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范文1
一、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审计能力
近年来,铜川市审计局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审计能力。一是不断提高审计监督能力。我局坚持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坚持审计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审计监督深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各个领域,依法开展了财政预算执行和决算、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新农村建设、金融外资运用、固定资产投资、国有企业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审计,加强对改革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审计调查,有效地发挥了审计为宏观决策服务的作用。二是大力推进审计资源整合。以项目为载体,“以审代培”整合市区县审计资源,吸纳中介机构和外聘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特别是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取得显著成效。三是积极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铜川市连续两年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采煤区沉陷治理住宅小区竣工决算审计结果”,通过报纸、政府公众网站向全社会了审计公告,使全市上下对项目建设有了一个客观公平的评价,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社会各界对审计公告反响良好。四是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实效。我局近年来已对192名党政企业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开展了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有力的发挥了审计对领导干部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作用。
二、“人、法、技”建设协调发展
我局历届班子对“人、法、技”建设常抓不懈,为各项工作任务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扎实开展了“五讲、五强化”活动,促进审计干部全面发展,努力打造政治成熟、文明诚信、业务精通、执审公正的复合型审计干部队伍。一是讲荣辱,强化公德意识。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干部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讲文明,强化形象意识。认真贯彻《审计机关文明礼仪公约》,养成文明的办公礼仪、审计礼仪和生活礼仪。三是讲能力,强化学习意识。坚持局党组中心学习组和干部学习制度,先后选派50人次参加各类业务培训。我局现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2人,审计干部专业化程度之高位列市级机关之最。四是讲方法,强化效率意识。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更新配备了50台计算机,设立了计算机信息中心,开展了AO现场实施系统审计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在财政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和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审计等多个领域展开。五是讲健康,强化阳光意识。每个组织职工进行一次体检,缓解工作压力,保持健康体魄。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范文2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高校内部审计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在准确把握高校发展趋势及内部审计特点的基础上, 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工作。
(一)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高校审计工作必须坚持以师生员工为主体, `教 以教师为本,`学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把师生最为关注、学校领导最为关切、工作任务最为迫切的问题放在审计工作的首位, 把维护国家利益、学校利益和师生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重大事项,把涉及师生利益的热点问题确定为审计对象,为学校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坚持全面协调, 保障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发展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合格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办学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或整体价值最大化。对高校审计工作来讲, 所谓全面 ,就是要全面履行经济监督和管理服务职责,将凡是有经济活动的单位和部门都纳入审计的视野;强调协调 ,就是要使审计工作与学校发展的大局相适应,把审计工作始终置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中, 确立审计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的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站在更加长远的角度谋划发展问题,制定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加强审计基础工作建设, 为管理层提供满意的审计服务。
(三)坚持统筹兼顾, 突出审计重点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审计不等于全部审计, 要做到事无巨细的全部审计,既无可能也没必要, 审计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 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把有限的审计资源投放到最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去。在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时,要准确把握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脉搏, 根据学校的工作重点和资金走向,加强审计跟踪监督, 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的审计, 突出对影响全校全局及全校师生利益的问题审计,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增强宏观意识, 提升审计层次
高校内部审计不能拘泥于查处细节问题,必须善于从宏观角度去研究分析问题, 从各个因素的关联性分析入手,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深入剖析产生问题的性质和根源,发现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 从源头上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 帮助被审计单位堵塞漏洞, 提高管理水平,使审计工作成果对于加强高校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更有价值。
(五)正确处理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就内部审计的内向功能来讲,监督是手段, 服务是宗旨,服务是监督的升华。因此, 高校内部审计必须确立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的理念, 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绝不能为监督而监督, 而忽略管理服务职能的发挥。
(六)确立现代内部审计的基本理念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到,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伴生的关系, 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确认者;内部审计是对管理部门确认的再确认,控制过程的再控制, 既服务于管理者, 也服务于被管理者;内部审计是对风险管理的再管理, 它通过评估、计量和报告总体风险,帮助管理者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并实施监督;内部审计要积极参与管理, 对重大经济活动提供咨询和建议,参与组织一切重大的变革;独立、客观、公正是内部审计存在的根本,要高度重视客观性和审计项目质量管理, 使审计结果能经受住历史的考验。
二、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和职能定位的转换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内部审计的灵魂, 而职能定位则是内审部门开展工作的前提。
(一)内部审计目标的演变过程
纵观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主要以保护财产、查错防弊为目标;中间阶段主要以改善经营、加强控制为目标;当前主要以净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目标。美国著名内审专家劳伦斯索耶认为, 内部审计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其是否遵循公认的原则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 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将内部审计概括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国际主流趋势看,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已由检查监督型转向于服务导向型, 并将内部审计范围延伸到机构治理与风险管理, 要求审计内容向控制风险、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增值型审计转变。
