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格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1
在2014年11月中央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主席指出,“一带一路”的提出是“时代的要求”,是“一个包容性的巨大发展平台”,“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 “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实施“一带一路”列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国为何如此重视“一带一路”的建设?究竟如何认识“一带一路”的深刻意义?要真正办好这件大事,首先还是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
为何说“一带一路”是时代的要求?这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谈起。当今时代的大势是和平与发展,也就是说,追求和平,实现发展是各国人民最大的诉求。我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为关注的是中国强大了要干什么,如何干。世界以往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必争,强国必霸。尽管中国一再宣称,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是,许多国家仍然不太相信。人们担心,一旦中国采取扩张型战略,与美国争夺影响力,世界就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发生大国争端,进而引发大的战争。中国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破除人们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从实际发展中看到中国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诚意。
当今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群体崛起。如何维护发展的大势,为发展中国家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时代的要求。从本身的发展需要出发,中国将会继续把发展放在首位。但与此同时,鉴于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是理应承担的责任。“一带一路”作为推动发展合作的大平台,可以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我国的投入和带动,动员各方的积极性,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的发展引擎。
“一带一路”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国与相关国家一起规划,一起建设。长期以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融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长项目工程的建设融资非常困难。现行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力有限,私人金融机构投资意愿不强,因此,基础设施的发展滞后,发展的综合环境改善缓慢。通过“一带一路”,创建合作性融资机构和其他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破解融资瓶颈,中国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我国倡导成立金砖国家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发展银行,宣布出资成立丝路基金等等,目的就是如此。
“一带一路”是大战略设计,是一个推动合作的战略,是开放的,包容的。只有以开放的思维与合作的理念来认识“一带一路”,才可以理解和认识它的时代要求的含义。“一带一路”建设既基于我国本身的发展,也基于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因此,不能把它作为短期行为的项目来对待。
从我国发展的大战略来考虑,“一带”,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实现发展的地区均衡的战略,也是对外关系结构均衡的战略。我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地区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但是,这也导致两个大的不均衡:一是国内发展的东西部发展不均衡,西部发展大大落后;二是对外关系的不均衡,东重西轻。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则为西部的发展打开新的拓展空间,二则为发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遇。西部向来是我国的重要地区,发展西部地区,加强与中亚、西亚国家的关系,建设通往中亚、西亚及至欧洲的经济发展带,对于我国的整体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我国的大国战略来考虑,“一路”,即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倡导和建设新时代的海洋新秩序。西方大国崛起后所奉行的是基于控制海洋的“海权论”。我国要做海洋大国,是不是也要走海洋争霸,海洋霸权的老路呢?“一路”战略倡议就是一个清晰的回答:中国要推动建设的是基于海上航行开放自由、海上共同安全和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的新秩序,构建开放与合作发展的沿海经济带。“一路”战略下的内容不仅仅是打通航海通道,而且还要推进沿海路的发展合作,与海上相关国家共同打造沿海发展经济带,通过港口连接,港口经济,为沿海经济创建新的发展空间。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认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设计指导思想超越了自贸区和多边贸易体制,要推进综合发展环境的构建,也突破了以我为主的利益观,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的合作项目不是通过谈判,而是通过协商,是新型的发展合作方式。
“一带一路”是一种跨区域的开放性框架,以周边地区为起点和重点,但并不完全限于此。作为一项大战略,可以有更大的延伸和拓展空间。从亚洲到欧洲、非洲,也可以延伸到更广的区域,从东南亚沿海到印度洋、南太平洋和东太平洋。
