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市场竞争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市场竞争分析范文1
关键词:医院;营销战略;核心竞争力
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医患关系的不断恶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都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医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快速、长远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医院从长远发展出发,实施战略管理,对医院进行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和实施符合医院长远发展的可行的战略。其中营销战略,就是实施战略管理,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营销战略的相关概念
(一)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实践主要也在美国。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的定义为:市场营销是指为创造满足个人或组织目标的交换而规划和实施的理念、产品、服务、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过程。
(二)医院营销
根据科特勒的理论,医院营销学是辨别和满足患者与社会大众对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需要,通过与社会大众建立医疗服务价值倾向的关系,可赢利地或不赢利地(取决于医院的财政来源)满足患者对治疗和预防的需求。医院营销的出发点是为患者,即“以患者为中心”。营销的重点是患者所需的医疗服务。营销的目的是识别并满足患者以及群众的求医需要,从而使医疗服务被群众接受,通过为患者解除病痛而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院营销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企业需要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的、总的计划,这就叫战略。”医院市场营销战略是医院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进行的谋划和方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地制定营销战略是医院营销成功的关键。医院营销战略是把营销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是医院期望达到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具有总体性、方向性和长远性。营销的一个基本而显著的特点是注重理性分析,以实证数据为基础,突出表现市场研究在营销领域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医院营销应当始于对医疗市场的研究与分析。
二、医院实施营销战略的意义
随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医疗市场已从“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患者的就医选择越来越多。同时,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应对这些市场变化,医院不得不主动采取相关措施了解自身所处的医疗市场变化对自己带来的影响,分析应如何应对这些变化,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提高医院的市场占有率,保证医院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引入营销战略,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手段,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有利于拓展医疗市场份额
医院的主旨任务就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拥有大量的患者就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基础。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首先要对医院所处的医疗市场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及具备哪些潜在市场,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市场的真正的需求采取相应的营销手段,不断占领新的市场,进一步拓展医院的医疗市场份额。实施营销战略能够使医院做到“知己知彼”,对自身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有一种比较清醒的认识,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展自身的医疗市场份额。
(二)有利于树立医院形象,提高医院的知名度
医院营销不同于单纯的医院宣传,医院宣传是医院营销的有机组成部分;医院营销是对医院宣传的整合、提高,是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医院通过实施营销战略,首先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了解了所处的市场环境,明确了具体的市场需求。然后,根据相关的调研结果,针对具体的市场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营销手段开拓新的医疗市场,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医院进行宣传,使患者和社会更深刻的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发现医院的优势和特色,不断提高医院知名度,扩大医院业务量,推动医院的改革发展,使医院保持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动力。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院实施营销战略,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了患者多样化的需求,并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通过多种营销手段使患者认识医院、了解医院,并通过提供针对患者需求的人性化服务,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患者心中树立起医院的品牌形象,从而使患者成为忠实的客户,而这些患者同时又会成为医院的潜在宣传者,使医院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了解患者需求,医院在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医疗质量,使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的基础上,可以开展符合患者需求的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宣传资料、互通健康信息、定期回访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健康指导并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使患者能够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能够了解医院的整体文化氛围,增强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这些都为减少医疗纠纷,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激励竞争,许多医院开始进行战略管理,从宏观层面对医院的发展进行分析、规划,而实施营销战略就是战略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医院营销分为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首先应该进行内部营销,使医院员工了解医院的价值观、医院文化等。医院的营销战略应该提倡全员营销,营销不只是管理者的任务,而是医院全员的共同责任。将营销理念融入职工的日常生活中,使医务人员具备一种在平时的医疗服务活动中向患者展示一种良好的职业形象,树立医院的形象的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并融入医院文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集体荣誉感、使命感,增强医院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医院如何实施营销战略
