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气污染的预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气污染的预防范文1
【关键词】室内装修;有害物质;空气污染;症状表现;防治措施
有关的调查资料统计表明,因家居装修所用的新材料中含有甲醛、苯系列物、氨气、氡气等多种有害物质的挥发,造成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导致居民死亡和伤害的人群数以万计。加之工作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全国九成以上的人口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提醒广大民众对装修污染的危害应及早认识和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防范。
一、室内装修易产生哪些有害物质
装修装饰材料和定做的家具容易产生甲醛、苯系列物、氨气、氡气等多种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诱发人体病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人造板材、胶粘剂和涂料等。它能直接引发呼吸道不适,可造成肝肺功能损害,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疑致癌物。国家标准规定,室内每立方米不能超过0.08毫克。
苯系列物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它大量存在于油漆、防水涂料、乳胶漆中,具有芳香气味,吸入人体后会引起嗜睡、头痛、呕吐等。它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有毒致癌物质。
室内氨气主要来源于混凝土防冻剂中,也可来源于室内装饰材料和木质板材。氨对呼吸道刺激大,对眼黏膜及皮肤造成损害,会让人流泪、咽痛、咳痰,重者导致呼吸困难、昏迷。
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来自石材、瓷砖。因室内装饰引起的氡污染主要是采用花岗岩石材等做内装修的房屋等。氡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致癌物质之一,氡通过人的呼吸道沉积在肺部,尤其是支气管及上皮组织内,并大量放出射线,人体的细胞有可能产生畸变,诱发癌症。氡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除吸烟之外造成肺癌的第二位的诱因。
装修污染物的释放长达3-15年。这些有害物质引起的室内环境污染,对女性和婴儿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当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超高时,适龄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规则等异常现象;妊娠期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和流产,装修材料产生的放射性污染也容易造成女性不孕和胎儿畸形。
二、判断室内环境污染的症状表现
如何判断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是否造成装修污染的呢?归纳起来主要可以根据以下表现进行自我判断。
(1)每天清晨起床时,感到憋闷、恶心、甚至头晕目眩;(2)家里人经常容易患感冒;(3)虽然不吸烟,也很少接触吸烟环境,但是经常感到嗓子不舒服,有异物感,呼吸不畅;(4)家里小孩常咳嗽、打喷嚏、免疫力下降;(5)家人常有皮肤过敏等毛病,而且是群发性的;(6)家人共有一种疾病,而且离开这个环境后,症状就有明显变化和好转;(7)新婚夫妇长时间不怀孕,查不出原因;(8)孕妇在正常怀孕情况下发现胎儿畸形;(9)新装修后,室内植物不易成活,叶子容易发黄、枯萎,特别是一些生命力最强的植物也难以正常生长;(10)新搬家后,家养的宠物猫、狗甚至热带鱼莫名其妙的死掉,而且邻居家也是这样;(11)新装修的家庭和写字楼的房间或者新买的家具有刺眼、刺鼻等刺激性异味,而且超过一年仍然气味不散。
三、可以采取的装修污染的防范措施
1.装修整体设计时要有室内环境意识
在确定家庭装修设计方案时,要注意空间承载量、材料的使用量、室内新风量和留好提前量四个方面:
合理的计算房屋空间承载量。由于目前市场上的各种装饰材料都会释放出一些有害气体,因此合理地计算居室间的承载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说不要在墙上装钉壁柜和吊柜及布置过多的家具。
保证室内有一定的新风量。按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新风量应该保证在每人每小时不少于30立方。不要人为的阻挡室内的通风、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安装室内新风机和有通风功能的空调器。
为室内购买家具和其他装饰用品的污染留好提前量。装修结束时室内有害物质已经在国家标准边缘,那么如果再购买家具和其他装饰用品,因为这些物品中也会释放有害气体,就会造成室内污染物质超标。
2.选好三类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石材瓷砖类特别是一些花岗岩等天然石材,放射性物质含量比较高,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选择,必时可以送样品到室内环境检测单位进行放射性检测。
油漆、涂料、胶水类是造成室内空气中苯和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注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最好到厂家设立的专卖店去购买。
木质板材类比如各种复合地板、大芯板、贴面板以及密度板等。这是造成室内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选择时要注意品牌的选择和外在质量的选择外,也可以在价格上进行比较。
3.注意施工工艺及事先做好防甲醛处理
在室内装修中,要注意选择符合室内环境要求不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施工工艺并在每一个环节中注意做好可能造成污染的预防处理,这也是防止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4.日常生活中的如何减小室内污染
新装修的家庭购买的新家具,最好不要急于入住,让家具里的有害气体尽快释放。
人造板制作的衣柜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不要把内衣、睡衣和儿童的服装放在里面。夏天放在衣柜里的被子也要注意,里面会吸附大量甲醛,一定要充分凉晒。
