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现状;农业推广;对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维护我国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有政策、技术和资金作为支撑,其中,技术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基于此,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应该将农业技术推广放在核心位置,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1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陈旧

农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道路条件较差,大型农业机具的应用存在一定难度;而且部分偏远农村居住环境差,农业生产中所需的种子、肥料、农药乃至农产品的运输都需要消耗较大的成本;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相当一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都建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缺乏维护的情况下存在比较严重的老化问题,甚至于部分设施接近报废状态,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支撑。

1.2农民文化程度不高

农村居民相比较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学历都在高中及高中以下,缺乏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从业人员,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多数农业家庭的收入以大田作物的种植为主,在资金和技术欠缺的情况下,生活相对困难。另外,部分头脑精明的农民也许会选择种植经济作物或者发展养殖业的方式来提高收入。但是,想要实现上述构想,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作为保障,而当前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选择外出务工来提高收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以老人为主,劳动力资源欠缺。

1.3农业推广制度不完善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技术的支持,但是从目前来看,农业技术推广的体制和相应的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农业服务机构的数量众多,不过在运行中存在结构分散、业务水平低以及推广效率不高的问题,不少机构同时承担着公共管理职能,专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较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推广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平均为0.5%,但是在我国不足0.2%。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推广活动的顺利实施。

2加快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完善基础设施

一方面,应该加快农村地区的道路建设,帮助解决偏远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物资采购、农机使用以及产品运输问题,同时也应该做好道路的维护工作,对老化道路及时进行修缮。另一方面,应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保障,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对一些老化严重的水利设施进行修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建功能更加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辅助[1]。

2.2强化教育培训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包含了技术研究、教育以及推广等3个方面的内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产生影响。三者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协作机制,才能促进转化效率。对此,农业推广机构应该加强与科研院所或者高等院校的合作,鼓励基层农机人员能够参与到相应的技术试验过程中,实现对于技术的深入学习。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田间农民学校建设,向农民传授先进的生产技能。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农业推广机构应该派遣专业的推广人员,到农民学校开办相应的知识讲座,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形式,还可以对农业推广人员不足的问题进行解决,强化农业推广效果[2]。

2.3完善推广制度

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于农业推广的政策扶持。政府部门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创建相应的农业合作社,借助“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存在资金困难的农业合作社提供相应的贴息或者低息贷款;也可以委派农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应的技术顾问,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指导。针对农民知识水平偏低、对新事物接受较慢的情况,可以对率先引入新技术的农户提供补贴和鼓励,以此来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我国农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不少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农业技术,难以对先进的农业知识进行合理利用,这样显然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此,有关部门应该积极探索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方法[3]。在实际操作中,一是做好专业的细分,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人员分为2种类型,分别是专门从事涉农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的人员以及专门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人员,这样能够促进工作效率以及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二是做好成果展示,对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宣传,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农业科技产品展销活动,对先进农业技术和新的农产品进行推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三是强化农技推广组织建设,例如,可以从当地农技推广中心选择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农技督导员,从村一级组织中选择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农技推广人员,做好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同时应该对农技推广员进行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予以奖励,提升其工作积极性[4]。

3结语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2

Abstract: Since the abolition of agricultural taxes, the economic burden faced by farmers reduced a lot. But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welfare undertaking is still stalled. The paper briefly discuss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llag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关键词: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现状

Key words: villag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development situation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130-01

1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1.1 对公益事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益事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一些地方经济蓬蓬勃勃、红红火火,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村路水渠等公共服务设施却残破凋零、功能缺失,甚至以牺牲环境质量换得经济的暂时性繁荣,人民生活的整体品质没有随着收入增加而改善。这是一种片面的、不科学的发展观。这种片面的发展观体现在工作安排中,就是招商引资、争取项目能挤得出钱,而一谈到建设公益事业,就会被财政紧张的理由搪塞掉了。

1.2 资金投入不足国家对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投入往往是通过项目进入农村地区,项目决策权掌握在上级手中。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上级往往更关注那些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资金投向,而忽视农村地区的公益事业。取消农税后,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使农村公益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2005年仅中央财政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和国债项目资金就达813亿元。但是,据有关资料计分析,尽管中央和省级财政在支付“三农”发展资金方面的支出呈增长趋势,但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农村医疗生、农村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公益事业性方面的支出占全国“三农”支出的比重还是逐年递减。而中央财政的这部分支出基本为转移支付性支出,到村一级数额有限,加上地方财政因历史包袱沉重,普遍无力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支出,因而,农村公益事业资金投入不足,发展缓慢。

