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范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
1畜禽养殖业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大大地改善了市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1]。但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了大批集约化畜禽专业养殖区、专业村和专业户。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机废水(主要包括圈舍冲粪水、饮槽冲洗水、地面清洁用水、设备和设施清洁用水等),而且处理利用率低,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压力。
畜禽养殖业由于其特有性质及所处的地域(建在城郊或流域上游)等原因,没有足够的土地来消纳它们排出大量的粪污;再加上用于粪污处理的资金不足和技术落后,还有对此污染的监控管理及相关政策方面滞后于工业污染源等原因,50%的规模化养殖场缺乏完善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导致水环境的污染。
2循环经济生态模式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和排放的废弃物,既是严重的污染源,又是一种能被利用的资源。因此,针对尤溪县规模化养猪场的污染治理状况,其污染治理应立足于猪粪便及污水的综合利用,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即“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建立养殖生态循环经济模式。首先,从养殖场场区的布局、畜舍结构及生产工艺设计、日常操作管理等方面探索粪污产生量及排放量的最小化,实现粪污减量化原则。在养殖过程中,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养技术、改进清粪工艺,建立畜禽养殖场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无公害畜产品清洁生产技术体系,这是提高畜产品品质、解决养猪场环境污染、保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最重要的是,执行《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水和废渣采取经济高效的处理方法,尽可能降低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养殖再生水灌溉为污水处理提供了一条经济而有效的解决途径,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水肥资源,对于保护农村水环境,缓解农业水资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与末端消极处理所需要的技术及其投入比较,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构建一个可以利用养猪废物及其处理产物的系统,则养猪废物就可以得到利用,还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产出。用生态修复技术从猪生产系统中提高N、P利用率,即回收的N、P以饲料形式再循环到猪生产系统中,从而减少N、P的排放,是当前和将来养猪业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很大潜力。
我国于2001年5月和12月,分别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开始规范畜禽养殖业排污行为,极大促进了畜禽养殖废水的处理与综合利用。一些科研单位、大学等结合科研项目和实际需要对城市再生水灌溉进行了深入的试验示范研究,其中对土壤――植物系统对再生水中有机污染物及金属、非金属元素的净化作用,再生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及再生水灌溉技术、土地生态污水处理技术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益成果[3]。
3工程实例
3.1 项目背景
位于福建水口水电站库区重点乡镇之一的某镇,林木、水产和矿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发展迅速,养猪存栏数超过200头以上的共76户,存栏规模约40000头。
为了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了该镇内的流域畜禽养殖业循环经济试点工程方案。力图实现流域内的各养殖户采用干清粪和雨污分流,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沼液全部用于灌溉,沼气得到回收利用,粪便用于生产有机肥,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污水浓度CODCr约为15000~18000mg/L,TS约为2%,氨氮约为1000~1200mg/L。每年产生干猪粪为约6000吨。
3.2 工艺设计
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养猪污水方法主要有:生态处理与利用工程结合法、厌氧好氧联合处理法、厌氧处理与农业利用相结合法等。其经济技术比较见表1。
表1养猪污水处理方法经济技术比较表
项目内容 处理技术
氧化塘 常规 灌溉
适应性 有较大的空地 没有特殊要求 必须有相应的耕地和作物
技术可靠 可靠 很可靠 不可靠,与作物有关
占地 较大 较小 较小,利用现成的耕地
处理工艺 工艺、设备及操作简单,受气候影响大 工艺设备复杂,操作管理要求高,能够全天候运行 工艺简单,但需要一定品种的作物,受灌溉时间和气候影响大
最终处置 无 污泥需处理 无
产品市场 有沼气回收 有沼气回收和有机肥回收经济效益好 有沼气回收
投资与管理费用 1.单位投资:0.4万元/吨
2.运行成本:0.5元/吨 1.单位投资:0.5万元/吨
2.运行成本:1.2元/吨 1.单位投资:0.3万元/吨
2.运行成本:0.2元/吨
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采用常规工艺与生态处理相结合的工艺。流程见下图:
图1处理工艺流程图
处理的过程主要分为五个单元,做到既回收生物能源(粪渣无害化处理制成有机肥和沼气利用),又可将处理后的污水直接引入山林灌溉、蔬菜种植、水田灌溉、鱼塘养鱼,达到污水综合利用的目标。其中第一单元为前处理、第二单元为厌氧发酵、第三单元为污水综合利用和好氧处理、第四单元为沼气利用、第五单元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前处理采用禽畜粪污全自动高效固液分离机系列产品。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为COD:30%~50%;TS:70%~80%;氨氮:10%~30%。预处理后污水水质为CODCr约为12000mg/L,TS约为0.5%,氨氮约为1000mg/L。
厌氧发酵采用普通厌氧池改进型厌氧接触消化工艺。厌氧过程采用红泥塑料厌氧生物接触床,该项技术工艺是利用红泥塑料吸热、保温的特点,设计中采用较低的有效水深,便于热辐射,在我国南方冬季也能得到较高的发酵温度,夏季更佳。采用红泥塑料厌氧反应器的沼气产气率高,有机质降解效果稳定,并且具有抗腐蚀、耐用、维修方便等特点。另设置沼气罐。厌氧处理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为COD:70%~80%;处理后污水水质为CODCr约为3000mg/L,氨氮按COD去除量的5%计算,氨氮剩余浓度约为550mg/L。
综合利用好氧处理沼液,首先考虑采用土地处理法,在土地无法消纳时采用既去除COD同时又能处理氨氮的工艺SBR,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称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或间歇曝气活性污泥工艺,拟采用SBR改进型的CASS工艺。该系统主要包括沼液灌溉所需的管网和喷灌系统,剩余沼液的好氧处理系统。
沼气的利用主要是作为燃料使用,可用来发电、生产和生活用气。若采用生活用气只需考虑铺设沼气管,但考虑到该流域养殖户较分散,出于安全和输送方便考虑,拟采用发电方式。
本工程在预处理、发酵和好氧处理等过程都会产生固体废物,建设一个干化场进行处理,有效面积为500m2。经干化后的固体废物(沼渣及干粪)作为生产原料生产生物有机肥。
3.3 试运行效果与环境效益分析
目前,该流域畜禽养殖业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已基本完成建设,正处于试运行调试阶段。从当前试运行的结果来看,污水处理效果较好。处理后COD在300~400mg/L之间,氨氮约80mg/L。接近于预期效果要求的处理后污水水质为CODCr约为300mg/L,氨氮约为50mg/L。
该区畜禽养殖废水全部收纳于污水处理系统并正常运行后,每年可减少COD排放量约4500吨,氨氮300吨,此时流域污染得到大量消减,流域水质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轻闽江流域的污染,对该地区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起示范作用。沼气可为场内职工提供做饭、洗澡、(下转第67页)