通风换气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不管住宅里是否有人,应尽可能地多通风,一般早晨10点以后,分早、中、晚通风各20分钟。
其他几种辅助措施。可使用空气净化装置或利用封闭漆类对挥发板材进行封闭。也可在室内种植能吸收有害物质的植物和花卉。如月季、玫瑰吸收二氧化硫,桂花有吸尘作用,薄荷有杀菌作用,长青藤和铁树吸收苯,万年青和雏菊清除三氯乙稀,银苞芋吊兰、芦荟、虎尾兰吸收甲醛。
参考文献:
空气污染的预防范文2
[关键词] 空气污染,苯,污染,防治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indoor air pollutants benzene for the harm to human body, the sourc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makes a further analysis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air pollution, benzen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X5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苯是室内空气污染物之一,是有芳香气味、易挥发、易燃、低毒,有致癌可能性的无色透明液体。
1、苯对人体的危害
“苯”,俗称天那水,是一种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无色透明液体,易挥发、易燃,蒸汽有爆炸性,常温下挥发很快。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苯蒸汽可发生急性苯中毒,出现兴奋或酒醉感,伴有黏膜刺激症状。轻则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重则昏迷、抽搐及循环衰竭。直至死亡;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苯后可发生亚急性苯中毒,出现头昏、头痛、乏力、失眠、月经紊乱等症状,并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表现为迅速发展的贫血、出血、感染等。苯中毒对身体的危害归结为3种:致癌、致残、致畸胎。苯化合物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强烈致癌物质。
(1)苯对造血系统造成危害,可导致人们(特别是孕妇)贫血、感染、皮下出血等。长期低浓度暴露会伤害听力,导致头疼、头昏、疲劳乏力、面色苍白、视力减退及平衡功能失调问题。严重时可使骨髓造血机能发生障碍,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若造血功能完全被破坏,可发生致命的颗粒性白细胞消失症,并可引起白血病。
(2)皮肤反复接触导致红肿、干燥、起水疱,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尤其对孕妇和胎儿影响严重。可导致胎儿患白血病。
(3)苯会对皮肤和上呼吸道造成损伤。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而变得干燥脱屑,有的会出现过敏性湿疹。喉头水肿、支气管炎及血小板下降等病症也与苯污染超标有关。
2、苯的来源
家庭和写字楼里的苯主要来自建筑装饰中使用大量的化工原材料,如涂料,填料及各种有要溶剂等,都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经装修后发到室内。主要在以下几种装饰材料中较高:1、油漆。苯化合物主要从油漆中挥发出来,苯是油漆中不可缺少的溶剂。2、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和稀释剂。
3、各种胶粘剂。特别是溶剂型胶粘剂在装饰行业仍有一定市场,而其中使用溶剂多数为甲苯,其中含有30%以上的苯,但因为价格、溶解性、粘接性等原因还在被一些企业采用。一些家庭购买的沙发释放出大量的苯,主要原因是生产中使用了含苯高的胶粘剂;4、防水材料。特别是一些用原粉加稀料配制成防水涂料,操作后15小时后检测,室内空气中苯含量超过国家允许最高浓度的14.7倍。5、一些低档和假冒的涂料,也是造成室内空气中苯含量超标的重要原因。
3、室内空气中苯的防治
3.1材料
防治苯污染的材料主要有:(1)物理吸着性材料,如活性炭、沸石、其他硅酸盐等(2)化学吸着性材料,如以活性炭或沸石为载体,加进各种化学反应物质使其与苯产生化学反应(3)离子交换型净化材料(4)光催化材料(5)喷雾型化学反应材料(6)稀土激活无机净化材料(7)空气净化素—纳米型多功能健康材料。
3.2方法
防治苯污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装饰材料的选择
装修中尽量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和污染少的装修材料,这是家庭室内空气中苯含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比如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油漆、胶和涂料。选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水性材料等。
(2)装饰公司的选择
要选择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装饰公司,并在签订装修合同时注明室内环境要求,特别是有老人、孩子和有过敏性体质的家庭,一定要注意。现在一些绿色装饰公司采用无油漆工艺,可以使室内有害气体大大降低。
(3)良好的室内通风
室内通风是清除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可选用空气置换装置或自然通风,这样有利于室内材料中苯的散发和排放。室内通风要注意根据季节、天气的差异和室内人数的多少来确定换气频度,通常在春、夏、秋季都应留适当的通风口,冬季每天至少开窗换气30min以上,但其只用于污染较轻的场合。
(4)利用天然植物
经研究发现最原生态的办法就是植物吸收。在室内盆栽一些能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虎皮兰、绿萝、鸭脚木、散尾葵、发财树、元宝树、红掌、孔雀竹、非洲茉莉等,对去除苯污染物的效果也比较好
(5)吸收剂去除苯
用两脸盆热水泡300g红茶,放入居室中,并开窗透气,48h内室内刺激性气味基本消除。也可以购买800g颗粒状活性炭去除苯,将活性炭分成8份,放入碟中,每个居室放2~3碟,72h可基本去除室内异味。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选用光触媒和空气净化器等方法去除有害物质。
4、总结
