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合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合教案

集合教案范文1

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能力目标:(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

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

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

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新课讲解: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题见课本):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意:(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

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

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

方法。

例如,由方程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

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

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的解集可以表示为: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

(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注:集合与集合是同一个集合

吗?

答:不是。

集合是点集,集合=是数集。

(三)有限集与无限集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练习题:

1、P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1,3,5,15}

②{(x,y)|x∈{1,2},y∈{1,2}}{(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④{-1,1}

⑤{(0,8)(2,5),(4,2)}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集合教案范文2

1.研究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公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明确提出了“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理念。交通部副部长冯正霖强调,在交通发展的新理念上,勘察设计工作必须做到“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第一个即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可见安全问题已经被提到首要重要地位了。因此,在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的同时,必须将“安全意识”引入道路的设计中,通过完善的道路设计,来有效地控制交通安全,减少交通事故,减少经济损失。

2.公路几何设计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

公路几何线形设计要考虑公路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两种线形以及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还要注意视距的畅通等等。确定公路几何线形时,在考虑地形、地物、土地的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因素时,要充分利用公路几何组成部分的合理尺寸和线形组合,从施工、养护、经济、交通运行等角度出发,保证平面、纵断面、横断面的组成相协调。线形的好坏,对交通流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公路线形不合理,则会降低公路通行能力,造成运输者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更不能容忍的是会诱发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

合理、优质的公路设计,可以提供清晰醍目的行车方向,提供足够的视距及其他信息,能够符合驾驶人员普遍期望的设计效果。在公路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公路几何线形、路面设计、安全设施、构造物位置及形状设计),而公路几何设计对公路的安全性则起到先决的作用,一旦通过选线确定公路走向并由此确定几何线形,则其他项目几乎都已经随选定的几何线形得以确定,其他如桥涵构造物的位置、安全设施等几乎只是成了更趋于合理的问题了。

我们作为勘察设计工作者,在工程设计中,一定要综合考虑公路功能、行车安全、自然环境等因素,既要坚持地形选线、地质选线,更要做到安全选线;既要充分考虑公路设施的自身安全和运营安全,又要消除公路事故多发点和安全隐患;要尽量采用改善平纵线形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行车安全问题,尤其是对长陡纵坡行车安全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在公路几何设计等各种方案中要将安全放在首位,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安全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切实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准。

二、平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在平面线形设计中,直线是最常用的线形,其优点是勘测、设计简单,方向明确,距离短捷,但直线单调,对驾驶人员易产生乏味感,降低集中力,不利于行车安全。在选用直线线形时,一定要十分慎重。我国规定最小直线长度为:当设计速度为60Km/h,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行车速度(以km/h计)的2倍为宜

在实际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地形,尽量采用直线,特别在平原地区,不能过多的人为改变直线线形,但也要注意适当引入曲线,以便吸引驾驶员的注意力,一般直线最大长度为20(V+ΔV),其中V为设计行车速度,ΔV为通常在直线段的实际行驶速度与设计行车速度的差值,一般取ΔV=15~20km/h.

曲线线形要适合地形的变化,并能圆滑的将前后线形连接以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圆曲线的曲率半径尽可能大些,一般避免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缓和曲线通常采用回旋线,对于设计车速较高的公路,在计算缓和曲线时,横向加速度变化率宜采用0.45m/S3,并相应增加缓和曲线的长度。

在较小半径弯道上,应该设置超高,超高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应该根据弯道半径以及道路等级、所在地区的寒冷积雪程度、地形状况等综合考虑。对超高、加宽值的计算,必须有足够的满足,超高、加宽不足往往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

曲线转角对公路交通安全也有影响。大量资料统计,小偏角曲线容易导致驾驶员产生急弯错觉,不利于行车安全。因此,在公路设计中合理确定路线转角十分重要。

三、纵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纵面线形应注意纵向坡度和变坡点处的竖曲线两类。道路原则上按在同一设计车速路段保持同一行驶状态来进行设计,纵向坡度和别的线形因素不同,受车辆和行驶性能的影响较大。爬坡能力明显不同的车辆混在一起,不采用适当纵向坡度和在路段设置爬坡车道,就会成为道路通行能力低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纵向坡度的标准值,要在经济容许范围内按尽可能较少的降低车辆速度的原则来确定。在连续下坡时,车速越来越快,不安全,因此必须控制坡长。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对纵坡长度受限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

