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1
【关键词】环境污染;保险机制;强制性;困境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保险作为现代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主要特征为损失补偿和风险分散,通过保险机制来处理环境污染事故,有利于及时对受害人进行经济补偿,极大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帮助企业分散风险,降低经营成本,将不确定的损失赔偿变为确定的保费支出;通过保险公司积极的风险管理,有利于降低污染事故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提高社会整体环境保护的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西方国家繁荣发展,我国虽90年代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险,但却呈现出明显的需求供给不足。本文将基于保险人的角度,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强制实施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探讨。
一、保险公司开发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动力不足
1.经营风险高
企业环境污染对第三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以及为清除污染物所付出的费用一般都十分巨大,从西方各国和我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运行情况来看,保险人承担的赔偿金额过大,而且承保范围比较窄,导致其经营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商业保险,因此许多保险公司并不热衷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另外,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尚不成熟,自1980年恢复开办财险业务至今,也不过短短30年,缺乏相关的经营经验,再加上与环境污染损失相关的历史数据不足,为保险公司产品的风险评估与定价带来困难。
根据《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涉重金属企业以及石油天然气开采、石化、化工等企业是作为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试点企业范围,此类企业均具有较高的环境污染风险,且一旦发生事故,带来的损失也相对较大。目前为止,我国51家财险公司中仅有7家提供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及附加险(分别是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大地财险、中华联合、平安、华泰、长安以及丘博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可见我国保险公司对于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的热情度一般。
2.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需求不足
导致国内保险公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给不足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需求不足。一方面,企业的保险意识普遍偏低,并没有把保险作为风险防范的工具,小企业资金不足,事故发生后往往转向政府,大企业认为自身财力雄厚,可以应对污染赔偿问题,还有部分企业对污染事故的发生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不愿投入资金购买防范环境风险的保险产品。另一方面,我国关于环境污染相关的法规还不够完善,尤其缺少污染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使得大多数企业在造成环境污染后将相关的损失转嫁给政府和社会。
二、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
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历史悠久,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出现之前,综合赔偿责任保险就承保突发环境事故,积累了丰富的承保经验和损失数据,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再保险机构,尤其是规模大、资金充裕、风险管理经验充足的跨国性再保险公司,使环境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充分的转移和分散。另外,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稳定,金融产品种类繁多,保险公司投资渠道宽泛,通过使用各类金融工具有利于保险公司将风险向资本市场转移,增强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降低了保险机构所承担的风险。
反观我国,保险起步晚,缺乏历史数据,再保险市场不够完善,资本市场受政府管制,致使我国保险业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保险公司为了保证稳健经营,费率厘定过高,形成了产品需求、供给的恶性循环。
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定价和损害赔偿缺乏指导
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还面临着许多技术性问题,如国家尚未制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污染损害认定和赔偿标准等。由于缺乏环境风险评估方法,环境风险的识别和量化难度很大,而且行业和企业间的差异也比较大,保险公司很难判断企业的环境风险并根据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产品定价。而且,由于各家保险公司规模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不一样,如若没有统一的标准,规模较大的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规模效益,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让小规模保险公司退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不利于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业务的开展与推广。此外,由于缺乏国家环境污染损害认定和赔偿标准,保险公司从保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制定赔偿条款,导致大多保险产品出现赔偿范围窄、免责条款过多等问题,削弱了它的公益性,盈利性的特征过于明显。因此,相关环保标准的缺失,已经影响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程度和政策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保证我国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顺利实施与推广,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在环境污染事故中的赔偿责任,并强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强制性。其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等,不仅可以吸引更多企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增加产品需求,也能激励保险公司积极进行相关产品开发,风险防控,并且有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有利于增加产品供给。最后,国家应尽快制定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污染损害认定和赔偿标准等,解决产品的定价及损害赔偿难题,促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道许.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想[J].环境经济,2011(5):23-35
[2]王哲.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需不足成因及解决策略[J].保险研究,2009(5):89-94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2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保持发展的永续性和适度而实施的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等全方位的谋略。与我国的实践相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包含几方面的内容:
