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文1

[关键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就业价值取向;就业岗位

一、引言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拓展,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发生了巨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共享经济等数字新技术的发展诞生新商业、新职业,使我国就业形态、就业结构、就业稳定性以及劳动技能需求都发生了变化。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入内涵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就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面向产业需求,在追求高就业率的同时应更关注学生就业质量,为劳动力市场输送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以创新为核心、以发展服务型经济为重心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态势。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人才供不应求、跨专业人才优势明显。新就业形态是经济业态发展、市场竞争与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结果,不断改变着传统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无论从就业的政策导向还是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看,需要在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推动教育质量与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优化劳动力结构,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以应对诸多复杂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职学生就业的困境

1.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矛盾突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质量亟待提升。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比上年少增9万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速;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将更加突出。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需要更长的时间。新就业形态对已有的劳动、就业、培训、社保等政策和体制机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业态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创新的新引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滞后于新产业技术变革,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2.就业矛盾从就业规模能否扩张向就业质量能否提升转变。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关注就业数量,而忽视了就业质量。技术进步对就业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在一定时期和条件下显现。党的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近年来,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被“机器人”替代,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岗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下岗失业。由于从人力资本投资到形成有效劳动供给通常会滞后于岗位需求,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的意识不强,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等特点。薪金待遇、就业岗位、行业发展和职业空间仍然是当前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因素。大学生找一份工作谋生并不难,但谋求优质岗位和高质量就业岗位的难度系数比较大。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困顿之中,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麦可思研究院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我国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92.0%,就业满意度为65%,2018届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达6.99%,对就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和“发展空间不够”。2018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2%,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的23%,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性逐步增大。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的特点,逐利性与求稳性并存、就业目标偏高与期望个人价值实现并存。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选择趋向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人员数量不断提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引起了整个社会就业方式、岗位结构的变革。互联网公司已成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新兴高地。

三、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充分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大学生的协同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需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和社会变革,在对接新产业、新职业的基础上,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和跨界协同创新,实现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和系统高水平匹配,培养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和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生在求职时希望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更加完善、薪酬待遇持续提高、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职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实现高质量就业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而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来自高质量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推动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持续增加和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形成新的就业增长点。政府要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为高职学生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具体来说:政府正确发挥管理和服务职能,做好产业引导和企业帮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运用好“互联网+”推进就业转型,发展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新空间,为高职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从事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权益,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动高质量增长与高质量就业同步实现,让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转化与就业质量提升并行不悖,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质量的带动作用。2.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协同发展。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新技术发展催生了新的就业需求。新产业能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和更加优质的工作岗位,企业需要具有吸收问题、转换问题能力的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培养适应新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引导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匹配必然以质量为前提。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需求,与行业企业、研究院所、政府部门等不同社会主体建立协同机制,推进校政协同、校地合作、校产联合、校企对接,建成教育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学生联动的“互联网+就业”跨专业协同创新平台,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线上精准对接、线下高效服务。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优势和产业发展需求,牢牢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吸引更多的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走进课堂,促进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打破高职院校与社会、行业企业间的体制壁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师资特点和学校的区域影响力、区域产业特征和区域供应链以及企业资源,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现代学徒制,让企业的人才培养前置化。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各主体的资源,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创联盟等教学模式,使各主体的人才、专业群、地理空间等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增强人才培养对新兴就业领域、新就业形态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根据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实施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企业需求侧与教育供给侧资源要素融合的平台和机制,更多地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对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构建“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就业生态共同体”,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用工和社保政策,不断提升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促进公平就业和大学生社会性流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和新的就业特点进行科学研判,完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将就业大数据多向精准反馈至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等各环节。以精准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升就业大数据对人才培养改革的决策咨询功能,形成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精准就业指导工作格局。3.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当前,“三新”经济已经以标志性的智能、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共享、跨界融合等多维特征涉足三大产业的方方面面,创造新需求,形成增长新动能,产生新就业模式和新职业岗位。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回应技术创新,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育新范式。高职院校应推动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把职业道德、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根据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设置专业,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技术进步相适应,对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重新设计和精准界定;加大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力度,构建基于产业链、融入新知识和新技术技能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转化为“知势”,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4.注重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不能选择那些脱离实际的职业,需要把理想与现实、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就业价值观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教育,注重专业基础能力、跨领域协同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缩小大学生就业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现实关切与理想追求的统一,由就业指导教育转向职业生涯教育。高职院校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生源特点,实施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做好学生求职状态跟进、企业招聘状态更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要改变大学生就业“从众”选择的行为,使大学生积极面对职业多元性选择的挑战,将“高起点就业”观念转到“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的“灵活就业”“动态就业”观念上来,找准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蔡跃洲,陈楠.新技术革命下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就业[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5):3-22.

