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语文教育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范文1

从统计数据和学生的习作可以看出,我校五年级学生的作文,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精巧,语言生动,达到了快速作文训练目标和小语整改实验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要求。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如下。

一、大量阅读、丰富生活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基础

常言道:厚积而薄发。快速作文的前提是平日积累,即作文内容的积累和文字表达形式的积累。这两方面的积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大量阅读和丰富生活。

1.多种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

阅读不仅仅是为了写作文,但要写好作文必须多读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这是因为大量阅读可以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作材料、思维材料和写作知识。几年来,我校在抓好阅读课堂教学的同时,特别重视自读课和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保证了学生的阅读质,为“快速作文”储备了大量的、多方面的信息。在阅读中,我们做到了两个“注重”和四个“保证”。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冲破教科书的局限,带领学生走进书海,使学生对大量的图书感到新奇、兴奋,随之产生阅读的欲望。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自由选择阅读内容,这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解放了学生的手脑,提高了阅读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阅读的全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使用工具书的阅读习惯。

保证健康丰富的书源。我们建立了学校、班级和家庭书库,这样学生能读的书可以说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保证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我们把每班每周两节连堂上的自读课列入课表,在清新文雅的图书室上课,而且每天20分钟的家庭阅读已成为学生必备的“晚餐”。

保证阅读质量。学生喜欢读什么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提出目标要求;怎样读,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读书方法;读得怎么样,教师要评价总结。学生要填写读书卡或记阅读笔记,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有所得,有所悟,二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保证定期阅读验收。每月,班级验收;学期,年级组验收;学年,学校验收。验收的形式丰富多彩,如:故事会、读书笔记汇报会、谈天说地大比武、佳句佳段朗读欣赏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为“快速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和课本里解放出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灿烂多姿的大自然作为学生作文的“活水源头”。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到了“三入”。

走入自然。组织学生春游,野炊、爬山、赏月,把学生的“情”与大自然的“景”互相交融,写成习作。

深入社会。带领学生寻找人们议论的“热点”,抓住人们关心的“焦点”,参观采访,实地观察,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注入心灵。让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灵之窗,鼓励学生敢于写出内心深处的肺腑之言。

二、抓快求好,扎实训练,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增强“快速”意识,养成“快速”习惯

1.从老师做起,快中求好,好中求快

A 快速指导:教师的作文指导要简洁明了,富有实效,每篇大作文指导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每次练笔的指导控制在5分钟以内。

B 快速讲评: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以后,教师要快速浏览,找出上、中、差的典型,巧点拨、多表扬、少批改,讲评后引导学生再次修改。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

2.从学生抓起,强化时间观念

A 训练快速思维。步骤:粗看题目要求,弄懂写什么;细看题目,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分清主次;列提纲,标出详略。这一步一般在5分钟左右完成。

B 训练快速表达。根据审题列好的提纲边想边写,要求书写认真、工整、快速,不打草稿,一气呵成。这一步要在30分钟左右完成。

C 训练快速修改。要求细读,删多补漏,改错字,正标点;细赏,斟词酌句,加工欣赏。这一步应在5分钟左右完成。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供训练契机

要实现快速,必须给学生提供训练的契机,在训练中达到快速。教材中要求写的大作文必须写好,另外,还要结合阅读生活和语文课外活动,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素材,进行各种形式的快速练笔。如:(1)续编故事。(2)即兴作文。(3)生活作文。(4)阅读作文。

(三)定期分级检测,保证快速作文质量

我校班容量较大。为了掌握快速作文的实验情况,保证快速作文的质量,我们制定了定期分级检测制度。每学期检测2-3次,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实验主任亲自出题、监考、批卷,并和教师一起认真进行试卷分析,认真总结,保证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有了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经过快速作文训练,95%以上的毕业生的作文达到了快速度、高质量的标准。

三、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重要条件

有了积极性,学生的写作就不难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逐步增强。在几年的快速作文训练中,我们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一)架好梯子,减缓坡度

