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1

目前,世界上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先进的经理人激励模式多种多样。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历史不过十几年,尚缺少完善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其激励模式单一,激励程度低,职业经理人报酬主要以基本工资与年度奖金为主要分配方式,经营者贡献、责任与其收入严重不对称,且存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不平衡等。

一、发达国家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

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已经非常健全。了解其他国家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对于完善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强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

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股权结构高度分散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股东更加关注的是公司股价的变动而非公司业绩和治理,因此职业经理人就承担起治理公司的重担,其激励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方式主要包括薪酬制度、股票期权、股票激励等。

1.薪酬制度

美国薪酬制度的主体是“基本工资+年度奖金”,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激励方式。其中,基本工资是对职业经理人付出劳动的必要补偿,保障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预先确定的,并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近几年,基本工资在总报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更多的空间被其他激励模式所占用;年度奖金也称为经营业绩风险,是一种基于短期公司业绩或者个人业绩决定的重要收入,并一次性支付,一般一年发放一次,它使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更高的利益。然而薪酬激励制度使职业经理人偏好于短期行为,因此属于短期激励模式。

2.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美国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发源地,在欧洲及亚洲部分发达地区也比较盛行。在美国有多种股票期权、完善的股票期权监管制度以及税收优惠制度,,股票期权平均占职业经理人报酬的近50%,已经成为高收入职业经理人在绩优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所谓股票期权激励是规定职业经理人在与企业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一般超过一年),享有以某一预先给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持有这种权利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或不行权。股票期权也称认股权证,实际上是一种看涨期权,是价格激励,它有效地规避了传统薪酬分配方式的不足之处,对职业经理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获得的公司奖励成为公司长期利润的增函数,在这种情况下,被授予股票期权的职业经理人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促使其实施良好的经营管理来提升股票的价格,以享受股票增值的好处,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共同目标,因此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具有较强的长期激励作用,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激励制度。据统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90%以上的公司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股票期权计划。

3.股票激励制度

股票激励制度,包括股票赠与和股票购买,是指企业所有者将一定量的股票赠送或者以远远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卖给职业经理人。股票赠与不需要职业经理人付钱,因此又将被赠与的股票称为“干股”。上述唐骏的10亿元转会费就是以持有新华都干股的方式获得。如果是把股票折价出售给职业经理人,那么公平股票交易价格与购买股票价格之间的差价就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利用股票激励方式既可以减少公司现金的支出,又可以将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和公司股东的利益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公司所有者也会更加注重发掘职业经理人的潜力,从而使其作用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在美国,还有另外两种形式的股票赠与,即“名义股计划”和“股票升值权”。名义股是指职业经理人不享受所有者权益的普通股,职业经理人可以从名义股计划上获取与一级普通股相同的资本增值和股利;股票升值权是指授予职业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获得一定数量的普通股以期实现资本增值的权利。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激励制度之外,美国还有其他的激励制度,如虚拟股票、股票溢价权、福利计划等多项激励措施作为补充与配合。

(二)日本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比较明显,这是由其自身的股权结构决定的。在日本的企业中,法人持股的比例较高,而且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这样的股权结构就决定了日本企业股票较低的流动性,股东更看重的是公司经营的好坏与企业利润的高低,公司相互持股甚至循环持股的结果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集团,因此日本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比较依赖于企业集团控股方式以达到参与公司治理的目的。

日本最具特色的激励方式是年功序列制度。所谓年功序列制度是指职业经理人的报酬主要是工资和奖金,奖励的金额与职业经理人的贡献率有关,公司经营业绩越好,经理人的报酬就越高,这样就把经理人的物质利益与企业利益相挂钩,促进了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更加努力工作,而且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越长,贡献越大,未来获得的报酬就越大。因此年功序列制对于职业经理人具有长期的激励作用。

此外,日本还有另外一个激励手段,即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罢免和升迁,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这种手段的约束性更大一些。

(三)德国

德国公司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与日本企业很相似,主要以声誉、地位等精神激励为主。成就感、社会地位和卓著声誉带来的满足感是激励经理人员不可忽视的力量。职业经理人的报酬基本上由基本年薪、年度奖金和津贴组成,其组合情况一般为65%的基本年薪,17%的年度奖金以及18%的津贴。当然,德国也有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但是并不占据工资的主要份额,比较著名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德意志银行的股东大会确定的全球持股计划,该计划规定,工作满一年的德意志银行员工,可以购买在市场价格基础上的一定数量的股票(并附有相应的期权),所附期权可以在以后购买相同数量的股票,这对员工产生了普遍的激励作用。此外,职业经理人除了获得以上报酬外,还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企业养老基金。在过去十几年里,退休的企业经理人享受养老基金的比重已经从70%上升到90%以上,加上社会保险机构支付的退休金,企业的经理人在晚年可以领到在职最后毛薪60%~65%的养老金。

