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经济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经济前景

绿色经济前景范文1

关键词:绿色经济,塘沽,建议

Abstract: the green economy is the new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the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 i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evitable choic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ea as the binhai new area in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tanggu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uts forward the key development green economy tanggu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green economy, tanggu,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发展绿色经济的社会背景

当今社会,世界大多数国家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环境恶化等多重危机的重要对策。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出现了资源危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发展绿色经济已被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理念,也是201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的两大主题之一,绿色经济将成为加快经济增长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力结合点[1]。

天津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致力于把天津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宜居城市。全球首届绿色经济峰会在天津开幕,世界大部分百强企业代表以及在国内外经济界有影响的人士汇聚一堂,围绕“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未来全球复苏的契机”的主题展开研讨,积极商讨应对金融危机、发展绿色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举措,共同探求扩大互利共赢合作的机制和途径。张高丽指出:要以本届峰会在天津举办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加强绿色经济合作,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塘沽作为滨海新区核心区域,如何立足自身情况,结合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发展塘沽绿色经济,是我们塘沽各级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绿色经济的定义

所谓绿色经济,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2]。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追求环境效益,即发展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环境保护;另一方面是指在从事环保行动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按照以上定义,我们可称绿色经济为环保型经济或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把原有非环保型经济体系的面貌转到环保型,即对原有经济系统进行“绿化”改造, 它包括使用高效和可循环利用的原材料、减少或替代对环境有危害物质的使用,改进原有生产工艺并开发先进工艺,达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并控制排放量稳定达标,从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二是发展包括高新科技项目、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发展这些有利于改善环境的产业不但能减少进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资源投入,还能通过节约资源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3,4]。

三、塘沽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与不足

在绿色发展的框架下审视塘沽的经济现状发展,可以发现塘沽的优势与不足如下:

1、政府政策支持、高新产业密集是塘沽的优势

滨海新区是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先行区,国家有关部门围绕支持滨海新区的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现代服务业等出台了财政、税收、土地、政府服务等一系列政策,从各个方面为企业和项目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区在金融、涉外经济、科技等方面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也为实现科学、和谐、率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塘沽地处滨海新区核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现在正处在全面开发开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不断实践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石油和海洋化工、船舶与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迅速崛起,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优势产业已为塘沽下一步战略发展构筑新的优势。

2、传统工业布局、生活污染是塘沽面临的课题

塘沽辖区煤炭占能源结构比例偏高。塘沽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焦炭所占的比重高,占据主导地位,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首要根源,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主要贡献者(95%以上)为矿物燃料类排放源所致。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布局与塘沽社会现有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生活废水污染日益突出。虽对辖区内超标工业污染源分期、分批的限期治理,工业污染状况总体得到控制。但是随着塘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人口剧增以及餐饮、娱乐等服务产业快速发展,生活污染对环境影响日益明显。

四、发展绿色经济的重点及建议

针对绿色经济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塘沽的实际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加强塘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力度,提升当地第二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加快天津碱厂、大沽化工厂和新港船厂等污染型企业的外迁。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加快传统商业改造机制步伐,发展金融、中介、配套物流等生产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加大对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塘沽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为主,应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推广力度,充分利用塘沽拥有的独特地理位置,依托特有的港口优势,借助渤海油田,在海水、风力和太阳能资源等方面加以开发和利用,尽快将能源结构向低碳方向发展。

3、引导传统产业加快绿色经济改造

引导传统企业加强以绿色生产为取向,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推广清洁生产。在重点行业全面开展绿色生产审核,引导企业积极建立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并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预案,确保企业在技术创新及绿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4、构筑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推动塘沽绿色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涵盖生产领域、生活领域、生态领域,能全面反映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这样不仅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提供指导依据,而且对政府考核企业的绿色经济水平提供参考。

5、全面推广绿色技术,开发节能产品

绿色技术是绿色经济的重要支撑,应加强塘沽绿色技术的推广。鼓励企业节能降耗,积极开发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及产品,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低水平扩张。落实好国家产业政策,搞好绿色技术改造的政府财政奖励。把好产品环境标识、能效标识监督检查关,使节能产品能深得人心。

6、倡导绿色消费方式,营造绿色生活氛围

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大力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倡导居民节电、节水和垃圾分类和消费品回收等。加强能效标识产品和绿色产品管理,转变消费观念,引导和推动绿色消费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产品,如节能家电、环保型汽车等。提高全社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营造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活氛围。

发展绿色经济是解决塘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顺应这种潮流,从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与利用新、可再生能源、引导传统产业加快绿色经济改造等方面入手,走出一条具有塘沽特点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崔如波;绿色经济:21世纪持续经济的主导形态[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2] 罗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与战略[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吴玉萍,任勇,孙高峰.绿色经济制度体系——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J].环境经济杂志,2005,(23).

