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污染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污染的途径范文1
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经营和滥用,使农业的可更新资源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也能保护和利用,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 生态农业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护和增殖自然资源,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可为社会创造数量多、质量好的多种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次是有利于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生态农业,正是从农业受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综合制约的客观实际出发,强调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生态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求得三个效益的统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有益探索。
晋中市农业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总面积16 404平方公里,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年均气温9℃左右,1月-7~8℃,7月23℃上下,年降水量540毫米左右,无霜期为140~180天。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晋中市耕地面积455.4万亩,绝大部分为旱田,水田只有455亩。农作物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薯类、豆类、棉花等为主。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化肥污染 虽然化肥的施用对提高农产品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化肥施用量大,养分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约35%),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影响农产品品质,而且还使得大量营养物质通过土壤地表径流和地下淋溶污染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农药污染 由于农药市场比较混乱,不合格农药产品充斥市场。再加上少数经营者素质偏低,有的经营者甚至把拌种剂当成杀虫剂卖给农民,这不仅使农民上当受骗,耽误治虫良机,还浪费农药,污染农田;在农药使用过程中,少数果农、菜农盲目用药或用药不当,或不讲究施药技术,从而发生用药过量,对土壤、地表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
农膜残留 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吨以上,由于许多农民只对大张残膜进行清理,对清理小块残膜不太重视,致使土地中残膜率高达42%左右。据专家介绍,农用薄膜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分解,其残存期可达20年以上。农用薄膜长期滞留地里,将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土壤水肥的运转,制约农作物生长发育,导致减产。与此同时,塑料薄膜产生的毒素不断在土壤中挥发,引起农作物产生毒性,破坏叶绿素和抑制叶绿素的合成,致使作物生长缓慢或黄化死亡。可见,农用薄膜残留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农作物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也越大。
秸秆污染 晋中市秸秆年产量两百多万吨,秸秆随意丢弃量为二十多万吨,秸秆田间焚烧量为近四十万吨。秸秆利用率仅为70%左右,随意遗弃和露天焚烧问题比较突出。
畜禽养殖污染 畜禽粪尿不当排放产生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畜禽粪污中含有极其复杂的有机污染物COD、总氮、总磷、铜、锌等,这些都是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治理农业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强化生态农业建设的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科普读物、广告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及舆论工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和普及,促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为生态农业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设立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本级预算,切实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开拓多种融资方式,广辟资金渠道,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扶持为导向、国内外资金为补充的生态农业建设多元化投入体系。
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切实提高食品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标准标志体系、认证认可体系,建立健全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机制,加快动物疫病和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一批绿色龙头企业。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和预警专家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优势农产品区域环境质量认定,制定化肥、农药合理使用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农家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指导农民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科学、经济、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采取人工和机械回收相结合的措施,加大残留地膜回收力度;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法;探究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l kind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more and more serious, especially sudden accident, to the society and people's life with huge losses. Emergency pollution accident to have all kinds of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ime of occurrence with uncertainty, the nature of the pollutants also has high uncertainty, damage bigger also.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on emergency pollution accidents related of emergency monitoring method is discuss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security provided protection.