(一)分析医疗生服务
医疗市场竞争分析范文2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疗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如何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力是目前公立医院面临的重要课题,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效益和增强医疗市场竞争力,提升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 医院 内部控制 制度 措施 医疗成本
一、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
医院内部控制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的保证,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完整和控制降低医疗成本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然而严格控制成本的增长是医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健全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控制和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院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内部控制是医院管理制度里面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能为医院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成本的合理控制提供保障。但是目前,部分医院的管理层却忽略了内部控制工作在医院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对建立建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度和执行过程的监督评估工作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在医院的建全、完善和有效实施。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医院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不够严谨完善。院长负责制是目前医院主要负责制度,医院里的所有日常业务开支甚至重大的管理经营决策都是由院长“一支笔”签字和决策,削减了内部控制职责划分和制约监督的作用,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制度在医院的有效实施。
(三)对医院成本控制缺乏重视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深化,如何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力是目前医院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多数医院实行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还不够全面精细,成本评估指标体系和成本信息反馈系统尚未建立或者完善健全,医院开展的科室成本核算工作多数只是作为计算科室奖金的依据,医院没有制定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和执行结果的绩效考核统体系。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医院对医疗成本的控制,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医疗市场竞争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四)预算编制仓促,预算执行失控
预算编制其中一个目的是把医院不必要的消耗控制在未发生之前,当前一些医院预算编制的制定流于形式,缺乏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分析论证,预算执行主观随意性非常大,因此,导致了预算执行的脱节。比较突出的是医院盲目的资本性投入,导致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大幅度增长,造成医院医疗成本不断攀升,浪费医院有限的资源,影响医院健康发展。
三、完善医院内部控制的主要措施
(一)改变观念,加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医院管理人员应树立现代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医院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制定由医院各管理层共同执行、共同负责、互相监督和约束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内部控制执行力度。重视医院的风险评估,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及时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或降低投资风险。加强对医院内部控制过程的周期性督查,对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监督,奖惩措施并用,确保内部控制落实到位。
(二)实施和加强成本管理控制
1.把目标成本管理纳入医院日常工作范畴,建立成本效益观念。
2.医疗成本预测,及时预测和分析掌握未来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为管理者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做出正确的科学决策,有效控制医疗成本价格的膨胀。
3.医疗成本控制,实施医疗成本管理和控制,首先要控制管理费用支出,调整和控制部门成本,改善医院的整体效益。建立和完善成本的开支标准和审批制度,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4.医疗成本核算,根据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加强对各医疗医技科室全成本核算,重点加强对各科医用耗材的动态监控,建立和完善医用耗材的领用、发放、核对制度,通过各项医疗卫生材料消费配额控制医用耗材的增长,降低医疗成本。
5.成本绩效考核及分析评价,管理者通过对医疗成本分析、评价,调整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医院运营成本,优化和改造医疗服务流程。
(三)强化医院预算控制
医院预算控制是为了实现医院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编制财务收支预算约束医院经营活动,并以医院内部控制来保证预算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贯彻执行。做好医院预算控制应侧重于做好科学合理的收入支出预算编制和预算编制精细化。医院在执行预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预算编制要细化到医院各部门和项目中去,把预算执行情况与医院经营状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避免预算执行失控。
结论: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完善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在保证医疗质量前提下,医院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有效的控制医疗成本,是医院不断向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医院经济社会效益,增强医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闫军峰,李丹,周文斌,喻嗪.医院成本控制的现状及对策.首席医学网.2010.
[2]付晓燕.如何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首席医学网.2008.
[3]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浙江卫生.2011.
[4]王颖.浅谈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中国卫生资源.2011.
[5]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办法.海峡医界网.2010.