为适应这一发展方向, 我国《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的工作规定》将内部审计描述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中国内审协会其后颁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把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度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从内部审计定义的数度修改调整中可以看出, 我国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国际内部审计越来越接近, 都是及时、准确地发现组织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诊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加强管理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单一职能论, 认为内部审计仅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就是经济监督;二是双职能论, 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与评价的职能,也有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与咨询服务职能;三是多职能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咨询服务、信息反馈、参与管理等多种职能。
从科学发展观和现代内部审计理念的视角看, 单一职能论显然已不符合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也落后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双职能论认为, 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两大领域才是内部审计的最主要内容。虽然对于内部审计是否具有管理职能在审计学界尚无定论, 但已清楚地看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增值型审计项目所占比例将不断提高, 内部审计将以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形式参与管理或控制即将成为现实,内部审计将被赋予监督、评价和咨询服务等多项职能,而且各职能之间是一种相互递进的伴生关系。
第一,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内部审计的这种监督职能来自组织内部管理的需要,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化,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及管理层次的多级化, 使得高层管理者面对纵横交错的经济活动, 不可能事必躬亲地直接控制各管理环节及有关的经济活动, 这就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要求, 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
第二,经济评价职能是由经济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另一种职能。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上,管理者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决策、方案是否先进可行, 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决策和目标进行,综合效益的高低, 以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作出独立、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内部审计的延伸职能或增值职能为咨询服务职能。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服务活动, 它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对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 还要根据审计所掌握的大量信息, 分析组织对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反映和适应能力, 通过调查、了解、评价、分析、判断, 加工提炼形成审计报告反馈给高层, 就政策执行的各个方面向管理者出谋划策,提出管理建议。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2009 年中国内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 号首次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 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 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 。今后高校要在普遍开展的遵循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向以下领域拓展业务空间。
第一,参与风险管理, 开展风险管理审计。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在高校管理中尤为重要。所谓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地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 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调查,取证、分析及评价组织内外主要风险因素,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审查风险应对措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工作成果一般体现在内部控制报告中, 当管理层有特别要求时,应当出具专项审计报告。
第二,开展内部控制审计, 改进高校内部治理。内部控制是根据管理需要而建立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内部审计既是高校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也是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在强化内部控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独立于高校内部其它控制系统,同时又对内部控制的其它要素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通过日常的审计活动,以内部控制中的控制活动要素为重点,针对各个环节的关键点逐一评价其运行机制健全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寻找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向管理层提出强化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从而减少对资源利用不当和低效使用而造成的损失浪费。
第三,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 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三要素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最低费用取得一定质量的资源;效率性是指投入资源与产出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包括是否以最小的投入取得一定的产出或者是以一定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效果性是指实际取得成果与预期取得成果之间的对比关系。绩效审计是在财务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对相关指标等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地对所属单位或项目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高校办学的效益性体现在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产出的效果性,即在投入上, 表现为资金使用是否节约,是否合理利用物资资源,是否恰当配备教师、管理及服务人员;在管理上, 表现为机构设置是否科学, 办学机制是否灵活实用, 管理手段是否先进高效等;在效果上, 表现为数量上是否达到最大化要求, 质量上是否达到一定标准。相应的内容包括人力资源配置绩效审计、物资资源使用绩效审计、资金使用绩效审计、管理责任绩效审计、服务质量绩效审计等。
第四, 提前参与管理, 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开展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经济管理行为而进行的审计。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主, 管理审计以审查管理信息为主。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对管理活动进行连续跟踪和对管理控制制度、管理过程、管理活动、管理质量的审查, 评价管理组织是否合理,管理机构是否健全, 管理活动是否有效等,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战略审计、重大决策的审计、计划和预算审计、组织和制度审计、控制过程审计、实施效果审计等。