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室内苯污染的控制与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对苯的空气净化技术已经有较多应用于实际,同时各种新方法新技术也在不断得到研究,其中纳米光催化技术是空气净化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针对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技术方法,尤其是多种技术相结合利用可对室内苯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报
[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实施指南
空气污染的预防范文3
关键词 大数据技术;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区域大气质量模式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107-02
0 引言
近30年来,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使得多种大气污染问题集中爆发,表现为区域复合污染现象突出,大气氧化性增强,多种污染物在大气中发生复杂作用产生二次污染物,并随气象条件进行长距离传输,最终造成跨省市污染、区域性环境恶化趋势等现象。区域大气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手段需要根据污染发生、形成及影响机理研究的深化,并结合污染源变化、气象条件、总量减排、控制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深度分析。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数据包含了在线监测设备、互联网、视频监控、移动设备、IT设备等渠道产生的海量数据,其中80%以上是以非结构化的形式而存在的。传统的区域大气质量模式通过对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地理数据等结构化数据的模拟分析,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对视频、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数据技术在处理视频、语音、文档、图片等非文字形式呈现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挖掘、专题分析与预测等方面则更加具备优势。在这样庞大的非结构化数据背后,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海量堆积的交互数据当中发现带有趋势性、前瞻性的信息,实现为区域大气质量管理提供有效科学的决策分析。
1 大数据相关概念与应用价值
1.1 大数据概念与特点
在所有的概念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是3V定义[1],即认为大数据需要满足3个特点: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高速性(velocity)。同时,有在3V基础上提出4V特点,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认为大数据还应具有价值性(Value)。尽管存在不同的表述,但一个普遍的观点是,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数据”的概念一脉相承,带来了巨大的产业创新的机遇。
1.2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
目前,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在医疗服务、零售业、金融业、制造业、物流、电信等行业广泛展开,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产业空间。2012年3月美国奥巴马政府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Big d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itiative),投资2亿以上美元,正式启动“大数据发展计划”,计划在环境、科学研究、生物医学等领域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突破[2]。
大数据技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但这些价值必须通过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和挖掘才能释放出来。对于结构化数据的整合目前有很多解决方案和软件工具,而对于非结构化数据(如:文本数据、图像数据、信号数据、音频数据、视频数据等)的融合和整合,则面临了更多的挑战。海量数据的生成和累计是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开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可以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诸多环境保护的决策问题必须通过数据分析才能解决。
2 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局限性及大数据技术带来的突破
2.1 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局限性
空气质量模式的应用为区域大气质量控制、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上空气质量变化状况和趋势以及污染防治提供有效科学依据。按照空间尺度划分,空气质量模式分为微尺度模式、城市模式、区域模式、大陆尺度模式和全球模式[3]。区域大气质量模式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中具有一定局限性。
第一,区域大气质量模式通过输入研究地区的源排放、地形以及气象资料,运行模式得到该区域的空气质量数据,由于排放清单、气象数据以及模型自身均由不确定性,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真实值难免存在较大误差;
第二,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但是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大气质量模式不能结合文档、视频、图片等海量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综合模拟与分析,存在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浪费现象;