[6]杨秀平,杨美平,黄颂珊.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目标及问题对策.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
医疗市场竞争分析范文3
医院特殊的经营性质使其在社会经济体制发生转变时出现财务管理的滞后现象,当社会上大多数盈利性质的企业都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以及市场竞争做出内部管理调整的时候,医院还没有就其所处的医疗市场做出快速反应。由于医院内部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果在管理过程中缺少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那么必将引起医院财务管理中多种问题的发生,所以,医院有必要从多方面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改善。医院对医疗环境的改善及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加强不仅能够确保医院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提高医院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水平。
1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的机制成为主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产和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环境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完善。现阶段,在整个医疗市场发展中,医院面对的竞争压力在不断的增大,所以医院必须对自身的竞争意识及服务质量进行不断的提升,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医院的发展。财务管理是医院正常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医院是一个内部资源有限的整体,为了更好的对内部资源做好规划,医院就必须加强对医院财务的管理工作。但是,在目前的医院财务管理当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探讨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很有必要。
2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财务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太够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行业,资金预算管理是医院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石,医院预算管理是根据医院的职工、工作任务以及发展计划进行估计和分析的,是对医院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统筹安排和计划实施的重要基础。现阶段,部分医院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功能,只是简单的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部门的一项工作,在预算过程中并没有与其他部门进行一定的沟通交流,从而忽略预算过程,错误的财务预算思维造成医院的预算处理缺乏科学性、可靠性和有效的控制监督。
2.2医保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合作不太好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保已经成为了人们看病治病中的重要保障,同时,医保的审批结算工作需要多个部门共同配合完成,所以,加强财务部门与医保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医保部门职责是向医保申办机构申请医保资金及催要相应的医保欠款,财务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财务应用情况进行记录。然而,部分医院在开展医保财务管理过程中,部门间的交流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医保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交流工作,降低了对医保补发数量、医保应用情况等信息的核对效率,进而对医保财务管理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2.3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太完善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医院在社会当中的公益性角色比重更多一些,因此,多数医院是在政策扶持下运行和发展起来的。而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比较滞后,其制度大多停留在过去的经济体制模式下,对于现今市场经济发展所形成的竞争模式没有进行及时的反应,在制度的拟定和内部管理上存在滞后。部分医院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制度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这也直接影响了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完善工作。目前,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大,医院的发展压力也逐渐增强,如果医院仍以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那么医院的发展必然不适应时展的要求。当医院面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风险时,旧财务管理制度会造成无章可循的态势,这对于医院在市场竞争大潮中把握方向、保持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医院财务管理改进措施
3.1加强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
财务预算问题是影响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医院财务管理水平要积极从财务预算出发,进行合理的制度改革。医院在进行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整个医院的发展情况,同时,加强财务部门、业务部门、领导等多方面的结合,从而更好的提高医院全体人员对于财务预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医院在对预算编制进行改革过程中,应积极采用零基础预算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的预算、评估制度。零基础的预算制度能够完全按照市场条件对全部收支项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减少主观的个人意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财务评估体系。
3.2加强医保部门与财务部门的沟通合作
为了更好的加强医院医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医院应该加强医保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医院的医保管理部门应充分结合医院自身的实际状况,以月为单位向相应的结构进行资金的申请,同时加强与财务管理部门的交流,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的时效性。此外,??建完善的明细账目,及时找出结算过程中出现的差额因素,并且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医院医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另外,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加强与医保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医院应该对医保管理部门及财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定期培训等,从而更好的提升他们的医保服务意识,降低记帐差错现象的出现几率。
