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项目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项目发展范文1
考虑在城里闹市或乡镇政府所在地开一家特色小吃部,经营的花色品种要符合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例如:粥店、糊辣汤店、馄饨店、羊汤店、饼丝店、烧烤店、杂粮店,以早餐、晚餐、便餐为主,以特色、快捷、实惠、风味取胜。
2、旧货店
农民讲实惠,一些价格低廉的旧家电和旧家具在农村有市场。从城市收购一些旧家电、旧家具、旧五金器具,折旧翻新加工后出售给农民。
3、上门照相
农村项目发展范文2
湖南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县境处衡邵丘陵盆地,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土地总面积1996km2,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638.7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32%。该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要改善该县的生态环境,在县财政十分艰难的状况下,唯有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2008年底终于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评审,成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县”,每年获得国家上千万元农业综合水土保持项目资金。
该县第一期总投资737.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617.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20万元。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区位于资水流域一级支流大坝河流域上游。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82km2,其中坡改梯36.67km2,营造水保林417.33km2,种植经果林232km2,封禁治理3420km2,新建沟渠8.9km、山塘10口、蓄水池和沉砂池52口、拦沙坝2座、生产道路3.5km,浇筑混凝土1550m3。
2.项目实施成效
2.1增强了蓄水保水能力
经过规模治理,项目区已建成了多功能的综合防治体系。据测算,项目区每年减少泥沙流失量60万t左右,年增蓄水量3000万m3以上;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了4.4百分点,增加了绿地面积,不仅净化、美化了环境;而且每年可节水2100万m3左右,仅此每年为农民创效超1000万元。水土流失得到控制,项目区旱涝保收面积增加2670多km2,改善灌溉面积6160km2,新增灌溉面积1733km2。如今,项目区呈现出“林草错综布山间,沟渠成网能灌排,三跑土变三保土,望天田成灌溉田,地埂利用不空闲”的新景象。 2.2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项目区以治理坡耕地改造中低产田为突破口,全面配套坡面水系工程,不仅让8300多km2“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而且让6000多km2中低产田变成高产良田。建成的水保工程,能蓄、能灌、能排;坡耕地改建的梯地,田面平整,土层较厚,地块连片,适于耕作,有利于现代科技的推广,土壤肥力比治理前提高了70%,土壤含水量也提高了30%,延长了保墒时间,增强了抗旱能力,坡改梯后的土地抗旱时间比治理前增加了4~9天。随着项目区生态环境及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0%,单产平均提高20%。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人平2166元增长到2012年5600元,今年将超过6000元。
2.3激发农民参与农业开发的积极性
该县从2009年起实行并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每年捆绑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和林业、水利等20多个部门支农项目资金2000万元左右,加上县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左右,设立邵阳县油茶产业发展基金,激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发展油茶等水保经济经果林,即对连片“低改”油茶6.67km2(100亩)以上的,每公顷由油茶产业发展基金补助6000元,新造油茶林每公顷补助9000元。目前,全县已涌现出1万多名职业茶农,吸纳了10家龙头粮油企业,有76名承包大户参与油茶开发;已发展油茶培育基地129个,新造优质油茶林6867km2,新造柑橘、奈李、金秋梨等水保经果林2.33万km2,完成油茶“低改”1.27万km2,有效破解了水土保持资金投入大、工程管护难、工程效益差的“三大难题”,同时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广大农民自力更生改田地、瞄准市场建庭园、找准特色调结构、增强了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意识,改变了传统的耕作习惯和单一的种植结构,实现了农业生产的低投入和高回报。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变过去“要”为“我要干”。 蔡桥乡球山村退伍军人吕开富投资200万元,栽优质油茶林100km2;香港华丰公司投资10亿元在邵阳县开发油茶产业。
2.4林果业建设
油茶、冬枣、桃李是该县果木林、经济林和水保林等的优势树种,它们保持水土的能力强、经济价值高,耐旱耐瘠、适应性广,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该县选用高产、优质林果新品种,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郦家坪镇已栽植冬枣6000亩,年产冬枣6.2万吨,产值达3亿元;蔡桥、长乐等13个乡镇把油茶作为主要经济林树种栽植,共发展油茶6万亩,改造低产油茶13万亩。年产茶油2万多吨,产值超10亿元。
2.5畜牧业建设
对荒坡地实行林草间种,助农增收。通过实退耕还林还草及封禁治理,饲草产量大幅度提高。5年来共新增饲草面积20万亩,年增加鲜饲草产量2100吨。饲草产量的增加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又为农业和林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肥料来源,促进了各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3.主要做法