三、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转换与发展方向
过去高校内审人员大多将主要精力投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上, 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随着高校审计环境的改善,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向提供管理服务的方向拓展, 审计内容将扩展到管理的各个方面,突出内部审计内向的特点, 开拓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应逐步向着以下几个方面转移:
(一)审计目标由检查监督型审计向防范风险、提供服务咨询的管理导向型审计转变
高校内部审计要在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依法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审计,认真开展审计调查,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把工作着眼点放在完善内部控制、规范管理、规避风险、提高效益上来,实现审计工作由单纯的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由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加强对重大决策、重点投资项目及占用资金数额较大的财务收支项目的事前审计,监督和评价有关预算、项目及合同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 及时向管理者反馈信息,预防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失误。
(二)审计的角度由关注微观执行层次向关注宏观战略层次与执行层次并重转变
我国内部审计比较注重合法性和合规性审计, 其后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含有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内容,较传统的财务审计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更全面。但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经济责任审计,通常不涉及全局,更多地关注于执行层面,对当期的经营管理活动的规范性及效益性较为重视,而较少涉及执行战略层面的问题, 对是否符合组织的总体发展战略、是否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很少涉及。但事实上, 一个单位的长期发展以及战略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是最重要的风险, 管理当局非常希望有畅通而可信的渠道, 全面了解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因此, 需要内部审计机构改变审计的角度, 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关注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的执行情况, 安排和实施审计项目,开展战略实施效果评估等, 为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三)审计时间由事后审计向事后、事中与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
风险管理审计要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传统的财务审计大多属于事后审计,然而在很多情况下, 单纯的事后审计只能对已经存在的问题和其后果起到揭示作用, 难以对风险起到防范的作用, 这是影响审计时效、制约审计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 高校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审计监督方式, 由单纯的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监督上来。对控制风险较大的领域,要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 在决策过程中做好事前参谋;对重大经济合同,审查其合法性、完整性及效益性;事中对执行过程实施审计监控,把握经营状况和风险因素,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事后对其进行审计评价, 为保障审计整改意见的落实, 需要加强后续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的情况实施跟踪审计,帮助被审计单位加强整改, 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在基建工程审计方面,要从单纯的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向全过程审计转变,实现从项目立项、投资预算、招投标、工程结算到财务决算的全过程审计,对各个环节实时跟踪、严格审核把关。
(四)审计形式由静态审计向以日常监控为特色的动态审计转变
传统的审计项目通常起于立项、终于报告, 所有和项目有关的审计活动,包括资料收集和分析、抽样、取证直至报告都集中在由立项到报告这一短暂的期间内。它对被审计单位的考察通常是静态的、以某一时点为终点, 审计后新发生或暴露出的问题和风险,往往要到下一次审计时才能发现。动态审计是在网络通信技术的帮助下,对投入资金多、经营风险大的重点领域的经营活动进行经常性、实时和动态的审计监控。通过对基本业务数据的连续监控, 判断各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 综合判断业务数据变化的合理性, 根据最新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实时监控可能的风险, 起到及时预警、避免和降低风险的作用。
(五)审计手段实现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向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智能审计转变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审计,是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了审计成本的重要手段。要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使审计人员能熟练地运用审计软件、数据库、网络通信等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实施审计监督。审计部门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强大的计算、统计、抽样和初步分析功能,可以使审计人员从冗长烦杂的计算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对事实的调查和对数据的深度分析,利用网络实施非现场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六)审计队伍的构成由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多元化的专业人才结构方向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多元化使得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审计类型不断增多, 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审计任务不断增多与审计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仍没有解决, 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也不能满足审计创新的需要。要实现审计工作领域由财务领域向管理领域的扩展,必须要有一批在某一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才加盟,他们的加入可以使内审计机构加深对各领域管理关键环节的理解, 提高审计切入的广度和深度。
(七)审计实施方式从单一靠内审机构自身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为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内审机构已经开始在一些较为专业化的领域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完成审计项目或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对于工作量巨大和需要利用其它领域专业知识的项目,可以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实行内审和外审相结合,可以使内审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事前、事中管理流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审计监控方面。
四、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变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和相应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范文3
关键词:国家审计;全覆盖;路径
课题名称:推动国家审计全覆盖的路径研究(201522)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3日
一、审计全覆盖理论提出的背景
2014年1月9日,在听取审计署的年度工作汇报时指出要实现审计全覆盖;2014年1月11日,在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时再次指出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凡是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都要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又再次指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可见国家对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视程度。刘家义曾经举例说:有些县、市审计局,全局只有20多个人,一年要审计800多个项目,平均一个人要审计40多个项目,平均每天要出2~3个审计报告,这意味着审计业务人员几乎没时间到现场核实取证,只能争分夺秒写报告、编底稿和取证记录。而审计工作是必须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现场核实取证的,否则审计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因此,审计全覆盖必须符合现实的情况,不能只片面的追求数量而无视质量,必须综合考虑可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的配比性。
