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 全科医生;健康教育;社区
顾名思义,全科医生要有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能进行内、外、妇、儿等科的医疗服务,并且也能进行有关的预防保健服务,包括社区健康教育。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将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区、深入人群与家庭,尤其是病人家庭。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除了常见病防治以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社区、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进行防病与治病的健康教育。
1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
1.1 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应社区的特点,无论在农村社区还是在城市社区,老人、儿童与妇女占的比例都很大。因此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合这些人。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广,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饮食、生活习惯与个人行为等。但对于不同的对象要有内容针对性,使社会与人群产生预防疾病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和责任感。
针对目前中国的健康状况、疾病谱特征与有关国家政策,我国社区层面的群体健康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传染病、地方病与慢性病防治、老年人自我保健、食品与营养卫生、生活习惯与个人行为、环境与健康、生殖卫生与计划生育等。社区层面的健康教育由政府部门和防保人员为主体,全科医生与临床医生协助参与进行。
1.2 家庭健康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元。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正是以家庭为单位提供卫生服务的,故更注重家庭健康教育的开展。
1.2.1计划生育教育,要从新婚夫妇做起,把优生优育优教工作要连续做下去。
1.2.2帮助家庭成员树立自我保健意识,预防慢性病,学会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与技能。
1.2.3普及卫生知识,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吸烟、不随地吐痰、防止病从口入,搞好家庭与社区环境卫生。
1.2.4家庭安全教育。注意防止食物中毒,安全合理用药,防止烫伤,安全用电,防止儿童与老年人在居室中跌伤、碰伤等。
1.2.5普及家庭急救常识。学会如何进行院前抢救并安全及时转送病人。
1.3病人教育:主要在门诊及家庭访视中进行。由于全科医生主要提供个体化的保健服务,所以病人 (广义的)教育是其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1.3.1沟通医患关系,教育病人如实介绍病情并及时就医。
1.3.2解释病情,告之疾病防治注意事项。
1.3.3合理用药与遵医行为教育。
1.3.4矫正疾病行为,教育病人对已患疾病不要漠然待之,也不要小病大治,过分利用卫生服务。
1.3.5生活方式与行为指导。
1.3.6心理支持。
1.3.7病人家属教育。
1.3.8就医指导。
2 社区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式方法
健康教育的宣传形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如广播、闭路电视),板报专栏,印刷材料,社区与家庭或个人访问、座谈等。使用怎样的方式要根据教育对象与教育内容而定。其原则是注重效果而不是注重形式。
公众舆论与大众媒介对于改变环境污染,加强安全用水与粪便管理可能效果明显。卫生人员要从自我做起,各方面树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社区健康教育方式。
社区教育应针对当地主要疾病的危害及其相关行为做到有的放矢,应分为健康人群、高危人群和病人三个不同的目标人群灵活展开。具体的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与宣教内容要依据社区流行病学、行为学与教育学诊断结果进行安排。社区健康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有:
2.1病人随诊教育,为个体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卫生服务之中,是非常重要的经常性工作,所做工作要记录在病历中。
2.2专题健康教育,如举办专题科普讲座,办班进行四病防治教育等,适用于人群宣教。
2.3咨询服务活动,虽是被动形式,但为当地居民不可缺少的服务。诊所内不但有门诊咨询服务,还应设立电话咨询服务。要重视健康处方的开发使用。街头卫生宣传与咨询活动也是受居民欢迎的,应继续认真组织。
2.4自我教育组织。由慢性病人,如糖尿病病人组成小组开展活动,交流治病体会,互相支持,也是进行宣教的基本组织之一。
2.5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养成教育的基础环节,从小抓起,事半功倍。
2.6家长学校、社区大学、健康教育学校,是社区内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组织,开展系统教育要形成健康教育计划与大纲。
2.7相关职业人员培训。健康宣教人员、幼教人员、餐饮业人员、教师等与居民健康关系密切的行业工作人员应首先得到健康教育培训。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思考与建议
G613.7
所谓幼儿园健康教育指的是在日常的幼儿园教育中融入相关的健康内容,来强化幼儿在健康方面的的意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改善,以此来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健康。同时,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能将幼儿园健康教育提升到与对幼儿身体协调性教育的同等地位,除了能有效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发展之外,也对幼儿正确健康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良好的帮助,还对幼儿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起着推动作用。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现存问题
1.对幼儿园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对幼儿园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下的两个方面,首先,部分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对健康的认识还停留于生物学的层面,将健康局限于幼儿的身体方面。然而健康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已然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层面,也更多的表现在心理及其他的层面;其次,现代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完善。一方面是忽视了健康教育中相关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与设计;另一方面,是过于重视幼儿表层的行为而忽视了其内心深层诱发其行为产生的因素,这就导致教师在对幼儿错误的行为进行教育时无法从根本上对其进行改正。
2.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需要提高
人在处于幼儿期时,无论是身体的协调性还是内心的思想意识等都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也极易被其所处的环境所影响。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健康教育意识与能力也对幼儿园健康教育有着极大的影响,这也就强调了幼儿园在幼师的招聘和培训方面要重视对其健康意识及水平的考核。就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有近19%的幼儿教师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情绪及自身的人际关系方面急需提升,而这也往往会造成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3.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家庭之间的脱离
