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1
关键词:舞蹈艺术;傣族舞蹈;心理健康;女大学生;艺术教育;美育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高校招生人数剧增,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情感、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09―2010年度,国内因各种原因自杀死亡的大学生人数可达百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成为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总人数是男性大学生的2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中心,并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教师。但是,目前针对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辅导在形式上还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采用单纯的言语交谈辅导的方式。诚然,交谈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疏导方式,但由于许多女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与交往,仅凭对面交谈往往很难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目的。而且,根据近几年心理辅导档案统计,许多女大学生的问题触及个人隐私,很多女大学生出于种种顾虑不愿与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选择了自己默默地承受,结果有的造成出现早期精神疾病的症状。
国外专家在对抑郁与焦虑的研究中发现,有氧运动练习能有效降低焦虑,对长期性的轻到中度的抑郁也有治疗效果。事实上,国内的研究也显示,身体锻炼作为一种提高和维持心理健康的手段是对传统抑郁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李璞民先生在《心理学与艺术》中讲:舞蹈艺术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具有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具有强身健康之功效,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所以,对于性格内向的女大学生,舞蹈疗法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一、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辅导的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淮北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中心尝试以舞蹈为主要干预手段,针对有抑郁和焦躁症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并取得了一些效果。鉴于目前舞蹈在心理辅导中的运用在国内大学还较少,形式也没有固定规范的模式。学校首先以心理健康中心为龙头,整合音乐学院、教育学院、体育学院等相关部门的师资,培训数名舞蹈心理辅导教师,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目前,通过舞蹈心理辅导的女大学生人数已过百余人。效果证明,这种新颖特殊的心理辅导方式很受女大学生欢迎,对于有焦虑症和人际关系敏感的来访女大学生,此种方式效果显著,她们反映自己身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宁静。
在诸多用于舞蹈疗法的中外舞蹈种类中,心理健康中心尝试使用的既有传统严谨的国际标准舞,也有自由奔放的爵士舞与韩舞。实践证明,女大学生通过这些舞蹈的练习,身体机能有所提高,但心理调试效果不甚明显。鉴此,心理健康中心尝试用民族传统艺术的路子进行调整。目前来看,云南傣族舞蹈是比较受女大学生欢迎的少数民族类舞种,其对焦躁抑郁心理治疗效果明显。笔者剖析其中原因有如下方面:
1.傣舞的动律特点更适合调节女性大学生体内的能量流动
舞蹈治疗家认为,个人内心的烦躁与不安可以借助舞蹈的肢体动作去宣泄。在所有生命体的内部都存在着能量的自然流动。能量流动一旦混乱,便会影响正常的生活。而通过学习舞蹈,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可以使内心的冲突和矛盾由混乱慢慢转为有序和平稳,使悲伤、焦虑、愤怒和抑郁等情绪得到缓解与释放。
云南如诗似画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孕育了清新优雅,独具艺术特色的傣族舞蹈。千百年来,在傣家人不断的发展创新下,其已经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地,成为我国民族舞蹈艺术中最具影响力的舞种。傣族舞蹈姿态阿娜、节奏舒展、情感含蓄。舞步时而轻盈委婉时而骄健活泼,其中的踏跺动作,看似着力向下,实是重起轻落,脚掌平稳着地。动作形态上,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的颤动和轻摆。舞蹈整体动作平稳,仪态安祥,规律性的重复较多,而跳跃性动作很少。这些特点较适合没有舞蹈基础的女大学生学习。而在这种柔美舞姿的动律中,无论是身体屈伸形成“三道弯”还是独具特色“一边顺”,都充分体现了傣家人传统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自身“水”文化的理解与诠释。水是傣舞中重要的表现元素,而舞蹈风格本身也带有温柔舒缓、至纯至净的水的特质。而这种来源于水的艺术形式和女性大学生的身心气质有着天然的吻合。
2.傣族舞蹈的意境美可以重新激发抑郁女性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抑郁症的最主要特征是忧愁伤感,对生活不感兴趣甚至厌倦。研究证明:舞蹈不仅可以宣泄情感,还可以唤醒情感,以改变情感中的某些方面,从而改造生活经验。引导女大学生多接触或感受充满美好、善良、积极的优秀艺术佳作,可有效激发女大学生重新融入生活的动力。正如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所说:“人的审美教育可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但是不能不承认,艺术是对个人施加审美影响的基本手段。”
出于激发女大学生生活热情的目的,心理健康中心使用的一些经典傣族舞蹈,多是意蕴深厚,含意隽永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作品能够激励人们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如作品《彩云之南》中,一群活力四射的女孩绽放出青春的美丽。作品《雨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再如著名作品《雀之灵》,美丽动人的舞蹈形象、丰富多采的肢体语言,尤其是手臂各关节有节奏,有层次的节节律动,更是创造了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艺术形象和达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3.傣舞音乐的情感张力可有效调节低落消沉情绪
在心理健康中心来访的女大学生中,情绪低落消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高校生活环境中,情感经历、人际交往、学习就业等诸多问题都有可能使大学生的情绪受到负面影响而引起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理健康中心始终把与来访者的情感交流放在首位,设法以各种方式给予她们心灵抚慰,提出了“以舞传情,以乐带情”的工作方针,指导来访女性大学生欣赏充满希望和洋溢幸福感的经典傣族音乐。