绿色经济前景范文2

学术界将“绿色包装”定义为对生态坏境和人类健康无害,能够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根据这个定义,可将绿色包装的特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安全卫生。不同的产品对于包装的需求和规范各不相同,可是在安全卫生的要求方面却是相同的。包装的结构用料和使用的涂料都要对人畜无害,特别是在食品和药品的包装上。第二保护环境。包装从取材到加工,再到使用,最后到废弃的一整个寿命过程中都不能够对环境造成破坏。包装在结束它保护、移动和储存的职责之后,最好能够循环重复利用,以达到其良好的环境适应性。第三节约能源。节约能源又分为两方面的内容,即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包装的取材应该避免采用难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此外,应减少包装加工的步骤,缩短包装制作的生产周期。这样做既保护了地球上的稀缺自然资源,也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电能热能的损耗。在结构设计方面,包装的体积要小,分量要轻,以减少运输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投入。包装特别是商品的运输包装的形状不要追求无谓的繁琐,尽量规整简单,以减少运输环节的压力。

二、推广绿色包装的必要性

1发展绿色包装,是对人卫生健康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遭曝光。假奶粉、假鸡蛋、假胶囊等造假食品骇人听闻。其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是一些工业用料被添加到了食品之中。例如,无良商家用工业酒精勾兑假酒,用工业燃料“苏丹红1号”给食品染色等,这些工业添加剂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包装生产属于工业生产的一部分,不可避免会加入一些工业添加剂。由于包装的特殊属性,它跟食品以及药物等直接接触。随着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强,唯有同时保证包装的卫生安全,使用对人体无害的材料和染料,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

2发展绿色包装,是应对国内外经济竞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在世界上已经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商品加工国,出口商品物美价廉。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阻碍我国的经济发展,想出了种种理由抵制我国的商品。近年来,他们已经不再以倾销和增加关税的方式,转而使用提高绿色包装标准的手段来组织我国商品的出口。为了保障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为了保证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我们必须大力推广绿色包装,努力与国际接轨。

3发展绿色包装,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自然资源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物质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我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使用日益增大。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破坏,“白色污染”、工业废水问题尚待解决,温室效应、雾霾天气又让我们束手无策。推广对环境友好,节约资源的绿色包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环境资源造成损害。

三、推行绿色包装的必要措施

1加强绿色包装材质研发的力度,优化绿色包装的设计

根据绿色包装的4R1D原则,既Reduce、Reuse、Recycle、Recover和Degradable原则,可以看出绿色包装的推广需要材质研发和设计优化两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包装的结构设计中,遵循少量化原则,减少包装材料,反对过分包装。在包装的选材上,尽量使用自然素材,使用本地材料,以减少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的消耗。绿色包装提倡使用能再生,可循环使用以及可重复使用的材质。目前再生纸,再生玻璃,再生塑料等材质得到广泛使用。这些材质依然在回收利用中存在着问题,新型包装材质的研发有待加强。

2规范绿色包装的评价体系

绿色包装的理念很早就被提出,可是对于绿色包装的定义和评价却始终没有一个规范。我认为推广绿色包装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具体化绿色包装的评价体系,量化每一个环节中的最低标准。这个量化的体系中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过程中物料消耗的消耗量,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运输过程和使用过程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包装寿命终结之后的回收率以及不可回收部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3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

绿色经济前景范文3

绿色经济主要的特点是: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加;减少污染;低碳排放;防止生态系统设施与生物多样化的缺失;增加就业与收入。

这里绿色经济被看成是与全球气候改变的一场斗争,是摆脱金融经济危机后未来的方向。绿色经济增长的首要特点是能源效率根本地提高。由此,“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开始普遍使用。绿色经济的概念没有替代持续发展的概念。但是现在不得不承认,很多领域的持续性成果都取决于绿色经济。

因此,我们应动员并重建全球经济以增加对净化工艺技术和自然基础设施的投资,推动经济生态化,防止全球气候改变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要实现新绿色方针,依靠对再生载能体投资为生产电能而使用的非再生资源要降到最小值,同时必须节能。

对俄罗斯来说,“绿色经济”本身是新的概念,实际上还没有在官方文件中使用。然而,俄罗斯近十到二十年国家制定的目标主要还是转向绿色经济的。这在资源使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国家政策中都有所体现。如,在国家中长期发展的主要文件中及俄罗斯联邦总统、总理的发言中均提到现阶段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脱离经济原料模式,而这一任务是绿色经济概念中的中心任务。

绿色经济的社会生态目标总的来说已写入俄罗斯2008年到2020年前国家社会生态发展的长期规划中,绿色经济的最主要目标是提高能源效率,这也是对俄罗斯来说首要的任务。这项任务已纳入2010年制定的到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及2008年颁布的“关于提高能源及生态效率”的俄联邦总统令,同时还纳入2009年制定的能源效率法律中。绿色经济的长期规划中优先发展的资源有:1)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这在2030年之前的能源发展战略中有所提到;2)水资源――已纳入2010年制定的2020年之前俄联邦水发展战略;3)土地资源――已纳入2012年制定的2013-2020年间国家发展农业、调整农业产品、原料及食品市场的规划中。

从90年代开始,俄罗斯就已经很积极地制定生态立法与战略发展文件。除了上述提及的公文之外,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1996年颁布的“关于俄联邦持续发展转向规划”的俄联邦总统令;2002年的俄联邦生态学说等等。2002年还确立了“关于环境保护”的新联邦法。不久前刚刚通过了水法典和森林法典。近期还即将通过关于改进作为现代化技术结构改善与生态经济基础的可行性技术的相关法令。

俄罗斯为转向绿色经济提供了大量良好的资源――人力、物质、技术工艺及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是俄罗斯国家财富重要组成部分。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俄罗斯国家财富结构中的自然资产份额约占70%,而人力资源约占20%,设备资源约占10%。

俄罗斯巨大的自然资源潜能具有全球意义。俄罗斯的地下资源占全世界储量相当大的份额,包含各种矿产:燃料动力资源(石油、天然气、铀、煤);黑色金属(铁矿、锰矿、钛矿、铬矿);有色金属与稀有金属(镍、铜、铅、锌、锡、铝、铝土矿等);合金金属(钼、钨、钽、铌、锆、钒);金刚石和贵金属(金、假铂等);非金属矿产(磷灰石、磷灰岩、钾盐、萤石晶石等);还有宝石等等。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量在世界也占领先地位。淡水、森林资源的巨大储量、未被经济活动动用的生态系统、大量的生物多样化,这些都构成了俄罗斯绝大部分的自然资源。

