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1

成都乐客食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客食道)经过10多年的调味技术研究,目前成功研制出了香辣菜、金针菇、藕片、山椒竹笋、风味豆豉、辣椒酱等多口味、多品种的休闲蔬菜制品。在以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美味为宗旨的调味研发过程中,逐步实现蔬菜制品休闲化,并在市场中不断取得良好收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个产品:香辣金针菇、香辣菜和香菇酱,在2012年中总产值均过亿。乐客食道从一个小小的蔬菜制品看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希望实现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

休闲蔬菜制品整体行业发展趋势

休闲蔬菜制品单品竞争激烈化

休闲蔬菜制品生产技术含量低,产品生产较容易,加上行业标准老化,导致生产企业跟风现象比较普遍。以金针菇为例,国内生产企业有1200多家,但年产值可以达到3000万元的企业不到20家。一些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恶性竞争,在无法保证食品原料安全的情况下依然生产极大妨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

现在肉类制品消费逐渐下降,而蔬菜制品需求正不断增长,香菇酱、香辣菜、风味豆豉等传统产品都存在单品竞争激烈化的现象。可以看到,消费者真正认可的单品价格和产品品质始终是市场的主导,并引导不同产品的优胜劣汰,主宰着整个行业的发展。

基地、加工产业一体化

休闲蔬菜的快速发展可以推动蔬菜种植基地和加工产业体化进程,其中萝卜种植基地与老鸭汤生产企业的合作堪称典范。目前,辣椒种植基地和辣椒制品生产企业也正逐渐形成一体化模式。随着行业的发展,这种一体化模式仍将不断扩大。

管理可追溯规范化

休闲蔬菜制品的生产,从原料到加工的全过程完全可以实现可追溯规范化管理。若消费者对食品的原料及其深加工过程了解程度加深,能够增强其消费信心,也是未来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休闲蔬菜制品附加值提高

休闲蔬菜制品被消费者逐渐接受,因此其附加值大大增长,诸如香菇酱、香辣菜等都是附加值不断提高的蔬菜制品。蔬菜制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会同时促进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及其规模化种植。休闲蔬菜制品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当前,年产值过亿的休闲蔬菜制品品牌逐渐增多,未来将会实现更多的农产品规模化经营。

包装规格减小

随着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小量化休闲蔬菜制品产生,在10g金针菇产品的带动下不断出现莴笋、竹笋、胡豆等的小包装产品。今后,较大包装规格的休闲蔬菜制品将不断减少,100g、150g等大包装产品除了适应中式快餐标准化需求外,会向少量化发展。未来休闲蔬菜制品将主要以10g、20g、30g等小规格包装为主,并将出现相应规格的生产配套设施。

生产自动化提高

休闲蔬菜制品的多个生产环节将实现自动化发展,以便于生产管理并促进农业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例如,包装技术的发展使得产品连续化真空包装成为可能,拉伸膜包装机等专业设备的普及将促进小包装休闲蔬菜制品的发展。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可以减少人工成本。

在休闲蔬菜制品品类不断丰富的情况下,对生产过程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休闲蔬菜走进消费者的生活,自动化生产过程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有力保证。

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味

生产安全、健康、美味的休闲蔬菜制品,将是相关企业未来的研发方向。例如若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防腐剂,可以采用无菌生产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天然食品原料防腐技术等多种方式实现产品抑菌、保质等目的,满足消费者安全、健康、美味的消费需求,这也同整个食品行业发展趋势相致。

休闲蔬菜制品品类多样化发展趋势

金针菇风味多样化

主要以香辣为主的金针菇可以实现泡椒、牛肉、麻辣、烧烤、青椒、酸辣等系列化风味,呈现系列风味产品。

土豆休闲化

土豆片可以实现香辣、泡椒、山椒、烧烤、麻辣等风味,还包括土豆泥系列产品风味化,是土豆制品休闲化的趋势。

藕片休闲化

藕片以山椒、香辣居多,开发诸多风味化的藕片品种,将成为市场上的

大亮点。

海带丝休闲化

目前市场中畅销的是香辣和山椒味的海带丝,其他口味如烧烤、麻辣、藤椒等正在开发中。海带丝还可以开发其干式休闲吃法,并可成为风味化系列食品。萝卜干休闲化

萝卜干由于其吸收风味的能力较强,目前以辣味产品居多。麻辣、烧烤、香辣等口味萝卜干制品有待于深度开发,留味时问较长、口味较重的风味将会是未来消费的需求动向。

牛蒡休闲化

随着牛蒡出口量的减少,牛蒡原料极其丰富。通过对牛蒡吸收风味效果的研究,山椒风味将是未来生产牛蒡制品的很好选择。实现这深加工的关键,是如何制成消费者熟悉的山椒风味。乐客食道自行研发的风味技术,期待市场的检验以及行业内的探讨。