一方水土一方人,气候环境、民俗传统、等因素促成了傣族温婉善良、乐于助人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映射到傣族音乐中,使音乐总体特征表现为柔和而抒情。例如有“天籁之音”美誉的葫芦丝音乐,音色圆润柔和,略带鼻音,演奏时常用指法和气息控制来奏出极具特色的缠绵滑音,整体上表现出吟诵性的抒情气质。笔者认为,葫芦丝演奏出的悠扬如诗般的曲调,充满幻想与激情,是抒发抑郁女大学生内心表白的最佳乐器之一。再如,在傣族代表性乐曲中,悲伤指数相对低少,这与受到小乘佛教出世态度的价值观的影响有内在关系。汉族音乐心理重“尚悲”倾向,而傣族音乐的审美心理以“尚慈”为主要基调,即美好多于苦难、平和多于动荡、欢乐多于悲哀。傣族多以男女婚恋、赞美自然景观和幸福生活为主题,音乐里充满洋溢着的多是幸福与安详、慈善与纯洁。傣族的音乐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音乐海洋里,堪称是最具温婉、安详、幸福的音乐。
4.集体舞蹈的过程就是提高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过程
人际交往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它是人的一种本质性的存在形式,反映着个人或团体的心理状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冷漠症”开始悄悄走进校园,制约着高校的大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并使相当一部分女大学生陷入了孤独、焦虑、和非理望之中,这种现象有损于正常的心理发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扫除心理“冷漠症”。傣族舞蹈的运动方式,以一种积极健康的面对面的直接形式,在自觉与不自觉的含蓄情感中化解着冷漠化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傣族舞蹈心理辅导,多数是采用群舞的方式进行的。因为,傣族舞蹈源于古代的社会生活,集体舞蹈既是增添节日气氛而进行的自娱性活动,也是他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所以,舞蹈心理辅导的过程就是能够培养女大学生协助支持、团体合作与共同奋斗的过程。群舞要求要有大通力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这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有很大影响,在合作情境中的她们表现得比较有责任感,而且还能体验到一种被她人愉悦地接纳的情感,同时也能体验到共同奋斗,达到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这对女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协调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练习舞蹈可以帮助女性大学生克服怯懦与自卑
女大学生随着生理的日趋成熟,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但抗挫和心理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生活和学习的压力,给部分女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抽样调查表明,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自卑与怯懦心理,而对自身外在形象的不满意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舞蹈具有丰富多样的优美动作,在训练的过程中能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全面发展。正如前苏联革命家加里宁所说:人要是学会了跳舞,连走路都可以美观和文雅些。练习傣族舞蹈是女性大学生改善体态的绝佳途径,因为傣族舞蹈是以生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创编的,其动作和形式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对塑造形体、改善体态有良好的功效。女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是塑造形体美的最佳阶段,而塑造形体美对女大学生最富吸引力。因为这可以提高周围环境对自己的认可,从而提高自信心。另外,通过舞蹈练习,促使女大学生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展现自我,在众多目光的关注下,女大学生无形中了锻炼胆量和勇气。
二、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方式
心理健康中心的傣族舞蹈辅导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校园舞蹈培训,更有别于专业舞蹈的训练。通过几年探索,心理健康中心在心理辅导中以传统傣族舞蹈教学为蓝本,积极进行改革创新,使其更加适合心理健康辅导的需要。大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寓乐于教,愉悦身心
成功的舞蹈教学可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心理压力,抑郁症的表现特征之一为情绪低落、郁闷消沉,无法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所以,在舞蹈心理辅导中,心理健康中心特别强调对女大学生的主观心理状态的及时把握与调节。
美国著名的斯德维尔学校校长其著作《在学校学习并快乐着》中提出了“寓乐于教”的理念。“寓乐于教”与传统的“寓教于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要通过教育让学生长大后成为一个自己快乐、同时能够给予他人快乐的人;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中能真实感知快乐,感受生命的价值;从而为学生一生快乐成长埋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心理健康中心老师尝试将“寓乐于教”这一理念运用到舞蹈心理辅导中。落实到实践,具体做法是:
第一,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情感会激发人们的潜能,产生机体的推动力。第二,对女大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在舞蹈心理辅导进行中,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不失时机地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2.化繁为简,增强自信
对于毫无基础的非舞蹈专业的女大学生来讲,要想在短时间内掌握难度较大、动作花哨、节奏复杂的民族舞蹈动作是不现实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舞蹈心理辅导的目的不在于舞蹈技巧本身。常规的舞蹈基础训教法肯定不能照搬套用。比如在技巧上,训练空间是比较有限的。同时,过多的基础训练也会使学习过程变得枯燥而乏味。所以,舞蹈心理教师将民族舞蹈的动作尽量简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在辅导中,注意基础训练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达到热身目的即可。平时编排一些适合她们的小而简单的舞蹈组合进行训练,目的主要是对舞蹈风格和其动律特点的把握。逐步掌握后,就可以编排一些成品节目。另外,值得强调的是,在条件成熟时,要参与一些小型的校内演出。演出活动可以使她们获得别人的赞许,这种成就感会能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发现自身的聪明才智与潜能,提高自我认可度,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共同参与,强调合作