1.3 缺乏管理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撤并各种事业单位后,出现了农村公益事业无管理机构组织协调的状况。虽然这些单位的一些职能被设计并转到了乡镇和县直其他单位,但人手、经费都不足,这些职能实际已严重弱化。在目前乡镇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因而乡村基层政府和组织缺乏积极性,这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贫困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

2对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的几点建议

2.1 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支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二是县、乡地方财政,通过压减其他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确保把各级财政转移支付的用于公益事业的各项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三是向银行申请贷款,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筹措一部分资金。四是建立县、乡两级村公益事业发展基金,解决“两工”减少甚至取消后出现的筹资难问题,确保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有资金保障。五是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地方配套资金和村级集体资金等多方资金捆绑集中使用,逐步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问题。

2.2 建立“一事一议”筹资监管机制逐步取消“两工”,推行“一事一议”筹资制度是中央税费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是对传统的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观念和做法的更新。但由于现阶段农村经济还不活跃,农民还不富裕,极少数基层干部执政水平不高农民群众还不理解,建立“一事一议”筹资机制必须从政策、政府、群众三方面着手。

①落实政策。加大“一事一议”筹资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党的政策落实到基层、进村人户;②加强政府管理。强化政府对农村“一事一议”筹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管,对“一事一议”的等资原则筹资方法和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依法办事,使农村政策真正落实到基层、贯彻到农户;③群众监督。将农村“一事一议”筹资政策、筹资方案及使用情况以公式,增强农村基层组织依法行政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做到群众满意放心。为解决一村想办而办不了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可采取政府组织,村与村之间自愿联合,以村、组、户为单位,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农民自愿、量力而行、群众受益、年初预算、上限控制”的原则,由三五个村或一两个村相互联合,融通资金,组织农民投工。

2.3 建立廉洁高效的组织机构农村公益事业谁来组织?从根本上讲,是由基层干部来组织,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干部认识到位,组织得力,哪个地方的公益事业就好办一些。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有些地方公益事业如渠道维修、管护道路搞的较好,这说明发挥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作用十分重要。乡镇、村级组织要突出为村民服务的职能,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尊重群众,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途径和方法。要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切实健全和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集中民智民力,鼓励农民自愿捐资,调动群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把要办的公益事业交给村民来评、来议,为什么要办,怎么办等等,让群众知根知底,全过程公开。群众清楚了,就会积极支持。

2.4 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为了加快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必须多方面筹措资金,建立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结合我国国情,在国家财力尚不雄厚的前提下,仅仅依靠有限的公共财政资助来满足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是不现实的。农村公益事业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民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严格按照“一事一议”进行筹资筹劳兴办公益事业是可取可行的,这样既有利于部分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主动性。政府要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市场渠道及社会力量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基层合作社自发、自主联合起来的合作社联合社组织体系需要有宽松的外部政策法律环境。支持农民自愿的自助并不意味着一种不稳定性,事实恰恰相反,这种自愿的自助行为不仅加速了公益事业的发展,也给农民和农村社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5 政府要积极调动农民群众对公益事业发展的积极性税改后,农村公益事业的兴办主要依赖筹集资金和组织劳力,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依法行使管理本村“公共事务”的民利,逐步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民主管理”的农村公益事业运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雪青.税改后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9(10).

[2]周霁.税改后农村公益事业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湖北省谷城县为个案[J].社会主义研究,2005(5).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对策;河南林州

近年来,林州市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创建安阳市引领改革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打造畜牧养殖大市建设,积极探索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典型带动、农民自愿”等方式[1],充分发挥各类致富能人、农户,特别是党员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组建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搭建市场与农户的桥梁[2],提高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1林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林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涵盖种植、养殖、沼气、加工、运输、劳务、信息、技术、仓储、销售等多个领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作用较明显。截至目前,全市在工商局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共计266家,注册资金6 987余万元,入社会员13 540人,其中农民成员12 727人,占94%,辐射带动农户8.9万户。2009年交易额达12.9亿元,入社会员较入社前人均增收近万元,辐射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 500余元。