就幼儿的成长发育来看,家庭教育要更重要与幼儿园的教育,要切实落实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也要求幼儿园能与家庭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却和幼儿的家庭之间呈现出了一种脱离的状态。一方面,幼儿园的教师仅重视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健康教育,认为幼儿在家庭中的学习与状态等和自身没有直接的关联;另一方面,幼儿家长有着一种将幼儿送到幼儿园,对其的教育工作就不需要自己过多重视的态度。而这一状态则是导致幼儿园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幼儿园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1.强化对幼儿园健康教育的认识
要切实落实幼儿园的健康教育,首先就必须强化幼儿园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以保证幼儿园教师对健康教育又更加全面的认识。幼儿的健康发展除了生物层面的身体健康之外,还包含其内心思想意识的健康状况,以及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适应状况,而强化幼儿园教师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就是要求其能o予幼儿园健康教育足够的重视,并将除了身体健康之外的其他健康内容融入到教育中,并将这三种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内容置于同等的地位上,以此来促进幼儿身心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更应当树立全面性的认识,让所有的幼儿教师都能投入到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中,以更好的推动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实施。
2.对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进行强化
在社会对教育越发重视的大环境下,我国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这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针对现阶段我国幼儿园教师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可设计以下的解决方案:首先,针对幼儿教师应享有的合法权益,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并落实相关的政策规定,并且是做好对各幼儿园在政策规定落实的监督工作,除此之外还要求国家能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等以为其生活提供保障;其次,各级教育部门应当针对现阶段幼儿教师的心理压力和问题等开展相应的讲座,以做好对幼儿教师心理的引导;最后,从幼儿教师个人方面来看,其日常应关于健康知识的学习,并找到正确的方式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宣泄等。
3.强化幼儿园健康教育与幼儿家庭之间的合作
学校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最为重要的两个场所,因此,要强化对幼儿的健康教育,也要求幼儿园和幼儿的家庭之间能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首先,要求家长能给予幼儿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足够的支持,保证能在幼儿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辅助幼儿教师做好幼儿在家庭的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幼儿园教师要能强化自身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便能及时对幼儿在家庭中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而家长也能掌握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健康状况,进而对幼儿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最后,幼儿园应当定期开展先关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此时可邀请家长与幼儿教师共同参加,以此来实现对幼儿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阶段是为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等奠定基础的阶段,在幼儿园中实施良好的健康教育一方面,能从幼儿的身体的协调性等方面出发来促进其身体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则能从幼儿的思想意识出发以健康的思想意识来对幼儿的行为等进行引导,进而从根本上对社会的健康稳定进行维护。
参考文献: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3
一、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德育化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为主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不能仅仅通过说教来解决问题,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也不能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抑制冲动、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以便防患于未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要寻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还要不断探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民主、平等、尊重、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现在不少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如,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认识上的误区,使开展的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使用率不高,形同虚设。作为思想品德教师,每天与学生在一起,最有条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因此,如何根据这些需求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教师应该着重解决的重点课题。
三、让学校与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步
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家庭的影响很大。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行为异常。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或不管不问;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忽视社会生活经验的学习,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的变迁或出现意外等。教师要及时地与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协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以家长远大的理想、积极向上的追求、良好的品格和行为去影响、感染和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4
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心理状态的塑造及个人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学校健康教育发挥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身心素质。
