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范文1

摘要:当前,新兴的传播途径使得大众的审美心态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各种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潮相互冲撞,对原有的艺术哲学的形态和价值观念形成冲击。本文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艺术哲学角度对艺术价值观念进行探讨,帮助变革和整合新的艺术价值观。

关键词:艺术哲学;艺术价值;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62-01

在艺术哲学领域,艺术价值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艺术价值观,作为认知过程中主体对艺术价值的评判,对整个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艺术哲学

通常所说的艺术哲学,是对作为人类审美活动集中表现和高级形态的艺术进行哲学思考和研究,是黑格尔对他的美学的定名和定位。黑格尔把美的范围定为艺术,艺术的美正是他在美学中所讨论的,他的美学在范畴内就是艺术哲学了。

实际上,艺术哲学是对艺术作品的内涵及价值的重视和肯定。艺术哲学要在精神层面让艺术离开美,回到本真的真理概念,艺术的真理就只是艺术真实,是我们生活进入到艺术心灵的真实,不同于外在生活本身的真实,也不同于符合客观事实的认识。艺术的来源或者说源泉应该是心灵对生活的感受以及体验,而不直接是生活本身,也不是观察对象本身。

二、关于艺术价值观基本概念

艺术价值作为价值的一个具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受一般价值规范。基于艺术的一些概念,艺术价值并不能认为是一个单一的价值体系,而是一个包含着多元价值导向的综合体。

艺术价值不是独特的自身闭锁的世界,艺术具有功利意义和科学认识意义、政治意义和伦理意义。如果这些意义不交融在艺术的审美冶炉中,如果它们同艺术的审美意义折衷地共存并处而不有机地纳入其中,那么作品可能是不坏的直观教具,但是永远不能上升到真正艺术的高度。可以认为:艺术价值是艺术作品在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需求。艺术价值也是一个以审美为主要需求的价值系统,它是整个价值系统总的一部分,受到一般价值属性的规范。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还表现为对评价事物有标准。因此,艺术价值观就是关于艺术价值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观点学说,是人们反映、认知和评价艺术对于人的意义过程中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和思想。这种观点和思想构成了艺术价值认知活动主体内在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在认知上要将艺术价值置于一定的价值观之下,艺术价值观既受到艺术价值的影响,又要对艺术价值发生规范作用,艺术价值需要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之下进行创作,并升华为一定的价值观因素。

三、艺术价值观的特性

刘纲纪在《美学与哲学》一文指出:“由于构成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精神内容和外在的感性形象都来源于生活,都是生活的反映,因而从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关系来看,艺术是生活的反映。” 艺术价值观作为一种普通的社会意识,一方面它反映出社会文化和心理的转换,另一方面体现出个体文化心理的结构。同时社会生活的发展状况与该时期的生活形态、普遍审美需求以及文化心理结构,它的普通性和独特性表现在:1、艺术价值观是艺术主体在价值追求和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思维框架和评判标准的观念或者体系,具有一定的评判性。2、艺术价值观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形成,就会在长时期内影响规范人们的艺术活动及相关审美活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持久性。3、艺术价值观对于艺术接受者、创作者都有潜在驱动和引导的作用,是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具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性。

艺术价值观客观性表现在:1、艺术价值观反映客观事物。艺术价值观是对艺术价值的反映,艺术价值同其它任何物质性的价值观念一样,是属于客观社会存在的,艺术价值作为主客体关系的产物。2、艺术价值观对价值的评价具有客观性。艺术价值观反映的是主观动机或者主观欲求,所体现的价值也不是受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而是受自然生活条件和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艺术价值观的客观性是艺术价值观合理存在的基础,使得艺术价值观有自身的客观标准。

四、艺术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任何一种艺术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由此制约着艺术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也使得它表征出要符合规律性的特征。艺术价值观作为价值的特殊形态,有着自身的规定性,它是主观和客观、时代性与永恒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任何价值观在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和区域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民族性、群体性甚至于个性,艺术价值观同样也受时代、区域、种族甚至个人的影响,在评价标准上会有不同。艺术价值观在对艺术的评价时还要考虑到受时展、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国家区域政治体制、社会价值观、大众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些影响以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形式隐藏在评判者心中,但是又是大家所公认的整体标准,这一标准有助于对艺术价值合理的评判。

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范文2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case of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 how to use innovative ways to complete the task of classroom teaching is discussed.