3.3加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为了更好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医院应该加强对会计机构及各项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改革及完善。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医院现代化的发展,所以医院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健全,加强对财务管理的标准及制度的完善,从而更好的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比如,医院需要全面落实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做好医保费用支付制度的改革工作,同时结合每年医院医保费用的控制标准,来进行合理的配置,保证参保人员可以符合医疗要求,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高效应用,对医疗费用的增长情况进行合理控制。
医疗市场竞争分析范文4
关键词:高价药品 原因分析 改革趋势
中图分类号:F04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94-01
我国的药品价格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降低药价,使药价趋向合理,首先应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充分了解我国经济转型阶段的特点,进一步改革定价方式,在竞争中使药品定价市场化,才能使药品价格不断趋向合理。
一、高药价的原因分析
1.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行政定价的延续。计划经济时期药品完全由政府定价,企业没有定价的权利,企业只能按照政府确定的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销售药品。市场经济定价的唯一依据是供求关系,需求来自消费者,企业不能直接控制消费者,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供给。
计划经济时期定价主要的依据是成本,其运作模式是“产品设计―成本―价格―市场定位”,价格高低与供求关系不大。因此,价格不能成为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及市场供求关系的信号,也不是配置资源调节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品由于质量、工艺、知名度、品牌效应和市场定位的不同,尽管成本一样,但是价格可以不同。
计划经济要求价格无变化,无论药品供应多么短缺,也不会调整价格,以保持形式上的物价稳定。市场经济允许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价格的下限在短期内取决于可变成本,在长期内取决于平均成本;价格的上限取决于消费者的支付愿望和支付能力,尤其是非处方用药,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主观评价和选择,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关系不大。就药品市场而言,我国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国内有4000多家药厂,加上合资、外资企业和进口药品,市场上供应的品种超过1万个,已形成竞争的局面。每个药品都可以在竞争中确定自己的市场价位。
2.“以药养医”导致药品价格虚高。我国药品生产处于严重供大于求的状况,但却出现了药价居高不下的怪现象,药品生产成本与零售价存在巨额差价。如某企业生产的环丙沙星生产成本为0.7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厂价应为0.9元;批发价应为1.1元;零售价应在1.4元左右,可是最终到达患者手中已变成6元多。
参与药品生产、流通、消费的群体主要包括:直接消费者、医疗保险公司、药品零售商、医院、药品批发商、药品制造商等。
患者由于缺乏医药专业知识和对医疗服务没有选择空间,对药价虚高也只能发几句牢骚,盼只盼政府能为老百姓做主。医疗保险公司,有心纠正医药行业不正之风,维护自身利益,但缺乏一个高效率的医药专业队伍对药品定价和销售实施有效监督。药品零售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高价所带来的高利润难以实现,有心走薄利多销的经营道路,但一方面只能销售非处方药使经营范围受限,薄利未必多销;另一方面制造商和批发商顾及与医院的关系也不能同意其低价政策。
医院占有80%以上的药品市场份额,处于医药垄断地位,国家对其规范管理缺乏有效措施。由于其服务的特殊性,国家允许其以事业单位身份进入市场,并给予10%的政府津贴,但其50%以上收入来源于药品销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研究表明:在近几年医院的总收入中,药费收入占60%左右,少数中小医院高达70%至80%。药品毛利用于弥补医疗亏损,2000年达到68.9%。这样,药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效益,形成“以药养医”的格局。
药品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状况使得药品批发商、药品制造商把攻关目标锁定在占有绝对市场优势的医院上,促销工作可谓“无微不至”:上至院长下致各科室处方医生都为其药品销售获利。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药品生产和销售链上医院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由于历史原因和其服务的特殊性,这种强势地位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继续存在。
二、药品定价改革的思考和探索
1.改革“以药养医”现状,调整医院收入结构。既然“以药养医”是药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那么改变医院收入结构就成为改变高药价的重要途径。药品价格虚高的主要根源在医院,其实医院也不愿意背弃“救死扶伤,人道主义”宗旨,但其收入结构决定了不能放弃虚高药价政策。虚高药价和医生收受红包、处方回扣、向患者倾销无用药品和不必要服务成为医院增加收入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这种局面非改革不可。
改革方向是调整医院收入结构,将药品严格按市场供求规律和国家法津、政策定价,将虚高的药价大幅度降下来,使药品走向健康的市场竞争。同时相应提高医疗服务、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的使用价格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疑难症,重病号需要使用医院设备技术的,应偿付相应的费用,而不能把这部分费用加在一般药品上,叫大众来负担,这是合情合理的改革。
这样进行收入结构调整后,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1)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医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给予高技术医生更多的报酬。(2)遏制医院歪风邪气。收入结构的调整使医院可以理直气壮获取应得利益,又能改善医院形象,对受过严格职业道德教育的医生而言,其专业服务得到社会承认并能获得相应报酬。(3)促进药品生产企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医药生产企业可用“一小、二多、三低”来概括:小型企业占90%;企业有6000余家;产品重复多,如土霉素就有近100家企业生产;大部分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发能力低、经济管理能力低。医院改革收入结构会使得药品生产厂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些过分依赖促销手段获取销售业绩的企业将失去生存空间,而新药研发能力高、经营管理有效、产品质量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