心理健康中心注重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让心理健康中心成为为他人服务的基地。一个舞蹈的顺利完成依赖于其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来访的女大学生来自各个学院,成员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她们更多的习惯是他人为自己服务。舞蹈心理辅导老师,不仅限于专业上的指导,还需要在管理上将简单的“聚”在一起转化为“团队精神的凝聚力”。在舞蹈心理辅导中编排的多是集体舞,排练中要求女大学生注意队形整齐,动作一致,这就是变相的个体之间合作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中心引导学生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调舞蹈的过程不是女大学生的个体话动,而是通过个体参与的集体活动,是相互协调的过程。
三、傣族舞蹈纳入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验分析
淮北师范大学以55名女大学生为实验组进行傣族舞蹈团体心理辅导训练,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参加训练的女大学生实验后发放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专女生;心理健康;必要性;职业院校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与此同时,一些“学困生”步入中职教学的大门,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学生”几乎统治了中职院校。这样就导致了学校管理方面增加了困难度,尤其是中职院校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中职院校的女生和男生相比,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来分析,都显得格外脆弱。所以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伴随而来的不仅是招生规模和人数的扩大,中职女生的人数也在随之扩大。比如就某一所中职学校来说,由90年代在校人数300多人,到00~10年代在校人数的3300多人,招生人数急速增长了10倍多,而女生的人数也由当初的不足100人,增长到1000人左右,也增长了10倍左右。由此说明,虽然在中职院校女生只占三分之一,但这也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不容忽视。在中职院校,由于部分学生受家庭、学习成绩和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影响,导致他们自卑心理比较严重。特别是在这个心理和生理双方面发育阶段,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一、生理方面
女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学和家庭教育缺失,许多女生对自己的变化感到惊奇,可又不知如何应对,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有90%多女生对自己初潮不知道怎么做,85.3%的女生不愿意和家长及同学(女性同学)谈论初潮方面的问题。众所周知,许多女生在月经周期中存在情绪波动问题,尤其是在月经前和月经期,情绪十分低落,抑郁或脾气急躁。主要表现为烦躁、焦虑、易怒、疲劳、头痛、胀痛、腹胀、浮肿等,她们常常会说:“又快倒霉了。”“倒霉”是妇女对月经的俗称。统计结果表明,很大比例的女性暴力犯罪活动和自杀都发生在经期4天和经期前4天这段时间内。将近半数的女精神病患者是这几天入院的,将近半数的女性紧急事故也发生在这几天。当然,并非所有女性都存在这种情绪改变,情绪改变也不会全这么严重。
二、心理方面
中职院校的女生心理方面问题是校领导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她们不仅正处在心理矛盾最多的青春期,而且有着更加复杂的特殊的一面。在学生上中专的这个期间,正好是女性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最为关键的“黄金时期”,但是这个期间(14-18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矛盾,而且在这个期间,学生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但是对于一些心理存在的问题含羞,觉得难以启齿,从而不愿意主动找心理老师,也不愿意说给同学,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烦恼或者心理障碍。产生这种“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就是学生对于自己的心理矛盾没有及时的调适,中职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很容易产生很多的心理冲突。如果不及时地调适,可能还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中职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三、中职院校女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正确的处理好男女关系,不要过早地掉入爱情的漩涡
过去人们把青少年谈恋爱称之为“早恋”,但是运用早恋这个词语在我们中职学生的身上不是那么的恰如其分,所以我们用“交往过密”来替代中职院校学生早恋的问题。突出特点是脱离集体,单独行动;避开师长,来往频繁。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过早地进入爱情的港湾,会使学生在爱情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和自我,整天沉浸在爱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这种所谓的爱,可能就会毁了学生的一辈子。换句话说,可能断送了孩子的前途。笔者曾经认识一个女生,她在所有任课教师的眼里是一个“乖乖女”,人人见了,人人夸。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第一、独占鳌头。她的班主任曾经对我说:“如果我们班里有一个学生可以顺利地参加工作,肯定就是她。”可是后来在一个男孩的再三追求下,步入了爱情的小巢。她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感情,却忘记了自己的志向,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由于多次旷课,差点被学校开除,最后勉强地拿了毕业证“回家”了。后面笔者了解到,这个女生和那个男孩由于没有在一个城市分手了,男孩去学挖掘机了,女孩则到南方亲戚找的工厂打工去了。可惜了一个原本聪明、有前途的孩子,就这样在爱情的道路上断送了自己的未来。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女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首先,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引导女学生学会人际交往,正确地认识自己,和每一位学生平等交往,不分尊卑优劣;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不能只索取,不奉献;要真诚待人,不虚伪、不做作;合理竞争,不嫉妒、不伤害别人;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而不是消极等待;从我做起,热情交往。其次,注意学习交往技能。学习交往技能,不是学习八面玲珑、见风使舵,而是学习真诚地与别人友好相处。比如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理解别人,而不是夸夸其谈,自我陶醉;经常微笑,态度和蔼,而不是“艳若桃李,冷若冰霜”;赞美别人,而不是斤斤计较,不依不饶;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鲁莽、任性,愤怒时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赵聚奎,肖文锦,王蓉.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心理健康关系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院学报,1998,Z1.
[2]吕琳.增进心理健康提高自校能力———论大学生健康心理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2.