Keywords: emergency pollution accident; Emergency monitoring methods; explore
中图分类号: X5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各种环境污染的突发事故连续出现,尤其是油路运输过程中的泄露等,不仅容易造成水体的污染,也容易引起爆炸,对周围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事故的发生往往具有较高的时间不确定性,什么时候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应急监测准备,能否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并能通过各项准确的监测数据,来及时反映环境的污染状况,以便相关部门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和做好事前防范措施,它在应急处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通过各项准确的监测数据,来及时反映环境的污染状况,以便相关部门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测和做好事前防范措施。但是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相关部门的领导没有充分重视应急监测机制的重要性,管理随意,不利于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给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基于此,本文对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应急监测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特点以及应急措施所具有的强制性等特性,最后提出了应急监测的途径和方法,并指出了在应急监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为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提供参考。
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现状
对于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目前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相关部门对应急工作的不重视,使得应急效果差,不能有效抑制事故的蔓延,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应急处理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第一,很多地方还没有设立处理应急事故的统一机构,往往是在事故发生的时候才成立临时的机构来对事故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才设立临时机构,耗资高,技术水平低,设备不齐全,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因此,临时机构不能取代统一的机构;第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不协调,在处理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时候反而加重了事故的严重性;第三,在环境事故应急措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涉及到环保局的监管权,因此,在处理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不利于提高处理的效率和质量;第四,目前应急处理和管理的体制没有健全,很多体制都无法缓解事故,甚至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最后,应急处理的结果没有及时告知公民,相关部门只注重自身的权利,而忽略了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特点和应急措施的特点
突发事故发生时间具有不确定性, 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如果不能快速反应、正确处理, 将会对周围居民产生很大危害。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 在运输、装卸和储存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坏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特别是易爆的化学品, 比如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在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 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 致使容器破裂, 发生爆炸。一般突发性的污染事件都与某些危险化学品有关, 一旦发生大量泄漏,就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性。所以环境监测者必须做好防护措施, 同时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 遇到事情沉着应对, 认真分析。
应急措施是国家在应对一些突发性的污染事故时,所采取的一种公共的应急管理方法,由于应急处理是为了保护人们的安全,因此,在采取的时候其手段应该是强制性的。
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措施
第一,建立或者完善国内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构。只有建立统一的环境应急中心, 培养一支专业队伍, 同时建全应急值守、预警和响应工作值班制度, 定期核实应急人员、车辆、设备的情况, 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提供有力保障。
环境污染的途径范文3
近年来,涂料工业随着整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迅猛发展,发展最为迅速的是各类能满足各行业特殊性能要求的合成树脂涂料。由于该涂料多数需要有机溶剂及其它有毒物质制备而成,因此在涂料生产及施工过程中,能挥发到空气中的这些有毒有窖物质将严重污染环境,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开发无公害或低公害的涂料品种是当务之急。
1涂料的组成
涂料泛指各种各样的油漆材料,这些材料尽管名称、品种、用途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基本组分和配制的原料大体相同。
涂枓的主要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1成膜物质
成膜物质就是涂覆后固结成膜的主要物质,常称为基料。一般是树脂或高分子聚合物,以前的油漆天然物质占很大部分,随着近年来高分子材料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目前主要为合成树脂所代替。
最常用的合成树脂有:醇酸树脂、氨基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有机硅树脂、水溶性树脂、其它树脂等。这些树脂品种繁多,而且其形成的过程又各异,无法在有限的篇幅中详细统计有多少种。
1.2颜料
颜料包括着色颜料和体质颜料或填料。目前涂料工业所采用的颜料,主要是无机颜料,大部分为重金属盐及其氧化物。还有部分有机颜料,主要为酞菁系有机颜料。
1.3液体物质
