原则性的、宣示性的规定,没有明确不同的企业形态的市场主体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这样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也不利于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非只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而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西方许多企业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实现企业好公民形象的条件,并且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计划、专门的负责部门、一定的经费保障和可操作的规范化的管理程序。据相关调查显示,美国约有60%、欧洲约有一半的大型公司设有专门的伦理机构和伦理主管,负责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行为提出的质疑,使用各种社会责任履行计划、系统项目设计、科学决策机制和执行程序与控制系统等手段来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今世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由单纯的硬实力向硬、软两种实力协调并重的方向转变。软实力,主要表现为企业社会公信力、品牌影响力、产业凝聚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等。拥有这些能力的企业,在资源配置、开拓市场、获得贸易机会、低成本融资等方面会处于优势地位,而这些都是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依靠人才、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来提高企业的效益,不能再走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老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美誉度和信任度,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绿色经济的几点做法

国外企业的实践表明,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利国利民利己。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过企业积极投身于绿色经济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历史和实践的局限性,我国企业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方面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与欧美先进企业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我国企业可着重在以下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一)覆传统理念,转变经营方式

从通用电气的“绿色创想”战略到本田公司的“绿色事业整体观”,从IBM的“绿色创新工程”到日立的“超级环保工厂”,国际先进企业非常注重发挥理念在促进自身绿色发展方面的引导作用。我国企业只有覆传统展理念,加快转变外延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才能真正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二)强化环境管理,落实节能排

据相关部门统计,近5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年均发生1000起以上,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亿元,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品质造成巨大损害。加环境风险管理,坚决落实节能排,不仅是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其防范经营风险、实现稳健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增自主创新,加快产品升级

这既是企业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自身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制造企业美国3M公司积极开发绿色环保产品,从毫不起眼的便条纸到指示牌上的反光涂料,从玻璃隔热帖膜到电视增亮膜,3M公司已研制出数万种绿色环保产品,其中,仅电视增亮膜每年可为全球节省575亿度电,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

(四)倡导低碳办公,营造绿色氛围

招行在绿色低碳运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号召企业努力做到节约水电、双面列印、下班熄灯、最低室温、爬楼运动等,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低碳、环保、节能。

(五)加强国际交流,借鉴外经验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4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但是,近两年,我国经济已经“做不到”“受不了”像过去那样的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一个新的名词出现在我们面前,就是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指我国的经济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阶段,这是党和政府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经济新常态是一种和以往不同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状态,具有四个主要的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变,总体来说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农民工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农民工问题始终存在,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劳动就业、工资收入、技能提升等方面。下面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1.农民工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出现就业招工“两难”情况 

在经济新常发展态趋势下,农民工就业形势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导致农民工就业总量增长缓慢,并且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就业和招工“两难”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缺少技术,在经济的转型时期,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 

2.农民工工资增长变缓 

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经济由原来的飞速发展变为中高速发展,必然会影响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度。农民工工资收入由以往的大幅增长向随着劳动生产力提高迈入稳步增长。 

3.农民工技能水平低,无法满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重要是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技能提升,文化素质水平低、缺乏技能已经是农民工获得更高发展的关键的制约因素,也是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4.子女教育不公平 

子女教育不公平是农民工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受户籍限制,农民工子女教育未纳入当地教育体系,使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学习。如果要到公办学校读书必须要额外缴纳借读费、赞助费等费用,增加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甚至难以承受 。另外,因为农民工子女很难享受到应有的义务教育,导致农村存在大量留守儿童。户籍制度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公平享受教育的权利,影响了下一代的成长。 

5.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的社保体系还是具有排他性的公共服务体系。由于受到户籍限制、就业流动性较大、就业状态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民工参保率较低,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社会保险。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 

在我国,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重视农民工工作,妥善解决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问题,对我国各项工作的展开都具有重大意义。在新形势下,寻找科学合理的对策,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1.加强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 

