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1
1农业经济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首先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明显。从2014年各省农业生产总值的数据来看,农业生产总值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山东、河南和江苏。这三个省份全部位于黄淮海平原上,不仅农业资源优越,而且地理位置良好。在看农业产值排在倒数前三名的,分别是、青海和宁夏。这三个省份地处高原荒漠地带,农业结构单一,而且技术也相对落后。
2大数据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大数据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显著,就2014年农业发展大数据显示,全年粮食产量60710万t,比上年增加516万t,增产0.9%,全年肉类总产量8707万t,比上年增长2.0%,全年水产品产量6450万t,比上年增长4.5%,全年木材产量8178万m3,比上年下降3.1%,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132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23万hm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肉产品增产和水产品增产的速度要远远高于粮食产量的增速。木材产量的下降说明一个问题,即生态可持续林业发展有所成效。
3农业经济发展新趋势
3.1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作用愈发明显。在市场需求的调节作用下,我国农业开始走向商品化。就大数据分析得出,从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中粮食作物占比一直处于绝对优势,但是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经济作物的占比已经远超粮食作物,而且即便是粮食作物,目前也在向商品粮方向发展。在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下,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相继建立起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商品谷物农业基地。
3.2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据数据显示,山东省的农业总产值之所以位居全国第一,是因为山东省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达到了97.3%,在高机械化程度的帮助下,山东的农业经济走上了快速的发展道路。不仅是山东,河南、辽宁、黑龙江等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几个身份,其机械化程度也都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其机械化程度在呈逐年上涨趋势。
3.3生态农业比重增加随着农业发展生态问题的逐步显现,国家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更为重视。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生态农业比重逐年增加。由于目前我国生态农田、生态园林、生态牧场等生态农业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生态农业基地的建设使得生态农业经济比重在农业经济中稳步上升。
3.4农业综合化发展方向显著我国未来的农业要走向世界,就必须发展综合立体农业,使得农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各个省份不仅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在积极进行综合农业的建设和发展,珠三角地区的桑基塘农业模式、西北传统牧区进行的耕种与畜牧结合的农业模式,都是农业往综合化方向发展的实例。
4结束语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断地发展,各行各业的经济管理都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我国的经济体中,尤其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并且农业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的。尽管工业的发展进步很大,但是我国的农业在经济中的影响力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的支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的生产模式也随着形势发生了变革。为了促使经济全球化下的农业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需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的经济的发展。
1.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没有符合现在的农业现状的管理体制
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经济占据我国经济体制的主导地位,但是我国的经济的构成种类还是多张多样的。由于我国的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农业经济的管理层面上,还是不具有一个配套的完整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却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需要的要求,所以在目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传统的方法并不适用。除此之外,现在的农业经管理体制无法与基本的经济体制相和谐。所以,在这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条件下,导致了整个农业的经济发展的步伐变得非常的缓慢,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急需制定一套适合现展的、系统的、符合现状的现代农业市场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改进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建设。
1.2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的知识并不了解
想要对于国家的农业经济有更加良好的建设,除了要顺应时代,制定符合现在经济变化的农业管理制度,还需要有一批对于农业专业的知识非常了解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的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并且生命力会越来越顽强。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的从业人员对于农业的管理知识不够了解也是导致农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很多的专业的农业管理人员依旧继续沿用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而不愿意丢弃一些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讲并不适用的一些管理方法,并且还不愿意接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一些管理人员的拒绝与时俱进的做法,非常严重的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更多的农业进步的机会。除此之外,一些农业部门的相关的管理人员对于国家出台的有关农业的保护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党和政府制定的一些有关农业的措施并不会放在心上。因此,这种不在乎的心理,就会导致他们在处理一些农业方面的经济事务的时候,并不会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完全是看心情或者是仅仅就敷衍了事,这种情况下的决断都会出现执行力不足,或者是一些办法并不能够很好的起到作用,这就会使得农业的经济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一些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相关的知识储备不够充分,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所以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态度不够端正,整体的员工的专业素质偏低,加上有些农业的管理部门并不能够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部门的相关的知识不够了解,所以他们的工作效率并不能满足这个市场对于农业的要求,这就会使得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改善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就必须要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程度,提高他们对于农业工作的重视。
