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统计学 统计教育 人才培养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发展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1.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了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2.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地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又译“数据淘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1.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①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②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③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①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②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③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3.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要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4.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须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 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 中国统计, 2001.9.

统计学发展史范文2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中国统计,2001.9.

统计学发展史范文3

在当今社会,统计学知识被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大量数据等待分析处理,譬如统计全国人口情况、经济收入情况、农业收成情况等数据,对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做统计行的研究与调查,这些工作都需要有统计学的知识作为支撑才能够完成。所以统计学知识在当代社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数据处理能力、以及数据分析能力也已然成为人们的生活常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例如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以达到既定目的的时候,收集数据以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也就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于是人们发明了统计图表——报表、直方图、柱状图、扇形图等等。

二、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统计学知识

统计学,这既是一个很具有趣味的学科,也是一门十分贴近人们生活的学科,从平常的百姓到研究技术人员,没有人不在使用着这门学科。它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统计学是一门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一门学科,它一般出现在教材的后几个章节,重视程度往往没有其它章节深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与深入,统计学知识正在慢慢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统计图表以及平均数的简单介绍以及应用,让学生不断接触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数据信息。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开始更加深入的对统计学的知识进行介绍以及应用,增加了一些统计图表种类的应用,增加了众数、方差、极差等统计学名字的介绍,对于学生来讲,更多的是对于统计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三、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发展趋势

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订,正在不断增加所占章节的比重,知识内容也更加的深入。在我们的生活中,统计学知识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而且统计学也正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1.整体化。在过去的中小学数学课堂上,尽管有统计学知识的出现,但多数以零散形式出现,知识点不能穿成一条线,这不仅对于教师讲课有难度,学生进行理解消化记忆,也成了困难。对学生在统计学方面的长久研究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困难。近些年来,教育理念进步,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也越来越多样化,教材的改革将统计学知识进行统一,虽然统一的不够完善,但相对以往,已经进步了很多。这对于统计学知识在中小学的传播学习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推进了统计学更加深刻化的进程。

2.实际化。近些年来,教育者越来越崇尚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里,解决社会生活的问题。统计学知识成为了首选。首先,基础的统计学知识简明易懂,适合所有类型的学生学习。基础的统计学知识可以被应用到各行各业,这促进了基础统计学的推广。稍微复杂的统计学知识在高中进行学习,这些知识可应用到更深刻的领域。

3.数量化。在过去,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知识不能被吸收采纳,被剔出。如:回归分析中方程形式过于复杂,而被一些省剔出高考范围,这是统计学的学习缺失。但近年来,教育水平进步,教学工具全面,学生学习工具更多,如可使用计算器,对回归分析问题的解决是一种有效手段。

4.娱乐化。以往学习统计学时候,全部是课堂上进行,学习单一枯燥,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在教育理念的进步下,提倡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这为统计学的学习提供了充分条件。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理解学习,寻找与统计学知识有关的生活问题。这既达到了将知识融合进生活的目的,也促进了统计学知识的发展,同时,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像以往一般枯燥,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寻找快乐,使学习的过程更加娱乐化。结束语在现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统计学知识的学习依旧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对于统计学知识的学习将会走出课堂,不断地进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践调查,这也对于培养学生们的自我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们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与他人沟通的技巧都有一定的帮助,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可以在舒适的氛围中,轻松愉悦的学习统计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春国.小学数学统计知识教学初探.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0).

[2]马玉林,邹军文.初中数学统计知识及教学探讨.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4).

[3]杨亦荐,张柔棉.谈中小学里的统计学知识新课程研究,2009年7月,总第155期.

[4]张敬书.对中小学概率统计教学的再认识中学数学月刊,2002年9月,17-19.

[5]史宁中,孔凡哲,秦德生,杨述春.中小学统计及期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6月,第25卷第6期.

