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范文1
1 调查情况
对市内七区28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每个区随机抽出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青岛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打分,取4所机构的平均分为该区得分。
2 问题分析
2.1 在调查中发现约有6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在三个年度中基本没有变化,并且没有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计划,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
2.2 干预策略随意、方法简单、不灵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策略主要集中在组织社区义诊、发放宣传材料、出版宣传栏和组织讲座几个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
2.3 调查中发现8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方面有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效果评价无有效依据缺乏代表性,更有2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不掌握效果评价方法,故而没有开展效果评价工作。
3 总结
3.2健康教育(干预)策略:[3]在确定了健康教育目标后,就要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即干预策略。教育(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3.2.1确定教育方法:可将教育方法分为信息传播类、行为干预类和社区组织方法三大类。要考虑这些方法是否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方法是否简便?效率与效果如何?是否经济?
3.2.2确定教育内容:计划中的教育内容,应针对目标人群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项目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要讲究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通俗性和实用性。
3.2.3确定教育材料:健康教育活动教育材料主要有视听材料和印刷材料两大类。可购买出版发行物,也可自行编印。不论选择哪一种教材,其内容设计都必须符合教育(干预)内容的要求。
3.2.4组织与培训:以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主体,吸收政府各部门、基层组织、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大众传播部门、学校等参加,对执行计划的各类人员,要根据工作性质和担任的任务,分别进行培训,以保证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质量。
3.3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评价:[2]效果评价就是针对健康教育项目活动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评估。通常,一项健康教育计划活动实施之后,较早出现变化的是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态度、信念的转变,然后才是行为的改变,而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变化则是远期效应。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又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评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项目服务中目前重点讨论近、中期效果评价。
3.3.1近期效果评价 一项健康教育计划活动的近期效果,重点表现在目标人群知识、态度、信念的变化上,因此,近期效果评价,主要针对知识、信念、态度的变化进行评估。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平均分数、健康信念形成率等。
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知晓(或正确回答)某项卫生知识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 100%
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测试(考核)达到合格标准的人数/被测试(考核)的总人数×100%
卫生知识平均分数=被调查者卫生知识测试总分/被调查测试的总人数× 100%
健康信念(态度)形成率=形成某信念(态度)的人数/被调查者总人数× 100%
3.3.2中期效果评价健康教育的中期效果主要指目标人群行为的改变,评价的指标有:健康行为形成率、行为改变率等[4]。
健康行为形成率=形成某种特定健康行为的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范文2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干预性研究;评价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R 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0-9817(2007)10-0917-02
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威胁儿童健康及生命的主要问题[1]。 学生伤害事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有关统计表明,我国5 ~14岁人群中城市和农村地区伤害死亡分别占该年龄组死亡总数的46.3%和51.7%[2] 。为了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伤害预防的效果,笔者进行了为期1 a的干预研究,结果 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5年调查的8所基线小学作为本次干预和调查对象。干预结 束后共发出问卷1 000份,考虑到资料的可比性,剔除不完整问卷,经审核、复查后,有效 调查问卷958份,问卷有效率为95.8%。
1.2 方法 基线调查结束后采用以健康教育课为主、宣传为辅的干预策略, 根据在校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实施有利于增加学生伤害知识、提高学生防止伤害技能的学校 健康促进策略,于2006年4-7月对在校小学生开展集体干预活动。干预结束后于2006年12月 随机选取2所小学一~六年级的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均有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 由儿童和家长或其抚养人共同完成调查问卷的填写。调查项目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伤害发生 情况和伤害认知情况。