照明等方便,不仅节省电力,还有利于保护森林。沼液、沼渣可给牧草、果树施肥,还可做为鱼饲料,不仅节约肥料及饲料的成本还可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化肥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由于养殖废水中有机物浓度大,N、P含量高,还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病原体等,直接用于农田灌溉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可能引起的次生污染问题、卫生和健康问题以及存在的时空矛盾问题。
畜禽养殖场的畜禽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或以回用为最
目标。处理污水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对于利润较低的养殖户来说很难承受,采用该处理模式的比例很低。养殖废水(包括集约化水产养殖等产生的废水)低成本低能耗预处理技术和稳定储存技术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凯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与政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美钦.循环经济模式在尤溪县猪场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J].福建农业科技 2006,(3):90~92.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范文2
1.1.1目的
为有效防范环境污染事故,特别是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迅速、有效地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重大突发性环境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确保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特指定本预案。
1.1.2工作原则
1.1.2.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市人民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我市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1.2.2全面覆盖。对区域范围的污染源、水系河流、城镇居民点、水源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特殊生态保护区,以及大气、水体、固废、危废、噪声、辐射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
1.1.2.3突出重点。对重点行业、重点污染源、重点水域、重点区域内的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1.1.2.4公众参与。建立环境新闻机制,确定新闻发言人;建立环境公示、听证机制,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建立举报制度,健全“12369”投诉系统,确保公民的环保知情权、参与和监督权。
1.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
《四川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办法》
《四川省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理》
《成都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1.1.4适用范围。
凡属我市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
1.1.4.1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事故;
1.1.4.2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害物品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污染事故;
1.1.4.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
1.1.4.4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1.4.5其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1.2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2.1应急领导小组与职责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我市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由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成,市人民政府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全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统一决策、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
市应急处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于市环保局,市环保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组织专家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策略和预防控制措施,开展效果评价;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统一调配应急资源,及时协调解决应急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指挥部办公室下设应急防治、物资保障、信息宣传、治安、督查等五个工作组。各组按照以下职责分工开展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应急防治组:由市环保局牵头,组织制定和实施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理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污染源调查、现场污染物处理、监督指导、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根据突发环境事故发展形势和预防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调整全市策略和措施的建议。
物资保障组:由市经贸局牵头,负责应急物资的储备、生产和调度保证供应;负责应急设施的建设和应急设备的采购。
信息宣传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收集分析突发环境事故的有关信息,报道应急工作动态。
治安工作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及时做好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区域的隔离封锁、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负责交通管制、保障运输;协助污染现场处置等。
督查工作组:由市委、市政府目督办牵头,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应急措施的情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应急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予以解决纠正,对违法违纪和渎职行为进行处理等。
1.2.2环境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
成立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专家咨询小组,由聘请的水、气、固废、生态等方面的专家组
成。负责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准备和处理提出咨询和建议;指导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置进行技术指导;承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安排的其它技术工作。
1.3预测、预警
1.3.1监测与信息收集
市环境监测
、环境监察部门为环境监督与信息收集机构,承担所辖区内水、大气、危险废物的日常监测,收集本行政区域内外和境内外对本行政区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其它突发环境事故信息。
1.3.2报送制度