二、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且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的欠缺,不能完全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活跃职业经理人市场,更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和谐发展。

(一)薪酬分配与管理不合理

作为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重要手段,薪酬激励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薪酬激励属于短期激励方式的自身缺陷以外,还因为薪酬分配与管理不合理,结构失调。我国职业经理人的薪酬一般采取“工资+奖金”或“年薪制”形式,均属于短期激励的范畴,其中基本工资占年度总薪酬的比例较高,缺乏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薪酬与企业业绩关联度小,这样,即使是业绩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一定获得高收入,反之也会出现高管年薪的增长高于业绩增长的现象。经理人的经营业绩与其收入完全脱钩,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出现职业经理人经营上的副效应(不再关注公司业绩的提高)。另外,我国很多公司对职业经理人薪酬相关的制度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设立薪酬管理委员会专门管理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即使设立了薪酬管理委员会,效率也十分低下,没有起到有效薪酬管理的作用。

(二)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受限

作为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中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越来越普遍的成为董事会借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实行的一种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股票期权制度发展相当滞后,虽然在90年代末部分上市公司开始试行期权、股票增值权、职工持股计划等长期激励模式,但这些模式毕竟不是标准的股票期权模式。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实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制约

我国企业没有库存股票,《公司法》规定除注销之外公司不能回购股票,另外发行股票需要经过中国证监会的严格审批和控制,因此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无法实施规范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这就对我国企业利用股权激励模式的方式提出了挑战,不少企业通过采用变通和一些过渡办法诸如虚拟股权激励机制、延迟支付、通过海外上市实现股票期权计划等,这样的尝试,对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推行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股票市场缺乏效率,而公司内部实行股票期权制度是以成熟的股票市场为前提的,在不成熟的股票市场环境下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有可能出现绩优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不能获利,或者获利很小,而经营不善的亏损公司管理者手中的股票期权有可能行权时获得丰厚收益,从而出现股票期权的反向激励效应。再者,我国缺乏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许多国有企业的经理人不是由市场来筛选,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大股东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行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2.内部约束

在股票期权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也存在着问题。首先,根据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期权激励的授权主体应该是产权的所有者,但是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董事会并不能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董事会本身就需要一种激励机制。由董事会来执行股票期权计划,激励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使其成为谋求私利的工具。其次,我国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而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着目标模糊,指标单一等种种弊端,评价指标不能体现职业经理人所做出的贡献。

(三)激励不足

激励不足是当前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阻碍了职业经理人能力的发挥。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工资、薪金等货币性物质激励方面,职业经理人与普通职工之间以及与企业所在当地的平均水平之间并没有拉开差距,收入分配效率低。美国职业经理人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其他雇员平均水平的140倍,而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平均收入最多为职工平均收入的3~5倍,这样的激励水平,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据调查,我国61.8%的职业经理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意;80.5%的职业经理人认为,如果收入达不到社会上经理收入的平均水平,就会选择“跳槽”。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是不足的。除了以上的物质激励以外,精神激励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也很重要,应该作为辅助手段激励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明显的长期激励作用,而在这一方面我国企业的开展面十分狭窄。

(四)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

我国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信任,“信任”将是中国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公司所有者担心职业经理人为自己谋利益,而职业经理人对公司所有者的不充分授权,感到不能得到重用,从而不会踏实的为企业服务,降低其经营效率。这主要是由于二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导致的,职业经理人永远处在公司利益与自己利益相平衡的点上,而公司所有者永远把自己放在公司利益里面,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利益就是自身利益。当二者利益出现不平衡时,通常会出现公司更换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经理人换公司的现象。如何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公司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在目标一致和利益趋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经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的关键。