2林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创新能力弱。目前,林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费由领班人自筹,无能力开展大规模活动,且市合作社普遍未收取会费,经费筹措渠道不畅,仅有的经费只能维持学习培训、信息宣传等基本活动需要,而在引进新品种、发展新项目上资金不足。信贷资金匮乏,从客观上削弱了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制约了其发展壮大。

(2)组织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合作社规模普遍偏小,自身经济实力小,服务功能较弱。一般的合作社入股社员仅10多户,比例偏小,形不成合力,中介服务组织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3],在与农民的关系上,基本上处于松散状态,对产业的带动辐射能力还不强。

(3)内部制度不完善。专业合作社虽然制订了章程,但不能完全按章程办事,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不够规范,制度不健全。合作社成员的素质不高,对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的意识淡薄,增加了合作社运作的难度。

(4)部门配合不力。目前合作社主要依靠内部进行经营服务活动,还未引起有关金融及职能部门的重视,缺乏技术指导和支持,以致出现贷款难、技术指导难等问题。

(5)外联市场不够。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的力度薄弱,信息网络仍停留在较闭塞的状态,在跨区域、跨行业、外向型发展上,信息量明显不足。尤其表现在市场信息缺乏、品牌意识差、缺乏企业支撑等方面,导致市场功能弱化,合作效益低。这些都需要有关涉农部门建立综合信息分析处理平台,及时信息,宣传推介林州品牌,提升林州对外形象,拓宽外地市场,帮助合作社实现和外界大市场“接轨”。

(6)品牌效果不明显。品牌是产品的无形标识、有形价值。林州市130多个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养殖、沼气、加工、运输等多个领域,但品牌较少,能走出林州的是林州市东姚洪河米业专业合作社、林州市晨鑫沼气专业合作社等传统产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优势没有放大。

3发展林州市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1)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林州市高度重视,组织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贯彻,并安排农业、财政、工商、畜牧、林业、农机、供销等有关部门,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实行对口服务,使合作社与职能部门工作实现有效对接,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4]。

(2)合理引导,自愿建社。林州市在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坚持2个原则:一是积极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只要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成立条件,只要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流通中有需求,就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建社,不搞行政推动,不片面追求数量。二是“到位”不“越位”。在专业合作社建设中,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特性,各职能部门积极帮助合作社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章程,提供信息服务,宣讲有关政策,不参与、不干预、不干涉合作社的正常经营。

(3)落实政策,扶持到位。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各专业合作社能够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以林政办〔2009〕57号文件转发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当前,正在制定起草林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目标,拟定奖补扶持政策。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信贷资金,用于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资金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加强服务,对合作社注册登记、用地、用电、农产品运输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积极组织各专业合作社申报河南省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安阳市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4参考文献

[1] 董长海,张广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生及发展探析[J].河南农业科学,2009(12):5-8.

[2] 孙广峰,窦爱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取向[J].河南农业科学,2002(3):49.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1太和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太

和县是一个较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在157.9万,年增长1%左右,可耕地12万hm2,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2亿元,年增长3.7%以上。粮食总产103.6万t,年增长0.5%以上。肉类总产量9.96万t以上,年增长2.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8元,年增长8.7%以上。全县拥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3家,总面积0.112万hm2,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3856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

2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方法上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必须进一步研究,加以解决,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来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紧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节奏,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及时改革和更新,导致了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国经济体制不相符,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更好发展。亟待相关单位制定一套系统科学的适应现代农业的方案,以便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良性发展。

2.2相关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为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但有些农业管理人员固守着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接受和尝试新的管理方式,不与时俱进,在处理一些相关事务过程中,执行力相对低下,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认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相关管理的重视程度。

3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构建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

为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构建一个新型的农产品销售体系,实现营销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交易方式的现代化,批发市场的功能齐全化,物流配送系统的高效化,以连锁超市为主体的销售常态化。

3.2加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的潮流,应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逐渐将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培育优秀的人才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生产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向农民反应市场运行情况,促进农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

