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1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提高技术装备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的同时,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转变;推进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经过5-10年发展,形成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相适应的加工布局,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健全重要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主要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农产品加工制品,巩固城市消费市场,开拓农村、小城镇和国际市场,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
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其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依托优势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区域,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带,实现农产品加工与原料基地有机结合。
3.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既要发展大中型龙头骨干企业,又要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小型企业。
4.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
5.发展和保护相结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和技术,切实推行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特别注意不能上污染严重和危害生态环境的项目。
6.加强宏观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新上项目一开始就要做到高起点、高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化水平。
(二)重点领域。
1.大力发展粮、棉、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精深加工。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配套发展粮食烘干等产后处理能力。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和营养、经济方便食品加工。
2.积极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产品深加工;奶业要优先提供优质、营养的学生饮用奶;水产品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等水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加工,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推广净菜上市,发展脱水蔬菜、冷冻菜、保鲜菜等;注重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
3.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皮革等传统加工。鼓励发展精制糖,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保健茶;发展丝和麻加工系列制品;积极开发牛、羊等皮毛(绒)深加工制品;合理利用和开发食用菌等农业野生资源,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
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全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等有关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重点做好对市、县两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指导,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二)建设原料生产基地。
在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和形成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三)建立生产经营新机制。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强农产品加工制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优先开发大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各地有关部门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
(六)健全质量安全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修)订和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手段,抓好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对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和检查,完善有关法规并严格执法。
(七)扶持和发展中介组织。
加强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建设。发挥各种专业化中介组织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行业自律、防止无序竞争、协助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的作用。
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国家投入力度。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增加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的技改投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等,要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科技、农业、乡镇企业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科技开发资金、教育培训资金,应有一定比例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外经贸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出口的支持和协调服务。
(二)给予相关的金融支持。
商业银行要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完成国内外订单生产所需流动资金,有关银行应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应把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列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符合股票上市条件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可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落实税收支持政策。
对农产品出口实行与法定退税率一致的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尚未达到法定征税率的农产品,应优先考虑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要落实免征3-5年企业所得税的政策。
(四)其他配套措施。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时,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生产经营需征用土地应依法报批,各项费用按合理标准收取。电力部门要保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电。
六、切实加强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2
农超、农社对接活动如火如荼
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社、经销商直接进入超市,是重要的新兴流通渠道。“农超对接”模式流通环节少,流通成本低,在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效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北京市“农超对接”发展迅速,不仅方便了广大市民,也带动了远郊区县的果蔬生产和销售。全市开展农超对接的超市已扩展至8家(新增华堂、永辉),8家大型连锁企业经营生鲜的卖场达到380家,与全国120家农业合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在北京设立了38个采购基地,年果蔬销售量10万吨,约占北京市场果蔬供应量20%,销售额9.1亿元。2012年争取在北京设立50个采购基地。
在农社对接方面,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开设周末蔬菜市场,组织延庆绿富隆和绿菜园、大兴礼贤等合作社在北京航空航大学社区、朝阳望京国风社区、石景山模式口社区和丰台方庄社区开设了周末蔬菜市场,并推动周末车载蔬菜市场入厅经营。选择10家大型餐饮连锁龙头企业与京郊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农餐对接”合作协议,直接从“农餐对接”合作基地购进蔬菜、肉类、粮食、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在今年1-10月份采购57677吨基础上,同比增长20%以上。
扎实推进农产品直销示范店建设