1.3有关农业经管理存在技术上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有很多个方面都在技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利用到现代的信息科技的优势,没有将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对于目前最受各大行业欢迎的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的方法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去,在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面无法发挥其原有的价值,所以,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加强,是非常有必要的。
2.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未来的发展的展望
2.1农业经济发展会更加的产业化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带动农业产品的基础建设的发展。所以在进行农业的生产模式的改革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主要的出发点。通过利益这一刻纽带,将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联合在一起,进而可以提高农民的总的收入,并且提高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2.2寻求先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切都变化的非常快,所以,要是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那么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在思维上进行合理的改变,对以往的落后的管理理念要适时地丢掉,并且要坚持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要根据现代化制定更加合适的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管理意识,从而解决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更加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良好的发展。
结语: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心到农民的利益。所以,加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3
摘要:当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为了能够使农业继续良性发展,必须将其纳入循环经济体系,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循环经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所以农业要适应社会发展,不断吸取先进理论知识,不断完善自己发展模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本文就可持续发展问题,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一、当前的现代农业丧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社会是指以工业生产为经济主导成分的社会,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二是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在现代社会中发展了现代农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了现代农业建设,20世纪60~70年代基本完成。现代农业被称为“石油农业”,因为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大量使用了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的农业机械及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机械化和化学化是现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化学化使种子选育技术先进、使杂交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成为主流、使病虫防治和除草更加方便、使化学合成肥料广泛应用。由此,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解决了产量不足这一世界第一大矛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当前的现代农业为了提高产量,在增加投入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农业废弃物的产生。农业废弃物主要包括植物纤维性废弃物和畜禽粪便两大类。农业废弃物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污染,称之为农业污染。当前的现代农业盲目追求产量的发展方式引发危机,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引起严重环境污染;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化肥残留大,诱发多种疾病,土壤板结,地力衰退,农业对环境污染很大。当前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都丧失了可持续能力。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循环经济思维充分融入现代农业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个完整的能量与物质传递链条:阳光、土壤、空气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物质与能量传递在自然环境系统没有尽头,没有废止,只有循环往复,并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另一个层次。
循环经济参照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途径,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和能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减少整个经济系统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甚至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及废弃物的低排放。未来,循环经济思维将充分融入到现代农业之中,物质和资源可以在闭环中流动循环,改变当前的现代农业中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直线经济模式。它不只是追求单一品种产量无限增加,从而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2.增加农业生态系统产量
原始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主要依靠太阳能以及天然有机物质和矿物质的再利用,除人的劳动外,几乎没有补充投入,因而系统生产力极低,绿色植物的光合产物,通过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转化途径,最后分解为无机物质和热能返回到农业环境,其中一部分再供绿色植物吸收利用。由此构成一个连续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而当前的现代农业,从种子、肥料、杀虫剂、运输、加工、销售等等几乎所有的环节都要依赖于外部供给,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独立性彻底丧失,变成了一个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依附性、弱质化、需要靠化学品支撑和财政巨额补贴的产业。循环经济下就要改变这种现状,变外部供给为内部良性循环,改善土壤、水源等农业环境,融入现代科技提升其自身的循环能力,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
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人类以化学肥料和石油燃料等形式投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农业增产,但并非在任何条件下投入越多,农产品产量就越大。不适当地使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单一种植或饲养,会使农作物或动物,生产多更的病虫害,会使用大量地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这样会使有负面外部投入增加,此外,投入物中还常含有镉、汞、铅、镍等重金属,一旦被作物吸收之后,通过食物链的陆续传递和生物浓缩,其浓度可成百倍、成千倍地增加。由此造成的有害物质的富集,不但会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而且有害人体健康。
在循环经济下,不只是追求单一品种农产品产量,而是充分利用不同生物种群生态联系,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使其转换为其他生物种群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其它相关农产品产量也增加,这种一定期间内从农业生态系统所能获得的生物产量,称之为系统生产力,它是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功能的最终表现。系统生产力的高低,不是仅以系统内某个生物种群或某个亚系统的生产力为衡量标准,而是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产量来评价。
参考文献
[1]陆庆光.世界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J].农业展望.2012(5):21~22.