1.提前审题,提前准备

在每次大作文前,让学生提前审题,提前明确作文要求。这样做,学生不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减少了心理压力,而且还有更多的好处:(1)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吸取典范文章的写作思路、表达方法和语言词汇。(2)观察时间充足,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更细致更全面更深入。(3)学生有时间遴选作文的材料。有时作文,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就可以用这一段时间去经历、去创造、去体验,如做家务等。有了生活,表达生活就不难了。

2.吸收材料,交流信息

学生的生活丰富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及时交流对生活的认识、感受。渐渐地学生的信息量加大了,美丑善恶明辨了,喜怒哀乐蕴涵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交流,学生会更加注重观察生活,作文时无米下炊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3.教师示范,交流下水文

大语文教育观范文2

关键词:大语文观;课程标准;课堂教学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将其指导思想概括为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因此,对“大语文”理念的探索已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来贯穿大语文观,如何有效操作使先进理念变为现实成果,有待于我们每个执教者探索。笔者结合小学课堂,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联系来突破:

一、读写记有机结合

宋学家朱熹就曾对读书有“四到”之说,即眼到、手到、心到、口到,笔者认为,我们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朱熹之说的继承和发扬。众所周知,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就是生字的学习,学生作业的一大部分就是对生字的学习,但长期以来,往往是一些老师安排的生字作业量丝毫不少,然而通过考试形式检查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提起某一课的生字倒是手到擒来,但让他们读出来或者组词就力不从心了。甚至往往是张冠李戴,让人啼笑皆非。孰不知,偶然性背后有着不可忽略的必然性。笔者认为,在新课标的“大语文”背景下,读、写、记就包括了宋代朱氏的四到,因为要读不言而喻就要用眼。同时,它的一个“大”字也包涵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不管是低年级阶段的识字,还是高年级阶段的积累,既然要写,就必须同时做到口到、心到,即读出声、记于心。只有这样,方能避免以上两类劳而无功或入不敷出的缺憾,更不会迁怒于学生,导致师生共同信心的互丧,同时如此也正好体现了我们新课改背景下

的“大语文”理念。

二、字词句的有机相联

众所周知,如果不从汉字的语素角度分析,那么单字无可厚非的就是我们汉语系统和语言实践的最小单位。因此,对于汉字的识记,读音一直是我们汉语学习的基本功。对于小学阶段,特别是低段课乃至中段课而言,如何有效地掌握该段的生字就似乎无可厚非地成了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改“大语文”背景之下,强调语文的整体性与相关联性也正好给了我们学习语文又一方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小学语文阶段,不要把语文的字词句太生硬地贴上标签,即学生字就仅仅是生字,不牵挂词语,或只涉及了词语根本没有到达句子的高度,这就造成了字词句的断裂,往往结果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此,笔者认为在目前课改前提下,应对字词句建立密不可分的有机联系,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识字就得学词,学词就得造句,使得字词句紧密结合,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增强语文的工具性与实践。

同时使语文知识的掌握系统化、整体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大语文”一个很成功的示范。

三、作文与阅读的有机联系

作文对于语文可真谓是大臂江山,这不仅仅是从考试角度上而言,因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语文素养极高却不会作文是何等的反讽。作文是自己写文章,然而要会写必先学会读,即学会阅读别人的文章。因此,笔者认为,作文之于阅读,就好比加法之于减法,二者互逆却其道相同。那么,如此思想,用在我们语文教学上,特别是小学阶段,在讲读课文时不忘讲讲作者的行文之法,作文时也不忘讲讲学过的课文的成功框架以模仿,二者相得益彰,阅读、作文同时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实践中通过不断练习而提高,那么,区区考试岂不是小试牛刀?