3.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该县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农发水保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各项目区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同时与县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状。二是任务到位。按照农发水保项目的治理目标和要求,实行定山头、定任务、定标准、定时间、定责任和包整地、包种植、包管护的“五定三包”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三是奖罚到位。县长与各乡镇长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目标责任制不受领导班子换届和人动而受影响。四是制度到位。实行各级党政领导抓水土流失治理示范制度,县四套班子建立了千亩精品果园示范点。
3.2加强宣传。广泛发动
一是利用集市贸易日深入乡村开展水保法律和水保知识宣传。二是在项目区中心村利用宣传车、宣传牌、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4年来共出动宣传车36次,制作永久性宣传牌38块,刷写永久性标语600条,发放水保法律法规及水保知识宣传单2万份,群众受教育面达 80%以上。
3.3注重实效,标本兼治
该县以发展产业为主,重点抓好和基地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形成集中连片、规模治理、高标准、上品位的产业格局。项目区实施水保措施后,灌草植被自然萌生速度明显加快,裸地自然郁闭,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同时,生态自我修复还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开始走上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道路。
3.4因地制宜,尊重科学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生态邵阳、小康邵阳、和谐邵阳”的发展构想,采取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坚持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生态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技术上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治水。如推进坡面、沟渠、谷坊、水平竹节沟、山塘等建设,增强水利工程的防洪、人畜用水和灌溉用水的保障能力。
(2)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绿色经果林产业,大力发展油茶等水保产业,促进国家投入增值、农民增收。
(3)建设生态新农村,发展花卉等庭院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
(4)大力发展沼气池和节能灶,增加农村能源并推广节能措施,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农村项目发展范文3
[关键词]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存在问题 应对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不断重视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农业科研上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经费占农业科研单位收入的比重也逐年提高,科研经费也从过去那种“没钱花”、“不够花”,变成现在的“没处花”、“花不完”。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科学、规范、合理地管理科研项目经费,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已成为摆在单位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践同样证明,在客观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人”是影响科研经费使用好坏的核心因素。笔者试图从人的影响因素方面探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措施。
一、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相关人员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存在“重立项,轻预算”的思想偏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预算执行的质量。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完全是自己的事,喜欢“单兵作战”,极少会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在他们看来,有关对财务部门签字盖章的要求,更多的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形式。他们更多关注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项目立项、获取尽可能多的经费支持。为了增加项目立项的竞争力,科研人员往往凭借自己的过往经验或者主观判断做预算,造成项目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差、透明度低、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只是将预算当成了“要钱预算”,给将来的项目执行埋下隐患。
(2)科研人员主观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靠自己个人的能力争取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自己的钱”。因此经费使用也是自己的事,我的项目我做主,其他人员无权过问。科研人员专注的是怎么出成果,如何争取到经费,在他们的理解中,预算是做给立项阶段评审看的,不是用来约束自己执行的。但事实上,因为科研人员是科研专家而非财务专家,他们往往缺乏经费管理的经验,容易造成经费使用中诸多违规现象。
(3)科研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审计验收是财务人员的事,在验收时自己只管发表的论文够数、能够培育出合乎要求的农作物新品种及新品种推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规定要求即可。这种狭隘的思想观念使科研人员在平时使用经费时缺乏计划性,取得的票据缺乏规范性,经常出现已经接到上级通知要验收时,还有大量经费资金滞留在单位银行账户上没有使用,才想起来还有大量的票据没有取得,出现所谓的经费“花不完”;经费预算与实际需求差别较大,科研项目实际需要支出的在预算中没有批复,预算批复中的部分计划支出在实际工作中又不需要,造成所谓的经费“没处花”。
2.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认为科研项目争取到的经费只有科研人员才有使用权,因此其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也是科研人员自己的事。这种思想造成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环节参与度不够,专业优势发挥不出来,加上缺乏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和了解,无法对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出正确判断,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规范,适用性、可预见性、准确性差。
