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如何将孩子培养成适合国家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教育工作者出了一道思考题。正如一位教育学家所言: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正因为这样,所以要培养祖国的精英就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育开始。而作为开启国语的智慧钥匙――语文,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求我们对语文教学模式做出深刻探讨,如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开拓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为此,笔者就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问题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改变教学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如果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兴趣之上,只是“填鸭式”的灌输文学知识,那么我们收获的不可能是文学上的“巨人”,更可能收获的是呆滞的“矮子”。为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明确教学核心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育者传授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基础去自我探索知识的奥秘,这必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可以将多媒体设备引入到小学教学中来,由于儿童的好奇心重,更能接受图片、动画、朗读等所传达的信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态优势来优化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以及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去接受理解课文内涵,在娱乐中去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例如当讲到《江南》这篇文章时,如果只采取传统的朗读授课,因小学时期孩子的思维逻辑以及想象的能力有限,因此,不利于学生很好地去吸收课文。如果应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搜集很多关于江南的图片,做成幻灯片,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图文并茂,更好地吸收理解课文内容。

二、改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授课方式多样化,是顺应新课改要求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因此,改变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模拟情景,深化课文内容

如当学到《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为学生准备课文中所用到的道具。让学生自己思考在仅有半瓶水和一些小石子的情况下,如何能喝到水?让学生自由讨论,并给出自己解决的方案。让学生自己操作看看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结果。最后教师再讲解课文中小乌鸦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喝到水的故事。并说明,课文中所要传达的深意在于:当遇到困难时,不要灰心丧气,要沉着冷静地面对自己所遇到的境遇,并通过冷静敏锐的头脑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遇到困难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的人生态度。

(二)启发教学,诱发学生情感

如当学到《探母》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讲过文章之后,举办一个小型的情感交流会。让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学习以及各个方面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帮助,以及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报答母亲。通过每位学生的对母爱的感悟,去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布置一次关爱母亲的作业。可以是一杯热茶,一个拥抱,一次给妈妈洗脚的行动……通过这种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对母亲的深切亲情,更能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中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处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则只能接受教师一味地灌输教材知识。语文这门课本来就灵活性很好,如果不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只会让课堂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新课改的任课要求。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因此,提取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融合新课改要求下的人文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自由的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真正使语文教学由古板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适应新课改的任课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范文2

1 新课标对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如果从知识传递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什么是教育,那么教师顶多只是一个教书者的角色;相反,当我们以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将课程视为经验,视教育不仅为文化传递,而且为人格心灵的唤醒,那么教师的工作就总是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它阐明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意味着长期以来传统的“灌输-训练”的教学方式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知识容器,而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压抑的地位,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参与、互动交往中成长,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

具体说来,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年龄、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学生扮演角色,自身实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场景,再现语文知识;通过教师提供的目标、对象,让学生自己比较、区别,自主决策;通过自己领悟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老师引导或自己发现学习规律;通过学生自己讲解、自己分析、担任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学会陈述、倾诉、评价、争论,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多边对话,充分交流研讨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目标中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此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引导识字途径,激发孩子日常识字兴趣十分重要。以往识记一个汉字,常常是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组词释义三步曲。以我见过的一堂课为例,老师让同学们用“园”组词,学生会说“公园”“花园”。可现在一问,“这个字你在哪里见过面?”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学生调动了所有的记忆库存,展现在眼前的是鲜活的画面,此时所显现的组词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训练,而是引进课程资源的手段,维系了鲜活的生字小语言环境,组词中的同音字困扰当然也不复存在。让文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链接已成为新课程教师的自觉行为,学发现、探索、分析成功的并解决了问题,教师起到了辅助和引导性的作用,这真可谓是新课标下的课堂的一大亮点。

3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的实施和教材的革新,促进了广大一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进行《蝴蝶王国》一课的教学时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让每个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蝴蝶的信息,还鼓励他们自己到郊外捕捉几只不同种类的蝴蝶带到学校来。以便在课上交流。课堂上,学生们兴致高昂,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分享自己捕捉蝴蝶的经验,结果这堂课气氛十分愉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一些文字优美的散文时,我常提到一下几个问题,例如:你觉得文中哪一些句子写的特别好,并说明他们好在哪里等等,然后组织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每次都能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好习惯,变学习方式的被动为主动,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更主动、更多样、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的是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角色,教师的作用在于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语文课程教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运动或一次事件,因此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课程的真正落实者教师,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把课程理论变为课堂教学实践。其间的路或许是苦的,但是苦中有乐:;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树立科学、开放的教材观,积极应对新课程背景下教材的发展变化,提高使用新教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莫红梅. 新课标 新理念 新感受――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 ,2005,(05)

[2] 张学青. 警惕几种倾向――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操作误区摭谈[J].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 ,2005,(02) .