俄罗斯自然资源在全球起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对发展世界经济来说是自然储藏室;另一方面,大部分资源都是未被经济活动破坏的,大规模对其进行加工、将未开垦的资源纳入经济运营,这一切都对全球经济平衡造成不利的影响。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土地资源。国家占地面积共17亿公顷(相当于1,700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就是农业用地,共占地2.2亿公顷(也就是22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农用地在面积上仅次于超过国土总面积一半的森林覆盖面积。沼泽地占总面积的13%,居民和工业用的人工改造集约用地约占总面积的2%。

俄罗斯领土的大部分没有进行经济活动约占60-65%,这使这部分土地在调整全球生态环境稳定中起到重要作用。使用土地资源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农用地被破坏。事实上,俄罗斯的所有地区都存在土地状况变差的情况。土壤侵蚀、通货紧缩、沼泽化、土壤盐渍化、沙漠化、全球气候变暖、农用地上灌木及小林地区滋长,以及其他导致农用地肥力丧失和因经济运营而造成的改变情况都在加剧发展。

俄罗斯属于有丰富水资源保障的国家。俄罗斯多年平均的再生水资源占全世界水流量的10%,每年4300立方千米。俄罗斯水资源的基础是河流水量,河流总长度约为800万公里,河流的主要流域都流经俄罗斯领土,仅有5%流域流经其他毗邻国家。

在利用水资源的时候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水在俄罗斯领土分布不均衡。在已开发的俄罗斯欧洲部分集中了超过70%的生产能力,却仅有不到10%的水资源。

近几年来自然资源的引水量为70-80立方千米或者大约是再生水资源的2%,河流流域的引水量达到50%或更多。俄罗斯用于运输的水流失量达到每年8立方千米。由于技术水平低、土壤改良系统和水利建筑工程的大量损耗每年超过4.8立方千米的水量。由于集中给水系统技术方面的不合格状况每年大约有3立方千米或者超出注入自来水网总水量的20%的损耗。俄罗斯联邦每年有约17立方千米的污水产生,污水主要来源于住宅与公共事业、工业及农业系统,它们排放超过90%的污水。

俄罗斯的森林供应居全世界第一位,拥有超过世界林地和木材储量的20%。从经济和环保的意义出发,从森林管理角度来看,森林分为三类。第一类森林是有防护性、水源性和消遣。这部分森林仅占森林总面积的22%,这类森林不会用于开采使用。第二类森林(约占森林总量的6%)由于前些年砍伐过度,已不具备很大的开采价值。通常这类森林分布在居民高度密集地区和地上交通要道,以及亟待恢复森林资源的地区和靠近工业中心的地区,主要是要保护这类森林。这类森林在不破坏其再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大量开采。第三类森林实际上占总量的72%。这是用于经济发展和开发储备木材原料的主要来源。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木材储量超过830亿立方米,其中包括超过50%的成熟木材与过熟木材。木材总储量中占75%的是针叶树种。木材储备在俄罗斯领土分布并不均匀,主要集中供应木材的地区在东西伯利亚、远东和西西伯利亚经济区,占总储量超过70%。俄罗斯的地下资源包含了世界上碳氢化合物能源的大部分储量:石油的13%,天然气的34%,煤的12%。俄罗斯国家巨大的自然资源潜力取决于各种资源开采的复杂性、为将资源投放经济运营而必须进行的大量投资以及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与此同时,可盈利的资源在逐渐耗尽。对俄罗斯来说,近20-30年来石油资源匮乏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可盈利的可开采的矿物储备正在耗尽。伏尔加-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地区的矿物储备也在耗尽,首先就是石油和天然气。为实行绿色经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划分出十个首先必须投资的部分。即,农业,房屋的供暖与照明,能源供应,渔业,林业,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废料,水和动力。

对于俄罗斯的经济来说,最关键的是优先转变动力能源部分的发展。它的发展会对俄罗斯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耗尽和处女地的变质有重要的改善作用。向绿色经济转向的主要方向是农业的生态化。现在俄罗斯是世界农业产品最大的生产者之一。俄罗斯能够从农业转向中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农业转向应该基于从传统集约型农业生产向生态化转换。这种转向的合理性在世界三大主导机构都有提到。就是联合国世界粮食与农业组织,联合国世界保健机构和世界银行。这些组织经过多年的研究比较了生态土地使用和传统土地使用(2009)。研究的结论形成了决议案,决议案中强调生态农业能促进人类群体的健康化,解决生态问题,消除粮食危机。

现在正在研究一系列为提高住房能源效率的促进机制,并已对能源效率有所要求,甚至制定了房屋动力能源费用的定额指标。使用这些机制应该能够废除能源在建设与改造房屋时候的不合理使用。为发展能源效率,还要求实施节省能源的措施,为房屋修理提供经济支持必须履行的条件。

绿色经济增长的首要特点就是能源效率的合理提高。能量的大量储备和损失问题在2008年俄联邦总统令,至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世界银行、麦肯锡公司、俄罗斯动力有效利用中心近期的研究中均已强调过。俄罗斯借助很普通的技术工艺就可以节省几乎一半所使用的能源。