液体物质包括各种溶剂和助剂。溶剂在涂料中的主要作用是使颜枓和菡料成为流体。按照其化学组成,可以分成十类:水;以烷烃为主的脂肪族烃混合物;芳香族烃类;醇类;酯粪;酮类;醚类和醚醇类;帖烯类,氯化烷烃;硝基烷烃。助剂是对涂料化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物质,一般为重金属氧化物和盐,还有有机酯、盐、酮等。苯二甲酸酯类是最通用的增塑剂。
2涂料对环境污染的分析
涂料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使用大量的有机物及重金属氧化物和重金属盐。这些物质大都是有毒有害物质。所以合成树脂涂料及其它合成材料涂料的迅速发展,无疑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严重的威胁。据资料报道,涂料污染物已占工业污染物总量的5%?用现行工艺,仅涂覆汽车一项,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溶剂量为四十六万吨,尤其是溶剂型涂料在制成及涂装施工中,甲苯、二甲苯被广泛地作为溶剂使用。在涂装施工及干燥成膜过程中有近60%的有机溶剂波挥发。在空气中或皮肤接触过程中所导致的毒害,各种物质的特性各不相同。有迅速导致毒啻的物质,也有慢性毒害的物质。某些溶剂,例如苯、铝及其它重金属,对人体有积累性毒窖,也就是说多次反复接触所造成的毒寅可以累积。施工人员在此有害的环境中工作,会;^同程度地危汽身体健康。
我国涂料工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各行业的需求,所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是纵观历次涂料行业中的卞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又喜忧掺半。目前我国的经济还不发达,有些涂料及原村料厂“三虎”治理设施不尽完善。管理水平还不很髙,跑、E、滴、泥现象时有发生,也加重了环谅污喑。另外,既使生产和使用涂料的大型企业能充分注重“三废”治理,而那些没有治理设施的小企业、'女庭在涂料生产、施工过程中游离的有毒有芾的成分也会污染环境。有资料报道,现在我国每年人均涂料消耗量0.8kg,预计到本世纪末要达到人均4kg,我国有12亿人口,到那时我国每年将消耗48X104t涂料。如何处理好涂料工业要发展,环境要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提出以下两种祖浅的对策。
3对策
首先应强化环保意识,使人人都能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事业是全局性的、战略性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提倡文明领导、科学管理。使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素得以克服。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的要求日益强烈。以协调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的环境保护事业是全人类伟大福利事业,它是科学管理国家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环保事业正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所以,在涂料设计、生产、施工中,国宋及各级环保部门规定在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容许极限都必须遵守。
其次,据有关专家提出我国涂料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无公害或低公害的粉末涂料、水性涂料、高固体分涂料和光固化涂料。
50年代中期,汾末涂料由于具有施工时无有机溶剂污染,一次涂装成膜,能适应流水线生产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日本虽然在1968年开始了静电涂装的流水线,但作为代表性的热固性粉末涂料的真正发展直到70年代中期才实现。至1983年,日本粉末涂料的年销售量才突破一万吨。1988年按粉末涂料占世界整个涂料的比例来看,日本为0.7%,约为其它国家粉末涂料生产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来日本无论是粉末涂料品种的开发,还是粉末涂装技术的开发,都稳步地发展。过去曰本许多涂料厂从德国、法国和瑞士等国引进技术,共同开发,因而起点较高。现在,日本已基本不引进粉末涂料技术,而是向其它国家,甚至美国输出生产技术和设备。因此,了解日本份末涂料的发展过程及先进经验,对创造性地开发我国的粉末涂料工业是极为重要
水性聚氨酯是用水作介质代替有机溶剂的一种新型聚氨酯体系。1942年以来,聚氨酯由溶剂型逐渐向水性系统方面发展。水代替有机溶剂制造水性聚氨酯,有利于节约能源和石油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从有机溶剂稀释转向水性系统并不困难,尤其晕水性聚氨酯的性能完全可与溶剂型聚氨酯媲美,例如粘结性、硬度、光泽、装饰性通常相当,甚至更好,耐水性、耐溶剂性和耐化学药品性等有所改善,干燥时间大致相同。因此,水性聚氨酯与其他水性系统一样发展很快。
水性聚氨酯除了无毒、防燃、防爆、防污染的优点外,主要特点是高度耐磨、高光泽、髙弹性、高粘结性,可用于涂覆、渍、喷涂和粘结各种纺织品、皮革、橡胶、纸张、木材、金属、陶瓷、石料、混凝土、塑料,甚至玻璃等。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原料和工艺路线,可以使制品获得优岛的机械性能、韧性和硬度,以及柔软性、回弹性、硬挺性、抗收缩、抗皱折、抗冲击、抗静电、酎水、耐溶剂、耐化学、耐霉蚀、防水阻燃等性能。因此,水性聚氨酯广泛用于涂料工业、制革工业、印刷工业、纺织工业和建吭业等。利用水性聚氨酿在湿润条件下的低磨耗性和抗菌性能还可制成医用物品,嵌入人体内制作血渗透膜片。鉴于其良好的绝缘性和抗腐蚀性,在电器工业方面也有重要用途。另外,水性聚氨酯本身是一种很好的表面活性剂,还可用作增稠剂、密封胶和粘结剂等。
以上介绍了两种无环境污染涂料的发展及使用的概况,希望能对今后涂料发展有所启迪,从现在起立足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涂料,既发展我国涂料工业,又不污染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环境污染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环境污染;混凝土建筑物;寿命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土建工程随处可见,因而我国土建工程建设所用的主要材料混凝土用量稳居世界前列。混凝土使用的耐久性,直接影响建构筑物的寿命,混凝土使用期限除与本身的组成、各组成分的性能、配比和施工条件等因素有关外,还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如空气的组成、状态变化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寿命,其物理状态的温、湿度引起的冻融交替对混凝土的破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这方面的国内外论文和研究很多,这里不赘述。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引起空气污染日益加重。空气中酸碱性污染物对混凝土的破坏作用已不可忽视,如全球性由于化石燃料大量使用而使空气中CO2大量增加,引起地球变暖和城市的热岛效应;空气中SO2、NO、NH3等的大量增加而引起的酸雨形成和肆虐。需要强调的是,混凝土的破坏作用,往往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不同地域、不同空气环境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素起主要作用而已。
本文仅就空气环境中一些主要污染物及其变化、它们对混凝土作用的机制和破坏原理、以及控制措施进行论述。