加强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需要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技能提升计划的具体内容是由国家和政府制定出来的,最重要的就是落实。(1)国家和政府。首先,颁布一些法律法规,为计划实施提供法律支持。其次,建立一些培训机构,提供资金支持。(2)企业。企业应该加强对农民工工作前和工作中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3)农民工个人。对于农民工个人,应该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培训,提升个人的技能水平。 

2.大力发展农民工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和企业 

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渠道。大力发展这些行业,同时注意落实减税降费等扶持措施,可以促进农民工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3.建立健全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 

重视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并切实发挥其作用,实现全国互联互通地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目标。 

4.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大幅提高,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应该提供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这不仅可以解决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5.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子女教育问题是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农民工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义务教育的范围。消除户籍限制,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公平。 

6.完善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是农民工较为关系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参保比较难,保障程度比较低。国家应该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注重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保障力度,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 

7.其他措施 

农民工属于城市的弱势群体,面临的社会问题很多。国家还应该从其他方面加强对农民工的关怀,如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改善住房条件、保障劳动权益等。另外,当前,我国新生代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中坚力量,国家应该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加强“新市民意识”,注意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使农民工更好的成为城市的新主人,最终建设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 

四、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民工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国家更是对农民工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以促进农民工转型,走特色发展之路。本文就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趋势下农民工主要面临的社会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对策,相信对我国解决农民工问题,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敬芳,卢丹凤.关于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J].青春岁月,2013,(22):466. 

[2]李东升,李萍,谢永波等.浅谈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和财政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3,(2):25-26. 

[3]宋丽智,胡宏兵.我国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5,(10):43-45. 

[4]韩瑞英.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12,(12):328-329.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5

自从2003年中央提出“统筹区域发展”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概念,则是我国进入这样一个新阶段的独特宣示,同时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

一、吉林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吉林省区域经济在九十年代初调整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采取聚集优势资本、实施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投入等倾斜政策,重点培育制药、食品等骨干行业和德大等一些骨干企业,形成骨干行业和企业支撑经济运行发展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特色农副产品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食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城乡经济相互依存、并重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推动了吉林经济逐步从以农为主转向突出工业、从群体发展转向骨干支撑、从城乡分割转向城乡一体、从计划封闭转向市场开放,确立了其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从2007上半年全省区域经济运行情况看,这块昔日全省经济板块中的“短板”,正以前所未有的健康态势向前发展,2007上半年,全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6.85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0.1%,同比增长16%以上,总体增速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出3.9和5.1个百分点。GDP总量达到20亿~50亿元以上的县(市)有10个,达到10亿~20亿元的有17个;增速达到16%以上的有20个。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增加。上半年,全省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90亿元,同比增长14.5%,增幅分别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5和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亿元的县(市)有12个,最高的达22亿元以上,增幅超过15%的县(市)有17个。总的来看,各县(市)的消费拉动能力呈上升势头。

从整体思路看,在发展功能定位上,各县(市)都把区域突破的核心放在工业突破上,工业突破的核心放在工业集中区突破上。实行区域突破和新农村建设结合推进。各县(市)积极探索区域突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城镇与乡村一体化发展的路子,统筹摆布谋全局,抓住重点求突破,发展的步子明显加快。抓住工业突破这个核心,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创造了多年来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最多最快最好的时期。抓住产业化这个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大上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广泛引导农民在农业内部转移,向二三产业和域外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就业渠道,增加现金收入,使农民收入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期。而且表现出高度重视创业环境建设,各县(市)加大对全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变以往零打碎敲式的个别扶持为打捆式的集中扶持。在政策扶持上,相继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规定,在市场准入、税费减免、置业场地等方面降低门槛,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培养创业老板,培育创业企业。在资金扶持上,陆续成立了投融资担保机构,拓展全民创业融资渠道;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

二、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规模小,实体竞争力弱。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区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

2.县域财政十分困难,主要是历史“欠债”多。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连吃饭都难保,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一点,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国供养总人口的70%。