(2)财务人员没有做好有关经费规范使用宣传工作,并且对科研项目经费也主要是事后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当科研人员已将科研工作实施完毕、拿相关票据来报账时,对财务人员拒绝不合理、不正当的经费开支行为,科研人员就会认为是故意刁难、找碴,责怪财务人员没有事先提醒,引起对财务人员的不满甚至冲突,人为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同时,财务人员不熟悉科研过程,也很难通过核算管理对经费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形成有效地监督和约束,结果造成核算管理与经费预算脱节、经费使用与项目实施不同步,严重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财务人员应对科研项目审计验收的执业风险大。如同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编制预算一样,科研项目的审计验收需要项目承担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科研项目经费决算表,以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收支情况。但现实是,项目经费预算和执行的严重脱节使得科经费财务管理很难“直面”审计验收,财务人员的执业风险大。
(4)财务人员对项目预算执行结果的财务评价和利用缺失。认定科研项目实施成功与否,一方面要看农业科学研究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经费预算执行的财务评价和利用,它是整个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最直观也是最可靠的数字反映。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片面地认为项目审计验收完毕就算万事大吉,造成了很少进行项目财务评价。即使上级要求时进行绩效评价,往往也是草草填表,应付了事。
(5)财务人员任务艰巨,财务队伍力量薄弱,处于“庙小、力弱、点多、面广”的尴尬局面。一是科研项目多,单项金额少。以江苏省农区所为例,2009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2.4项,2010年平均新上科研项目79.5项,数量较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50万元以下的小项目,管理起来千头万绪。即使有少数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但要求更加严格,财务管理的难度也更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来源多元化,既有国家、省级、上级主管部门项目,也有地市级、基金会、社会其他组织甚至国外农业机构资助项目,由于纵横交错的各种科研经费使用要求不尽相同,造成了经费核算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三是每个农区所拥有下属科技型企业2-5个不等,也是由农区所财务人员兼管财务核算,工作量超大。四是财务人员要经常应付财政、工商、税务、社保、统计、中介等不同部门或机构的检查、审计、统计、验收,也占用了财务人员相当多的精力。而各个农区所一般只有5-6名财务人员,他们要统管所事业收支账、科研项目账及下属实体账,要有6-10个帐套的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任务,让财务人员全程参与每个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可谓是天方夜谭。
(6)由于缺乏必要的奖励措施,财务人员主动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也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而财务人员作为单位的后勤服务人员,“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拿平均奖”的薪酬制度无法调动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由于没有及时引进人才,而现有财务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也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高层次专业教育和后续培训,专业知识不能及时更新,造成知识老化,素质得不到得高。加上日常工作量巨大,也没有精力了解科研项目相关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特别是不能适应重大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需要。
3.科研管理人员忽视了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他们认为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和财务核算有明确分工,各自“扫好门前雪”就算工作尽职尽责,容易形成“好事抢着做,责任相互推”的现象。造成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三方各行其事,缺少沟通、交流与协作,容易产生矛盾和隔阂,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难以形成合力。
4.单位领导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认为自己日常报账审批的重点是农业事业经费,对科研项目经费而言,只提取少量管理费就算完事。为了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剩下的科研经费日常报账全部归科研人员支配,自己无须过多过问,只是履行一下手续而已。于是出现科研人员只管“要钱、花钱”,财务人员只管“收钱、付钱”,科研管理人员则不问钱的现象。致使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规范和必要的约束、监督,支出存在无序性和随意性,如白条抵用、超预算列支费用、票据内容与实际支出不符、虚开票据私设“小金库”、一票多用、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项或固定资产购置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2)单位领导片面地强调科研经费的争取而没有重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单位领导将科研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本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农业科研单位,出新品种、新成果才是主要任务。但是片面地强调科研项目承揽的数量和级别、科研经费的规模和额度,却忽视了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为了单位利益和个人前途,在单位领导的协调下,违背职业道德、承担执行风险,多数情况下财务人员只能选择妥协,东拼西凑拿已报过账的票据抵用,甚至用虚假发票代替白条,尽量做出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的账来。验收时要看几年前的账,而拿出来的凭证账册却是笔墨如新,甚至连粘贴票据的胶水还未干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些账是“赶制”出来,为科研项目通过财务审计验收埋下隐患。
