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2.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2.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心理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付担子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曾凯家:他妈妈说他儿子不服她管,怕他爸爸,而他爸爸在水产公司工作,很少有时间管他。平时他要干什么都由他作主,个性倔强……
贺超家:他妈妈因病长期在家修养,只要求他读好书,平时非常宠他,一有什么不顺他心意就会大发脾气……
二、案例剖析
比起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平时都是家长、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感情不太外露,因而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具隐蔽性。长期的教育研究实践证明,“好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但在现实中这个问题往往被忽视了。以上两例给我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正确对现在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及诊治?尽管我有15年的教学教育经历,但现在的学生心理变化复杂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曾凯、贺超从小都是父母宠爱的“宝贝”,从小学起学习成绩优秀,自我感觉优越,思想意识上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经受一些“风雨”考验,一旦外在的压力或批评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就会承受不了而像上例一样爆发出来,完全不会考虑事情的后果。根据我事后与他们再交流后得知,他们当时这样的言行在家中早已是家常便饭了,并不是有意与老师闹矛盾,而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
父母这种过度的“栽培”,也使他们与父母越来越远,与父母越来越无话可说,感受不到应有的亲情,以至对父母产生怨恨,对老师的教育与批评视为跟自己作对,平时情绪易冲动,或者莫名地感到沮丧、孤独、焦虑。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社会上各种观念混杂、碰撞。社会生活中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比如,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差,把自己看得过重,在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存在着较大的偏差,有些学生甚至缺乏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及道德感,对人无感激之心,做事不尽力,甚至漠不关心,不去注意克制自己言行。
另外初中学生存在以下心理特征更值得我们关注:
1.自我意识强而不稳: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欲望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成人感”与成人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
2.情感世界充满风暴: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忧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
三、解决措施
1、教师应当把学生的人格教育摆到重要的位置。
教师,应当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各个因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视的应是社会影响、人际交往及课外生活的内容。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相对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较强,很易受到社会中消极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从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中导入。古人云:“学好千日不易,学坏一日有余。”如果教师不在这些方面加以注意和进行正确引导,会使教育效果出现偏差。
2、为使学生拥有快乐的心情和健康的行为,家长和教师都要努力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香港大学心理学教授翁国宾解释说,“生活技能”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沟通和积极行为的能力。
具体可分解为六大能力:一、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二、学会倾听和表达,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三、认识情绪,培养缓解压力的能力;四、理解支持他人,培养换位思考能力;五、有效解决问题,培养应对能力;六、避免攻击性言行,培养自律能力。
家长和教师应帮助学生逐步学习和掌握以上六种生活技能。学生有了这六种生活技能,就能对客观实际保有“客观”心理,以高于正常情绪反应的理性,取其合理、善意之处,忽略粗暴、糟粕之处,“宽容”而“怜悯”地对待外界的语言伤害。
3、对学生进行赏识与宽容教育。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热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
四、效果
经过事后我与他们一番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交流,他们都真正认识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及“病因”,对老师的批评表示由衷的理解和接受,并表示今后严格要求自己,尽可能做一个真正让老师同学都满意的好学生,做一个让父母不用操心的好孩子。一个星期后与他们父母、其他任课教师交流后得知确实有 较大的进步。
五、启示
在面对这些所谓的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教育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信赖性原则。指师生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建立富有情谊、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
整体性原则。指要有整体观念,对学生做到全面考察、系统分析,既要重视心理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又要考虑心理、生理及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和影响。
疏导性原则。指要针对这类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说服工作,减轻其对抗性,达到教育和规范其言行的目标。
坚持性原则。指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这类学生心理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对心理障碍的矫治问题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困难、不怕反复的决心和信念,要有持久的耐心。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一、营造宽松快乐的心理环境,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受制于先天生理因素外,主要决定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作为班主任,要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用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研究表明:凡是班级心理环境民主、和谐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比较好;反之,则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就较多。同时,研究也表明班主任是营造班级心理环境的关键人物。班主任如果能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的心境,养成开朗健康的性格,就能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就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成员人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量。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班集体作为学生的一个社会群体,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应尽量增强集体对学生的接纳程度,不使一个学生感到被冷落、被抛弃,努力通过改善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关系来改变学生的思想行为。因此在工作中,我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尊重入手,进行思想教育。
首先我对学生给予充分的信任。“在品格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们的信任”。我对学生充满希望,相信他们无论身上有多大的缺点,都会改掉。我确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他们都会成为更好的孩子。
同时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批评要讲艺术。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这个时期不仅生理上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且心理上也经历着幼稚和成熟的混杂和交替。其表现是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班主任要针对学生这些变化,反复耐心地帮助教育,因势利导,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常人的思想去要求衡量学生。尤其对一些差生,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学生的心理档案既是心理辅导的记录,又是心理辅导的依据。它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个体心理测验等材料,二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相关因素以及历次心理辅导的实况记录。班级可以在学校心理咨询室协助下,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心理检查,包括智力、人格和心理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归档,对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辅导,以避免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发生。在学期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特别是那些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心理状态,随时进行辅导并记录归档。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观察、家访、与任课教师交谈、周记等途径。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班主任就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动态,选择有效的方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提高心理辅导的效果。
四、运用目标设置,用成功心理暗示激励学生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人生观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生物科学将其领头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面临着严峻考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挖掘教材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浅薄的思考: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加大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通过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积极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著名的心理学效应――皮格马列翁效应形象地诠释了期望这一点。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句式,表达对每一位学生的期望,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表扬的力量永远大于批评。教师只要多留心学生的闪光点,不仅使学生兴趣十足地学习生物这门学科,而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充分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注意掌握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
二、钻研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及发展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只要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生物教材无论是选材、组织教材或是阐述教材,都能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