一般,凸曲线段事故率要比水平段高,小半径凸曲线往往成为事故的诱因。竖曲线频繁变换会影响行车视距,严重降低公路安全性。在夜间没有照明的公路,凹曲线必须考虑视距问题。

四、横断面设计与交通安全

公路的路面横向分布即路幅宽的布置方式对交通安全也有一定的影响,车行道、路缘带、路肩以及中央分隔带的形状和尺寸,都应根据使用功能、交通量大小、交通流的组成以及安全行车要求进行合理设计,做到连续性和一致性。交通事故数的相对值与车行道宽度有直接关系,一般随车行道宽度的变窄而增加,但如果车行道过宽,易形成一个车道两列车并行行驶,因此,一般车行道的宽度控制在3.5~4.0m之间。车行道宽度的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路缘带和路肩的状况,高速公路设置规定宽度的路缘带能起到分隔车行道和路肩、车行道和分隔带的作用,并诱导驾驶员,有利于安全行驶。桥面宽度与路基宽度不一致时,或者桥上的人行道与护拦引起路面、路肩宽度发生变化时,或者跨线桥下车行道侧面的桥墩、桥台过近,侧向余宽不够时,都会引起驾驶员心理作用发生变化,导致不应有的事故发生,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对此类问题要高度重视。

五、平纵横组合设计与交通安全

平纵线形的组合,对视觉诱导起重要作用,在视觉上违背自然诱导的线形组合是导致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在平纵线形设计中,要避免竖曲线与回旋曲线重合,特别是凹形竖曲线与平面上两反向回旋线的拐点重合;避免竖曲线顶部有急弯,以免驾驶员靠近顶部来不及判断,从而造成速度过高引发交通事故。在平曲线的组合中,尽量避免或少采用反向曲线、断背曲线和复曲线。

看起来扭曲的路段,破坏了线形的一致性(美国工程师认为线形一致,是公路设计中一条最重要的原则),造成驾驶员心理、视觉不舒服,对线形变化不适应,使视觉诱导紊乱,往往是行驶上危险的路段。特别是行车速度较高时,公路粗线条的轮廓成了驾驶员判断方向的重要因素,因此特别应该注意线形的配合与视觉效果。

六、视距设计与交通安全

视距是驾驶员在公路上能够清楚看到前方道路某处的距离,是公路几何设计的重要因素。足够的视距对保证行车安全,提高通行能力将起到重要作用。在行驶过程中,路况信息要有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就要选择足够的行驶距离来完成。在视距设计过程中,反应时间的取值要大于所有驾驶员的正常平均值,特别在复杂情况下,如交叉口、立交匝道处、车道变化处、交通标志等设施处,在取反应时间时,应增加判断时间,该值应大于2.5S.

美国事故率与行车视距的关系调查统计表明,事故率随视距的增加而降低。设计中应该注意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的设计与计算。

七、结束语

集合教案范文3

(1)教案封面要求:应填写课程名称、课程编码、总学时(周学时)、开课时间、适用年级、专业、使用教材、授课教师等信息。

(2)教案扉页要求:应填写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信息。

2、设计编写教案

教案是指正文部分对教学内容做了较为详尽的表达,较为充分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包括:章节、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旧课、引入新课、提问与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等。 在编写教案时应突出以下要点:

(1)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要反映学院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教授知识的`

深度、广度、教学层次;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思想素质教育。

(2)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

极性,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3)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紧紧围绕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特点。根据课程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某些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应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但多媒体课件不得替代教案,必须按要求编写教案。

(4)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本章节教学效果反映的总结、分析,可

以全面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肯定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教案编写时间要求。

集合教案范文4

关键词:信息安全;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计算机教学中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明显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一方面,互联网是一个大的信息库,为人们提供诸多信息便利,但另一方面,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也充斥着很多不安全因素,如:个人信息的泄露、黑客的攻击及计算机病毒等。基于这个角度,对于非机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普及甚至比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应用更重要,可是很多在校学生甚至还缺乏起码的安全认识。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安全知识非常必要,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可以提高学生们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信息安全教学的主要内容