1.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障是以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理的政策、制度。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的基础上,实践表明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实施自然生态和环保的协调是绝对不够的,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政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于经济发展基础之上。重点是经济发展为基础,不仅是说要使经济增长保持一定的速度,尤其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也要提高。对我国来讲,要对原来那种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改变,实现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3.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科技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杠杆。
4.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二、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因素
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急于对发展落后的状况进行摆脱,开发利用资源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资源型和粗放型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只对经济量的增长重视,而缺乏对提高质的认识;而环境的脆弱性特征也得以表现,由此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
粗放型、资源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尤其是对不稳定的而敏感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会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加重,更加恶化生态环境。从经济发展历史来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农业社会发展的主要自然资源是耕地,在有限的土地生产力条件下,增加的人口促使人们对更多的耕地进行开垦,使生存需求得以满足,大规模的盲目开发带给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促使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
三、加强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
1.科技进步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推进
对经济发展来讲科学技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也是处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凭借科技进步研究开发少废、无废、节能、节水的新工艺、新技术,可使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如清洁生产技术的推行可使能耗和原材料最大限度的减少,兼顾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环保产业,对先进的环保设备和技术进行开发推广,把科技成果向防治污染的技术转化,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保护环境。所以,称环保产业为“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2.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
有效的环境管理方法是通过市场信号和价格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一,开展核算、计价资源,用有偿使用的措施,在成本里纳入生产过程的环境代价,这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二,市场机制对技术进步极大激发,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有利于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使一些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绿色产业”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环境标志认证,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对“绿色贸易壁垒”予以打破,方便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第三,通过市场机制可以使环境问题中的“政府失灵”得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府失灵”指的是因政府行为致使环境管理和环境政策的失效,从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加大。如CDP核算方法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没有包括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代价,诱使人们单纯追求经济增民速度和经济系统,致使出现“高增长,高污染”和“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3.调整产业结构,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为主要特征,由于其盲目开发和粗放经营导致环境生态的失衡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限制,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发展方式非常不可取,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指的是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道路。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增长方式切实转变,进一步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和质量,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实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中,立足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对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落后设备、工艺和企业继续淘汰和关闭,用生态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污染重、能耗高的传统产业,积极开发降耗、节能、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
4.法规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实施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善环境法规、法制建设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保障。环境法规作为自然与人关系调节的措施,通过规范行为主体可控制或预防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发生,另外,也是对以生态环境良好和资源持续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化和具体化。完善与实施环境保护法和提高公民与企业与环保意识,对我国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产学研结合,引领资源科技和环境、能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3