[2]罗筑华,王汉青.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中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34-138.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2018(2):32-38.

[5]杨礼雕.以“互联网+”模式推进大学生精准就业[N].光明日报,2019-03-31(15).

[6]马廷奇.高职院校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25-30.

[7]任雪园.变革与转型:智能化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2-17.

[8]张纪南.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J].求是,2018(12):24-26.

[9]王霆.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视角[J].高教探索,2020(2):108-114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文2

关键词:临床路径;医师行为规范;影响

传统的诊疗模式根据每位医师所处的不同地区、不同治疗组、不同医院对疾病会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其随意性非常明显,而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可以规避这类的随意性,能够提高治疗方案的标准性、预后可评估性等。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的临床症状或病人群体的特殊文件、患者调查、独立观察、教育方案、标准化规范等,对医师的治疗行为进行规范,起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因此,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主要针对于我院的53例医师进行了临床路径管理的情况调查,并且对管理的结果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53位医师中有男医师37人,年龄在29岁到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士1.1岁。女医师16人,年龄在28岁到5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士1.4岁。53位医师主要分属于泌尿外科、普外科、骨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

1.2 方法

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53位医师开展调查,了解医师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对患者的态度方面存在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医师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态度不和善,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医师没有细心的为患者进行讲解,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出现了患者投诉事件的发生。二,在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着问题[1]。一些医师没有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办事,增加病人负担,损害病人利益。三,在开具处方的过程中,开大处方,随意使用高档药品,超指征,超范围,超剂量用药,过多使用辅助用药等情况。四,在辅助检查方面,有的医生不按诊疗规范执行,无适应征检查,超范围检查,优先应用高档检查[2]。通过对53位医师的调查,53位医师主要存在着如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结束后,对存在着问题的医师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为其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纠正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临床路径执行情况监测管理为1个月,在1个月之后,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53位医师再次开展调查,了解纠正的效果。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前后医师存在着行为规范问题的比例进行临床对比,了解临床路径对医师行为规范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表1 临床路径管理结果分析表

临床路径管理前后

医师总人数(位)

态度存在问题n(%)

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n(%)

开具处方不规范n(%)

辅助检查不规范n(%)

总行为不规范率(%)

开展临床路径前

53

3(5.7)

5(9.4)

4(7.3)

32(60.4)

82.8

开展临床路径后

53

2(3.8)

1(1.9)

1(1.9)

3(5.7)

13.3

X2

4.34391

2.54581

1.65923

4.65923

5.23912

2.45932

P值

0.019

0.024

0.033

0.041

0.048

0.025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患者在考虑医院医疗水平的同时,还会考虑到医院的服务质量,而医师在行为方面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会严重的影响到医院的声誉,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影响到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给医院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于医师存在着行为不规范的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进行解决,进一步提高医师行为的规范性,实现对患者良好的服务[3]。

在本次的临床研究中,针对于医师行为规范方面存在着的问题,主要采用的是临床路径方法进行管理,从本次的临床研究结果上看,在开展临床路径之前53位医师中有82.8%的医师行为方面存在着不规范问题,而在开展临床路径之后,仅有13.3%的医师行为方面存在着不规范问题。可见,通过采用临床路径的方法能够显著的减少医师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在开展临床路径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成立临床路径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制定科学的方案,对医师开展调查,结合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临床路径管理方法,在实际管理中,临床路径小组还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在对医师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其调查的内容应该做到具体和全面,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考虑,避免调查的过程中存在着盲点,影响到调查的质量[4]。二,对调查结果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了解医师存在着的行为规范问题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如果是普遍现象,需要进行大范围的管理,而如果是个别的现象,仅需要对存在着行为规范问题的医师进行管理即可。三,在对医师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抓住重点,使医师能够全面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着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彻底纠正。

总之,临床路径对医师的行为规范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确保医师行为的规范性,减少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医师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攀峰,陈建荣,王守春, 李皓谆,张又清,蒋代华,邓尉.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医师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 健康之路. 2011,14(02):212-213.