1.3 伤害的判定 有下列3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即作为伤害的统计对象 [3-4]:(1)到医疗单位诊治,诊断为某一种损伤 ;(2)由家长、教师、同学或同 伴对受伤者进行紧急处置和陪护;(3)因伤请假0.5 d以上(包括0.5 d)。
1.4 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合格的调查问卷利用Epi Data进行数据录入,采用 SPSS 11.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1.5 质量控制 (1)预调查:由本中心学校卫生工作人员使用调查问卷进 行预调查,发现问题经讨论修正后正式使用。(2)培训:调查正式实施前,对各学校校医 及保健教师、班主任进行培训并进行模拟调查,以便于他们在调查中更好地回答和解释相关 问题。(3)现场的质量控制由各班主任进行问卷的审核验收,对不合格问卷及时返回重填 。(4)由专门人员不定期访问各个学校,督促各类干预宣传材料的使用和发放。(5)调查 问卷录入时采用即时逻辑审核。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伤害的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伤害发生人数为508人,伤害发 生总人次为768人次,伤害人数发生率为53.0%,与干预前伤害发生率(62.2%)比较明显 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伤害发生率的高低,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 为跌落伤或坠落伤、碰伤或砸伤、扭伤、昆虫或动物咬伤、刀割伤或锐器伤、交通事故等。 与干预前比较,常见的伤害种类相同,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见表1。
2.2 干预前后昌平区小学生伤害知识了解情况比较 在玩耍中想到可能会发 生伤害、能正确识别交通标志和知道雷雨天不应该在高楼金属门窗或树下避雨的比例与干预 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伤害知识的了解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2。
2.3 干预前后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 吃饭、喝水时经常与同学打闹、经 常玩刀具、剪刀类东西的发生情况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均 有所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常骑车带人上路、去野外的池塘游泳 、经常与猫狗等小动物玩耍下降的比例较大。见表3。
2.4 儿童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在伤害的影响因素中,母亲的文化程度是其保 护因素(OR=0.47),但性别、家庭人均月收入、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父母亲职 业与伤害的发生无显著统计学关系。这可能与本次调查样本量较小,并且调查对象均是经过 干预后的对象有关。
3 讨论
3.1 开展学生伤害干预的必要性 在我国伤害对人民身心健康的危害不仅表 现在常见、多发,死亡率、致残率高,更主要的是危及儿童青少年的生命,造成早死而使潜 在寿命减少,伤害已经成为1~14岁儿童的首位死因[5-6]。因此及时有效地探讨学 生伤害干预的方法势在必行。
3.2 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效果与特色 目前利用健康教育手段进行学生伤害 预防是基本的方法[7]。与成人不同,儿童健康教育方式应该是多样的、易于接受 的[8]。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干预措施实施后学生伤害发生率明显下降(下降了9.2 个百分点),学生关于伤害知识的知晓率也有所提高,学生伤害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有所下降 ,且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优势与可行性 本次活动的特点 是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健康促进策略,尤其强调学校创造有利于控制学生 伤害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通过适合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自觉预防伤害的积极 性,增强对伤害的认识,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养成避免危险行为发生的习惯,进而从根本 上达到控制伤害发生、促进健康的目的。本项目的干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进行学生伤害集体 干预的可行性。
3.4 利用学校环境进行学生伤害集体干预的启示 干预前和干预后调查结果 显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能够减少伤害结局,降低干预对象的伤害发生率;但是学生伤害的 预防不应仅局限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应做到医务人员、家长、学校三结合[9], 强化儿童的安全卫生教育,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9-10]。同时,加大社会宣传 力度,提高家长、教师以及全社会的安全卫生知识,普及全民安全卫生教育。
4 参考文献
[1] 叶广俊,主编.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28.
[2] 殷大奎.伤害: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疾病控制杂志,2000,4(1):1-3.
[3] 李安乐,郑琳,马彦,等.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 3,24(6):470.
[4] 李丽萍,黄革.伤害儿童的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疾病控制杂志,1999,3(4) :256-257.
[5] 林汉生,王声氵勇.小学生常见伤害类型及其 原因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5):375-377.
[6] 邱厚兴,蒋邵伦.滕州市小学生家长意外伤害公共卫生知识调查.中华流行病学 杂志,2000,21(1):40.
[7] 卢关平,周春洪,吴霭玲,等.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 病学杂志,1999,20(3):170-173.
[8] 韦湘.儿童意外伤害现状及预防对策.疾病控制杂志,1999,3(4):67-70.
[9] 成艳珍,陈素云.低年级小学生突发事故有关知识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 21(2):155.