关键词:《实现人生价值》;教学;创新

Key words: "realize the value of life";teaching;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1-0161-02

1教学目标构想

1.1 本课教学内容的依据是新课标4.11~4.14规定的关于价值与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的相关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理论性的突破要克服空洞;对实践性的解决要摒弃说教。

1.2 本课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核心内容是在如何看待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本课与前面内容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讲清楚哲学的科学性,正确引导学生探索人生与社会;树立理想与目标;坚定信念与决心,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1.3 本课是全书的逻辑重点和难点。重点为落实思想教育性,难点是论证理论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在坚定理论科学性的基础上,自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完成的目标。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应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树立起在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进而明确人的价值是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人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创造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难点:价值观的内涵与特征;人民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4教学对象分析

基本情况:美术专业高三毕业班学生,学习方面有一定的紧迫感,相当一部分同学求知欲望强烈,但实际基础偏差。面对专业与文化两方面的压力,有迷茫和畏惧感。迫切需要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激励。

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哲学课的优势,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现状,在培养辩证思维能力方面狠下功夫,无论是对高考还是对今后走上社会,无疑都是有益的;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价值、信念的教育使学生能正确对待眼前的高考和今后的就业,意义更为深远。

5教学方法策略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有三大方法与策略:①情境设问:以教师为主。精心设计问题,导入新课,启发学生对全书基本原理的理论再现,有一定的复习作用,并做到承上启下。②培养思辨:教师学生互动。对情境问题的探讨中,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培养学生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识马恩哲学的科学性。③知识梳理:以极其抽象高度概括的手法对哲学的两大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一个立体架构的梳理。这既是高考复习的客观需要,更是哲学为什么值得信仰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完成12课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6教学过程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讲第十二课:“实现人生价值”。这是生活与哲学的最后一课,是哲学理论的逻辑终点。它将最后告诉并要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以及人生。理论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正确的指导人们的实践。这也是我们高中阶段政治课的最后一节新课,我非常希望能在这节课里与你们共同分享我一位思想品德课老师长期以来所固守的坚定的信念以及我的人生目标。

因为是哲学课的终结课,所以我希望大家要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过把哲学家瘾如何?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当做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今天我们也来考虑几个哲学家考虑的问题:

课堂讨论1:

请同学们从哲学的角度回答问题,并指出其综合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指导阅读,建立知识体系表:

本课考点集中在三点上:第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第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是什么;第三,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是什么。

课堂讨论2:

①你愿意别人说你是聪明的学生呢,还是愿意别人说你是善良的学生?(只能回答一个。)

②你是否曾经努力帮助过别人,你为什么要帮助他(她)?

对问题①的讨论,包含了学生对人的价值和价值观导向的认知和理解;对问题②的讨论,直接针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判断与选择。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暂不做评价。

课堂讨论3:

(由故事入手,谈我的人生感悟,侧面、客观的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

1907年,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他10岁的儿子马克西姆・彼什柯夫也在那里住了一些日子,并在院子里栽了一些花。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高尔基给儿子写了这么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离开以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请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首先表述自己的观点)

“‘给’永远比‘拿’愉快”是我33年教师生涯的深刻体会:爱心是教师职业的根本,无私奉献是教师职业的天职!

(简单评价高尔基;观点的提出是“以小见大”,哲学啊;共勉。)表现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课后心得:

①你最钦佩的人是谁?列出他(她)身上的三种品格。

②什么是你生活中最想追求的?谈谈你的观点。

③如果你是一位企业总经理,你需要一个助手,你会用什么样的标准来招聘他(她)?