实现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就是在审计机关职责权限范围内或者在上级审计机关及本级政府的授权范围内,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监督,不留死角;对审计对象分阶段分步骤地全面监督、不留盲区;对审计内容查深查透。要真正的构建审计“免疫系统”,这就需要审计监督全覆盖必须是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不是对所有领域、所有项目平均用力,要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又要把控全局,科学有效地创新审计方法与手段推进全覆盖审计的实现。
二、审计全覆盖需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审计全覆盖与审计重点的关系。2013年刘家义讲到审计全覆盖时说,审计全覆盖要有重点,不是所有领域、所有项目平均用力,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重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可见,全覆盖初期阶段还是要做到审计重点的全覆盖,随着审计工作的不断成熟发展,监督的对象、审计项目、审计金额等都会不断增多,而当前可利用的审计资源短时间内是难以壮大和改善的,这些情况使得短期内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绝对化是不现实的,只能先考虑审计重点的全覆盖。在审计重点全覆盖的基础上,各项措施逐步完善,各项资源配备齐全,才能最终实现审计全覆盖,力争形成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尽量实现无死角。
(二)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特长的关系。在当前,审计人才是大量缺失的,非常有限的审计人员根本无法适应审计全覆盖的需求,因此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逐步培养财政审计、税务审计、工程审计、绩效审计等方面的骨干人才,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多方面的交流,从而拓宽工作经验,尽快成长成能够满足审计监督全覆盖需求的合格人才。
(三)处理好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从审计署到审计厅再到审计局,各级政府部门都有着不同的工作职能,这些职能必须呈现金字塔式的分工才能有效、科学的完成。在审计全覆盖方面,乡级和县级审计工作如何结合自身条件积极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市级审计部门又如何对县级的审计监督工作进行有重点的把控,这些都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之间要形成整合,最终形成审计合力,从而缓解审计工作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的问题。
三、审计全覆盖实现的具体路径
(一)在审计计划方面关注审计资源的整合性,包括纵向和横向的资源整合。纵向上实现审计资源的整合主要体现在省、市、县各级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互相分工、互相配合并相互交流学习,使得不同层次的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实现科学合理的统一调配,从而有利于使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有效提升,缓解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专业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增强团队意识,加强各方的业务能力;有利于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减少工作上的交叉和重复,使现有的审计力量与审计项目匹配更趋合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在审计计划制定过程中同样也要进行横向的审计资源的整合,将专项资金审计、预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多种审计类型统筹规划,合理调配审计资源。
(二)加大审计投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从而更加剧了审计资源与审计工作量之间的矛盾。据统计,我国目前审计机关的从业人员人数在9万人左右,财政资金的使用单位却达到300万个,可见,审计力量的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覆盖面。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大投入:一是加大投入,促进审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从目前来看,在职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是从会计专业转化而来,人才规模构成不合理,只单纯的以会计专业为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要求,面对越来越多的审计任务和审计项目,对审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凸显出来。因此,审计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投入应重点放在对审计专家或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加强对审计业务的多方面辅导,不断充实并完善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审计人员审计取证、分析研究、经验丰富、思维缜密的综合能力;二是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审计机关采取公开购买社会审计服务方式,由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和聘用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参与到政府投资审计,所需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或列入项目的成本。针对部分全国性的专项审计项目或任务,可以按照国家审计的统一要求来聘请由社会中介机构或行业专家组成审计小组的方式来开展工作,一方面缓解目前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资源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形成国家审计资源与社会审计资源相互补充的优势。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十二五”时期初步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
(三)大数据背景下更应加大对审计信息化层面的投入。优化审计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是提高审计覆盖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内部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组织审计培训、审计交流等方式培养复合型审计人体,提高现有的审计资源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提高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业务的工作效率。计算机审计具有精度高、效率高、信息覆盖率广的特点,因此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审计工作业务的多方融合,提高审计技术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通过综合利用财务数据、财政数据等信息,可以从宏观上和整体上进行审计的分析,提炼审计成果,保证审计的效果。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现问题、完善机制的原则要求,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构建国家审计数据系统,加快推荐审计信息化。可见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审计必将为审计技术法、审计范围、审计模式等带来重大变革,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有效路径。
(四)审计全覆盖的逐步推进要求审计结果必须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在审计监督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审计制度、准则执行,不但要查出问题、惩治腐败、整改问题,更要注重审计影响力的宣传与建设,形成审计警钟长鸣。因此,审计监督的惩处措施一定要做到清晰、明确,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自觉遵守各项财经法规规定、领导干部严格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只有这样,审计成果才能真正的被重视,审计监督的作用也才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杨爱梅.大数据背景下的审计监督全覆盖[J].审计月刊,2015.7.
[2]孙颖,张强.大力推进抽样审计努力实现全覆盖[J].审计与理财,2014.10.
[3]董化礼.计算机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范文4