竹笋休闲化

目前比较常见的是山椒、红油、香辣和麻辣口味,持续的口感和强化的风味是竹笋制品能在市场中立足的基本条件,这也是极少数竹笋能够畅销的原因之一。

莴笋休闲化

将莴笋制成麻辣、香辣、烧烤、山椒等风味制品,其原料本身的清香特色是其他风味难以比拟的,重点做好山椒风味相当关键。

胡豆休闲化

干制胡豆休闲制品以怪味胡豆、麻辣、香辣、牛肉等口味为主,而乐客食道根据胡豆的特点采用先进入味新技术,实现当天生产的胡豆即入味,这将成为此类产品的发展趋势,风味较好,且生产成本一般。乐客食道还将传统胡豆休闲化制品与鸡肉等肉食相结合,这种创新思路将为产品带来新的发展生机。

豆芽休闲化

香辣豆芽已经被消费者广为接受,乐客食道实现了豆芽低成本的风味化技术,解决了以往企业生产成本高、风味不足的难题。目前最新技术可以实现豆芽辣味持久,并以山椒、香辣为代表。

银杏休闲化

乐客食道已经制成了香辣和山椒风味的银杏制品,今后发展的关键则是得到众多消费者的认可。

蘑菇休闲化

蘑菇制品的休闲化技术难点在于产品不易入味,香辣仍然是其口味的主要研发方向。乐客食道已拥有能够实现标准化、优化入味的技术方法,可以使蘑菇自身味道保留的同时,突出产品的特殊风味。

牛肝菌休闲化

香辣味牛肝菌制品的制作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何使其入味,这也是市场中众多产品销量惨淡的原因。乐客食道发现消费者不重复购买的理由,是因为产品口感差。公司采用的专有技术能够实现牛肝菌分子内渗透入味,远强于市场上同类产品品质。

刺耳芽休闲化

刺耳芽作为一种野菜可以制成口感独特的山椒风味产品,乐客食道将这一原料开发成为同类菜品中的经典样本。随着消费者对野生食材的不断认可,可以预见未来野菜类产品的市场前景无限。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2

1.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1.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1.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1.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2发展休闲农业的作用

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扩大内需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三农”建设和城乡建设的步伐。

2.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郊区农业向都市农业方向转型,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打造出一批园林生态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进程中,带动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2.2优化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能吸引大批不同投资模式的投资者,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除了有企业家直接投资的模式外,还有村(乡)镇集体或农民广泛参与和城市职工下乡兴办的方式。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企业家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近年来,一些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业园区,都是一些企业家投资兴建的,他们将把城市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发展理念带入农业、农村,大大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

2.3致富农民的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源于农业,建在农村,惠及农民,融通城乡,服务社会,发展休闲农业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事业。休闲农业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据研究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5个农村人口就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可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休闲农业的产业拉动比例为1∶4,促进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生产、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开发以及商贸、运输等产业的发展。

2.4可利用整合资源并扩大内需和统筹城乡发展

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做到生产与生态和谐、人与环境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它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使城市居民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城市的生活方式、服务意识、文化观念和市场信息源源不断向农村渗透,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顾客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影响当地农民,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一代新型农民健康成长。

2.5促进村容村貌改观和新农村建设

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垃圾堆放)、“三通”(通路、通水、通电讯)、“三化”(绿化、美化、生态化)工程,改变了农村“脏、乱、差”,将原先的“穷山恶水”变成现在的“山清水秀”,优美的环境又吸引更多顾客,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了良性循环。