开展北京草莓季、北京花季、北京樱桃季、北京西瓜季、北京鲜桃季、北京葡萄季、北京苹果季等7项活动。通过媒体宣传、印制相关地图册、宣传片、专题销售、农超对接等活动,搭建农产品产销平台,促进该市农产品销售。
在农产品流通季系列活动契机下,按照《北京市农委关于创建京郊特色农产品直销示范店的通知》中所列的主要参考指标,评选京郊特色农产品直销示范店,促进了各郊区县农产品流通工作的开展,打造符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农产品流通的品牌企业。
今年,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将落实“十二五”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规划,落实中央关于支持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用地政策,加快推进北京中央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和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改造力度,逐步形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鲜活农产品网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鲜活农产品市场网络。加强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相配套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运输配送等设施建设,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引入拍卖、集合竞价等现代交易模式。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3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经济结构;调整
襄阳市市委市政府针对襄阳市襄城区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总体思路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发展旅游业、商贸物流业,尤其强调襄城区要把旅游业作为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旅游促进襄城区经济和社会各行各业发展。这一发展战略对于发展绿色GDP,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襄城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深远影响。
但是若过度依赖旅游经济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会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也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加上襄城区地处汉江以南,是襄阳市政治教育行政中心。既有襄阳古城老城区、又有正在开发建设的城市新区,如檀溪新区、庞公新区,以及规划建设的襄南新区,还有卧龙、欧庙、尹集三个乡镇,属典型的城市二元结构,因此,我认为应该在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情况下,结合襄城区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重点在食品加工业上下大功夫,尤其要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以及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业的发展,经过5到10年的发展,将特色食品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尽快形成另外一个龙头产业来带动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产业链,与本区的旅游业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壮大襄城区的经济实力,提升襄城区综合实力。最终形成两个龙头,多业支撑的襄城区经济发展架构。
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在5到10年内培育在本市有突出地位、在周边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集团,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两家,过50亿的4家,10亿以上的企业10家。提升我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和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有效带动力、影响力,为我市打造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农产品加工中心,构建全省农业强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襄城区民营经济已经在襄城区经济结构中占有相当比重,但总体规模偏小,单个企业规模更小,也比较分散,缺乏大企业支撑,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没有规模,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民营经济难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关于如何推动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委市政府已经先后出台了若干政策性措施,从行政和法律层面针对襄阳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和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优化行政领域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就我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应结合我区经济结构中优势和劣势,以及自身的实际,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作为未来5到10年我区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来重点谋划,重点加以推进。具体如下:
一、为顺应市委市政府关于《襄南宜一体化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区应该尽早在产业方面与邻近的九集镇对接,争取在我区尹集与九集之间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形成加工产业带,以促进双方民营经济的发展要求,实现双方产业一体化发展。可以重点选择我区新207国道、305省道以及襄荆高速围合区域重点加以推进,争取纳入十三五襄阳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力争进入湖北十三五规划的笼子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二、在新建园区重点建设和发展特色农产品(林果业深加工如: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加工园和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
1.就林果业发展方面,我建议深加工园区生产基地建在我区,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原料生产可以南漳、保康为种植基地,采用绿色有机肥种植,采用公司加农业合作社再加农户的模式,实行种植订单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密切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和多方稳固的战略利益的共享。关于加工原料来源数量和质量方面,我认为是有一定把握的,主要依据是南漳保康已经是中国有机谷的核心区和拓展区,《中国有机谷发展规划》已经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省发改委正式批复,并正式纳入《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需进一步上升到国家层面加以重点推进。猕猴桃、蓝莓、核桃、葛粉等特色林果类产品适合有机谷种植,我建议尽快启动我区与中国有机谷(湖北文东集团--建设经营单位)战略合作协议,将我区定位为中国有机谷总部研发中心,依托该集团在中国有机谷南漳保康种植基地,在园区开展加工、研发、物流、仓储、配送业务,以实现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和壮大。积极引进加多宝集团发展猕猴桃、草莓、茶叶、杜仲养生、蓝莓饮料,引进智强集团合作开发智强核桃粉、葛粉等。
2.就畜产品(牛肉、猪肉(野猪肉)、奶制品)加工园建设方面,在奶制品生产上,我认为应该大力引进蒙牛、伊利乳业集团。依托我区比较丰富的草场资源,并根据这两大集团对养牛场建设的面积、种牛的选育、人工草场的种植技术、卫生标准、工人操作规范、运输条件等等要求,在邻近南漳的丘陵山地选择一定区域规划建设优质奶牛培育繁育中心和检验检疫中心,建设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奶牛原料奶源基地,在尹集农产品特色加工园区积极筹划蒙牛、伊利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优质袋装奶、奶粉等牛奶制成品,并配套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用地,在十三五规划中应该预留其发展用地,为以后招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利用南漳有机谷,大力发展有机肉用牛、野猪生产,在尹集和卧龙规划建设肉牛工业园区、野猪肉深加工中心,并依托襄荆高速、麻竹高速、外环高速、焦柳铁路和蒙西华中重载铁路(在建)在尹集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以上思考建议,符合襄阳市经济发展战略,符合我市关于襄宜南一w化发展总体规划,也符合襄阳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总体定位。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我区城乡二元结构,解决我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刘春月.淮安培育食品千亿元产业的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经济师,2015,01:196-197.