一、空气环境中对混凝土有破坏作用的主要污染物及其变化
纯净的宅气中含氮78.09%、氧20.95%、氩0.93%及微量的稀有气体,此外,通常还含有约0.03%的CO2和4%以下的水蒸气。大气污染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并含有尘埃和其它酸性气体。大气污染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对建筑物的耐久性也产生很大影响。一般建筑物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污染物中的酸性气体与碱性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加速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物的风化和侵蚀,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安全使用龄期。
混凝土主要由砂石和水泥掺水反应后形成,易与环境中酸碱盐污染物进行反应的主要成分是其中的Ca(OH)2和硅酸钙。混凝土建构筑物经常处于受污染的空气环境之中,而人类在工业革命后尤其是近年来的后工业革命时期,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空气中的CO2、SO2、NO、NH3等大量增加,从而使空气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加速了与混凝土的反应,尤其是混凝土在施工及冻融作用下发生裂缝、剥皮等情况,这些作用更为强化,最终结果是混凝土的耐久性大受影响,寿命大大缩短。
二、大气主要污染物对混凝土建构筑物的作用机制
大气主要污染物对混凝土建构筑物的作用机制和破坏分下述三方面:
(1)由CO2引起的碳化作用;
(2)由酸引起的腐蚀作用;
(3)由盐引起的胀裂作用。
1、空气中CO2对混凝土碳化引起的破坏
关于混凝土碳化破坏机制,可以认为在正常的大气环境下,CO2与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相互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由于混凝土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在其内部存在着大小不同的毛细管、孔隙、气泡,甚至缺陷,其中含有一定的水分。空气中的CO2首先渗透到混凝土内部充满空气的孔隙和毛细管中,先溶入毛细水中,然后与孔隙中的可碳化物质Ca(OH)2等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可碳化物质是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有氢氧化钙Ca(OH)2,此外还有水化硅酸钙3CaO·2SiO2·3H2O,未水化的硅酸三钙和硅酸二钙,在有水分的条件下也能参与碳化反应。
由于混凝土常与钢筋联用形成钢筋混凝土,以提高其强度,混凝土的强碱性在钢筋表面形成钝化膜,该膜阻止了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是混凝土中性化的一种形式,使混凝土碱度降低,破坏钢筋表面钝化膜,使混凝土失去对钢筋的保护作用。钢筋生锈后,铁锈的体积要比铁的体积膨胀2.5倍,因此混凝土出现裂缝,与钢筋的粘接力降低,这些均加速混凝土破坏。由于空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大大地提高了建构筑物混凝土材料的碳化,且由于地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而使混凝土建构筑物的环境温度提高,因为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度提高2~4倍,因而进一步加速了碳化的进程,也就加速了混凝土建构筑物的破坏。
2、酸雨加速混凝土建构筑物的破坏
已如前述,酸雨是由SO2、NOx、Cl2、有机酸和NH3的综合作用结果。研究表明,暴露在室外的钢结构建筑物,受酸雾的影响,腐蚀速率为0.2~0.4mm/a,若直接受酸雨浇淋其腐蚀速率将大于1mm/a,明显高于无污染地区。如重庆市嘉陵江大桥每年防锈维护费用是南京长江大桥的1.4倍,且钢梁长度仅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四分之一。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电视铁塔、路灯电杆、汽车铁壳、输电铁架等受酸雨的损失费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酸雨(硫酸、硝酸、盐酸等)对混凝土中Ca(OH)2、硅酸盐和硅铝酸盐等都有腐蚀。酸雨淋浇的混凝土建构筑物,容易发生混凝土建筑材料表面变质、失去光泽、材质松散,使强度下降,最终引起构件破坏,这就是混凝土酸蚀作用。
环境因素对混凝土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膨胀破坏。仅以SO2为例,当SO2气体浸入水泥石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会形成钙矾石(E盐破坏)、甚至石膏(G盐破坏)。
钙矾石生成后,比反应物的体积要大1.5倍以上。如有石膏生成,则其体积会增大1.24倍。E盐或G盐的生成都可引起很大内应力,其破坏特征是在表面出现几条较粗大的裂缝。不过由于石膏的溶解度很高,而大气中的SO2浓度通常不是很大,所以可以推断一般只在干湿交替、水分蒸发量大的环境下才可造成G盐破坏。
可见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造成空气中CO2剧增及引起的地球变暖和城市的热岛效应,以及酸碱性气体SO2、NO、NH3、Cl2等增加和由此形成的酸雨,引起建构筑物混凝土的碳化、酸蚀和盐胀,使其耐久性大受影响,建构筑物的寿命降低。
三、控制措施
为确保混凝土、尤其钢筋混凝土的使用耐久性,必须尽量减少空气环境中CO2及酸碱性污染物的影响。具体应采取如下措施:
1、使用适宜的抗酸碱性和抗碳化混凝土和施工技术
由于当前大气污染现状,在选择和配比合适的混凝土组成中,应当选择适合当前大气污染现状的混凝土配料、配比以及最佳的施工条件。
2、对混凝土建构筑物表面使用抗酸碱和抗碳化材料
对混凝土建构筑物的表面进行装饰,其材料可用耐酸碱和抗碳化的贴面砖或涂料。
3、控制空气环境污染和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改变燃料结构,多渠道获取能源。植树造林提高碳汇总量,以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量。
4、参与制定和执行国际环保公约和国内环保法规
对空气污染控制尤其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制定如“京都议定书”那样的公约,对世界各国CO2的排放量进行约束;国内也必须制定环保法规,制约污染物随意排放。对国内外公约和法规坚决执行。
总之,大气污染使空气中CO2浓度逐年增长,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物耐久性影响显著,再加上环境污染导致的酸雨等给混凝土建筑物的寿命带来极大的挑战,在以后的混凝土建筑物建设中应该注重这一方面的设计和考虑。
参考文献
1、闫波,大气污染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物耐久性影响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33(3)
环境污染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应急监测;预案;突发性;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83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2102