3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丰富多样的物产资源,是25个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属农业欠发达省区,但近年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飞速发展,带动休闲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投资者对休闲农业认识不到位,缺乏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除了有特殊风景或人文风貌的,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基本相同。园区大多缺乏整体规划,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布局不够合理,设施配套不齐,服务功能缺乏创新,主要是以观光型、娱乐型、度假型3种为主,知识型、购物型、疗养型很少。休闲农业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只是钓鱼、住宿、打牌、卡拉OK、体育运动项目等,呈现出低、小、散的特点,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缺少名气,生态、文化内涵也不高,消费范围多数是本省居民,缺乏吸引力、知名度、影响力。

3.2缺乏管理人才

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不够规范,机制不健全,经营者和管理者缺乏必要的培训,全凭经验和主观思维判断进行项目的建设和经营管理,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简陋、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低,管理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的专业人才。

3.3缺乏科技含量

大多数休闲农业在经营活动中科技含量不高,仅限于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上,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单一,农业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粮、菜、花、果成熟期也过于集中,品种少、品质差,吸引力、影响力不大,顾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少,经营效益低下,创新和持续发展难以做到。

4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4.1发展前景

“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已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要求。围绕发展规划、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教育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大力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这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为休闲农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挖掘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将为休闲农业带来无限的发展前景。

4.1.1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

不少地方党委政府不仅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把它作为为城乡居民创造文明健康的休闲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当成一项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出台政策,加大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

4.1.2国家大规模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正在发生根本改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1.3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居民的需求结构开始转变。我国人均GDP的不断上升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消费结构发生转变,休闲消费无疑会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这给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机遇。

4.1.4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目前,我国除带薪休假外,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假日有100多天,这为城乡居民增加休闲消费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要以科技为先导、产业作支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农业,以此来适应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休闲度假需求。

4.2发展对策

4.2.1提高认识,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顺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新趋势、新需求在功能上延伸的发展趋势。发展休闲农业,要认清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并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能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发展休闲农业在丰富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生活的同时,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业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它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地方政府尤其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应该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的大事来抓,统筹规划指导,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并给以政策及资金扶持,为本地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分析;徐州市铜山区;开发战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休闲经济席卷全球。对于国内大都市和旅游城市,休闲已成为主流时尚文化,并相应产生多种市场需求。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将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优势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休闲农业旅游在休闲农业发展要求下顺势而生,在国外经济发达和旅游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休闲农业旅游方兴未艾;在国内,休闲农业旅游正逐渐成为新的旅游方式,在很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因地制宜的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及其开发意义

休闲农业旅游是休闲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的新型农业旅游模式,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城市旅游者为目标市场,以服务为手段,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农村乡土文化、农民生活环境,通过体验、观赏、休闲、度假、购物等形式满足游客亲近自然、修养身心、增知广识的需求,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的旅游活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距离城市较近的交通方便的县、镇、村开展起来。休闲农业旅游推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并延长和完善了农业的产业链条,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是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互动,更新农民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当地居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同时对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徐州市铜山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分析

徐州市铜山区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晚期,尧封篯铿(彭祖)于此,称“大彭氏国”,迄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辖20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1个农场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1989.92平方公里,人口130.2307万(截止到2010年末),是徐州市的中心城区,已成为徐州市旅游经济的大市场、旅游商品的大基地、周边旅游的中转站。目前,铜山区已进入农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旅游经济蓬勃发展,近程休闲度假旅游需求旺盛,在此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快速发展。

(一)发展的突出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旅游资源富集

铜山区属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量较为丰沛,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铜山区平原区地势平坦,河道纵横,田园平整;境内主要水系有京杭运河和废黄河。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保障,近年来,铜山区曾先后荣获“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全省奶牛产业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和“全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示范区。雄厚的农业条件为发展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区位优势明显,社会经济基础雄厚

铜山区地处淮海经济区中心,居徐州市都市圈核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铜山境内交汇,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进一步缩短客源地空间距离。铜山城区距离徐州观音机场40公里,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斜贯东西。

铜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始终处于省内“领头羊”的位置,居于苏北首位。在徐州各县(市)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率先突破7000元。2011年全区全年接待游客1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6亿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3.历史人文悠久,乡村文化资源丰富