通过问题的思考,评价、检查、纠正、树立个人的人生价值观,提升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在你们即将离校的时候,与大家讨论人生问题,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7教学体会与反思

7.1 选课意图

这是哲学课的最后一课。一般都不会做公开课内容的。理论性不强,不是考试重点(本单元的十一课是重点);独立成章,容易流于说教;可读性强,热闹容易,想突破难。所以,从未下功夫琢磨过这课。选这课是出于一种挑战心理。

出于这种心理,所以就一定想要有突破。从哪里突破?联系学生生活、教材要求、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完成本课教学任务。因为本课实际是对全书做了复习和总结,所以我个人认为,这课的教学思路是有一定创新的。

7.2 教学思路

这是深圳艺术学校高三毕业班哲学的最后一课。课程设计必须围绕这一事实展开:

首先,这是一节哲学课。哲学是一门思辨的学问;中学生学习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科学的、辩证的思辨方法来启迪“心智”,去认真思考世界、社会和人生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而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这是一节高三毕业班的哲学课。该课既要教育学生如何运用科学真理去指导人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坚定信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突出高三毕业班的特点,以新固旧,反复梳理双基,强化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因此,本课采取复习课式的“新课旧上”,不做课文的逐段逐层分析讲解,只做高考知识点的优化梳理,节约课时,提高效率。

第三,这是一节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结束课。思想品德课都蕴涵着科学知识和思想品德双重内容。特别是《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课,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更担负着帮助学生确立科学信仰、坚定必胜信念的时代重任!密切结合当代现实生活,传播科学真理,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哲学的注意、兴趣、思考,进而自觉信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使他们茁壮成长。

基于以上三点,本课突出的针对性训练是:①对高考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②对高考的知识体系、双基架构的梳理;③对毕业班学生加强信仰、信念、信心的教育与培养,最大限度的帮助其顺利渡过高考这一重大人生转折。

老教师想创新,如同“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备课过程中有许多艰辛: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做课件耗时太多;体会感触也颇多,特别想和大家分享。

7.3 体会建议

7.3.1 体会: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是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会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我们是艺术学校,还要加上有多少个专业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种课程就会有多少种教法。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无定法”。它给了我们无限的上升空间。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创新教学都是无止境的。不要小瞧任何一课的教学!上好每节课是每个老师的天职,要像企业家那样:每节课都要有品牌意识;要像艺术家那样:每节课都看做是自己的舞台生命;要像母亲对孩子那样:每节课都看做是自己孩子的进步成长…

特别是对年轻教师来说,既然已经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努力认真的去做。说近了是对不对得起你的工资,说重了是想不想有点人格魅力,说远了是愿不愿意为社会做点贡献?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教师必备的品质。

7.3.2 建议: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将学生发展的需求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体现艺术中专的特点。特别是文化课老师,不要总是死磕那点书本知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另外,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体验、参与、启发,必须注意:避免表演式的活动;课堂活动不是为了验证知识。内行评课是看功底,花架子没用的(举自己的例子)。

7.4 教研目的

目的之一: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教法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趋于年轻化。如何上好每节课,如何上好艺术学校的每节课,对每一位年轻教师来说,都是需要认真思索、不断研究的。他们无一例外的必然面对三大问题:①驾驭教材;②组织教学;③教育学生。从而决定了年轻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备教材、认真备学生。并结合学校的特色,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希望对青年教师能有所帮助。

目的之二:与各位同仁分享教育教学感受

各位文化课同仁90%以上来自普通中学。如何适应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的要求,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在特色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处理好文化课与专业学习的关系,完成特色育人任务。都下足了功夫,各有绝活,精彩纷呈!政治课教学、政治课教师在探究特色教育教学方面更是义不容辞。本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愿与大家分享并敬请指教。

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范文3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价值导向;人文性

一、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现状简析

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转型时期,正处于精神成人关键时期的大学生面临着价值观多元化、混乱化的困境,由于当前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相对滞后,许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和困惑,甚至造成价值观扭曲、心理疾病等严重后果。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因其学制短、专业教育繁重等特性,在价值观教育领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和用人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许多高职院校重专业,轻素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价值观教育难以得到保证。除此之外,课业紧张、师资薄弱、文化氛围缺失等软硬件问题也极大地限制了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许多学生陷入了功利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等价值误区,对其身心健康乃至学习和今后的就业均产生不利影响。目前,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实现,其主要教育方式则是思想政治类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当前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教学内容教条刻板,教师主要以知识灌输和应试为教学、考察手段,很难引起学习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情绪,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引导。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主要还包括心理咨询、讲座等方式。但是这些方式或者参与面不够广,或者影响力不够深入,难以产生预期的效果。