应急管理系统应急管理系统主要完成平台日常的管理工作,由风险源管理子系统、应急资源管理子系统、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应急知识库管理子系统及平台管理子系统构成。风险源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企业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管理工作。由风险源申报、管理、识别、分级等功能构成。各企业可登录平台企业端进行本企业的环境风险源基本情况申报,平台依据区域特征污染物识别区分方法、理化特性、扩散规律等对风险源进行识别与分级,并在政府端对区域内所有风险源进行统一管理和统计分析,并在GIS地图上进行标注。应急资源管理子系统提供应急救援专家信息、救援队伍信息、救援保障机构(包括医疗机构、公安机构、消防机构、运输保障机构、通信保障机构)、技术支持机构(包括气象部门信息,水文等监测部门信息等)、疏散目的地管理等信息。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实现各级政府及各企业预案的增加、删除、查询、编辑、预览、、组织评审等功能,还可查询敏感区域内的受体在典型污染物质泄漏时进行规避疏散的路线方案等。同时在这些预案库的基础上提供预案启动条件,以界定事件发生时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应急知识库管理子系统可实现化学品特性及事故处置方法、安全防护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和环保等标准规范信息的查询、修改等。系统还将各种危化品及环境污染事故组织成案例库,供应急时查询相似案例,或日常用来进行应急人员的培训。平台管理子系统可对用户实施严格的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统一管理用户信息和权限,分级分层管理各类数据。
应急接报管理系统还可查询历史报警事件,跟进每一个警情的处理进度等。风险动态模拟仿真及快速评价系统集成了危险品泄漏、火灾及爆炸模型,并针对煤化工产业区主要特征污染物,建立了大气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快速评价系统,可进行基于GIS的大气环境风场及浓度场模拟。这些模拟结果可预测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受影响严重的区域,指导需要疏散及规避的受体,为政府进行应急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及评价。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包括案例匹配子系统、智能方案生成子系统。在应急状态下,决策系统首先会查询系统案例库,看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案例,查询结果会按照相似度排列,由决策人员根据相似度选择一个最为接近的案例,调用其应急方案,快速展开应急工作。若没有合适的案例,智能方案生成系统则根据动态模拟仿真的结果,匹配应急预案,生成应急救援方案,包括事件处置及资源调配等。决策者还可以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确定最佳救援路线,确定需要疏散的人群范围及疏散目的地及路线,并且根据实时监测信息及模拟预警信息预测事件的发展,及时调整决策方案。应急评估与总结系统应急评估与总结系统主要工作于事件应急的阶段性工作之后,包括应急总结分析子系统、应急预案评价子系统、救援案例管理子系统。可在应急结束后,回放应急过程中的决策及处置救援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对应急中使用的预案进行评价及修改,将本次应急事件作为案例加入系统案例库中以供后续应急参考。
系统结构以B/S为主,兼顾C/S(复杂科学计算等),采用面向对象的JAVA语言,客户端采用JSP技术和支持远程异步调用的AJAX技术,服务器端采用Servlet+Hibernate。另外,系统以XML作为数据交换的中间介质,屏蔽了数据源格式差异,在不影响现有部门系统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实现了不同应急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并且不增加原有业务系统的复杂度[7]。系统采用WEBGIS技术作为应用支撑,建立了基于GIS的风险源识别监控、应急救援网络系统,有助于环保部门及时了解、掌握风险源状况,有效地对风险源实施监控及预警、对各敏感受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整个系统由基础服务支撑平台、数据库系统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平台和公众信息服务平台4层框架结构组成,基础服务支撑平台系统的技术设计是否合理、先进,决定着整个业务系统的适应性、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以及决定了系统随业务变化能否长期正常运行和使用。数据库系统平台实现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地理信息数据库用来存储系统所需的地理信息,包括属性数据及空间数据,如污染源的分布、城市行政区划、交通网等图层数据集。业务数据库存储大量的属性数据及文档数据、模型数据,如应急处理处置方法、环境污染案例、各级应急预案及大气污染扩散等模型等。综合应用系统平台不仅可以进行事发前的日常管理,如风险源、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资源及平台系统的管理;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在线监测预警,事故接报管理,启动应急预案,动态生成优化的事故处置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给应急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事故应急结束后还能提供事件的总结评估及预案和案例的评估管理。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包括申报登记、门户网站、信息等。在日常管理中企业可通过网站进行风险源申报登记,以方便政府进行统一的识别监管。当应急事件发生时政府可通过门户网站、短消息平台等进行应急预警消息的;应急结束后,应急结束等善后信息。该平台目前已试用于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运行效果良好,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平台结合应急资源管理、风险模拟预警、辅助决策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技术,以科学化、可视化、网络化的方法,为突发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和处理处置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数据基础和决策支持,并服务于日常环境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该平台易部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可在整体上提高化工区域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平台还预留了与安监、公安、消防、医疗救护及专业救援队伍等多方面单位的接口,很容易整合现有的各级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健全统一的事故救援指挥体系,有助于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引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战略转变。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4
关键词:建筑业;新型材料;节能减排;环保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节能减排这个话题一直是当今时展的永恒的主题,依据现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急需加强节能减排。而要实现节能减排需要我们使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新材料,实现绿色建筑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企业并不了解所生产销售的建筑材料是否符合标准。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建筑节能,什么是节能减排,然后结合近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做简要分析。
1深入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来自于生态环境材料,其定义仍在研究之中。其主要特征是节能与能源;容易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满足最少资源还有能源消耗,是一个相对发展的概念。
(2)建筑材料主要分为:结构材料,包括竹材,木材,石材,水泥,工程塑料等;装饰材料,包括各种涂料,贴面,各色瓷砖等;专用材料,包括防水,隔热,保温等。
2深入了解节能减排的具体内涵
(1)节能减排旨在节约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包括节能与减排两大技术区域,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节能就一定减排。减排不一定节能。因此在研制建筑新材料在节能减排的应用的时候需要注意节能与减排两者的结合,不能只追求一方面的标准。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定义,所谓节约能源是指采用新的技术加强用能的管理。而实现节能减排我国面临严峻的形势,只有通过不断的引进先进技术 ,使用新型材料。