统计学发展史范文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良先生曾经说过:“语言学、心理学和统计学是21世纪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三大学科”阐述了统计学的重要性,统计学的发展为自然的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1.发展统计学的意义

统计学的发展空间是是很宽广的,表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首先20 世纪后期,社会科学与统计的学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统计学融入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太它的推动下形成了很多新兴的学科,如人口统计学、历史统计学、教育统计学、心理统计学、社会统计学等。统计学与人本文由收集整理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使得期发展的道路更为的宽广,对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十统计学得到看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而最根本的统计的推动,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大发展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第二。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普及和飞跃发展的时代。从本质上讲,信息经济不仅取决于信息处理装置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展不能离开统计学科。因此,在统计学上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在支持的信息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中国统计学方面还有着很多色不完善。-事实上,据统计在该统计学在自然科学里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化学、物理等等。而且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和社会实学科得到了发展和应用。在国外的很多发达国家统计学科是衡量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是大学必须开设的重要科目。但是这样恰恰说明统计学在我国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加强基础工作,促进发展的统计

统计学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的发展奠定了数据基础。统计学是严密,不能出现丝毫错误的工作。差之丝毫,拒之千里。它的发展使得数据和收集与分析变的更科学和更严谨。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涵盖范围其广,更容不得这项工作出现任何闪失。

统计学由四个系统构成。包括数据源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和统计服务子系统。这个体系涵盖了统计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建立和连接四个子系统,统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和质量将很大的提升,为统计工作的运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1建立数据源子系统

精准展开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开展统计工作,建立一个数据源子系统是现代统计体系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

2.2建立数据处理子系统

当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并数据处理子系统启动的应用程序和处理功能。要建立前统计局和良好扩展功能,计算机数据处理中心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延伸到数据源子系统基层组织和灵魂的子系统,以实现统计数据处理自动化。

2.3数据分析子系统

深加工和精加工统计数据,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统计优质的服务。能充分反映统计工作水平。因此,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统计,经济学,社会学专家参与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分析完全集成的。

2.4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统计学的发展是已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依托的。实现网络运行和管理大型和复杂系统。在统计体系不断改革的今天。信息技术的运用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大,运用的层次也将不断的深入。统计链将逐渐缩短每个子系统,以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整个统计系统的效率可以大大提高,统计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统计学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儿童发展;学前儿童;玩具;设计;选择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06-04

学前儿童的生活离不开玩具。玩具能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技能发展,也能帮助学前儿童解决一些情绪问题。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为学前儿童设计玩具不再是玩具制造商的专利,许多幼儿园教师和儿童家长开始参与儿童玩具的设计工作。人们总是期望儿童玩具既能好用、好玩、功能多样,又能对儿童的发展有所帮助。可以说,如何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合适的玩具,促进学前儿童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幼教工作者和儿童家长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儿童不是小大人。相关人员(包括玩具制造商、教师、儿童家长等)在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不能简单地套用成人标准,而是必须符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本文拟从学前儿童认识新玩具的心理历程分析入手,讨论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即从儿童发展视角看学前儿童玩具的设计和选择,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学前儿童认识新玩具的心理历程

年幼儿童有着无尽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儿童会尝试区分不同的玩具,探究玩具的工作原理并了解玩具的使用方法。〔1〕学前儿童认识新玩具的大致心理历程如下。〔2〕

1.第一阶段:在操作中探索

面对一个新事物,儿童往往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操作,以满足探索欲望。研究显示,当面对一个新玩具时,儿童常用的探索方式主要有品尝、观察、旋转、近距离转移、拼插、敲击、投掷、组装、匹配等。例如,婴幼儿常常乐此不疲地把积木放在嘴里啃咬,或是拿在手里转来转去,也会把积木从一个盒子转移到另一个盒子等。总之,在最初的操作阶段,儿童常常会把玩具所有可能的玩法都尝试一遍。

2.第二阶段:熟悉之后的精通

儿童热衷于发现新事物。一旦熟悉了一个玩具,儿童会不断重复练习,以至精通掌握这个玩具的玩法。儿童通过不断练习来熟悉玩具并提高操作技能。例如,儿童在搭积木的时候会不断推倒重搭。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表现出了无限的创造力。

3.第三阶段:获得玩具的意义

在精通玩具的基础上,儿童开始挑战自我。一旦挑战成功,他们便会赋予玩具新的意义,获得自我成就感。例如,儿童会将积木搭成宝塔,或者把一堆散乱的雪花片拼插成小房子等。学前儿童喜欢玩象征性游戏,或者极富想象力地把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拿来作玩具,不断发现新玩法,赋予玩具多种意义。儿童还喜欢通过想象改变玩具原有的功能,如把篮子反扣在头上当帽子等。