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市环保局应当按照职责范围,做好本辖区内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向市人民政府和成都市环保局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信息。
1.3.2.1在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市环保局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继续扩大,对突发环境事故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并把初步认定的情况及时报送市人民政府和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省环保局报告,并同时报送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1.3.2.2一般(ⅳ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应在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1小时内,向市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报告,并报市应急办。
1.3.2.3较大(ⅲ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应当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1小时内,报告市应急办和成都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1.3.2.4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ⅰ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市环保局在依照本条前两款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向省环保局报告
1.3.3报告方式与类型
1.3.3.1通常有口头报告、电话、传真报告、电子邮件报告、书面报告等。
1.3.3.2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初报在发现和得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后上报。通常采用电话或传真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和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破坏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通常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进展情况可一次或多次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有关确切数据、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故处理完毕后上报。通常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完毕后立即送报。
1.3.3.3核与辐射事故的信息报告在按照本办法规定报告的同时,还须按照有关核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告。
1.3.4预测、预警支持系统
建立健全全市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定期对体系网络进行维护,逐步实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预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工作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1.3.5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分级标准
1.3.5.1特别重大环境事故(ⅰ级)
(1)死亡30人以上,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污染事故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事故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故,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6)因环境污染造成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储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8)造成跨界的环境污染事故。
1.3.5.2重大环境污染事故(ⅱ级)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水库大面积污染。
1.3.5.3较大污染事故(ⅲ级)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3.5.4一般环境污染事故(ⅳ级)
(1)造成3人以下死亡、中毒(重伤)1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纠纷,引起群体性影响的;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4响应程序与协调内容
1.4.1基本响应程序
发生或即将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得到核实后,在尚未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级别,实施分级响应之前,应急处置指挥部要立即派员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先期处置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实施紧急疏散和救援行动,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
(2)紧急调配辖区内的应急处置资源用于应急处置;
(3)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管制措施;
(4)实施动态监测,进一步调查核实;
(5)向社会发出危险或避险警告;
(6)波及其他区(市)县的,要及时相互通报;
(7)其他必要的先期处置措施。
在采取先期处置的同时,应急处置指挥部要对事故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初步评估,并及早向市相关应急指挥部和市应急办报告,进入分级响应程序。
1.4.2协调指挥的分类
应急指挥部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专业工作组,完成现场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交通管制、治安警戒、人员疏散安置、安全防护、社会动员、物资经费保障、应急通信、信息综合、新闻报道、涉外处置、损失评估等应急处置工作。
1.4.3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的原则要求;
(2)启动市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指令;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处置行动,指派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指导现场应急处置指挥机构的应急指挥工作;
(4)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有关情况;
(5)组织事故发生区域人员的疏散或转移;
(6)组织现场警戒和道路、水域等交通管制;
(7)组织对伤员的急救;
(8)组织周边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9)组织应急救援通信、物资征调及其运输等保障工作;
(10)协调军队和武警部队参加应急处置行动;
(11)组织事故善后处理及恢复重建工作等。
1.5信息和新闻报道
1.5.1信息通报
根据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情况,市环保局通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必要时由市人民政府向当地驻军通报,并及时向毗邻、可能波及或已经波及的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环保行政部门通报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
1.5.2新闻报道
应急响应期间,与突发公共环境污染事故有关的信息由市委宣传部统一。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向广大市民宣传突发公共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消除疑虑和恐慌心理,稳定人心,大力宣传突发公共事故救援工作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