3.城镇建设进程缓慢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的落后,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使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此外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未来我国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准将进一步提升,形成对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牵引。同时还要按照各自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业、矿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力求走出一条区域新型特色道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加强功能区内产业链的分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重点发展区转移,尤其是向地域相邻的地区转移,以垂直的产业链分工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优先发展地区与重点发展区的物流和要素流动。 随着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将出现一些新型的产业分工。各类开发区会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范文6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配套和基础设施不健全

长久以来,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旅游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道路、工具室、洗手间、停车场等公共设备不足或设施简陋;餐厅、客房、茶楼等设施条件差,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使游客的饮食住宿、人身财产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到当地乡村的旅游发展。

(二)缺乏对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

重复建设、盲目开发是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旅游的发展,村民也积极参加,但是资金的不足,使得旅游资源没有经过系统的策划、规划、论证就开始营业,设备、设施在原有基础上简单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缺乏长远性的开发。

(三)经营管理体系不健全

乡村旅游大多是都是由农民自发经营的,在技能和观念上的劣势,使服务和产品上存在应用的促销和开发,很多经营者都是家族式管理,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导致当地居民集体缺乏旅游业的管理竞争力,使得大量外来经营者进入,如北京平谷区海子村、杭州的梅家坞等。外来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更为商业化,使得当地的品牌价值和民俗特色逐渐流失。

(四)城市化建设明显,乡村形象遭破坏

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大趋势,但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风味保留上的关系处理不当,容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遭到破坏。乡村旅游的特色就在于与城市不同的自然、古朴、原始的风景和环境,但是现在不少的乡村旅游大兴建宾馆、娱乐设施,使农村风貌和乡村特色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五)自然生态环境负担过重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到乡村,同时带来的汽车尾气、垃圾和污水对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威胁。这会直接导致当地乡村旅游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恶化,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二、我国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益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要向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转变,保证建立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大部分大区,农村的外部市场发育不完善,在这样的前提下,政府对乡村旅游的推动和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地政府应该把乡村旅游当做乡村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资金宣传、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培训上给予相应的扶持。有一定的规模后,引导乡村旅游向市场驱动转变。采用市场调节、鼓励农村成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方法,从而有效的保证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政府应要对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进行监管。

(二)建立当地居民主导机制

让当地居民介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实现旅游为村民服务、让村民收益。其中当地居民收益的基本条件是保障和参与,包括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参与旅游发展的决策、参与旅游收益的分配、接受相关的培训等。政府要引导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在旅游的政策规定、发展计划制定、评估和监测上多听取当地居民的建议和意见,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增加村民的就业机会,享受旅游带来的利益,帮助村民解决资源和贷款等问题;让村民接受相关的培训,增强他们的现代观念意识和整体素质。形成当地居民对旅游产业的主导地位。

(三)控制好旅游的收益漏损

近几年来,外来的投资者看好乡村旅游的发展,纷纷投资、管理、经营乡村旅游。而外来的投资者利用自身的营销优势、销售网络和管理经验等提升了乡村旅游的水平,对当地旅游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但同时,外来投资这的进入使当地经济出现旅游收入漏损,如外来员工收入、外来资本利润和外来物品的费用等。投资的规模越大,漏损也就越严重。从长远上来讲,为了控制乡村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要控制外来资金大规模进入,从而有效的减少漏损,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从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来看,当地居民在经营管理、知识结构和资金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加强管理培训,以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

(四)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资源

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挖掘乡村特色、依托当地的资源,形成鲜明的乡村旅游形象,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乡村风貌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卖点,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民风都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所在。城里的游客来到乡村就是为了寻找差异、享受差异、体验差异,而游客在旅游中参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增加知识性和参与性是乡村旅游提高重游率的有效手段,如让游客亲手制作传统工艺品、亲自参与栽等。

(五)解决好经济效益和环境承载力的矛盾

旅游产业是推进社会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乡村旅游要依据当地环境承受力进行控制,管理得到,就会成为资源低耗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对于资源依赖型的乡村旅游,要保证自然文化质量、因地制宜的让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