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范文1
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最大要求便是高效。高一、高二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的文学积累和语文素养,而高三学生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高考,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在试卷上书写规范且正确的答案。这就要求高三语文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及答题技巧方面的指导。“题海战术”固然不可取,但必要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所以高三语文复习课是整个高中学习任务最繁重、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而相比于其他学科,高三语文复习课似乎更难处理。当前最紧要的应是找准高三语文复习课的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能使知识得到必要的巩固与强化,从而开发最高效的复习课堂。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优势
“翻转课堂”是源于美国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最大特色便在于“翻转”二字。所谓“翻转”即是“颠倒”的意思。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的颠覆,是对知识传授与内化的逆向安排。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般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巩固内化的过程则放在课下。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程度,因此也就无法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可以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分解,事先录制好10分钟左右的微课,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并整理下发相关任务单、学案等资料,帮助学生发现、思考、总结问题:而在课上则主要针对学生在课下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讨论。“翻转课堂”以颠覆性的自信姿态袭来,为教育变革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如若恰当利用,必将有利于打造高三语文复习的高效课堂。
三、“翻转课堂”在高三语文复习课中的具体作用
1.变机械为灵活,有利于学习个性化
就高三学生而言,他们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基础素养不同,他们在同一时间接受知识的速度与效果也就不同。因此,利用传统课堂进行高三语文统一复习,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
“翻转课堂”主要由课下预习和课堂讨论两部分构成,这样的拆分形式就弥补了传统课堂机械死板的教学短板。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课视频,虽是规定学生在课下自学完成,但是何时观看,如何观看,则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也可以在听不懂的地方随时暂停,进行思考或者在学习平台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快进观看,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利用“翻转课堂”的灵活翻转性,可以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利于进行因材施教。
2.化零散为系统,有利于知识链条化
高三复习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而语文学科更是具有知识繁杂、系统性不强的特点。如果单纯利用每节40分钟的课堂进行知识讲解,不仅耗时巨大,而且效率低下。在“翻转课堂”中,可以利用微课将知识进行点化处理,从而使得每一个知识点得到聚焦。虽然每节微课时间约在15分钟左右,容量有限。但我们恰好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每一专题知识进行规划,一个知识点录制一节微课,致力于将其讲清讲透。然后将这些微课视频进行编号,形成微课系列。如此,学生在课下自学时,便会条理分明。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微课的过程中其知识链条便自然而然地清晰化了。
3.转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学习兴趣化
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语文复习 目标意识 训练意识
进入高三语文复习阶段,陡然发现复习工作千头万绪,讲义和试卷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技巧、规律和方法总结了一大堆,但是学生水平还是那样。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并不高涨,课堂成效也不显著。正如一位资深老师所说,高三的语文课,学生刻苦,教师辛苦,过程痛苦。其中,也有一部分教师对讲义和试卷的处理,删繁就简,不面面俱到,显得从容不迫;而且他们所教的学生,能力和成绩不但没有落下,反而相对突出。仔细推究其中原因,发现他们注重到了两个意识: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
笔者也认为,合理地强化目标意识和训练意识,是提高高三语文复习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高三语文复习,只有具备强烈的目标意识,才能使复习过程有的放矢,教学思路明白透彻,活动安排环环相扣。高三语文复习,科学、合理地强化训练意识,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夯实基础,提高自身能力,避开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头重脚轻”的局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创新了课程模式,表述严谨,框架清晰。新的课标,迎合时代需求,尝试了全新的课程目标设计思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安排课程的目标设置。在建立这一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接受理论和结构主义等现论的合理因素,使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确立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高三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充分考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
然而,笔者在观摩一些高三语文复习示范课时,发现高三语文复习的教学目标有“泛化”之嫌。有一位老师在一节“现代文阅读之散文”的专题课,也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了六个教学目标,并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投影出来。试问,区区一节课真的能达成这么多的目标吗?不管这节课上得究竟怎样,教学目标设置是失败的。
制定高三语文复习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之外,还必须以《考试说明》为依据。这是因为《课程标准》解决的是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而《考试说明》解决的是高考“考什么”和“怎样考”的问题。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高校选择人才,是衔接中学和大学学习的考试,必然要在难度、区分度上与达标考试有所区别。《考试说明》正是根据高考的特点,从多个方面规定了语文高考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目标。这些就是制定高三语文复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制定高三语文复习目标应具有合理的目标意识。一是目标要有明确性。制定目标时,常见的毛病是目标过多、过滥,表述模棱两可,降低了目标的明确性,由此形成的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事实上,明确的目标是复习的“抓手”,每一轮复习,每一个专题,每一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既使语文课堂内容集中、明确,也让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是目标要有计划性。高三复习头绪繁多,试卷海量。若没有计划意识,语文复习势必乱成一团,收效甚微。而高三语文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需要至少三轮的复习过程,第一轮是专题复习,按照高考各个考点分项复习,第二轮是查漏补缺,针对薄弱环节重点训练,第三轮是综合练习,真题演练。平时课堂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按照计划来制定,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进行落实。计划清晰明了,复习才能从容不迫。