当前社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升级,高职学生将逐渐成为我国劳动力的中坚力量,而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则是除了专业技能之外同样应当具有的就业条件。因此,探索多种有效途径加强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高职院校价值观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

价值观是指导人类的实践的重要因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均处于一定的价值关系,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和满足一定的价值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观便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尺度,是人们各种行为判断的依据,它对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才有正确的价值目标选择,才能把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价值成果的积极追求统一起来,才能使主体的活动既沿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又沿着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预想的目的。即使遇到各种曲折和考验,也会坚定不移地向着这个经过选择了的价值目标奋进。”[1]由此可见,加强价值观教育,对于高职学生的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要实现高职价值观教育的真正有效性,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题,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探索真正适合高职学生的教育方式和途径,而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人文类通识课程显然是一个绝佳的方案。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其中包括大学语文、影视鉴赏、社交礼仪等诸多人文性课程。调查显示,学生对于这些课程报以浓厚的兴趣。许多学生表示,此类课程既能调节身心,又能增长见识,是对专业教育的有效补充。事实上,人文类公选课的意义不仅在此,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往往被忽略,而这些恰恰是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以大学语文为例,此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文学作品为蓝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2]可见大学语文的功能,远非掌握母语技巧这么简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校大学语文,也便是学习本民族及其他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价值观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一切文学都基于作者的某种价值情感,文学的思想与精神,便是作者价值观的传达与呈现。

基于这种理念,我们不妨以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为蓝本,通过教学内容与思想的有机渗透,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推进人文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隐性的价值引导,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和综合素质。

三、大学语文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

要实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价值导向功能,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进行反思和调整,树立起“大语文”的概念。

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以文本赏析、文学史梳理、语言学应用等模块进行教学活动,不管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只是中学语文的升级和扩充,其人文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掘,价值导向功能亦十分薄弱。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大语文”重新界定了语文的范畴和功能,在这种界定中,教学不再固守“文学”的藩篱,而是将其与“历史”、“哲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贯通起来。其目的,并不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在于“凸显语言文学对于培养和陶冶全面的、整体的“人”所应起的积极意义,在于使人懂得感恩,并在心意上自觉地涵养真诚和谦逊、秉持善性和良知,在行动上自信地追求美好和光明,从而使人真正地成为有道德、有境界、有人格、有个性的文明人、文化人。”[3]也就是说,“大语文”所关注的,乃是知识背后的人文精神,即不同思想、不同智慧、不同情感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体悟,而这其中,便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呈现。这种不拘泥于知识点,而注重于人文关怀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精神成人”,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此,我们可以对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调整,一方面要拓展作品的范畴,除了文学作品,一切能够反映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代表性文章均可纳入;另一方面要改变教材的组织结构,将传统教材中以年代、文体、功能分类的方式变为以主题模块分类的方式进行教学。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可以作为这种教学改革的参考案例。

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不同,《大学新语文》完全淡化了文体、年代、学科的界限,而分设若干主题,每一主题之下收集若干篇不同的文章。以第一章为例,第一章主题为“大学之魂”,主要探讨大学精神的所在,在这一章中,编者共选取了《雾里的剑桥》等六篇风格各异,但主题统一的文章,而在章节末尾,则有《编者的话》一文,对本章节主题及选文进行适当解读。在后续章节中,每一章都有自己的主题,涉及青春、仁爱、爱情、自由、良知等各个主题,文章的作者来自文学、教育学、政治学、自然科学、艺术等各个学科领域,文体包含散文、诗歌、小说、书信等各种样式,而每一章后均有编者的点评。很显然,这种编排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脉络的清晰。最重要的是,每一个章节主题都与学生的现实密切相关,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从《大学新语文》的设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语文具有巨大的教育潜能,每一个教学模块都是一个主题,而每一个主题又往往蕴含着独有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广大教师真正需要挖掘的教学财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更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思想、精神和情感进行深入思考、体悟。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文本作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不断塑造、修正自己的价值体系,而这,正是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学贤.价值观对于实践主体行为的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2)