1.5.3应急结束
应急小组要对污染状况进行跟踪调查,根据监测数据和其他有关数据编制分析图表,预测污染迁移强度、速度和影响范围,及时调整对策。每24小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一次污染事故处理动态和下一步对策(续报),直至事故污染影响,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失,警报解除。
1.5.4后期评估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结束后,市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故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并将评估报告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环保行政部门。
1.6保障措施
根据污染事故的级别,确立相应的保障。
1.6.1技术保障
1.6.1.1环境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全市环境安全管理体系,开展污染源现状、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建立专家应急预案库,做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预测、预警、决策提供依据。
1.6.1.2应急专业队伍的建设
市环保行政部门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专业技术队伍,由环境监察、环境监测、环境专家等专业人员组成。应急队伍根据突发污染事故种类和出动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并配置相应装备;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专业队伍的培训、考核、使用制度,定期开展应急处理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演练和考核。
1.6.1.3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
鼓励、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技术科学研究,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全市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技术水平。
1.6.2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涉及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所有机构及人员通讯录,保障有关机构及人员通信畅通。
1.6.3物资保障
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根据本地环保行政部门的建议和应急工作需要,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物资储备库,保证应急所需技术装备(器材)等物资的第一时间供应。
1.6.4经费保障
市人民政府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和应急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准备适量的应急资金,建立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资金使用制度,保证经费的有效使用。
1.6.5专家保障
按照“属地保障”的原则,由各部门分专业建立专家档案,确立联系方式方法,保证专家成员能及时到达事发地点。
1.6.6医疗保障
由各部门或主管业务部门,与有关医疗机构共同制定医疗保障计划。
1.6.7协同保障
由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牵头,各部门派员参加,主要与有关部门建立咨询、参与、配合等关系,确保各种行动的畅通。
1.6.8社会动员保障
新闻媒体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应急工作新闻报道,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全市人民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自我防护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群众和非政府组织自觉配合和参与政府的应急工作,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7附则
本预案由我市环境保护局负责制定与解释;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范文3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监测;应急监测;要点
前言
针对于环境染污事故,需要环境监测可以对其应急处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信能够有效的预防,而且对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的处置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不仅会对人类健康带来较大的威胁,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环境a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环境和人身带来的危害。
1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作为公益,主要由政府授权,是国家环境保护系统各级监测站的主要职责。其通过对环境的监视、测定和监控,从而为政府部门有关环境法规、决策及管理工作的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同时还能够为环境科学研究及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通过环境监测,对一种或是多种环境质量的代表值进行测定,并对其对环境的影响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此来对环境质量的好坏进行监视,对环境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对环境污染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实现对环境质量的有效监控。
2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特征
2.1突发性事故形式的多样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隐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而且污染因素众多,具有较强的复杂性,所排放的形态呈现为气体、液体、固体及放射性物质等,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一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则会涉及到较多的行业和领域,所造成的危害十分巨大。
2.2突发事故发生的突然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由于事发原因较多,事故具有突发性,而且发生后控制难度较大,具有不可预测性、偶然性及瞬时性等特点。
2.3突发事故危害的严重性
一旦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则其会带来较强的破坏性,会对一定区域内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给国家财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2.4突发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因素呈现为多样性特点,而且事故发生突然,这也给事故监测及处理带来较大的难度。相较于一般环境污染事故,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上更加复杂。
2.5突发事故处理的艰巨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的范围较大,很难进行有效处理,需要针对污染物质属性来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从而达到彻底清洁的目的。而且在处理过程中还要在最短时间内阻止污染的蔓延和扩散,这无形中更加剧了处理的艰巨性。
3环境监测在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作用
3.1环境突发事故的应急管理