2.药品定价走市场化之路是改革的最终目标。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趋势,也是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无论以“药品是特殊商品”,还是以“药品波及社会稳定”为理由,最终都不能改变药品价格管理要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则。作为世界市场一部分的中国市场,1万多个中西药品都供大于求,药品市场竞争化较充分,而且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出于保护老百姓的善良目的限制价格、管控价格、把药品价格分为专利价、原研价、优质优价、单独定价,每个层次都设有最高零售价,反而造成市场竞争不充分,药品中标也逐渐变成单纯的价格博奕,致使所有价格都向最高零售价靠拢,为消除这一弊端,应当对全部药品的定价一律放开,完全市场化(国务院规定实行特殊管理的“毒、麻、精、放”等药品除外),进口药、合资药、专利药、仿制药、普通药都通过竞争确定自己的市场价位,通过竞争实现自己的价值,形成动态平衡。
医疗市场竞争分析范文5
论文摘要: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从非价格竞争角度人手,分析医疗机构服务成本快速上升的原因。在存在大量“自由”患者的医疗服务市场中,非价格竞争起着主导作用,导致医疗服务供方会争相通过扩大规模、配备名医等 ,达到吸引患者的目的,从而引发医疗费用的快速攀升。
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着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最重要方面之一。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有很多人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医疗市场处于垄断状态,缺乏竞争,因而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院缺乏控制费用的动机。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竞争越激烈,商品价格会越低。那么,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与医疗费用 (因为在医疗市场内,患者对服务的购买往往是不同服务的集合 ,因此使用医疗费用作为消费的表达)之间的关系有否特殊之处?笔者对此作一探讨。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
医疗市场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费者信息缺乏以及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只能选择是否就医以及到哪里就医,但是对 “产品”的选择权很有限,需要作为供给者的医生为其选择所需要的服务。其次,医疗市场的搜索成本很高,因为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经验、技术,每个医生有不同的技能及个人习惯,加上医疗知识的专业性较强,患者在获得医院或医生的足够信息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不用很高的搜索成本 ,无法确定所得到的服务是否质优价廉。第三,如果医疗服务市场有医疗保险的介入会导致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价格不敏感,缺乏搜寻市场最低价格的激励 ,很可能产生过度使用医疗服务的倾向。
这些都容易导致市场上的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联并不明显 ,供给诱导需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市场上的需求数量与价格的关联也不明显,这是因为患者所购买的医疗服务通常是必需的,加上几乎没有替代品,因而需求弹性较低。而且由于医疗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而他们存在着质量偏好,在几个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选择时,通常首先考虑一些非价格因素,如医疗质量等,这就降低了在供给者选择中价格的重要性。尽管消费者最关注医疗质量,但是无法直观地对医疗质量进行判断。
二、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
竞争是市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常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大类。非价格竞争是指供给者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 ,“差别化”是非价格竞争的核心。对医疗市场,“差别化”更多体现在“质量”方面。
在卫生经济学领域,医疗服务质量可以用三种方式衡量:第一种是要素投入的质量,如提供医疗服务的种类及其复杂程度,以及能否实施大型复杂手术等;第二是诊疗过程的质量,如疾病的诊疗过程或住院床日的长短、检验量以及处方量的多少等;第三是医疗产出或诊疗结果的质量,如病人在三个月内因同一种疾病的再住院率以及病人死亡率等。不可否认,对患者而言,后丽种衡量质量的信息很难得到 ,而且就算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不同类型以及等级医院之间的信息可比性较差,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患者往往更加注重第一类质量,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投入质量。
如果患者能 自由选择医院、医生来获取医疗服务,也就是说对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而言,市场份额的获取更多需要取决于患者个体的判断,加上患者的 “质量偏好”,促使无论是供给者还是消费者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商品(医疗服务服务)质量方面,最终导致非价格竞争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患者无法成为一个好的“购物者”,必须借助大量补充性信息,如医院的品牌、规模、就医环境、设备配置以及是否有名医等来间接判断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而对医疗机构而言,只有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医疗装备竞赛 (MedicalArtns Race,MAR)应运而生,如竞相购买高科技诊疗设备、提供高档次就医环境以及配备名医等,以此说服消费者认为医院能够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从而诱导和引发了超前服务和过度服务,浪费了部分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造成了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严重错位。