[3] 喻德祥.角色定位:教师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的作用初探[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年 10期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范文3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有效教学 提高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开展得如火如荼,仔细观察便得出以下结论,某些教师为紧追新课改,在平常上课中穿新鞋走老路,把新课改当成了花架子,并没有达到课堂改革的目的。有些教师在“赛课”时作秀,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花架子有了,热闹的氛围也有了,但真正受益的又有几人呢?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一个大拼盘,实际上只满足了少数尖子生的需要,却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日之功,不是一阵风,不能作秀,切忌简单地实行拿来主义,而是要实事求是地对本校实际问题把好脉,找准切入点,从而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内化为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自觉行动。

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改以后,新教法的变化和进步是明显的。

新课改后学生变得爱学习了,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从受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可以说,让学生爱学、乐学,给学生一个幸福的童年,是一线教师的共同心声。一个实验教师说,看到学生快乐、幸福,自己也变得快乐、幸福了。我们在实验区调研时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学校成了他们向往的地方了。一位实验老师十分动情地写道:“学生们在课堂上不时‘蹦’出精彩的发言,展现出可爱的动作,流露出欣喜的眼神。每当此时,我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想:我要是也像他们那么大,也能沐浴课改的春风,多幸福!”

课改不一定能提高考试成绩,但一定能提高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判断课改成败得失的一条根本标准。本次课改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不是应试高手,而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课改几年来,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突出表现在:思维量增大了;阅读能力提高了;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我们在听课时还发现一个重要的事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行为、方式、习惯、技能、能力等有了明显的进步。很多老师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课改这样搞下去,将来不得了。

二、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仅把课程当做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学生经验的回归,十分注意对书本意义的多样化解读。因此,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提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实际上,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广大实验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在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不少教师坚持写实验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教师之间随时在一起讨论实验中的问题,主动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请别人为自己提供帮助,自己也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样的研讨,能把教师身边发生的、与教师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适时解决,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教师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新课程实施有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目标变了,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突出表现在:一是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于想象的,也难于企及的。用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

四、只有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了,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让学生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改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呼唤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不仅心中有教材,手中有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心中时刻有学生,眼里时刻有学生。课堂上随时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把握每一个细节,从而适时调整教学行动。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范文4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突出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韵律,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在教学《骄傲的孔雀》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问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的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就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果。

三、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着重点

选人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能落实到实处。

四、质疑是阅读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范文5

论文摘要:语文课堂要提高效率,应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精心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坚实的教学平台。

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

深刻理解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标准学习,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阅读新课程标准,积极接受课改新理念;要求教师注意与同行交流学习心得,学习同行有益的经验成果,合作交流,共同提高;要求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用,学以致用,以学促用,以用带学。

二、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充分研究、挖掘现有的资源,确定合理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设计科学巧妙的教法和学法。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首先要挖掘教材资源。教材好比是一座矿山,它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那么,金、银、铜、铁、铝,如何进行选择,这务必要想清楚。不同的需要必然催生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必然又产生不同的效果。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其次要挖掘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创造、使用生动形象的现实资源,让抽象、枯燥的教学活动形象生动起来。以“写作·口语交际”的教学为例,图书阅览室让《名人故事大家谈》变得丰富多彩;微机室使《月球探索》成为可能;校同背后的山坡把“感悟秋天”落实为现实;代课教师形象可以成为教学“细节作文”的模特;体育活动能够胜任“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或“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作文教学。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第要借助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的力量。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其他教师成功的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作认真深刻的反思,进而完成自我的完善。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第四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要做学生的知心人。挖掘学生的潜能,要求教师充分认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聪明智慧,大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优化教育教学,完成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切实转变。

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第五要实现教师自我知识、经验、教训的积累。长期教育教学的经历,教师丰富了自我知识,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需要指出的是,这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它们可以成为教师以后工作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但只要一不注意,这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又会极大地局限教师的视野,束缚教师的手脚,泯灭教师创意,消磨教师的进取心。实现教师自我知识、经验、教训的积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经常性地对已有知识、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善于接受最新教育教学研究成果,适时更新自我认识和积累,增强时代感,与时俱进,不做坐井观天的教师,不做夜郎自大的教师。

三、精心运用交流艺术

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能够为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精心的设计、运用交流艺术则是成功语文课堂的关键。

笔者曾见过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导课极尽“豪华奢侈”,形式追求新颖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用语追求考究到“句句引经,字字据典”的程度,感情追求炽烈到无以复加、无从升华的高度,内容追求丰富到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的广度;也见过这样的语文课,多媒体运用的五花八门,课件设计的五彩缤纷,过程穷尽了说学逗唱;还见过这样的语文课,教学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教学问答进行的一帆风顺,整节课里百分百的学生小手似红旗不倒。新颖的导课当然无可厚非,但也不要弄得惊天地、泣鬼神:多媒体的使用也是潮流,但教学的媒介辅助又岂能如同韩信将兵;流畅的教学进程当然让人好生艳羡,但学生什么都会,还要教师干什么?