具体而言,计算机信息安全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与安全技术,而实用技术则是指上述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账户安全、系统还原、安全中心、PGP加密、恶意软件的防范、常见网络诈骗的防范等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基本知识部分只需讲清楚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即可,不要涉及太深入的专业知识。这一部分是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培养学生识别信息安全威胁、规避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基本的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第二,法律层面,互联网络同样要遵循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适当的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介绍,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其网络行为的自律性,并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第三,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强制性的法律条文以及相关的技术手段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滞后性,所以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从道德层面加以约束。当然,现行的中职教材中上述内容介绍的很少,而这些确实是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及工作中不可缺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老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增补。

三、常用的计算机安全软件

目前为止,常用的计算机安全软件有以下几种:第一,金山密保,这是一款启动很快的防护软件,安装后可以自动添加,在启动过程中不显示扫描程序,无延迟,支持手动与拖动添加功能;软件中包括安全桌面功能、木马速杀功能等,能够将常见木马及时清除;可以设置查杀时间频率,有隔离区功能。第二,江民密保,这是一款收费软件,提供网游、聊天、网银以及股票证券四个类别的保护;支持手动添加、自动识别;具有密码保存以及密码安全输入功能;自定义规则,指定监控或者扫描的模块;支持黑白名单,不过该软件需要收费。第三,360保险箱,该软件有较好的易用性,支持较多的保护工具,提供向导添加模式以及安装桌面选项,保护对象的修改或者添加比较方便;可以通过正在保护、保护历史功能查看软件的保护效果;提供云查杀引擎,对安全级别进行调整;包括硬盘还原保护器还原软件;如果提交的游戏无法识别,会默认添加360手机支付;第四,巨盾,一款多功能的防盗号软件,其功能包括五大项,即体检、查杀、密保、监控以及安全桌面等;默认密码保护功有几款网页游戏,可以手动添加;对保护对象设定单独保护策略,不支持自动添加;具备密保卡功能,选项中还包括文件粉碎、进程管理、文件修复以及一键清理等功能。第五,超级巡警保险箱,一款绿色软件,自动搜索功能将需要保护的软件添加进去,支持拖动添加,简洁的软件界面,对防护级别、交互模式可以设定,支持黑、白名单。

四、计算机教学中融入信息安全教育的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预先设定好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求达到的标准,可以说选择教学行为与教学内容均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可以参照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实践以及情感三个领域。计算机信息安全教育活动中,老师可以按照实际的课程特点以及非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来设计教学目标,在相关课程中融合信息安全教育。学生通过信息安全课程的学习,可以在认知领域了解、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而在实践方面,则可以熟练的应用一些安全防范措施或者保护工具等;在情感领域则树立起较强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技术的使用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信息安全习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将信息安全教育融入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即是课堂教学内容,老师正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完成教学活动。对于信息安全来说,其包括两个层面,即技术知识以及道德法规。上文中也提到,信息安全技术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知识面,而要求学生掌握所有的知识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与所讲授的计算机课程内容相结合,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防范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有机的融入其中。比如在讲解操作系统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介绍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等基础知识,然后介绍如何下载、安装补丁程序,如何使用防毒软件与杀毒软件;在学习数据库时则将数据的备份与加密等知识点穿插在内;可以在网络课程中插入安全口令的设置方法、如何防止垃圾邮件、防火墙的基础知识与安装应用方法等,利用这些安全防范措施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此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来说,还要注意对信息安全知识的优化处理,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意与计算机课程的衔接性,保证二者联系紧密,实现信息安全知识与计算机教学的无缝对接,提高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第二,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效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益,相应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也要与时俱进,而教材是几年才换一次,因此老师要选择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最新类型安全事件,结合实用性强的信息安全知识开展教学活动。比如介绍最新公布的病毒特征,讲解这些病毒的防范措施及查杀方法等,使学生可以感受到信息安全知识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第三,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以及接受能力等因素,对学生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实际的接受能力有全面的了解,再以此为基础选择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第四,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比如教学设备以及机房实验设备等,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