休闲农业旅游者对乡村文化的了解和体验主要通过欣赏乡村历史文化景观、体验乡村日常生活、感受乡村人文情怀等方式实现。铜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富足,例如:历史文物古迹类旅游资源有蔡丘、丘湾、台上等新石器、商代古文化遗址等;特色住宅有任山馆、崔泉山庄等;传统手工技艺有桃木雕、石雕、玻璃雕、面塑等。这些资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背景。

4.顺应时代潮流,政策环境稳定良好

从国家旅游局近几年的主题定位和宣传口号可以看出,国内旅游产品已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其旅游产品也必将从旅游观光向休闲养生、休闲度假与生态旅游转型。铜山区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良好,是开展休闲养生、度假与生态旅游的绝佳选择。而且近年来徐州市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植,优先发展,给予各种政策支持和扶持,铜山区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把握住政策机遇,加大力度开展休闲农业旅游。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内涵不深,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铜山区大部分农业旅游项目立意和层次不高,文化内涵不深,尤其是在与农业文化、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的结合方面严重缺乏。同时,由于不能将现代先进的高科技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去,很多项目科技含量低,仍停留在单一的观光旅游的水平缺乏深度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有效深挖文化内涵,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铜山区休闲农业旅游今后的发展目标。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57-01

摘要:

在一般的意义上讲,休闲是老百姓私下里游玩休息之事,从来都不会被摆到台面上说事,就像故宫,前面有浩然大殿,在那里讲述江山社稷,而后面有一块小小的后花园,这个地方是不为人说的,也是不上台面的。但是,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形成了文化的时候,当一个地方的休闲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密不可分关系的时候,对休闲的关注就不是一个简单游戏的把玩了,它就要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一个学问。

关键词:休闲农业; 农民问题; 解决途径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功能,展示当地自然之美、景物之美、人文之美、产品和科技之奇,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休闲农业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意义与影响

1.1农村整体变得更加美丽。

休闲农业是供人们休闲观赏的,因此农民的房屋要求整齐美观。随着休闲农业深入发展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农民住宅重新规划,整齐划一地进行建设,也可以对已建房屋按照当地风俗和民族风格进行设计改造,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根据当地农村的地势地貌及生产条件,将全村田土按照发展规划、生产需要和观赏要求进行合理化的整治改造,实施具有观赏价值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休闲农业发展后,农民的生活用品到公司购买,农民自家不再喂猪、鸡、狗、兔之类的动物禽类,也不需自己种菜,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活面貌将大为改观。

1.2农业发展后劲增强。

发展休闲农业,可广泛筹集发展资金。发展休闲农业,可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可将农民手上的闲散资金投入到休闲农业公司中;符合国家发展方政策的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通过发展休闲农业,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并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效率也会随之迅速提高;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产业相互带动。休闲农业实际上是满足休闲者“吃、喝、玩、乐、购”等需求。也就是说休闲业不仅可带动餐饮业,餐饮业带动加工业,加工业带动种植业、养殖业。

1.3促进农民走上富裕之路。

抗风险的能力大为增强。単家独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遇到天灾人祸,往往是倾家荡产,通过休闲农业所开展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就不存在倾家荡产的风险了;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加盟休闲农业公司后,不仅可获得土地入股的分红收入,还可以拿到一份稳定的工资收入,如果公司经营得好,还可以享受到劳保福利;生活质量将明显改善。现在是単家独户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活动内容十分单一,忙闲不均,玩牌打麻将成风,如果休闲农业发展了,农民是企业的工人,每天按时上班,生活也就不会闲得无聊了,同时,可在休闲农业庄园中享受到城里人丰富的业余生活。

2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任务

2.1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

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科学配置种、养、加、销比例,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农家乐和小型休闲农业企业要主动与附近的大型旅游场所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

2.2创新发展模式,塑造产业特色。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2.3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开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发展政策、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研究,增强管理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创新、集成和推广休闲农业技术成果,建立休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休闲农业支撑保障能力。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3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探索 

3.1结合实际,确立重点。

一是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游览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二是结合龙头企业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三是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四是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组建农业休闲街市,开展产品交易和科技文化活动。 