[2]韩东鹤.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3.
[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4
1.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极大改善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相关政策,着力扶持推进以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从2002年开始,农产品批发市场“国债项目”、“双百市场工程”、“升级拓展5520工程”、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等先后启动。
2011年,国家对农产品流通问题的重视程度之高、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2011]38号),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提高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含社区菜市场)公益性的认识,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出台《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2011]59号),明确了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尤其是在税收政策上有了重大突破。文件明确提出改造和新建一批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菜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税收政策,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
2.农产品流通业成为资本投资热点
近两年来,包括房地产商、上市公司、外资、以及其他非农资本在内的各类游资开始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农产品流通业成为资本投资热点。2011年,总投资12亿元的华中地区最大冷链物流项目“联想供应链·白沙洲冷链”项目在湖北武汉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占地5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项目将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物流园区、冷库园区、销售园区等几大综合性产业园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建成后的“白沙洲冷链”项目将与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一起形成华中地区最大的农产品交易中心。
由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走的是“谁投资,谁受益”的企业化运作道路,国际资本也开始涉足中国农产品流通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外资控股、参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近20家。尽管目前外资进入农产品批发行业还受到各方面限制,控股参股的市场数量还不是很多,但不排除未来外资迅速扩张的可能。
3.农产品批发市场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地方加快了批发市场的搬迁重组改造,开始涌现出一批新的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杭州市区内七大农副产品市场整体搬迁至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南京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由批发市场搬迁组成。新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多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主,具有规模大、品种和功能齐全的特点。
4.农产品流通的四个深层次矛盾
第一,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与地方三农工作边缘化的矛盾。
从2003年起,中央1号文件连续7年锁定三农。但是,由于现行的地方领导干部晋升的主要指标是经济绩效指标,并不是看涉农工作业绩和成效。因此,三农工作逐渐被边缘化,政府涉农部门是弱势部门,地方涉农行业是弱势行业,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等工作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第二,促进农民增收与保持农产品市场低价的矛盾。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低价状态,当农产品价格上涨时,政府出台的政策或措施往往倾向于要求农产品流通企业,包括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和其中的经销商、超市等降低价格,让利消费者。农产品流通企业或个体经销商为实现成本利润的合理补偿,必然要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在此形势下,生产农产品的农民是很难实现增收的。
第三,离地农民的身份与待遇不符的矛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农民选择了离土离乡不离行的农产品贩运销售行业,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批发商或农贸市场中的经销商。但是,目前经商的农民不仅没有像从事种植业的农民一样享受到优惠政策待遇,大部分已经沦为“劳动居住在城市却不是市民”、“有农民身份无农民待遇”,被城市和农村双重边缘化的弱势群体。
第四,惠农政策支持重点在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已成为先导性力量的矛盾。
由于受自然经济中“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影响,相对于农产品生产方面的投入,国家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投入还很低,税收、用水用电等方面的惠农政策也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农产品流通企业只是被当作一般的商品流通企业对待,相关农产品流通政策措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层面。
二、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缺乏全国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尚无全国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整体上看,我国批发市场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市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严重和部分地区网点不足、“有场无市”的现象并存。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包括从产地收购与批发,到物流运输、贮藏加工,再到城市销地批发、配送与零售等各个节点,都缺乏统一、权威的全国性和区域性规划与布局。
2.行业主管部门多,导致多头管理
我国现行农产品流通由多个政府部门管理,职能重复交叉,政出多门。国家各部委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都比较重视,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但是管理部门多,各部门管理一方面存在交叉,同时又有空白点。一旦出现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责任不清。
3.缺少准入、退出机制
由于缺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恶性竞争事件频发,不仅给竞争双方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产生不利影响,从市场波及上下游农产品经销商、消费者、生产者等多环节。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以建设市场的名义圈地,经营几年、甚至根本不经营就转营其他。
三、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
1.合理定位
欧盟、美国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政府投资设立,政府委托经营,后个别国家开始允许私营资本投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批发市场的经营权也逐步下放给企业。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模式:公益功能、政府支持、企业投资、市场运作,对推动中国农产品大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归口管理,统一规划
(1)由商务部牵头,制定全国统一规划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制定农产品市场发展规划应该由流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从流通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因此,建议由商务部牵头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统一规划,尽快编制出台《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并以此来指导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2)设立前置审批制度,明确主管部门
应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准入机制上建立“前置审批制度”。同时,明确商务部门为负责前置审批的主管部门,同时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利用行业协会的专家资源优势。建议由商务部和行业协会合作组建专家委员会,负责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前置审批工作,对申请建设批发市场的项目进行严格把关。