第三,区域大气质量模式主要用于分析大气污染成因、机制,对重点污染行业、重点污染区域进行识别,并且对环境规划效益进行评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相关的监管工作难以基于各类模型的分析结论有效开展。
2.2 大数据技术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带来的新突破
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的有效整合、分析和挖掘,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传统区域大气质量模式的基础上,大数据技术对区域大气质量管理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了充分管理与应用。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大数据处理流程包括3个方面,分别是数据抽取与集成、数据分析以及数据解释。
2.2.1 对大气质量监测及管理数据进行抽取与整合
区域大气质量监测数据具有多样性、数据来源广泛、数据类型复杂等特点,复杂的数据环境给大数据处理带来了挑战。首先对所需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抽取和集成,从中提取出关系和实体,经过关联和聚合之后采用统一定义的结构来存储这些数据。在数据集成和提取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保证数据质量及可信性。
2.2.2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整个大数据处理流程的核心,因为大气环境质量数据的价值产生于分析过程,从异构数据源抽取和集成的数据构成了数据分析的原始数据。根据不同应用的需求可以从这些数据中选择全部或部分进行分析。传统的分析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统计分析等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做出调整。另外由于大气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数据常常具有实时性特点,需要在处理实时性和准确率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2.2.3 区域大气质量管理与决策的数据解释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数据分析是大数据处理的核心,但环保管理人员往往更关心结果的展示。如果分析的结果正确但没有采用适当的解释方法,则所得到的结果很可能让用户难以理解。数据解释的方法很多。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数据分析结果往往是海量的,同时由于涉及到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以及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等多维分析数据,结果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其复杂,采用传统的解释方法基本不可行。需要通过可视化技术、数据起源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等进行深入解释与展现,利用交互式的数据分析过程来引导用户逐步进行分析,使得用户在得到结果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结果的由来。
3 大数据技术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应用
总体来说,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工作的开展需要综合污染物监测数据、行业交叉应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多重维度,通过大数据技术对监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签署区域环保合作协议,编制实施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实施省际联合、部门联动的环境监管模式,从而保障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3.1 基于大数据进行区域大气监测数据分析
由于区域内多种污染物同时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暴露和产生沉降,对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有着严重影响。但是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重点实现单一污染物控制格局,对多种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控制的分析较少,对硫氧化物、氮氧化物、VOCs、重金属和NH3等相关监测数据缺乏相关分析[4]。
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等结构化数据与视频监控、暴露人口规模、人口地域分布和人群特征、污染物带来的健康风险等非结构化数据综合分析,实现数据协同减排,分析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污染减排量带来的物理损害减少进而减少的经济损失与污染物减排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3.2 通过大数据实现与其他行业信息共享
目前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以环境保护各级业务部门为主,与气象、林业、交通等相关行业没有实现数据共享与综合分析,需要综合多行业角度,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行预测预警。
基于大数据技术,结合气象、林业、交通等行业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如通过对区域气象条件与机动车统计数据的获取,综合该地区污染物排放监测数据,运用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等计算出未来48小时内大气污染状况,并给出相关出行建议,在出现逆温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大气条件下,对相关企业进行排放控制或阶段性实施机动车限行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区域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3.3 大数据技术为区域综合发展提供决策分析