三、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特点及表现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较为特殊,不论对供方还是需方的行为,约束力均有限。具体而言,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没有限制;而患者的就医行为,在其能力支付范围内,似乎也没有更多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正在逐渐增大。首先,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市场。1980—2006年,仅综合医院的数量就从 7859所增加到 13120所,增长了 0.7倍,而反映病源基数的人口数量仅增长 0.3倍,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量有所扩大但是供方数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其次,需方的选择权越来越大。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来看,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 1980年的 21.2%上升到 2005年的52.2%,虽然个人支付比例上升并不能直接反映医疗市场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 ,但是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越来越多的投入来自个体消费者,而这类患者的就医行为不受约束,因此医疗机构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以尽可能吸引这些患者前来就医。此外,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看,50.4%的城市居民和 87.4%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截止到 2007年 9月 30 13,参合率达到了85.96%,但是由于诸如医疗费用报销管理等原因,在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很大一部分“自由”患者主导竞争的态势。基于存在大量“自由”患者这一现实,我国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以非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模式的市场。医疗机构为了增强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病源,投入大量的成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诊疗设备、配备高端技术人才等方面,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同时,我国公立医院的产权属于国家,这也导致了许多医院在“大搞建设”时不会太多考虑成本 一效益问题。另外,由于医生替病人选择服务以及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只要医疗资源进入市场,提供者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尽可能让患者多利用服务,这也成为了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1990—2005年,医院平均门诊费用从 10.90元增长到 126.9元,住院费用从 473.30元增长到 4661.50元,即便去除物价增长因素,相关涨幅也非常惊人,而且增长速度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水平 。
四、认清“非价格竞争”的意义
目前我国医疗市场的确存在着激烈竞争,最终结果就是刺激医疗机构争相配置设备、大搞建设,而国家对这一趋势的管控措施除了“堵”以外,基本是无计可施。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紧张推进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应从非价格竞争的角度出发,利用调控政策来纠正被扭曲的竞争模式,理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政策的关键是对需方的就医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并尝试利用支付方式改革对供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在此基础上对医疗服务的质量监督监测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
当前,国际医疗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引入 “管理竞争的理念。“管理竞争”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竞争。近年来 ,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卫生领域,其基本作用是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并减缓医疗费用的增长趋势。从实施效果看,“管理竞争”也确实为医疗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普及带来了促进作用。
无论是国外经验还是对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现况的分析,都提示我们,政府的管控、引导作用对医疗服务市 场的正常有序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的医疗服务市场很有可能会危害到社会个体的正常生活,并最终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当然,一个完全依靠政府管控的医疗服务体系也不可能实现社会资 源的高效利用和体系本身的高效运转。因此,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目前非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模式下,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应当更加强调政府对现有竞争的调控与引导作用,使之朝着更加有利于控制费用、改善公平和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非价格竞争本身是能够为患者带来好处的,因为作为一种以质量竞争为主要手段和目的的竞争形式,从理论上讲,会带来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是有利于人民健康促进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被扭曲,由此产生的各种负 面效果,如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资源浪费、诱导需求、道德损害等,掩盖了非价格竞争带来的好处。将现在“不好 的非价格竞争”引导成为“有益的非价格竞争”的关键是政府出台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反映医疗机构服务质量 的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定期质量公布制度。只有将患者群体对质量评价的关注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才 能够校正医疗机构现在的畸形投入及建设模式,从而实现非价格竞争的本来价值。
参考文献
[1]许敏兰.个人医疗消费支出上涨的经济学分析 [J].消费经济,2006,4(22):62—66.
[2]AllOW.K.J,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of medical care.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1963,53.
[3]Satterthwaite.M.A.Competition and equilibrium asa driving force in the health services sector.Man aging theService Economy :Prospe ct and Problems ,New York,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4]林 皓 .医院市场特征的经济学综述 [J]国外 社会科学,2006。(4):51—55.
[5](美)格列高里 ·曼昆著,梁小民译 .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6]Dranove D M.Shanley,and W.D.White.Priceand compe tition in hospital markets:The switch from patient—driven to payer—driven competi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3,34:179—204.
[7]Pope G.C.Hospital nonprice competition andmedicare reimbursement policy.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1989,8:147—172.