二、规范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应对措施
1.单位领导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一支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过得硬的财务队伍,是做好当前及未来科研项目经费财务核算的重要保证。单位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高度重视财务队伍的建设。一是要有长期的财会人才引进计划,为财务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活力。二是要加大对工作突出财务人员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要以强制培训和终身制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创造条件,在工作上提供便利、时间上提供保障,给财务人员提供充分地继续教育和后续培训的机会,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做好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2)单位领导要严把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关。要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资金审批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审批权限等。按审批制度中的使用要求,以项目预算批复为基准,严格审批相关票据,严禁超预算开支和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经费用途。特别要尊重财务人员的意见,对财务人员认为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支出项目,坚决不予批准,为以后顺利通过项目验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3)单位领导要统筹兼顾,科学地协调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创造一个良性循环与和谐的环境。单位领导要明确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工作中的重复劳动和推诿现象。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科研项目碰头会,使他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促进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验收、评价都能按相关制度规定落实、执行,保证农业科研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2.科研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着眼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强化经费管理。加强管理,制度先行。要根据政府部门对农业科研经费相关制度的管理要求,遵循灵活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在单位领导的指导下,结合本单位科研项目实际需要,主要从项目申报、立项管理、可行性评价、项目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审计验收、绩效评价等环节入手,和财务人员、科研人员一起,制订出一系列既不呆板僵化又不放任自流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标准、操作程序和纪律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使相关人员共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到事前把关、事中审核、事后检查,从而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2)科研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工作的协调力度,做好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的日常联系与沟通。科研管理人员可以说是联系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纽带。通过工作协调,使科研人员在注重立项申报的同时关注经费使用,而财务部门在做好财务核算的同时加强科研全过程的介入,从而将经费使用和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在自己无法做好衔接工作、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单位领导,由领导及时协调处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财务人员要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随着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设置和内容的不断细化,预算编制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而科研人员非财务出身,独立编制高质量的经费预算越来越困难,财务人员主动将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延伸到项目申报环节、参与项目预算编制势在必行,这就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不但要提高财务专业水平,还应加强相关农业科研知识的学习,熟悉科研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科研过程,把握科研规律,化被动为主动,通过严格的管理、科学的核算和优质的服务赢得科研人员信任、尊重与支持。促使科研人员合理地申报科研项目,科学地编制项目预算,谨慎地使用科研资金,增强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思考与研究,摸索一些较为通用的预算编制方法满足小型科研项目的申报需要。针对重大项目,则集中优势力量,全程参与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准确性、真实性,增加申报成功率。