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管理仍是典型的属地模式,部门分割,缺乏有力、高效的跨行政区协调机制。虽然发达地区城市群已经开始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进行先试先行,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并没有固化下来形成一种长效机制[5]。
大数据技术的实施,能够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总体规划同时,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空气质量现状和管理水平等要素,在环境质量目标和达标时限上给出决策支持,实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差别化管理,为建立地区间协调和合作机制提供数据支持,构建“共同但有区别”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监管和规划体系。
4 大数据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
目前,大数据技术在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中的运用仍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体现在对海量空气环境监测与管理数据挖掘的四个环节中。空气质量监测与管理数据收集方面,要对来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视频监控、其他行业的数据附上时空标志,去伪存真,尽可能收集异源甚至是异构的数据,必要时还可与历史数据对照,多角度验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可信性;对区域大气数据的存储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在存储时要按照一定规则对监测数据进行分类,通过过滤和去重,减少存储量;对海量大气监测与管理数据的处理涉及上百个参数,其复杂性体现在多源异构、多实体和多空间之间的交互动态性,从大量动态数据中综合信息,并导出可理解的内容;结果实现可视化呈现,如采用标签云、历史流、空间信息流等可视化技术,以图形等可视化方式让结果更容易被理解与接受。
参考文献
[1]Grobelnik M.Big-data computing: 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in commerce, science and society.2012.http:///eswc2012 grobelnik big data/.
[2]黄哲学,曹付元,李俊杰,等.面向大数据的海运数据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2,1(6):21-26.
[3]刘烽,吴增茂.城市大气质量模式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9,7(2):22-30.
空气污染的预防范文4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今年48岁。他多年来一直居住在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这位朋友平时很健康,没有高血压,没有高血脂,不超重,不吸烟,非常注意饮食健康。
但是,几个月前,他突然感到胸闷、憋气和胸部疼痛。到医院急诊室一查,早期心肌梗塞。经过及时抢救,总算脱离了危险。
他问医生,自己一直远远躲着冠心病的那些危险因素,为什么还是得了这个病呢?医生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很可能和他吸入过多的污染空气有关。
交通要道是个危险的邻居
在我们的印象中,吸入污染的空气,会引起呼吸系统感染、过敏性疾病甚至癌症。但是,好像没有听说过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问问身边的亲戚朋友,他们可能会说:“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啊?吃饭、运动上多注意点儿吧,还要注意血压血脂!”但是,对于居住环境中的空气污染这个“隐形杀手”,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概念。
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学专家们分析了洛杉矶地区一段时期内心肌梗塞和脑中风病人的数据。他们注意到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很多病人的家庭住址都靠近交通繁忙的地段。而且,这些病人的发病时间和当地政府公布的空气污染加重的日期一致。
专家决定追查下去,为800位洛杉矶市民做了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检查。结果发现,居住在距离交通要道100米以内的居民的冠状动脉厚度,是住所远离交通要道的居民的冠状动脉厚度的2倍!所以,住在交通繁忙地段的居民患冠心病的危险会明显增高。
我这位朋友恰恰就住在车流密集的公路旁,而且一住就是20年。很可能就是每天吸入汽车尾气闹出了他的冠心病。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被污染的空气中究竟隐藏了哪些伤害您心脑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
室外空气污染
室外空气污染主要是指户外空气中的四种污染源达到或超过影响人类健康的限度。它们是: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臭氧。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主要是由人类本身活动直接产生的,比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和生活中烧煤烧油取暖的废气。臭氧是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自然生成的,属于二次污染物。
臭氧是一种微蓝色,带有异味的气体。空气中的臭氧可以分为大气臭氧层和地表臭氧。空气污染问题里提到臭氧,主要指地表臭氧。不是保护我们免受紫外线辐射的大气臭氧层。
大气臭氧层存在于距离地球表面30公里左右的高空,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