“一带一路”战略是主动性战略而非主导性战略,是以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为依托,并进一步延伸的全球性战略,是构建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战略,因此,要强调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共享利益,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区域组织的积极性,使“一带一路”战略变成大家的战略。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2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增长极 点轴 山东德州
1.德州区域地理位置
德州北依京津,南靠济南,西接石家庄,东连渤海湾,处在渤海湾经济圈之内,是华东、华北两大经济区的连接带,有着“南北借力、东西逢源”的地缘优势。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沪、德石、济邯和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在此交汇,京福、济聊、青银高速公路穿境而过,5条国道、14条省道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京沪高铁,太青客运专线贯穿京、津、冀、鲁、苏、皖、沪等省市,是连接京津冀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经济大动脉,它将以“交通高速”缩短地区之间的“经济距离”,加速区域之间经济要素的流动与整合,推动区域之间经济联动,协作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高速铁路交通,必然又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确定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强化轴向骨架生长,构建指状城镇空间”,最终形成“一带两翼”的城镇空间格局。
2.增长极分析研究
德州处于中国四大开发区之一的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圈内,也处于“黄蓝”开发经济开发规划区内,作为两大经济区域交界覆盖区,德州具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发展动力。
德州的位置恰恰处于两个增长极的极点之间,分别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北京和黄河经济开发区的中心城市北京。也正是因为德州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才使得德州容易在两大经济圈内处于“凹陷区”,使得德州在经济发展上出现空洞,其存在的问题也是发展的契机,产生的“虹吸效应”可以让我们在此受益。所以,在此可以看出地理区位给德州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3.“哑铃模式”下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德州目前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处于京津唐的环渤海经济圈并距离沪宁杭的长三角经济圈也较近,两大经济圈的交界和边缘区域使得德州有承接经济转型的机遇和优先条件。但是由于德州都不属于经济圈内发展优势凸显的增长极,无疑在此中间成为了一个塌陷区,以京沪高铁为轴线呈现出“哑铃模式”。
在外生因素上看,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使投资者都愿意将自己的资金投向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利润的地方。北京、上海是我国一线城市,而济南是山东的省会城市,在整个华北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可以说都是具有最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投资利润,因此能够吸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经济落后地区的储蓄转化为首都、省会这些发达地区的投资,相比之下最为地区的德州由于经济基础落后和投资收益率低,资本外流,致使资本积累逐渐减少,资本日趋短缺和枯竭,任何现代化的产业都难以起步。
从内生因素上看,德州市自身的人力资本、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等软件和硬件上还存在一些缺失,与京沪等一线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漏洞,和京、济、沪完备的资源优势和条件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强烈的吸引力,将德州周边乃至本地区的人力、资本吸引到这些较为发达的区域。落后地区就是服务这些增长极点城市的角色,经济图强规划让位于政治大局意识延缓了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之间进行协作的快速发展。因此,这些地区的“空吸”现象一定程度上也是行政力量作用的结果。
所以针对上述问题和情形,我们应该提出和制定相应的建议对策,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国家应该加大对增长极周边的投入,具体来说可以加大对周边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使德州逐步具备较高的产业承接能力。如对开发区的投资建设,招商引资,修建更加便捷的交通设施等。
第二,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多干预,使市场更开放,从而以一个更加包容的城市来吸引更多周边乃至更高更远的产业、资源的转移。政府的过多干预不利于要素的流动,从而影响企业的升级,不利于产生较大的规模效应。所以,政府适当地引导和促进市场要素的流动则起了较大的作用。
第三,加强德州高新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太阳能作为新型能源,在全国也处于发展阶段。作为太阳能的龙头企业,皇明公司则起到了巨大的带头示范作用。所以,政府应支持和鼓励这些高新民营企业的发展,从而,做好接收增长极地区转移产业的准备,另一方面发展地方产业鼓励支持当地企业,积极引导当地企业“走出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供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正方.德州产业配套天津滨海新区的现状及建议[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3):40-41.