(2)要建立科研项目财务评价和利用体系。科研项目验收对科研来讲是一项科研活动的结束,但对财务来讲,更应将其看作是财务活动结果评价与利用的开始。财务人员要对在验收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分析总结,通过财务活动结果的独立、客观、公正地评价,分析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可行,预算执行是否规范合理,财务审计验收专家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有哪些数据可以作为经验化的指标在今后的科研项目管理中能够利用。通过这样的长期总结、提升,才能不断丰富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降低财务执业风险。
(3)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要求的宣传。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考核、评价各阶段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来教育、感染科研人员,从而使科研人员充分重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使用的合理性、合法性,有利于今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4)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创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农业科研的快速发展对财务队伍的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能仅仅满足于记账、算账和报账,而要将视野扩展到科研项目管理活动的广阔领域。财务人员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将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创新科研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和模式。通过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即科研经费预算核算与控制平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与查询平台,在单位领导、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科研项目进行联动监督和跟踪管理,实现科研项目在相关人员之间数据共享、实时查询、动态管理和相互监督,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实现各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衔接,促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全面走向科学化、动态化、信息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5)要加强对科研经费日常使用规范的财务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专人负责,保障资金安全,规避财务风险。在科研项目报账时,要强化项目预算的约束力。抛弃只“核”不“审”的陈旧观念,严格按项目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开支内容和审批权限核销票据,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核算准确、监督有力。对不符合财务要求的票据和不在经费业务范围内的开支坚决不予报销,使支出规范、高效、节约,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地使用,防止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4.科研人员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强化自己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规范意识。
科研人员要像认识科研活动一样来认识科研经费的管理,从项目申报时就提高对项目预算的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精打细算的原则,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需要,在与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合理、认真、细致地编制项目预算,剔除水分,减少随意性,确保预算的科学、明确、合理、规范。在项目实施中,要抛弃以往那种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个人私房钱”的传统观念,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使用科研经费,不再寄希望于审计验收的走过场,以科研预算保质保量地完成和经费资金规范地使用坦然直面验收。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工作,单位领导坚持做科研经费管理的坚强后盾,科研管理人员加强农业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并且扮演好协调人的角色,科研人员按既定的目标任务踏踏实实搞好项目实施和科学研究,财务人员根据项目预算和财经法规认认真真地抓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最终形成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真实可靠的项目决算,才能真正达到发挥科研经费的作用和争取到更多的科研经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基层农业科研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科技兴所、科技兴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淑侠.浅谈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0,(3):46-48
[2]郭宏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界,2010,(7):188-190
农村项目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青年;绿色特色农业;品牌
中图分类号:F3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075-02
全国开展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以来,共青团牡丹江市各级组织按照团省委总体部署,立足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着眼壮大县域经济,精心打造“青”字号品牌,在全市农村青年中形成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良好氛围,深化了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促进了广大青年农民增收成才。
一、找准着力点,领办创办“青”字号品牌项目