四、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的联系

新课改的“大语文”观强调要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大语文”,在一定程度上无非就是说语文不仅仅在课本上,在讲堂上,它有时也在我们的饭桌上,在我们的谈吐间,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中。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各种信息渠道繁多,因

此,把握“大语文”背景,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在生活角角落落、点点滴滴中时刻去学语文,处处去设课堂。

大语文教育观范文3

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控制和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规范,二者的逻辑关系应是独立、并列的,但存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常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与差异也缘起于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一)法律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是调整公民行为的社会规范。而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另一种形式,规制公民的义务,依赖于社会舆论实施,它是公民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和原则的总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认为,法律和道德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受到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并为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二者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其次,法律和道德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法律贯穿着道德精神,道德的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道德通过对法律某些规定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度的评价,促使法律的废、改、立,使其保持法律的伦理方向。法律则通过立法和司法,促使某些道德规范完善和发展,制约不道德行为。法律和道德的社会本质和服务方向是一致的,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赞扬的行为。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石。道德和法律的区别,道德是基于人性至善的观点而立德,法律是以人性之恶而戒行。从法理上讲,二者的区别存在五点。首先,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用成文的规范形式表达出来,按照程序实施的。而道德是以社会意志出现的,它的存在形式有多种,而表现形式是社会舆论。其次,违反的后果不同。违反道德通常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批评、谴责,这种惩罚是不经过程序,直接实施的。而违法是要按程序处理的。所以道德调节具有灵活性、普适性,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道德制裁没有确定性。其三,二者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法律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调节公民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是通过为公民指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而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道德则是以义务为本位的。其四,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是公民有意识的行为。但法律主要调整的是公民做出的外在行为,道德则是要求公民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都符合道德准则。其五,二者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法律的体系结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制度系统,而道德体系结构则是个别的道德规范组织在一起,没有制度化。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法治模式下公民法制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其内涵是在国家主导模式下对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制意识以及法治信仰的培育,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引导其树立法律信仰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的教育形式。其内涵是对大学生有目的地实施道德影响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塑造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当代社会公民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公民,法治公民和道德公民是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也是高校和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但目的相通,并不意味着教育形式的相同,法律与道德本质的区别,注定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互独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目标一致性,决定了二者相互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坚持一手抓法制,坚持以宪法为指导下的权利本位的法制教育,无论是法理信念、法治信仰,还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部门法都要以有效方式给予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意识;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注重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但问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仅凭人的天性去行善往往是不可靠的,行为还需要借助法律规范来强制,进而进行教化。反之,只有法律的底限要求的不为,也很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道德的高层次为人的修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具有的普遍约束性和道德教育具有的层次性,要并行不悖,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应呈现出互动性与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法治元素,将二者的教育作用最大化。其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异质性,决定了二者独立发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厘清,法制教育解决的大学生权利保障问题,认清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法律普遍性约束。道德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修养问题,具有层次性差别。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均衡,形不成教育平衡支点,对于道德教育重视,忽视了法制教育,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的后果是道德教育效果空泛。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为,必须以法制教育的独立发展为前提,加强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分量。形成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全员重视法制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给予认真研究,以形成独立的教育科目。使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轮子走路,羽翼双飞,平均用力,形成合力,既避免道德教育的空泛又解决法制教育实效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削弱了法制教育的独特性和固有本质,使得法制教育缺失了超越的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式———法治哲思,造成法制教育的德育化,这是弱化法制教育的特征。法制教育实质为普法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大学法制教育应是其中最为重要一环,如果法制教育忽略了法治思想的渗透,那么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依然从道德考量,就会遵从于权威、人情和关系,最终会使得自身权利附属于权力。这和国家、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相悖的。弱势的法制教育一旦与强势德育教育结合,其后果很必然是依附于德育教育,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呈现出道德教化的“高大上”,缺少了法制教育所应蕴含的法治精神。要改变这种依附情况,法制教育必须有其独立发展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蕴含着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相互独立的意境。二者在约束路径上是不一样的,法制教育是注重他律的教育,法治的本质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对秩序的认同,也就是对法治的认同和内化,强调的是从大学生内心中有一种所敬畏的边界,树立一种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加强大学生对法律在本质上的理解,侧重于对权利的彰显。强调他律,对于个体来讲,其所关注的是自己的外在行为合乎法律规定的约束,他律能够充分限制个体的为恶,最大限度地约束人的不良外在行为。法律规范表达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普遍性要求。道德教育注重的是自律,道德教育基于人性之善,道德境界是分层次的,是逐渐向上的,对人的德性要求是分层的。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是需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其追求的道德层次会越来越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其关心的是大学生自律情结,专注于义务的认同,在反思和自责的过程中,强化自新的修养,这是传统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精华,也是古代君子之德所追求的境界。至此,大学生法制教育独立于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合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的的。