[2]李广涛,王辉.山东省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迁影响研究——以德州市为例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07,(39):25-26.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3
一、努力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积极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近两年,国家为遏制投资过热,采取了紧缩银根、控制土地、加大“五小”治理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我旗刚刚起步的工业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乌斯太火电厂项目中途停工、一批铁合金、焦化项目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全旗三分之二的煤矿停产整顿,还有一大批项目因达不到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求而无法建设。因此,如何应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认为应对办法是八个字“区别对待,灵活掌握”:一方面要逐步提高新上项目“门槛”,今后凡投资规模低于3000万元、不符合国家环境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原则上不予立项,要积极引进一批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财政贡献大的大项目在我旗投资建设,逐步提高我旗的产业整体质量与水平,努力培育一批效益好、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对一些规模小、效益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对地方财政贡献大、能解决就业、能带动农牧民增收的项目,政府要采取保护措施,适当给予其生存发展的空间,使其逐步发展壮大,就是我们要“抓大但也不能放小”。
(二)着力解决地区产业趋同、竞争加剧问题。我旗与临近旗市同处一个经济发展区域,资源条件、经济类型、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相似,这就存在一个争资源、争市场、争项目的问题。在这种竞争中,如果我们与临近旗市比资源富集、比区位优势、比基础设施条件,我们没有竞争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具体讲,就在产业发展上,要实施“三产联动”战略,发挥我旗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有发展口岸经济条件等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口岸经济为主的第三产业;发挥我旗煤盐、风光等工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煤盐化工产业和风电、光电产业;发挥我旗地广人稀、农牧业人口少、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温棚种植业、舍饲养殖业、沙草产业,实现三产互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尽快解决后备资源不足问题。从本次临近旗市考察调研情况来,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灵武等地区快速发展的动力在于富集的资源,支撑在于有一些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大项目。相互比较,我旗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面临现有企业和新上项目资源供给缺口日益加大的尴尬境况。如果后备资源问题不能尽快解决,这将直接影响到后续项目建设和“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解决的办法,我认为有三条:一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上一批资源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变“挖资源、卖资源”的传统产业发展模式,逐步走出一条切合我旗实际、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形势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调整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一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差的项目,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研发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发展风电、光电等有丰富资源保障、发展潜力大的新型产业,同时积极引进一批农畜产品加工等轻工业项目,形成各产业梯度推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三是加大地勘投入。通过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上级投资、鼓励商业性地勘、拍卖探矿权采矿权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全旗重点资源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力度,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寻找新的、更大的后备资源保障,促进全旗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现状。基础设施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的一项重要条件。从此次临近旗市考察调研来看,各地都非常重视当地投资环境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肯下大“本钱”,这也就应了那句“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我旗在这方面明显滞后于人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想不光是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规划、突出重点,不能“撒胡椒面”。我们要借鉴乌斯太开发区和东胜铁西新区的开发模式,举全旗之力选择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具备大项目投资建设条件的地方再开发建设一个新的工业园区,资金问题可借鉴东胜铁西新区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建设模式,只有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要素集中使用,才能在短时间创造出奇迹(这个建议仅供大家讨论、参考)。
二、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目前,煤化工产业和盐化工产业是我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完全具备了优化升级、发展壮大的基础和条件。从企业讲,企业素质普遍较高,初步形成大中小梯度递进格局,特别是庆华集团、中盐集团、太西煤集团等大企业集团的核心作用日益显现;从资源讲,煤炭、盐硝资源是我旗优势资源,储量大、品质好、分布广,加之策克口岸的开通和临策铁路的建设为解决产业后备资源不足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从产业链讲,目前已初步形成煤—洗煤—焦炭—电石,盐—纯碱—氯碱—金属钠,日晒硝—元明粉—硫化碱—苯甲醚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在不断延伸、拉长;从后续项目讲,“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中盐40万吨PVC、庆华100万吨煤转油、庆华50万吨甲醇、庆华300万吨重介洗煤、兰太60万吨纯碱扩建等煤化工、盐化工重大项目53个,占规划工业项目总数的56%;预计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新增产值约230亿元,占规划工业项目总产值的70%。因此,煤化工业和盐化工业是“十一五”期间我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支撑,也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将煤化工、盐化工产业作为全旗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努力排除困难,创造条件,力促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众所周知,我旗具有得天独厚的风电、光电资源,据专家测算,全区5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为20.02亿千瓦,而我们阿盟就占到了1.22亿千瓦约61%;加之我旗具有地广人稀、网电条件好、临近宁夏和甘肃电网等优越的建设风电厂条件,得到众多国内外风电企业垂青。目前,宁夏天净贺兰山风力发电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 均衡发展 发展路径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述评