总之,儿童在与玩具亲密接触的过程中会获得许多直接经验,包括与困难斗争、探索新事物、解决问题、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等。同时,玩玩具的过程也为儿童提供了表达情绪情感的机会。

二、为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可能面临的挑战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我们要意识到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与成人明显不同。

1.身体发育

儿童期是生长发育较为迅速的时期。伴随着生长发育,儿童不同身体部位间的比例发生了戏剧性变化。〔3〕新生儿的头部长度为身高的1/4,6岁时为身高的1/6,成人期则是1/8。与青少年期的身体发育大多集中在脊柱方面不同,幼儿期的四肢成长比较明显。从出生到步入成年,个体的腿长大约增加了5倍,躯干长度则增加了3倍。

无论在长度、宽度还是构造等方面,幼儿的骨骼都在持续发生变化。幼儿的骨骼需要受到适当刺激才能正常发育。活动过多或过少,或者是不适当的活动都会妨碍骨骼的发育。虽然幼儿时期的骨骼相当柔软且容易弯曲,理论上讲可以吸收更多的震荡与冲击力量而不至于发生断裂,但此时的骨骼末端及各个关节周围的组织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损伤,因此必须避免撞击力过大或使关节承载过重负荷的运动。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身体协调性较差。这是因为幼儿时期的身体重心接近肚脐,导致身体在维持动作平衡方面比较困难。伴随着生长发育,身体重心会逐渐下降到低于骨盆的位置,使得身体重心日益稳定。这也是儿童的身体协调性能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提高的原因之一。

由于身体的特殊性,学前儿童在玩玩具时比成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幼儿最容易遭受的伤害是窒息、割伤、刺破、异物入体、跌倒、撞击等。

2.认知发展

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冒险但缺乏判断能力。他们在寻求独立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同时也在不断考验着教师和家长的监护能力。

儿童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可塑性,其神经细胞的髓鞘化过程一直会持续到20岁。这种发育上的长期性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但同时也导致儿童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提高的缓慢。〔4〕从出生到5岁前,个体的大脑突触会迅速发展,之后是一个摒弃无用突触连接的“修剪”阶段。儿童的生活经验在“修剪”突触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5〕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增加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影响儿童的大脑发育是可能的。

学前阶段存在着很多认知能力发展的敏感期。许多研究表明,敏感期内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刺激,有可能会导致儿童发展滞后。〔6〕儿童在感知觉等方面也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因此,我们在设计和选择儿童玩具时必须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这些特征。

此外,儿童的动机、兴趣甚至恐惧的对象都与成人有明显不同。儿童通常以一种不同于成人的方式来观察事物。他们想要去看、触摸、品尝、经历和体验。儿童很善于废物利用,经常利用一些废旧物品体验创造的乐趣。儿童的这些特征挑战着成人刻板化的设计思维。〔7〕

三、对设计和选择玩具的建议

为学前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应遵循以下原则。

1.让玩具与儿童一起成长

与成人相比,儿童的成长步伐更加迅速,这对玩具的设计和选择提出了挑战。有效的设计需要认真研究并正确理解目标用户的需要。因此,为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必须研究儿童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使玩具能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

同儿童一起成长的玩具通常会深受儿童喜爱,因为它充满挑战性。对于拥有实际购买力的成人来说,能与儿童一起成长的玩具也更有吸引力,因为儿童玩耍的年龄跨度较大,性价比较高。一些在尺寸、功能等方面可以调节的玩具,如某些益智玩具,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与儿童一起成长。

2.充分重视儿童非言语指标的观察和评估

为了评估玩具目标用户群的需要和偏好,玩具设计者总是会进行一些目标用户群的测试和访谈,但是要想清楚了解儿童的需要和偏好,只依靠言语指标是不够的。这是因为学前儿童要么不会说话,要么缺少足够的语言表达能力清晰表达自己的需要。因此,在为儿童设计和选择玩具时,要重视对非言语指标的观察和评估。通常的观察和评估指标包括儿童对玩具的注视时间、探索时间、探索方式等。

3.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为儿童设计和选择的玩具既要适应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推动儿童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即要落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玩具既要在保证创造性与安全性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兴趣偏好,又要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的即时需要,还要在立足于儿童现有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发展。