(五)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在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予以限制和指导。我国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一直以来是经济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职业经理人市场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相关法律法规更是欠缺,这样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实施就难以规范化,造成不同企业对不同经理人的激励参差不齐,难以真正实现公平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公司法》的相关法规,没有针对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具体条款,对原来公司股票来源、征税等方面的规定,限制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实施。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国内 经济管理 持续发展 问题和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实现了长期的持续增长,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在两位数左右的高位增长率。较快且持续的经济增长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期望看到的现象,但长期的高位增长必然也带来了较多的问题。许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会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被人们遗忘,但这些问题确确实实存在,而且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带给我国经济建设较为严重的后果。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管理绩效,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经济管理主要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所有经济管理问题中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明显的问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和区域现实条件的决定,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区域内部经济的市场过度分割、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市场秩序管理欠缺等等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加以解决。特别是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失衡,业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由于受地理区位和国家政策的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和西部、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的拉大。这些不平衡的存在,势必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2、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

国民经济产业主要分为三个产业,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国民经济中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平衡性。现阶段我国经济管理中存的产业结构较为不合理,传统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像技术,工业和服务业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同时,经济长期的粗放式增长,给我国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对第一产业的农业重视度也不够高,农业的发展仍然保持者传统的小农经济,农业技术投入较低,使得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致使我国经济管理中的产业结构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

3、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创新意识不足问题

造成我国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税收政策在促进自主创新的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现行激励自主创新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政策目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税收优惠受益不均。我国对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后优惠为主,缺乏事前的鼓励和支持。

4、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到位问题

经济管理制度是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政策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发展方向的引导。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相关政策的不到位使得我国经济管理缺乏严格的秩序约束和明确的方向引导。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管理制度相对比较保守,经济管理中许多现存的制度已经与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新时期有必要对我国经济管理制度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完善。而,政策不到位,经济管理中出现状况的解决方法,便没有一定的标准,肯定会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加强我国经济管理的几点思考

1、改善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发展不均衡的思考

面对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现状,改善经济管理的不平衡性需要国家对地区间经济进行大力的调整。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制定有针对性且符合实际的制度。在政策方面多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给予倾斜,采取富帮贫的办法带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发展。大力鼓励落后地区发展多样化经济,发展本地区特色经济,为愿意投资本地区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切实利用好招商引资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办法和途径。

2、调整产业机构应对国内经济管理中产业结构问题

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对国内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的主要对策。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应当做到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加大农业技术投入和经营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重视工业发展模式的转变,通过大力整合和科技要素投入,提高工业产出比例,提高工业产出效率,使工业逐渐由粗放发展向着集约发展模式转变。大力支持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和物流运输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只要合理的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应用科学发展观提高每个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模式转变,才能期待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组成结构的优化升级。

3、更新管理观念重视创新意识培养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仅仅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角度来评价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坏,科学、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重视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关注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和均衡性,因此,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不断的提高经济管理的创新意识,更新替代传统落后的管理思想,才能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创新意识是经济发展的有利途径,经济管理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离不开创新意识的发展,创新思想推动了社会发展的进程。经济管理融入创新意识,结合实际的情况逐渐提高经济管理建设。

4、完善经济管理制度,用科学方法促进经济发展

针对我国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政策不到位的现象,我国应当尽快建立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灵活实用的经济管理手段和方法,为新时期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对新时期新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不断补充我国现存经济管理制度的不足,使得在遇到经济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时,能够有章可依。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应用科学管理方法不断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 人民币 国际化 问题分析 优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其中不仅包括国内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包括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人民币在货币流通和交易结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汇率兑换、市场开放、货币流通以及国内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影响人民币国际化。要想有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就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优化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一)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要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这样才能够实现完全自由的货币兑换。但是在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却存在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的问题。从当前人民币汇率机制来看,由于人们低估了人民币的失效汇率,使得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存在差异,导致人民币预期的单边升值,影响了汇率的稳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造成了人民币跨界贸易阶段的“跛脚”现象,最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同时,我国当前的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不能有效实现充分的货币汇流,在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造成外汇储备堆积的现象,从而加剧央行的持续压力,造成国内流动过程,导致通货膨胀,再加上外汇的限制,也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二)货币市场监管效率低下,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

当前,人民币的货币流通量逐渐增加,我国的资本项目兑换也逐渐开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性逐渐增强,与之相对应的货币冲击风险也明显增大。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货币市场的监控管理,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导致传导性的经济危机。而当前存在的问题就是货币市场的监管效率低下,中央银行没有加大对货币市场的实时监管力度,从而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趋势造成影响。另外,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应当保证开放、发达的金融市场。但是实际的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殴际化的发展趋势。

(三)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区域经济贸易层次浅

我国经济总量发展迅速,人民币流通总量规模巨大,但是从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来看,其占人民币总量的比例只有10%,还需进一步提升发展。同时结合区域经济贸易情况来看,中国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产品边缘化,贸易层次浅的情况,使得经济发展受到更多的外部冲击,最终就有可能导致人民币被市场驱逐的情况出现,限制区域贸易量。

