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icu护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icu护理措施范文1
ICU是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场所,特点是病人病情危重,复杂多变,而护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在工作中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因此了解ICU 护理不良事件的常见种类,分析发生的原因,对提高ICU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保障病人医疗护理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对我科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81例病人在ICU出现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281例ICU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脑出血148例,占52.66%;严重颅脑损伤83例,占29.53%;呼吸衰竭37例,占13.16%;脑梗塞8例,占2.84%, 脑血管畸形3例,占1.06%;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占0.71%。平均住ICU时间为4.35天。
2 常见护理不良事件及原因
2.1 窒息 ICU病人多为昏迷病人,无力咳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湿化不够、吸痰不及时、痰痂堵塞、呕吐物误吸等均可能引起窒息[1]。在281例患者中有4例出现气管插管伴堵塞,经加强湿化及吸痰,未造成窒息。
2.2 院内感染 在281例患者中,2例出现颅内感染,8例出现肺部感染,4例出现尿路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为4.98%。常见原因为:危重病人全身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多,医务人员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不落实或方法不妥。
2.3 非计划性拔管 常见原因:病人意识不清、躁动无约束措施;管道固定不妥,连接不紧密。本组281例患者中,有2例自拔气管插管,3例自拔胃管,1例自拔脑室引流管,3例自拔导尿管,非计划性拔管占3.20%。以气管导管滑脱的风险性最大[2],由于导管滑脱后情况紧急,大部分病人需要再次插管,并有缺氧烦躁表现,再次插管增加病人痛苦,增加医疗费用。。
2.4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执行错误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甚至擅自用药。
3 防范措施
3.1患者呕吐时头偏一侧,及时清除呕吐物,床边备好吸引器及吸引用物,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患者要充分湿化气道,防止痰液结痂,翻身时给予叩背,使痰液松动易吸出。鼻饲时,将床头抬高30°减少返流和误吸[3]。鼻饲后保持该30~60min,再恢复原以防意外。
3.2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及空气消毒,保持室内温度22~24℃,相对湿度50%~60%。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出入ICU,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防止医院感染。
3.3向清醒患者讲明各导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酌情使用约束带,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的患者,及时报告医生,合理使用镇静剂;检查气管插管的位置、深度、固定方法是否合适,并做好交接班记录。脑室引流管除固定牢固外,在头部加带网罩。留置胃管病人除用常规方法固定外,另外用一条细带子在鼻子前打结后固定于脑后。双腔尿管在膀胱冲洗时要避免刺破囊腔使囊液减少而致尿管脱出,定期检查及增添囊液。
3.4正确执行医嘱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必须2人核对,对有疑问的医嘱要询问医生确认无误后再执行,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在抢救病人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抢救结束后要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非抢救时不能执行口头医嘱。
3.5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操作技能 良好的护理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基础和保证。ICU护士要不断学习护理新知识、新技能,充实和更新知识内容,扩展知识面。
3.6积极鼓励护士主动报告护理不良事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护士在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麦艳萍.神经外科ICU的护理风险与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11,19(3):532-533. 转贴