能源效率技术工艺必须要在电能的产生和运送、热能的运送、住宅与公共事业效率、工业及绿色动力领域发展。

渔业资源稳定繁殖的最大威胁就是由于捕鱼与经济活动的大范围扩展而造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在全球,而且在地方都是如此)。国家方针指出,要以各种生物水资源的有价工艺形式增加天然水塘和人工水塘的原料基地。

长远发展方向中应当指出的是发展捕鱼业材料技术基地,发展世界海洋区域的捕鱼业,改造现代化鱼苗场,实现主要生产资源的现代化以降低设备损耗和无形老化的程度,以提高所研制产品的竞争力。

对俄罗斯来说,在绿色经济林业发展的目标中最重要的是改进对所砍伐木材的使用,加强木材的重新加工以获取高附加值的产品。根据全俄经济活动分类,工业可分为三个活动领域:矿产的开采,加工生产,还有电能、天然气及水的产出和分配。这三个领域在总商品劳务总量中的比重分别占22%,65%和13%。可以看出在工业活动中加工生产占据领先地位。从自然资源使用与环境污染总量来看,这种比例对于实现绿色经济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在俄罗斯采矿工业的比重比加工工业减少了三分之一。然而,如果要分析加工生产结构的话,其中占主要地位的将是“褐色领域”,也就是与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石油产品与焦炭生产相关的领域。这些领域所占比重占加工工业商品及劳务总量的37%,这里说的加工工业是除了不环保的化学生产及纸浆制造的生产。

这样对于由“褐色”原料经济模式向绿色经济模式转型来说,针对能产生高附加值技术工艺并且能够实现原料的深入加工并产生某种生态影响的领域,在提高该类技术工艺领域的比重方面,工业活动中结构工艺的改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任务。这个发展方向已由俄罗斯联邦总统及俄联邦政府最新的决议确定。对向绿色经济转型来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提议首要目标是为工业活动提高能源效率。俄罗斯所有企业中用于加工生产的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25%。

旅游业的发展在绿色经济转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其中也包括支持经济偏弱区域的发展,解决区域社会经济问题,增加就业和利用地区资源。对于运输方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绿色经济转型的目标是为达到能源需求和投放的目标指数而提高能源效率,同时增加公共运输的使用。对运输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收纳燃料税,提高运输税,严格要求燃料使用效率标准和排放标准,奖励选择更有效运输手段的驾驶人员。

为形成绿色经济,废料问题是最难的。这个问题对全世界和俄罗斯来说都是很现实的。俄罗斯积聚的不能使用的废料总量大约有820亿吨,约有11000个试验场和垃圾场。因此生产废物的二次利用比例为35%,固体生活废料二次利用的比例为3-4%。积存在俄罗斯的废料和垃圾堆、剧毒废料和有毒物质的埋葬都证明了多年以来积聚了生态破坏问题的严重性。

绿色经济前景范文4

关键词:绿色机械加工;干式切削;冷却;零排放

1 引言

机械加工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不能能提高机械产品质量,还能更好满足人们需要。在整个机械加工过程中,切削、研磨是最为主要的工序,通常为达到降温和的效果,提高产品质量,一般会在切削液中添加一定的化学剂。这种化学剂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消耗大量能源,影响机械加工综合效益提升。为应对这种情况发生,提高机械加工综合效益,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出现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实现机械加工的绿色、清洁、安全、无污染,促进机械加工取得更好的综合效益。

2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特征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是随着技术发展和经验总结而出现,它将资源保护和降低环境污染作为重点工作。在满足机械加工效率的前提下,综合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达到节约资源,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对人体健康损害的目的。通常在机械加工中,为实现的目的,提高机械加工效率,往往要使用液,并且还需要消耗材料、劳动力、化工制造原料、水等资源。而在这些材料消耗当中,切削液所占比例最大,其费用占机械加工总费用的16%左右,而刀具费仅占总成本的4%。因此,为实现绿色机械制造的目的,在加工过程中要综合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节约资源和加工材料,降低能源消耗,取得更好的加工制造效益。另外,机械加工制造的切削液,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往往会带来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切削液最主要组成部分为化学原料,对切削液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处理,直接将其排入河流中,往往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影响水源和水质,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繁殖和生长。为此,机械加工中必须坚持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应用,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以取得更好的加工效果。

3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

3.1 高速与超高速干式切削技术

该技术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其主要目的是改进机械制造内部技术,在加工制造中不添加任何剂与冷却剂,最终实现提高机械加工制造效率的目的,并降低环境污染,有效保护周围环境。该技术实现是通过一种理想化切削状态的模拟,不添加冷却剂和剂,通过改善切削刀具、工艺、方式的形式,最终实现绿色机械加工制造的目的。该技术效果良好,技术水平高,满足机械加工制造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其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3.2 绿色机械加工切削液的研制

绿色机械加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机械加工的绿色、环保、无污染,干式切削方式成为机械加工制造的重要目标。但目前由于技术受到限制,其它因素的制约,导致绿色机械加工方式难以有效实现。为转变这种情况,研制绿色机械加工切削液显得越来越重要。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方面:基础油选择、抗磨剂选择等。这种切削液不会对周围环境带来破坏,同时还要改进刀具接触部位的耐磨性能,推动机械加工制造顺利进行,实现绿色机械加工的目的。

3.3 低污染或无污染冷却技术

目前干式切削技术尚不成熟,影响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传统切削技术存在多方面不足,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比较严重。而冷却技术可以弥补这两种机械加工方式的缺陷,通过添加最小量剂,不仅促进切削顺利进行,还能有效提高机械加工制造质量。该技术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不需要处理废液,能够节约资源,减缓刀具磨损,延长刀具使用寿命,对机械加工制造具有重要意义,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4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前景展望