地表臭氧,主要存在于时常笼罩在我们城市低空经久不散的烟雾中。在冬天尤其常见。由于这种烟雾是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氮氧化和物和可挥发有机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经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因此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简称PM)是引起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危险因素。目前世界普遍认为,根据可吸入颗粒物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两类。粗颗粒物的直径在2.5~10微米之间,简称PM10。细颗粒物的直径小于2.5微米,简称PM2.5。PM2.5约等于人的头发直径的1/30,可见有多么微细。
PM10主要来源于地表灰尘和沙尘,如建筑工地。PM2.5主要来源于机动车燃烧排出的尾气、工业废气和生活烟尘排放。
室内空气污染
室外空气污染如此严重!那我们干脆门窗紧闭,尽量宅在家里吧?但是,室内空气污染也不容忽视。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避免,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目前,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人类仅次于营养不良、性病和饮用不洁水源的第四大死亡诱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很多国家,室内PM2.5浓度可以高于室外的100倍。全球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于室内空气污染相关疾病。平均每20秒就有1人死亡。其中多数与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室内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室内吸烟,厨房的油烟,没有燃烧完全的煤气、天然气,农村和部分城市烧煤和烧柴产生的烟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室内空气污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室外空气污染的5倍。
人的一生中大约有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特别是女性,她们在绝大多数家庭都担当着厨房的主力军,平均每天在厨房工作的时间可以长达5个小时。所以,死于室内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人群中,女性占了60%。
那么,空气中的污染物是如何引起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呢?我会在下期《和“闹心”的空气污染周旋》一文中详细介绍。
本文精要:
空气中的污染物可以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室外空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地表沙尘、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生活烟尘。
空气污染的预防范文5
关键词:环卫工人;污染认知;防护水平
中图分类号:R122.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12.133
引言
漫步于卫生城徐州市,优美的环境与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息息相关。但是由于环境卫生的工作性质与预防措施缺乏等因素,使得环卫工人的健康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本研究于2015年7月至8月份对徐州市区环卫工人空气污染的认知与防护进行现状调查,剖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改善环卫工人的职业现况提供了数据的支持和理论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徐州市区的区域划分现况选取5个区(鼓楼区、云龙区、贾汪区、泉山区、铜山区),从每个区中分别抽取100位环卫工人,共500名环卫工人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用自主设计问卷(其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对于空气污染的认知、预防防护水平等),在环卫工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现场面对面的询问方式调查,实施简单的体格检查与现病史、体征相结合,判断身体健康与否。
2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所有问卷进行核查编码后,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3研究结果
3.1一般情况。调查500名工人,收回500份调查问卷,准确率100%。接受调查的环卫工人中,男性261人(占52.2%),女性239人(占47.8%)。总体年龄最小为35岁,最大为72岁,平均年龄(58.9±6.9)岁。身体健康人数为144人(占28.8%)。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为主,有447人(占89.4%);其次是初中有54人(占10.5%)。平均工资为1387元。环卫工人对于国家政策了解程度完全不知道的占41.4%,单位开展卫生健康讲座情况中仅有8.8%的环卫工人接受了定期的健康教育。
3.2环卫工人对空气污染的认知。受调查的环卫工人对于空气污染构成的知晓率为31.2%。对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健康状况的环卫工人进行空气污染物构成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文化程度=45.3,χ2健康程度=20.2,P<0.01)。关于环保方式和雾霾空气质量的问题调查,知晓率分别为70.2%和46.6%,环卫工人对于空气污染来源知晓率较高,达84.0%。对污染物造成的健康危害以及危害程度认识仍不足,总知晓率为58.0%。对污染物引发的疾病知晓率为58.0%,知晓率的高低与文化程度和自身身体健康程度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文化程度=13.1,χ2健康程度=10.9,P<0.01)。详见表2。
3.3环卫工人预防防护水平。调查显示,在徐州市区环卫工人中,52.6%人知道戴口罩隔除粉尘和微生物,27.2%人知道合理饮食可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19.4%的工人知道口服预防药物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详见表3。