[2] 王志宏,张亚同,邵宏, 满滕滕,杨先,田巧霞,张杰,李慧.临床医生在临床路径中的作用[J]. 中国医学. 2013,15(12):240-241.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文3

在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资本全球化流动,国际分工细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拥有统一市场规则的“世界经济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已经或正在形成,其行为标准将成为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入该经济领域的潜在规则。会计作为国际经济交流的公共语言、资本流动的媒介具有普遍适用性,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乃至全球趋同是国内外会计界近年的热点问题,差异化的会计准则会造成国际投资者对财务报表信息理解上的系统性偏差,过分强调“本国特色”有可能被国际资本市场拒之门外,多套不同会计游戏规则并存局面将慢慢减少。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nternationalFinancialReportingStandards,简称IFRS)是一个质量更高的财务报告体系。IFRS基金会卽973年成立以后,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主要目标是,本着公众利益,在清晰阐述原则基础上,制定一套髙质量的、可理解的、可强制执行实施的且全球认可的财务报告准则。就整个社会而言,接受和应用一套统一的、髙质量的核心准则是未来的趋势。随着IFRS基金会影响力和IFRS质量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都加快了会计标准的趋同步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主动选择IFRS。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包括欧盟各成员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在内的117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推出了与IFRS趋同的路线图。

然而,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和信仰影响着不同国家会计文化价值,从而导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多样性,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并不会导致实践上的协调与趋同,不同的道德判断也阻碍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不同国家所提供的会计公共服务设施机构,会计专业地位的不同和资本市场的成熟度的不同也会阻碍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的推进。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以及如何怎样将IFRS打造成“黄金准则”,这些已经成为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建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离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因素

会计准则的制定、完善和发展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行为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上却是一种文化、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博弈结果。高质量会计准则建立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适应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适应各国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这些因素也成为阻挠高质量会计准则全面实施的原因。

1.融合各国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是文化对会计影响、渗透的结果,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会计特征必然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Cohen(1992)认为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可接受行为的不一致性;Patel(2002)从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提出了由不一致性的可接受行为引起的文化影响限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化与趋同;任何会计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基于特定环境的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运行体系所决定,文化或价值观念

与现实的矛盾最终影响到会计5全球化进程是一个不断出现冲突的过程,人类如果忽略文化软实力间的和谐々:补,就将为文化差异导致的文明冲突付出臣大代价。虽然会汁国际化就是一种通过文明的方式来协调和分配全球会计资源的最佳r.ft之--,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都有个传统沿袭问题,文化传统等因素是导致高质蛾会计标准难以施行的成本。然而,世界b存在多种文化意识,虽然形式各异,但仍然存在猗协同性,这种普世、共性的价值趋向,是适用T-全人类的价值观,可以来自西方,也可以来自东方。

2. 协调各国经济利益

在会计全球趋同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不同国家以及某一国家内部利益关系集闭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一个经济行为,其实质是一份“社会契约”,会计准则之争已演变为资本之争、经济利益之争。这种“经济后果'利益争夺将导致资本的跨国流动,_会在会计标准制定费用、会计人员培训费用、政府管制难度加大等方面产生巨大成本。因此,各国均尽可能对国际会计协调施加影响,以缩小会计标准变迁的幅度。变革准则制定模式必须对现实成本和预期效益进行权衡,而社会公众接受程度是变革准则制定模式适当与否的关键。

3.平衡各国政治地位

根据寻租理论,打造高质量会计准则是一个政治过程,有关利益集团可能阻扰和破坏会计改革,以避免其既得利益受到损害。各国都愿意把世界上的所有资源都聚集到本国之中,寻求更多使用资源的经济人遇上r资源稀缺的限制,就发生r资源如何分配和依靠什么样的机制实现分Sd的问题。有人认为,缺乏政府之间的合作,趋同和统一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任何改变都将是一个政治性的意图,无论其是否是由全球化引起。因此,各国围绕着国际会计准则进行讨价还价,最终的IFRS将更多地体现强势集团的利益。IASB应本着“为公共所需、为公众所信”的原则,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而不是以制定者为中心,尽量减少差异、寻求一致,这样才能实现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实质性转变。

4. 兼顾各国法律制度

会计准则具有准法律性质,是调节当事人之间利益关系的规范。会计法规的多样性影响各国之间贸易的发展,且阻碍经济一体化冃标的实现。高质量会计标准的前提就是要保证会计规范的全球统一化。我们认为,高质最会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各国现有法规有宥间接的影响,会计标准本身的围际化与强化会计标准的执行机制应当并举,各国应排除不利于经济合作的法律方闸的障碍,使会计标准高质量的问题具有法律的强制性。IASB必须在各国财务报表法律框架中进行综合,将各国公切财务报告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去解决,使各国得以受益。

5. 拥有全世界所接受的组织机构

髙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非竞争性的,而是一个共同协怍的过程。我们认为,制度与组织的关系是互动的,各国均应为改进IFRS提供了支持,构建能够为全世界所接受的、合理科学的、兼顾各利益群体的组织结构尤为重要。会计准则的“国际性”或“全球化”还需要大量具有较大影响力或实际管制权力的国际组织的参与和认可,还需要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支持和配合。