icu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ICU;噪音;危重患者;不利影响;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40-02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的改进而出现的一种集现代化医疗护理技术为一体的医疗组织管理形式。ICU把危重病人集中起来,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给予最佳保障,以期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ICU设有中心监护站,直接观察所有监护的病床。每个病床占面积较宽,床位间用玻璃或布帘相隔。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微量注射器、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2]。ICU中患者的护理工作较护理工作要繁琐、细致,需要护理人员更加细心、耐心。现就ICU护理工作中的噪音问题做如下报道。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ICU监护病房63例患者,其中15例因内科疾病晚期危及生命情况进入ICU,48例因外科手术后监护或严重并发症入住ICU,年龄21-96岁,入住ICU前均无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焦虑等。
1.2分组情况63例患者中,31例为对照组,其中7例内科疾病晚期患者,24例外科手术后患者,其他32例患者归为干预组,两组患者之间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
1.3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护理同常规护理措施,无额外给予心理护理及其他方面的保护措施;干预组患者除给予常规护理外,给予心理护理,即患者入住前给予宣教,让患者从理念上熟悉监护病房的环境及将要给其实施治疗所用仪器的情况,给予患者玻璃屏风,隔离医护人员走路及交谈所发出的声音、其他患者因疼痛及治疗所发出的声音、治疗所用金属器械碰撞所发出的声音,并且调整仪器报警声音,减少不必要的报警措施及频率等。
1.4统计学处理研究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多组数据均数比较使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用LSD法,规定P
ICU噪音来源于监护仪器、抢救仪器、工作人员走动及交谈、病人的及咳嗽、金属仪器的意外碰撞等发出的声音,这些噪音无形中给患者生理及心理上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例如血压升高、疼痛加重,产生焦虑、心律失常,失眠等不良后果。其中对照组5例高血压、7例心律失常、30例失眠、8例疼痛加重,21例焦虑;干预组,1例高血压、2例心律失常、7例失眠、2例疼痛加重,7例焦虑。对ICU患者针对噪音给予心理护理、隔离其他病人及医护人员产生的噪音,患者心理及生理上都得到的较快的恢复。3结论
ICU是为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及护理才将危重病人集中到一起的监护室。其中的监护及抢救设备均为医院一流水平,并且环境、消毒等措施也是医院最高级别的,但是噪音问题仍是监护室里的一大隐患,它在患者恢复的过程中给患者生理及心理上造成了无形的伤害[1]。ICU噪音的来源及危害:监护仪器、抢救仪器、工作人员走动及交谈、病人的及咳嗽、金属仪器的意外碰撞等发出的声音是ICU噪音的来源。
所谓噪音就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1]。噪音的危害有:(1)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基础。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2)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噪声是一种恶性刺激物,长期作用可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失调,条件反射异常,严重者可产生精神错乱,药物治疗疗效很差,但当脱离噪声环境时,症状就会明显好转。噪声可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在血压升高或降低,心率改变,心脏病加剧。(3)对人体的心理影响。主要是使人烦恼、激动、易怒,甚至失去理智。噪音对身体的伤害[3],例如①损害心血管。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使血压上升[2]。②对女性生理机能的损害,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等,如导致女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③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4]。
我院针对以上噪音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即患者入住前给予宣教,让患者从理念上熟悉监护病房的环境及将要给其实施治疗所用仪器的情况,给予患者玻璃屏风,隔离医护人员走路及交谈所发出的声音、其他患者因疼痛及治疗所发出的声音、治疗所用金属器械碰撞所发出的声音,并且调整仪器报警声音,减少不必要的报警措施及频率等[5]。患者高血压、心律失常、失眠、焦虑、疼痛加重的不良事件明显减少。
通过此次回顾性分析可见噪音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对危重患者。但是ICU监护室的噪音是可以控制或减少的,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给患者打造一个更舒适的环境。参考文献
[1]张云娟.ICU监护仪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J].中外实用医学杂志,2003,5:48.
[2]刘晓玲.手术室噪音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及护理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9):45.
[3]张倩.ICU高技术应用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及护理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57.