[10]LARAQUE D,BARLOW B,DURKIN M.Prevention of youth injuries.Natl MedAssoc,1999,91(10):557-571.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范文3
关键词: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高血压
社区健康教育是一项依靠社区,教育社区人群,促进社区居民健康的健康教育活动[1]。随着经济的发展,社区健康教育得到进一步推广,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采用社区健康教育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病情进行了控制,在药物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等方面取得良好收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年1月~20lO年10月坚持参加我院组办的健康教育干预的高血压患者。干预组82例,其中男50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4±11.3)岁。对照组为106例不能长期参加健康教育的高血压患者,其中男62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1±13.2)岁。
1.2 健康教育方法: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传授高血压防治知识。包括发放疾病防治资料、介绍高血压症状、督促良好睡眠、督促控制饮食等。告诉患者的食量和体力活动需要保持平衡,进行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体重,保持轻松心情[2]。另外,还对患者开展了如何预防并发症的教育,进行系统管理。做到定期回访,教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学会测量血压的方法,有效地控制病情,从而达到最佳疗效。
1.3 随访方法:每年一次对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观察患者药物依从性、血压控制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等各项指标[3]。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收缩压较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收缩压在干预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药物依从性在干预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也下降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收缩压、药物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组别例数(,mm Hg)药物依从性[例(%)]并发症发生率[例(%)]
入组时2008年2009年2010年入组时2008年2009年2010年入组时2008年2009年2010年干预组82163.5±21.3152.6±16.4141.1±13.3132.5±14.226(15.91)108(72.01)144(87.82)160(97.62)12(7.40)16(9.8)20(12.21)22(13.43)对照组106164.3±21.1162.4±22.0155.9±25.3156.6±21.638(17.92)42(19.79)50(23.62)48(22.62)20(9.41)46(21.72)62(29.22)78(36.82)检验统计量值
0.37①3.29①5.14①9.33①0.1551.4376.45104.970.284.787.8812.95P值
0.890.010.010.010.720.010.010.010.620.040.010.01注:①为t值,余检验统计量值为χ2值;1 mm Hg=0.1333 kPa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变大和环境的恶化,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率持续上升,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对高血压危险人群及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尤为必要。通过针对性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实施,能够对他们加以有效的管理,从而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降低本地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
通常情况下,高血压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这种情况下控制率只有6.0%,对血压的控制结果一般不太理想,这主要是由于高血压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差。通过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针对的教育和指导能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知识的了解,从而让患者学会科学的保健方法,提高康复水平,控制高血压及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通过社区健康教育,高血压患者的药物依从性明显减小,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高,故值得进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周 文.论社区健康教育管理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2):2189.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范文4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价值干预 价值中立
心理健康教育是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还是应当接受价值干预,在我国教育理论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且至今仍无定论。对这个问胚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澄清理论认识上的疑点,而且也有助于消除实际工作中的困扰。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拒绝价值干预,但价值中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其存在的理由和适用范围,且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干预不同于德育中的价值干预,它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体现自身的特色。
一、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拒绝价值干预
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性质来看,它属于教育学科性质。班华教授在其《心育论》一书中就认为,心理教育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的产物,是从心理学逐步走向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那么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真正区别又在何处呢?“向来教育常与其相关科学依赖很深,特别是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为其基础科学,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综合科学或应用科学,其实,教育学尚有其专门领域,它与其他学科最大不同在于具有‘价值导向’(value-orientation),教育的功能就在使教育者向好的方向改变,能做‘积极适应’(positive adjust-ment)。”这说明,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价值导向”。既然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可能拒绝“价值干预”,拒绝价值干预就意味着把自己排除在教育之外,其自身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其次从心理健康的标准来看,不少人都承认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适应正常或良好”。当然,这里的适应包含着发展的功能,因为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其实,无论我们怎样理解这个“适应正常或良好”都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即适应什么、如何适应、如何发展和向何处发展的问题。如果回避这个问题,适应与发展本身就会失去意义。所以“适应正常或良好”本身就已经包含了价值判断的成分。我们曾在《论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兼议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价值、目标的拓展》一文中通过对健康的整体论视角的解读和对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的追问以及不同学派心理健康观的审视,提出了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新的命题,认为心理健康无法离开道德健康。以上这些说明心理健康本身就具有“价值内涵”,因而不能理解为纯粹的心理机能状态。
通过以上的简要分析,我们认为位列教育学科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能、也无法回避价值干预的,因而它必须接受价值干预,这是教育的本分。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中立原则的适用范围
心理健康教育接受价值干预,是否意味着它应该完全排除价值中立的存在?我们认为对这个问题应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切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门的教育活动,它的实施途径分为课程设置、学科渗透、寓于活动、优化环境和心理咨询等。可见,心理咨询只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或者说,它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特殊领域,有各种相对成熟与独立的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如心理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存在主义疗法等等。其中并没有哪一种学派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就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发展历史来看,在过去,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各学派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恪守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对其他学派的理论与方法很少问津。而现在,大家终于意识到不同疗法之间其实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因而许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逐渐抛弃了原先的门户之见,采取一种包容与务实的态度,接纳并采用多元化的理论观点与技术方法,以期取得最好的咨询与治疗效果。这样,当代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就出现了一种整合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也不能将某一咨询流派的理论与方法视为唯一的标准,而排斥其他的理论与技术。就价值中立而言,它只是来访者中心疗法所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并非所有的咨询流派都认同这一原则。因而,即使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也不是一条不可动摇的“神圣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它取决于咨询者依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与经验在面对具体对象与具体问题时所采取的具体策略与技术。也就是说,是否坚持“价值中立”有一定的灵活性,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而不应将其视为僵死的教条。以往,我们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不仅将“价值中立”视为心理咨询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而且还将其无限扩大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领域,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中的诸多困扰。