三、高质量国际会计准则需要中国元橐

当世界经济离不开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时,世界文明也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元素正在全球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被重新解读、运用、升华。在“统一”过程中,国际会计界将更加重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要求和主张,以便使IFRS成为“最好中的最好”。我们认为,在建立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增加中国元素。

1.中国元素的内涵与影响

文化影响力既是一个国家通过国际文化互动对国际环境施加实际影响的能力,也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在文化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有悠久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国元素博大精深。什么是中国元素?我们认为,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凝结着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沉淀,都属于中国元素。中国元素的状态呈现多元化特征,即包容多种文化共同存在:中国元素的功能具有强大的平衡、协调能力,追求的是和,通过和达到统一(合),儒家的“大同”学说,追求的就是世界大同冲国元素的内容不仅包含有传统因子,更广泛容纳了现代先进和科学成分。在文化这个问题上,谁的借鉴能力强谁就会占有更多的文化资源。所谓文化资源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以开放的心态去开发和吸收。中国从公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为影响半个世界的中心。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从20世纪70、80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中国”时代。目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及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元素对全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在新世纪的国际话语平台上,中国重塑了有独特魅力的中国形象,进人“文化中国形象”的时代,即注重在国际事务中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将文化命运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将文化中国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最新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中国元素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高质量会计准则需要埔添中国元素

文化冲突、经济后果、政治寻租是影响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形成的阻碍,平衡、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推动髙质量全球会计准则发展的关键。中国元素的内涵不仅仅是中庸、包容,更重要的是创新,如科学发展观念、与时俱进理念、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元素的外延不仅仅适用中国,而应该为人类、为世界共享,中国应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元素,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法律环境。髙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的制定宗旨是为了“公众利益”,儒家“大同”思想的根本就是“天下为公”。中国会计发展路径并不没有否定中国元素,相反,把中国元素当作一种开放性的全球优势来吸纳融合。IASB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肯定和赞赏,并确认了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包括: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主体合并,并在关联方等准则的修订中吸收了中国的意见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可以对IASB寻求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解决方案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先进、自觉的中国文化已成为国际会计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影响元素,IFRS可以影响我们,我们也可以影响IFRS。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具有庞大的会计实体,IFRS基金会及IASB不可能忽视一个经济大国的呼声,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及其会计文化影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IFRS的“国际性”水平。

3.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会计

国际社会中的会计文化演化,在某种程度上也类似于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过程。准则博弈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准则,最终达到“公认”的境界。髙质量会计准则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该过程的实现是各国会计标准互动的结果,而不是单方向的接纳。文化冲突的结果,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矛盾双方融合成一对新范式。作为商业通用语言的会计世袭便具有国际化的属性,中国会计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中国会计接受国际会计准则的速度和程度,远远出乎世界的意料。DavidTweedie认为,中国内地参照国际趋同原则制定的会计准则,其效果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当。在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时,当代中国会计人必须在人类文化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中国元素力量,能够在参与世界知识体系建构中持续推出新的会计文化。陈毓圭(2005)认为应认识国际协调与国际趋同的根本区别,认为中国应成为国际趋同积极推动者、参与者、实践者,而不是旁观者,不应刻意强调会计准则的中国特色,应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领跑者。中国应该釆取各项有效措施,除了在社会经济环境、法律法规、人员素质等方面进行配合和促进外,还要将最具“特色”中国元素融入高质量会计准则建设当中,传播中国会计文化的精髓,用优秀的文化影响高质量IFRS的形成和发展。在会计全球化的理论播撒和旅行中,中国不应该成为饥不择食的拿来者和纳受者,而是有选择地继续拿来的同时,主动在会计理论交流和会计国际化互动中进行“文化输出”,形成双向的“理论旅行”。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文4

关键词:临空经济;空间作用;机制分析

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新技术的应用,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促使各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国际转移成为一种常态。在经济全球化、产业国际转移的背景下,人流和物流的空间位移模式也悄然发生改变,由公路、铁路和航海运输转变为航空运输。为了便于航空运输。部分产业将其区位选择于机场。促使机场成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不断吸引航空物流业、航空服务业、航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其周围聚集。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已经诞生,相应的临空经济区正逐渐演化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依托的城市、腹地相互作用机制