二、加强法制教育独立性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发展,是由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法治社会所倡导的,摆脱隶属于道德教育的地位是由法制教育的特异性决定的。只有更好地独立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作用。各高校应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强化法制教育的理论研究,加强法制教育的内容规制,制定具体措施推进法制教育。

第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体系建设。从教师的法律素养到学生法制教育目标以及法制教育目标考核给与明确化,大学要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开展工作。

第二,强化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增加法制教育教学课时。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材和教法,增加上课时数,仅凭十几个课时很难谈及大学生法制素养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建议单独开设法制理念课程。要积极拓展教学时空,利用媒体、网络、社团普及法律知识和理念。

第三,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建构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环境,优秀的学校法制教育环境,积极的社会法制教育环境,健康的网络法制教育环境,促进国家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显性的教育,而且要从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媒体法制宣传,突出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全员参与,学校、社区家庭形成氛围,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

大语文教育观范文4

 

“人文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末期,当时学者把“人文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学当中,针对当时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了社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学校只是片面的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急于求成,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根本没有把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学生们仅仅是枯燥的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和人文理念相结合,学习中缺乏创造性。

 

一、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把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在大专体育的教学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这一重要理念,在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也不是和谐的,常常处于一直对立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展开,而且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可以帮助改善这样的尴尬局面,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充分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觉悟,在教学中给予每个同学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是轻松自在的,不仅使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消除抵触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可以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同时,教学中引入人文教育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程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敢面对,增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这一点很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我国社会正高速发展,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一席之地,除了娴熟的技能之外,健康的体魄是工作的基础,大专体育教学必须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为基础,为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条件。人文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有目的的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并且能够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并不是一时的,要贯穿整个人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一种终生锻炼的体育素养,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状态迎接每一天。

 

二、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1、重视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教育,认可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向学生传授人文理念的主要内涵,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意识,认识到他们所学体育课的实际意义,只有学生认识到了体育课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去。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摒弃落后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习的机动性和主体性,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让他们自由发挥自身的特长,展示个人才华,在体育课中完全释放自己。

 

此外,人文教育的渗透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人都是感性的,他们的情感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这些细微的变化,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学生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及时开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言语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计划稍作调整,让学生感到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温馨的体育课氛围,这样的人文教育贯穿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高效、和谐的环境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加强教师人文知识培训,深度优化教师资源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直接影响了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传达效果,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知识培训,从教师的言语、行为和思想上进行培训,加强教学的人文素养训练,形成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配合教学过程更好的实施人文理念。假如教师都不具备这样的人文知识,根本不可能要求他的学生有这么高的人文觉悟,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优化学校的教师资源是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步,加强教师的人文知识培训和人文素养训练,是人文教育的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加强教师认为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学习,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人文教授、学者来学校给教师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内部进行人文理念的交流会,或者通过书籍浏览、视频的播放等方式来进行相关学习,这些方法都能有很好的作用。只有通过交流和学习才能进步,思想观念才能更新,教师的整体人文素养提高了,教学中自然无时无刻都体现着人文理念。

 

