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1

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由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SMRSC)、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SESC)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SCDUL)构成,该复合系统表现出较强的开发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特征。

(1)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资源产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由城市发展所需的矿产资源禀赋状况(SMR)和资源供应状况(SRS)所反映。矿产资源禀赋反映的是地区可供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储备规模和质量条件;资源供应反映的是地区将资源转化为工业发展所需矿产品的能力和水平。

(2)生态环境支撑能力。该能力是矿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的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环境容量支撑。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由环境质量状况(SEQ)和环境治理状况(SEI)所反映。环境质量反映的是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城市发展的容量潜力;环境治理反映的是地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力度,客观上体现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可能速度和水平。

(3)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它反映的是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消耗和依赖程度,由城市发展压力状况(SDG)和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状况(SEU)所反映。城市发展压力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地区资源与环境的需求程度;城市经济发展消耗体现的是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水平。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见图1.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3个子系统的内部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各子系统之间也同样具有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复杂耦合关系。

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源系统”,解决了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长期持续发展和短期稳定运行的资源保障问题。资源禀赋状况的改善为城市经济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储备;资源供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提供了现实的初级矿产品,满足了城市发展对矿产品的直接需求。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是矿业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汇系统”,该子系统接纳和处理城市经济运行的“三废”排放,并运用自身的净化和治理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生态容量和空间。

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能够使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同时会增强对矿产资源勘查、矿产品生产、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进而能够提升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对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保障和支撑能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良性协调运行,强化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协调运行的能力和水平。反之,矿业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地区矿产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式利用,大规模地进行“三废”排放和环境破坏,突破地区生态环境容量阈值,就会造成地区矿产资源的匮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导致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出现恶性循环甚至崩溃。因此,矿业城市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大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具有交互胁迫、相互依存的客观特征,它们共同刻画了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态势。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河北省唐山市是一座依托煤炭、铁矿石、非金属建材类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沿海矿业城市。经过长期发展,唐山已形成以“铁矿及冶金辅料矿产开采加工钢铁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的铁矿资源产业链,“煤炭开采和洗选煤电、炼焦、煤化工等”的煤炭资源产业链,“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陶瓷土等资源开采加工水泥、陶瓷、玻璃及石材”的建材类矿产资源产业链为主体的资源型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集群,它们构成了该市工业经济的主体。1998—2010年期间,唐山的GDP从781.16×108元增至4469.08×108元,工业总产值从471.92×108元增至2427.40×108元,年均增长率为34.5%,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1999—2011年《唐山统计年鉴》以及各年的“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依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构成特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构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统一各指标的量纲、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通过极差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下:式(1)中:x′ij为某指标的标准化值;xij为某指标的原始值;xi.max为指标最大值;xi.min为指标最小值。

将专家评议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准则层及指标层的各项指标权重值(见表1)。在明确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不同层次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评价结果分析

1城市系统要素演变规律分析

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及城市发展消耗水平总体上均呈波动上升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从1998年的0.3765上升到2010年的0.7243。其中,1998—2006年为稳定提升时期,2006年达到0.4225,2007年开始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0.3217),随后又快速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2627上升到2010年的0.7553。其中,1998—2003年为持续提升期,2003年达到0.6211,2004年明显下降(0.4463),之后又呈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除在个别年份(2001年、2004年、2007年、2009年)出现小幅下降外,总体上呈不断增长态势,由1998年的0.1642上升到2010年的0.6904(见图2)。

2城市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性分析

协调性是矿业城市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征,是反映矿业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协调性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唐山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主要由城市经济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耦合与胁迫状况所反映。通过对1998—2010年唐山市三个子系统的演变轨迹进行拟合,得到城市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状态模型(A、B、C),据此计算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VA、VB、VC)和协调程度。