健康教育的范畴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传播有关健康的知识,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这就是“无病即健康”,只要没有疾病,一个人就是健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见解,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当今社会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就愈加突出。健康教育则具有更重要的使命,包括在生物因素方面,不吸烟、不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优生优育、培养清洁卫生习惯;在心理因素方面,注重心理卫生,注意家庭和人际关系和谐,控制应激,提倡自尊、自重、自爱、自强教育的整合性;社会因素方面培育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利用社会卫生资源和保健设施。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使群体健康有显著的改善,而且延长人群的期望寿命,学校健康教育正是实现这个期望目标的基础工程。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新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它事关新一代人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但这一类特殊的问题必须借助特殊的手段来解决[2],这是每一位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位学校领导与老师都需要认真关注的课题。
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由于国情所限,学校应试教育在短期内还将继续进行,导致目前许多教师、家长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挥下,仅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而对其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优良人格的塑造是比较忽视的。这使得一些学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农牧区学校,大部分学校的健康教育课表形同虚设,排斥在实际授课内容之外。
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现有的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接受新知识的机会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健康要求。且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大多以卫生小报的形式出现,内容也多以生物方面因素为主,而在心理因素方面涉及较少,不足以应对现如今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只是向学生宣传一些防病的小知识及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已。
学校与家庭不能同步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也是影响健康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时间过少,很多孩子体质欠佳。
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健康教育是培养祖国未来一代合格公民的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针对健康教育开课不足,在现有条件下,尽快让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撑条件,协调各处室的配合,促进健康教育课的开展。
应加大健康教育老师培训力度,提高其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知识水平,且师资应稳定,以适应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健康教育内容应丰富,将有关健康知识系统地归纳在一起。其内容应包括卫生行为、疾病预防、心理卫生、营养卫生、药物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体育锻炼、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物与营养等。教师授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组织学生亲自参加急救知识的演练,扮演医护人员模拟外伤处理等实际操作,设立心理咨询室,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团体心理辅导课及个体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加强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使他们充分理解健康的定义,重视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其身心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素质。
进行全员培训:对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全体师生应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利用多种形式,如宣传栏、录像带、健康教育讲座等,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相互监督,自觉养成文明健康行为,并且鼓励师生将学到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向家庭和社区成员传播。
学校与家庭同步保健: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是学校基础教育部分,又是社区保健不可缺少的服务项目,因此必须建立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在内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突出从小做起,从家庭做起,使孩子健康发展。
督促学生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现代社会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参与者,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是现代健康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所以学校一定要抓好健康教育和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5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近年来,高校频繁报出恶性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在纷纷指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同时,我们发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集结家庭、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家庭的力量是其中股肱,如何实现家校联合,让家长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合;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5-02
家庭是影响个人心理特征的重要因素,家长的文化程度、教养方式等都对子女的人格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教育理论均推崇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生大都选择离家较远的地方求学,地域因素使得家校联合的模式受到极大制约.初高中时代的家长会、家访等常见联合方式不能照搬于高校,除了因地域因素不便于开展外,大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也要求我们拓展出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新路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事件经媒体曝光后,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当问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如何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时,很多家长均表现出迷茫,既觉得鞭长莫及,又觉得无从下手.高校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受到人力、资金等方面限制,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不能够具体深入.