[3]王长生.关于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7,03.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3
论文关键词: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女大学生;素质提升
工科女大学生由于社会环境、专业特点以及自身发展等种种因素,在客观上面临着发展诉求得不到满足、职业发展机会不均等现实状况。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工科女大学生是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强化成就动机,开发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工科院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1.工科女大学生总体学习成绩优秀,但就业择业困难
在工科院校,女大学生整体上学习认真、成绩优秀,在各类评优评奖中人数较少的女生往往占据了较大比例。但不可否认,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的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却还是存在着就业竞争力偏弱,就业质量较低、发展机会不均等问题,比如一些单位在公布招聘条件时,就已经限制应聘学生的性别要为男性,哪怕女同学各方面素质都优于男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毕业生其发展的机会也明显少于男生。部分工科类女生在一次次失败的应聘经历中,个人自信受到影响,产生焦虑乃至就业依赖心理,个人成就动机不断弱化。在一项调查中,全国随机抽取了25所高校约500名女生做了问卷调查,有3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亲身经历过就业歧视,其中工科女生的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很多女大学生求职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找工作难,找个好工作更难,找个适合工科女生的好工作则是难中之难!”。
2.工科女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处于被动、次要位置的困境
与女大学生较多的人文社科类院校相比,在以男生占多数的工科院校,虽然学校和班级给予女大学生特别的关心照顾,但这种关心照顾更多体现在生活、安全等方面,这并不能摆脱工科女大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在校园生活中处于配角、次要角色地位的现状。总体上讲,在工科院校的教学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择业以及各类学生群团组织中,女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她们的发展诉求和权益得不到一种主动的满足和维护,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次要的位置。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着对未来发展缺乏自信、焦虑,成就动机弱,甚至依赖、自卑等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校园的“弱势群体”。
二、工科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分析
造成工科类女大学生成长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结为社会环境、工科院校、女大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1.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偏见的驱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位招聘是种市场行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招聘时往往考虑人才的性价比,由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加之工科类单位工作性质对女生而言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比如建筑行业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强度大等性质,这些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更合适男生。同时,社会中对女性的种种传统偏见并没有完全消除,总习惯将男生与高效、主动、能吃苦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对女生的工作能力存在疑问,认为女生“怕吃苦”,难以在工地、厂房等环境中工作,并且女生在结婚生子后,必然会将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家庭上而影响工作。因此,工科类单位在对人才的选择上更偏重于男生,能不招聘女生就尽量不招聘。
2.工科院校无差别教育使得女大学生发展机会较少
虽然工科院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都很强调女生的生活安排、安全管理等工作,但由于工科院校中女生人数偏少,也比较听话,往往容易在教育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忽视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而实行无差别教育。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和校园文化生活往往按统一标准来组织实施,而这些标准多是参照男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制订,女生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和保证,她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充分锻炼,心理成就动机自然受到制约。比如在工科院校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中,男生往往是担当测量、操作等关键环节,女生则被分配给数据记录、填写报告等辅助环节,久而久之,无论是教师或是同学,都认为这样的一种任务分配方式是理所当然的,渐渐地女生也就自觉自愿地成为辅助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得不到充分锻炼提高。
3.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缺乏自身成就动机、综合素质不强
一方面受“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等传统偏见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性在事业上太要强、活得很累,会导致女性柔美气质的流失”等消极观点的影响,同时受现实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制约,部分工科女大学生的自我成就动机较低,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缺乏开拓新的工作生活空间的勇气和胆识,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将“留在大城市,不愿下基层;工作要稳定,不肯担风险;收入要求高,不图有前景”作为自己的就业观。虽然工科女生认真细心的特点可以使她们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成绩,但由于自我成就动机的不强,她们缺乏主动磨练意志品格、拓展综合素质的意识和动力,往往在各类教学实践和校园活动中,甘当助手和配角,不能充分主动地锻炼和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她们良好的学习能力也就不能很好地转换为专业能力,长期以往便形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工科女大学生发展的应有之义
解决工科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困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对于工科院校而言,尤其要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女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强化自我成就动机,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综合素质,实现更好发展。
1.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心理辅导。发展性心理咨询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D.Blocker)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应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与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国内学者认为“发展性心理咨询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相对于重障碍、重矫正的矫治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言,重发展、重预防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注的是长远的、联系的、整体的目标,即把心理辅导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发展联系起来,它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知识背景,强调多元化的引导措施和校园文化的熏陶,除了少数专业人员以外,众多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管理工作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过程。