(3)减排工程一般包括:展开农业源的污染防治;把印染,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作为重点,继续加大水污染的深度治理;推进脱硫工程建设;城镇水污染处理设施,提升脱氮除磷能力。
以上我们已对建筑材料和节能减排有所了解,接下来我们将深入结合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雾霾天气对新型材料的应有做详细探讨。
3雾霾天气相关信息
(1)在早上跟晚上的时候,相对湿度比较的时候,会形成雾;而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形成的是霾。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有气象原因,也包括污染物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中东部地区已经陷入严重额雾霾还有污染之中。
(2)雾霾天气的危害:我国中东部地区已陷入严重的空气污染之中,深褐色点最密集的当属京津冀三个各地区。其中北京污染是最严重的地区,最高污染级别,PM2.5浓度,在深夜后最高的时候超过900微克;雾霾容易导致一些疾病:雾霾容易致癌,心血管疾病,呼吸道感染等。
(3)主要讲述一下北京雾霾天气的成因:
a:空气中SO2的含量过高,白天达到峰值——60微克每立方米。而这些SO2是如何产生的呢?北京境内很少燃煤,因而北京的雾霾天气一部分来源于局地的排放,另一部分来源于外地的输送。其主要是河北省的燃煤排放二氧化硫在夜间转化成硫酸盐,进而影响到北京的天气。据统计天津燃煤标准为7000万t/年,北京为2300万t/年,而河北省为2.7亿t/年。
b:SO2夜晚转换成硫酸盐,硫酸盐数值达到了40微克/m3。超过了2016年国家即将出台的一级标准PM2.5,35微克/m3。
c:来自本地的主要是机动车,采暖等餐饮类行业排放别有机物
4针对雾霾天气,有效的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
针对雾霾天气以下我们将主要介绍几种新型材料来分析
(1)首先介绍一下光涂料颜料的催化剂——二氧化钛。他不仅可以对环境起到安全清洁的作用,而且还能够节省能量。
在早期的英国日本,人们将二氧化钛涂覆在马路上面,。其也可与沥青混合,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专业人士表示二氧化钛在净化空气,建设生态环境,其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北京工业大学开发研制了纳米二氧化钛的催化剂涂料。
(2)炭基材料的应用
炭基材料的应用作为全国首创的一种材料。可以解决PM2.5的空气污染指数。污染指数他能够吸附有害气体,比活性炭,硅藻泥等要高出20多倍。维舍卡颂石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有效的把吸附的甲醛等有害的气体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跟水。这种材料应用到建筑建房上可以有效地解决室内的污染。
(3)针对机动车辆尽可能加大力度的推行轻轨建设的交通系统。如美国波兰的轻轨公交系统建设,使得附近没有大量的大型车辆停泊。对于尾气的处理,不达标准的汽油不能进入市场进行销售,在尾气排放部位安装三元催化装置。
5环境污染不仅对人类造成污染而且对建筑物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增强建筑物的防护措施进而对环境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研发最低能耗,小污染的建筑材料。开发具有高性能长寿命的建筑材料,研发的这些建筑材料可以改善居室生态环境:调温,除臭,屏蔽有害辐射等多功能。下文将试举几例阐述:
(1)隔热保温材料:传统的保温材料主要是提高气相空隙率,使传导系数和热导系数降低。而纤维类的保温材料存在防水性差,寿命短等缺陷,因而人们致力于研究一种提高保温材料的隔热反射性能新材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研人员研制一种新型太空绝热反射磁层,已经出口到中国,建筑物隔热保温可以起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功能,在整个人类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到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其中绝大部分是采暖和空调的能耗,所以建筑节能减排有着重大的意义。
(2)板材保温材料的应用
在外墙保温工程中,板材保温隔热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建筑中,可以起到节能减排的功效。
(3)粉煤灰的应用:利用粉煤灰的胶凝作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起到废物再利用的功效。
6结语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是建筑的质量,节能环保等相关问题。建筑材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其中包括: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很多环境问题。但是我们应该号召更多的建筑商使用建筑节能材料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目的,进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 阎培渝等. 建筑材料[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陶克菲. 节能减排打造绿色中国[J]. 环境教育. 2007(6)
[3] 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5
一、绿色会计制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而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根本途径。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
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也是可持续发展。绿色会计,所要做的是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将其资本化为环境资产进行核算。绿色会计核算与报告将提供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损失浪费、污染破坏和补偿恢复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维护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企业与环境关系密切,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赖以存在的环境,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在其履行过程中,通过绿色会计来反映、控制环境,并向社会公众报告环境的维持情况,使公众了解和支持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通过绿色会计制度设计,可以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从人类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视角出发,着眼于高效率利用资源,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而解决在传统会计理论指导下产生的一系列棘手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通过绿色会计制度设计,能够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环境资源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诸多问题通过事前、事中控制而降低其限度,更好地增进企业自身的效益,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充分考虑社会生态环境的成本,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同时,绿色会计增加和扩张了会计的宏观经济职能,核算与企业看似无关却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态环境资源业务,并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丰富和完善了会计理论。
只有绿色会计制度才能适应或适合循环经济或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需要,才能够更好地为循环经济或可持续发展经济服务。没有绿色会计制度,就很难很好地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呼唤绿色会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建立包括绿色会计制度在内的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循环经济的发展,呼唤绿色会计理论的完善和绿色会计实践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思考