3.3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的组织,合作社的成立节省了农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农民市场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为更好地进行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应的改革。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人力因素、制度因素、物质因素、商誉因素等关系到合作社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商誉因素与物质因素影响显著。要打好信誉战,创名优产品,做强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合作社的盈余,除一小部分留作公共积累外,大部分根据合作社成员与合作社发生的交易额的多少进行分配,实行按股分红与按交易分红相结合,要做到让每户农户满意。对农民合作社的物质资源进行适当增加,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盈利能力及自身的服务能力。

3.4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思维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往落后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农业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消除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行规范化管理,定期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立适应时展需求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推动农业经济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进步与发展。

3.5实行农业经济产业化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重庆市;农业保险;对策建议

一、重庆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2014年以来,重庆市已开展农业保险险种28个,其中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26个,财政补贴保费约2.3亿,参保保额约110亿元,参保农户约115万户(次),已决赔款1.25亿元,商业性农业保险险种2个(肉牛及林木火灾);政策性险种中,中央财政支持有能繁母猪、奶牛、生猪、水稻、玉米、马铃薯等9个险种,市级财政支持险种有柑橘、蚕桑和渔业养殖保险3个险种,各区县自主开发了牛、羊、禽类、魔芋、辣椒、烟叶、花生等15个政策性保险险种,蔬菜价格、生猪价格保险展开试点。目前,重庆市获准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有阳光、安诚、人保、中华四家。农业保险风险控制水平有待加强。重庆市多山地、丘陵,农户分布较为分散,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单个生产规模较小,给农业保险的宣传和承保带来一定困难。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2年,重庆市农业保险平均赔付率为63.3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17%,农业保险风险控制水平有待加强。农业保险发展程度较低。2004年至2012年,重庆市农业保险保险深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值)总体呈递增趋势,2012年农业保险保险深度增至0.001358,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02690,重庆市农业保险发展程度较其他省市仍然偏低。农业保险普及程度不高。2004年至2012年,重庆市农业保险保险密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的比值)总体呈递增趋势,2012年农业保险保险密度为32.12,但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35,农业保险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与其他省市相比仍有待提高。

二、重庆市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不健全,基层工作人员能力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目前,重庆市的农业保险机构基层服务网络不健全,在乡镇、村社无保险服务站(点),从事农业保险服务的人力不足,难以承担大范围、集中性的繁重查勘理赔工作,农业保险组织体系的主体作用很难体现。各区(县)负责农业保险工作的机构,多是由各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导致农业保险工作力量分散,机构和人员变动频繁,履职困难。

(二)农业保险经营难度大、成本高,保险公司投入不足

由于农业风险具有分散性、多样性、季节性等特点,且受重庆多山地、丘陵的地理环境以及农户分布分散等客观条件影响,重庆市开展农业保险在标的信息记录、核实、查勘定损、理赔受理等方面操作难度大、所需时间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经营成本远高于其他财险险种,农业保险业务盈利空间有限。

(三)政府定位不明确,道德风险、逆选择问题严峻

在现行农业保险实际操作中,政府干预过多,导致政府处于主导地位,而非引导地位,商业保险公司处于从属地位,无法对相关部门的工作起到互相监督作用,道德风险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优。

(四)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不利于农业保险推广

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和重复性,使得巨灾出现时保险公司无法支付全额赔款。以往出现巨灾时,突发性巨额赔付给保险公司的收支平衡带来极大冲击,严重威胁其经营的稳定,同时,保险公司无法全额赔付保户的损失,导致部分地区农民对农业保险有抵触情绪,不利于下一年度农业保险宣传和推广。

三、对重庆市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的意见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基层服务网络体系,激励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

一是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工作,加深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与农业服务中心、畜牧站等基层部门的合作,探索农业保险机制。二是加大对区县、乡镇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量。三是保障基层工作人员必要经费需求。

(二)探索试点财政全额补贴、经营公开招标的运作模式

选择部分较为贫困的区县和覆盖面广的品种,尝试探索由财政全额承担保费的运营模式,即免除农户应缴部分保费,由政府财政全额承担,实现全乡全镇统保。运作机制方面,结合市场竞争机制,政府制定投保标的规模,并按照市场化原则向获准开展农业保险的保险公司进行公开招标。