2.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满足工科女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据调查,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实践中最常见的内容是正常学生的心理适应与发展,虽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心理问题的类型、重点有所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均以发展性问题为主。其中,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适应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和同学交往问题;二年级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等问题;三年级集中在恋爱与情感问题上,兼有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等;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等。这些伴随学生成长过程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实质是发展性心理需求,工科女大学生不仅与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同样的心理发展需求,而且由于社会、学科特点等因素比其他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与需求,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学习辅导、职业辅导、人格辅导,可以帮助她们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妥善解决大学各阶段的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我和适应社会,挖掘自身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
3.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由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的复合结构。而心理素质则是综合素质结构中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和中介,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生理机能、更好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好地提高思想道德觉悟。因此通过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科女大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正确地认识社会和自我,克服消极心理,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她们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全面素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四、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在工科女大学生素质提升中的实施路径
1.开设妇女学、心理学公选课和讲座,提高工科女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
工科院校可结合女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困惑,将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选课和专题讲座所具有的生源广、实用性强,影响大等特点优势,开设有关妇女学、心理学的公选课或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的妇女理论、妇女与传统文化、女性的成长与就业、妇女权益保障、恋爱与婚姻、形象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普及妇女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培养工科女大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格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与自我,提高自我调适的意识与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公选课不能简单地按照学科的系统与逻辑来编排,而是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简单地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更多的体验和感悟。专题讲座要注意与学校集体活动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恰当的时期举行,从而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比如为刚入校的女生开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对待恋爱的讲座,对高年级女生开展女性职业发展指导讲座等。
2.注重开展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调适工作
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工科女大学生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多样的心理状况调查,可以较准确、较全面地掌握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发展需求,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地帮助解决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奠定基础。根据心理发展需求不同的状况可采取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机结合的心理调适手段,比如针对部分工科女大学生存在的自我成就意识偏弱、缺乏自信、职业发展观念狭隘等问题,可以根据团体动力原理有针对性地采取心灵电影欣赏、团体讨论、团体咨询、成功女性报告会、演讲会等团体辅导方法;对于具有特殊心理需求的个体,可通过以咨询为核心的个别辅导方法,来解决个体的心理发展需求。
3.在学科课程教育中重视工科女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无论是学科本身还是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都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除了通过艺术、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女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消极情绪、锻炼意志品质以及改善人际关系以外,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强化心理成就动机、树立职业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发挥女大学生认真刻苦、踏实细心的优点,鼓励她们更积极地参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从而使工科女大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得到加强。比如以土木工程专业女大学生为例,学院在施工实习、各类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女生更多的指导关注,科学合理地安排实习实践任务,对于女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指导,在实践参与情况、独立完成成果等指标上进行重点考察,让女大学生真正成为主角。当然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有机渗透、适度渗透和灵活渗透,不能牵强附会而影响学科知识本身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这一首要目标的实现。
4.差别化、多渠道地开展女大学生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素质教育的整体单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成功,只有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植于女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通过素质教育各种形式的载体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工科院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要考虑到女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过程与男生相比的差异性,要根据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诉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安排相关活动,让女大学生在差别化、多渠道的活动过程中锻炼意志品质、提高审美情趣、促进人格完善,从而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要让女大学生在日益扩展的交往范围中建立多样的生活联系,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使她们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充实和美好。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知识
中国图书分类号R173 文献标识码A
青春期是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青少年相关问题已经得到全世界各国的不同程度的关注,上海市也在学校教育方面设置了相关的课程,社会工作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但中国是个保守的国度,在生殖健康教育方面遮遮掩掩,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本次调研希望了解长宁区在校女生生殖健教育情况,为探索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方法
1.1.1 对象 上海市长宁区初高中在校女生。
1.1.2 方法
1.1.2.1 抽查学校的原则:(1)按照长宁区地理形状东西南北中;(2)具有特
作者简介 岳廷棉(1976-),女,主治医师,硕士
点的学校,如女子学、职业学校等。依据抽调原则,选中5所学校进行调查:女
子中学一所(A1:重点中学,包括6-8年级女生、高一二年级女生)、职业高中一所(A2:高一二年级女生),重点初中一所(A3:包括6-8年级女生),普通高中一所(A4:包括高一二年级女生),普通初中1所(A5:包括6-8年级女生)。
1.1.2.2 调查方法 (1)问卷:请专家依据调研目的制定问卷,包括一般情况、青春期健康相关态度、青春期健康相关行为、青春期少女常见症状的发生情况、青春期健康相关服务与需求、青春期健康相关知识等;(2)由5所学校的卫生保健老师担任调查员,对调查员统一培训后,采用密封匿名问卷调查形式当场发收)。
1.1.2.3 调查时间 2015年4-7月份。
1.2 统计学分析
1.2.1 采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