(1)1998—2010年唐山市3个子系统的演化速度表现出非同步性(见图3)。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VA)的演化速度呈持续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01137上升到2010年的0.02949;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VB)的演化速度则表现为先降后升,从1998年的0.1897下降为2005年的-0.0322,之后又快速提升,于2010年达到0.1879;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VC)的演化速度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1043下降到2010年的0.03476,年均下降速度为0.53%。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表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呈不断下降趋势。然而,由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起点较高,因此虽然近十多年来消耗水平在不断下降,但其绝对消耗速度仍高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增长速度。两者在2010年的演化速度基本接近,预期未来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将出现高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良好态势。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关系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2004年之前,片面强调城市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源产业快速发展,客观上造成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004年以后,城市经济发展开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2)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性则呈近U型的变化特征(见图4)。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由1998年的1.14提高2010年1.82,年均增长速度为5.2%;而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协调度先由1998年的3.47下降为2004年的0.77,年均下降速度为38.6%,之后快速增长,于2010年达到9.30,年均增长速度达142.17%,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大幅度提升。

唐山市作为传统的矿业城市,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以资源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造成其矿产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唐山市的资源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演变趋势。

结论

(1)1998—2010年唐山市的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均呈波动性增长态势,但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增幅总体上低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这说明唐山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消耗的需求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1998—2010年唐山市呈现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的演化速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2004年之前为下降)、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的演化速度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这说明唐山市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效果得到初步体现。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矿业;绿色转型;动力;影响;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矿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目前在矿业仍旧存在一些生态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不仅对矿业的生产造成制约,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水平的有效提升。

一、对矿业绿色转型的概念的分析

绿色转型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的,它是一种经济型的转变。早在20世纪初,就有一些学者对绿色转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绿色转型是指行业提供的某项服务所发挥出的价值能够被持续利用,并将绿色经济作为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采用这种模式改善生态环境。

二、对矿业转型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目前我国河北省承德市的一些矿业正面临产能过剩,产量增速快,创新技术有待提高,出口量大,资源浪费严重等巨大压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作为矿业的管理人员要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重点是研究出绿色矿业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以便于从实际出发,更好的解决问题,促进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绿色转型的动力

1.环境政策。环境政策与矿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成为矿业成功转型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我国相关部门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人们对环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围绕节能减排、资源利用等方面,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环境政策,但是因为污染控制和技术创新是难度较大的工作,这两个方面成为市场失灵的重要方面,对环境污染的控制是具有一定外部性的,然而绿色创新则具有正向外部特征,所以,一旦缺乏了无法控制市场失灵的相关政策,那么,矿业污染就会很多,相应的绿色创新就会很少。环境政策主要是通过采用控制的手段成为矿业的生产边界,为其提供合理的r格信息,因此应当将外部性及时纳入矿业生产的相关体系之中。所以,可以说,环境政策对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有人员发现,税收对矿业实现绿色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环境管制等市场工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可以让矿业采用最合适的方法来实现成功转型。税收与绿色发展紧密相关,同时税收通过改革体制,建立完善的GDP核算体系,从而对生态补贴政策作出完善,不断加大其采购力度,促进矿业绿色转型的发展进程。

2.绿色技术。矿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比较大,因此为了避免产品价格战争,要采用关键的绿色技术,尽量缩小技术差距,通过提升综合实力,超越竞争对手,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奖品牌产品做好,做强。打造产品的自主品牌是矿业成功转型的关键一步。对矿业来说,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推广技术和探讨技术等,在推广技术,创新技术的基础上,凝练出引领性的系统工程,例如环保工程,产业生态链工程,智能化改造工程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不断加强对核心技术的推广和创新,快速实现矿业的绿色转型。要实现绿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意味着创新驱动普遍存在。在近年来,矿业已经大规模使用节能技术,煤气发电技术,干熄焦技术等,以节能减排为目的,通过对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矿业的更好发展。

(二)关于绿色转型阻力影响的分析

1.地方性政府和中央政府目标不一致。一些地方性的政府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以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同时一些矿业也存在政策无法实施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矿业内部结构僵化,从而造成绿色转型施工不灵活,一些工作做得不到位,最终导致绿色转型没有实质性的成效。

2.资源缺乏。在矿业内部因素中,资金和人才成为矿业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因素。因为要实现转型是需要一定资金的,资金问题成为中小矿业成功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他们来说,转型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需要对矿业的设备进行更新,置换,不断的研发新技术,引进专业型的人才。再加上相关人员对绿色转型的认识不够,重视不足,如果因为资金缺乏而被迫中止,这样的话会给矿业带来不可预想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制约到矿业的持续发展。