临空经济区与机场依托的城市之间以及l临空经济区与腹地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关系。通过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实现相互联系,图1显示临空经济区与腹地、机场依托的城市之间作用机制。在临空经济初创阶段和形成阶段。资本、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由机场依托的城市流向机场及其周边,促进推进型产业不断成长,推进型产业的壮大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促使产业集群形成。最终形成临空经济。机场及其周边也就成为临空经济区,此时要素流动的路径为图1中的I。临空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成为名符其实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对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辐射力极其强大。扩散效应显著发挥。通过图1中的路径Ⅱ。迫使资本、人才和技术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临空经济发展前期,通过图1中的路径Ⅲ,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向临空经济区提品和服务。临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临空经济区内的高端产品流向周边(通过图1中的路径Ⅳ)。以满足居住于腹地和机场依托城市的居民对高端产品需求。

(一)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对临空经济区的作用机制

国际临空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机场所在区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才会出现临空经济,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可以为临空经济区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撑,这种支撑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即航空运输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航空物流业形成、高质量生产要素供给、制度供给。

第一,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直接促进航空运输业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将得到很大提高。不管是为了公务还是私事。人们出行频率将持续提高,出行方式倾向于选择具备快速便捷特点的航空运输。这必将引起越来越多航空公司进驻临空经济区。航线网络向更多区域扩展。促进航空运输业发展;同时,航空运输业兴旺,需要相应航空服务,引致相关航空油料、航材(发动机及飞机零配件)、飞机维修、配餐等行业快速发展,促使这些企业也在机场周边集聚,使机场周边诞生航空服务业。航空运输业和航空服务业发展。为I临空经济形成奠定基础。

第二,机场依托的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航空物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采取产业链分工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其产品时间约束性很强。一款新产品必须以最快速度到达目标市场,才能赢得市场。因此,大多数高新技术产品由航空运输到达下一轮工序或目标市场,这就促使航空物流产业在临空经济区形成。

第三,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为临空经济区提供高质量生产要素。首先。在临空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进型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产业,其对生产要素要求较高,只有具备较高质量的生产要素,推进型产业才能实现自身优先发展,然后,发展成为临空经济区的主导产业,进而推动与其相关联产业发展,在机场周边形成临空产业集群。最后发展成临空经济,相应地机场周边地区发展成为临空经济区。其次。在临空经济发展前期。航空运输业、航空服务业和航空物流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使临空经济区显现出集聚经济效应,临空指向性产业在基于时间的竞争和集聚经济影响下产生向临空经济区集聚愿望。然而。临空指向性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生物工程、现代园艺农业和高档服装等产业。这类产业对生产要素要求较高。要求劳动者受过良好教育培训,从而具备较高人力资本,能够提供高质量劳动力,还要求具有较高产业技术水平,较丰裕资本。因此,这类产业要实现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前提条件是临空经济区能够提供高质量生产要素。而机场依托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可以使要素禀赋变得丰富。提高本城市生产要素质量,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生产要素需求的实现提供可能性。机场周边产业初步发展提高临空经济区对周边生产要素吸引力,这时临空经济区的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在极化效应作用下,机场所依托的城市中的高质量生产要素流向临空经济区,从而促进临空经济发展。

第四,机场依托的城市为临空经济区提供制度供给。制度和资本、人才、技术一样是经济增长要素,特别在现代社会。其越来越成为经济内生增长源泉。一项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可以推动生产要素流向该区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相反,一项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制度,会抑制生产要素活力,阻碍经济发展。在行政管辖上。临空经济区一般归属于机场依托的城市,因此,临空经济实际上是区域经济的一部分。区域经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会影响临空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区域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机场依托的城市制定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规划,对临空经济区来说是一项重大制度供给。此外,机场依托的城市还会针对临空经济发展制定专门规划,实施有利于临空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政策,这些制度安排是临空经济实现内生增长的要素,推动资本和人才流向临空经济区。

(二)临空经济区对机场依托的城市、腹地的作用机制

临空指向性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引致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现代生产业在临空经济区集聚,此外,还有科研机构、培训机构、行业协会也在临空经济区布局。随之而来的是餐饮、旅馆、商场等生活服务业于临空经济区出现,从而临空经济走向成熟。成熟以后的临空经济区是资本、人才、技术的集聚地,是区域创新的源泉,成为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此时临空经济区扩散效应占主体地位。在排斥力作用下。将生产要素推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临空经济主要通过5条途径实现对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辐射。

一是产业转移。临空经济进入成熟阶段后,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对土地争夺日趋激烈,引起土地价格大幅度上升,同时,高度集聚引起拥挤效应,产生类似城市病的问题,这两个方面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成本上升引致企业收益下降,一些临空指向性不强的产业本