1.2.2 知识得分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和确切概率法。
1.2.3 α=0.05,pQ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发放1020份问卷,有效问卷1010份,有效率99.02%,高中399份,初中611份,基本情r见表1。
2.2 青春期健康相关知识
包括性知识、生理发育知识及艾滋病三个大方面,共13题目,每个题目1分,总分13分,全答对方得1分,否则全扣。女子中学得分最高,职校和一所普通初中最低(p
2.3 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态度
2.3.1 对婚前的态度初高中生间有明显差异(p =0.035):初中生反对的
占55%,自愿原则的占41.2%,无所谓的占0.7%,而高中生反对的低于初中生为46.7%,自愿原则的占48.0%,无所谓占7%。
2.3.2 在学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调查发现初中生需求较高中生明显(p
2.4 青春期健康相关行为
2.4.1 在1010名调查对象中,827名学生已开始月经初潮,占88.4%。其中,有793名学生回答了月经初潮年龄,最小年龄为9岁,最大年龄为16岁,平均值为12.61,有3人有婚前。第一次来月经时首先向谁请教,初高中生间有明显差异(p =0.005),但第一请教人首选父母所占比例最大(初中:86.9%;高中:78.3%),而请教老师为首选的所占比例最小,分别为初中1.1%和高中1.3%。其他相关行为分析见表4。
2.4.2 在3名发生过的学生中,2名学生回答首次发生的年龄为11岁;首次发生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为:使用安全套(0),体外(1),安全期(1),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1)。
2.4.3 816名学生回答是否接受过青春期生殖健康方面的教育活动,回答接受过的501名,占61.4%,457名接受过教育活动主要在学校,占86.4%,47名在社区,仅仅占8.9%。534名回答了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活动作用,其中257名感觉作用非常大受益匪浅,占48.1%;224名感觉收获不大,占41.9%;53名觉得完全没有用,占9.9%。
2.5 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服务需求
2.5.1 970名学生回答了获得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问题:138名学生表示非常希望,占14.2%;566名学生表示比较希望,占58.3%;267名学生表示不希望,占27.5%。993名学生希望获得的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青春期的心理发育方面有685名,占69.0%;青春期的生理发育方面有569名,占57.3%;如何正确与异性相处方面有518名,占52.2%;什么是爱情方面有290名,占29.2%;性知识方面有234名,占23.6%;安全方面有288名,占29.0%。
2.5. 1000名学生回答了最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来源渠道(多选):家长(487名,占48.7%),学校(445名,占44.5%),医生或专家(351名,占35.1%),网络(313名,占31.3%),同伴(234名,占23.4%),报刊杂志(172名,占17.2%),广播电视(157名,占15.7%),社区(96名,占9.6%),其它(117名,占11.7%)。
2.5.3 995名学生回答了最倾向的生殖健康教育形式:正规课堂教学(440名,占44.2%),家庭教育(391名,占39.3%),专家讲座(269名,占27.0%),播放录像片(306名,占30.7%),咨询室(226名,占22.7%),同伴教育(172名,占17.3%),社区宣传(98名,占9.8%),其它(109名,占10.9%)。
2.5.4 988名学生回答了如果存在生殖健康方面的疑惑,最希望能从哪里获取帮助:家长(598名,占60.5%),同龄的要好朋友(430名,占43.5%),老师(163名,占16.5%),其他(136名,占13.8%),自己(163名,占16.5%)。
3 讨论
3.1 青春期女生生殖保健基本情况不乐观,生殖健康知识掌握明显不足。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年儿童身体发育普遍提前,随之而来的是性意识的觉醒,加上受当前社会性开放的影响,出现了青春期和初次的低龄化。本次研究中已经有88.4%的女生已经开始月经初潮,而初潮时间平均在12.61岁,但最小提前到9岁; 3人有性经历,其中2名发生第一次的时候为11岁,在首次发生时候无人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在日常卫生保健方面令人不满意,卫生垫的不合理使用、经期不适当运动及穿戴钢托文胸在调查的女生中所占比例也不容小觑,说明相当一般分女生对这些基本卫生知识及危害并不十分了解。这也与本次调研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相符合,5所学校初高中女生对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掌握均不满意,普遍得分较低,尤其是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这一普遍现象同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类似[1],提示我们社会、家庭、学校乃至我们妇幼卫生工作者的都应该重视起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教育。
3.2 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态度令人堪忧
由于现代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羞涩和拘束越来越少,青少年对谈恋爱和的态度比较宽容和开放,本次调研发现对待婚前的态度高中女生明显反对的46.7%,初中女生反对的占55%,认为婚前只要双方愿意就可以发生的占41.2,与文献数据相符[2],而调查中还发现已经有3名女生发生过且年龄较小,整体情况反映现在初高中女生对婚前的态度相对较为开放,与国内的其他研究结果相似[3]。
3.3 青春期女生生殖健康相关知识的获得及途径
本次调研显示女生在初潮时求助的对象首选是自己父母,而不愿意求助老师;较为愿意与同伴谈论性知识45.8%,而愿意与父母谈论仅占31.6%;对于接受过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活动的女生来说,教育活动主要来源于主要是学校,其次是社区,而对教育活动进行效果评价时认为收获不大甚至没有作用的比例超过60%,尤其是对学校展开生殖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调查中发现无论初高中生反应均不热烈,尤其是高中女生,认为非常必要的初中女生才占51.6%,而高中女生更低为37.3%,反映学校及社区提供的生殖健康教育并不受学生们的欢迎。上述情况说明家长、同伴在生殖健康教育中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家长和学校在生殖健康教育方面的欠缺[4]。
3.4获取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服务途径良莠不齐
资料显示大多数同学是通过同学交流、网络传媒、书报杂志等非正规途径获取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显然知识比较肤浅,同时也存在诱导、误导、效仿之类的潜在不安全[患[5]。本研究中72.5%的女生还是希望能获得生殖健康知识,很多数据也表明青少年学生渴望学习生殖健康知识的积极性,间接地反映出学生性健康知识的相对匮乏[6-9]。
本次调研显示目前对青春期女生提供生殖健康相关知识途径有很多,主要来自于家长、学校、网络、同伴教育等,而来自于医务工作者比例较小,依赖社区提供的服务更是少之又少,而她们实则希望获得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应该来自于家长、医生或专家提供,教育形式更倾向于正规课堂教学、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虽然这些年来社会家庭学校也逐步重视生殖健康教育,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家长、学校及社会工作者本身对生殖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有关[10];虽然网络的发展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迅速可获得信息的途径,但是,网络传递的知识需要甄别方可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孩子们需要正规的途径获得科学的知识,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思考怎样科学普及生殖健康相关知识,提高青春期女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面对青少年学生生殖健康现状令人担忧,非正规途径获取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存在不安全隐患,而家长、学校、社会提供的服务又不能满足所需,师资力量薄弱,医务工作者又多忙于临床而忽视对青春期女生生殖保健的关注,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是摆在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建议加大医教结合工作力度,利用妇幼卫生、学校教育资源,将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常规课程,对不同年龄段的女生采取螺旋式教育模式,有针对性、阶段性、计划性的向学生提供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同时加强对学校保健老师的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开展家长学校,向家长普及生殖保健科学知识,发挥家长在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如何利用有限的卫生教育资源,结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的生殖健康教育课程,也值得我们重点思考和探索。
4 参考文献
[1] 徐桂秋,殷玉明.职业高中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现状调查与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5,24(1):101-103.
[2] 杜莉,秦敏,朱丽萍.上海市青少年性生殖健康知信行现状[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92-4594.
[3] 王凤秋,李玉,崔洪弟.高中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42.
[4] 崔小琴.密云县圆2000名中学生青春期健康知识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1,22(4):449-451.
[5] 冯宁,吴久玲,田晓波,等.农村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988-989.