三是目标要有可行性。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切实可行。不同层次的班级要区别对待,目标既不能过高或过低,也不能过少或过多。过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低容易使学生产生盲目和骄傲的心理;过多容易使教学内容分散,过少则容易减缓课堂节奏、减少教学内容。切实可行的目标,就是一堂课要集中重点,解决一两个问题,力争一课一得或一课两得。
二、强化教学内容的训练意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的课程性质有如下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的要求,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该获得的发展。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训练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经了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过程,新课标新教材都把眼光盯在能力上,高考命题也具有不断向能力点转化的特点。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学生接受大量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语文知识,并提升语文能力。众所周知,语文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钱梦龙先生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主张,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强化教学中的训练意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训练意识必须得以加强。尤其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学要取得成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具有强烈的训练意识。
训练要有针对性。一是训练内容要针对《考试说明》规定的各项能力要求,不率性而为。二是训练要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薄弱部分出发,教师制定教学和训练的具体内容,努力做到查漏补缺,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训练情况快速反馈,教师要及时跟进、矫正。训练围绕学生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体验与过程的实践,师生才可寻找更有效的解决之道。三是训练要针对复习的重、难点,并考虑复习过程的阶段性,来安排教学,力争重点突出,化难为易。
训练要有系统性。《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语文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和考查是系统的,语文复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也一定要系统、全面。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将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分为四大板块: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每个板块还可以再系统地分成相应的内容。系统论中有着“有序即有效”的论断,我们对知识与能力结构归纳得越是有系统,有条理,学生就越容易理解,其操作性就越强。把教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安排后,我们就可按照计划对此进行系统、规范的训练,由小到大,沿着知识点——专项——综合的逻辑顺序,使高三复习有条不紊地展开。
训练要有连续性。语文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步登天,从无到有,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靠的不是天赋,而是逐步的体验、感悟,以及平时刻苦的训练。在高三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操作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知识和能力的内在相关联系,持续地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发展自我,以让其学会总结学习经验,归纳做题的方法、策略,即要强调“得法”。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意识到,学生的认知积累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连续多次、反复的训练,才能真正帮助其提高能力,所以,更要强调“演练”。
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范文3
语文的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知识点,在开始高三复习之前,老师就要把繁杂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才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按规律去复习也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首先可以把高三语文复习内容分为几个方面,根据语文试卷的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方面、语言表达方面、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然后对各个方面再细致地划分,这样有规律性、目的性的复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于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积极性和兴趣,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点,在复习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使用情景教学的方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的表达、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中很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点,这样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就能够省下不少的精力。在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鼓励,让学生有层次地复习,并在做题中耐心地指导和鼓舞,让学生能够有学习语文的信心。
三、着重加强学生的能力强化问题
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范文4
步入高三,语文新授课基本结束,主要任务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各类高考题型的专题复习。传统的复习课有两大弊病:一是学生做题多。一开始还有些效果,然而日复一日的练习使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渐渐消磨殆尽;二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听得很累,时间一长就昏昏欲睡,可谓高耗低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早就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究竟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给复习课插上一双轻灵的翅膀呢?笔者积极实践“活动单导学”模式,使高三语文复习课旧貌换新颜,带来了不少惊喜和收获。