3、课堂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都是不一样的,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校把不同的学生都放在相同的班级进行授课,所学内容一样,无法体现学生的特长,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定向发展。因此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的体育课,让学生有自主选课的权利,一方面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更广泛的兴趣,增加学习的愉悦度,让学生感到充实和快乐,教学效果极佳。

 

4、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充分体现人文教育理念

 

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在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样课堂上的人文教育也非常重要。在大专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同学们灌输人文理念,在体育课堂上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同学的文人关怀,提升个人情感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全面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

 

三、结语

 

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各个岗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高校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知识的教育,除了教会他们基础知识的学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因此大专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文教育,引进全新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大语文教育观范文5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许多教师都承认的。但是当代大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都相对的显得比较被动,很多都只是为了过级才学的英语,基本上没有积极性可言,同时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也使得大学生们丧失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教材内容的单调等原因,使得现在的大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效率都不尽人意。因此,必须要提高大学生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英文歌曲,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可行方法。英文歌曲既可以营建舒服的教学氛围,又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操,将学生的心境调整到最佳形态。在教学中,假如老师的解说占据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最终会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失去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常识产生兴致,才会充满探究和急切的心情去了解,才会积极自动地参加到教学中去。英文歌曲可以以其愉快的曲调,明快的节拍,丰厚的文化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引入英文歌曲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带动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改善教学效果。

二、在听力水平方面

在英语教学中,注重的就是听和说,并且二者不能脱离开来教导。英语听力能力的准确度是直接影响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取一些英文歌曲,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些经常听见的英文歌曲中的一些英文词句,会非常熟悉,一但听到这些英文词句的出现便会立即识别。因此在英语教学中结合英文歌曲教学是帮助学生纠正语音、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好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听英文歌曲改正学生的发音,而精确的发音有利于提高学生听力。我们可选择吐字明晰、节拍适中的英文歌曲应用于听力课上,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做听力。教学中也可以穿插些听写歌词,或做复合式听写练习。复合式听写练习是让学生将部分主要的单词、连读、同音异义、爆破等地方听出来并写下来的过程。例如后街男孩的“ThePerfectFan”也是英文歌曲辅助英语语音学习的典型例子。这首歌是一首后街男孩唱给妈妈的歌,说她们才是自己最好的歌迷。歌词是在一段舒缓流畅的音乐中唱出的,发音标准饱满,而且极好模仿,对于学生提高听力水平有着不错的效果。从模仿这些歌曲开始,会对地道口语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这首歌歌词中出现了大量的重读、弱读、连读以及略读现象,而这细小的语言技巧都是真正英语能力的体现。

三、在词汇量方面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词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背单词是一件痛苦的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恰当配合英语歌曲来教学,适当留意信息的活泼型,不但可以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英语单词、词汇的了解和记忆。假如说单词是英语的核心,那由它组成的句子则更是平常交流、写作、使用的一个必不成少的要素。一个句子里有非常多的词汇,而那些词汇组成的一些具有不同意境的句子会使人感觉易联想,易记忆,而当人们把留意力集中到记忆句子上面,会发现里面的单词很快就记下来了。英文歌曲中的句子都是很优美的句子,经过重复听唱一些英文歌曲,我们可以有效地记住一些经典的句子,同时也记住了英语单词的意思。

如WESTLIFE的“SeasonintheSun”里有句话是说,GoodbyePapa,pleaseprayforme.Iwastheblacksheepofthefamily,有些学生认为blacksheep是“黑羊”的意思。当教师为学生纠正这个词组的意思时,学生们都很有兴趣的想要了解,进而教学的气氛就被带动起来了,学生们也都全神贯注地在听课,blacksheep其实是“害群之马”的意思。再比如有句话是说,EverytimethatIwasdown,youwouldalwayscomearoundandgetmyfeetbackontheground,其中短语“getone’sfeetbackontheground”是帮助某人度过难关的意思。这种英文中的词组举不胜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爱好进行歌曲的选择,然后将他们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四、在英语语法方面