第一条 为加强对广东海印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 下简称公司 )子公司的管理控制,规范公司内部运作机制, 维护公司和投资者合法权益,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和健康发展。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深圳 , , ,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 指引》等法律,法规,规章及《公司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公 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控股子公司指公司持有其 50%以上股份, 或者持有其股份在 50%以下但能够实际控制的公司;参股公司 指公司持有其股份在 50%以下且不具备实际控制的公司。 第三条 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旨在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 对公司的组织,资源,资产,投资和公司的运作进行风险控制, 提高公司整体运作效率和抗风险能力。 第四条 公司依据对控股子公司资产控制和规范运作要求, 行使对控股子公司重大事项管理,同时负有对控股子公司指导, 监督和相关服务的义务。 第五条 控股子公司在公司总体方针目标框架下, 独立经营, 自主管理,合法有效地运作企业法人资产,同时应当执行公司对
控股子公司的各项制度规定。 第六条 公司的控股子公司同时控股其他公司的,该控股子 公司应参照本制度,建立对其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制度。 第七条 对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下属分公司,办事处等分支 机构的管理控制,应比照执行本制度规定。
第二章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委派和职责
第八条 公司派往子公司的董事,监事,重要高级管理人员 及股权代表实行委派制,其任职按各子公司章程的规定执行。 第九条 控股子公司除可委派董事,监事及股权代表外,原 并委派财务负责人或副总裁 则上由公司委派出任董事长或总裁, 等重要高级管理人员;参股公司根据情况委派董事,监事或高级 管理人员及股权代表。 第十条 派往子公司担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人选 必须符合《公司法》和各子公司章程关于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 人员任职条件的规定。同时,应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历,具备一 定的企业管理经验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第十一条 董事,监事及重要高级管理人员的委派程序: (一)由公司总裁办公会议推荐提名人选; (二)报董事长最终审批; (三)公司人力资源部以公司名义办理正式推荐公文; (四)提交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股东大会(股东会) ,董事
会审议,按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章程规定予以确定; (五)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十二条 公司派往各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 重要高级管理人员及股权代表具有以下职责: (一) 依法行使董事, 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义务, 承担董事, 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责任; (二) 督促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认真遵守国家有关法律, 法规之规定,依法经营,规范运作; (三) 协调公司与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间的有关工作; (四) 保证公司发展战略,董事会及股东大会决议的贯彻执 行; (五) 忠实, 勤勉, 尽职尽责, 切实维护公司在控股子公司, 参股公司中的利益不受侵犯; (六) 定期或应公司要求向公司汇报任职控股子公司,参股 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 及时向公司报告 《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 所规定的重大事项; (七) 列入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或股东大 会(股东会)的审议事项,应事先与公司沟通,酌情按规定程序 提请公司总裁办公会议,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 (八)承担公司交办的其它工作。 第十三条 公司派往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 重要高级管理人员及股权代表应当严格遵守法律, 行政法规和公 司章程,对公司和任职公司负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不得利用
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得利用职权收接受别人的贿赂赂或者其他非法收 入,不得侵占任职公司的财产,未经公司同意,不得与任职公司 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上述人员若违反本条之规定造成损失 的,应承担赔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公司委派的董事应征求公司的意见,在任职公司 的董事会上对有关议题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控股子公司,参 股公司股东大会 (股东会) 有关议题经公司研究决定投票意见后, 由公司董事长委派股权代表出席控股子公司, 参股公司股东大会 (股东会) ,股权代表应依据公司的指示,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表 决权。 第十五条 派往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 因工作需要也可 管理人员或股权代表原则上从公司职员中产生, 向社会招聘,但须先聘为公司职员后方可派往控股子公司,参股 公司。 第十六条 公司委派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股权代 表在任职期间,应于每年度结束后 1 个月内,向公司总裁提交年 度述职报告,在此基础上按公司考核管理办法进行年度考核,连 续两年考核不符合公司要求者,公司将提请控股子公司,参股公 司董事会,股东大会(股东会)按其章程规定程序给予更换。
第三章 财务管理
第十七条 控股子公司财务运作由公司财务会计部归口管
理。控股子公司财务部门应接受公司财务部的业务指导,监督。 第十八条 控股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由公司委派。控股子公司 不得违反程序更换财务负责人,如确需更换,应向公司报告,经 公司同意后按程序另行委派。 第十九条 控股子公司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章 程规定,参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其财务管理制 度并报公司财务会计部备案。 第二十条 控股子公司财务会计部根据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 建立会计账簿,登记会计凭证,自主收支,独立核算。 第二十一条 控股子公司财务部门应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的规 定,做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负责编制全面预算,对经营业务进 行核算,监督和控制,加强成本,费用,资金管理。 第二十二条 控股子公司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中采用的 变更等应遵循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及其有 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 公司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内控制度适用控 股子公司对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事项的管理。 第二十四条 控股子公司应当按照公司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和 对外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要求, 以及公司财务资金部对报送内容 和时间的要求,及时报送财务报表和提供会计资料,其财务报表 同时接受公司委托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第二十五条 控股子公司向公司报送的财务报表和相关资料 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报表,损益报表,现金流量报表,财务分析
报告,营运报告,产销量报表,向他人提供资金及提供担保报表 等。 第二十六条 公司委派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 员或股权代表应负责于每一个季度结束后 1 个月内,向公司报 送任职参股公司该季度的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报告等, 或应公司 要求及时报送最近一期财务报表。 第二十七条 控股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应定期向公司总裁,财 务总监和财务会计部报告资金变动情况。 第二十八条 控股子公司根据其公司章程和财务管理制度的 规定安排使用资金。控股子公司负责人不得违反规定向外投资, 向外借款或挪作私用,不得越权进行费用签批,对于上述行为, 制止无效的可以直接 控股子公司财务人员有权制止并拒绝付款, 向公司领导报告。 第二十九条 控股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不得隐瞒其收入和利 润,私自设立帐外帐和小金库。 第三十条 对控股子公司存在违反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公司 和控股子公司财务制度情形的,应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并按 国家财经纪律,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有关处罚条款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 控股子公司应当妥善保管财务档案, 保存年限 按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档案管理规定执行。