[6] 王敏,聂绍发,龙璐,等.武汉地区高校本科生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7(2):83-86.
[7] 张德美,全.西南地区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67.
[8] 孙继东.北京市怀柔区中学生青春期性教育必要性分析.职业与健康[J],2009,25(14):1526-1528.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健康课堂;生殖系统;现状
人们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大学生是接触新鲜事物最多的群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最深。据了解,当下大学生对态度开放,很多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次人流,这已经成为了社会现实。因此,生殖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也被教育部重点关注,针对当下的问题在各大高校展开了生殖健康课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校园教育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是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此外,社会各群体在该过程中也承担重要作用。当时当下,社会群体、学校和家长并未形成明确的分工,对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责任不明确。高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度重视,但是对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极少关注,并且生殖教育这一话题较敏感,私密性强,因此社会各群体主观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顺其自然发展的过程。各方责任不明确导致了学生无法通过正确途径获得该领域的教育,同时诱发一些不正当商业机构趁虚而入,严重影响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和心理状态。
1.2研究背景
1.2.1教育现状 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而高校在大学生的生殖健康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当下生殖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多作为选修课,也有部分高效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去学校举办讲座。因此,从整体上来说,生殖健康教育方面,高校的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据调查了解,大多数的学生了解生殖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同学、家长和朋友,也有人是通过网络获得,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对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及提高生殖健康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
1.2.2高校及学生态度 目前有众多高校对学生群体的生殖健康教育重点关注,相比之下比以前有了明显进步,但是整体上来说,社会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和投入显著缺乏。与传统的文化教育相比较,生殖健康教育不足是当下存在社会群体的现状。高校一直将传授专业知识当作使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有些高校开展了相关的健康教育,但是也仅仅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进行选择,并未对此做出强制性的要求和惩处措施,因此,高校含糊的态度使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处于尴尬的地位。有高校认为对此过分重视可能会导致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导致负面影响;同时,传统观念的束缚,高校不愿意将私密性和敏感性较强的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在课堂上体现。大学生对待生殖健康教育的总体态度表现一般,没有学习的强烈意识。这与大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大多数的学生生活环境单一,缺乏对问题缜密思考的能力,没有准确判断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3研究内容
1.3.1婚前危害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末,身体还处在发育状态,如果受社会观念影响发生婚前,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重大伤害。传统观念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被打破,传统价值也受到了冲击,很多女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开发,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发生婚前,但是她们对生殖系统健康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很多人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殖系统疾病,造成了身体受损,更严重的婚后出现了不孕。
1.3.2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的产生多是一时冲动,由于大多数人不具备生殖系统保健知识和避孕常识,经常发生在校期间女大学生怀孕的现象。据医院数据显示,人流手术50%以上都是在校大学生。生殖保健知识的缺乏导致女大学生妇科疾病频发,很多女大学生存在子宫炎、尿道炎以及经期紊乱等疾病,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在校期间怀孕给很多女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不能承受压力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婚前导致怀孕后,女大学生的主要做法有以下两种:①去医院做人流。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大多数省吃俭用,使本来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身体留下后遗症,很多女性婚后不孕,影响婚姻。②不堪重压,被迫辍学。很多女生承受不住压力被迫辍学回家,影响学业,命运为此改变。甚至有很多人采取极端行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4研究方法
1.4.1开设健康教育课堂 为提升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本文研究过程中开设了健康教育课堂,对大学生关注的生殖健康知识进行讲解。授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制作相关PPT,每周进行2节课的针对性讲解,解决学生心中疑惑,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卫生知识。
1.4.2健康课堂讲授内容 针对大学生群体讲授生殖健康知识,包括人体生理解剖、青春期生殖健康、性健康教育、孕期须知、艾滋病发病机理和疾病预防以及性病防治等。通过给大学生讲解相关两性知识,旨在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性防范意识,提高学生预防疾病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1.4.3授课方式 在授课方式上采取多种措施,课堂教育、课外活动、案例教学、疑问解答、咨询服务等多样化的授课方式被采用。此外,多媒体教学对提升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对师生互动、学生能力培养有重要意义。
2结果
2.1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生殖健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三者之间必须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做到合理分工,责任明确,建立良好的教育义务分工机制。对学生的生殖教育中,学校是阵地,此外还应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首先,高校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应加强对大学生生殖健康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彰显该项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其次,加强政府引导,为大学生活的相关知识梳理出良好的社会渠道,对各渠道相关知识准确把握和定位,严厉打击不良渠道,避免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再者,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家庭的熏陶对孩子成长特别是心理有重要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通过父母获得相关生殖知识的概率非常低,远远小于从同学、朋友或者是电视媒体等方面的比例。众多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过分重视,但是对孩子的基本生殖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担心与孩子讨论相关话题会导致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因此良好的家庭环境的营造对孩子知识获得有重要意义,能够发挥家长的作用,弥补孩子知识不足,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总而言之,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为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2.2加强健康教育的措施 大学生会对传统的课堂教育产生厌倦情绪,尤其是当下社会各界对生殖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单一的课堂教育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扩宽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形式以创新意识积极开展多方面的教育,促进教育在社会、高校以及家长等各环节落实。