总之,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对价值干预问题,但这并不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完全排除“价值中立”。相反,价值中立有其存在的理由与适用范围,它应存在于学校心理咨询这一特殊领域,并且它的运用取决于咨询者的个人经验、技术特长及其面对的具体情况。
三、实施价值干预必须坚持的几条原则
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回避价值干预,那么它与德育的价值干预又有何区别呢?我们认为,鉴于两者的区别,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干预不同于德育,是一种特殊的干预,是具有自身特质的干预。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认为这种特殊性就是它特有的人文性。什么是人文?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说:“人文是要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要关心人、集体、国家、民族、社会、自然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的需要,是人要成为人的精神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心灵的教育,它尊重人的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人的自由与尊严,从满足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出发,教会人一种生活的智慧与态度,促进人的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健全发展、人性的完满和精神世界的提升。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所洋溢着的是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息,守护着的是教育的人文关怀立场。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人文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干预方面不同于德育,它需要坚持如下几条原则:
1、间接性原则
所谓间接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直接承担德育的任务,即解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问题,而是依托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内容和方法,有意识地、隐性地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生成与巩固。间接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干预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原则,它集中地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特有的人文情怀。从形式方面来说,它主要采用渗透、濡染与陶冶的形式,追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意境与效果。也就是说,它并不直
接向受教育者灌输各种价值观念,强迫学生接受,而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途径,如课程设置、学科渗透、环境优化、活动开展等,让学生在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无论是环境氛围的营造,各种活动的开展,还是素材的选用,都要考虑到其内在的价值导向性。例如,关于人际交往的指导,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掌握人际交往的策略与技能,还要通过恰当的形式,如小品表演、小组辩论等,使学生领悟到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以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所谓人际交往的技能并不是指阿臾奉承、逢承拍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指“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体察人意、及时抓住契机、注意随机应变等”,是与宽容、真诚、理解等美德以及个人的人格完整独立联系在一起的。
2、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干预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要认识到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为学生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影响创设融洽的氛围。前面我们说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干预是通过渗透、濡染和陶冶的形式进行的,而这种渗透、濡染和陶冶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因为说到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人际互动的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师生双方价值信息的相互影响与交换。“因为价值观是每个人内在的评价系统,它决定着人对外在事物的评价态度,规范和引导着人的一切认识与行为”,因而教师的言谈举止即使未涉及到价值问题,但他(她)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本身就已表明了自己的某种价值倾向,这种无意间所流露出的某种价值倾向很容易被学生捕捉到、感受到。对教师来讲,一方面要对自己的价值体系有清晰的认识,努力使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符合德性的要求,符合社会进步的方向;另一方面,教师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减少阻抗、敞开心扉,从而在耳濡目染中亲其师,信其“道”,恰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价值干预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学会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对自己的成长负起责任,发展起自我的力量。主体性原则是教育者面对学生的价值问题时所采用的一种基本准则。我们说,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说明道德问题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心理问题本身就是道德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者有时不得不面对价值问题,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但这种干预不是训斥、说教。教育者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也不对学生的价值观简单地做出是与非的判断。而是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一番梳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与其行为、情感等的联系”,这样学生就能找到当前情感与行为背后的价值根源,认识到不同的价值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自己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当然,在学生不能顺利进行自我探索时,教师可帮学生作出价值澄清,但同样不作判断,而是用自己的价值观(也包括其他的价值观)向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挑战,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价值选择及其行为后果,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地建立起适当的价值系统。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范文5
[关键词] 健康教育;慢性病;基层医院;生存质量;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17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8-0121-04
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心力衰竭等慢性病由于病情复杂、病程长且常反复发作,易使患者产生沮丧、悲伤、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1],因此,我们不仅要为慢性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及护理,还要针对慢性病患者的特点,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健康教育指导,帮助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对促进慢性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2]。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认识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方式帮助群体或个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从而树立健康观念,自觉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少不健康的行为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3]。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近年来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慢性病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脑梗死6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慢性心力衰竭2例、慢性胃炎6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78岁,男30例,女20例;另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独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的慢性病患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高血压19例,糖尿病11例,脑梗死6例,慢性支气管炎6例,慢性心力衰竭2例,慢性胃炎6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7岁,男29例,女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学历水平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入选病例临床资料比较见表1。