4.1 绿色机械加工液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采用冷风、微量可自然降解油剂、少量水为原料,经过加工之后形成绿色机械加工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微量油膜附水滴技术,该技术能有效改善环境,防止机械加工造成环境污染问题,实现零排放的目的,最终推动传统机械加工业向现代机械加工业转变。在机械加工中采用该项技术措施,不仅可以减少液的使用量,还能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微量油发挥作用,微小量水和冷风发挥冷却作用,促进机械加工顺利进行。另外加工中出现的多余水被加工产生的热量带走或蒸发掉,从而使整个加工过程中没有废液出现,有效实现机械加工的零排放。

4.2 对环境的影响几乎为零

与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相比,绿色机械加工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几乎为零。能实现加工废液的零排放,减少切削液制作过程化学液的使用量,采用冷风和可自然降解的油剂和水,实现对切削液的有效回收和利用。机械加工中不需要使用传统冷却装置和废液处理装置,能够实现节能20%以上。并且绿色加工技术可减少刀具损耗,延长刀具使用时间两倍以上,并促进机械加工效率和零件加工质量的提高。

4.3 降低环境污染并提高经济效益

绿色机械加工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目前所使用的机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80%采用切削液。切削液中的化学物质不仅影响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对环境还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而绿色机械加工液不仅生态,而且环保,将其应用到机械加工中具有良好效果,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十分显著,今后应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5 结束语

总之,绿色机械加工技术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具有自身显著特征。今后在机械加工中,应该重视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并把握其发展趋势,实现机械加工的零排放和零污染,最终实现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和机械加工综合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佳.谈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4(01):14.

[2]冯丽.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4(03)下:43-44.

[3]周亮亮.关于绿色机械加工技术的应用模块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99.

绿色经济前景范文5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应用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是消耗最小的能源、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最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和设计方法。体现人、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在“功能”方面的关系,即生态平衡与生态建筑环境设计和“美学”方面的关系,即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结合。[1]绿色建筑是许多发达国家长期发展后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现阶段,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绿色建筑。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现状

绿色建筑主要体现了当前“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观念,符合了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

1.绿色建筑设计的成就

现阶段,绿色建筑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绿色建材业大量出现,许多新型材料对人体都没有害处。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气、扬尘、噪声和建筑垃圾等也得到有效的处理。并且合理的选用各种材料,在施工过程中也开始重视节约和降低能耗。

2.绿色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还没有普及,没有做到家喻户晓,这主要是由于绿色建筑设计在初期的投资成本比较大,普通老百姓不希望花费太多成本。

二、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具体来说,“以人为本”就是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我们在强调绿色建筑的诸多优点时,不应与人们的舒适、安全相抵触。因为绿色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以及重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使用者的健康,要充分考虑到室内空气质量、噪音和辐射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在设计中尽可能地采用低毒或无毒材料。

2.降低能耗

主要有两点需要注意的,一是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当中的能耗,二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当中的能耗。

3.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能源,这里主要有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同时对旧建筑材料予以回收利用,对可再生材料也要进行充分的利用。

4.拒绝环境污染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选择环境负荷小的建筑材料,并且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法。

5.绿色建筑概念的全方位拓展

绿色建筑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因而绿色建筑概念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建筑,从时序上来说,不仅新建项目可以应用绿色建筑概念,改建、扩建及迁建项目都可以应用。事实上,绿色建筑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物范畴,各种桥梁、隧道、公路和铁路工程都将符到绿色建筑概念的实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绿色建筑将有狭义向广义发展,各种工程都将体现其精髓。[2]

6.使建筑长寿多适

(1)选用耐久性材料,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设计中选用耐久性较好的绿色建材,以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2)采用灵活多适的设计手法

建筑师在设计中采取适应性改变、灵活性设计等策略,以应对用户的不同要求而对建筑进行可能的改造,并且不降低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益。

7.经济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绿色建筑比普通建筑的投资成本要高很多,这也是其推广的最大障碍之一,其实从长远角度来看,如果加强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全程管理,采取科学的综合性设计,可大大降低建筑的建造和后期运行的费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

1.可再生自然能源的利用

可再生自然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目前这三种能源已经被人类大规模的利用。它们都是绿色建筑技术的具体应用。就目前来看,太阳能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主要用于建筑物的采暖、降温、干燥以及提供生活和生产用热水,养护混凝土构件等等。而光电转换使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因此我国即将兴建一批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与太阳能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我国发展更为迅速。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国,大量风力发电设施在我国西部偏远地区架设,解决边疆地区分散的用电问题。太阳能、风能具有极为美好的应用前景,而地热能也不应被忽视。地球内部具有十分丰富的地热资源但是相对于太阳能与风能,地热能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在地热水利用方面的最大障碍是水质的处理和管道腐蚀,一旦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地热利用将有更广阔的前景。[2]

2.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

当前,城市空气质量日趋下降,粉尘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人们在室内停留的时间也大大增加,与自然环境已基本隔离,在这种情况下,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采用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可对区域气候变化进行自动调节适应,这就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非常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3.充分利用水资源

充分利用水资源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4.选择绿色建筑材料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生态建筑要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要加快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 并引进或提高先进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可循环或回收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3]

5.运用绿色建筑技术

(1)改进传统技术。充分合理利用现代高科技,加大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利用,综合利用新的结构技术、现代化的生产方法、智能技术以及新的设备对传统技术进行改良。

(2)注重运用生态设计手法。在适宜技术中,应把生态环境的承受力放在首要考虑因素,强化资源的再利用,全程贯彻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利用、融合周边环境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手法防止环境污染,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6.循环利用

绿色建筑应从节约能源和材料的角度出发,并尽可能的实现对材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环境污染。

四、结论

绿色建筑顺应时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观符合我国的国情。未来的建筑应该是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人文生活环境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在生态规划、由城市发展与自然系统而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协调共生机制、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以及各专业人才的加入下,绿色建筑前景一片光明。

就建筑师而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十分重要,坚持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超越以往的单一建筑设计范围,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设计。就政府而言,完善政府职能,加大建筑节能的宣传力度,大力宣扬绿色建筑。与此同时,通过实践的日积月累,绿色建筑设计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蒋健健.绿色建筑设计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17期.