3.4环卫工人预防防护措施使用情况。在受调查的环卫工人中,由于穿荧光工作服是所属单位的强制要求,所以使用率最高(99.8%),戴口罩率是26.0%,工作时戴手套的有38.4%,口服预防药物的仅有0.4%。
4讨论
4.1改善环卫工人基本情况。环卫工人由于工作性质与社会地位的缺陷,导致从业人员多为文化水平低的中老年人。一方面,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暴露于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之中,且保护措施不健全,严重威胁他们的健康。环卫工人也是现代社会殊的弱势群体[1]。其次,环卫工人工作待遇差、劳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现象普遍多发,继而造成此类现况。相关职能部门应适当提高环卫工人的待遇水平,加强福利制度建设,以此保障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
4.2提高环卫工人的认知水平。基于环卫工人文化水平较低、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相应部门应重视对于环卫工人的健康知识与岗前培训,对环卫工人的职业防护意识进行培养。并且讲座与培训不但成本低廉,具有及时性、可及性、广泛性和无副作用的优点[2],对于宣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对于环卫工人来说,对污染的认知水平与自身的健康也息息相关。广泛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让环卫工人充分了解享有的权利,熟悉工作中存在的健康隐患,真正做到事先防患于未然。
4.3提高环卫工人预防防护水平。由于环卫工人工作环境因素多变,长期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为尽可能减少影响,需要在知识普及的前提下,针对环卫工人的工作特性,配备荧光工作服、口罩、手套等基本防护设备,做到拥有且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防护设备皆由工人自行购买,与相应的法规规定违背。有关单位需依法加大资金投入,为环卫工人配备防护设备,并且提高道路机械化作业率[3]。当代社会由于知识谬论的横行以及环卫工人生活质量原因,导致其对于饮食与药物等有效防护措施的认知产生误区,需进行合理的宣传,以此达到环卫工人的健康防护作用。
4.4加强环保意识与调查研究。环卫工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需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与舆论压力的同时,应不断提升总体市民综合素质,树立环保观念。环卫工人是现代社会殊的一个群体,应该提高社会对环卫人员的认识,关心和爱护他们,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4]。将他们融入社会的大群体中,共同构建一流的和谐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余金聪,张晓畅,殷香雪,等.武汉市城区环卫工人职业防护状况调查[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3):182-183.
[2]杨吉星,汤显,杨芸,等.上海市虹口区外来环卫工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17-18.
[3]杨卫军.郑州市环卫工人生存和保障状况调查与分析[J].河南农业,2014(8):59-60.
空气污染的预防范文6
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取决于两个因素: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大气的扩散能力。在污染源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迁移、流动和转化,与当时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风向、风速、逆温层结、降水等气象因子对污染物的扩散起到重要作用。如当有降水出现,或有风的时候,往往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反之当有雾或风很小时,往往容易出现空气污染加重。因此,开展空气质量预报使我们能够在实时监测空气污染状况的同时,根据未来气象条件的变化,预测未来空气质量状况,自觉减少或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预防的目的。
2、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小于50,说明空气量良好,为一级优。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小于100,为二级良好。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100小于200,表明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为特定工业区所要求的空气质量;在这个指数期间,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体力消耗和户外活动;
3、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世界科学界公认,吸烟对健康危害很大,将近四分之一的癌症、大部分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与吸烟有密切关系。医学家证明,吸烟者在各种疾病中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其中,肺癌高10.8倍,支气管炎、肺气肿高6.1倍,喉癌、口腔癌高3.4~4.1倍,胃、十二指肠溃疡高2.8倍,循环系统疾病高2.6倍。
吸烟的烟雾中可以分离出3000多种有害成分,主要有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氰化氢和丙烯醛等。
一氧化碳是最有害的成分,在烟雾中的含量为1~5%,它同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大250倍左右,因此能减少血的带氧能力,还能使动脉内壁水肿,形成水泡,妨碍血液运行,为血小板和胆固醇的沉积创造条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一氧化碳对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发生发展有很大影响,冬天易发生的“煤气中毒”也是一氧化碳中毒。空气中含万分之几的一氧化碳就可使人“煤气中毒”而死亡,可见其毒性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