第四章 经营及投资决策管理
第三十二条 控股子公司的经营及发展规划必须服从和服务 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在公司发展规划框架下,细化和 完善自身规划。 第三十三条 控股子公司应依据公司的经营策略和风险管 理政策,接受公司督导建立起相应的经营计划,风险管理程序。 第三十四条 公司管理层根据公司总体经营计划,在充分考 虑控股子公司业务特征,经营情况等基础上,向控股子公司下达 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等经济指标,由控股子公司经营管 理层分解,细化公司下达的经济指标,并拟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报公司总裁审批后执行。 第三十五条 控股子公司应完善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和管理 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投资决策必须制度化, 程序化。在报批投资项目之前,应当对项目进行前期考察调查, 可行性研究,组织论证,进行项目评估,做到论证科学,决策规 范,全程管理,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第三十六条 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投资应接受公司市场拓展部 的业务指导,监督。 第三十七条 公司市场拓展部应对公司投资控股,参股的公 司,逐个建立投资业务档案,加强对控股,参股公司的跟踪管理 和监督。 第三十八条 控股子公司的重大合同(涉及金额超过控股子 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 30%的) ,在按审批程序提交公司 董事长,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前,由公司法律事务部,财务会计部,市场拓展部对合同内容进行会审,在合同签署后报送公司 行政办公室备案。 第三十九条 控股子公司进行金额超过其最近一期经审计的 净资产 30%的对外投资,资产的购买和处置等交易行为,应经过 控股子公司股东大会(股东会)审议。控股子公司在召开股东大 会(股东会)之前,应按审批程序提请公司董事长,董事会或股 东大会审议并派员参加控股子公司股东大会(股东会) 。 若上述应经控股子公司股东大会 (股东会) 审议的交易事项, 其交易金额不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的 10%,须经公 司董事长审批; 若上述交易金额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 产的 10%,不超过股份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净资产的 30%,须 若上述交易金额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 经公司董事会审议; 净资产的 30%,须经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第四十条 控股子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应遵照公司《关联 交易管理制度》 ,经过控股子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股东会) 审议,并经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控股子公司在召开股东 大会(股东会)之前,应提请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该关联 交易议案,并派员参加控股子公司股东大会(股东会) 。公司董 事会审议关联交易事项时,关联董事应当回避表决。公司股东大 会审议关联交易事项时,关联股东应当回避表决。 第四十一条 控股子公司的对外担保,应遵循《深圳证券交 易所股票上市规则》《公司章程》 , ,经过控股子公司的董事会或 股东大会(股东会)审议,并经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控股子公司在召开股东大会(股东会)之前,应提请公司董事会或 股东大会审议该担保议案,并派员参加控股子公司股东大会(股 东会) 。 第四十二条 在经营投资活动中由于越权行事给公司和控股 子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对主要责任人员给予批评,警告,直至解 除其职务的处分,并且可以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章 重大信息报告
第四十三条 控股子公司应依照公司《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 度》的规定,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地报告制度所规定的重大 信息,及时向董事会秘书报送董事会决议,股东大会(股东会) 决议等重要文件, 通报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 生重大影响的事项,确保公司能按照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 披露管理办法》 ,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 的规定, 及时, 公平地披露所有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可能产生较 大影响的信息。 第四十四条 公司委派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 员或股权代表, 应当及时向公司董事会秘书报告任职参股公司发 生或可能发生的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较 大影响的事项。 第四十五条 控股子公司应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审议程 序,及时向公司财务总监,总裁,董事长报告重大业务事项,重大财务事项以及其他可能对公司股票及衍生品种交易价格产生 重大影响的信息, 并严格按照授权规定将重大事项报董事会或股 东大会审议。 第四十六条 公司委派的参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 员或股权代表,应当在每一个季度结束后 1 个月内,向公司总 裁报送该季度的任职参股公司情况报告, 内容包括任职参股公司 的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日常管理工作等内容。参股公司的 重大情况应及时向公司财务总监,总裁,董事长报告。
第六章 内部审计监督与检查制度
第四十七条 公司定期或不定期实施对控股子公司的审计监 由公司内部审计部负责根据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开展内部 督, 审计工作。 第四十八条 内部审计内容主要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 审计,工程项目审计,重大经济合同审计,制度审计及单位负责 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等。 第四十九条 控股子公司在接到审计通知后,应当做好接受 审计的准备,并在审计过程中给予主动配合。 第五十条 经公司批准的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控股子 公司后,控股子公司必须认真执行。 第五十一条 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经营管理实施检查制度, 具体工作由公司内部审计部负责。 第五十二条 检查方法分为例行检查和专项检查:
(一)例行检查主要检查控股子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性,独 立性,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合规性。 (二) 专项检查是针对控股子公司存在问题进行的调查核实, 主要核大资产重组情况,章程履行的情况,内部组织结构设 置情况,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股东会)会议记录及有关 文件,债务情况及重大担保情况,会计报表有无虚假记载等。
第七章 行政事务管理
第五十三条 控股子公司行政事务由公司行政办公室归口管 理。 第五十四条 控股子公司及其控股的其他公司应参照公司的 并报公司行政办公室备 行政管理文件逐层制订各自的管理规定, 案。 第五十五条 控股子公司的重大合同,重要文件,重要资料 等,应按照公司《档案管理制度》的规定,向公司行政办公室报 备,归档。 第五十六条 控股子公司公务文件需加盖公司印章时,应根 据用印文件涉及的权限,按照公司《印鉴使用管理制度》规定的 审批程序审批后, 持印鉴使用审批表到行政办公室印章管理人处 盖章。 第五十七条 控股子公司未经公司同意不得在其经营场所中
使用公司的商标及图形标记。 第五十八条 控股子公司的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和企业文化应 与公司保持协调一致。在总体精神和风格不相悖的前提下,可以 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五十九条 控股子公司 VI 系统参照公司 VI 手册规定(包 括名片,信纸,信封,LOGO,展版等)实施,费用自行负责。为 保持和统一公司形象,控股子公司应按集团公司 VI 手册规定规 划门面,招牌,接待区等。 第六十条 控股子公司做形象或产品宣传时如涉及公司名称 或介绍,应交由公司行政办公室审稿。 第六十一条 控股子公司开办时的工商注册工作由公司法律 事务部协助办理,之后的年审等工作由控股子公司自行办理,并 将经年审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交由公司行政办公室和法律事务部 存档。 第六十二条 控股子公司有需要法律审核的事务时,可请求 法律部协助审查。
第八章 人力资源管理
第六十三条 控股子公司人力资源事宜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归 口管理。 第六十四条 控股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备选人员由公司负责 招聘,其他人员由控股子公司自行招聘。