语法是语言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英语语法的学习也是一个难点。而英文歌曲中也有着许多的语法,将英文歌曲运用到语法教学中,则可以使得语法教学事半功倍。例如“RightHereWaiting”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Whereveryougo,whateveryoudo,Iwillberightherewaitingforyou.”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加上对一些语法的反复接触,影响更深,欣赏时不但能身临其境般感受,还能再次复习语法,如“wherever,whatever”引导让步状语从句用法。再例如“YesterdayOnceMore”中也蕴含着不少的语法现象,其中有有when和as分别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五种基本时态等等。如“Thoseoldmelodiesstillsoundsogoodtome,astheymelttheyearsaway.”其中就有从属连词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英文中有着许多的语法现象,仔细分析就能够对学生的语法学习起着良好的推进作用。

五、在文化背景方面

歌曲是一个民族心声的真实反映,他能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和时代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和文化历史底蕴。有人说歌曲的作风自身就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其讴歌的内容也无不深深刻有时代和文明的烙印。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可以从外文歌曲中发掘出很多的文化珍宝。比如圣诞节时,我们常会挺到HerecomesSantaClaus,SilentNight,JingleBell等圣诞歌曲,这些歌曲既增添文化情趣,又增强文化了解。再比如播放CountryRoadTakemeHome时,教师可以给同时学们介绍下美国乡村音乐相关的信息,如民族起源、风俗等等,让他们适当的对其进行了解。因此,在英文教学过程中恰当结合英文歌曲欣赏能促进文化背景教学,让学生在歌曲中学习、了解一些外国文化。

六、在翻译能力方面

正如上面所讲,在听英文歌曲时,学生们想要懂得歌曲的含义,学生首先就要理清歌曲中的词汇、语法,然后在理清整句歌词的含义。同时在面对一些新词时,由于歌曲都比较简单易懂,学生们能够更好的结合整首歌曲对词汇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们对英语的感知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加准确的对英文进行翻译。在这种长久的练习中,学生们的翻译能力就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例如,歌曲YesterdayoncemoreEnglishlyric,在学习的最初,一般都是先了解结合旋律熟悉英语单词,然后对照翻译中文意思,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翻译能力,同时还能学到优美的歌曲。如:WhenIwasyoung(当我年轻时);I'dlistentotheradio(我喜欢听收音机);Waiting'formyfavoritesongs(等待我最喜爱的歌);WhentheyplayedI'dsingalong(我常随着一起清唱)。

大语文教育观范文6

    学生公寓“租户”的认知图式

    1、思想:强烈的维权意识大学生在入住公寓前必须先签订相关协议书,这是物业管理规范操作的要求,同时作为乙方签字者的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就有了“教育投资理念”在他们入住后,消费者的权利意识强,对服务质量要求高,在公寓配套设施不齐全时,他们就会强烈地表达不满,会寻求相关法律进行维权。2、心理:交锋中融合(1)学习心理按照“在学生公寓学习”的行为选择分类,有两大类:一类学生认为不能或不应再公寓里学习,他们认为“学习应该在教室,课堂以外娱乐的可以在优先选择在宿舍”宿舍吵闹的环境不适宜他们安静学习;另一类学生选择在公寓中学习,他们更喜欢学生公寓舒适的环境,休息与学习同在,既保留集体生活模式,又提供了隐私空间。(2)社交心理当代大学生日益注重社交与处世。在我们的一份问卷调查中,84.5%的人认为社交与处世是个人成功的必备因素,47.3%的人认为同学之间交朋友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有34.2%认为同学有着善良狡诈区别并选择与善为友。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看重人际交往,在交友方面有自己的原则和思考。(3)消费心理当代大学生以生活消费为主,追求新潮时尚,享受型消费和人际消费趋势日渐明显。大学生作为“准社会人”,与同龄人交往的渴求愈加强烈,伴随交往主动性和频率的增加,人际消费水涨船高。科技的进步使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名牌衣饰等迈进学生视野,造就部分学生节俭意识淡漠,盲目攀比出手阔绰,享受型消费危机重重。(4)管理心理当代学生独立意识、个人意识强,喜欢自由随意,喜欢私立空间,不想“被人管”。厌恶“外”人随意进入自己的空间。3、行为:自我满足感浓厚大学生入住新型公寓,“租户”教育投资理念与消费观念的交融,让他们所期望的居住环境和服务标准不断提高,自主和独立精神的逐步确立,敢于争取以自我为中心,少了些谦和,多了更多主体意识、利益意识、维权意识。在人际交往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行为特点日益彰显。新型公寓的住宿费较高,在学生理念中,似乎自己就是消费者,自己就有权要求满意的服务,但是,“学生”一称仍表明他们终究是教育对象,在完成学业同时,也应义务接受学校教育,树立正确合理的“三观”,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因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是公寓育人的重点。