(一)出口基地理论
出口基地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最先提出,后来经过蒂博特、罗曼斯、博尔顿等人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基地理论的基础在于在静态比较分析中提出了外贸乘数的概念,该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都取决于区域的输出产生的增长情况,而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则是内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依照这一理论,倘若不同区域都能够集中其力量发挥自身优势,那么自由贸易就会逐步平衡区域间要素和价格的差异,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也将不断缩小。
(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提出的。纳克斯通过研究后发现,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中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两个不同的恶性循环。从供给方面来讲,低收入意味着较低的储蓄能力,同时也会引起资本形成的不足,而资本形成不足又会使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这又会造成低收入,这样一来,一个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也就形成了。从需求方面讲,低收入等价于低购买力,低购买力又会导致投资不足,进一步的,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这又会造成低收入,恶性循环也将产生。此外,这两个恶性循环互相影响,陷入这一循环的区域经济是很难得到增长机会的。
(三)大推进理论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保罗·罗森斯坦/罗丹是大推进理论的倡导者与集大成者。大推进理论的论据与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和储蓄供给三个“不可分性”之上的。这一理论形成了以下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要以一定的速度与规模进行,并将其持续作用在众多的产业之上,以此完成对现实发展瓶颈的突破,这样一来,区域经济将在全面上得到推动,获得高速增长。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转变
(一)金融危机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
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的几何重心就开始移动,移动方向为向南偏西,这个方向即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这一地区为中心的南部沿海区域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区域经济的几何重心继续快速向南移动,与此同时,移动方向也由以前的向南偏西转向向南偏东,这个方向即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都得到了迅速提高。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明显领先于其他地区。至此,该类地区已经进入到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或中后期阶段。尤其是在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逐渐走入了世界经济的轨道,两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制造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相继实施,同时,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各种要素投入成本全面上涨,经济增速也在诸多压力下逐步放缓,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却后来居上,经济增幅逐渐加快。从20世纪末开始,东部地区的京津冀地区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异军突起,其经济增速跃居珠三角和长三角两大区域之上;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居于四大主流区域的首位。由此一来,在一快一慢的交错步伐下,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开始放缓。进一步的,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的相对差距也在逐年缩小,而近几年西部地区崛起的鄂尔多斯的多项经济指标都已经在全国领先,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1.从宏观角度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因其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受到冲击的幅度最大,经济增长也因此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面向欧美市场进行商品出口且相对依存度较高的地区,经济的下滑趋势更是明显。
2.在政策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近一段时间以来,持续受到中央政策的倾斜,大区域战略的部署和实施给这些地区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区域经济的优先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这将进一步加快该类区域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在产业组织方面,金融危机使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步伐和规模明显增强,大量企业尤其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正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战略转移,这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相关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加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金融危机的关联分析
(一)经济政策的滥用加重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在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条件下,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通常有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加速其经济增长的冲动,这为金融风险的产生和积累创造了积极条件。同时,这种干预在某些时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策略,而所有的政策指向中,由政府发起的投资行为又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的主要力量。如果单纯为了经济的增长而不顾忌市场和社会的反应,试图通过扩大政府投资所带来的乘数效应维持和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增长,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最后连最初的经济状态也无法维持。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民间投资的匮乏和政府调控经济能力的制约,这一风险将最终演化成现实,危机的出现将无法避免。在我国目前,真实的情况恰恰如此—经济发展越是落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就越明显,而这正将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引向深入。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使金融体系更加脆弱