1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 误区一:成绩看分数,健康看身体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如此,家长也例外.中国家长在与老师对话中,提及子女近况时,经常会问的一句话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样?”,问“孩子最近快乐吗?”的家长几乎没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各种物质条件,孩子就能快乐,心理就能健康.“健康”对家长们而言仅仅指躯体方面.因此,在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恶性事件中,当事人家长面对媒体采访时均肯定地表示:“我的孩子心理很健康,没有什么异常”.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很多家长对此一无所知.
1.2 误区二:教育是学校的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学校的事
很多家长寄希望于学校,希望高校能将子女培养成“才”,但事实情况是,很多家长都没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顺利将孩子培养成“人”,又何以成“才”呢?家长既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家长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教养方式不同,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明显差异.很多心理疾病的诱因都要追溯到6岁以前的生活经历,这也恰恰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不惜斥资替子女择校、选报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完全托付给外界,殊不知家长这一重要教育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家庭因素往往是子女心理问题的根源,终身学习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子女需要受教育,家长同样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1.3 误区三:专断压制,不懂沟通疏导
有些家长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愿意参与到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但由于既不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又缺乏专业指导,往往因为不得法而事倍功半.如未经子女同意查看其日记,网络聊天记录,发现子女存在心理问题时,往往采取批评惩戒的方式来“堵”,不懂得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导”.这样做非但无益于维护子女心理健康,反而可能矫枉过正,使问题复杂化、严重化,让家长和子女的关系对立起来,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家庭环境,更加不利于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已受到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纷纷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通过新生普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的除了专业教师外还包括专职辅导员以及各班选聘的心理委员.从师生比例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约为1:200,跟国外高校相比,人力资源显得尤其匮乏,这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浮于表面,难以具体和深入的根本原因.短时期内迅速扩大专业师资队伍显然是不现实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急需获得家庭、社会支持.
3 家校联合优势
从人力上看,家长如果能够参与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可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更高、覆盖面更广;从资源上看,家长对子女的了解及重视程度,能够让学校对学生个体情况把握更加细致准确,方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在对问题学生进行必要的环境干预时,如果能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治疗效果也能有所提高.同时,学校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矫正错误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习得维护子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表现,家、校、生积极互动,帮助家长与子女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便于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时,顺利获得家长支持.
4 家校联合模式实施路径
4.1 宣传动员
自新生进校伊始,学校方面就应尝试各种途径吸引并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来.如安排在新生入学时段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内容可涉及终身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案例分析等.考虑到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大,在内容安排上应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直观且感染力强的素材(如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恶性时间视频),呼吁家长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此外,考虑到少部分家长不会使用网络工具(QQ、微信、邮箱、浏览网页),可在动员讲座后,安排如何使用网络工具的教学内容.
4.2 建立联系
参照国外部分学校做法,建立家长委员会,方便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是千差万别,但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具有共性.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既方便学校对家长进行培训,也有利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通过这样的平台,在遇到共性问题时,先集思广益再取其精华,多搜集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方法,借鉴运用到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化理论为实践,也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所启发.家长委员会的建立,自然须由学校牵头,先建立沟通平台,如以学院、年级、专业为单位成立QQ群,微信群,论坛等.先由辅导员或心理辅导教师担任组织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和观察,以年级、班级为单位让群内成员民主选举委员会负责人.负责人成了家长和学校的枢纽,负责在群内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活动,并将家长的诉求反馈给学校,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开展.此外,可建立校讯通平台,用短信方式通联简易快捷.
4.3 学习培训
目前,家长网络学校已经在一些省市悄然兴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仿效网校模式实现家校联合,利用网校这一媒介为家长提供学习资料(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家长可通过网校进行自主学习,提升自身家庭教育素养,主动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由于网校运行需要大量人力、资金投入,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适当增减栏目,如将网校缩减为网页,仅开设新闻动态、学习资料(文字、视频)、互动论坛、专家在线等模块,方便家校联合.