(三)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选择合理、适用的教学方法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将信息安全教育内容融入到计算机教学中去,可以利用引导式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创设信息安全相关知识的问题情境,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其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例如在讲解文字处理软件时,讲解文件的保存方法,就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假如所保存的文件带有一定的机密性,那么如何才能保证只有作者本人、相关授权用户才能打开文件呢?学生立刻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知识点,所以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此时再引入利用密码保护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能接受,甚至会举一反三,提出“如何为文件夹加密”的问题。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将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讲解信息安全知识时要与课程计划相结合,主要的目标重心仍是顺利完成教学计划,不可主次不分;在课时安排方面,则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掌握,以原教学内容课时为基础,将信息安全教育的内容穿插其中。也可以分层次教学,或开设选修课程,对于有兴趣或有知识需求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

(四)法律道德教育

在计算机信息安全教育课程中,相关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等往往都是被忽略的内容,很多人都存在信息安全单纯属于技术层面的错误认识。其实这种认识带有强烈的片面性,信息安全最大的威胁因素就是人的行为,人们缺乏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网络道德行为存在严重缺失。现在我国已经制订了信息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要信息安全课程中融入这些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信息犯罪需要承担的责任,做到自觉守法。此外,信息安全课程中还要融入法律的道德教育,构建一道有效的法律道德屏障。

总之,信息安全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目前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但它又是实用性很强的知识,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信息安全内容的与时俱进、融会贯通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于国华,于佳.计算机类专业信息安全教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1,5

[2]王乐平.融信息安全教育于中职计算机教学中[J].职业教育苗研究,2009,5

[3]杨建强,李学锋.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12,9

集合教案范文5

关键词:课程交叉;综合性案例;财务管理课程

案例教学法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最早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它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人才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随着案例教学的发展,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体现出由单一案例向复合案例的转变。在综合性课程的案例教学中需要适应这种变化,采用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让学生运用与该课程相关的多课程知识技能,从不同角度解析同一个案例,把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

由于学科划分割断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育过程中弥补的办法是综合化,在课程建设方面是加强课程群建设。课程群建设是为完善同一施教对象的认知结构,而将本专业或跨专业培养方案中若干门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有逻辑联系的课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课程体系。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在课程群建设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以案例为载体,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整个课程群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它可以发挥交叉综合作用,顺应了学科交叉趋势,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人才。

一、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的原理、运用对象和课程选择

(一)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的主要原理

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有一定综合性的专业核心课程,把与该课程相关联的不同课程知识点串起来,选择或编写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涉及到的相关课程知识和方法技能对同一案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

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对师生具有重大意义。在多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中,案例涉及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和不同课程的方法,学生要了解相关课程知识方法,甚至需要与其他专业学生咨询求教,这会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为了分析案例或回答案例中的问题,要经历分析、解决问题的每一个过程,并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由此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利用信息能力以及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案例问题的对策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融合多学科知识及了解目前教学和科研的前沿动态,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深入实践,不断学习,提高科研和教研水平。因此,多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对师生双方都是一个挑战。

(二)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的运用对象和范围

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应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究其原因,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储备不够。因此,对低年级学生应以“授课为主,简单案例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学,对高年级学生,由于通常已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分量可以重一些,综合性可以强一些,引入适量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的整体实际情况确定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质量效果。

(三)课程交叉融合的综合性案例教学选择财务管理课程的原因

财务管理学以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知识面上具有多课程多知识点交叉融合的属性;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运用数学的、统计的、人文和计算机等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该课程又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具有比较强的应用性。这就要求财务管理的教学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充分重视实践教学,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财务人才,可以引入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法。

二、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实施

(一)选择或撰写案例

在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实践中,最花费时间、也最令教师们倍感艰辛的就是开发和收集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教学案例。案例的来源有两个:选择案例或者撰写案例。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蕴涵一定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同时加深对于课程之间联系的理解,并能利用已经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为了提高效率,案例讨论前的工作应在课外完成。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有:根据教学进度确定综合性课程交叉案例实施时间;精心准备和研究案例,在案例课的前两周向学生发放案例材料与讨论提纲,确保学生有充分时间阅读案例,查阅资料,进行思考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案例阅读情况,对学生在前期准备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设计案例讨论的组织步骤,考虑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应对策略。课程交叉的综合性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支持和高度配合。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具备案例讨论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次要按照教师的要求熟悉案例材料,围绕疑难问题进行思考与交流,认真查阅资料,积极开展社会调查,自由探索,大胆质疑,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有组织地开展案例讨论