4.调动多感觉通道共同作用

新近研究表明,嗅觉、触觉与视觉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例如,是否加入香味刺激,会对婴儿对同一物体的探索行为(包括视觉注视和手部探索行为等)产生不同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8〕因此,为了使玩具更富有吸引力,玩具设计者除了要在外观造型或功能上多下功夫外,还要考虑增加其他感觉通道的信息,如增加声、光等方面的刺激等,以调动多感觉通道协调作用,增强玩具的吸引力。在为学前儿童选择玩具时也要对此多加考虑。

当玩具不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时,儿童就会感到无趣甚至烦躁。因此,针对儿童的不同发展水平设计和选择相应的玩具很有必要。笔者根据0~6岁儿童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为玩具的设计和选择提供以下建议。

0~3个月期间,婴幼儿大多只能用眼睛和耳朵感知世界。新生儿的最佳视距是距离脸部20~30厘米。他们偏好明亮的色彩,如红、黄、蓝、绿等,还喜欢一些对比强烈的颜色,如黑与白等。除此之外,他们还特别偏好脸部和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9〕当婴儿慢慢长大时,他们会随着声音或物体的运动而转动头部。当有人和他说话时,婴儿会看着对方的嘴巴和眼睛。因此,这个阶段需要能为婴儿提供适当感官刺激,特别是视觉和听觉刺激的玩具,包括图片、镜子、各种发声物体等。另外,3个月左右的婴儿能直接用手和嘴巴去触摸物体。因此,玩具要易于抓取和清洗。

3~6个月的婴幼儿可以用手去抓取或摇晃物体,还喜欢把东西放在嘴里啃咬。他们喜欢简单的社会交往,开始区分熟悉的家人和陌生人。这个时期主要是锻炼婴幼儿的触摸、抓取、拍打、扭转、摇晃、踢、咬等能力。因此,要倾向于考虑容易抓取、安全、能提供丰富感官刺激的玩具,如便于抓取的摇铃等。

6~12个月的婴幼儿的活动更加灵活,逐渐会爬行,尝试站立,踉踉跄跄行走。除了依然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外,婴幼儿开始拍打物体,扭转物体,甚至是扔、摔物体等。在11个月左右,许多婴幼儿能够记得人物、物体、游戏以及玩具的玩法。他们对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模仿周围人的行为和说话,开始认识自己给周围人带来的影响。他们喜欢玩简单的小游戏,还喜欢到户外活动。与此同时,他们开始咿呀学语。这个时期提供的玩具应当主要满足婴幼儿的活动和操纵需要,如发条玩具、积木等。

12~24个月的婴幼儿正忙着走、跑、跳、爬、推拉、搬运一些小物品。这时,婴幼儿的身体已经比较强壮。到2岁左右,他们会用脚踢东西,还能抓住较大的球体。他们开始堆砌积木,做标记,胡乱涂画,还喜欢反复取放物品。最初,婴幼儿只会将圆形物品放入圆洞内,慢慢地,他们可以准确取放其他形状的物体。他们喜欢将物品配对、分类、排序等。接触不同材质的玩具对他们来讲是一种乐趣,如沙子、水和泡沫等。这个时期的婴幼儿仍喜欢把小物品放进嘴里啃咬,因此监护人要注意避免婴幼儿吞咽小物件发生窒息的危险。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这个时期婴幼儿的发展重点设计和选择玩具,以促进婴幼儿大动作(走、跳、跑、推、拉等)、精细动作(堆叠、拼插、抓取等)、平衡能力等的发展。

24~36个月的婴幼儿喜欢从高处往低处跳等,已经能较好地控制身体。精细动作能力的提高使得他们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装配和绘画活动。他们也开始认识数字,对节奏、大小、次序以及文字、图形和色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对成功和失败有强烈的感受。此时,婴幼儿的游戏以想象、幻想、模仿为主。他们喜欢模仿成人做饭、打扫卫生、修剪草坪、照顾婴儿等,还想用成人常用的工具来玩耍,如锅、铲、吸尘器和汽车等。为这一阶段的婴幼儿提供的玩具要有助于他们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3~6岁的婴幼儿已经能跑会跳,身体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他们喜欢冒险活动,并以此测试自己的体能和运动技巧。婴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他们可以用剪刀剪纸,抓握铅笔,操控鼠标和穿珠子,还会画一些抽象的图案。他们对戏剧表演的兴趣也达到高峰,喜欢使用各种道具来进行戏剧表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婴幼儿会表现出明显的性格差异。这个阶段婴幼儿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提高身体技能,促进想象力发展。因此,为婴幼儿提供的玩具应有利于激发想象力,便于婴幼儿进行想象游戏、戏剧表演等。