第六十五条 控股子公司直接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需单立 社会保险账户的,由控股子公司直接办理,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备 案。 第六十六条 控股子公司的职称评定由其人力资源部门办 理,部门主管以上管理人员职称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六十七条 控股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应安排组织新员工入 职引导培训,内容包括公司背景,发展历程,业绩,组织架构, 公司的制度规范等。 第六十八条 控股子公司可自行组织员工培训,控股子公司 每年初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交培训计划,年终提交培训实施总 结,如需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应及时与公司人力资源部确认。 第六十九条 控股子公司招聘人员入职手续及员工离职手续 由控股子公司办理和审批。 控股子公司每月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汇 , 总上月《新进人员统计表》《离职人员统计表》及《转正人员统 计表》 。 第七十条 控股子公司独立进行考勤,考勤规定应尽量与公 司保持一致。薪资政策应以公司的薪资政策为参考,结合当地同 行业水平制定,并报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七十一条 控股子公司须每月向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供上月 《人事系列报表》(表样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供),以便公司人力 资源部统计相关数据。 第七十二条 为保证公司整体人事政策和制度的一致性,控 股子公司应根据公司人事政策和制度建立其各项人事管理制度,并经公司人力资源部确认后实施。
第九章 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
第七十三条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公司董事会既定的发展战 略,逐步完善控股子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调动控股子公司 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应建立对 各控股子公司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制度。 第七十四条 对年实现目标利润以上的控股子公司高层管理 人员,实施以目标利润为综合指标进行绩效考核的管理制度,对 其履行职责情况和绩效进行考评。 第七十五条 对年实现目标利润以下的控股子公司高层管理 人员的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办法, 对其履行职责情况和绩效进行 考评。 第七十六条 控股子公司应建立指标考核体系,对高层管理 人员实施综合考评, 依据目标利润完成的情况和个人考评分值实 施奖励和惩罚。 第七十七条 控股子公司中层及以下员工的考核和奖惩方案 由控股子公司管理层自行制定,并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第十章 附 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范文5
内容摘要:企业的财务报告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编制,但这也给企业留下了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空间。某些情况下,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对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也会产生不a同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后果学说视角出发,回顾了经济后果学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背景下的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估计变更 财务报表分析 经济后果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财务报表及其分析的影响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为另一种会计政策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第一是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第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不能准确地计量,只能加以估计,而估计过程涉及以最近可获取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但是,估计毕竟是就现有的环境状况对未来所作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或者由于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经验,可能不得不对前期的估计进行修订,但是会计估计变更的依据应当真实、可靠。一般而言,会计估计变更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由于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二是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时,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调整方法。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切实可行时,要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即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计算累积影响数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追溯到比较财务报表的最早期初留存收益;而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时,则采用未来适用法,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按照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估计的变更,只能选择未来适用法。通过对准则的分析和研读,采用未来适用法会对本期的报表产生影响;而采用追溯调整法会对本期和前期都产生影响。但对基于各种利益视角的报表分析者而言,同一个会计政策变更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会计的经济后果学说概述
(一)经济后果学说理论发展回顾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和“技术说”相对立的一种假说。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的真正革命。“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会计不是绝对中立的,它可能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一直以来,会计规则制定者都在假设会计的效果是中性的,而“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使制定者能够正视“经济后果”的存在。泽弗(Stephen. A. Zeff )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The Rise of“Economic Consequences”)(1978)一文中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会计职业界就注意到,在规则制定过程中“第三方干预”会使会计准则的制定变得极为复杂。泽弗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显然Zeff是从会计报告的角度来定义经济后果的。William•R•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书中将经济后果定义为“经济后果是指,不论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后果就是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是有影响的。也就是说Scott把会计政策选择(也就是会计选择)影响公司的价值等同于经济后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不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就可以改变业绩的捷径。
国内学者认为,会计的经济后果学说是指各社会经济主体通过利用会计信息在他们中间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而带来的社会性后果(雷光勇等,2001),具体的表现就是一个公司会计政策的选择对其市场价值产生影响。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产生的途径分四个步骤:由权威机构制定、颁布会计准则;企业根据所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政策选择,设计符合本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系统;本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生成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报告;会计报告传递给相关方,如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等。