1引言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形式多样、发生突然、危害严重、处理处置艰巨的特性。应急监测又是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救援工作和处理处置工作的前提与关键,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以上特性,当事故发生时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应急监测预案,应急监测工作的开展将举步维艰。
2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必要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工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二是对污染事故的处理处置[1]。而应急监测必须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包括污染物的种类、性质、数量、污染范围、污染程度、扩散态势等),以便于快速、准确地为事故处理决策部门提供环境动态信息资料。
但现行的各种应急预案主要针对的是环境质量常规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且内容相对笼统和空洞,这对监测部门的应急监测工作缺少现实指导意义[2]。 因此需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实用、科学、完整的应急监测预案体系,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提供前提保障。
3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编制步骤
3.1确保应急监测预案的权威性是首要任务
应急监测预案如果没有权威性,那么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它不能起到相应的指导协调作用,如同一纸空文。通常应由国家或者省级监测站下达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文件,市级监测站积极响应;或者市级监测站根据所辖区域具体情况,自行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然后报上级部门批准,以此保证所编制的应急监测预案具有法律保障和权威性。
3.2成立应急监测预案制定小组
在编制应急监测预案时所涉及到的内容专业性较强、知识面较广,这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一支由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组成的队伍――应急监测预案制定小组。小组主要负责制定日常准备工作程序、辨识可能出现的事故类型、制定应急监测行动响应计划、确保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和演练。
3.3明确预案目标与范围
为了编制出的应急监测预案更具有针对性,必须先确定预案适用的行政区域范围、环境污染事故种类以及应急监测所要达到的目的。
3.4做好区域内潜在风险源的辨识与评价是关键
应急监测预案应该建立于潜在事故源的辨识与评价之上,故该步骤是关键步骤[3]。通过调查和辨识,理出所辖区域内生产、经营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单位及分布情况,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场所特征和生产过程。摸清危险化学品的品种、数量,评估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造成的危害程度。此外,风险源不仅包括厂矿企业等所属的固定源,还包括流入所辖区域内的流动源,例如危化品运输车辆等。这类污染源可以从已发生的污染事故中筛选确定,建立本区域内流动风险源档案库。
3.5客观地评价自身应急监测资源与能力
应急监测资源主要包括应急监测人员的数量、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应急监测人员的防护设备、应急监测车辆、应急监测通讯和后勤保障等;应急监测能力主要包括应急监测人员的响应能力、布点采样能力、实验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应急监测培训经历等。对应急监测资源与能力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根据潜在的泄漏源制定出与自身应急监测资源和能力相匹配的应急策略,从而编写出更符合实际的应急监测预案。
3.6阐明应急监测级别的划分
在环境污染事故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应急监测行动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对事故发展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可参照《国家突发环境事故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标准或者所在省(市)及地级市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的分级标准对事件进行分级。事故发生时可根据不同的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监测组织机构、调配相应的应急监测资源。以市级监测站为例,一般分为三类情况。一类:污染程度大需全面监测评估;二类:污染程度一般需一般性监测;三类:污染程度小仅需了解掌握[4]。
3.7应急监测机构及其职责的确定
对应急监测机构及职责的确定在应急监测预案中显得尤其重要,应急监测机构通常由应急监测领导小组、应急监测现场小组、实验室分析小组、质量控制小组、综合信息小组、专家咨询小组、后勤保障小组等小组构成,可将其绘制成组织结构图。在应急监测预案中必须预先详细地阐明各成员小组的职责,以保障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8确定应急监测行动
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前、中、后期各应急监测小组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就叫应急监测行动。应急监测行动是应急监测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如下程序:接警、事故地理位置的确定、潜在泄漏源信息库查询、事故评估和定级、启动应急监测预案、初步拟定应急监测方案、准备仪器开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应急监测方案并展开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数据汇总编制应急监测报告或快报并上报、应急监测终止、跟踪监测、应急监测总结评估并归档。该部分应详实地阐述应急监测行动各环节所采取的具体手段和方法,且宜将应急监测行动绘制成流程图,有助于更加清楚的呈现应急监测预案。
3.9阐述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制度
应急监测预案后,并不能完全的保证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应急监测人员能快速有效的展开应急监测工作。所以,在编制应急监测预案时还应阐明对应急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的相关内容,有利于应急监测人员对应急监测程序的了解和应急监测技术的掌握,同时也能找出应急监测预案的缺陷并及时做出修改。
3.10构建应急监测数据库系统
研究A案适用区域范围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规律,分析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建立“潜在泄漏源信息库”、“危险品特性库”、“危险品历史事故库”。调查区域范围内饮用水源地、医院、学校等环境敏感点的分布情况,建立“环境敏感点数据库”。同时还应建立“应急监测专家信息库”等数据库。