1.加强“青”字号产业项目领办推广,促进青年农民增收。自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启动以来,牡丹江团市委以市场为导向,围绕“肉牛、生猪、果菜、食用菌”四大主导产业,通过培养星火带头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充分发挥各业青年能人在领办推广项目方面的示范作用,在全市每个乡镇确定1—2项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和集约化经营的示范推广项目,建立了以青年为主体的26个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共有2万余户农村青年参与基地示范建设。今年上半年,牡丹江团市委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富集和民族特色显著的优势,重点领办推广了团省委确定的青年“农家乐”家庭旅馆项目,以小朱家村、瀑布村、西安村为试点村,共帮助农村青年建立了20家青年“农家乐”家庭旅馆,开辟了农村青年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青年就近转移就业。
2.加强“青”字号产业项目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经济发展,核心是农民增收,关键是品牌拉动。针对全市优质农产品较多,但知名品牌少,农民增收慢的实际状况,牡丹江团市委加大了“青”字号农产品品牌包装、认证、宣传和推介力度,举办了“青”字号农产品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命名了兰岗西香瓜和绥阳黑木耳等20项“青”字号农产品。西香瓜种植能手、牡丹江市首届农村青年产业状元齐彩华种了8 000平方米的棚室西香瓜,披上“兰岗镇”商标后身价倍增,同样的品质从以前每斤几角钱到现在3元左右供不应求,实现收入20多万元。农产品有无品牌的巨大差异,使广大青年感受到了品牌的聚合效应,创建“青”字号品牌的意识更加强烈。
3.加强“青”字号产业项目市场开发,拓宽市场发展空间。在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传媒加大对“青”字号农产品宣传力度的同时,牡丹江团市委还充分发挥农村青年经纪人、学(协)会的作用,与国内外各地经销商建立广泛联系,积极创建销售基地。目前,全市的20个“青”字号农产品分别在28个城市的大型超市建立了直销专柜。牡丹江团市委还借助口岸优势,积极推进“青”字号绿色特色农产品出国门活动,其中绥阳黑木耳、振兴蔬菜等“青”字号绿色特色农产品在韩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市场中非常畅俏。通过开展“青”字号农产品进超市、出国门活动,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青年农民增收。
二、选好结合点,搭建“青”字号项目发展服务平台
1.搭建资金平台,为“青”字号产业项目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缺少资金扶持是农村青年在创办“青”字号产业项目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牡丹江团市委与农行牡丹江分行合作开展青年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专项贷款活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有志发展的农村青年从事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家乐”家庭旅馆等项目。宁安市的农村青年李祥东带头发展生猪养殖,由于资金不足,养殖规模一直受到限制,在团组织的帮助下,协调农行解决了20万元的养殖专项贷款。
2.搭建人才平台,为“青”字号产业项目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培养壮大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青年农民队伍,牡丹江团市委大力实施培训工程,积极开展科普之冬、科技大集、“三下乡”等活动,采取流动讲师团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西香瓜种植、水稻病虫害防治等培训50余次,培训农村青年2万多人次,发放各类科技书籍、光盘和技术挂图10万余份。组织“青”字号产业项目领办人推广水稻两段式育秧、黑木耳小孔栽培、稻田养鸭等18项农业种养实用技术,使农村青年提高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3.搭建信息平台,为“青”字号产业项目发展拓展服务领域。信息不畅是制约农村青年致富的重要因素。牡丹江团市委加强了农村青年信息网络建设,目前,全市乡乡上网率达到100%,96%的村团支部书记有自已的电子邮箱,乡村两级团组织先后建立了工作QQ群,基层团干部、团员青年通过网络聊天就可以收发各类信息。牡丹江团市委从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中国农业信息网下载信息,聘请星火带头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为信息员,完善了“青”字号产业项目信息库。依托牡丹少年网为基层团组织和农村青年提供及时准确的产品供求、市场价格等信息,为农村青年发展“青”字号产业项目拓展了网上服务空间。
三、抓住关键点,促进“青”字号产业项目战略升级
1.以“青”字号产业项目带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面对绿色农产品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牡丹江团市委聘请市绿办专家对“青”字号产业项目领办人进行绿色食品知识培训,组织到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参观,帮助精选绿色农产品生产品种。为使按照绿色食品操作规程生产的绿色稻米、高油大豆、高淀粉玉米等“青”字号产品提高附加值,牡丹江团市委帮助“青”字号产业项目领办人开展了绿色食品认证,全市认证面积达到50万亩,绿标产品达到15个。认证后的“青”字号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带动了广大青年农民从事绿色食品产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村项目发展范文5
关键词:农村公共投资;满意度;定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233146
1 研究背景
农村公共投资是指党和政府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进行资金投入,以期满足农民的客观需求。农村公共投资与其他经济投资相比,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以及非排他性等特点,农村公共投资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科教文卫、公共福利等方方面面。随着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将农村经济作为拉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动力,越来越关注农村的公共投资问题。苏州农村作为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改革开放以来,第二、第三产业在苏州农村不断聚集,促进了农村城镇化。这样的工业化、城镇化也带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科教文卫、公共福利等公共投资项目的建设。农村居民非农化,使得农村居民对公共投资的需求日益增多。为了保证苏州农村公共投资的质量与水平,使得相关资金能够切实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就需要从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公共投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公共投资方向与内容的调整,推动公共投资相关工作的有序进行。