3.矿业人员的绿色意识较为淡薄。传统的矿业最在意的是企业的利润,由于过于重视利润,从而忽略了企业实现转型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缺乏绿色意识,有害的工作环境已经成为矿业发展的病态,这显然已经违背了绿色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部分的企业存在侥幸的心理,出现跟风情况,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得矿业中高污染,浪费资源的现象愈发严重。加上管理人员监管不到位,同时对绿色转型的宣传较少,就造成矿业绿色意识淡薄,从而阻碍了矿业的成功转型。

三、对绿色转型路径的相关分析

(一)加大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河北省承德市一些矿业存在内部资源的问题,地方政府应当对目前的这种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制度来推动绿色转型的发展进程,例如不断完善绿色转型产权保护制度,对矿业的外部收益做出补偿。对地方政府的职权进行规范,将绿色转型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加大对矿业资金的投资力度,全力支持绿色转型。

(二)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

由于传统矿业的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尤其是缺乏对生产环节污染排放量的准确测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矿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持,所以,矿业的相关人员要利用好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确保数据测量的精确度。

四、结语

环境政策,绿色技术和企业的内部资源成为河北省承德市矿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成功实现绿色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管理人员应当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不断创新,促进绿色转型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廖中举,李矗黄超.钢铁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其路径[J].钢铁,2016,51(4):83-88.

[2]解u妍,周进生,宋伟,等.承德资源经济发展转型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14(8):71-74.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 国有地勘企业 企业发展 困境 对策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建设起着的举足轻重作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作为矿业经济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是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矿业经济产生影响,同时也对国有矿业勘查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国有地勘企业出路何在,如何应对?本文对此进行具体分析。

一、国有地勘行业经济形势分析

1、经济全球化对地勘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经济从同步衰退向交替性增长,为经济复苏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经济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投资者对矿产资源的勘查投资,尤其是一些初级勘探项目将会遭遇融资瓶颈的制约。另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矿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剧,垄断特征更加显著,受此影响,地勘行业也必然要求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地勘行业经济将越来越依靠于大的矿业公司和社会投资者。

2、国内经济建设对地勘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国内矿产资源贫矿多、中小型矿床多、共伴生矿床多,开发利用难等缺陷给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面临严峻形势与诸多挑战。而且,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体制转轨尚未完成、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资源的规划统筹和市场配置缺乏制度保障、矿业权市场发展缓慢、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等深层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3、国内地勘行业经济现状及趋势分析。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勘行业发展成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地勘市场主体也在发展壮大,大量的民企涉足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矿产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愈来愈显著,这些都给国有矿产勘查行业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由于国际流动性资本蜂拥至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使得国内矿产品价格、矿业资本市场和矿业公司股票等都呈现出了一定变化,这些既是国际矿业形势的缩影,也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矿产勘查行业的影响已见端倪且日渐渗透。

二、国有地勘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国有矿产勘查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勘查市场主体权益受限、市场竞争激烈。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及其所掌控的公司,主导着国内勘查市场,行业垄断特征明显,其他地勘企业基本被动地接受规则,从而使市场主体资格受限,在准入机制、定价权、矿权交易中受制于人,难有大的作为。同时,受矿业管理体制影响,商业性地勘行业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国有、民营、外资企业数目众多,使得矿业领域竞争更加激烈。第二,矿业权流通不畅。受行政审批、办证周期以及企业内部决策机制等众多因素影响,矿业权流通速度迟缓;加上矿业权市场发展不完善、信息失真、定价不合理等,使得矿业权流通过程中存在各种不规范的现象,矿业权流通不畅成为制约矿业勘查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三,资金缺乏。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国有地勘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勘查工作、矿权收购、矿权维护资金需求量大,矿业权运作周期长、资金占用时间长;另一方面,国有地勘企业受决策机制和自身性质制约,缺乏足够的资金使用权限,造成资金相对短缺,无法自主矿业权交易时机,甚至错失良机,造成矿权收购和矿权储备无法顺利进行。第四,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地勘经济周期性强,很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严重断层,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两极化现象严重。从勘查行业整体上可以概括为整体人才缺乏、局部人才恶性争夺。此外,国有地勘企业薪酬待遇抵不过民营私企的“低成本运作、高薪挖人”的短期行为,造成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第五,技术装备落后,科研力量薄弱。国有地勘企业以成本产出和经济效益为考量指标,而不以科研成果和任务指标完成度为考量指标。因此,国有地勘企业注重开拓市场,增加经济效益,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在经营生产各环节,而在科技创新、技术装备更新等方面的人、财、物力投资就少,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很多。当前勘查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依靠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设备方面,而且体现在勘查手段和方法上。