区域经济的发展失衡降低了市场机制的效用,从而使信息缺陷得到加强,而这又将进一步导致主体非理的发生,由此一来,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就在所难免。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脉络上,东部地区渴望继续保持其领先的经济地位,而以往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从一段时间来的实践可以看出,在金融深化与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理论的支撑下,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都渴望并最终采取了相关行动,而这极有可能导致多方面的金融风险甚至经济风险。
(三)区域格局失衡致使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增长承受着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增加国内的需求,即有效增加内需的数量,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滞胀将难以避免。而这样的危险局面是一触即发的,一旦宏观经济出现异样波动,政府就极有可能因鞭长莫及而无能为力,作为区域经济主体的企业便有可能陷入经营困境。因此,这些企业大多存在创新能力意愿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的倾向,尤其在我国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大多要向资金找原因,而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却不愿过问,这又加重了这一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后的破坏力。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联如图1所示。
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对策之一,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适时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体系,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进行明确划分,进一步加强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政策倾斜,加大对该类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投入,同时要逐步建立起包括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经济垄断等现象要进行严厉查处,维护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从区域之间的关系来讲,就是要做到统筹兼顾、抓大不放小,发展较快的省份要积极协助其他地区的发展,并且在区域和流域之间,通过协商、谈判和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起长效的经济补偿机制,避免因无序开发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和更为严重的后果。此外,区域本身的发展可以考虑将原本独立,但社会影响相对突出的邻近地区纳入发展规划,进行统一协调和统一管理。
(二)加快外来资本的培植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进出口贸易上,国内产品的出口受到了明显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各区域政府应该适时转变战略方向,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并对现有政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自主创新型产业进行转变等。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以往独立、松散的区域关联状态应该被相互之间的合作取代,使合作的可能多于竞争。区域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不但要充分重视自身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还要因地制宜,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的发展趋势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味地抵制外来资本、单纯地扶持本地企业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对待外来资本的问题上,要在一开始就将外来资本进行根植化和本土化,将其与区域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尤其对那些金融性资本和产业资本,对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又一良方。
(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各区域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比较优势,以最高的经济效率参与市场竞争。为此,各区域政府之间要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指引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以此来保证区域合作的矛盾和冲突能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而在区域经济合作的组织形式选择方面,项目合作和市场机制是两种主要的运作形式,此外还可选择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形式等;在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手段的运用上,行政干预和市场化手段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两者可以分开进行,只选取其中一种,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合并使用。一个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被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主体是市场。
参考文献:
1.吴党恩,张丞.以我国为例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与金融危机的联系[J].集体经济,2009(12)
2.王淑萍.试论全球金融危机中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J].科学之友,2010(5)
3.陈佳贵,李扬.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戚本超,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报告2008- 2009[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陈建华.全球金融危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J].上海经济研究,2010(7)
6.何福荣,田欢.浅谈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合作[J].商场现代化,2009(1)