2 农村公共投资现状
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投资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政策倾向与投资重点,因而使得现阶段农村公共投资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对农村公共投资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为公共投资工作的开展准备必要条件。苏州市现将基础性生产公共投资作为农村发展的投资重点,不断加大农村硬件生产与生活设施的投入,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与自身的服务能力。2004年,苏州市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河网水道进行科学的规划,实现了水利的有效利用,并对运输体系进行升级,增强运输能力。2007―2011年,苏州市将投资重点放置于专业性的生产领域,进行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的深耕,使其逐渐成为苏州经济的又一增长点,大大提高了苏州市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2012年后,苏州市⒏纳菩陨活公共投资也纳入了重点公共投资范围,以期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3 农村公共投资的重要性
农村共投资活动的有序开展,能够在促进农村地区硬件设施优化与升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升农村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潜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农村公共投资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生活的现实要求,增强了其自身的服务能力,使得广大农民能够共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实现安居乐业。
4 满意度定量分析
毫无疑问,农村公共投资建设主要目的是为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因此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投资需求是农村公共投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依据。为了更好地反映苏州农村地区公共投资的满意度现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到苏州各个农村地区搜集农村居民对于农村公共投资的满意度及评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本部分基于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投资建设情况评价的调查数据,采用T检验分析法及频次分析法对农村居民的农村公共投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包括2个方面,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投资建设满意度分析;农村居民对公共建设投入评价分析。
从苏州全市来看,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建设总体满意度平均值为2.93,略小于3,但是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示,总体满意度平均值与3无显著差异(显著性概率0.107>0.05,未达到0.05显著性水平),这意味着总体上来看,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投资建设表示基本满意。而从满意度频次分析来看,不满意率达到0.27,略低于30%。
从苏州全市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投入评价看,均值仅为2.4048,小于3,同时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示,总体投入的评价平均值与3 存在显著性差异(显著性概率0.000
从各类公共投资项目的满意度来看,满意度均达到并超过了“基本满意”水平的有供电设施、通讯设施、生活用水设施、教育设施的;满意度达到了“基本满意”水平的有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环境整治、医疗服务、公共服务、自治管理的;满意度未达到“基本满意”水平的有文体设施、生态保护、公共卫生、农业科推。不满意率达到并超过0.3的项目有文体设施、环境整治、生态保护、社会治安、公共卫生、农业科推;其余项目的不满意度在0.1~0.3之间。由此可见,农民对农村的基础建设类项目较为满意,而对于文体设施、生态保护、公共卫生、农业科推等发展类项目的投资项目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满意。
从各类公共投资的投入评价来看,各项投资的投资评价均小于3,且与3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除了供电设施、通讯设施和生活用水设施的不满意率在0.2及以下,其余项目投资评价的不满意率均达到或超过了0.4。这意味着,农民对农村各类投资项目的投入均未达到“基本满意”的水平,且对除基础设施之外的投资项目不满意率均较高。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满足温饱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期待有更高的生活品质。因此,期望在科教文卫等项目上能加大投入。
5 总结与意见
苏州市农村居民对农村水电等的基本设施建设满意度较高,评价较好;而对科教文卫方面的公共投资满意度及评价较低。公共投资满意度排序和公共投资投入评价排序反映,排序序号增大,公共项目投资满意度及投入评价降低,表明农民对该公共投资项目的满意度及评价较低,应该加大对该项目的投入。因此,得出未来的投资方向,分成优先投资项目、重点投资项目和一般投资项目3部分:优先投资的项目为:公共卫生、农业科推、文体设施、环境整治、生态保护;重点投资项目为:社会治安、交通设施、医疗服务、公共服务、教育设施;一般投资项目为:水利设施、自治管理、生活用水、通讯设施、供电设施。
参考文献
[1]李伟,燕星池,华凡凡.基于因子分析的农村公共品需求满意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5):78.
[2]方凯,王厚俊.基于因子分析的农村公共品农民满意度评价研究―以湖北省农户调查数据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2(6):30-36.