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范文4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课为主要渠道,通过比较,使之认同正确的世界观。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当中,庞大深邃、渺若渊海的思想,广大精微、高深洪博的观点,通幽洞微,开物成务的方法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丰富自己内心的强有力的武器。

2.重视思想政治课

精神和物质能够同步才会让生命更自由。然而,放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尽如人意。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心不在焉,一些教师教的漫不经心。现代社会,物质发达,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如稻麻芦苇,许多学生思想不成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压力重重,习气累累,问题多多,要注重实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要具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充分发挥理论导向作用,使之为实践性教育与教学改革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政治课思想博大,理论精深,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精髓,足可以引领学校的实践性教改。

3.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要

在中学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与心理日趋成熟,但由于还没有走入社会,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有相当的局限性,并且由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强好奇心重,所以在这段时间要加强对他们进行思想方面的引领,使之走向正途。要引导学生们志须如宇宙恢弘,心要似莲花高洁,要让他们认识到伟人为世人谋利益,凡夫替眷属求资财;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让他们了解宇宙的真理;要让他们用博大的胸怀,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要让他们对“情之最可宝贵者,无如真诚;爱之极被称扬者,莫过无私”有深刻的认识;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要教给学生们不仅要有正确的认识、有正确的判断力,有详尽的分析,有完整的认识,从而对哲学能够深信不疑。

4.注重课堂模拟

模拟教学,反映社会关系的实践先行一步,让他们认识到精神之富和道德之贵,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使之学会与人沟通圆融无碍,效先贤之丰功,仿豪杰之伟绩,而且教师率先垂范,师生相处其乐融融、真诚沟通、彼此互助;让学生在情境化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走入社会后要具备的的综合素质。

5.弘扬

哲学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现象,促进人们道德素养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人们的认识层次,净化精神境界。作为真正的科学,哲学为人类提供了彻底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则,举世奉为圭臬,无可替代。也只有在哲学的指导下,才能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够快速的的顺利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前进,才能够对整个社会进行伦理教化,才能够勇敢地的面对自然,才能够正确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才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综合素质,祛除落后的思想,克服缺点,减少瑕疵,解放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圆满,从而能够升华自己,实现人生的最高的价值。

6.思想政治课结合专业桴鼓相应

思想政治学习结合专业形成复合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思想政治学习理论抽象,和学生将来准备选择的专业课结合进行实践具备完美的多维度结合,虽然谈起专业有些过早,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促进。众所周知,是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的,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曾经是科技工作者,这些对他们管理国家都有莫大的帮助。

二、从社会时事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例也可以成为思品课德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是学生看见的、听到的,所以容易受到熏陶和感染。首先,课堂讲课素材要尽可能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从学生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因为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所以学生倍感亲切,觉得有话可说,课堂上学生讨论起来也是条条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见,课堂的上学生提得“为什么”也特别多,气氛也特别浓,连平时最不爱讲话的学生此刻也按捺不住举手发言。这样,他们个性在得到张扬的同时,品德与行为也潜移默化的得到了塑造。其次,教师也要适当引入一些社会时事热点问题。用热点阐释观点,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该做,是正确的;哪些事不该做,是背离道德底线的;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及时地进行教育,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与习惯。

三、利用多媒体,回放历史,加深知识印象

思想政治课的实践要具备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充分发挥理论导向作用,使之为实践性教育与教学改革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政治课思想博大,理论精深,囊括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精髓。但是,只有多媒体的帮助,学习才转变为轻松愉快。《生活与哲学》的讲授中,播放了两位历史上的哲学家的生平与思想,加深了学生对生活与哲学的认识;教授《经济生活》中《股票、债券和保险》一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股票的印象,我播放了纽约1929年大崩盘录像,一个小时内,11个投机者自杀身亡,引导学生们认识到了合理投资、正确投资才能够利国利己,同学们触目惊心,本课时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度非常高。

四、引导学生开阔视野

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范文5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价值观建设 哲学 视野