2、造成国有地勘企业发展问题的根源分析。第一,体制改革不彻底。当前矿产勘查体制、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是经济体制转轨不彻底所造成的。矿产地质勘查经济活动中,政府和行业的管理职能并未完全分开,资源管理部门甚至政府行政部门都将很多精力放在具体的矿业经济活动(如矿业权运作和勘查项目管理)上。这些管理部门掌握着矿业权、勘查市场准入、交易规则制定等重要权力,并没有实际放权让利,矿产勘查企业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计划”经济,无法正常有效生产,从而极大地制约着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地勘企业发展的阻碍。第二,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发育不良、矿业权市场发展不完善。由于商业性勘查市场主体资格得不到确认,无法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经济主体权益难以保障。矿业权市场发展不完善,矿业权交易存在着缺乏监管、信息失真、真假难辨、僧多粥少等现象。当前,矿业权市场不完善主要体现为矿业权市场立法不完善、矿业权管理重出让轻转让、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矿业权获取难度大以及矿产资源浪费严重等方面。第三,国有地勘企业自身局限性。国有地勘企业隶属于大型国有矿业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并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经营主体,缺乏自,决策迟缓,很难进一步发展壮大。加之矿业权市场竞争激烈、融资困难、矿业权交易限制多、时间周期长等因素,使得矿业产业链难以为继。第四,自身发展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国有地勘企业能力建设差强人力、观念守旧、缺乏创新。地勘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知识与人才的有机融合。当前我们在人才使用上是依附于人的劳动力、在技术上是完全是拿来主义、在仪器设备上全部引进、经营利润上是小富即安思想、缺乏科研和创新思维等。国有地勘企业如果没有培育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极易被挤垮。

三、国有矿产地质勘查企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促进勘查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建立和完善矿产勘查市场体系,完成勘查经济市场化改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政府应将矿业权的运作和勘查项目管理分离出来交由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进行,政府主要建设好地质勘查与矿业权交易市场和融资市场、维护市场秩序,保证经济主体的权益。其次,完成国有地勘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造,促进市场经济主体发育。通过地勘工作体制的创新,发展国家地质勘查事业,将国家统揽的地质工作转向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将由国家事业体制转向市场规律运行管理的经济实体。再次,要确立国有地勘企业在商业性地质勘查领域中的投资主体地位。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具有技术性强、投资风险大特性,是一种战略投资,需大公司、大资本、高科技、高投入,小型和私营勘查企业不具备成为矿产勘查主体的实力,很难担当起地质勘查中的投资主体和主力军的作用。

2、培育完善开放的市场体系。首先,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提高保障能力。要继续落实中央地勘基金、全力推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打造市场导向的制度平台,使各类社会资金作为投资主体进入风险勘查市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现找矿突破,从根本上繁荣勘查市场,增加矿产资源储备,解决社会发展所需矿产资源问题。其次,规范并建立统一的矿业权交易市场,形成透明、公平的交易规则,实现矿业权、矿业资本和矿业技术服务的市场配置,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同时,加强服务和监管,尤其是要加强矿产勘查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

3、加强国有地勘企业能力建设。首先,国有地勘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强综合研究,创新地质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注重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技术,在勘探方法上争取有较大的突破,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其次,地勘单位应该更新观念,借鉴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方法,做到人尽其才。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转向专家集团的科学管理。注重人才培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妥善解决人才断层的问题。再次,从地质队向管理专家团队转变。要转变观念,强化人才、技术核心理念,增加矿权中的技术知识的附加值,建立一支专业门类齐全的专家队伍和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团队,使决策层、管理层和作业层分离,提高劳动生产率。