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或是降低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所带来的威胁及损失,政府及相关机构通过制度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以此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即通过制定应急预案、应急处理方法、突发事故解决与解决后的恢复等方案。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不可预见性,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发生的可能是性,而且在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巨大能量及有害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则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再加之事故诱发因素较多,因此一旦事故发生后,要构建应急救援体系,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救援行动,以此来控制灾害的蔓延,降低事故风险,有效的减轻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后果。
3.2突发性污染事故中的应急监测
(1)应急监测。当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需要通过应急监测来对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程度进行确定,从而为快速对事故反应和处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在事故发生后,监测人员及时进入事故现象,利用相应的检测设备和仪器,采用实验手段来获取污染物的各种信息。在应急监测中分为定量监测和定性监测两种形式,通过定期监测来准确查明造成事故污染物的种类,通常在突发性环境事故开始阶段会采用定性应急监测措施。而通过定量监测来对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进行确定,并对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进行确定。通过定性和定量监测能够查明事故发生的客观条件。(2)应急监测与事故应急管理。一旦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则需要做好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与处置,同时还要做好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工作。首先需要找出环境污染事故的泄漏源,并对泄漏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其次,对于污染物泄露及扩散态势、影响范围等进行查明,以此来对污染物信息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并以此来及时做好应急监测,通过实施科学的监测来将污染现状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反映,为采取进一步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消除危害后果及做好现场恢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对人体、土壤及空气带来的危害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避免其继续对人及环境带来损害,以此来对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进行有效控制。
4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要点
4.1对监测仪器要求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便携快速、实现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取;(2)操作简单易掌握;(3)实用性、可操作性强,仪器本身无特别使用限制性;(4)结合我国现状与水平,力争做到在国内应用的普适性;(5)投入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6)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
4.2监测人员要求
作为应急监测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监测技术,而且在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具备较高的应急污染事故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应急监测处置经验。在日常工作中还要通过技术培训及应急学习等来更加熟练的对突发性应急监测工作的流程进行掌握,熟练操作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以此来提高应急监测的工作效率,从而为应急事故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
4.3监测技术要求
要求应急监测人员开展监测工作时,应该遵照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和国家的监测技术规范执行,为达到质量保证要求,需带标准样做实验或做加标回收实验,确保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污染指标判定应按国家污染物排放或国家认定的相关标准执行。并强调要严格数据审核,确保监测数据不能错报、误报。
5结束语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时,应急监测通过对整个事故进行监测和评估,能够有效的掌控污染事故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并通过掌握的各种数据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应发事故救援提供重要的支持,及时做出应急反应,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平壤人民,将其所带来的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陈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7.
[2]米同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4).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范文4
关键词: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扩散模型
0 引言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在短时间内大量排放污染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如何加强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方针,顺应环境管理现代化发展需求、综合利用现代技术和科技成果、不断提高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及处理应变能力,已成为环境保护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
建设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平台可以及时地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管理搭建一个高起点的计算机支持平台,极大地提高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能力和管理水平,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在事故发生后提供科学有效的辅助决策,从而达到科学应对和快速处理突发环境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各项损失的目的。
1 平台的总体设计
本平台从吉林市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紧密结合,提出“快速定位、扩散模拟、辅助决策、直观展现”一体化的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体系,按照现场报告、结果初报、监测快报、总结报告的四个阶段,最终实现应急监测的信息化、流程化管理,有效提高环境突发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速度,提高现场应急监测效能。具体如下:
1)快速定位:通过重点风险源管理快速确定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通过危险品档案库管理快速确定污染物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处置办法。
2)扩散模拟:利用污染物的区域大气和水环境扩散模型,动态实时模拟污染物的扩散情况确定受污染区域范围,实现科学、准确的布置采样断面(点),避免误采或漏采。