(三)建立巨灾风险基金,完善再保险机制

从市级层面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有利于稳定保险公司经营。当发生重大灾害,赔付超过保险公司理赔限额时,超过的部分由巨灾风险基金承担,防止巨额赔付对其经营造成严重冲击,同时更好地保障农户的利益,帮助其尽快实现灾后恢复再生产。

(四)突出市场作用,设置承保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引入承办机构适度竞争机制,择优选择保险机构,在现有承保机构准入机制的基础上,设置市场退出机制,逐步淘汰业务水平低、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差、农户满意度不高的保险机构。

(五)积极探索新型农业保险,建立农业信息基础数据库,提升农业保险可保性

农业农村发展现状范文6

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供电公益性、基础性意义非常深远,且直接支撑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一直以来,由于电力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制约,农村供电企业计划性、垄断性特征非常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供电市场逐渐转向“买方市场”,供电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况且,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农网现代化以及农网补充等工程的不断投入,农村供电企业现代化水平同样在不断提升。从这方面而言,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自我发展,既能够确保农村供电发展的现实需求,也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地。

二、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人才结构发展失衡现象非常严重

农村供电企业整体资产和人员结构大都由乡镇电管站演变而来,直接导致人才结构粗放型特点非常明显。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仅仅占据到总人数的7.8%,大专毕业生则占据到总人数的19.2%,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不仅仅制约着供电企业的长期发展,更使得企业效率长期徘徊不前。

2.农村供电企业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近些年来,在经过农网改造、农网现代化后,农村供电企业已经获得初步发展,但整体电网结构基础薄弱,供电半径偏小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况且,大部分农村供电企业地处山区,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导致大面积停电现象时有发生,最终产生设备使用率低、资金投入大、企业利润回报低等,直接影响农村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3.农村供电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受地域经济因素的制约,加之供电企业公益性特征,导致农村供电企业无法象其它市场经济主体一样,单纯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这就直接束缚了农村供电企业管理的自我创新发展。例如,部分农村较为偏远,用户分散,用电量小,毫无效益可言,但仍然需要投入巨额维护费用。

4.农村供电企业服务成本逐渐增加

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尽管供电企业已经完全市场化,但由于农村供电的社会性和公益性,仍然不免收到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甚至会要求为招商引资提供免费用电。除此之外,行政部门对农村供电企业监管力度越来越大,服务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一方面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增加供电企业的服务成本。

三、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对策

1.建立新型完善管理创新体制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应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将管理创新活动纳入到企业工作议程中,从供电企业的发展实际需求着手,明确管理创新目标、理念和规划,积极与政府部门及农村沟通,已形成全社会重视供电,支持农村供电的新兴发展格局。当前,农村供电企业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村电价体制改革,已形成自我完善,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除此之外,还应该切实加强农村供电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开源节流,增强企业筹资能力,强化农村电网建设,为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2.完善供电管理服务创新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提升服务创新为核心,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不败质地。在这一前提下,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特点,积极探索电力营销管理发展现状和创新方法策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需求为目标,既考虑到客户的短期目标,又将客户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结合。针对不同用户,供电企业可以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并利用阶梯价等相关经济手段指导用户科学用电、节约用电,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做出贡献。具体到农村智能电网建设层面,供电企业应该不断更新自我设备,加强电力体制改革,合理分配电量流向,提升电网负荷率,提高电力影响管理科技含量,提升企业服务整体水平。

3.建设新型供电企业文化体系

农村供电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性质、基本定位和具体使命,结合农村供电用电的实际情况,从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治企方略层面,打造属于自身特点,又兼具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改变过去传统企业文化的单一内容。农村供电企业文化建设应该让所有员工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基本理念,创新企业文化意识,已形成良好的工作精神、工作姿态和工作理念,充分展现出新时期农村供电企业的管理创新文化。

4.实施电网规划与建设创新

根据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求,供电企业应该认真规划,长期建设,认真测算农村实际用电情况,完善农网规划,将农村电话规划建设创新计划纳入到基层政府建设整体规划中,努力实现电网建设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和谐发展。农村供电企业还应该不断正确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提升农村电网创新建设审批效率,统一辖区内部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从法律层面、政策层面两个角度争取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赖佳栋.电网企业管理创新之探索[J].管理世界,2007,(1).

[2]董海波.地方供电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广东科技,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