在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资源利用和再利用的会计信息,以及有关环境会计信息。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对绿色会计制度作特殊设计。
1.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相同,只不过是由于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比较特殊,使得“货币计量假设”发生变化,即绿色会计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辅之以实物、指数等其他相关计量尺度。
循环经济中的绿色会计,除应遵循传统会计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客观性、谨慎性、重要性、及时性等一般原则之外,也要遵循一些特殊的会计原则:①匹配原则。绿色会计必须符合或适应循环经济的特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实现资源的多次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因此,绿色会计制度设计应能够反映循环经济的“资源循环利用”特征及“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特征。②社会性原则。绿色会计应提供充分揭示企业在环境资源方面的社会责任的信息,必须要求企业站在社会的角度考虑企业的业绩。对企业的评价应以社会收益与社会费用相配比的社会利润为准,提供的社会信息不仅要为企业内部服务,还要有助于宏观调控。③政策性原则。企业在进行绿色会计核算时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资源环境政策和法规,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④超前性原则。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要反映环境资源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定环境资源的现状和变化的方向、程度,能达到预先发现环境的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预先给予警报。⑤环境资源的原则。绿色会计核算体系要体现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2.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制度设计的主要内容。①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重要核算内容。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因此,其绿色会计的重要核算内容应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活动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资源的利用及再利用率和所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影响等。②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循环经济中的资产,除了传统的资产之外,还应包括企业取得或能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可带来未来效用的特殊的环境资源,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环境资源产品生产企业。循环经济中的负债,除了传统的负债之外,还应包括环境负债类,如应付环保费、应付环保人员工资、应缴环保税、应缴资源税等。企业履行支付污染成本的义务之所以也要确认为负债,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因而要求“谁受益,谁付费”。循环经济中的成本费用,除了传统的成本费用之外,它还应包括减少资源缴纳的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现有的生态资源基本存量的研究与开发费及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循环经济中的收益,除了传统的经济收益之外,还应包括一些资源环境收益。如企业利用“三废”生产的产品及对这些产品减免税过程所得的收益;国家对保护环境有成绩的企业发放的奖金;其他企业赔偿的污染损失等。③绿色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绿色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绿色会计的确认是以涉及资源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如将“自然资产”确认为资产要素,将“环境损害费用”确认为费用要素等。绿色会计的计量是为了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而确定具体金额的过程。④循环经济下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学术界对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已提出如下的建议。第一,在传统会计报表基础上,增加合适的项目,编制绿色会计报表,对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进行单独披露。第二,在财务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有关循环经济信息的内容,以及生产活动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程度及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第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在信息披露内容中应包括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福利、企业人力资源及消费者责任等方面的全部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其中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第四,编制循环报告。循环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资源循环的情况,包括资源循环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资源循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资源循环项目完成情况等。
3.实施绿色会计存在的难点和问题。目前在实践上,实施绿色会计还存在一些难点,主要表现在有关环境资源的确认和价值计量方面。①环境费用与环境资产的确认。由于在环境资产分类的基点和目的方面,环境资源经济理论界与会计界研究的指导思想不统一,因而对环境资产分类和确认难以统一,对环境成本被允许资本化处理的条件在认识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将环境成本划分为收益性支出还是资本性支出,即将环境成本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还是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在多个期间分摊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②在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计量方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困难。虽然对短期环境损失的计量可以参考市场价格,也可以采用恢复环境状况所需要的费用来计算,但如果这项污染是长期的,如在二十年内这片土地不再适合植物的生长,或荒漠化,则必须考虑生态污染的计量。而这方面的计量带有较大的难度,需要政府部门发挥作用。③绿色会计报表结构的编制是绿色会计核算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绿色会计是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的会计分支,它不仅是从投资者或债权人的角度来衡量,而且是从整个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衡量环境治理活动的绩效。这就要求环境会计的服务对象从传统的为一个企业单位服务,扩大到凡是与环境资源有关的整个社会服务,环境会计的核算范围也就不仅限于企业内部环境效益的核算,而进一步要求企业外部由于环境、资源问题引起的社会成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算。因此,是否和如何将绿色会计的核算区分为宏观绿色会计和企业绿色会计也有待解决。
环境污染的主要特征范文6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技术;人与自然;资源;生态