教师在组织学生认真讨论案例等方面起主导作用,要对整个课堂讨论进行细致的安排。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案例了解程度;调控课堂的氛围;分析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是否解决了案例中所反映的所有问题。

集合教案范文6

一、结合翔实导学案设计教学

课堂上教师的放手源于课前的充分准备。相较于PPT课件的过目即逝,导学案在指导学习上有更大的优势。对于学生来说,导学案可以看、可以练,还可以长期保存。具体而言,导学案可以将学生自主学习引入正轨,又可以将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与题目在课下解决。同时,导学案还成为教师实施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载体,课堂上教师才有足够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解决教与学的矛盾。所以,教学设计少不了一份翔实明确的导学案。

“农业区位因素”的导学案可设计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三个农业知识的表格:表1是 农业类型及所需自然条件;表2是 部分农作物及其习性,概括列举粮食、纤维、糖料、水果、油料等不同农作物及习性;表3是作物熟制,列举五种熟制对应的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教师设计此部分内容是基于以下学情:学生对农业类型的认识不全面;对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不了解。这三张表格既为学生提供预习内容,又是完成后续学习任务的依托材料,为学生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做好知识储备。第二部分是自学探究。结合中国热量带图、中国干湿地带图、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等多幅地图,要求学生通过看图、绘图、填图、析图来探究自然因素对农业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合作探究。此部分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在课前做,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第四部分是挑战高峰。这里出现的题目属于拔高题,一般很少有学生在课前能够做对,所以此处也不要求学生课前做。第五部分是回顾反思。学生利用这部分一方面可以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纲要,另一方面可以对自己从课前预习到课堂探究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便于日后改进。

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通过图文资料使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还可实现分层次教学。

二、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中图版教材在“农业区位因素”部分有以下特色:一是农业区位因素条目比较清晰;二是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讲述清晰明确,利于学生自学,学生依照教材和导学案能实现大部分知识目标。三是正文前面探索补充杜能农业区位论,阅读材料里补充辛克莱模式,这两部分内容提升了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论性,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具体教学过程中,只要简单调整教材顺序,整个过程就非常流畅:先按照教材正文顺序教授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再进行案例探究,最后让学生阅读材料,了解辛克莱模式。

虽然中图版教材有很多优点,但是上课也不能总是照本宣科,那样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而且教材毕竟信息量小,不可能面面俱到,穷尽每种可能出现的考点。所以,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还应参考多种版本,多方面搜集教学材料和学习材料,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能丰富课堂、扩大信息量。

所以在进行“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设计时,应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其它版本和教学经验,为学生补充光照因素、水源因素等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要的因素;以表格等形式补充部分农作物习性;用大量地图展示中国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差异;开发济南本土的案例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分布的影响。课堂上多样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对象完善了学习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加了学习的时效性。

三、以地图为载体整合知识

将各区位因素及其差异呈现在地图上,使用地图教学是本课的特色。本课导学案中用到11幅地图,一是强化区域地理,二是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习惯。

通过“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学生除识记掌握各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还要能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对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进行合理评价。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使得农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这就要求学生有充足的区域知识才能驾驭这部分内容,即学生应有一定的世界地理知识和中国地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农业区位因素,而区域地理在教材中也未体现,所以把各区位因素及其差异呈现在地图上,使用地图教学既是本课的特色,同时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大量地图,学生熟悉了区域地理,同时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些区位因素的地区差异,也为后面学习农业地域类型做好铺垫。

在“农业区位因素”的设计中,地图教学主要体现于自然因素学习过程。在地图的选用上,可选择各种中国地理地图和中国的部分特色农业地区地图。前者如中国热量带图、中国干湿地带图、中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图、中国三级阶梯示意图等,后者如新疆棉花种植分布示意图。

使用地图教学还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在课堂上经常大量使用地图能使学生逐渐熟悉和善用地图,最终在头脑中多图叠加,使知识立体化、综合化,形成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习惯,从而逐步突破读图、识图能力差的难点。

四、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智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智育的任务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各种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和对智力活动的兴趣”。而这一点往往是今天的学校和教师所忽略的,课堂上只关注学生是否记住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而忽视对学生思维技巧和学科兴趣的培养,单纯、单调的知识灌输也会让一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学生的“学”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用什么方法、形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