4结语
虽然近20多年来,我国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方面做出了不断的努力,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应急监测技术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做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对于如何编制出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监测预案仍在不断的探寻。本文提出的编制思路在应急监测预案的编制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骁,连萍.加强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5 (2):34~36.
[2]薛锐, 赵美玲, 曾皓锦,等.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07(5):33~34.
环境污染的途径范文6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33-02
环境应急监测事业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事业,如应急监测工作的落后将导致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妨碍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指出,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
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现存的问题
1.1技术设备不足、质量差
虽然国家财务部和环保总局要求环境监测部门的人员经费、科研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要纳入经费预算,但在实际中,环境监测工作中经费短缺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资金的短缺,就配不上大型的环境监测仪器,导致应急监测部门缺少很多专业的仪器和设备。目前我国很多地级市以上的环保部门都成立了专门的监测小组,但却没有配备仪器设备,造成应急监测技术手段的落后,直接制约了应急监测的速度和准确性,延误了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理。受到资金和技术的制约,在有限的仪器设备中,这些仪器设备的配置较低,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的配置,监测手段落后,测量常规污染物的仪器种类不足,不能很好的对污染物进行成分分析,不能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需要。
1.2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
虽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性已经被环保监测部门所重视,环保部门也成立了专门的应急监测小组,但是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组织训练,使得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快速准确的处理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在环境问题出现前,应急监测部门就应该时刻做好准备,出现环境问题后也要及时的做出解决方案,进行周密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但是在实际中,环境监测部门的准备很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用于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没有准备充足;没有对这些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使得仪器设备存在质量问题;没有明确的项目负责人;没有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调查;没有及时收集材料;没有更新检测技术、没有调查环境污染事件的隐患;没有对特殊地理环境进行监测等。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对问题的处理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1.3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要想提高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水平,必须要对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适应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的需要,虽然国家对监测站已经按照不同的层次划分,但是在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上层应急监测部门的管理,而不重视对基层应急监测部门的管理,使得上下环节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导致正常的应急监测体制运行不畅。监测部门的内部机构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出现了多种类型的监测站,有的是按照监测的内容分为物理监测站、水质监测站、大气监测站;有的是按照监测的流程分为现场监测站、质量控制室、中心分析室、综合信息室;有的是按照监测的任务来源分为污染源监测站和常规监测站等,这使得内部机构出现混乱的局面。
1.4应急监测机制不完善
应急监测机制包括应急监测的制度和方法,在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制度化和立体化,我国是一个法治社会的性质要求监测制度必须法制化,但目前我国缺少环境监测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即使有,也是很古老的了,不能适应新的形势,没有对应急监测的技术、质量、标准作出明确的规定。应急监测机制的立体化,就是要求建立各部门相互合作的管理机制,使各部门加强交流,查漏补缺,但是目前各个环境监测部门还很少与社会上的监测力量结合在一起。由于突发环境污染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给环境应急监测的预测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加上有些环境监测部门没有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不能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