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发展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人类社会文明以人类的生存方式和时代主题为标准来划分,经历了狩猎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及正在建设形成中的生态文明等形态。工业文明时代,社会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但对自然的超限度开发又造成了生态危机。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提醒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0世纪60年代,西方爆发生态运动,8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飞跃,体现了人类在更高层面上去寻求和创建文明。9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和《里约宣言》的发表,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逐渐形成。
生态文明是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国内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产业文明与生态制度文明四个方面。其中,生态产业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指生态产业的建设,包括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及环保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改革生产方式,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按照建立起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们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开发与利用自然,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摆脱生态危机,追求和创造生态文明成果的实践活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内容包括生态意识文明建设、生态行为文明建设、生态产业文明建设与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四个方面。
2 生态文明的绿色技术支撑
传统技术缺少环保理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取高经济效益。这是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了有效地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扬弃传统技术,代之以一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这就是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能够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节约能源、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有效用的手段和方法。绿色技术有许多种类,如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等。绿色技术本质特征是使用时不造成或很少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所以,绿色技术观融入了生态文明的思想,是生态文明的有力支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发展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绿色技术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绿色技术能有效解决企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是以高资源耗费、高污染、单向非循环为特征的,这种非持续发展模式致使我国企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生产消耗高、建设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严重问题,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绿色技术能够在生产中优化工艺流程,减少能源和材料的不必要流失和浪费,使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绿色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手段。利用绿色技术能预防和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效地治理和恢复已遭到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利用绿色技术能够实现物质能源减量化,减少污染,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所以,绿色技术有助于企业生态化转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绿色技术有利于合理有效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利用当代绿色技术,能够不断寻找和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如通过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减少对水、煤炭、木材、石油等能源的依赖;通过大力发展新材料技术,加强新型原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木材以及各种金属矿物的依赖。
第三,利用绿色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在传统技术下的生产过程中,会把产生的大量的本来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这不仅产生环境污染而且造成资源浪费。绿色技术能高效率地回收利用废弃的物资和副产品,把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品变成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将能源和物质投入减少到最低限度,把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产品,同时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重新加以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废弃物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四,绿色技术能够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促进生态行为文明建设。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绿色产品越来越感兴趣,并热衷于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更新了以往只关心个人消费却很少关心社会生活环境利益的传统消费观,社会消费群体越来越青睐于有益身体健康、不造成环境污染的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的兴起直接影响到市场,在市场上形成广泛的对绿色产品的消费需求,而绿色产品的单价明显高于同类非生态产品。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种消费观念,就会采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污费降低生产成本,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技术开发原则
建立在生态文明观基础上的绿色技术,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渗透到技术开发过程中,努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绿色技术与生态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二者是相互契合的,绿色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技术开发,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具体来说应坚持以下几个方面原则:
第一,关爱自然的原则。生态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中,要坚持尊重并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从事和开发不破坏生态环境或对生态环境无害的绿色技术开发,人类在技术活动中要善待和敬畏自然,要有利于自然