icu护理措施范文3
1 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28例,其中气管插管者120例,维持时间2~72 h;经鼻插管者8例,维持时间7~25 d。有4例发生意外脱管,其中2例为急性有机磷中毒,2例为脑出血。其中3例在脱管0.5~24 h内重新建立人工气道,1例成功脱机予以撤离人工气道。由于发现及时,经严密观察治疗,无一例死亡。
2 原因分析
2.1 烦躁或意识不清,痛苦、舒适改变
当患者意识处于模糊、浅昏迷或麻醉苏醒前期,患者大脑的网状上行组织受到损伤或抑制,运动中枢不能控制行为的改变,并常有不同程度的躁动不安,对异常刺激的敏感性增强。加上不能忍受人工气道通气、被动、长时间压迫、疼痛难忍等舒适的改变,极易发生脱管行为。
2.2 固定不当
临床上固定气管导管均用胶布交叉固定在面颊部,但由于胶布的黏性容易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患者出汗和面部油性分泌物多,胶布易被沾湿松脱,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或固定过松、过紧,均存在意外拔管的隐患。
2.3 呼吸机管道牵拉
呼吸机管道过于固定,缺乏可伸展度,患者和呼吸机管道的相对位置发生移位时,容易对气管导管形成牵拉而导致导管脱管。
2.4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过浅、过短在移动或咳嗽时导管易脱出。
3 紧急处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非计划拔管者可发生低氧血症,应严密观察呼吸的改变,立即给予面罩吸氧或鼻导管吸氧,同时检测血氧饱和度、皮肤颜色,以防止低氧血症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患者非计划拔管后,在吸氧后能够维持血氧饱和度,则可以不必二次气管插管。
3.2 吸痰
一旦发现患者非计划拔管,马上给予吸痰,患者如不配合,可以在嘴边放置牙垫防止患者咬伤,迅速吸取上呼吸道分泌物,尽可能减少痰液吸入引起误吸。
3.3 重新气管插管
若患者在非计划拔管后出现上呼吸道阻塞、麻醉及肌松药残留致通气量不足、肺不张、肺水肿等,则需要重新气管插管。
3.4 加强护理及监护
立即协助患者变换,降低头部位置,以利于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准备各种急救设备,加强患者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及皮肤黏膜颜色等指标检测。根据SpO2、血压、心率、血气分析进行处理。为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
4 护理体会
4.1 加强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意识清醒的患者行机械通气后,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及语言交流障碍。护士在护理工作中主动使用非语言交流手段,如为患者准备卡片、笔,让其将想法写于其上,再配合简单易懂的手势交流,还可以教患者用一些特定的手势,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对意识清醒患者,加强气管插管知识教育,向患者解释气管插管的目的、作用及拔管的危险性,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使患者认识到气管插管的重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解释无效、有拔管倾向的患者,应使用镇静剂和约束带。
4.2 气管插管的选择、固定
4.2.1 导管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导管,一般成年男性选择导管内径(ID)7.5~8.0 mm,外径(OD)9.3~10.0 mm,成年女性选择导管内径(ID)7.0~7.5 mm,外径(OD)9.3~10.0 mm,导管内径越小,经过声门越容易,但气流通过导管的阻力也明显增大,引流分泌物困难,内径越大,阻力越小,分泌物易引流,但是通过声门困难。插管前仔细检查气囊有无漏气。
4.2.2 导管固定用胶布固定气管插管,将长约30 cm、宽约1 cm的胶布交叉固定于双侧峡部,然后用寸带再次固定,松紧度以容纳一个手指为宜,并用薄纱布将双侧口角用寸带隔开,以防长时间插管发生口角溃疡。胶布和寸带如有潮湿和污迹应随时更换,保持清洁。每班要特别注意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距门齿的距离。一般成人经口插入深度22~24 cm,经鼻插入深度24~28 cm。
4.3 合理使用镇静剂
对于烦躁不安及不耐管的清醒患者,为了减轻插管带来的不适感及减少脱管的发生率,如病情允许,可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如异丙酚、咪唑安定等,同时注意观察血压及呼吸的变化情况。
4.4 及时有效的肢体约束
对烦躁、不合作、意识恍惚的患者,适当做腕部约束。约束时,采用附有软垫的约束带固定双手,松紧适宜。防治皮肤过紧而造成皮肤损伤或局部水肿,以患者手无法触及气管插管为宜。每2小时松解约束带1次,并协助被动活动,使患者躯体处于舒适位置,防止压疮。
4.5 正确的头部固定和呼吸机管路支架固定
在为患者翻身、移动患者时,为避免患者头部大幅度活动时将气管插管脱出,如患者病情允许,尽量分离呼吸机管路。在使用呼吸机管道连接气管插管时,要有一定的移动范围,并使用呼吸机螺纹管,支架及呼吸机管道的衔接处应尽量靠呼吸机方向。翻身时头部位置相对固定,翻身叩背后需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以判断导管是否移位。
4.6 做好监护和急救准备工作
气管插管患者床头常规备插管物品及简易呼吸器,一旦停电,机械通气患者立即脱管,接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气管切开患者,术后24 h备气管切开包,一旦导管脱出,立即用止血钳开通气道,再放入导管,而不是等医生到来再处理。严密观察气管插管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患者烦躁、发绀、血氧饱和度下降,立即听双肺呼吸音,判断导管位置,一旦发现导管脱出,立即放出气囊内气体,拔出气管导管,并通知医生,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紧急插管。
icu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ICU;年轻护士;不良事件; 应对措施