笔者认为,成功的语文课堂关键在精心的设计,运用交流艺术,从而巧妙地疏导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目标。这就要求:

第一,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前文已论述。不再赘言)。

第二,设计科学、具体的问题,为顺利、有效开展课堂活动作铺垫。科学,即符合学生学段、学情,符合教材实际,符合教师实际,统筹兼顾,三位一体;具体,即强调引导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第三,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计疏导、解决预案。对学生可能出现理解偏差的重难点问题而设计的问题,教师一定要谨慎,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学生可能在哪里会出现理解偏差?可能会出现哪几种偏差?每一种偏差怎样才能得到合理的引导而获得正确的认识?怎样做才能使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变得轻松愉悦?这些思考都是必须的,都是精心设计、运用课堂交流艺术的体现。

第四,要有自信,有魄力,敢于让语文课堂自由起来、随意起来,甚至说要不怕把语文课上得“乱”起来,把课上“砸”也在所不惜。语文课不同于数理化学科,仅就一个问题的答案而言,它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作“祖宗家法”。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应该被备课时接触的教学资料之类的东西束缚自己的手脚,更不应该在自己“束手就擒”之后还要强制学生也“卖掉自我:’,做他人的“奴隶”!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业务学习,钻研提高业务水平。所谓艺高人胆大,没有金刚钻,哪敢揽那瓷器活?教师业务水平“稀松”,上课当然“胆战心惊”,遇到公开课、示范课,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要敢于“信马由缰”,善于抓住学生瞬间即逝的智慧火花,积极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发散思维,对更多“意料之外”的“不速之客”报以“热情的招待”。这样的课确实存在失败的可能,但失败与成功同在,与其在平淡无味中“忍耐”45分钟,不如“加强自我武装”后放手一搏,做几次破釜沉舟的尝试。教师要始终保持冷静的心态和清晰的思路,把握住教学目标的方向不转移,紧扣教学重难点的中心不放松。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范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新课程;语文教学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分析

当下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小学基础教学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严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上,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传承式教学方法,小学晕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依然按照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课堂下听的状况,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忽略了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忽略了学生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需要,形成了只重结果,不管过程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呆板、单一,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能再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语文教学的内容,而是采用生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很差,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被动学习状况明显。

再者还有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受到传统的教学课程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的影响,目光狭窄,他们仅仅是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语文课本知识的传递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语文知识点和能力培养上,对教学目标的追求满足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小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他们活跃的思维有时候是教师打压的对象,有些老师担心活跃的课堂气氛会影响教学进度,而且还有一些学生会提问一些与语文课堂无关的内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打击学生们活跃的课堂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不灵活、死板甚至单一,它禁锢了学生的思考,使学习的环境氛围紧张,也就等于学生背上沉重的包袱走进教室,紧张的气氛给他们造成了压力,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学效果也不好。

二、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1、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搜集信息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新概念,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搜集与课堂有关的信息,并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付诸学生,这样才会实现有书本知识到教材的整合与实践。“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不仅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途径,把原先的只是注重教材学习拓宽到实践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精神。通过语文实践,让学生之间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笔与口才。但是新课程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放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并不是和传统的结论性的知识掌握没有一点联系。他们都是以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媒介,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让他们自主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寻觅答案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的素养。

2、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创新

有很多的小学语文老师都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按部就班,一条一条来。不应该创新形式。而且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就是那样,不管懂还是不懂,会还是不会,成绩上不会分出多大的差别,。就是因为老师有这样的观念,导致教学方法也是枯燥无味,几年如一日的教学习惯久而久之让学生产生了厌倦情趣,没有上语文的热情和激情,激不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当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的效率。

面对这样的情况,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时候,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原来的基础上形成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游记类的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带领他们一起置身于美丽的自然风光当中,让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游览欣赏、倾听、大自然的心声,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当然根据小学语文课文的不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方法,教出新意,让学生学得灵活。要时时刻刻抓住学生的心。

3、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质疑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才能真正在学习中进步。这是完全有道理的。而且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新型的创新人才,因此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质疑的能力异常重要。在小学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应该随时让学生产生疑问,留下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语文教师要多问几个问什么。课文上完了,课后习题怎么做?学了课文还有那些不懂的地方?那位同学还有新的见解?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真正随意让学生提问。对于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提出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老师要适当加以引导,不能一味打压,对有价值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时机解决。

三、小结

新课程标准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产物,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并非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宽了对老师课堂教学模式,反而它是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贯彻新课标精神,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增.浅析小学语文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J].《读与写》.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