农村项目发展范文6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村邮政物流的重要意义
为适应我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邮政利用现有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拓展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了“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综合服务模式,受到了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的欢迎,得到了各级政府的支持。发挥好邮政企业自有品牌、网络和服务优势,做好农村邮政物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农资市场秩序,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农民卖难、买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宣传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的有效方式,是扩大国内需求、活跃城乡市场、繁荣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邮政企业在农村积极发展邮政“三农”服务网点,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邮政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省邮政条列》,贯彻实施以服务“三农”为主线,加强邮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强化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农村邮政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着力打造管理集约化、网络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农村邮政物流综合服务平台,解决影响和制约邮政物流服务“三农”的瓶颈问题,建设“布局合理、双向高效、种类丰富、服务便利”的农村邮政物流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国家对农村邮政普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成全市50个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工作,为把乡镇邮政所改建为办理邮政业务外的农资配送中心创造条件。通过采取邮政直营网点和加盟代办网点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邮政农资分销服务网点,分期分批建成1个市级、6个县级邮政物流仓储配送服务中心,为全市物流配送提供支撑。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村村通”工程,完成村级邮政综合服务点建设。
二是加快网络建设。建设市、县、乡(镇)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以中心城市为全市邮政物流一级网络核心,辐射带动6县邮政物流发展;以各县城区(包括部分省级重点镇)为二级网络核心,辐射带动乡镇邮政物流发展;以乡镇行政中心为三级网络核心,全面覆盖各村、居民点的邮政物资配送。最终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连锁经营网络。
三是提升普遍服务能力。总体按照“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基本模式,根据各网点服务等级和范围,配备相应的人员、设备及车辆,将农村邮政物流服务网点建设成为集农资、日用品、邮政、通信、科技信息、书报刊、金融等多类产品经营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邮政普遍服务能力,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
四是推进信息化建设。在自营网点建设邮政物流分销业务管理系统,实现联网管理。建立农村邮政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各邮政直营网点的物流信息共享,实现物资、信息、资金等各种“流”的有效融合。
邮政企业要积极在农村开展现代物流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在发展模式、机制创新、经营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进一步拓宽和完善农村邮政物流服务功能,广泛参与经营化肥、农药、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和农膜等农资类产品,参与教材、教辅、医药用品等成熟物流配送品种的招标。进一步发展“将农民急需的高品质农资产品配送到户,将农民持有的农产品运送出去”的双向物流,促使建成通达城乡的农村邮政物流网络,逐步建成集邮政、农资、消费品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
四、政策措施和部门职责
农村邮政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支持,形成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合力。
发改部门要将邮政物流仓储配送服务中心、乡镇邮政所和邮政“三农”网点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支持重大农村邮政物流项目列入市、县(区)重点项目计划,并享受相关配套政策待遇。做好国家、省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抓好项目对接,争取更多支持。
国土和规划部门要按照公共设施建设用地政策,对乡镇邮政所和配套物流仓储中心等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政策性扶持。对补建的非营利性乡镇邮政普遍服务网点,根据《省邮政条例》等地方法规和政策,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划拨用地,并免征建设配套费。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登记,完善监管,对邮政企业经营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按“许可经营项目”和“一般经营项目”分类登记经营范围。对经营属于危险化学品农药的,按照《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许可的项目,在“许可经营项目”中登记经营范围;对经营其它农药的,在“一般经营项目”中登记;对经营分装种子的,按照《种子经营许可证》许可的项目,在“许可经营项目”中登记经营范围;对经营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或者受托代销种子的,在“一般经营项目”中登记为“不再分装的包装种子”。同时强化对农村所有邮政物流服务经营网点的商品质量监督,保证配送产品和质量的售后服务。
农业部门要依法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规范管理和质量监管。做好业务和技术指导,支持邮政企业与农技推广部门开展合作,探索实践依托村邮站开展定期或巡回农技知识培训指导的新方式,提升邮政科技服务“三农”的水平。
交通运输部门要对邮政物流运输车辆给予政策支持,降低服务成本,打造畅通、高效的“绿色运输通道”。
商务部门要指导“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积极参与农村现代化流通网络建设,支持邮政企业开办具有邮政特色的连锁“三农”服务网点,进一步提高邮政服务“三农”的深度和效能。
财政部门要支持农村邮政物流网络的改造和提升,为空白乡镇邮政所补建项目、村级邮政综合服点建设安排配套资金。对符合农村邮政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的县乡邮政局(所)改造扩建农资配送中心项目,申请该项目资金专项补助。
邮政部门要抢抓发展机遇,切实发挥主体作用,抓紧制定具体工作落实方案、建设标准,包括邮政自办直营分销网点及村级邮政综合服务点的建设标准。主动加强与政府部门衔接,全力配合乡镇政府做好乡镇邮政所、村邮站的选址、设计方案、建设标准、设备配置、人员培训等工作,积极提供各项技术服务和指导,确保邮政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按时保质地完成。要积极为实力强、信誉好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承办企业”提供贷款,做好涉农贴息贷款和涉农资金等业务,积极推进“信用村镇”建设,以优惠贷款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物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