1.2方法
观察组:我院每个月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制定健康教育干预计划,举办慢性病的预防知识健康讲座,开展“健康教育大课堂”活动; 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入户建档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为每位病例入户建档,发放慢性病知识宣传折页等,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内容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心理保健、饮食宜忌、药膳调理、生活起居;常见并发症的表现;何时复查及复诊,为慢性病居民进行疾病防治、卫生保健知识的咨询指导,对慢性病居民的健康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开展随访工作,及时记录健康档案,对随访发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一般慢性病每年最少免费随访4次,对病情较重者坚持每个月随访1次。
对照组病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一批社区医生对慢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我院未参与,其余方法同观察组。
1.3 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每组均发放问卷50份,回收率100%。内容包括:①患者的姓名、年龄、电话、就诊次数、对本病的了解及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方式。②自我保健及生活习惯,如参加运动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吸烟、饮酒、合理饮食等依从性,应用药物治疗依从性(CAPrr)评价标准,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即为依从性好,4个问题只要有1个及以上回答“是”即为依从性差[4]。③掌握慢病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用药常识、自我管理及饮食常识、并发症征象的程度,各项20分,满分100分,80分以上为掌握[5]。④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应用中文版SF-36调查入选慢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内含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8个维度,分别属于“生理健康”和“精神健康”两大类。每一维度评分0~100分[6]。
1.4 质量控制
调查人员经过严格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对每一份问卷同时进行复核,如果有漏项、疑问及时进行询问、纠正等。
1.5 观察指标
①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慢性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②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③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生存质量各项评分。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慢性病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对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饮食知识、用药常识、自我管理常识、并发症征象的掌握率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健康干预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见表3。入选的慢性病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前期,观察组2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对照组3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干预前期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观察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6个月后,观察组8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对照组对其服药依从性调查显示19例慢性病患者对于健康教育干预后的4个问题的回答为“否”,两组患者出院后服药依从率分别为84%、62%,差异具有显著性(P
2.3健康教育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见表4。两组患者干预后其SF-36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包括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的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干预后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与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高血脂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有关,且慢性病患者疾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很低[7]。目前许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不能根治,临床检查只能发现少数早期患者,通过治疗虽然能缓解其临床症状,但这些慢性病的发生原因还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年龄增长等关系密切。慢病病情复杂且形成时间长,预防与控制措施需要坚持不懈,如果没有实施良好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患者很难坚持预防和治疗,从而导致慢性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8]。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健康教育是向人们传授保健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一项社会活动,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慢性病患者有效掌握疾病的各方面知识,积极参与治疗,提高患者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让患者在最大范围内享有健康[9]。
我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干预,针对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及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与之相应的重点突出的方式,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如与慢性病患者进行交谈和沟通,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用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态度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做好生活指导的同时,将健康知识传递给他们,消除消极思想对其心理的影响。慢性病因其病程迁延且反复发作,患者常会产生焦虑和恐惧等负性心理,同时治疗疾病会增加经济负担等问题的出现,对慢性病患者康复具有较大影响[10]。为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我们在实践中开展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解除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效果。根据慢性病的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掌握用药的时间、剂量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循证指导。每次随访都进行上一次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对存在问题进行指正和帮助,以巩固每一次的健康教育效果,使其能一如既往地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11]。我院还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举办慢性病健康教育讲座,播放健康教育录像,对就诊的慢性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张贴宣传单、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干预措施,使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率明显提高。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饮食干预、运功干预、不良嗜好干预、用药干预等。其中饮食干预: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少食多餐、多进食蔬菜、高纤维食物,摄入盐量不得超过6 g/d。运动干预主要有为慢性病患者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如慢跑、晨跑、快步行走、健身操等有氧运动;使慢性病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禁烟限酒、注意休息与睡眠[12]。
根据现代健康教育学理论,良好的知识可以促进正确信念的形成,并能进一步指导形成有利健康的行为[13]。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观察组50例入选慢性病患者对病情现状和预后、治疗方法、饮食、用药常识、自我管理常识、并发症征象的掌握率分别为94%、92%、96%、90%、96%、8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患者心理、生理知识的教育,提高患者对其疾病的认识,并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使其心理、生理、社会等各方面都达到健康状态。因此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人生命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的所有活动[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后其SF-36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躯体健康、社会功能、躯体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情绪角色功能、精力、总体健康评分均较对照组干预后改善更显著(P
综上,我院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开展的慢病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率明显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多样化、个性化,因人而异,才能改变慢性病患者不良的健康观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达到促进疾病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星明,黄建始. 健康管理和社区卫生整合对慢性病防治的意义和服务模式探讨[J]. 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53-57.