本文针对12起发生在本科室年轻护士身上的不良事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过程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14年10月~2015年3月科内护理不良事件12例:①专业知识欠缺2例,占护理不良事件16.67%;①临床操作不熟练3例,占护理不良事25.0%;③应急应变能力差3例,占护理不良事件25.0%;④2例发生了危重患者观察能力不足事件,占护理不良事件16.67%;⑤人际关系紧张导致1例,占护理不良事件8.33%;⑥缺乏责任心,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差1例,占护理不良事件8.33%。
2 不良事件的原因
2.1护理操作与知识掌握不足 资历较浅的年轻护士对临床护理经验欠缺,并且专业知识与操作技术不够熟练,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调查表明,工作年限不足3年的护士容易发生不良事件,年轻护士的个人心理素质与职业理念相对较弱,是发生不良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通常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不能理解治疗目的、护理目的、操作丢三落四,对医嘱要求盲目遵循等。
2.2工作反应能力差,对危重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抢救意识缺乏。
表现为对病情演变观察不到位,不能及时报告医生处理,科内的设备不能熟练掌握,遇到突发故障不能处理,并且对急救操作掌握不熟练,急救设备及药品不熟悉等,不能与医生进行默契的抢救配合。
2.3o理工作条理性差 年轻护士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在独自值班时发生紧急情况或者看患者数增加时,会容易慌乱,工作没有条理性,尤其是自身缺乏自律精神的护士,其在独自值班时,常会随意工作,容易存在侥幸心理,以个人的观点来判断患者的需要。表现为巡视不及时、护理任务遗漏、交接班不仔细、不全面,不能按相应评分表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2.4护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资历浅的年轻护士,由于缺乏沟通的技巧与经验会使护患,护士与护士,或者医护之间发生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事件,从而给年轻对护士带来较大心理压力。
护士的心理压力来自多方面,从踏入护理工作时就会面临新的工作环境,新的同事,产生陌生感,从而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从另一方面来说,ICU年轻护士长期承受不规律的生活(昼夜倒班),使护士的生活节律被打乱,并且工作中压力较大,强度高,导致身心疲惫,不能充足的休息,使护理工作时的状态不佳而影响护理质量[2]。
2.5护理人员责任心欠缺,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忙于常规处置,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缺少事前控制,没有把不良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表现在护理工作中错误频出,基础护理工作操作不规范(三查七对、巡视、交接班等),与规定的护理操作规范相差较大,并且工作时态度散漫,对医嘱盲目处理,有时会出现非抢救患者执行了口头医嘱,造成治疗上的失误,引起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同时年轻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对法律意识不强,面临工作中的挑战时往往表现出消极心态,不能承受重压,工作时容易烦躁或激动[3]。
3 应对措施
3.1岗前对年轻护士进行加强训练,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意识进行重点强调,提高护士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快速适应护理工作,同时学会自我解压,减轻工作时的心理负担。
医院护理部对新入职的护士进行统一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护士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礼仪培训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处理技巧等,使新护士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自我保护意识,更有效的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2注重应变能力的培养 完善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年轻护士学习,可以对护士进行模拟考核或者知识问答,熟练掌握危重患者发生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加深学习的印象。
严格管理5年内毕业的护士,定期进行急危重症医学知识考试,并轮转内、外、妇、儿各大科室及ICU、CCU、PICU。护士长做好审核工作,试用期对护士的考核要严格,必须在熟练掌握各项设备及抢救设备、药物的用法后,才能安排其单独值班。
3.3不断教育,注重专科护士的培养。护士长起主导作用,针对本科室年轻护士的特点制定培训计划,逐步加强年轻护士的专业知识与学习能力,同时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ICU护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水平,熟练掌握ICU病房各项设备的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微量泵等),以及基本的护理操作(吸氧、吸痰、输血等),待年轻护士具备独立操作能力时方能独立值班,同时利用科室业务学习,安全讨论,专家讲座,查房等形式强化理论学习,定期进行知识与技术考试,从根本上提高年轻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把好安全的技术环节关。同时要求护士加强自身学习,更新知识,采取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学习模式,既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对护士们不断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又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4建立健全护理规章制度,由全科护士共同参与制定将各种护理工作流程化,由护士长及相关护理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相关工作的检查及考核。