综上所述,由于学前儿童的特殊性,为学前儿童提供的玩具必须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适合儿童的才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GARVEY C.Play with objects〔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41-57.

〔2〕BEATY J.Cognitive development: Classification, number, time and space〔M〕.5th ed.OH:Merrill Prentice Hall,2002:254-294.

〔3〕HAYWOOD K,GETCHELL N.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M〕.4th ed.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Publishing,2005:80-98.

〔4〕STRAUGH B.The primal teen:What the new discoveries about the teenage brain tell us about our kids〔M〕.New York: Anchor,2004:60-75.

〔5〕ELIOT L.What’s going on in there:How the brain and mind develop in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life〔M〕.New York: Bantam,1999:189-205.

〔6〕GOSWAMI U.Neuroscience and education〔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74:1-14.

〔7〕LUEDER R,RICE V.Ergonomics for children: Designing products and places for toddler to teens〔M〕.London:Taylor & Francis,2008:400-402.

〔8〕DURAND K,et al.Odorization of a novel object can influence infant’s exploratory behavior in unexpected ways〔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08,(31):629-636.

〔9〕EASTERBROOK M,et al.Faceness or complexity:Evidence from newborn visual tracking of facelike stimuli〔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1999,22(1):17-35.

On the Design and Choice of Toys for Preschool Children: A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Xia Qiong

(Hangzhou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统计学发展史范文6

一、教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 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 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Stephen Corey教授大力提倡教师行动研究,从此在美国盛极一时。1975年,Lawrence Stenhouse在他的著作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中指出,“教师即研究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行动研究逐渐风行世界各地。英国的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和澳大利亚的Deakin University是目前世界著名的行动研究中心。1990年,澳大利亚学者Tripp和他的研究者将行动研究概括为“系统地进行观察、反思和变革”。行动研究具有注重直接参与、立足特定情景、强调改进实践和重视协同合作的特点。教师行动研究对师范生职前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通过“变革”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方式,它鼓励教师加强对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关注和意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出质疑,不断追求变革。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参与性,它要求执教者本人直接参与问题的发现,改进方案的设计,鼓励同伴合作研究。教师行动研究的出现使教学和课程改革研究的重心从对目标和方法的研究转向以教师为研究者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将微格教学与教师行动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成长过程应用研究的一种拓展。

二、微格教学的基本原理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D. W. 阿伦(D. W. Allen)和他的同事W.伊芙(W. Eve)首先开发建立的一种利用现代摄像机、录像机等视听设备,专门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培训者利用装有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的微格教室对受训者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行为研究。阿伦博士将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英国微格教学专家乔治・布朗(G. Brown)则认为:“它是一个简化了的、细分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易于掌握”。微格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加涅学习层次论、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奥苏贝尔认知同化论的现代学习理论以及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具体而言,微格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利用现代的录音、录像等设备,帮助受训者训练某一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又称录像反馈教学。在我国也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它具有单一技能的强化性、培训目标的可控性、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角色转换的多元性。微格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技能培养的切入点在于对教学技能进行不同层次水平的分解并加以培训,将复杂的教学过程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它能给师范生及同伴更多机会去尝试错误、发现错误、修正错误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一种无权威性、开放型和开拓性的教学环境,突显以学生为教学活动核心的“自我实现”,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单纯的技能训练演绎成开拓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微格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微格教学中,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导师点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改变了传统的评价对象一味被动接受评价的方法,有助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