[2]金梭椤.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的本质[EB/OL].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4
一、划分方法
聚类分析方法(HierarchicalClusterProcedures)是根据某种方法和准则对一组样本或变量进行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聚类分析中,对样本进行分类被称为Q型聚类,而对变量(样本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则被称为R型聚类。本文采用Q型聚类方法,它可综合利用多个变量信息对样本进行分类,分类结果直观,聚类谱系图能清楚地表现其数值分类结果。[1]
二、聚类指标的选择
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客观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真实水平和区域经济梯度,指标间应相互补充,上下层次分明。为保证指标值的横向可比性,尽量选用相对指标。根据代表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易获得性原则,[2]参考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衡量区域发展水平指标,综合形成毕节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根据表1指标,结合《2010年贵州统计年鉴》,本文选取了毕节地区8个市县区2009年11项经济发展指标因子组成一个原始数据矩阵(表2),作为分析的依据并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毕节地区8个县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该11项指标分别从经济增长、农业发展情况、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农民收入等角度构建了反映农业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
三、划分结果
将表2数据引入SPSS13.0软件,选择聚类分析方法的分层聚类法。将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二产业总产值、地方财政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乡镇企业上缴税金作为聚类变量,同时将“县区”作为标签变量。原始数据的转化采用标准差方法,数据处理结果见表3。聚类统计量的距离测度选择平方欧式距离法(SquaredEuclideanDistance),求聚类方法选择中间距离法中的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upslinkage)。[4]将毕节地区各县区划分为3个梯度,最后得到聚类的结果(表4、图1)。根据表4和图1,以及其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将毕节地区各县区划分为3个类别:第一类为毕节市;第二类为金沙和黔西;第三类为大方、织金、纳雍、赫章。将每一个类别看成一个经济梯度,得到毕节地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梯度结构。
四、地域差异原因分析
第一梯度:毕节市该梯度是毕节地区辖区的心脏地带,是毕节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区位条件优越,人口聚集,人力资源丰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高,产业规模大,基础设施条件好,科技发展水平较高,是毕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毕节市农产品加工业也得到相应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毕节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发育相对迟缓、产业组织形式效率低下、产业空间布局不尽科学等诸多问题,与毕节市特色农业资源供给潜力及优势极不相称。造成毕节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上述问题的可能成因很多,但主要是对农产品加工业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区域农业资源供给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二梯度:金沙和黔西金沙是贵州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之一。境内农作物达400余个,适宜生长的药用生物资源达480余处,主产银耳、天麻、杜仲、黄柏等,适宜发展绿色产业和地方特色种养业。黔西是全省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烟基地县,国家绿色农业建设示范单位,盛产烤烟、油菜、水稻、中药材等作物,适于大牲畜及家禽养殖。是发展果蔬、中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的理想之地。金沙和黔西的特色农产品优势比较明显,近几年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融资困难,交通制约,其发展规模欠佳。资源开发的配套条件也较差,效益比较高的产业性资源贫乏;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不稳定,风险大;农户缺乏积极性,政府的推介作用不强,没有好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存在加工程度浅、层次少的问题,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模、内部结构变化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看,农产品加工业是朝着良性趋势发展,加上本身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很有潜力。但是绝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生产和加工集约化程度低,落后的加工工艺和落后的加工设备,很难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同时农产品加工形不成规模,由于整体缺少龙头的带动,与农民之间利益关系不紧密,分散的农户难以集结起来,不能有序地进行某项专业生产,致使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很突出,再加之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第三梯度:大方、织金、纳雍、威宁、赫章该梯度为3个经济梯度中成员最多、面积最广的梯度。区内特色农业资源种类多,竹荪、天麻、核桃、皱椒、猕猴桃、烤烟、马铃薯、甜菜等大宗优质品享誉国内外丰富的特色农业资源但较分散,没有被很好的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基础设施条件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梯度所有成员共有的特征。多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技术落后,资金匮乏,存在严重相互竞争现象。这种重复发展,小而全、杂而弱的现象,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不利于地区品牌的建设,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此外,区域偏僻,道路不通周边城市,环境落后,由此造成投资商的积极性下降,投资份额逐年下降。再如该区牛羊养殖规模大,但牛羊屠宰加工企业发展滞后,大量的活畜从市场出售,使加工增值阶段的利润流失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整体效益。兼而有之,一方面原料生产分散,缺乏独立的基地保障,致使原料的供给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也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规模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建设没有对“名、优、新、特”等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加之企业资金等问题,使大多数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五、对策建议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毕节地区各县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属类,毕节地区的整体农业经济发展还未实现工业化,发展水平比较低。特色农业资源种类丰富,但由于气候、环境、交通、资金、技术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都不具有一定的规模,各县区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不突出。
1.构建原产地品牌,强力树立特色经济形象
知名农业品牌的形成是特色农业发展成熟的标志。对于传统农业区域的特色农业发展而言,原产地品牌相对于企业品牌有着很多优势,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地域环境对农产品品质的影响很大,原产地品牌更符合消费者对农产品识别的习惯,特色农业的整体地域品牌建设,理应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努力提高毕节地区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大大提升“毕节地区特色经济”的品牌形象,进而树立以强大的农业及其加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形象。