4、加强矿业权经营管理和开发。一方面要加大力度获取外部矿权,密切追踪优质矿权转让信息,备足资金、提前谋划、选定重点区域。另一方面就现有矿权要梳理分类,改变经营方略,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成矿条件好、有开发前景的矿权,由以往的转让向经营开发转变,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转变,由买卖矿权到自主或联合开采转变;对于成矿条件不清、开发环境不佳的矿权争取在有效期内一次性转让;对于基础地质工作没有做足、开发前景不明的矿业权,投入资金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地勘企业应从自身的规模、经济条件出发,认真分析加强预算管理,做到事前控制风险,确定适度的发展速度,合理确定经营目标,改善项目流程中的薄弱和不合理环节,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海外投资时,要客观评估自身经济技术实力,分析各国针对矿产资源投资的政策和管理制度,避免盲目投资。

5、拓宽资金渠道。一是吸引民间资本,成立地质勘查基金,做好基金及基金项目管理,实现股权收益;二是上市融资,通过在境内外矿业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解决矿业权的投资问题;三是开展科技攻关,争取科研立项,争取国家地勘基金。

6、调整发展战略模式。首先,坚定不移走矿产开发之路,以开发带勘查,以勘查促开发,采取不同的方式,探索矿产开发的新途径,推动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快速发展。其次,国有地勘企业要抓住机遇,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才能抢占商机,扭转不利局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稳步发展。最后,实行“收联并行、内联外扩”,兼并、重组对内收购,兼并、重组同类勘查公司和矿业企业,争取与即将“事改企”的单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对外争抢有限的矿产资源,做好资源储备和开发。

四、结语

国有地勘企业健康发展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经济主体。地勘企业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加强自身勘查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整合国内行业力量,形成产业链,实现勘查技术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助推力。

【参考文献】

[1] 潘云良:现代企业管理[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 占韦:国有地勘单位在矿业权市场中的营销策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3] 李喜凤、惠宁:中国地勘单位商业模式创新研究——面向探采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矿业公司战略转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1).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新常态;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19-02

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谋求经济的新发展,是地勘单位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国际矿业市场低迷,国际矿业市场正经历深度的调整与变革时期。很多国际矿业公司的市值大幅度缩水,这为我国地勘单位的国外发展提供了良机。这时,我国地勘单位可以审时度势地低价收购优质的矿产资源,精心设计谋划兼并一些矿业公司,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在新常态下,环境问题相当突出,传统的资源型地质勘探需要实现转型,绿色矿业发展将成为地质勘探行业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地勘单位要积极认识到在地质勘探行业中推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能够抓住这一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勘单位不仅要做好传统矿产勘查作业,更需要积极研究新技术矿产信息,研究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能够积极实现工作模式、环境的创新改革,不断拓展地质工作的服务内容,提升其服务功能,为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契机,努力实现地质工作的改革,由资源型向资源、环境、工程、城市综合发展性转变,以此创新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常态为地勘行业改革,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契机,也带来了挑战。我国地勘单位属于事业单位,单位员工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都是由国家财政承担的,这样,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动力和创新能力就显得不足。很多地勘单位推行的是封闭式管理,不关注市场,不关注行业的发展。在新环境下,地勘行业需要走市场化发展的道路,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某的一席之地,地勘单位一旦完全推行企业化管理,就将面临极大的竞争挑战。大批的民营企业涌入到地勘行业中,矿业大佬对地勘行业也非常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地勘单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地勘单位要想获得优势,赢得独立发展的空间,必须要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样,才能探索出促进自身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经济发展战略

(一)认识新常态,地勘单位要强化风险意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地勘行业的发展也比较顺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在新常态下,全球的经济发展低迷,地勘行业发展态势不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地勘单位要实现稳定的发展,必须要认识新常态,要能够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端正态度,认清机遇与挑战,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地勘单位需要强化风险意识,要认识到时时抢占矿业权是相当危险的,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能够释放部分的矿业权,能够尽量把资金抓到手,最大限度地回笼资金,以规避风险。