3.2修订政策,促进发展。

制订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制订休闲农业示范基地规划与补助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规划、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的管理与补助。制订休闲农业的设施建设、休闲农场管理与监督等具体政策,建立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建筑面积、其他设施建设等旅游休闲设施应经批准许可,对休闲农业项目补助内容、重点进行具体规范,对实施项目的效果制订检查考核指标进行检查。加强休闲农业信息的,加强与国内外旅游业合作进行项目推介,协助开展文化节、展览会进行促销。 

3.3注意环境,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既是休闲农业得以兴起和发展源泉,也是休闲农业赖以存在的根本。因此休闲农业发展不能破坏或污染农业的自然资源,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必须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既增加景观和培训教育内容,又增加能源,同时又洁净环境。同时要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精致的文化资源。既要尊重当地文化,要保持当地历史的文化传承,树立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也要提高当地的人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1989年台湾大学举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至今,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未有标准。郭焕成(2008)将休闲农业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张占根(2005)认为休闲农业是在无压力的条件下,用身体、用理念、用心灵、用情感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活动方式,其本质是人类用宽松的心态;通过农业领略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休闲方式。Deborah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休闲活动,而这种休闲活动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并获得娱乐体验和知识为目的,为游客提供农事劳作、农业经营窜管或者体验的。结合前人的观点,休闲农业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业态。

2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省的休闲农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逐渐走向形态多样、产品过硬、服务标准、管理规范的升级之路。

2.1.1产业规模逐渐壮大,精品景区不断涌现

截至2017年9月底,全省各类规模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总数达4810家,农家乐总数超过2.31万户。全省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6个,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中国十大精品路线2条,全国十佳休闲农庄4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8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1个。随着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规模的壮大,其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目的地(景区),促进全省休闲农业逐渐向高水平化发展。比如江西乃至全国休闲农业的典型示范点——婺源、江西国鸿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江西省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武宁县阳光照耀29度度假区等。

2.1.2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较大

随着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开始更愿意去接触和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休闲农业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受众人群不断增多。从目前市场的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去郊区定居的意愿、需求。市场需求方面,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是休闲农业市场大力提升发展期。

2.1.3产品形态多样化,管理已成体系

目前,江西省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古村民俗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娱乐体验型、景区依托型、农业观光型等多样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黄马凤凰沟已经成为省内农业观光的典型;婺源篁岭民宿旅游是省内休闲度假型休闲农业模式的代表;南昌梅岭太平镇、三清山田园牧歌等,属于综合娱乐型。

2.2存在的问题

江西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规模较小、家庭经营、管理无序、形式较为单一。直到2006年,政府开始加强引导,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产品形态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经营呈现出规模化。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2.2.1休闲农业发展缺乏创意

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晚、起点较低,大部分是在原有的躬耕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未经过系统、整体的策划规划。在景区规划和农业经营项目方面,未能脱离市场上大部分休闲农业景区存在的弊端,比如景观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文化特色挖掘深度不够、主题不够突出等。比如抚州市就存在自身特色不够鲜明的现象,使得游客无法充分地体验到休闲农业的多样性。

2.2.2参与主体素质偏低

目前市场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农民为主,参与主体文化素质偏低。由于休闲农业就业门槛较低,人员流动性较强,造成了大多数从业人员未能接受专业培训,具有专业知识的经营人才缺乏,服务水平、营销理念、生产技术等有待加强。赣州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由于大部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都是个体经营的模式,实行的也是分散式的管理,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培训,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使得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下的从业人员先天素质不足,服务质量整体偏低。

2.2.3过度开发污染环境

一些经营主体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相关设备设施落后甚至没有设备设施等,这使得部分地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除此之外,由于经营管理力度不强,一些地区被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利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4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

江西省休闲农业过度依赖农业和旅游业,导致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无法发挥到最大化。缺乏与同类产品的互动,使得我省休闲农业无法进入多产业互动立体式发展。这种单一的产业模式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的产业化衍生,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2.5文化传承功能严重弱化

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经营主体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被日益弱化。相关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与应用,休闲农业的内涵因为经济效益的过度重视而被经营主体忽视,如传统的农耕文明也因商业化的注入丧失了原真性,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3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从政府角度看

3.1.1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作用,坚持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基本原则,加强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同时,要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优化融资政策环境,建立长效融资机制,扩宽融资渠道,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纵观休闲农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无一不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规范管理下,统筹顺利地发展下去的。