来利润率就不高。当高成本致使其收益微薄甚至亏损时,这类产业会转移到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将资本、人才、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带到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提高该区域生产要素的丰度,带动腹地、机场依托的城市经济发展。

二是企业间正式交流。位于临空经济区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存在关联,例如,企业为临空经济区内的企业提供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企业j间合作开发某种新产品或技术攻关等。通过这种企业间正式交流,位于机场依托的城市或腹地内的企业可以获得资金和先进技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资本和技术由临空经济区向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带动其经济发展。

三是非正式交流。临空产业的员工与企业的员工可能是亲戚朋友,在走亲访友过程中,不经意交谈可能将临空经济区内的技术、知识传播到腹地和机场依托的城市。这种形式的知识和技术溢出对企业发展极其有利,因为其没有花费任何成本就获得生产所需的知识和技术。

四是临空高科技产品流动。临空经济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销售给位于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的企业,促使这些企业加强对高科技产品特性研究,从而提升技术水平,同时高科技产品使用能够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机场依托的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

五是工作的转换。由于各种原因,临空产业的技术人员会离开原来工作企业,这些技术人员把临空经济区的创新技术和知识带给新就职的企业。在这种工作转换过程中。实现创新知识、技术向腹地或机场依托的城市扩散,从而带动这些区域发展。

二、临空经济区与临空经济区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临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产物,而航空运输是实现采购、生产、销售全球化的必备手段,也是临空经济形成的必要条件。临空经济是外向度很高的经济形态,通过机场航空运输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成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经济一部分。临空经济区内的临空产业通过航空运输与其他临空经济区发生经济联系,形成临空经济区与别的一个或多个临空经济区之间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运输:空港问贸易:资本、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跨区流动。

首先。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运输。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广泛应用使产业链分工成为可能,为了利用各个地区在资源、要素和生产条件方面比较优势,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纵向分离,相同或类似环节在特定临空经济区实现集中。产业链各个环节分离以后必须加强相互之间配合。才能实现高效低成本生产经营目的。位于临空经济区内产业链某一环节生产的中间产品须经由航空运输送达位于其他临空经济区的下一道工序环节,以实现生产出产品的目的。一个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是有限的,临空经济区内有些高端产业需要使用特定原材料,然而在本区域缺乏这种原材料。即使有价格也很高。这就需要到区域外采购,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通过快速、便捷航空运输可以进行全球采购,然后将在其他临空经济区所在区域采购到的原材料通过飞机运送到本临空经济区。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8-0250-02

高职毕业生能否实现高质量就业影响到我国高职教育未来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高职学生面临着就业难题和创业困境,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注意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充分发挥出高等教育就业机构应有的作用。

一、制约高职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高质量的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良好的就业能力、公平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等。制约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因素有很多,如高职办学理念、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就业结构矛盾、毕业生就业期望等。教育专家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数量的增长不等于质量的提高,高职就业还有待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

(一)影响高质量就业的客观因素

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专业课程设置偏向学科型教育,把重技能、重实践的高职教育办成了介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的“折中型”普通高等教育,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导致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大而社会针对性不强,院校特色不够明显。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正处于转型期,而很多高职院校对人才市场需求反应不灵敏,专业设置论证不充分,盲目追逐热门专业,忽视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建设,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岗位匹配度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跟不上社会需求的步伐,专业内容的更新滞后于就业岗位的需求。

2.就业环境表现为体制。就业环境不完善,就业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如市场人才配置水平较低,特别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就业环境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有效的指导机制没有充分建立和发挥作用。招生规模扩大后,而相应的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机构设置还没有相应匹配的建立起来

3.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就业渠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近年来,国家及各省市出台了很多相应的创业优惠政策,如创业培训补贴、放宽经营领域、减税免费政策等。但创业政策在落实层面却大打折扣,存在妨碍政策落实的很多问题,有些政策在工商、银行等机构就很难操作,大学生创业贷款难,创业政策落实受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正常发展。很多院校对于就业创业政策的领会与解读也尚不到位,

4.用人单位盲目地人才高消费。高职毕业生缺少公平、充分的就业机会,有些用人单位追求高学历,对用人标准盲目提高,用人单位追求人才高消费使得高职毕业生一定程度上缺失公平的就业环境,单位间攀比聘用员工的学历层次导致高职生在与本科生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的做法给高职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客观难度。