4.4 资料搜集
通过心理普查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初步评估,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普遍做法.但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筛查出心理健康指标显示不健康的极少数,便于日后预防和诊治,但对大部分心理健康指标正常的学生而言并无作用.因此,普查时除运用量表测量外,还应尽可能地搜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尤其是家庭背景.但不幸、复杂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个人的隐私,甚至是自卑的根源,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的.即便是在心理咨询中,也需咨询师与咨询者建立一定的信任关系后方能获得.如果让高校心理咨询师或是辅导员一对一通过访谈获得所有新生的家庭资料,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来看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笔者建议可在新生入学考试时(一般只考查英语计算机两门)加试一门写作,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人生目标等.以考试形式搜集一是避免学生抄袭,二是考场气氛严肃,有利于学生端正态度认真陈述.若以课下作业形式进行搜集,这份资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所获资料尽可能真实,这门“考试”最好是突击进行,考前无须告诉学生考试科目或内容,需提醒学生此考核仅为考察科目,成绩不计入学分,真实描述即可.尽管如此仍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百分百真实,还需日后逐步筛查.“阅卷”工作可交由辅导员承担,加深对所带学生的了解,方便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 家校联合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5.1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既渴望独立自主,自尊心强,却又敏感脆弱,容易受伤.因此,家校联络既需要公开也需要保密,公开是为了表示尊重,保密则是为了保护尊严和隐私,这个度需家长学校共同把握.
5.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平衡辅导员工作
家校联合中辅导员是关键枢纽,但不应是管理者或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精力有限,专业水平不高,仅能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者.家校联合模式的具体实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5.3 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家校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动,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先统筹规划再具体实施.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责协调运作,以确保这项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畅.家校互动推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0(1):44-46.
(2)陈国魁.家庭学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校园心理,2011,9(2):133-134.
家庭健康教育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患儿;癫痫;健康教育;家庭
儿童癫痫是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发作性脑功能异常,是患儿时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患,长期、频繁地发作可损害脑功能,导致智能障碍,给家庭、社会及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负担。另外,由于癫痫发作的不可预知性、对长期治疗药物副作用的担心以及一直以来人们对癫痫的误解、歧视均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对患儿及家长早期、全程、系统化实施健康教育是患儿癫痫治疗和康复的关键。“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特别重视家庭和谐与健康,为患儿营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强调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执行健康教育计划,为孩子提供精心、细致的照顾,以满足患儿生理、心理需求,可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更好地引导患儿及家长配合系统规范用药,有利于患儿的治疗与康复。本科于2013年1月开始,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贯穿于患儿癫痫的健康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7月在本科确诊住院的癫痫患儿210例,男113例,女97例,年龄3月~11岁,平均4.7岁。原发性癫痫84例,隐源性癫痫105例,继发性癫痫21例(如感染、外伤、占位等)。发作类型:全面性发作42例,部分性发作168例,其中癫痫持续状态20例,住院前42例有不规则服药史。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予抗癫痫药物治疗与周密护理。将患儿按随机单双数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5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病情及患儿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遵医行为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环境准备 创温馨病区,建家庭式病房。病房均有独立卫生间、阳台、中央空调、平板电视、衣柜、食品柜、24 h热水等。室内窗帘、床帘、壁画均为卡通图案,医护人员服装为淡粉色,病房被褥均以柔和的浅蓝色卡通图案为主,在视觉、感官上给患儿温馨感,以消除患儿的陌生与恐惧感,使患儿在住院期间享受家一样的温暖、安全和平静,促使其早日康复。同时,家长亲近患儿并积极参与治疗,使治疗更易成功。