3.1.2出台综合管理制度

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对休闲农业产业的监管,建立规范发展的管理制度,完善服务,用法律手段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台湾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相关制度保障,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证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和合法经营。江西休闲农业要想成为全国的典范,政府更应该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主导力度,出台综合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政府行政手段的实施。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3.1.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不管是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还是对于休闲农业来说,都是农业走向农业化现代路途当中必须克服的一大瓶颈。加大江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才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推动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日本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来看,短短十年的发展就使其从最初级阶段的状态一跃成为世界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这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3.2从经营主体角度看

3.2.1整合多维营销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营销,例如建立江西省省级休闲农业官方网站;充分利用、借助社交平台、电子科技和新媒体扩大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其次,要借助传统媒体平台营销江西休闲农业,一是定期在报纸、广播、电视、公交站牌等投放宣传片,提升江西休闲农业知名度。二是通过旅游宣传片、旅游组织活动等引起业界对江西休闲农业的关注。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宣传上一般采用多维度的方式,通过休闲农业众多项目的推动形成一种线下的口碑式宣传。

3.2.2创新发展模式、走特色发展道路

经营主体要以主体融合培育新型模式,以资源融合推动主体创新,以技术融合打造特色产品。同时,发展过程中要削弱旅游的季节性,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强对休闲农业产品的深度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乡村有很多值得发掘和深挖的素材。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产品差异化的体现。

3.2.3加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

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地区特点;京津翼协同发展;产业结构;文化休闲产业

2016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课题组成员”课题名称:廊坊实施转型发展打造产业新支撑的研究;课题编号:2016023;课题组成员:孟建锋、韩立娜、罗雁翎

我国现在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所需要面对风险及机遇并存,谁如果要是能够掌握到机遇,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取得显著成果。先救对于廊坊市来说就是一个发展的绝好时期,在京津翼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在发展中能够协助京津翼整体发展,受到优益最为显著,对于廊坊市来说是一次挑战及机遇。廊坊市位于河北省的中部,与北京及田径相近,享有“京津走廊明珠”的美称。廊坊市在转型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在地区上所具有的优势,探索出适合城市结构发展特点的经济格局,形成高端产业结构去,带动廊坊市经济发展建设。

1 发展地区特色

廊坊市在转型发展建设中,应该积极推动个性城镇及乡村建设工作。中心城市在廊坊市发展建设中应该给与充分关注,将主城城区内构件商务行政中心及科学产业园区。按照廊坊市内各各乡镇产业结构布局特点,将红木、鲁能等等地区建设成为特色性小镇,创建健康基地。美丽乡村建设中,对于固安及北三县等等地区作为重点开发区域,积极创建重点片区,这样其他市区在发展建设中就能够形成精品示范去,带动廊坊市整体性发展建设,将廊坊市所制定的有关项目全部落实,带动廊坊市旅游行业发展。推动农业建设,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业所能够产生出的经济效益。

廊坊市在转型发展中,首先就应该将廊坊市周围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明确区域发展对象,提高廊坊市基础性建设,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将廊坊市与周围环境优点相互作用,推动廊坊市城镇化发展,完善廊坊市产业结构,让廊坊市整体性建设,发挥辐射效应价值,缩小城市与乡村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真正提高廊坊市竞争力。调整廊坊市空间结构,创建城市主干结构康洁,按照一定功能科学合理对于城市区域划分。廊坊市在转型中应该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团性发展建设,利用北京新机场建设所带来的商机,整个廊坊市内部结构,构件主城区、永清、固安及廊坊新区所构成的组团结构布局[1]。

(一)区域定位

京津翼整体发展,是所制定的伟大战略政策,政府部门也将这个战略作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通过与京津翼连接,对于城市重点项目重点分析,增加对于产业园区及项目施工重视,通过相关元素带动新型产业结构的建设,产业应该放在“高”、“绿”上面,让经济结构在更加高效率轨道上发展,推动健康城市的建设,树立廊坊市形象。