3.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准入、退出机制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5
(一)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农业局成立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牢固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紧紧围绕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统筹制定本县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现状,按照先培育、后认定的原则,以西甜瓜、小茴香等特色农产品为主,着力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品牌。
(二)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县农业局把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县林果业不断加快发展的现实情况,加强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入户工作,加强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技术指导,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年、年以县核桃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加强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场)、林粮兼作示范县建设,推进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
二是积极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农业局围绕自治区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以优势农产品为重点,把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相结合,发挥绿叶土产公司、伊山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集中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品牌。
(三)加强对农产品的全程监管
农产品发展规划范文6
1、编制规划,强化监管。围绕生态示范区建设,结合我区农业的产业发展特点,我们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区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农药投入、病虫害综防规划》、《农用薄膜使用回收规划》、《县区畜禽禁养区划分方案》和《县区畜禽养殖园区建设规划》,这些规划或方案的出台,为我区的生态高效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目标及空间布局。同时,加快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加强对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的监测,保证农产品的优质安全。
2、加强宣传,强化意识。利用网络、《农家报》、广播、电视等媒介,加强对绿色生态农业的宣传,使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成为各级领导、所有企业和广大群众的共识;以万名农民素质培训为载体,加大对“两高”农药危害性的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参加农业部、省、市开展的“生态衢州上海推介会”、浙江农业博览会、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等绿色农产品推介活动,通过展示展销,不老神鸡、一品红、阮小二香鸭等一大批绿色品牌脱颖而出,并已在省内乃至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3、抓好示范,分步推进。以保护农业生态,控制环境污染,改善农田质量,确保生产安全为重点,通过实施“811”养殖污染治理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农田氮肥减量增效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四大农业生态环保工程,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对135家规模生猪养殖场进行排泄物治理,建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点5个、畜禽粪便集中处理中心3个;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排污已基本达到排放标准,粪尿综合利用率达100%,农村清洁能源率达43.9%。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全面禁止,秸秆利用量达20.8万吨,秸秆利用率达到93.57%;推广平衡配方施肥30万亩次,全区化肥使用强度265公斤/公顷;农药使用量2.98公斤/每公顷;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面积37467万公顷,综合防治率达74.10%。
4、依托优势,创优品牌。立足当地资源和市场优势,通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体系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积极开展农业新品种、无公害农业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普及工作,在全区建立了一品红椪柑、三元猪、营养稻米、茶叶等绿色无公害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以柑桔、粮食、畜禽、毛竹、茶叶、蔬菜、瓜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组织农业企业申报无公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加强治理,改善环境。努力探索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与合理排放途径,实施畜禽饲养场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度,积极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指导工作。指导各乡镇开展清洁能源利用工作,农村清洁能源率达43.9%;加强部门间协作,做好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对湖南镇畜禽养殖污染情况作了进一步调查,摸清了全镇畜禽养殖数量,为污染整治工作提供依据;协助乡镇做好养殖业主及群众思想工作,重点抓好规模30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的异地搬迁。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在治理农业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配套法规措施还不健全,资金投入还不足,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具体表现在以上几方面。
1、农业面源污染不能有效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特别是高毒农药在蔬菜、果树、农作物上,不能全面禁用,控制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2、动物饲料、兽药使用不合理。兽药超量使用,以及违规使用禁用药品、添加剂,导致动物产品污染加剧。
3、农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我区畜禽养殖大多集中在村庄内部,由于排污设施建设滞后,畜禽粪尿横流的现象在我区农村随处可见,畜禽养殖污染也进一步恶化了我区农村生态环境。
4、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规模及“三品”档次不高,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5、拉动生态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不能适应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6、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体系、农业信息网体系和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三、对策建议
虽然,我区在治理农业环境,发展绿色农业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配套法规措施还不健全,资金投入还不足,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改进。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部门协作,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注重产业提升,推动农业发展生态化。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重点抓好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检查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产业化与标准化互促互动机制,强化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借助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努力找准农业经济、旅游经济的结合点与突破口,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和“农家乐”旅游业;围绕城郊农业发展,培植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强绿色营销,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推动绿色消费,形成消费环节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机制;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认定、申报工作,打响绿色生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