2.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特色集中发展优势行业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要素察赋论,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产业,对弱项可以放弃,特别是既不具备资源优势业,也不具备加工优势的行业,必须敢于放弃。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建立生产基地,严把质量,科学合理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村小企业的重复,同类企业之间通过兼并及合作,组成规模化企业。对于极具优势的作物比如竹荪、天麻、烟叶等要把目标定位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进行规模化经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以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等因素,突出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竞争力。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5
前言
龙井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东麓,隶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下辖7个乡镇,65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幅员面积258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8000公顷,其中水田5000公顷。水稻种植区主要分布在海兰平原和布尔哈通河两岸,海兰江和布尔哈通河两条水质优良的河流为其灌溉提供了充足的地表水资源。全市水田黑土面积多,有保水保肥能力,适宜种植水稻。
玉米和水稻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也是我市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作物,在我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提高玉米和水稻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市农业的长期发展方向。我市农业机械发展不均衡,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总体水平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的改变。特别是玉米N植、收获等环节的机械化发展较慢,水平还很低,生产收获产机械化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市农机化发展的热点,也是亮点。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1 龙井市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62053千瓦,各种农业动力机械684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152台,小型拖拉机3688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种植水稻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耕作技术粗放、落后,用工量大,产量也偏低,所以农业发展速度不快。从80年代初引进日本大棚盘育机械插秧技术,到近年来由于加大水稻和玉米的科技种植栽培力度,采用深施化肥、化学除草等一系列田间管理先进技术,引进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使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也得到提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随着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市种植面积表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所以,发展生产全程机械化已经成为我市农业生产发展方向。
2 龙井市农业机械化取得的成就
2006年, 我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104335千瓦, 农用拖拉机只有4896台, 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基本上是空白。经过10年的发展, 农业机械保有量增长了迅猛。截至2016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2053千瓦以上,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6840台,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17731套, 联合收获机械597台。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机耕、播种、收获率分别达到90.48%、90.62%、73.72%;2016 年水稻机收比2005 年提高了51%。农业机构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 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 向其他领域扩展。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在有关部门大力配合下, 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作业, 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 天增加到一个多月, 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 即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 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 促进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3 影响龙井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劳动力因素,我市朝鲜族人口比重大,达到66.4%,由于本地经济水平低,有大部分朝鲜族人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大量外流,特别是具有高等教育水平和农业户口的人更容易外出。农业生产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 使得其对劳动力的需求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导致农业不能规模生产, 阻碍农机化的发展。由此严重地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土地因素,我市属于完整的山间丘岗性盆地,不适宜超大规模经营农业生产。家庭经营规模狭小,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了分离,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为我市农村经济的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分配土地使得地块过于零碎,现代化的机械生产方式很难推广,这极大地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制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4 龙井市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机械装备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
一是中小型农业机械多, 更新大型机械乏力;二是动力机械多, 专业农田作业机械少;三是农机作业配套机具少, 配套比率低; 四是低档次机具多, 高性能机具少。
4.2 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我市在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玉米机械化水平太低。我市有23000公顷旱田,玉米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65%,但是由于缺乏适用的旱田机械,玉米生产机械作业率低,机械收获占66.85%,严重地制约了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我市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上升,但一些地区出现的土地板结现象与机械化严重滞后对粮食产量造成威胁。
4.3 农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作用在于农民使用取得效益。但是,我市存在农民买不起、用不好和效益差的问题。其表现为:一是“买不起”。大型作业机械需要10万~20万元,一次性投资大,目前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支出负担重,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购买力不足。虽然有农机补贴政策,但效果不是非常明显。二是“用不好”。 农机手的综合素质不高,农业机械的作用未能全部发挥。另外农机部门引导、服务不到位也是农机手用不好农机的一个方面。三是“效益差”。由于部分农民不能科学地使用农机,造成故障多、效率低。同时农机具闲置时间多,造成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农民购买更换大型农机的积极性。