三、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

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应用方案。该系统由一个总控室和多个微格教室组成,是集网络、数字、多媒体、声音、视频、存储、传输及视频监控技术于一体的全数字化网络系统,具有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系统化、交互式可视化、个性化的特点,在管理、操作方面更加容易、简便。该系统实时性更强,可以实时察看微格教室的现场教学情况,对各教学现场的学生、教师进行远程教学评估和观摩,授课教师在现场可以方便地将声音、视频信号切换到大屏幕电视机上并控制各种设备的各种功能。该系统可以录像存储方式保存微格教学内容,并采用可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对录像文件进行剪辑和合成;还可以随时查询并选取多媒体教学录像文件及相关资料进行播放。该系统运用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训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模拟形式,具有双控、监视、评课、示范、互相观摩、分控、巡视扫描、对讲、远程遥控、录像和倒计时等功能。该系统的观摩和评价系统均采用计算机设备,可通过交换机连接校园网或Internet。信息记录方式可采用硬盘存贮或刻录成光盘,以便教师和执教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或光盘进行点播、测评与观摩。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凸显了微格教学中观摩反馈的重要功能。

四、微格教学技能的运用

微格教学对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教学模式为:理论学习、目标确定、观摩示范、微案编写、微格实践、反馈评价、技能达标、教学实习和经验总结。其教学方法是:由5至10名学员组成一组,执教者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取短小精湛的教学片断,共同备课;一位成员就某一教学片断施行5至10分钟的教学,其他学员扮演学生,并进行教学实况录像。微格教学技术不仅避免了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由于新手经验不足而带来的教学失误,而且为教学反馈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缩短了新手教师成长的周期。微格教学的具体运用为:

1.理论学习。在实施微格教学之前,学生应在导师的组织下学习其基本理论,特别是教学目标、教学技能、教学设计等相关知识,以利于以后观察学习内容的同化与顺应,提高学习信息的可感受性及传输效率,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为了使受训者明确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导师应播放往届学生优秀微格教学录像或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课或竞赛课的教学录像,为学生提供微格教学的感性认识和模仿依据。

2.目标确定。微格教学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分为不同的单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如导入技能、语言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等。在进行微格教学之前,导师应向受训者讲清楚本次教学技能训练的具体目标、要求以及该教学技能的类型、作用、功能及典型事例运用的一般原则、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观摩示范。为了增强受训者对所培训技能的形象感知,导师需提供生动、形象和规范的微格教学示范录像。在观摩微格教学录像的过程中,导师应适时给予必要的提示与指导。示范教学录像应该是优秀的典型,但也可利用失败的微格教学录像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剖析。观摩时,导师要培养受训者勤于观察和善于吸收、消化他人教学经验的能力。观摩后,导师要组织学员分析他人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酝酿和设计自己的最佳方案,为下一步编写教案作好准备。

4.微案编写。当训练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受训者要针对教学技能的特点与要求,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条件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编写详细的教案。微格教案必须遵循微格教学的规律,要突出单项教学技能的特点。教案首先要说明该教学技能应用的构想,注明自己的教学行为、时间分配以及可能出现的学生学习行为及对策。

5.微格实践。角色扮演是微格教学的重要环节。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执教者要对本次课题作简要的说明,以明确教学技能目标,阐明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讲课时间视教学技能的要求而定,一般不超过10分钟。结束后,执教者首先应审查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录像反映出的优、缺点进行改进,这是教育实习前有效的训练和准备。

6.评价反馈。评价反馈是微格教学最重要的一步。教学结束后,导师应及时组织受训者重放教学实况录像,供导师和受训者共同观看。施教者先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否掌握了所培训的教学技能,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导师和小组成员再对其教学过程进行集体评议,找出不足之处;导师也可以对其需改进的地方亲自示范或再次观摩录像,以利于受训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7.修改教案。评价反馈结束后,执教者应根据集体的意见,结合自我的感受对教案进行修改,再进行第二次微格教学训练;执教者还应进一步与合作者共同探讨如何改进与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在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告一阶段后,要有计划地开展综合教学技能训练,以实现各种教学技能的融会贯通。

8.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它可以尽快地把师范生所掌握的知识及技能转化为教学能力。师范生到中学进行教育见习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在教育实习之前不了解中学的教学实际,师范生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要提高教育实习质量,高师院校就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微格教学实践。

9.总结经验。在反复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和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师范生应不断吸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不断超越自我,力争在教学中达到教态自然、语言准确、表达清晰流畅、教学富于艺术性、板书设计合理美观、课堂互动有效、教学技能娴熟、情感交流适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