针对年老、体弱、小儿、易跌倒、坠床、烫伤等高风险患者要提高警惕,加强护理安全健康教育。健全护理差错管理制度,成立院内护理风险管理小组。每个月汇总,分发给每个科室,供全科护士学习,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每一件上报的不良事件及时认真处理,做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四方面的工作,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风险识别及处理能力[4]。
3.5合理调配人力资源 护士长做好排班工作,注意将年轻护士与资历老的护士进行搭配,值班时可以对年轻护士进行经验指导;同时排班要结合护士的个人情况,合理排班,使护士上班时保持充足的精力与热情,更好的护理危重患者。
3.6人性化管理实施与心理素质的提升 在个性化管理中,护士长的作用至关重要,主要起到关心,监督,引导,帮助,鼓励等作用,根据年轻护士的个性有针对性的制定管理措施,调节好护士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并且护士长应做到主动与年轻护士沟通,了解护士的心理状态,积极给予疏导及帮助,合理安排工作与带教,充分调动年轻护士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2]李梅玲.新上岗护士护理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6,21(17):53.
icu护理措施范文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87-01
脑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时间窗内的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重症病房(ICU)进行监护溶栓能够提高综合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在监护室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ICU在2006年5月~2009年3月之间共收治12例需要紧急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4~69岁,平均(60.22±3.27)岁,平均住院时间7.4d。
1.2 治疗方法: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转入ICU,按医嘱给予尿激酶溶栓,首剂100万u+0.9%生理盐水100ml,30min滴完;必要时追加25~50万u尿激酶。24h后根据病情情况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mg,10d后改为100mg维持量,同时按医嘱进行血压、血糖等内科疾患对症治疗。
1.3 结果:溶栓后24h观察疗效,治愈4例,显效5例,有效1例,无效1例,其中死亡1例,总有效率为80.33%,溶栓24h后复查CT发现有颅内出血3例。
2 护理措施
2.1 基础护理:保持病室清洁、舒适、安全,床单清洁平整;保持肢体功能位;建立翻身卡,每2~3h翻身1次,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形成;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道分泌物者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如有舌根后坠,口腔中可放置口咽通气道,并及时清除口、鼻腔及气管的分泌物。对意识不清的患者,头部应侧位,必要时进行有效排痰;有明显尿潴留或尿失禁者,根据病情放置尿管。
2.2 心理护理:患者为急性发病,来势凶,发展快,自理能力下降,精神及心理压力大,加上对溶栓治疗不了解,往往心存疑虑和恐惧。护士应耐心做好安慰和解释工作,同时要关心、同情、体贴患者,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说明溶栓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溶栓的方法和效果,解除患者及家属的疑虑和恐惧,使患者及家属能正确认识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溶栓过程中,护士应随时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及时观察患者精神情绪的变化,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心理状况。溶栓后,应以鼓励性的语言进行暗示疗法,排除患者对治疗期望值太高而产生的悲观失望甚至对生活信心丧失,必须做好心理疏导,沟通病情时多给患者讲有利的一面,鼓励他们积极努力,建立患者早期康复的信心。
2.3 治疗护理:患者入住ICU后,迅速建立监护系统,开通静脉通路,获取血压、体温、脉搏和呼吸情况,并协助医生进行各类有关的化验检查,及时反馈给医生关于患者的整体情况,对生命体征进行必要的救治措施。①溶栓过程中,每隔15min观察一次意识水平、瞳孔情况和肢体活动状况,并进行出血倾向的观察,有无口腔鼻黏膜出血、皮肤瘀斑、血尿等。在溶栓后的24h内前6h进行每隔30min还能够观察意识水平、瞳孔情况和肢体活动状况,6h后每隔1h观察一次。②血压的监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70%有高血压。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溶栓12h内每30min1次,24h内1h1次,48h内2h1次,病情平稳后4h1次。同时应尽量减少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如溶栓前做好心理护理,在溶栓过程中给病人特护,使病人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减少因情绪因素引起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水平控制在140~160/75~90mmHg为宜。血压过高,按医嘱使用缓慢降压药,使血压逐渐下降。