界的生命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从而维持或创造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使自然与人构成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第二,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并重原则。人类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运用技术开发自然实现经济价值,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人类的技术活动本质上都是经济活动。人类运用技术开发自然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必须付出一定的环境代价。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中保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的暂时发展。因此,在生态文明观指引下,人类只有依靠绿色技术,在环境资源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依靠绿色技术、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地球上所蕴藏的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虽然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调节、净化、再生功能,但自然界的这种自调节能力却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则更是有限的。因此,过度开采地球的资源必然导致资源枯竭,生态失衡。依靠绿色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就是以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内在平衡为前提,即确保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技术开发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自身净化的限度内,使人类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社会进步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
第四,资源循环利用的原则。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要大力开发资源化技术、再利用技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通过原材料的最充分地利用而降低消耗,通过生产工艺运行过程的生态化来避免或减少污染。
第五,技术的生态影响评估和预警原则。通过建立健全技术的生态评估和预警制度,从源头上杜绝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黑色”技术产生。现代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一些技术上的新发现、新突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生态环境,影响和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必然要求在新技术开发、应用前,要充分考虑技术可能产生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要进行技术的生态影响评估,为绿色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技术评估制度,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此,在进行技术评估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强调生态文明原则,把生态文明标准整合到技术评估的总标准中去,从源头上杜绝违反生态文明原则的“黑色”技术产生,保证绿色技术的发展。
第六,实事求是的原则。绿色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绿色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经济实力有限。所以,我国的绿色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要与我国的生态环境情况和经济实力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我国企业而言,开发绿色产品时,要充分考虑诸如广大群众的购买力、国家的投资能力、原材料供应、配套能力、能源消耗情况、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只有这样,企业在绿色技术开发成功之后,才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
4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绿色技术发展路径
我国虽然在发展绿色技术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绿色技术开发投入少;绿色技术与生产技术、市场需求脱节;绿色技术产业化的水平低,绿色技术商品化水平不高;绿色技术整体水平低,自主开发能力弱,对生态文明支撑力不强;对绿色技术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加以解决。
第一,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绿色技术发展,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强调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类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生态文明观,就要推动绿色技术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绿色技术发展,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要树立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同长,共生同荣的生态文明观。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来实现经济发展。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培育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绿色技术的开发。应通过媒体、社会舆论、学校教育等各种手段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使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者注重生态效益,让开发利用绿色技术成为自觉行为,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监督者。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必须纠正过去那种单纯靠投入,加大消耗实现发展和以牺牲环境增加产出的错误做法,而要依靠绿色技术从根本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产生,遏止生态恶化,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发展更少地依赖地球有限资源,更多地与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有机协调。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绿色技术发展,还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色技术,提高绿色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绿色技术,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第二,以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引领绿色技术发展。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是生态行为文明的具体表现。倡导绿色消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消费有助于推动企业开发利用绿色技术。绿色消费会带动绿色技术的发展和生态产业的兴起。我国推行绿色消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公民绿色消费意识和企业绿色营销观念;发挥政府宏观管理和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绿色消费的法律法规;发挥民间社团和消费者协会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