[2] 田莉,王洪才,邓玲玲,等. 健康管理对控制高血脂等慢性病的效果分析[J]. 海南医学,2012,23(2):109-110.
[3] 王薇. 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转归的作用[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2,35(3):47-48.
[4] 袁红,向燕萍,张丽,等. 社区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探讨[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1):127-128.
[5] 陈陆. 健康教育在慢性病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及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2(34):232-233.
[6] 王艳. 社区健康教育和追踪对慢病管理的影响研究[J]. 医学信息,2013,26(3):138-139.
[7] 申桂兰. 慢病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6):110-111.
[8] 李敏君. 社区慢病的管理技巧[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 ,14(16):397-398.
[9] 顾燕萍. 健康教育与慢病防治[J]. 中外医学研究,2010, 8(22):184-185.
[10] 黄晓有. 社区慢性病防治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应用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3):1637-1638.
[11] 黄竹航, 由天辉,赵新华,等. 慢性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6(5):39-40.
[12] 冯建山. 健康教育干预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J]. 哈尔滨医药,2012,32(5):346-347.
[13] 陈红,张庚莉,金翠红.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健康教育策略[J].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41-3145.
[14] 张英. 实施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2):30-32.
[15] 张利霞,郑蔚,李红哲,等. 健康干预对慢性病人健康素养的作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5-6.
健康教育的干预策略范文6
【关键词】 生殖道感染; 育龄妇女; 健康教育
生殖道感染(RTI)是受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霉菌、滴虫等多种病原体的侵袭,主要引起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的一大类传染病的总称[1]。生殖道感染在我国具有患病率高、无症状比例高和合理治疗比例低这样一个“三高一低”的特点[2],其并发症可导致不孕、异位妊娠、早产、死产和流产等不良结局。已婚期是妇女工作、生活和性活动最积极、活跃的阶段,对妇女健康的意义重大,必须引起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以单位为主体妇女病普查中,随机抽取120例育龄妇女,年龄在21~55岁,平均年龄36.4岁。
1.2 方法
1.2.1 抽样 随机抽取120例育龄妇女,以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采取1年的综合干预,并于2009年6月再次普查中以相同形式对上述120例育龄妇女进行终点调查。
1.2.2 干预方法 组织专业医务人员定期到相关单位进行免费健康讲座,采取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宣传画册、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咨询服务、避孕节育措施指导等健康教育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RTI知识变化 采取综合干预后,育龄妇女对RTI症状和传播途径的正确知晓率达85%以上,对RTI感染引发的不良后果知晓率有很大提高,其他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也有不同程度提高,特别是对艾滋病等问题的知晓率提高较显著。见表1。
2.2 RTI患者相关行为变化 干预后,自我感觉近年内有RTI症状者增多,且及时就诊比例较干预前明显提高。见表2。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利用健康教育的模式,与各单位工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并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采取综合干预策略,普及率高且快而方便,的确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干预前后比较,育龄妇女对生殖道感染的症状、传播途径、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均有显著提高,主动就医,按医嘱进行规范治疗的比例均有增加。国内有研究报道,对生殖道感染的妇女进行讲课、看录像、发放宣传手册后,其就医率提高了近39个百分点,如丈夫接受过培训,则提高更为显著[3]。
生殖道感染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导致很多育龄期妇女不去就诊,直到病情发展严重时才去就诊,从而导致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干预后,求医行为得到改善,主动就医比干预前明显提高,能按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减少了疾病的反复发作。
生殖道感染是一个严重危害女性身体健康的卫生问题,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它的防治也是一个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在我国,妇科普查已开展了数十年,为防治妇女常见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生殖道感染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开展的更好。
参 考 文 献
[1] 范文燕,袁兆康.已婚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现状及干预研究.实用临床医学,2006,7(6):154-156.
[2] 冯琪,王倩,游丽琴,等.深圳市南山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知识及求医行为干预效果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2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