    对策及建议

    作为学生公寓的工作者,代表的是学校老师,贯彻的是国家教育方针,传播的是学校教育理念,更要明确学生工作的宗旨“管理育人”。在此宗旨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寓管理者,要不断转换观念,创新新形势下的学生公寓工作,把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作为“公寓化”管理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对公寓学生的理解、尊重、信任、关怀,充分挖掘学生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公寓化”管理进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切实发挥公寓的“管理育人”功能。为此,必须切实转换管理思想,坚持“生本理念”,遵循客观规律,尊重学生个体,深入宿舍内部,了解他们需求,倾听他们呼声,把握他们规律,模拟他们角色,定期听取他们对公寓化管理的意见和要求,主动换位思考,站在他们视角考查和研究他们在公寓中的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弥补软硬件缺憾,为公寓“租户”创造安全卫士、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其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塑造等方面与管理者产生潜移默化的认同,从而实现对彼此精神、性格、心灵的良好塑造,创造一种“安居乐学”、积极发展的公寓氛围。完善队伍建设,强化三育一体一栋公寓很难单纯地包含同一个院系的学生,有的公寓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甚至设计学院各个系部的学生,这就需要统筹安排,加强各系部学生工作的力度,为公寓辅导员和管理员的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做好学生管理、育人工作。为此,必须加快建设和完善五支管理队伍:公寓学生党员干部、公寓管理员、公寓辅导员、班主任、院系辅导员这五个队伍。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寓管理工作评价、考核体系,通过细化、量化五支队伍的工作职责,界定分工、明晰责任,加强他们的“职、责、权、利”意识,确保公寓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组织、有计划、有制度、出效果,生活管理有规范、有层次、有深度,学生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有保证,有效果,公寓安保工作有措施、有机制、有保障。对直接接触学生的公寓辅导员要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状况。管理伴随着服务,以服务为本;管理伴随着教育,以教育为本;公寓物管人员同样必须强化“育人”理念,用亲情服务、周到服务来感化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使其成为学生的生活老师。总之,“公寓化”管理就要通过各方面的齐抓共管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和谐统一。创新管理制度和运行规则,引领公寓生活制度的不断创新,可以规范公寓的管理秩序。科学、合理的制度不仅能成为一种文化,有效地管理学生,还有强大的引导功能。学校在创新管理体制时应注意其合理性,即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符合管理规律、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一方面明确规定学生的宿舍内务及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并以学生个人和宿舍集体为单位,按学期进行定量考评,将考评结果与综合测评、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另一方面从学生大一开始建立宿舍、年级、学校、社会、家庭的网络管理体系,吧思想教育、党团建设、心理辅导、生活学习辅导、文化建设、危机干预等做到公寓,切实加强对入住学生的教育管理。要保证各项制度的连贯、统一、一致,对各种制度涉及的人,都要服从制度,服从事理,以理服人,使制度对事不对人,达到“管理育人、和谐公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