会计准则经济后果,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以及财务会计系统的经济后果是相互联系的、依次递进。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财务会计系统的实际运行表现出来,其最终表现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此,从本质上讲,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往往是借助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的,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为不同利益集团争取于已有利的“经济后果”和政治利益提供了可能性。
(二)会计政策选择引起的经济后果概述
会计政策之所以会影响经理人员的决策行为,产生经济后果,主要是因为公司赢利常被用作制定企业各种契约的依据。William•R•Scott在《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书中用博弈模型解释了这一现象。在经理人员与公司股东的博弈模型中(雇佣合同),经理报酬直接与公司利润挂钩,而会计政策的选择又能影响净利润;在债权人与经理的博弈模型中(债务契约),通常会加入一些限制性条款,使得公司的盈利水平就直接关系到是否可能违约。
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结果证明,企业往往通过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与博弈实现对于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
1.基于红利政策的会计政策选择。若其他条件不变,对管理者实施红利方案的企业,其管理者更有可能把会计报告利润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如果企业发生亏损,管理者就会试图把未来所有可能的亏损提前至本期确认,以减轻未来扭亏的压力,尽可能地提高企业未来的获利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未来的报酬。
2.基于债务契约的会计政策选择。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企业的负债权益比率越高,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将会计利润从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的会计政策;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报告数据的限制性契约条款紧密相关,管理者便越有可能选择可增加本期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以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成本并增大从债权人手中转移财富的可能性。
3.基于税负的会计政策选择。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规模越大的公司,其管理者就越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将本期会计利润递延到未来期间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或递延税负等。
4.基于收益稳定性的会计政策选择。为避免政府和市场管制机构的关注,规模较大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平滑收益的会计政策,以使各期收益保持相对均衡。而对于自来水公司等公用事业部门来说,其收费是受政府管制的,而政府在制订收费标准时常常会借助于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等会计数据,这些部门可能会选择最有利于提高其收费标准的会计政策。由于存在可以产生不同结果的代用方法,所以,人们不断尝试不通过实实在在地改善业绩就能获得盈利和增长的办法。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中的一种技术问题,但本质上是一种利益集团之间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即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的过程。会计政策选择过程实质上是利益分配过程,在每一会计政策选择中,各个利益集团都在进行博弈斗争。也正是在这一不断的动态博弈竞争中,会计理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会计实务日趋完善。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背景下的财务报表分析策略
基于“重要性”原则,报表分析者应判断哪些会计信息是对决策影响重大的,并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对决策和判断影响大的项目和数据上。由于财务报表信息量巨大,报表分析者在阅读和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时不可能对所有信息进行分析,这就要求分析者应根据自己的决策需要,抓住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会计信息,将注意力集中于报表中的小计、合计项目以及影响自身决策的项目。
在确定重点关注的领域后,报表分析者应将分析和探究的重点放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对这些领域的未来影响。决策者分析财务报表的本质是立足于现在,通过对当期和前期报表的分析来判断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做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分析者需要关注的是对未来的影响而不是对前期、当期的影响,可能有些企业会通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平滑利润的目的,报表分析者应该通过现象看到这些变更背后的本质。
在对重点关注领域进行面向未来的决策分析时,报表分析者必须借助经济后果学说的理论才能洞察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本质,才能深入理解报表的实质,才能做出面向未来的正确决策。
首先,结合企业所处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特点,判断企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虽然公司的财务报表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编制的,但从经济后果学说的视角来看,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更多是管理层意图的体现。因此,分析者首先应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的情况来判断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合理性。报表分析者如果是专业人士,还可以分析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剔除会计政策变更影响后的财务指标,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上市公司是否有利用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的行为。
其次,借用经济后果学说的思维,考虑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选择与变更的本质。从本质上看,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选择过程是利益分配过程,在每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选择中,各个利益集团都企图利用促使或阻碍某项会计政策和估计的通过或实施,利用变通机会为自己牟利,力争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会计政策等手段进行博弈斗争。
一般来说,会计政策变更会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的变化,由于各个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财务报表项目不同,导致了会计政策变更对相关利益者的影响是不同的。通常而言,我们需要考虑这些利益相关者:管理层(前任、继任)、大股东(实际控制者、非实际控制者)、公众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中小股民)、债权人(有无抵押、是否为管理方)、政府。报表分析者在分析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时,要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用经济后果视角进行分析和归类,才能透过报表看到变更的实质,也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综上所述,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会给财务报表的分析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这要求报表分析者思考如何能够通过对报表的分析读懂企业经济活动的实质,特别是如何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况下洞察出企业经济活动变化的本质。在经济后果学说思维的引导下,确立影响重点、抓住变化实质,系统而全面的分析出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只有这样才能对变更后的报表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兰秀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背景下的财务报表分析策略―基于经济后果学说视角.财会通讯,2010(4)
2.蔡文霞.关于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表影响的分析.企业导报,2010(7)
3.吴静.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评估与应对.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7)
4.杨志君,王自和.会计政策变更追溯调整法会计处理浅析.财会通讯,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