5 龙井市农机化发展趋势与发展策略
5.1 龙井市农机化发展趋势
趋势一:农机的升级换代需求强劲。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
趋势二:关键环节机械化需求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技术、高速插秧技术、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技术,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技术。
趋势三: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主要表现在: 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水灌溉、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加工装备等机械化技术。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6
一、农牧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没有特色产品支撑、附加值低
农畜产品加工业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拳头产品、精品少,深加工产品更是缺乏,农牧业生产链条长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农畜加工企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比重十分微小,而加工的大部分产品限于初级加工水平,精深加工很少。以肉类加工为例,发达国家经过深加工的冈类占总肉类的30%以上。而绝大多数肉类末经任何加工直接上市。农畜产品原料质量缺乏科学的分类和级别标准,产品无档次,形成不了特色产品。
2.龙头企业运转资金困难,带动农牧户能力不足
目前,涉农企业大多为小型、微型和家庭作坊式企业,利润薄,自身积累缓慢,投资风险顾虑多。而已建立起的一些龙头企业因受债务沉重、机制不完善及市场波动等问题的困扰,在农牧产业经营中举步维艰,有的已濒临倒闭的边缘,因而龙头带动作十分有限。由于一部份企业信贷资严质量差,不良货款比例高,经营管理混乱等因素,造成了目前企业金融风险大,银行信用度不高,借贷能力差等致命问题。
3.地区间农牧产业缺少合作、没有专业市场相适应
各地区缺乏带动性的专业批发市场,形不成规模营销优势,难以承受市场风浪的冲击。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处在摸索阶段,培育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不配套。
4.龙头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不顺
宏观来看,我区没有统一的龙头企业管理机构,多头管理,目行其事,也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规划,使得企业的发展出现无序运作现象。
二、建立农牧产业化制度保障机制
1.建立政府的利益调节机制
利益调节是政府对农牧产业化过程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政策措施,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各个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使农外各个环节的利润向农牧民有计划地部分返还,把不同产业部门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采,把保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统一起来。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主要通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来实现。
2.农较产业化经营制度保障机制措施
①保护价格制度。保护价格制度(即最低限价制度):政府规定对某特定产品的最认低价格约定或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建议可以采纳在有关农牧产业化经营合同中作出如下制度性规定: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市场价格收购农尸的签约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合同价格收购农牧户的签约产品。②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农牧产业化经营风险性大,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已迫在。建议政府采取“龙头”企业从利润中挤一点、农牧户从收入中拿一点、地方财政从农收产业化项目投资中划拨一点的办法,提取风险基金,专帐储存,逐年滚动,以备发生大的自然、市场风险时使用。③资金扶持制度。“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对农牧户的资金扶持不是固定的,视发展需要而定。一般农牧户资金微薄,又不容易货到款。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进行某种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品牌开发和技术产品,但农牧户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启动,这时就需要“龙头”单位对参与开发的农牧户给予资金扶持。这是“龙头”单位对其自身发展需要而垫付资金与无息贷款相类似,不应理解为是“龙头”单位对农牧户恩赐。④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牧户的制度。农牧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初级产品生产,需要某种或几种生产资料而又出现资金不足或没有现金支付时,“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往往以低价供应农牧户所需要生产资料,或者将生产资料赊销给农牧户,待农牧户交售农畜产品进行结算时再扣除所用费用。这种制度安排可以避免市场机制引致行为的盲目性,保证产业化经营系统内资金配置及时到位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⑤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服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单位、专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组织无偿向农牧民提供各类生产技术服务。比如,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合同或契约或订单内容解释、科普资料提供等。⑥建立奖励基金。为了调动农牧户的参与产业化生产积极性,地(市)、县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投入一定数额的奖励基金,对完成生产交售任务的农牧户、乡村干部、技术服务单位、“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深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动态管理
1.深化龙头重点企业的扶持
依据《农业部等九部委关于扶持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要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条件。第一,规模较大。西部地区固定资产规模在2000万元以上;近三年处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产地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在5亿元以上。第二,经济效益好。企业资产负债率小于60%;产品转化增值能力强,银行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含A级),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三、带动能力强。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联机机制健全,能带动较多农户;较稳定、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第四,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主营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有较健全的市场营销网络,市场份额在同类产品中居前列,并且比较稳定。
2.深化各地区龙头企业的扶持
各地区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基本要求标准有明显下调,由县(区)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为此,地方政府应更好地支持这些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加快往农畜产品深加工、保鲜、储运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企业重质量,创名牌,提高产品和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