医疗市场竞争分析范文6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市场机制;可信承诺;x效率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和医疗保险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社会医疗保险自建立发展以来,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启动再到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的普遍推开。今年开始,国家又实行了旨在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少年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看病就医问题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计划用三年时间逐步在全国城镇全面推开。而随着社会医疗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的扩大,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管理的低效率等问题也往往随之产生。因此,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2 基本概念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理清几个概念。
医疗保险既包括由政府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也包括由市场提供的商业医疗保险。通常来说,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是基础,商业医疗保险是补充。除了社会性医疗保险和商业性医疗保险形式之外,两者之间还可以有一些中间形式的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是指根据立法规定,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保险费,把具有不同医疗需求群体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即集资建立起来的医疗保险基金,当个人因疾病接受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对超出上述社会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医疗保险,称作补充医疗保险。
3 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理论分析
3.1 可信承诺
可信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动态博弈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可信性”问题。所谓可信性是指动态博弈中先行为的博弈方是否该相信后行为的博弈方会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或不利行为。因为后行为方将会采取对先行为方有利的行为相当于一种“承诺”,而将来会采取对先行为方不利行为相当于一种“威胁”,因此可以将可信性分为“承诺的可信性”和“威胁的可信性”,即可信承诺和可信威胁。可信承诺是约束机会主义,维护人人合作的关键条件,而要满足这个条件,必须要组织中的每一个人达成互惠的共同知识,使大家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动机持续地兑现承诺,并使大家确信这种承诺具有强制性。
(1)社会医疗保险中的可信承诺分析。在社会医疗保险管理中,政府和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实质上是一种“父子关系”,政府对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审评和奖惩机制并不具有实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由于管理层和员工都意识到审评和奖惩结果是不可信的,因此对他们来说,工作与任务执行与否或执行效率如何都无所谓了。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道德风险和偷懒问题随之产生,管理效率极其低下。
(2)商业保险公司的可信承诺分析。对商业保险公司来讲,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的是市场竞争,市场机制对其起很大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保险公司管理效率的高低和业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管理效率高和业绩好的企业相对而言更能占据市场,而低效率的企业往往会受到市场奖惩机制的惩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因此,各保险企业及其员工认识到这种市场奖惩机制是可信的,只有努力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受到市场机制的“奖励”,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这样,道德风险和偷懒问题也得以解决。
3.2 x效率
“x-非效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勒伯斯坦提出的反映大企业内部效率及水平状况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的大企业,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内部层次多,关系复杂,机构庞大,加上企业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勒伯斯坦称这种状态为“x-非效率”。 x低效率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组织机构和人们动机的不同,企业有大量未被利用的机会,特别是人们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或者由于企业氛围的不同,对内部成员的监督成本可能较大,从而使企业很难以实现成本最小化;或者由于企业内部人员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不一致,人力资源浪费等。
(1)社会保险机构的人事管理模式存在x低效率。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问题,它强化了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注重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和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兼顾了组织和员工、现在
和未来。但是社会保险机构采用的是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没有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且内部层次多而复杂,管理和监督成本大,导致产生x低效率。
据x效率理论,员工工作的努力程度或理性程度在一定情况下与所受的竞争压力成正比,竞争压力越大越能激发人的工作理性和斗志。而在行政化的“人事管理”模式下,竞争机制缺乏,外在压力不够,集体努力程度和个人努力程度不高,员工的工作理性和斗志没有被很好地激发,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这种模式下,没有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公平竞争、公开选拔的制度还不完善,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流失。
(2)商业保险公司竞争压力大,效率大大提高。商业保险公司采用的是市场化的运作,采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诸如招聘、选拔、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评估、福利管理、组织变革等具体管理行为来实现生产力进步、工作生活质量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改善、促进组织变革、建设组织文化等企业目标。它强调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强化了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增加了员工的竞争压力,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理性和斗志,减少了管理和监督成本,从而使效率大大提高。
4 此外,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还具有如下优势
(1)商业医疗保险的新方法、新技术。商业保险产生较早,许多原理和技术都比较成熟。如商业医疗保险在确定收费标准时,充分考虑了各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并且对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寿命等都作过精密的计算和科学的预测,这些做法在各级各地政府制定具体的社会医疗保险改革措施时,都应加以考虑和利用。
(2)有利于发挥政府、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 实现优势互补,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和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商业保险机构可以通过对基金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实现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监督和引导,不仅可以对其不合理的供给行为进行制约, 而且可以通过相应的支付措施促使医疗机构降低费用,提高质量,使广大参保人获得实惠。
(3)利于政府转换职能, 将工作重点放在筹资和基金运作的监督管理上, 同时降低社会保险运作成本。第一, 借用商业保险公司现成的管理人员、管理技术、管理经验以及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第二, 可以防止政府运作过程中的人情操作、不规范、不透明和低效率等问题, 保障了基金安全.
综上所述,社会医疗保险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既可以发挥商业保险的优势,又能够提高广大职工的医疗水平,同时推进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发展。可见,商业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是提高我国医疗保险管理效率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舍曼•富兰德,艾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卫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国军.保险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