绿色经济前景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分析

1.绿色建筑生态的经济性涵义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直接表现,通过财务成本与收益核算较容易计算。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成本主要是建造阶段保温外墙、节能窗等技术措施的投入,收益主要是使用阶段节约能耗的经济价值。

环境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间接表现,需要对环境污染进行量化从而将环境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收益是将节能量用标准煤统一计算,并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根据治理污染的花费评价其环境价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系统边界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主观偏好、市场的多变等复杂原因,环境价值的量化相对而言不易准确计算。

社会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隐形表现。从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绿色建筑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的运动的一个产物。绿色运动所倡导的环境意识包含社会公平的内涵,绿色建筑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对现行经济制度的一种批判,绿色建筑所大力倡导的环境收益是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绿色建筑所力求减少的环境影响需要公众责任意识的觉醒,绿色建筑所希望达到的健康室内环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2.绿色建筑生态的经济特征

2.1外部效应

简单地说,外部效应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成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

外部效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外部效应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即外部效应的影响不属于买卖关系范畴,它仅指那些不需要支付货币的收益或损害。②外部效应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且具有伴随性。它是伴随着生产或消费而产生的某些副作用,而不受本原性或预谋性影响。③外部效应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外部效应产生时,所产生的影响会通过关联性强制地作用于受影响者,而受影响者一般难以回避。④外部效应难以完全消除。受信息不完备、技术、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很验证将外部效应完全消除。

绿色建筑存在外部效应。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收益(如节能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影响减少所带来的间接的环境效益(绿色建筑是以尽可能低的环境影响达到相对较高的建筑性能),这种环境收益通过一定区域表现出来。绿色建筑需要技术成本的投入,而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为社会所共享,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外部效应会造成价格不能反映真实价值,使一些环境资产的市场价格并不反映其真实的稀缺性。例如,我国建筑广泛使用的煤炭价格很低,并没有充分考虑煤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经济成本,造成了对煤炭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使用,而绿色建筑提倡采用的其他一些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地热、天然气等)如不未充分考虑环境收益就会显得价格过高,使其与煤炭在经济成本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影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2.2时间效应

时间效应是指将来发生的费用与效益比现在发生的同等数额的费用与效益的价值低,相隔的时间越长,其现值就将越小。折现是将未来费用与效益调整为现值的过程。人们使用折现有两个主要原因——时间偏好和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偏好是指每个人都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现在的一笔资金比将来同等数额的资金价值更高。因此,高贴现率使很久以后发生的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通过折现可以减少到很少。

绿色建筑的环境影响需要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考虑,包括建筑材料的采集、加工制造、运输、施工、使用和分解过程,以建筑能耗为例,其中建材和建造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仅相当于建筑物使用权3~5年中所消耗的能源。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热水供应、照明、炊事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通风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3左右。因此,提高建筑热工作能将产生长期经济效益,虽然这也会增加一部分建筑材料和能源消耗,但研究表明,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考虑建造阶段的成本投入还是很划算的。由于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占主要部分的使用能耗是在一个长期过程(50年到70年)中发生的,高贴现率使这个长期费用在现在看来显得并不重要,业主对建筑节能缺乏动力。因此,在绿色建筑经济性中成本回收期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来讲,节能成本5~10年的回收期是比较理想的。一些成本较高、回收期较长的技术,例如太阳能光电转化装置,在绿色建筑中应用则要困难得多。

3.绿色建筑生态的经济性评价

3.1节能的经济性评价

3.1.1建筑节能的经济特征

建筑节能具有效率阶段性经济特征。由于建筑的能源效率同时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不同系统的累积交通提升使得绿色建筑能源策略有可能实现显著的经济价值。以空调能耗为例:

①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用高效的照明设备,可以节约70%(大约为2/3,根据具体情形不同有所变化)左右的空调制冷量。②适当放宽室内恒温、怀湿范围,可以减少20%的制冷能耗。③通过被动或可再生能源补偿的方式,可以节约80%制冷所需的常规能源。④提高传统制冷方式的效率,可以节约50%的能耗。⑤采用更科学的控制方式,可以节约20%。

因此,在理想的状态,建筑空调能耗有可能仅为传统方式的2%,这一分析虽然有些许夸张,但它揭示了经过整合设计的建筑节能在经济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3.1.2我国的建筑节能具有较大的潜力

至2000年,我国既有房屋建筑面积,城市已达76.6亿m2(其中住宅441.1亿m2),农村达200.4亿m2(住宅建筑约占80%),其中能够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50%)的只有1.8m2,仅占全部城乡建筑面积的0.6%,占城市房屋建筑面积的2.3%,绝大部分部属于高耗能建筑。据建设部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全国城镇共建成节能建筑面积3.2亿m2,实现节能1094万t标准煤,节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44.6亿元,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年的节能效益为13.94元。