7.魏后凯.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4)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5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1、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十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团结奋斗、勇于拼搏、克服了自然灾害和国家宏观调控给我县经济带来的不利因素,在关闭小高炉,煤矿连续三年整顿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预计到200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将完成6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200元,分别超过预期61亿元、4亿元和4000元的发展目标。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达到9.4%,与“九五”持平;财政总收入增长幅度为25.3%,比“九五”高出近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为6.74%,比“九五”低约5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不断改善投融资环境,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通过出台《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争取上级资金的奖励办法》,争取上级的、引进县外的、调出民间的、贷出银行的,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连年增长,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0亿元。其中列入县重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1年的3亿元,2002年的5.86亿元,2003年的10亿元,2004年13亿元,达到2005年的15亿元,仅争取市以上国家投资就达3.5亿元,有效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3、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传统农业正在转型。全县以建设特色农业基地,以建设“小杨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体,不断改善农业的种植条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五年时间,共建成26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个科技示范农场,面积达到6.5万亩;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发展到20万亩,占到全县耕地面积的近三分之一。
传统工业全面提升。煤炭行业全面整合,新建和改造30万吨以上矿井7座,天地王坡煤业建成了年生产150万吨的全省最大的单井单面矿井。冶铸业新建了福盛钢铁、晨晖铸管、金工铸业、金秋铸业、亚鑫318等若干项目,建成了球墨铸造生产线100余条,中高档铸件生产能力达到18万吨。
新兴产业正在形成。先后有16个项目列入省“1311”和市“2316”规划,以思科高岭土、强华铝硅钛、坤达磁材、天九制药、清慧汽配、康达水泥、星冉建材为标志的新兴产业项目已逐步投入生产,构成了我县煤电、铸造、新材料三大新型产业雏形,初步形成了“1511”的发展框架,为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机构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组成部门由32个精简到25个,乡镇由26个撤并为17个,国有、二轻、乡镇集体企业改制面达到82%以上。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8.97%,比“九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了25.7%,比“九五”末提高了4个百分点。先后解决了342个自然村、11.6万人的吃水困难。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油(水泥)路里程达到1500公里,93%的行政村实现了村通油(水泥)路。17个乡镇全部开通了光缆,村村通了电话。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初步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扩大了养老保险范围,国有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集体养老保险覆盖面保持在98%,启动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36%;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7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别达到65%、82.6%。工伤保险参保人达到1.3万人。教育事业荣获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称号,成为国家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卫生事业荣获全省卫生保健先进县、农民健康工程先进县。人口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农村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试点全面铺开。电子政务受到国家表彰。
5、全县整体步入宽裕型小康。国家统计局、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制定的新时期农村全面小康标准。主要有11项指标: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②农村一产劳力比重在35%以下;③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在35%以上;④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在90%以上;⑤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在60%以上;⑥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期限≥9年;⑦农村人口平均寿命≥75岁;⑧农民文化娱乐支出比重≥70%;⑨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率≥95%;⑩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85%;⑾森林覆盖率≥23%。
对照这个标准,我们邀请山西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对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阶段性判定,我县预计到2005年底所有11项指标中有6项已经超过,分别是:①小城镇人口比重为36%;②农村养老覆盖率达到80%;③农村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5岁;④农民文化娱乐支出达到9.5%;⑤农民对社会安全满意度达到85%;⑥森林覆盖率达到30%。有5项指标达到70%以上:①一产劳力比重59%;②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4200元,达到70%;③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3.6%;④农村人均受教育程度达到7年;⑤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率达到61%。
由此可见,到2005年我县已经基本步入宽裕型小康,初步实现了县委、县政府在县二届党代会上提出的战略目标。
二、“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十分严峻。从全国讲,中央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要求之一,就是要在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折合人民币24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要求之二,就是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这就意味着政府要拿出比“十五”期间更多的投资用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从区域来讲,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带来了中部地区新一轮的竞争。我县在中部地区6省505个县中综合实力排名第90位的地位将可能受到冲击。特别是我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的战略任务,使我县在“十一五”期间乃至2020年的十五年时间,必须保持在全省前10名的位置。而保持这个位置实属不易,根据山西省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研究表明,2004年我县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山西排名第七,但经济增长速度排到第20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已排到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到14位。和200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退了1位,人均地区生总值退了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退了12位,财政总收入也从第5位退到了第15位,退了10位。在晋城市的位置自不必说。虽说“十五”时期是我县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最快的时期,但和群雄逐鹿、竞相争霸的兄弟县市相比,我们的发展速度还不够快,质量还不够高,拉大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差距。消除这个差距,就成为“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