(四)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

结合当前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发展时期,实际的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同时,从我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工业产能过剩,农业发展不均,造成了诸多严重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工农产业发展失衡,造成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这样的国内经济情况之下,要想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就存在较大困难,难以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优化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措施

(一)改革完善汇率制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从我国当前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及人民币兑换情况来看,存在较多的问题,要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完善当前的汇率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在实际的资本项目兑换过程中,要适当提高存款的利率,从而保证汇率体制改革的有效进行。要注意保证人民币总量的稳定性发展,注重发展实体经济,同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程度,实现地方政府跨年度预算平衡。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经济的监管协调机制,实施经济贷款责任制度,从而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

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首先,要实现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多种金融产业,进而有效扩大金融市场。其次,应当建立完善的自由贸易区,增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再次,要深化金融行业的改革开放,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最后,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保证金融发展的有序推进,减小金融风险。

(三)开展亚洲货币合作,巩固发展国内实体经济

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就应当有效推进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开展亚洲货币合作,增强与周边国家的国币交流与合作,促进周边区域贸易纵深化。与此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巩固发展国内的实体经济,加大国内经济结构性的改革力度,从而保证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同步发展,进而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趋势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世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则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金融环境之下,就应当致力于推进国际贸易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发展。但是在实际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阻碍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优化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发展,全面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扩展金融市场,提高国内经济发展速度。

(作者单位为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参考文献

[1] 露口洋介,吴冰.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1(03).

[2] 苏俊霞,贺军,陈佳倩.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分析――基于风险视角[J].中国市场,2012(40).

[3] 刘政永,孙娜.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6).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4

【关键词】高铁发展;国内经济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高铁发展现状

1.高铁投资建设现状

近几年我国各地掀起高铁建设热潮,我国不仅走在高铁建设最前沿,投资规划同样在世界数一数二。2009年前10个月铁路完成新线铺轨4705公里,固定资产投资接近7000亿,同比增速大于65%,同时国务院批复了设计22个城市地铁与城际快铁项目,投资规模达8820亿元。2011年全年最终实现投资4690亿元。2012年新增里程将是我国历史上新线投产最多的一年,计划投入运营的新铁路为6366公里,国家铁路系统基建投资4000亿元。

2.高铁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在铁路包括高铁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副主席相继多次对我国铁路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在具体工作中,加速铁路发展也被党和国家作为重要工作推进。2004年,国家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公里,建设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以“四纵四横”为重点,构建快速客运网骨架,形成快速、便捷、大能力的铁路客运通道,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覆盖全国人口的90%。在成就方面,我国实现了时速200~250公里高铁的国产化生产,自主研制了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等等。总之,我国高铁5年时间走完了国际上40年的发展历程,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高铁发展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1.高铁发展带来投资机会

对于近年来中国高铁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外国内有目共睹,众多行业和公司也看到了利益的闪光,纷纷加入到投资高铁的行列中来。在中国高速铁路大会上,中国高铁受到各国青睐,有十余国家,和中国洽谈承接高铁工程的合作项目。保加利亚,黑山,土耳其等国相关部门,以及美国通用,阿尔斯通,庞巴迪等多家跨国公司与我国铁道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国内,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上游的建材企业,下游的物流、土地征收、旅游、房地产等,这些地方投入在建设一开始就能收到丰厚的回报,吸引投资乃情理之中。

2.高铁发展缩短了时空距离,对经济发展起到纽带与动脉作用,使中国摆脱对蓝海战略的过分依赖

例如,京沪高铁将旅行时间由特快的17h缩短到6.5—7h,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大大缩短了乘客的旅行时间,更重要的是高铁的出现正好满足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与制造业分布不均而造成的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大范围,大宗量,长距离的人员物资流动分配需要,从而促进了经济往来和交换,有利于区域间各种资源的快速流通,使城市间及城市群间人流、物流交互效率大幅提高。

过去在蓝海战略下,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造成了生产要素及其他资源向沿海地区高度集中的状况,导致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由此产生了东西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如今高铁的出现降低了物流成本,消除了高运输成本的屏障,使广大西部地区由原来的战略后方变成了产略前沿,不仅减轻了东部地区的负担,更显出自身发展的巨大潜力,这将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得到相当程度的弱化,国家经济实力得到总体提升。开发西部将不再是“甩掉包袱”以及维稳的社会政策,而是中国国际大战略的重要支柱。使中国的发展由过去只依靠海权战略的单项驱动变成同时依靠海权与陆权战略的双向驱动。