3.1.3建筑节能经济价值的计算

(1)直接经济价值计算

有关建筑节能经济性能的计算通常有两个部分组成:

节能收益一节能量×能源价格

节能投资一节能工程造价一非节能工程造价

一单位面积投资增额×总建筑面积

计算降低建筑能耗带来的经济收益值需要基本的能源价格,这也是整个计算中最具可变性的因素,这种可变性不仅来自能源价格的浮动性,同时来自能源计价体系统模式的变化(由于随着能源短缺的日益明显,我国目前普遍采用的单一稳定的民用能源计价体系将逐步为分时计价系统所取代)。美国相关研究表明,采取分时计价系统后,由于绿色建筑在峰时电价阶段的优异表现,使得绿色建筑的节能优势更加凸显,节能的经济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2)间接环境经济价值计算

尽管在目前的投资决策机制中,对于采用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与健康损失不予考虑,但绿色建筑在这些方面的优势正逐步被更多的人们认识与了解,由此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也将逐步被纳入绿色建筑经济价值评估的范围。

对环境污染的经济价值评估一般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三种方法:

①直接损害法:污染对财产、人们健康和环境的直接破坏。②防护费用法:避免或修复污染损害所需要付出的经济价值。③价值转化法:当有害物质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时的价值。

3.2节水的经济性评价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3/年,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总量的19%。同时,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平均,大部分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造成全国670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总量约为60亿m3。节水不仅意味着用户可以减少经济支出,企业提高产值,同时可以削减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相关的环境污染。

3.2.1建筑节水的总体经济效益明显

当前,我国每年新建住宅5亿m2,据统计用水量约为10亿m3/年,与现有住宅一起,住宅建筑耗水量占全国耗水总量的32%左右。如果新建住宅小区综合节水率达到30%,则仅新建住宅小区每年就可节水3亿多立方米,10年后可实现年节水量约30亿m3,相当于“南水北调”京津的年调水量的总和。简单的节水策略就可以有效实现节水22%的目标,其中办公建筑可以节水40%、学校21%、医院22%。

同时,节水策略还具有灵活的特点,同一个项目通常可以在室内、室外两方面选择多种节水技术措施实现节水目标,如高效的景观灌溉系统、雨水回用系统、景观用水管理程序、管道渗漏自动监测、节水型器具、中水回用系统等措施,这有利于选择生态经济效率最高的绿色建筑节水方式。

3.2.2绿色建筑节水的经济收益估算

对于建筑节水策略进行经济收益估算的基本公式为:

节水收益A=节水量×水资源价格

收益估算的复杂性来自于水资源价格的多样性,如区域水资源价格存在差异,不同建筑类型使用水资源的价格也不相同。节水策略带来的经济价值所占比重虽然并不很高(约为节能价值的1/10),但由于其投资效率较高(以较少的投入获取相对理想的效果),技术简单、成熟,因此节水策略仍然是大多数绿色建筑乐于采用的设计策略。

3.3节材的经济性评价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调整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总量非常惊人。据统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物成本的2/3属于材料费,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5%、木村占40%、水泥占70%。同时,由于大部分建材原料都来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石、化石类资源,加之我国建筑工程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更加剧了建材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绿色建筑的节材策略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3.3.1绿色建筑节材策略及其环境评价

建筑的材料消耗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承重及围护结构用材;装修用材;设备、管道等附属设施用材。其中,承重及围护结构用材约占建筑材料消耗的2/3,是建筑节材策略主要的关注对象。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要求,绿色建筑节材策略主要包括: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选用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采用工业化成品,使用绿色建材等。

建筑材料消耗的环境影响主要从能量流与物质流两方面进行评价:前者关注的是建材从原料采集、生产、运输、装配、拆除、废弃等全寿命周期中的能源消耗,后者主要指在这一过程中材料本身的资源占用与消耗。能量流的环境影响是其中的主导性内容,因此,生态学中采用“含能”作为材料生态影响的主要评价指标。

3.3.2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经济价值

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经济价值主要由降低材料“含能”带来的环境贡献——间接经济价值,降低建筑材料生产运输成本和减少建筑的固体废弃物排放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两部分内容构成。前者的估算方法与节能策略的间接经济价值估算相同,受到制度和认识的局限,目前并未纳入传统建筑经济价值评价中,而由节材带来的固体废弃物减排经济价值成为肖前有关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经济贡献评价的主要部分。

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直接经济效益来自建筑垃圾减排。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垃圾的拓放量快速增长,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垃圾就超过1亿吨,全国建筑垃圾总排放量达数亿吨,约占城市固体垃圾总量的30%~40%;而且目前建筑垃圾基本上未经任何处理便补充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简单填埋,耗用大量土地和运输费用。因此,垃圾减排不仅省去了垃圾清运与处理的费用,同时节省下来的本来用于垃圾填埋的土地,有可能实现更高的经济与环境价值。

当然,对于绿色建筑节材策略的经济评价依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首先,目前的垃圾清运与处理费用还没有对可回收材料进行区别对待;其次,对于垃圾填埋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估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而且绿色建材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还不成熟,它与建筑节材规划直接的协同配合还有待深化。对绿色建筑节材策略进行准确、全面的经济评估还需要在基础研究、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做许多工作。

3.4节地的经济性评价

土地属于稀缺资源,保护农田、节约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绿色建筑节地策略需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建设用地,避免在原生环境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即非扩张性开发原则;二是当不得不在原生环境中进行开发建设时,要尽量减少开发带来的环境冲击,即影响最小化原则。