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高三语文复习课的特点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以活动单为载体,以活动为主线,主张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即以小组为单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活动单为媒介,学生主要通过答案比对、尝试评分、失误归类、对策研究、模仿借鉴等多样化的活动进行自主探究、总结,在老师的导引下提升完善,探讨解题策略、提高解题能力的过程。
“活动单导学”下的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发现者、合作者、实践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复习“活动”的助学者。通过创设情境、点评提升等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落到实处,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活动单”设计
“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学生课堂活动的导航仪,一般由课题名称、学习目标、活动方案和课堂反馈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活动方案是“活动单”的主体,每个“活动单”中一般设计3~4个活动方案。每个活动方案下面还可以有几个子活动。活动过程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语言要简洁,各个活动间要有层次性。
四、高三语文复习课应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复习课也不例外。“活动单导学”以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愉快主动地参与复习,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高了,激烈的争论多了,轻松的笑声也有了,学生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复习课上,学生再也不是被老师牵着线走的“木偶人”,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想学、会学、乐学,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三)提高了课堂的复习效益
“活动单导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学生的“学”变成课堂的基本特征。传统复习课的枯燥沉闷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积极的行动,他们自主思考、交流讨论、激烈争论,班级里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有所学,有所得。活力高效取代了高耗低效,复习课的效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范文5
高三语文课堂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容量大,知识密度高,在这个基本现状下,高三的语文课堂有呈现生命化的可能吗?在笔者看来,这样的课堂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应该做到的。
一、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知识的生命力
一堂有生命力的课,需要教师用精彩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用巧妙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用机智的语言实现知识的生成。但除了这些常规的要求外,生命化课堂首先体现为知识的生命力。课堂上的知识不是一个个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的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而是易被学生掌握的、鲜活的知识。以往过多强调认识的客观性,对认识的能动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形式,知识的呈现形式呆板、生硬。而要实现知识的生命力,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认识的建构性原则,他们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故而,高三的语文课堂要实现生命化,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样活动的知识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
除此以外,高三的语文复习还应符合这个学习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三语文复习,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归纳为主、归纳演绎相结合。高三的复习课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语文知识、试题中隐含的规律,从而再利用规律解决同类题型,或解决新问题。如果知识由教师直接给出,就会导致学生对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出现知识有余能力不足的情况。由学生自主归纳知识,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很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比如在“理解文意迁移运用”这一专题的的教学中,我很注重让学生自主归纳答题的注意点。运用让学生自主评分的方式,分析失分的原因,再从中得出答题时应该注意的要点。设计这个环节时,我还考虑到学生失分原因五花八门,在各道题中都有所体现,为了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我给学生的每道题的答案示例都侧重于一个要点,便于学生准确地辨析,从而明确地掌握。
高三语文复习课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教育的过程不应是传授如何解决既有问题的思维经验,而是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并获得教育效益。高三语文复习课,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以传授知识为手段,以组织训练为主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是互为手段和目标的,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运用知识,总结规律,提炼技巧。这样活动的知识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这样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二、运用合作性学习,激发学生情感的活力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学生情感流动的课堂会是成功的课堂。离开了情感的活力,学生的学习只可能是被动的、应付式的,这样连基本的教学的有效性都谈不上,更何谈生命化。高三的语文课堂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身的人文性、情感性比基础年级要弱,但这是不是等于在高三语文复习备考过程中难以实现学生情感的活力呢?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曾经说过,“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到,最持久强烈的愉悦不是来自一般的‘快乐学习’活动,不是来自简单的表扬欣赏,而是来自人的文化创造活动自身的激励”。在高三语文教学中,充满着大量的思维的创造,对知识习得的快乐。在这个意义上说,高三语文课堂完全可以是充满着学生情感的活力的。而合作性学习,就是激发学生情感活力的最佳方法。
合作性学习理论的源头应该是来自于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所主张确立的人道主义的师生关系。阿莫纳什维利明确提出合作教育学的思想,他创造了基于合作原则的师生关系和师生交往的新形式,创造了使学生快乐地、生气勃勃地学习的机制。
在合作性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注重互助与协作,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也是合作关系。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能使师生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