3.高铁发展增强了“同城效应”

高铁可以把相距2500公里城市间的运输时间缩短至一天之内。例如京津城际高铁将实现京津两城的同城效应,使两地优势高度互补,双方均可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方面获益。沪杭、沪宁、宁杭等多条高铁开通后,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范围也将扩大。这些高铁的开通将使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等地区间的各种资源重新配置,形成上下游产业一体化,人口规模5000万到1亿的大型都市圈。就个人来说,工作在一城,居住在另一城将不再是梦。

4.高铁发展推动了“绿色”低碳经济

我国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其中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水平的42%。轨道交通是占地面积最小的。一条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占地面积为复线高铁的1.6倍,一个大型机场占地面积相当于铺建1000公里的复线高铁。轨道交通排放量低,仅为公路交通的1/45。所以在环保节能方面,高铁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5.高铁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这主要表现在:建设本身需要的劳动力;建设中大量生产资料的需求刺激了社会生产;高铁的维护和运营需要劳动力;高铁建设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便利交通,吸引外资,增加就业机会。例如,京沪高铁总投资2209.4亿元,期间创造了11.4万个就业机会。

6.高铁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高铁开通后,沿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将得到充分发掘,沿线旅游业将呈“井喷”式发展。以武广线为例,高铁开通后,南岳衡山2010年“五一”小长假共接待游客8.9万人次,同比增长29.8%。高铁的发展将赋予旅游业新的活力。

7.高铁发展拉动内需

“铁路是拉动内需的重要火车头”。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采取多项重大调控措施,以实现增加外需向扩大内需转型等一系列战略转型目标,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把经济增长点由东部转移到西部,高铁正好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外,就业岗位的增加,旅游业的兴盛带动餐饮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都会拉动内需,刺激国民经济发展。而这些都得益于高铁的发展。

8.高铁发展的负影响

然而,高铁发展并非无可挑剔,期间也显现出一些问题。例如面临巨大还贷压力、忽视投入产出规律、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安全因素等。“7.23高铁事故”给每个人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为高铁建设者敲响了警钟,如何又快又好的发展是高铁建设永久的课题。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影响

一、前言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自成一体,在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努力保证自己的利益,而“低碳经济”的出现给这一状况带来了改变,因为低碳经济理论不再局限于一隅,而是全球范围内所有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世界各国都紧密联动起来,共同进行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变,低碳经济也通过此一点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

世界范围内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在给世界各国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世界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时人们才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各国开始在国内实行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的限制政策,但是因为全球国家各自为政,而且还存在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加价购买的手段在别国建设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不公平现象,国际上的节能减排一直没能实现,直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提出低碳经济理论,并认为低碳经济是与传统高消耗高增长、单纯追求GDP的发展模式相反的,以低污染、低能耗与低排放为主要目标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提倡改革能源与产品结构,降低气体排放,推动能源利用的最大化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在这之后低碳经济才开始为世界熟知,开始在世界范围中被认可。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发展

(一)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

首先,由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应用,导致了国际商品贸易的变革。哥本哈根国际环境会议之后,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在国际商品贸易中低碳经济开始对一些商品的价格产生影响,而且由于各个出口贸易大国在低碳经济的指导下纷纷开始在国内实行低碳经济政策,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产品出口征收重税,限制国内与低碳经济不适应的企业发展,主要贸易大国的高污染产品的减产对国际贸易的整个形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

其次,低碳经济的发展与应用还会对国际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划分产生影响,因为低碳经济是一种基于传统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施行的更高层次更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领域明显发达国家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发展中国家还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结构的问题上徘徊,很难顾及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时候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困难还要硬着头皮发展高污染,高消耗企业。这样一来发达国家取得了低碳经济形势下的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国际贸易的不利地位,必然导致国际贸易利益的重新分配。

(二)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大与低碳产业的发展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用,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形成的国际共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首先一个就是碳排放量的问题,虽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都认同了本国的碳减排量,但是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可能有的国家国内经济形势较好,减少一些重污染企业对国民经济影响不大,就进行了较为严格的碳减排政策,超额完成了碳减排任务。有些国家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削弱高污染企业就意味着国民经济的严重危机,所以实行了较为宽松的减排政策,导致减排任务没有完成。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社会于2005年签订《京都议定书》,议定参与决定的国家可以进行碳排放权的购买,没有完成碳减排量的国家可以向超额完成的国家购买排放权,这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个创新,在国际贸易领域开创了一种新的国际贸易形式。[3]