(二)加强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稳增长中调结构,力图实现稳中求进求好,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地勘单位要重视地勘产业的引领作用,通过地勘产业引领,实现矿业、新兴产业的联动发展,通过大项目带动一些小项目,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经济的转型发展,有效提升地勘单位的市场拓展能力。地勘单位要重视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工作,能够积极构建现代地勘产业管理新模式,为地勘单位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支持。同时,地勘单位要加大科技创新,重视新技术的引进与使用,能够积极利用新技术开展找矿、工程勘察等工作,利用新技术手段进行业务的拓展与创新,加大高、精、尖装备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高科技与精装备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升地勘单位的市场发展能力与竞争能力。

(三)地勘单位要保持发展定力。

“新常态”下,国际经济大环境不理想,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矿产品需求量急剧下降,矿产品价格下跌严重。这种情况不仅影响到地勘单位的利益,影响到地勘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其他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式,地勘单位不能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能悲观失望,要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是良好的。只要经济有发展,就能为矿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随着经济增速的增加,矿产品的需求量也会持续增加的。另外,我国推行的“一带一路”工程在长江中游地区也大搞城市群的建设,国家还在筹建一系列大的工程项目,这些都会为矿场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矿产行业发展是蕴含巨大的市场机遇的。地勘单位要保持发展的定力,认识到自身发展的潜在能力,鼓足勇气,搞生产促发展,才能不断实现经济的增长。

(四)地勘单位要激发自身创新的活力

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创新,进行改革,只有创新与改革,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推动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地勘单位,要认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在改革大环境中,要积极推进改革步伐,积极总结近些年来的局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模式的经验与问题,能够大胆尝试,进一步加快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力度,要充分利用国营资本和民营资本两大资本体系,为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有效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地勘单位要不断激发自身创新的活力,坚持走创新发展的道路,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对投资方向进行市场分析,要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坚持科学创新,人力资源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要通过创新,为自身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五)地勘单位要深挖管理潜力

作为地质勘查单位,要研究规范化管理的举措,能够规范财务管理工作,通过规范财务管理,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另外,要强化审计监督,制定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障生产工作的安全推进。要加强办公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强化法治理念和法制管理,要通过有效的管理创新,保障单位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管理过程中,地勘单位一方面要将法治思维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党的路线政策贯穿于各种管理制度的创建过程中,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工作,落实制度管理各项任务,实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目标,保障单位各项事务都能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合法有力有序地推进。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地勘单位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人员素养情况,开展不同层面的领导干部素质提升培训活动,能够积极在管理干部中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提升管理人员的发展意识。要积极用现代管理理念武装管理干部,能够通过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整体素养,为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参考文献: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矿业城市;产业转型;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8)02-0070-03

矿业城市的出现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一种普遍现象,其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不可再生的矿业资源的有限开发。由于矿业城市受资源储量可耗竭性的制约,在矿业产业和矿业城市的发展规律中,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的出路问题,也就是产业转型问题。

一、我国矿业城市现状

中国矿业联合会城市工作委员会以2000年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我国有矿业城市178座,另有非建制市的矿业城镇248座。这426座矿业城市(镇)吸纳了3.1亿人口,有近1000万名职工从事矿业生产劳动。这些矿业城市(镇)的兴起和发展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是提供了大量的矿物能源和原材料,保障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发挥了带动和辐射功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改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据统计,矿业城市(镇)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1/3。全国主要矿产品产量中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70%的天然气均由矿业城市提供。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在建国初期由计划经济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产业模式,面临许多的问题。

(一)存在矿竭城衰的威胁

在城市经济中,一个主导产业自始至终存在是不可能的,它必然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更替,原来的主导产业可能成为现在的辅助产业。依托资源开发而形成的矿业城市的初期产业是矿业。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城市辅助产业和配套产业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矿业城市逐渐进入了中晚期。由于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耗竭性的,开采出一点就少一点,随着矿产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开发的进展,矿业城市若没有其他支柱性的非矿产资源产业支持,就必然会出现由兴起到鼎盛,再到衰败的过程。矿竭城衰的威胁是目前我国矿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426座矿业城市(镇)中,有82个处于成长期,占矿业城市(镇)总数的19.2%;有290个处于成熟期,占总数的68.1%;有54个处在下降期,占总数的12.7%。特别是一些开采历史悠久的矿业城市(镇)因探明可采资源逐渐减少而将枯竭,一大批矿山闭坑或即将闭坑,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出现了主导产业“断档”,矿竭城衰的倾向由此产生,城市经济必然没落。