廊坊市城市所具有的功能与京津翼城市的部分功能相一致,因此廊坊市能够有效借鉴京津翼一体化背景下下发展,拥有一定实力,这样京津积极主动与廊坊市合作。正式如此,廊坊市在发展中必须以新型产业作为支撑,创建高端产业链条。廊坊市周围区域在城市发展中主要功能有两个,首先就是与京津翼城市功能相结合,探索与京津沟通合作,其次就是创建个性化经济区域,带动廊坊市经济发展[2]。

(二)完善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就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表现,人们在对一个城市发展建设评价首先就判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善。城市所拥有的环境十分恶劣,空间布局凌乱,这个城市就一定不会吸引到投资商,因此基础建设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廊坊市在基础建设中,首先就应该对于区域整体规划,其中包括对于建筑物及道路完善,这样才能够有效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率性,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其次就是对于廊坊市的环境美化,增加城市内绿化面积,保证城市内植物数量及种类,保证绿化结构的多层次,让人们身心得到舒爽,同时还应该提高对于环境卫生的重视,科学合理植物生产形状,接到的洁净,科学配置垃圾桶[3]。

2 产业结构的转化和优化

近几年,廊坊市经济在快速发展,有关部门在对于廊坊市财政统计得出,廊坊市财政总值在480亿左右,已经远远超过廊坊市政府部门所制定的财政预算,经济增长效率河北省第一,全国第三。廊坊市经济发展建设中知道充分利用京津翼一体化所具有的优势,同时廊坊市自身还在积极创新,不断将先进的技术及高新产业都引入到廊坊市中,在这种背景下,加快廊坊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增加高端产业结构的建设,在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视。在有关政策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于新型产业结构上面,通过信息产业体系的发展,让廊坊市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特点。

(一)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

京津翼一体化背景下,廊坊市发展建设中能够有效将传统结构上所存在的缺点弥补,让廊坊市拥有主导性产业,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大规模建设。廊坊市在调整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才能够积极借鉴京津翼所具有的优势,让廊坊市能够使用时代的发展[4]。

廊坊市在借鉴京津翼产业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同时,能够将京津所多于出的高端结构有效接受,促进廊坊市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提高传统产业结构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促进高端设备产业链条、电子信息产业及生物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建设,这样才能够让廊坊市真正利用京津所具有的优势。

(二)创新发展“工业化”理念的农业

京津翼地区是京津翼城市集群中经济发展成果最为显著的地区,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廊坊市在转性发展就应该充分利用京津翼地区所具有的市场有点,将京津翼地区内的消费者吸引过来,逐渐完善廊坊市产业布局。就农业产业角度而言,应该积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建设,创建现代农业结构。廊坊市就应该利用京津翼在资源及产业结构上所具有的优势,在农业发展中融入工业化观念,制定高端产品[5]。

3 提升文化休闲产业

文化休闲产业主要是人们所能够享受到休闲相关性经济及文化方面,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以旅游行业、服务行业及娱乐行业所构成的文化休闲产业经济形式。京津翼现在铁路建设已经十分完善,一个小时就能够从北京跨省,京津翼一体化建设越加完善,文化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文化休闲产业想要快速发展,必须是在政府统一带领下,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休闲产业在发展建设中需要有关政策及资金上的保证。廊坊市问价休闲产业发展较为落后,但是廊坊市在地里位置上还是具有一定有收获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要是积极带动,制定适合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政策,增加文化休息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创建适合廊坊市的文化休闲产业形象[6]。

4 结论

对于廊坊市发展转型而言,京津翼一体化正是发展的重要机遇。廊坊市应该明确自身产业结构定位, 充分利用优势,创建文化产业及商业产业的产业园区。在面对时代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形式中,廊坊市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水平较低,科学技术含量及附加性产值地下,应该增加对于科学技术及高端性产业的重视,这样才能够让廊坊市真正借鉴到京津翼一体化的优势,逐渐利用自身在地里位置上所具有的优势,创建出适合自身城市所使用的经济布局。

参考文献

[1]吕健.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分析[J].环渤海经济t望,2015,02:12-17.

[2]吕健.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策略选择[J].城市,2015,01:37-41.

[3]吕健.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廊坊市新型城镇化策略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5,03:3-4.

[4]刘治彦,周立群,孙久文,申兵,郭焦锋,祝尔娟,王佳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改革传媒发行人、编辑总监王佳宁深度对话六位知名学者[J].改革,2015,0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