2.2.1结合多种教育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促进教学目标实现,并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可以在课堂教育之外加入谈话教育、网络沟通教育等形似,将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①学校充分发挥作用,以课堂的形式促进学生相关知识的获得,及时纠正学生的相关误区。②在课堂教育之外,充分开展定期谈话,积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扰,在于学生进行沟通时保持一种平等的心态。③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学校内部设立相关网站进行沟通,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在相关网站上放置视频等学习资料,让学生自由学习。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开展讲座,为学生和老师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积极进行线下相关活动,解决学生不愿提及自身面临难题的现状。当然,应当对网络沟通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定期过滤不健康内容,为学生彼此沟通创建良好的平台。与此同时,定期主题活动的开展、热线咨询等方式也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对创新性教育的发挥有重要意义。
2.2.2充分发挥社会力量 多样化的社会组织为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增添了活力,也为大学生学习渠道多元化创造了条件。邀请专家进行相关讲座是最主要的形式,此外,电视媒体等也是进行相关教育的主要媒介。以大学生生殖健康为基础的知识竞赛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情感类资讯节目的播出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持人可以根据连线了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邀请专家嘉宾进行解答,实现品牌效应与解决参与者难题的双赢。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大学生加强关注度,提供相关政策的支持,鼓励各个部门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定期开展以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为基础的研讨会,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
3结论
合理的健康教育保障机制是进行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对重点高校进行相关生殖健康教育工作的检查和评定,对相关教育机构进行经费和名誉的双重管理,并对相关省市进行年度综合评定。
新时代的综合素质含义丰富,生殖健康教育也是当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生殖健康知识能够保住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尤其是让女生了解到婚前的危害程度,促进大学生自尊自爱的良好心态的形成。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和根本保障。不过以目前的形式看,生殖健康教育存在众多不足之处,任重道远。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社会团体强烈呼吁教育部及相关部分增强对大学生生殖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的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女生生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生殖健康;问卷调查
恋爱、结婚、家庭是传统婚恋人生的三步曲,但是它在现代社会时尚观念的冲击下正在发生变奏,这种婚恋观念的变奏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现在的大学生性意识开放,行为表现大胆。在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3%的人坦言有过性行为,其中以男生居多[1]。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在道德、心理及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为了解包头地区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对包头地区三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的生殖健康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包头市3所不同类型(工科、医科、师范)大学,按照整群随机抽样原则抽取1 589名在校本科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医科学生719人(男316人,女403人),工科学生366人(男244人,女122人),师范学生428人(男146人,女282人),年龄21.21±3.05岁。
1.2 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问卷参考国内有关研究自行设计,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殖健康知识、相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本次调查采用统一问卷和指导语,组织学生填写后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1 589份,回收有效问卷1 513份,有效应答率95.2%。
1.3 统计分析 以原始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大学生生殖健康及安全性行为知识知晓情况见表1。各院校学生的回答正确率经卡方检验总体上是有差异的,相比较医科院校学生回答正确率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渠道较为复杂,大多是通过报纸、书刊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获得。其中,通过广播获得的占47.8%,电视48.9%,报纸书刊78.1%,录像24.1%,同学朋友42.4%,老师23.1%,家人10.2%,其他16.0%。
表1 生殖健康及安全性行为知识应答正确率(略)
在问及未婚男性与其女友发生性关系时,有30.3%的男生和65.2%的女生表示不赞同;问及未婚女性与男友发生性关系时,有39.1%的男生和73.9%的女生不赞同,并且上述两项的男女生的不赞同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在被调查者中,有121人曾发生过性行为,占被调查人数的8.0%,其中男92人(13.3%),女29人(3.6%)。在这些发生性行为的大学生中仅66.9%的人在性行为中使用过安全套,有13.9%的男生和3.6%的女生认为自己结婚前肯定会发生性行为,只有14.7%的男生和53.2%的女生回答肯定不会,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不同院校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有所不同,见表2。医科学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最低,工科学生的发生率最高,差异(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三所院校大学生性行为发生情况(略)
3 讨论
从大学生对生殖健康及安全性行为知识的知晓情况看,如何导致怀孕、发生性行为感染AIDS和最佳生育年龄这3个问题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达到普遍知道的程度。而对于安全套的作用、人工流产的时间、体外排精避孕、月经周期避孕和安全期避孕这5个问题的正确回答率都很低,表明大学生对安全性行为知识很欠缺。这对于大学生非婚性行为增加引起的意外妊娠、性病等不良后果是一极大的隐患,并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相比较而言,医科院校学生由于专业上的优势,在某些问题回答正确率较高一些。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而生殖健康知识却较为缺乏。他们对生殖健康、安全性行为知识的了解十分有限,无法适应当今大学生群体对此方面知识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对他们的需求重视不够,相应的知识传授没有跟上。因此,大学生只有向书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求教。而目前这类途径都有大量的信息不正确,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学生。
大学生对非婚性行为的态度方面,男生表示不赞同的人数约占被调查者的1/3,而女生表示不赞同的人数约占2/3,表明男生比女生的性观念更开放。本次调查显示大学生非婚性行为发生的比例为8.0%,这一结果低于孙建萍[2]、曾琳娜[3]的调查结果,考虑到部分同学对此敏感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估计实际情况可能要多一些。本次调查中医科学生中性行为的发生率较低,可能是由于医科学生对于非婚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更清楚些,这与王玲[4]的研究结果一致。
随着生活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的今天,由于性观念的开放与大学生生殖健康的安全性行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步,而导致由此引发的意外怀孕、性病等不良结果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当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加强道德、生殖健康、安全性行为等方面的教育,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使大学生安全渡过大学阶段。
参考文献
[1] 余玉花,许磊.道德人格与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J].思想教育研究,2007,(3):11-14.
[2] 孙建萍,孙建红.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45-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