3)辅助决策:根据向导录入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具体特征,自动生成应急监测辅助方案,该方案包含如下几方面:生成应急监测人员名单、生成所需监测仪器设备清单、确定到达现场的最佳路径和多部门协同。从而更合理高效的调配人力和物力资源,协调环保部门采取紧急应对措施。
4)直观展现:是指通过与GIS系统紧密结合,三维动态展现污染源的地理位置,确定受污染地区的敏感人群和疏散范围。
由于应急监测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协同,按照应急监测队伍的角色划分,该应急监测平台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 平台的主要功能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信息平台的功能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1)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风险因子名录管理。通过参考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案例,调查化学品领域常见的有毒有害危险品,按照致癌性、急性毒性、易燃易爆腐蚀性、生物持久性等因素,确定风险因子筛选方法,筛选整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因子。
2)重点风险源的管理。重点风险源管理分为重点风险源常规管理和重点风险源目录管理,提供了重点企业完整的风险源档案。
① 重点风险源常规管理:对所监测重点风险源的化合物产品信息、风险因子等进行管理。实现对当前监控的企业总数、化合物总数等信息的统计功能,以及企业危险化学品信息的更新和检索功能,同时还具有在危险事故发生时事故公告信息的功能。
② 重点风险源目录管理:主要完成辖区内所有重点风险源(化工企业)信息的统计。每个重点风险源都包含企业名称,所在经度、纬度,法人代表等基本信息。另外还提供较详细的企业位置区域图、厂区平面布置图、厂区排污管线分布图、原料产品统计表、生产工艺流程图、主要排污口监测数据、应急案例分析等信息。
3)危险品档案管理。在此危险品档案库中收录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覆盖突发污染事件中常见的危险品信息,而且档案库实现与重点风险源管理中的生产原料与产品信息的联动,自动添加新的危险品名称,由系统管理人员录入相关的其它项信息。对每种物质所列内容和数据为6项,主要包括:物质的理化特性、对环境的影响、现场应急监测方法、实验室监测方法、环境标准、应急处理处置方法。可以根据物质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进行查询;也可以根据化学品分类进行查询。
4)地理GIS信息系统在环境应急监测中应用。通过GIS平台结合GPS通信技术可对各种污染源点位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并可对目标区域的污染源实行分类显示、属性查询、录入编辑、专题图打印等功能。同时可利用系统数据分析功能,通过污染地区地形地貌和人口、经济指标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受污染地区的敏感人群和疏散范围,为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部分辅助决策功能,如图2监测点位GIS地图。
5)污染物在空气中和水环境中的稀释扩散模型模拟。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由于地貌和水文条件等的不同,不同的水域呈现出不同的水动力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扩散特点。污染物在空气中,风场的时空变化情况和大气的流动特性都对污染物的扩散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各种建立扩散模型,才能预测泄漏气体扩散的危险区范围及污染气体的浓度,以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
3 结束语
通过建设此平台将满足环境应急监测的快速化、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的工作需求,有效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工作,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监测水平,为应急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处置依据,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多克辛、徐光华等,大沙河砷污染应急监测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9(5):52-56.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范文5
[关键词] 应急能力 管理 县级监测站
1 前言
随着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频发。国家高度重视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要求各地政府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环境应急监测的重要使命,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行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2 组建应急监测网络
县级应急监测系统是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的基础,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在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机构应与县政府、环保局与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并充分整合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监测资源,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构筑强大的立体应急监测网络系统。
3 添置应急监测设备
要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分析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应急监测设备首先应满足当地环境状况,在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优先选择能代表当前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水平、采用相对成熟可靠技术的仪器设备,不仅能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付自如,还可充分用于日常监测工作,发挥最大效益。通常的应急监测设备包括:
3.1 实验室内分析仪器
必须增强室内分析能力,基本具备水质、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测试能力。
3.2 现场监测仪器
应急监测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监测是为准确查明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种类,适用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开始阶段;定量监测是为了确定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析情况,确定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也可以查明导致污染事故的客观条件而进行的监测。现场测定仪器设备一般有:
检测试纸:使被测物质通过用试剂浸泡过的滤纸,有害物质与纸上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根据产生的颜色深度与标准比色板比较。
速测管:将有关试剂做成细粒或粉状装入检测管内,使用时将检测管打破,移入测试样品,待反应数分钟后,将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找出颜色最接近的色阶,读出浓度值。速测管技术是一种实时监测技术,既可以针对宽范围的有害物质进行初步确认,也可以针对特定物质进行测量。
便携式分析仪器:利用有害物质的热学、光学、电化学特点设计的能在现场测定某种或某类有害物质的仪器。选购时要充分了解仪器的技术性能,如精确度、分辨率、测量的增加值、重现性、线性范围、噪声、漂移、响应时间、报警设置、校正等。
3.3 交通工具。能满足应急监测需要的监测车,要求采用成熟改装技术,能满足应急和日常监测需要。
3.4 个人防护设备。能适应在污染状态下开展监测与自我救援的全套防护设备。
3.5 其它辅助设备。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
4 建立应急监测制度