四、中国如何有效适应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

(一)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就是,开发利用新能源代替传统的碳能源,加快新的减排技术的创新发展,推动国内企业对国内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改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力行节能减排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一领域主要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政策的创新,我国要加大在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技术领域的科技投入,推动能源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早日实现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出口国和进口国,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地位无可置疑,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我们的贸易额确实很高,但是我们的贸易出口结构却并不合理,在我国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两样就占据了总出口额的半壁江山,低碳经济行业的出口额微乎其微,这样的出口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中是处于不利地位的,因为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利用了我国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污染了我国的环境,生产出的产品却供给他国消费,这带有一种明显的污染转嫁的性质,所以我国一定要推动贸易结构的优化,减少初级产品的出口,增加科技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推动我国贸易实力的提升。[4]

(三)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其中的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快速增长,而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匮乏导致了中国的工业体系只能以煤炭为能源进行工业生产,而煤炭作为能源运用有相当大的不便和严重的污染,不仅在煤炭燃烧时污染严重,在煤炭的开采、运输、储存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可以说煤炭能源的利用过程就是一个污染过程,我国一定要开发新的替代的清洁能源来代替煤炭能源,改变国内能源结构的现状,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中的清洁能源例如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新的清洁能源,要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推动我国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与快速普及换装。

五、结论

面对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与快速恶化的形势,低碳经济作为一种面向未来、面向经济发展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政策,在实践中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低碳经济在国内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在国际贸易形势上低碳经济也起到了关键性的领导作用,引导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向更加亲近自然的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靠拢。

参考文献:

[1] 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马凤.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物流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国内经济发展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国际收支不平衡;产业分工;内需不足;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43-01

1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际收支不仅在总量方面规模快速增长,而且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从1999年到2006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八年“双顺差”,经常项目特别是商品贸易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

2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根源

2.1 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储蓄过剩,资金闲置以及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0663亿美元。相对于如此之多的国家储备,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别,使得在政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储蓄,微观经济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私人储蓄。政府对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进而减少即期消费,增加了私人储蓄。

由于内需不足,使得国内资金利用率低。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明显偏低。而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之下,可以用来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金,大多数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这些造成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2.2 资源不合理利用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经济持续发展不能持续。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最近几年内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并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超过国内消费的能力,因此相关产业必须通过出口找出路,这是我国钢铁产品、电解铝、焦炭等“两高一资”类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近几年外商投资持续增加,以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使我国成为部分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这是出口大量增加和贸易顺差等不平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3 相关政府政策的不足

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在该政策出台初期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资金,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济活力。但是,这种政策使得我国受资源约束,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出口大量增加。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地方政府政策。长期以来,各地政府为了追求当地的经济效益,往往把GDP的增长作为评估其政绩的主要指标。各地政府的出口创汇、招商引资成为重要的手段,并最终以“双顺差”反映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其中地方政府在各地的投资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吸引外企的政府优惠税收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也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税政策、“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政策等多项税收减免政策,都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型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其全球的利润中心,以充分享受优惠的所得税政策。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形成。

2.4 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融资渠道单一也是造成目前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之一。从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融资渠道以银行体系为主,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尽管国内积累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通,形成了国内资金流动性、外汇储备、境外融资规模“三高”并存的局面。

3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1)增加政府职能,扩大内需。在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增强国内消费是消化长期高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产能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持续、稳定、合理比重的国内需求是维持GDP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国内需求也是解决“双顺差”不平衡最根本的途径。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以及教育体系,加快对相关公共设施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和发展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吸引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通过政府和媒体抵制资源不合理利用。在政府方面,应当在各地政府当中,积极推广并采用更能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体现经济外部性的绿色GDP来衡量各地政府的绩效。通过政府从更加宏观的方面把握整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媒体方面,可以通过媒体来加大宣传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等观念,从人的价值观上来影响微观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引导其更加健康合理地消费。

(3)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征收资源费、排污费,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成本。通过征收资源费(税)、排污费(税),将厂商生产的负的外部效应成本化,也就是将社会成本反映在厂商的产品生产成本中。当前我国价格体系尤其是资源类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使得企业丧失了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5)对于金融市场层面的调节,应当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境内外机构的资金需求。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企业融资依然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在我国压缩信贷规模的宏观调控背景下,一些国内企业只能转向境外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需要继续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推动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平衡协调发展,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成各市场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