一、高校校园价值观建设的内涵和功能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也是每一个大学在长期的发展当中历史积淀而成的,它体现着大学发展自身的特点、传统价值,而校园价值观是校园文化建设最深层、最隐蔽的因素,既价值标准。高等院校文化建设中,价值观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高校校园价值观建设的内涵

费希特曾经说过“精神是学校的魂魄,精神在,学校在。”。可见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精神文化包括校园价值观、校园精神与校园形象的有机结合,所以校园文化价值观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校园文化价值观,是全校全体师生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校园意义的终极判断,是学校发展最本质的动力源泉和基础,体现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选择。就校园文化价值观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学校使命的认知和态度,规定着全体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在学校文化中具有统摄作用。例如,如果学校的价值观突出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教育教学中,就要关注学生的自由、审美、个性的发展。把自由发展多元化的个性还给老师和学生。如果学校的价值观侧重的是提高学生成绩,追求升学率,那么无疑学生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将被压抑。

(二)高校校园价值观建设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意识的文化,即在校园这个特殊的地方,试图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或者活动载体,主动实施其对校园中的学生和教职工的影响,以实现传递、内化与再创造,为学校教育服务。因此与其他社会文化对社会主体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所区别校园文化价值观主要有以下四种功能。第一,示范和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示范功能主要是指学校文化主体中优秀人物对其他人员的示范作用,这就包括学校领导对全体师生的示范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师范作用、学生对教师的师范作用用等等。学校文化的塑造就是为了通过文化精神的引导使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最终顺利实现学校共同的目标。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助于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第二,约束和调适功能,高校校园价值观具体是指通过建设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以实现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塑造,使学生和教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校园文化价值调适主要有对环境的调适、对人际关系的调适和对心理的调适。第三,激励和凝聚功能,校园文化价值观建设能够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内在的动力,朝着自己期望的目标发展。通过调适实现培养“四有”新人的新教育目标。凝聚是通过共同价值和共同目标的整合把个体凝聚在一起。第四,规范和熏陶功能,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同社会中其他事物一样,校园文化也是在矛盾斗争、在对立统一中发展。要使得学校各个组成部分完美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校园文化的规范和熏陶功能,通过校园文化的规范和熏陶功能,使学校内部成员受到必要规范。

二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价值观建设受到的影响与失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现在社会处于转型期,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双重挑战。校园文化价值也受到了各种仪式形态和文化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当前校园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离的价值观越走越远。

(一)传统和西方价值观念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人们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中华一些传统美德如助人为乐,爱岗敬业,尊老爱幼等道德价值观被传统价值观的糟粕和西方价值观念所歪曲,中华传统文化有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有糟粕的一面,因为刻有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和一百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从不重视个人价值和个人自由,更多的是压抑个性,这些观点严重束缚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扼杀青年的个性成长。校园文化价值观建设应当对糟粕进行批判。

某些西方国家学者从本国利益或西方传统价值出发,企图把“西方中心论”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来强化统治世界的思想。与此同时,他们想通过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年进行思想上的同化。在西方价值观念中,个人至上等极端思想在大学校园蔓延,导致了校园一部分学生“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西方价值观念中“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自由观导致了校园文化当中自由、随意、散漫行为的出现,学生想上课就上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没有顾及对他人的感受,缺乏责任感。西方的幸福主义助长了校园的享乐主义人生态度。在这样条件下,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反对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坚持一元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兼容发展。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校园价值观影响下的失范行为

随着体制转型,竞争的激烈,利益的多元化,很多大学生放松了自己的道德修炼,思想日益空虚,行为失当,出现了校园文化价值失范。很多校园里的大学生把爱岗敬业、拼搏上进的精神抛之脑后,挥霍、浪费、攀比,并利用网络传播他人隐私当做世上之事,逐渐将理想和信仰淡化。更有一些大学生无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相互欺骗,以假乱真,考试作弊手法多样。另外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学生少了,追求时尚、比穿比吃的学生多了。这些大学生校园文化师范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校园文化建设,而且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理文明也十分不利。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思想建设是主要阵地,各大高校必须把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放在首位,从大学生心理出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 以哲学为指导构建校园精神文化价值体系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有中国特殊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的发展方向,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就是要以哲学为指导,形成化的校园文化价值体系。