(二)主观因素

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主观因素首先是毕业生利益诉求的变化,学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来分析,高职培养的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实用性、应用型、技能能人才,但很多高职毕业生仍受精英教育时代就业观念影响,就业更倾向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岗位倾向于体面的管理型岗位,在择业价值观上偏离现实状况。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对于个体、民营、小企业仍缺乏兴趣,对于薪酬和发展空间要求过高,就业观念不切合实际。此外,部分毕业生缺乏职业素质,缺少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是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影响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主观因素还包括毕业生缺乏求职技能和技巧,择业过程中,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缺少自信心和主动性,与用人单位接洽时表现不尽如人意。同时,毕业生法律意识弱,对于国家的相应就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掌握不足,不能有效维护自身就业的合法权益。近年,我国大力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但学生还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二、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选择

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键是国家政策支持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指导质量的提升。国家要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政策支持,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

国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要切实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还应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同时,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统筹做好以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此项工作,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促进公平就业。

1.国家应统筹兼顾。重视高职就业工作指导与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法律及规章制度以规范就业工作,保障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在国家宏观政策以及法律范围内,制定灵活可行的就业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建立适合区域发展的就业政策体系,发展有高质量、多层次、有特色的高职毕业生就业体系。

2.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健全的就业信息系统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有效互通的桥梁,因此,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应牵头构建汇集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就业协议签订、人事及保障、综合服务等一体化的就业信息系统,以可操作的管理信息系统保障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3.健全劳动关系调整的体制机制。部分毕业生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仍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政府要制定可行的法律法规以及就业规范,维护就业市场的良好秩序,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环境和秩序保障。

4.鼓励高职毕业生创业。制定相比本科毕业生更便捷优惠的政策,优化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环境。高职毕业生是技能型创业的重要力量,积极引导毕业生创新创业,有利于提高就业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二)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

1.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正确定位,发展特色专业,大力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质量、特色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培养,强化校企合作,注重开发就业见习岗位,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根据岗位和岗位群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

2.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首先要加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高质量就业具有思想保障作用。开展理想信念与诚信教育,把社会理想与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起来。在就业过程中,杜绝虚假简历、违规违约等不诚信行为以保障正常的就业秩序。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专门针对毕业生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克服毕业焦虑及心理障碍,根据自身实际找准定位,不盲从、不攀比,树立正确择业观。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还应坚持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听取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共同探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

1.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好职业规划,突出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应有计划的向学生输入“职业发展”理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专业学习目标;大二年级引导学生确定毕业后工作的总体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明晰职业方向;大三时通过各种讲座、参观等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改变狭隘的就业观,理清就业思路,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引导毕业生树立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观,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结合辅导员工作,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主要负责毕业生各种就业手续办理,就业信息,学校招聘会组织等,体现的是服务职能,难以对大学生就业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为确保就业指导工作有效开展,要发挥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频繁的人,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综合表现、职业诉求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保证把就业信息及时发送给每一位学生,能对学生提出有个性化的就业建议,向用人单位所推荐的学生更具针对性性,准确性、成功率更高。同时要采取措施保证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地位。对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培训。为了鼓励辅导员更积极地参与就业工作,学校应制定考核办法,将就业率、就业满意度、联系企业数量、组织招聘会场次等纳入辅导员考核范畴。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树立“创造工作岗位”的观念。创业是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创业教育必然成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一是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业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其二是创业是另一种形式的就业,创业不仅能使创业者本人就业,还能带动相关就业。目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创业政策解读不到位,专职师资力量十分缺乏,为此可请有创业经历的校友及行业人士做创业兼职教师,他们创业历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政府工作人员及企业家做讲座、论坛等,为学生创业搭建指导平台。

(四)兼收并蓄,借鉴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经验

一些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工作较为成熟,如英国的职业指导服务,德国的慕尼黑就业模式,美国创设的聚集、辐射、磁铁创业模式等,这些就业指导模式虽然着重点不同,但它们都重视学校、政府、用人单位之间协调合作,就业指导内容广泛、深入,如英国高校的就业部门不仅为在校生服务,也为毕业四年之内的毕业生服务,同时还为用人单位服务。我们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借鉴这些国内外就业指导的经验,探索出适用、高效的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质量还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社会作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背景环境,应努力支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例如,通过新闻媒介、公众舆论等大力宣传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良好就业环境,有力地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林超.浅谈发挥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2]戴莉,武静.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13(11).

[3]杨继瑞.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09(2).