合作教育学理论强调,在教育思想上必须承认,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对儿童的爱和尊重,使儿童得到认识的快乐。教师的引导,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感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学生情感活力的源泉。它绝非单纯的夸奖可以替代,是学生内在情感发展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笔者在高三开展过时评教学。学生准备一个热点时事,全班同学自由发表对这一时事的看法,教师也参与到这个讨论中。观点分歧很大时,学生还会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创造者。当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采纳学生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三的习题讲评课,也不能以学生掌握僵死的答案为目标,作文讲评课的操作更不能是老师的一言堂。如在讲评议论文时,为了突出“扣紧、说透”的要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段的互改。可以采取学生单独评改、小组交流评改或全班讨论评改等方式,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平等地参与到讨论之中,使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受到进步的乐趣、收获的喜悦。
当然,要想课堂上学生具有情感的活力,教师一定要具有亲和力。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有一定亲和力的教师,只是生命化课堂上的教师更应该具备这一特点。教师有亲和力,师生才可能有情感的交流、互动。难以想象当教师几乎成为课件播放的机器,师生缺乏情感的沟通,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情感的律动。
三、建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命化课堂要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倪文锦教授曾经指出,新课程的根本出发点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教学评价中,也提倡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生命化课堂强调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与新课程的这一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合作教育学理论也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使学生掌握牢固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学要以学生个性的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这些都要求高三语文课堂要轻知识传授,重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授之以“渔”,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挖掘学生发展的潜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具体到高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首先要能做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同样是练题讲题,生命化课堂上的教师要能做到精选典型题目,举一反三。比如作文的教学。好的作文题能发挥其有效的典型示范作用。绝大多数高考作文命题规范,留给学生较大的写作空间,富含人文性和思辨性,是高三写作教学的典型素材。但有些题目中的材料本身缺乏逻辑性,或者指向性太模糊,如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的“船主与油漆工”、安徽卷“梯子不用时请横放”。教师应懂得辨析,懂得取舍。选择的标准在我看来,一方面是指向明确,操作性强,适合学生通过对该题目的训练掌握相关方法。另一方面是思辨性强,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能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少研究者将中国高考的命题与欧美进行对比,指出西方相关的作文考题重理性分析,特别是重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在近几年中国高考题中也有相关转变,出现了很多突出理性分析的题目。如2012年高考福建卷和广东卷等。这样的题目适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高三语文的教学总结范文6
1.高三语文早读课现状
由于语文早读范围过于宽泛,加上多数学校对高三早读目标的构建缺乏有效的组织,缺乏教师的有效规范和指引,未能对早读目标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自由选择早读项目,致使语文早读目标模糊,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早读状况较为无序。
2.早读课低效无序的原因分析
早读课没有得到真正重视是造成上述早读课现状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学校不够重视,学校的管理层,往往更加重视日常的课程,对早读课关注较低;老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早餐点到及禁止中途翘课等,也有利于早读的时间自行处理班务等;学生自身缺乏自制力,不进行朗读,甚至时常交头接耳、睡觉等。其次是老师不够重视,一些语文老师本身不重视早读课,不将早读课当成一堂真正的课来对待,不提前备课,使得早读课缺少准备,无计划,无目的。一些老师认为,早读是学生自身的事,因而对学生缺少有效的引导,甚至不布置早读任务,进而使早读课的效率降低。使学生不知朗读什么内容,一些学生翻到多少页朗读多少页,使得早读课变得无目的,随意性大。老师仅仅管管课堂纪律,盲目的营造书声琅琅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读什么,读的如何缺少重视。
3.改善早读课的策略分析
(1)正确认识早读的目的
早读课应重视学生朗读情况,使其充分的读感知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语感,在朗读中熏陶自身情感。科学的早读课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使学生读语文产生热情与渴望,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在长期的朗读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且对于高三学子而言,早读课对于语文的学习尤为重要,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教学。
(2)制定科学的早读目标
老师与学生都应正确认识到早读课也是一节完整的课程,因此要制定正确的早读任务。缺少具体的早读目标,将降低早读课的效果。老师应提前进行早读课的准备,为学生布置科学的早读目标,使学生有目的的去朗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早读效率。早读目标应对以下几点进行详细的布置:一是早读的具体内容与范围,范围主要为字音、成语、文言实虚词、高中篇目、初中篇目以及课外名句的背诵这一类适宜早读的内容;二是早读的要求与目标,如要求达到可熟练书写、理解文意、背诵段落等目标;三是早读的关键点与有效的检测,如检测时要求95%以上学生检测可达90分以上。
(3)积极创新早读课程
早读课要提高学习效率不应墨守成规,语文老师应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合理的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多方面的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应针对早读课的单一现在进行分析,合理利用,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辅助。
(4)合理进行早读资源的开发
高三语文处于备考的情况,可开发的早读资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教材课文。我国教材课文多选于典范式的文章,考试内容也是以教材为纲要。合理运用教材,将其中的部分篇目如重点文言文中的字音、词句、段落用于早读及早读测试。
(5)对早读效果进行检查
为了保证早读课的效率得到提高,应进行定期的检查抽查,如每天早读前10分钟对前一天的早读内容进行抽查检测。根据朗读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语文老师应使用灵活多变的检查方式,如字词默写、抽查背诵、抽查文言诗词默写、全班背诵等,进行为早读课的效率提供保障。检测后对早读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在未能达到制定目标的情况下,要及时发现问题,与早读中无法完成任务及不能达到测验目标的学生多进行交流,可将这部分与能较好完成检测的学生结成学习互帮小组,令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