在生物教材中,有着相当篇幅的生态学知识、青春生理卫生知识等,其中很多知识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大量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可以改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适宜又促进生物的生长,增加动植物资源,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优化环境,这就需要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低碳生活。在讲到青春期教育的时候,应让学生知道青春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增长才干,而不是浪费时间虚度年华。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的同时,挖掘出其中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的认识,正确认识人生,正确认识挫折和不良情绪的危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视实验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教学重视生物实验、强调尊重客观事实,利用这些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进而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客观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摆正自己在班级、家庭和社会上的位置,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保持良好的心态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最多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和坚韧的性格。有一些同学在实验中因为某些原因而失败,教师要鼓励他们“再试一次”,让他们面对失败不急不躁,沉着耐心,反复操作,直到实验成功。经常这样做,并同时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就会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心理上能逐步接受和正确对待学习上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提供自主探究氛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探究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因此,倡导探究性学习,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又发展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特别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课外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而且应拓展到课外。广泛地开展课外活动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参加绿化活动学生把感受写成短文,在班上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爱护生物和热爱学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新的生物课程改革标准确立“人与生物圈”的课程体系,突出了“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思想。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爱护身边一草一木,一鸟一兽的教育,培养学生博爱的精神,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开展废品回收及利用废品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学生亲自参与此过程,如用废弃的油笔芯做成既实用又漂亮的笔筒,用废旧衣物做成的漂亮洋娃娃等。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变废为宝,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
六、名人事迹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为科学献身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教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杰出贡献……科学家们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为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对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念,形成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养成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的作风习惯有重要作用。通过讲述名人事迹,让学生学习名人们坚忍不拔的思想意志及为科学献身的良好品质,从而为立志成为一名国家栋梁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生物教学中,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育心。作为生物教师在以后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是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地处理好教材,适时地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获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智育教育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金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灵魂[J].安徽省蚌埠市第七中学
[3]李中霞.《改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J].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4]程慧华.《生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一、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1.据相关文献报道,大约30%左右的初中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学生进一步调查,发现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意志力、危机意识、合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这与当今学生就业压力大、升学压力有关。
2.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在不断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但很多家庭的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学校的重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
二、学校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体育活动能直接给学生愉快的心情,并能降低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学生的情绪,改善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相互交织,同时学生的感情表现也相互影响、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和自我调节的发展。学校体育活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思想品质,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结协助的精神。
2.体育活动能加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就增强了对意志品质的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需要长久的磨练培养,而长期从事体育活动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如长跑、篮球运动、足球运动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打乒乓球能培养学生的机智灵活、快速反应、果断的能力,因此体育运动能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加强。
3.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较好的作用,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的功效,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际关系的好坏总是与心情、精神等关联,对任何事都充满兴趣,这些学生会很愉快的度过每一天;人际关系不好的常常是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学习的乐趣。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或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意识和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5.学校体育运动能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大量的事实证明,体育运动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消除部分学生的心理不适。
三、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学生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提高学习效率。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传统的体育教学已不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切实提高体育教学在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一、结合生物学科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学科作为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基本科目,教材中涉及到不少生理学与心理学知识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利用这些特殊的知识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可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指导他们掌握消除不健康心理的方法。而且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随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将不健康心理扼杀在萌芽中。比如,在“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在班内开展一个以“感恩母爱”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正式讲授教材内容之前,新设计一些与母爱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沟通,诸如,可让他们询问母亲在怀孕期间发生过哪些令人难忘的事情?感觉比较幸福的事情有哪些?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等等,并相互交流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接着,教师可告知学生人体疼痛的感觉分为多个级别,其中目前在分娩时所承受的疼痛为最高级别。通过教育和引导,不仅可加深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让他们感受到父母养育孩子时的艰辛,并使其热爱生活与生命,进而形成感恩的健康心理。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理论,还属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成重要时期,周边事物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教师接触的较为频繁,影响力不同忽视。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与饱满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通过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感染他们,在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我国森林状况和绿化方案设计方法的资料,以及调查本校的绿化情况,并绘制出本校的绿化方案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次性筷子和被砍伐森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想法?森林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讨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破坏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有哪些不良影响?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和举措能够保护环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学校的草坪和树木,冬天给树木防寒,夏季浇水等。如此,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绿化活动中,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殊的环境,情境创设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初中生物教学需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对待整体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应多爱护和关心他们,为其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教师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白鳍豚的图片,告知学生它们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人类不能漠然处之,原因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预期,肯定与鼓励他们的表现,学会换位思考维护其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