建筑的节地具体措施包括:控制建筑用地总量,保持城市的适度规模;研究合理的建设用地结构,科学合理的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标;合理选择建筑用地,保护自然生态,不占良田或基本农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如鼓励对旧工业区等废弃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道路、绿地等都应体现节地原则(如可以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确定要立足于创造宜居环境);强调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

建筑节地的经济性与土地的产权形式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业主对土地拥有完全产权而能更好地关注土地的环境价值,土地利用更高效,节地的经济动力更明显。我国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制,即业主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使用权对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规定。以住宅用地为例,受经济利用驱动的开发商,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最大限度开发用地的使用价值的动机,而缺乏改善用地的环境品质的动力。但这种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为城市整体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排除城市改造过程中的腐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节地的经济性来讲,我国的城市整体改造将趋向于紧凑式开发的模式。

3.4.1紧凑式开发的经济特征

节地策略所依据的基本原则,表面看来许多时候是与城市土地价值的区位分布特征相背离的。以我国正在发生的城市扩张与蔓延现象为例,产生该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郊区土地的低廉价格,它不仅有利于以更低的成本建设大量的建筑以满足城市化加速的要求,同时较低的建筑价格也比较适合新生城市人群的消费水平,而节地策略所提倡的对城市内部既有用地改造与再开发,则往往要承担巨大的土地费用,高额的土地成本必然会转嫁到相应的建筑产品中,使其成为高收入人群的“专利”。为满足大多数人的建筑消费需要,扩张与蔓延成为市场经济的自然选择。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忽略了蔓延背后潜在的社会成本,即郊区居民对机动交通的依赖(带来污染的增加)、钟摆式交通的低效率、城市中心的衰落,被占农田的生态价值破坏与丧失等。

与之相比,遵循节地原则的绿色建筑在经济综合效益方面具有多重优势。以对既有用地的改造和再开发为例,首先可以节省大笔的市政基础建设投资和未来使用者的交通费用;其次对其中的旧建筑,可以通过对现有结构、材料的改造与重新利用,减少重新建设所需的土建投入,降低建筑的环境影响;对于“褐地”的开发,政府通常还会提供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既有用地周边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也是提升绿色建筑综合价值的重要因素。

3.4.2原生环境式开发的经济特征

对原生环境与生态节点的保护也不只是一种被动的经济投入,它们一方面可以为项目提供良好的环境依托,同时还能带来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对于地产开发项目而言,环境、生态已经日益成为提升房地产价值的最好“卖点”;而对于办公建筑,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提升入驻企业的工作效率与社会形象;利用自然或人工湿地进行建筑废水的自然处理,也有可能减少人工水处理设施的建造与维护费用。

与节能、节水、节材等策略不同,由于节地策略的经济价值往往不以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有可能同时惠及多个层面,这使得关于绿色建筑节地策略的经济评估具有更大的复杂性。节地策略的实施更多需要依靠宏观层面的控制,无论是节地型区域规划、建设指标的制订,还是对节地型开发提供激励性政策引导,都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对开发用地的选择和最终决策则来自地产开发机构,因此影响绿色建筑节地策略经济价值发挥的主要因素在于政府和地产开发机构等进行建设决策的方面。当然由于不同决策集团的决策依据与目标不尽相同,设计机构的作用在于通过微观的设计建议,帮助他们协调目标差异形成有利于环境与经济共赢的节地决策。

4.绿色建筑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价值特征

4.1投资决策阶段

根据工程造价控制理论,决策阶段对该项目工程造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建设标准水平的确定,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例如,五星级酒店的造价要高出三星级酒店30%~50%,高级公寓的造价是普通低标准住宅造价的一倍以上。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项目建设各阶段中,投资决策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程度最高,达到80%~90%。在此,决策阶段项目决策的内容是决定工程造价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决策阶段之后的各个建设阶段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

4.2规划设计阶段

有关研究表明,在规划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85%;在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35%~75%;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5%~10%,有时甚至可以达到20%。可见,虽然设计的费用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的1%,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是绿色建筑实现环境与经济共赢的关键阶段。

4.3施工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可能产生浪费的主要环节在于施工方案与工程变更。施工方案所确定的施工方法,机具选择、施工顺序会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率与人员的工作效率,而由于设计、自然或社会原因引起的工程变更常常会带来工程的返工,对工期与造价带来影响。

粗犷型建造、工厂化水平低等建造阶段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

4.4使用阶段

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成本、效益来看,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要优于常规建筑,而且随着以产业化为标志的技术不断成熟,对于许多新建项目,如果一开始就以绿色建筑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设计,完全有可能减少近20%~30%的成本,加上节省能源等使用阶段附加价值,绿色建筑在经济上具有相当的推动价值。常规建筑的经济特征与此正好相反,往往前期投入相对较低,但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却要付出更高的维护和废弃处理费用,如果再一步考虑建筑对使用者健康、舒适,以及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废弃物吸纳等环境破坏的环境代价,那么传统的建筑物的经济代价更是高得惊人。

5.绿色建筑周期的成本控制

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包含两个层次的基本内涵:一是满足功能需求基础上实现投入最小化;二是在相同投入条件下实现功能效益最大化。前者着重于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后者则强调提高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和供给质量。建筑的一次造价和使用期间操作运行费用、维修费用、更换及改造费用等构成经济学家所称的“全生命周期费用”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方案的优劣。虽然建筑产品的后期投入与一次造价的比例,随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项目而异,但后期投入始终是非常可观的,建筑师应充分考虑到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投入及其在全生命费用中的比重,运用加权平均法综合平衡一次投资在建筑商、业主和开发商的帐单上,但却必须由环境或整个社会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