概括来讲,“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任务有十个方面:一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二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以旅游业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四是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加快东南区域经济发展;五是坚持五个统筹,全面提升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六是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事业放在突出地位;七是以县城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八是扩大改革开放,优化投资环境;九是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十是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繁荣活力文明和谐安康新泽州。
面对这样的形势和任务,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响亮地提出“完成任务就等于落后”。刘书记代表县委、县政府在八月份召开的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号召全县上下发扬“不甘人后、勇争第一”的泽州精神,把“争先发展”作为全县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全县人民为之一振,倍感战鼓催春、万马竞发的无穷动力。
三、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依据
根据经济专家的判定,衡量一个地区财富总量的指标是指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即gdp,过去为国内生产总值,现改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和人均收入只是利润的再分配,一般不予考核。(在第一部分里讲到的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小康11项指标中就没有财政总收入指标。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是我县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中的排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资料,2004年,我县在全国的排名列383位,比阳城高57位,比高平高255位。在中部地区排名第90名。就是在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入围的303个县中,我省只有4家,而阳城、高平名落孙山。主要是由于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位次较高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制定“十一五”规划中要高度重视地区生产总值的指标意义。
第一,要充分体现“争先发展”的内在要求。争先发展就是要争当第一。不当第一,何以为先?争先发展不仅是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个战略口号,更主要的是贯彻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指标和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任务指标的战略动员。进一步讲,要在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县的经济总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必须保证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财政总收入必须翻一番半。
第二,翻一番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全市六个县区中,与我们争雄的高平、阳城、沁水三县在“十一五”期间都提出翻一番的概念。地区生产总值,阳城翻一番是100个亿,高平翻一番是90个亿,沁水翻一番是40亿,而我们翻一番是120个亿,这就是先。相应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阳城是8000元,高平是7100元,沁水是5600元,我们是8400元,这也是先。再则是财政收入,阳城、高平翻一番分别在20亿元左右,沁水翻一番在14亿元左右,我们翻一番15亿元。为了提高我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使之略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把财政总收入定为23亿元,这也是先。争财政收入这个先,我们泽州起码有三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泽州境内现有的企业税收渠道尚未理顺;二是未来五年有一批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落户我县;三是市内企业外迁形成的发展因素。而阳城、高平、沁水三县,除沁水有较大项目入驻外,阳城、高平均无明显的新增长点,翻一番也非易事。
第三,主要经济指标的确定。应该是两步走,第一步,2006—2007年利用两年时间,对全县的所有的发展资源进行整合。在供水、土地、资源、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环境容量方面,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集中资源,配给最有引导引领效应的项目,理顺税收渠道,为后三年的快速发展夯实基础。第二步,2008—2010年为高速发展时期,向全国百强冲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冲刺全国百强,建设和谐泽州,应该是县委、县政府“争先发展”理念的形象解释。我们离百强县有多远,根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04年百强县”最后一位内蒙古集宁区,2005年预计生产总值为40亿元,我县是65亿元;财政总收入4亿元,我县是7.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我县是4200元。但集宁区的人口只有我们的一半,排位就上去了。根据省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在2004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中,第50—150名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4.18%,前100名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4%,101—150名的平均增速为14.36%,362—399名的平均增速为12.86%。参照这个体系,同时考虑到其它地区的正常发展,我县要确保在全国的排名不再下降,至少应保持在12—15%的发展速度;如果进入前150位,增长速度不能低于18%,地区生产总值为180亿元;如果要进入前100强,在前100名以9%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我县的增长速度不应低于22%;若前100名按“十一五”期间的平均达到13%,我县则应以28%的速度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则为210亿元。这个速度显然很难达到。但考虑到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全面体现县委、县政府“争先发展”的要求,并综合考虑我县资源和发展要素的承载能力,把目标设定回到在晋城市第一,冲刺全国百强应该是有把握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
据此,提出“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目标是:①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20亿元;②财政总收入翻一番半,过到23亿元(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设置23亿元的标准,使我县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6%);③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达到8400元。
四、建设四大载体,冲刺全国百强