建立应急监测体系,要加大投入提升监测能力。建立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定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
5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
针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充分利用各个风险源的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和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材料,搞清各种污染事故隐患的类型与污染物名称、所处位置与分布,危险品、有害化学品用量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安全保证手段等内容,分析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的事故可能性。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应急监测预案要注意可操作性,简明扼要。
各类环境风险源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完成全县所有风险源的调查和预案编写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预案编写可分步实施。初期抓住风险较为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先行编写。通过对企业环境风险的摸底调查,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
6 收集相关环境信息
平时多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等有关资料,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处理处置技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理》等资料,收集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以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查阅和借鉴。
7 组织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
开展应急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拉得动,打得响,联得上”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要建设一支热爱应急监测事业、不畏艰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专业结构合理、能创新开拓、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急监测队伍。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能够迅速、准确地投入到应急监测工作中,并能圆满完成好应急监测工作。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开展应急监测的基础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培训相关知识,如派监测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和上级站建立的应急监测系统,邀请资深专家讲课等。
应急监测建设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来得突然,要注意防范,否则措手不及。因此,平时要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实战演练。演练要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既可以和县、局组织的环保应急处理演练相结合,或与企业的应急演练相结合,也可以在某次小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中有意识地放大演练规模,以强化训练,做到常备不懈。演练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个部门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的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8 结束语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迫使基层环境监测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体系。本着“预防为主、体系完善、有备无患、快速准确”的要求,达到“应急监测指挥有力、现场监测快速准确、实验室分析有条不紊、监测报告及时高效”的目标,担起重任,不辱使命,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县级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监测预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身改进。因此,应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长期发展机制,通过不断地自评估,从中发现不足,使环境预警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应急处理范文6
根据中、省、市有关安排和要求,区政府组织环保等部门开展了环境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发现部分单位还存在一些环境隐患,需要认真予以整改。为加强环境污染事故防控,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切实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现就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事故防控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重点,加强防控
按照中、省、市确定的重点防控行业,结合我区实际,将以下单位及其部位作为全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控重点。
(一)****药业股份公司。该公司使用的有毒危险化学品种类较多,储存使用量较大,原材料库、硫酸二甲酯储罐、化学合成车间和废水处理站均要重点防控。
(二)**理想化工集团公司。重点防控部位有:液氨储存罐、废水处理回用系统、造气工段。
(三)**市天元电化有限责任公司。重点防范部位有:化合工段、尾气处理系统、硫酸和氨水储存设备。
(四)**市**药业公司。该公司已被**区人民法院查封。该公司生产设备中残留了一部分有毒化学品,如硫酸二甲酯等,车间内有27个存有液氯、液氨的钢瓶。要重点防范各种反应罐和各种钢瓶。
(五)***有色金属公司。重点防范部位有:废气处理系统、废渣堆放场、淬渣水处理回用系统。
(六)中材**水泥股份公司、**水泥厂、**理工学院。重点防范放射源的使用和保存,防止丢失。
(七)**市冠兴有色金属公司。该公司尚未建成投产,要确保环境治理“三同时”到位,污染排放全部达标,投运后重点防范废气处理系统、废渣堆放场及淬渣水处理回用系统。
(八)**市日用化工厂。重点防范部位为氧化苯乙烯车间及其有害化工原料。
(九)石门水库。石门水库作为城市备用水源,316国道又从库区穿过,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发生交通事故会造成污染事故,危及饮用水安全。
二、进一步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
(一)切实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防控工作的领导。有关部门、单位,特别是重点防控企业要对本单位的环境安全隐患进行一次认真排查,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防控及应急处置指挥系统建设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要确保指挥系统畅道、处置工作得当,不造成大的环境危害。
(二)加强整改,完善防控措施。各重点防控企业在自查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认真整改。要落实应急处置队伍和物资,需要设立事故缓冲池或围堰的必须设立相应设施。
(三)建立健全污染事故互通情报和联动制度。区政府办公室及安监、**、卫生等部门和企业、单位在接报和处置化工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处置危险废物和放射源时,应及时向环保部门通知、通报,以便环保部门及时到达现场参与环境污染事故的防范和污染监测,指导对污染物的处理处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各自的责职配合环保部门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及其善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