[4]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范文6

关键词:工匠精神;制造行业;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内容提到:“对于产品的改进和提供的服务要抓好消费品的质量问题,加快制造业的改革,提高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等。支持企业发展多样化、个性化,生产柔性化,将“工匠精神”深入到行业发展中”。这一理念的提出,就得到各大行业的共鸣。在《中制造2025》的颁布时,给中国的现在制造行业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战略对策。

一、“工匠精神”对世界强国的推动

论现今世界工业强国的形成是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的。对于德国来说,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德国的高质量产品,特别是德国的锅,具有说可以使用一辈子。由于德国优良文化的培养,大多数学徒都具有优良的工匠精神,他们对产品精细度要求很高且很严谨,随着这样的敬业精神的发展,进而形成工匠精神,这种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运用到各个行业的发展文化中。德国的制造业发展至今,都有坚持“工匠精神”的传播。这种精神的支撑也让德国制造的产品享誉世界,使大量的德国百年字号蜂拥的出现在世界各地,也让德国在欧洲的经济市场中占据更高的地位。在说到瑞士,很多人都会想到瑞士的表,瑞士的表精密度是闻名遐迩的。对于瑞士的钟表匠来说,他们甚至一辈都在做一道工序,为了拧一个螺丝甚至都要学习几个月,他们喜欢将自己的产品进行不断的雕琢,以完善自己的工艺品,对于这样的雕琢过程是他们最为享受的过程,工匠们对于完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对于日本来说,“工匠精神”被他们视为是“职人气质”,日本的工匠将产品的质量和自身的荣辱相联系。日本的工业在世界上享有二百多年的领先地位,他们的产业精神不是急于做大做全,而是专注一种技术或产品中,将其发挥到极致。

二、“工匠精神”对于宁波制造业的影响

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制造业是其发展的根本,是强国的基础。宁波有全国九大工业之都的称誉,它是全最大的新材料基地、也是石化产业最大的基地,它是全国三大服装产业和四大家电生产区基地之一。同时宁波也是我国首个具有高质量产品的城市,在很多的材料制造上出现了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机构和创新企业。宁波制造业将“工匠精神”渗入到工业文化发展中,更好的响应了国家政策,也给宁波制造业带来了发展高峰期。

传播“工匠精神”,有利于为宁波制造业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宁波要抓好本市的改革方向,更好的运用“工匠精神”,将对传统的制造业创造更好的改革条件。企业也要找准自己发展的特色,将自己的品牌做好做大,形成具有良好名誉的高质量品牌,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好准备。相关政府要给予财政、科技、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建立长期发展的“宁波制造”工程。宁波制造业要注重品牌的文化内涵发展,将“工匠精神”更好的传承,大力宣传精益求精,追求高品质的工业精神。形成以产品质量的好坏为竞争的市场环境,摒弃以价格为竞争的市场环境。

“工匠精神”对宁波的时尚纺织、智能家电、绿色石化等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升华作用。宁波在保持传统的制造业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发展,通过加强对工业的精益管理和生产,更有利于向世界一流产业发展。宁波制造行业注重工匠精神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技术人才,建立了从工作到退休的完整机制,这些有利于更好的发展具有优良制造的企业。“工匠精神”的渗入,加强了宁波在品牌建设中的投入,以及诚信建设的发展,给传统制造业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

“工匠精神”,对于宁波细分领域有着更大的推动作用。近几年,宁波制造业出现了很多细分领域,比如一些个人护理和美容工具有关的制造业,有的产品在全球将近50多个国家进行销售,这些美容工具在全国的销售量居于首位,实现了宁波制造业独立品牌享誉世界的理念。他们坚持了“工匠精神”,追求产品的精细与创新,做到了更加敬业与专注。国家也要给予这些细分产业相关的政策支持,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坚持一心一意的发展理念,让宁波制造的更多产品走向世界市场。

宁波制造业也要以“工匠精神”培养新型人员。根据宁波这几年的发展,不难看出宁波的发展与港口的紧密联系,宁波制造业的产品销往海外,临近港口是重要优势。所以,宁波以后的发展要以港口为主建立综合性的发展策略,也要结合本地的发展情况,实现港口经济圈。“工匠精神”是多数强国行业的经验结晶,是一个是时代的气质,所以宁波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建立好用人和培养人员的相关机制,将“工匠精神”深入到现代每个行业的文化发展体系中,以培养工匠型人才为目的,引进更高端的制造业人才,发挥工匠在劳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为社会营造一个尊敬工匠的环境氛围。

三、结语

当今时代的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像“制造业强国”发展,也对企业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产业为了追求一些短期利益,而对产品质量不予以重视。所以,宁波在制造业的发展,要加强引进大量技术过硬的工匠,还要加强培训专业的工匠人才,将“工匠精神”发挥到实处。将企业精神与工匠精神更好的融合,坚持企业精神中的诚信与创新、担当与坚持,发挥工匠精神中的精髓,帮助制造业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章立东.“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04:43-47.

[2]李宏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33-3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