(二)第二产业占比重大,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据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人均GDP在600美元至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应在29%-31.4%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49.2%-50%之间;而人均GDP在2000美元-3000美元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应在33.2%-38.9%之间,第三产业的比重应在50.1%-51.3%之间。但是,我国的矿业城市绝大多数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基本上都走上了追求矿业产品生产数量扩张的道路,导致了矿业城市主导产业单一,在生产结构中,第二产业是主导,几乎占GDP的60%以上,甚至有的高达70%-80%,而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起步晚,占比重小,与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中的50.1%-51.3%之间的标准相差甚远。另外,第二产业中的采掘业与配套产品作为主导产业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关联度大,配套产业的依附性强,整个城市发展对矿产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城市产业结构难以对矿业生产的衰退产生缓冲作用,形成了畸形的产业结构,影响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滞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矿业城市的主体企业在所有制上是国有企业,在规模上是大型、特大型企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这些企业在资金、人力、物力上都能得到保证,因而发展迅速,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居垄断地位,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被矿业开发企业所控制,大多发展规模小、速度慢,无法对矿业开发主导企业产生根本性的触动和影响,城市产业结构表现出单一的畸形特点,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国有企业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在矿业城市暴露得比较充分。单一的产业结构在初期表现出来的是经济效益低下,对市场波动性的抵抗能力低,后来随着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城市经济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新增就业岗位主要由民营、三资企业等多种成分企业提供。矿业城市由于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单一,中小企业发展滞后,难以消化大量的转型人口,使失业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了城市转型难度。因此,产业结构是决定矿产资源能否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关键因素,产业发展现状也就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现状。

(四)刚性产业,弱性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演化具有动态性和继承性。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具有很强的刚性,其表现在:区域内的产业关联基本上都是纵向的,且大量的资本都是固定资产,流动性差,特别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一旦停止生产,这些资本就成为沉淀资本,再也不能发挥效益,因此矿业产业具有很强的刚性。

从理论上讲,随着城市发展,产业结构都会有一个逐步趋向高级化的过程。就我国的矿业城市而言,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应该具有从单一向多元、由简单向复杂、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趋势,但我国多数矿业城市的产业变化幅度都低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平均水平。这种弱性产业结构使城市经济的弹性和回旋能力低下,且受到矿业资源储量、开发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强烈影响,一旦矿产资源枯竭或矿业主导产品需求量下降,这种结构的经济发展就必将面临危机。

二、发展中小企业有助于矿业城市的产业转型

经济中并不是每个行业都存在规模经济,在那些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商业、服务业向企业提供零部件以及相关服务,也是大企业成功的条件。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强大,不仅要有能够走向世界的大企业,而且也要有成功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还具有大企业所不具有的三个优势:一是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技术为主,是就业的主渠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占总就业人口的70-80%,中小企业在解决文化和技术低的人口就业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二是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

能够及时根据需求变动而调整。三是中小企业的组织机构安排灵活,在竞争压力下易于接受创新,在创新效益和创新时间上明显优于大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会更大一些。

(一)发展中小企业可以解决矿业城市的再就业困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矿业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再就业困难。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失业率为10.64%,明显高于非资源型城市(8.89%);劳动参与率为64.91%,低于非资源型城市(66.89%)。这主要是因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使相当一部分主业职工下岗。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实施就业援助,给下岗职工必要的帮助和培训,引导他们走自己创业之路。在下岗职工创办的经济实体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创业者不仅可以吸纳一部分下岗分流人员,还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另外,对于一部分还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下岗职工来说,中小企业又以其特有的灵活性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选择的契机。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导力量,也是构建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处在产业转型期或者将进入产业转型期的矿业型城市来说,充分重视并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无论是对于社会稳定,还是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当地政府不仅应该制定出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而且还应该在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对雇用下岗职工的个体和私营企业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二)发展中小企业是矿业城市培育替代产业的重要途径