(一)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下构建校园文化价值导向

校园文化价值和唯物史观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哲学唯物史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来源之一。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新潮流,抓住机遇,化解风险。集中力量解决校园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大学精神的建设。唯物论可以认清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与特点,更可以作为校园文化价值观建设的导向。

(二)在实践观的视野下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价值标准

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这里实践活动的对象性质,即它以人为主体,并通过一定的物质中介手段作用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主体是师生员工,客体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内容要目标明确、具有实效,能促进学生发展。首先校园文化价值实践性要体现高校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索精神。在每个年级的学生教育中,要通过专业教育、实习实践、职业生涯培养,引导大学生参与。实践能力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求大学生们能在实践教育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进而激发学生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其次,实践精神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学校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大学生应以实践方式在社会中锻炼成才。最后必须立足实践,培养自我实践精神。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场所,大学生自我实践的主动性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出来。高校校园文化价值观标准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

(三)在辩证法的视野下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辩证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因此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价值观必须处理和认识以下两组重要的辩证关系,首先是个体价值原则和集体价值原则的辩证关系,高校校园文化价值观建设要以价值理论为指导,即批判、借鉴西方个体价值观中合理的东西,又要批判中国传统价值中忽视个体,只重视群体的观念。坚决反对个人极端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还要坚持社会主义利益观,个体要以“三个有利于”这一整体价值标准为尺度和根据,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大胆开拓进取,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时候实现自身的价值。其次是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与文化整合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校园文化的创新,首先要进行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指在利用学校特有的文化资源在整合过程中,使不同或矛盾的文化特质在互相融合后形成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实现校园文化创新。对于校园文化整合,重点应在校园文化的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上,建立一种新校园文化秩序。文化创新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大学校园文化创新一定要汲取校园文化精髓,继承校园文化的优秀传统,积累和凝聚新的发展模式,形成创新教育理念。

(四)在全面发展学说视野下构建高校校园文化价值观归宿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科级发展的需要出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推进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的发展。全面发展的观念要求我们教育必须转型,教育观念必须转型。我们应该确立校园文化是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终生化的、民主和和多样化的文化价值新概念,必须确立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育教育观。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今天的教育就是未来的政治,我们必须本着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从哲学的高度全方位思考和评估校园文化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对于校园文化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大龙.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点.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9

【2】 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政治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范文6

(1)命题立意:坚持“三维一体”,体现课改导向。试题充分考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首先,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知识的考查。其次,试题强调对学科能力的考查,凸显探究性。如安徽卷38-2题以“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为背景,有意识地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教材知识的运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现实生活中“道德困惑”的分析、探究、解决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再次,试题重视正确的价值引导。如天津卷14-2题“雷锋和鹦歌岭大学生以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为乐。结合所学知识,探寻他们为何以助人、奉献为乐。”考生阅读试题材料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不仅成为接受知识和能力考核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过程。

(2)命题情景:关注社会生活,彰显学科特色。首先,试题的取材源于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如天津卷12-2题、广东卷36-2题的“深化改革”问题,山东卷31-2题、安徽卷39-2题的“思想道德建设”等,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有利于考生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情景取材地方化,展示地方特色。如福建卷34题“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问题,浙江卷40-1题“(浙江)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问题等,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利于培养广大考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

(3)命题风格:设问巧妙新颖,适度创新求进。首先,试题的设问强调在特定的情境下分析和解决特定的问题,强调问题和具体情境的结合,而且角度新颖多变,如同样是“顶层设计与深化改革”热点问题,天津卷12-2题是从“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角度考查的,广东卷36-2题则是从“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放开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角度考查的。其次,“大热点小切口”,设问指向更加明确。如安徽卷36-3题 “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深度考查考生的分析演绎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2.对2013年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备考复习的启示

(1)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注重考查考生的知识储备量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因此,考生在备考复习中要吃透考试大纲,重视课本知识,并对每个考点涉及的知识内容和要素的研究做到条理化、具体化,尤其要对在知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对学科体系起支撑作用的主干知识做到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形成学科知识网络,从而更牢固、准确地掌握知识,更有效、正确地应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