1.5应急监测部门人员的素质不达标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工作是一项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工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对应急监测部门人员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在应急监测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训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高等院校的环境监测专业非常稀少,而环保部门却需要大量的环境监测人才,造成了供需不平衡。其次,环保部门缺乏对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或者培训不专业,针对性不强,使得应急监测人员都是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再总结经验,积累知识,不能有效的预防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加上检测人员自我安全防护意识较差,导致很多检测人员对防化服和防毒面具等安全设备都不会用,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2提高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能力的措施
2.1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体系
科学完善的预警体系能够有效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因此,环保部门应该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体系建设,成立专门的预警排查小组,对环境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制定具体的排查任务和治理方案,把有害的危险因素及时的排查出来,并及时的消除隐患,应急监测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认真细致,排查的范围包括建筑规划设计建设阶段、事故的紧急情况、产品的运输过程、人为的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建筑及生活废弃物的处理、自然灾害等,在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和完善预警体系,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做好整理和记录,最好归置到预警档案里。对于有安全隐患的单位,要定期组织应急演习和理论演练。
2.2提高监测部门的监测能力
提高监测部门的监测能力,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发挥监测部门的作用。环境监测部门应该改善应急监测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应急监测机器设备,建立一个先进、准确、高效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体系。要定期对监测部门进行实战演练,提高他们的应急监测能力,在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发生时,能够及时妥善的处理污染事件,危害发生后做到快速响应、控制事态、及时解决,降低污染造成的危害程度。利用资金更新机器设备,实现应急监测自动化,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监测设备的建设,提高监测车的快速鉴别能力。监测部门应该根据污染物的特点,掌握污染物的传播速度和危害大小,控制污染物的污染范围,进而做出分析和决策,做好污染发生后的抢救工作。
2.3建立统一的应急监测管理系统
由于环境突发事件涉及的范围广,因此涉及的工作部门也多,不仅包括环保部门,还包括卫生、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甚至会涉及到行政区外的地方政府,我们需要建立区域的应急合作体系。为了确保国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安全稳定,不但要正确处理与中央的关系,还应该建立应急合作体系,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保护环境的环境应急方针,促进应急管理系统的综合化和跨越式发展。要适时的转变应急管理机制,从过去的注重问题的解决转为加强对问题的预防,从过去单项的应急管理机制转向部门联动、加强交流合作的应急管理体制,共同分享区域的资源,由政府统一指挥,分工负责,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2.4环境监察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
环境监测部门要重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明确各级负责人的工作,实行责任制,加强对日常危机的管理和防范;监测人员定期学习和研讨,对管辖区内的环境安全隐患制定出应急预案,对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都十分了解,以利于加强对突发环境污染问题的监测;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应急监测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树立环境安全意识,提高整体应急能力。要落实监测人员的值班制度,保证工作人员随时在岗位上,由于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具有明显的突发性,这样可以使监测部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应急监测,并及时处理。
2.5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由于应急监测人员的工作强度大、难度大,对监测人员的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关心和培训,让他们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技能。监测部门应该逐渐建立一支高素质水平的应急监测队伍,因为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满足应急监测部门的要求,在突发环境污染问题出现时,监测队伍能够拉得出、测得准、解决得快,发挥应急监测部门的作用,让国家和人民满意、放心。
3结语
虽然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工作已经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是目前应急监测工作还存在着技术设备不足、质量差、应急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应急监测机制不完善、应急监测部门人员的素质不达标等问题,应急监测部门应该尽力解决问题,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带来的危害,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国,杨志峰,李玉红.城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与对
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9):711-714.
[2] 吴宗之,孙猛.200起危险化学品公路运输事故的统计分析
及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2):3-8.
[3] 李慧敏.对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探讨[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28(B12):151-152.
[4] 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 姚,曹璐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要求[J].中国
高新技术企业,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