1.2.2 护理的对象 对照组与实验组均以优质护理标准予以护理,实验组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新理念。护士不仅要理解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也要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治疗和康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理对象不仅仅针对的是癫痫患儿,更应覆盖到该患儿的父母乃至整个家庭。
1.2.3 健康教育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即在入院时发放疾病卡片和手册,治疗护理过程中、巡视病房时给予教育指导或在患儿及家长有疑问时给予帮助及出院指导;实验组按照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癫痫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具体方法如下。
1.2.3.1 将病区分为两组,每组设责护组长1名,责护3人,每名责任护士护理8~10名患儿,医生护士同管患儿,治疗护理包干到人。
1.2.3.2 责任护士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患儿及家长对癫痫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确定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目标,与他们一起选择教育方式,按照癫痫健康教育路径表,协同执行教育计划。
1.2.3.3 按教育计划分别在入院后当天、抽搐发作、首次服药、稳定期、出院时有目标地向患儿及家属进行详细讲解和抽搐发作抢救演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每一位患儿及家长在入院后参与渐进式的学习和模仿操作。每周四由健康教育专家组织家长进行疾病知识宣教,采用动画多媒体,形象生动,责任护士定期采用复述和回复演示的方法评价教育效果。出院前1 d由责任组长或护士长全面评价患儿及家长对教育内容的掌握情况,对未接受的内容进行再教育。
1.2.4 健康教育的内容及目标
1.2.4.1 入院介绍和评估 患儿入院时,责任护士对其进行不少于30 min的入院告知和宣教,包括主管医师、责任护士、病区环境、就餐方式、便民措施、相关制度(作息、探陪、外出、安全、物品保管)、病情咨询、与护士或医师联系的方法、防坠床等风险告知。然后对患儿进行一般身体评估和营养、功能、心理评估。此外还需对患儿的社会经济、患儿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及需求(学龄儿童评估此项)、家长或陪伴者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及需求等家庭情况进行评估。
1.2.4.2 住院健康教育 ①疾病宣教: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癫痫的疾病性质、治疗进展、常用药物及不良反应。让患儿及家长对癫痫有初步的了解,消除其恐惧,指导患儿及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②饮食、活动、症状护理、心理护理及用药指导内容同对照组;③管道和检查指导:提前对家长进行常规的血液、脑电图、核磁检查等宣教,告知其检查注意事项,使各项检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吸氧管道标识清楚,杜绝安全隐患。
1.2.4.3 出院指导 患儿出院当日,责任护士与护士长从不同角度与家长进行再次沟通,告知家长合理安排学龄期患儿的生活和学习,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紧张、感染、过饱、疲劳等诱因,禁止游泳、登高等运动。强调癫痫患儿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病历卡,病历卡中应写有家长的联系方法及用药情况。并发放随访卡,帮助患儿下次复查预约挂号、进行满意度调查,热情地将患儿和家长送至电梯口。健教专家(固定一名医师和一名护士)在1个月内通过随访系统对出院患儿进行电话回访,并对回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不依从)、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及长期随访率(大于3个月)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计数资料间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癫痫患儿服药依从性、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对护理服务满意率及长期随访率的比较。
3、 讨论
3.1 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能提高癫痫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效果和服药依从性。通过医护、家长共同参与护理健康教育路径对患儿实施有计划、针对性、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和家长能循序渐进、全面、规范地了解疾病的用药、检查及护理,提高其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率,通过这种认知提高患儿治疗信心,使其能全力配合疾病治疗和护理,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和长期随访,对疾病治疗和控制复发有重要意义。
3.2 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能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儿和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路径运用图表的形式提供入院时、住院中、出院后的有效照护,使护士明确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是低年资经验不足的护士健康教育的行动指南。护士按流程参照执行,减少了健康教育内容和环节的遗漏,责任组长通过每日评价患儿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组员健康教育质量问题,适时补充。它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强调时间性、计划性、预期效果性,保证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增加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儿及陪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认可,出院满意度调查达98.1%。
参考文献:
1.黄晓红.临床护理路径于患儿癫痫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2,5(6):204.
2.范国琴.健康教育对癫痫患儿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