许多国家都在资源枯竭、矿山关闭的城市和地区采取综合措施,转变原来以采矿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加快新产业的接替和发展。比如,法国洛林,因矿井较深,开采成本高,于是采取了逐步减产的转型策略。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选择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汽车制造等产业替代传统产业。经过30年的努力,虽然转型成本巨大,但成效显著。英国的伯明翰是个老矿业城市,把发展替代产业的重点放在发展金融业、专业咨询、会展业和零售业方面,吸引了上百家品牌店、食品铺和娱乐中心,建起了一流的交响乐厅、国际会议中心等,把一个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变成以服务业为龙头的新型城市。在矿业城市转型过程中,加拿大的卡尔加里市模式更为世人所称道。该市自1914年开始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其规模占全世界总量的1/20。到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石油的价格浮动,支柱性的矿业比重逐渐下降,经济滑坡,失业率升高,1987年失业率达12.3%。为了复苏经济,卡尔加里市政府十分重视产业多元化的调整,大力发展通讯、计算机软硬件、生物工程等产业。在该市的4万多家企业中,超过千人的仅12家,超过100人的约600家,而雇员不到5人的达1.5万家。上述经验表明,正是中小企业构成了替代产业的载体,并最终成为了矿业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发展中小企业是矿业城市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培育替代产业的重要途径。

(三)中小企业是矿业城市科技产业的主要力量

矿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6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试就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

1.1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政策、财政上纷纷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如淮海经济区内的徐州、微山、宿迁等政府纷纷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推荐优秀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并在经济上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人员提供支持,学员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可以从财政上报销学费。应该说,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很难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增加了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促进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既能掌握更新更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又使自己在事业上更有作为,有更好的社会和经济回报。2006年12月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硕士生的工资要比本科生高近1倍。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比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让自己在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另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区域内人们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为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优质生源的增加,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1.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新增长理论指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存在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研究生教育恰恰是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最显著的教育层次。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不仅使个人在未来有良好的收益,还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恰恰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急需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目前,淮海经济区内既有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又有培养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既有为企业培养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还有为各类学校培养师资的高校教师硕士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些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输送到社会上后,逐渐成为了区域内各行业的管理或技术骨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2.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区域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有待提高等。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的认同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针对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相比,虽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由于设立时间较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如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影响大,在社会上还不完全被认知,甚至被认为是“不正规的研究生教育”,误解为只要花钱就可以读的研究生,是混硕士学位证的研究生教育。因此,应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开展招生宣传等活动,走进政府管理部门和厂矿企事业单位,让社会加深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2.2明确办学方向,发挥专业学位教育的区域优势。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非全日制教育,招收在职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就使得人们基本上就近选择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免影响工作。因此,高校应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方向,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特点,为所在的区域经济服务。同时,区域内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腾飞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依托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地方,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输送作用。就淮海经济区来说,高校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实际,抓住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建立联合培养的生源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才能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根据区域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方向,立足于“两个面向、两个服务”,即面向能源科技主战场、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服务煤炭行业,服务淮海经济区。相继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兖州、新汶、济宁、徐州、大屯、淮北、永城等矿区都建立了生源基地,招收工程技术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与商丘、连云港、徐州、宿州、宿迁、淮北等地方政府合作,招收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与徐工集团、徐州电力、中联水泥等企业合作,招收企业管理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

2.3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为区域经济服务。

高校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内关键产业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要发挥区域内关键产业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产业群的技术含量,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让科研成果进入区域内企业进行孵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主动加强与区域的联系,积极承担区域科技攻关项目,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促进和辐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近年来围绕淮海经济区的发展,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构筑以矿业工程和能源科技为核心的“大采矿”学科体系,既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了创新血液。

2.4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区域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形式。通过高校与区域社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将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尽快转化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优势,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产学研合作也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自管理或生产实践第一线,了解所在部门管理或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解决管理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出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建立大学科技园或工程技术中心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平台。2005年在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化基地)和中国矿业大学(研发基地)分别挂牌成立的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建设在煤炭企业的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钱佩忠,潘海天.与区域经济互动,推进地方高校持续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