1、实施百强铸造战略。“十一五”时期,应该把铸造业作为我县的接续产业进行培育,建成百万吨精密铸造基地。“十五”计划的实践证明铸造最符合我县县情,一是全县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有感情;二是有一批懂铸造的企业家队伍;三是有一批职业技术工人;四是在全国的专业市场内有较大的影响力;五是对铸造市场驾轻就熟。最主要的一点是投资者敢于投资。这是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了的。在本行业内可分为三个层次推进。一是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在全县建设100个万吨以上铸造厂,从总量上保证铸造行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二是建设5—10个5万吨以上的精密铸件企业,提高铸造行业的集约化程度;三是建设1—3个销售收入在10亿元的有色铸造企业,培育核心产品,提高全县铸造业的竞争力和整体形象,把泽州建成全国最大的轿车轮毂生产基地,使铸造业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亿元以上,成为继煤炭之后第二大主导产业,成为实现翻一番的主要支撑力量。
2、实施大项目推进战略。“十一五”期间继续大力推进项目开发战略,以重大项目的建设构筑县域经济发展载体。重点要抓好王坡煤矿300万吨矿井、下村车山150万吨、福盛100万吨轧钢、百万吨精密铸件铸造基地、高都煤矸石发电、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基地、坤达磁材一体化项目、天九制药、晨晖12吨球墨铸管、畜牧一体化等10大项目,10大项目总投资约为64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销售收入可达124亿元,利税可达30亿元左右。同时要主动出击,创造条件,争取国投华电4×30万千瓦发电、晋城无烟煤集团10万吨煤炼油、天脊集团20万吨甲醇、兰花集团50万吨二甲醚等市重点项目落户我县,进一步加快我县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格局范文6
关键词:聚类分析;层级聚类;各省区市;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同时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因此,分析各个省区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及财政、人口等指标的相关性,在分析中对促进产业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根据《2009年全国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采用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及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人口总量、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进行聚类分析,给全国各个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客观的分类。通过对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得出生产总值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36、0.991和0.966,生产总值与人口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777,与财政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919,与财政支出的相关系数为0.935。从相关系数上来看,与生产总值强相关的变量有二、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其他的显示出弱相关。因此,对我国各个省区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分类。
二、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当GDP的增长数字处于正数时,即显示该地区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如果处于负数,即表示该地区的经济进入了衰退时期。
图1和图2表明,广东、山东和江苏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其他省区市相比遥遥领先。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分析,若把全国各省区市分为五类,则第一类包括:广东;第二类包括:江苏、山东;第三类包括:河北、浙江、河南;第四类包括: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西、吉林、广西、海南、重庆、云南、贵州、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第五类包括: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四川。
若分为四类,则第一类包括:广东、山东、江苏;第二类包括:河北、浙江、河南;第三类包括:天津、山西、内蒙古、江西、吉林、广西、海南、重庆、云南、贵州、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第四类包括: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四川。从图1和图2分析得出:从总量上比较,仅能得出单纯的总量指标,并不能反映出经济内在结构。
三、从各产业增加值角度分析
一般来说,最有说服力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了。但是,国内生产总值也有其自身的缺点,比如无法衡量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无法衡量人们因为爱好不同,同一件商品产生的效用不同等等。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口的多少密切相关,比如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远比瑞士多,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远不如瑞士,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也远远落后于瑞士。因此,在对全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的时候,不仅从总体生产总值的角度分析,也应从产业分析等其他的角度分类。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最著名的就是“配第――克拉克定律”。该定律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从低到高的,主要体现在就业人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产值比例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上升。因此,在分析经济发展水平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其所占的比例。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越发达,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高,第一产业的比重越低。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江苏、山东和广东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优势。从各产业结构角度分析,若把全国各省区市分为五类,则第一类包括:广东;第二类包括:山东和江苏;第三类包括:河北、上海、浙江、河南;第五类仅包括北京,第四类包括其余各省区市。若分为四类,则第一类包括:江苏、广东和山东;第二类包括:上海、浙江、河北、河南;第四类仅包括北京,第三类包括其余各省区市。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广东、江苏和山东无论从经济总量角度还是从经济结构角度,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次是其它处于东南沿海的省区市,最后是地处西部的省区市。总体看来,东部经济优于西部经济。这与我国上世纪优先发展西部和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有莫大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和东部省区市要支持西部省区的发展;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强调科技创新,以此来促进产业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改善;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城带乡,以工哺农,促进农业发展,作为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编委会.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