2.4 出血倾向的观察:尿激酶是一种非选择性的溶栓药物,除能激活血栓内的纤维蛋白原成为纤溶酶,使脑动脉内血栓或栓子溶解外,还能激活循环中的纤维蛋白酶原,导致全身高纤溶血症,引起出血并发症。另外,急性脑梗死后可以发生自发性的出血改变;脑梗死患者如血管闭塞严重,严重的缺血必将同时造成脑的微血管损伤,使血管壁的完整性丧失、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栓溶解后或侧支循环形成后的再灌注出血,因此溶栓24h至7d隔日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并从以下方面观察有无出血倾向:①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点;观察排便、排尿情况;②观察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有无异常;③密切观察神志、瞳孔变化,如发现患者血压突然升高、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瞳孔异常、瘫痪程度加重提示并发出血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抢救。
icu护理措施范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28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630-02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起病凶险、死亡率高,较长时间的禁食,会导致营养不良,造成肠源性感染。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是临床中治疗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有效手段,能够改善患者肠道黏膜的通透性,防止肠道感染。本文主要探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和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随机选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04例,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2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7:25;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5±23.17)岁。研究组男女比例为28:24;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4±23.2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在早期均予以禁食、抗休克、补液、吸氧等措施,在胃镜的辅助下,放置鼻空肠管,并以X线证实鼻空肠管到达空肠,必要时可以行造影。研究组用5%的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500ml行缓慢滴注,观察患者的反应,若无反应,就按照医嘱进行输液,输液泵应匀速滴入混合液中。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步渐加到120mL/h,然后停止静脉营养。对照组按照医嘱予以患者5%葡萄糖、5%葡萄糖盐水,还有脂肪乳、脂溶性维生素、复方氨基酸、葡萄糖酸钙、氯化钾,必要时输白蛋白、血浆等。
1.3护理由于患者的病情危重,病程长,护理人员应耐心疏导患者,以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树立信心。护理鼻空肠管时,鼻空肠管前端应位于空肠,让患者卧位并抬高床头30°-40°,避免滴注时药物注入十二指肠或胃内而加重病情。滴注时,用30-50mL的盐水或温水冲洗,每4h/次。若出现阻塞且冲吸无效的情况,用胰酶或碳酸氢钠反复冲洗。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输注营养,温度控制在45℃以内,输注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腹泻、腹痛、发热等不适,并认真评估营养输注的状况,记录出入量。每天遵医嘱予监测患者的体重和生化指标,以便调整营养液的量和成分。对于加强口鼻护理,能够预防口腔感染,使患者舒适[1]。
1.4观察指标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情况,如消化道出血、二重感染、腹腔脓肿,并统计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
1.5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经不同方案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研究组腹腔脓肿占0%,二重感染占1.9%,消化道出血占1.9%;对照组腹腔脓肿占3.8%,二重感染占9.6%,消化道出血占11.5%,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
经不同方案的护理后,比较两组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研究组的住院费用为1.38±0.57,对照组的住院费用为2.08±1.05;研究组的住院天数为24.37±4.75,对照组的住院天数为30.29±6.41,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P
3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在临床中是一种全身反应综合征,常伴有高分解代谢状态及胃肠功能障碍[2]。由于患者病情较重且长期的禁食,会出现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的症状。营养支持的方法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能够减少细菌移位,保护肠道黏膜,其效果比肠外营养支持好。
由于鼻空肠管细而长,很容易发生堵管的状况,每次放置鼻空肠管时,应注意保持管道通畅。凡是经过鼻空肠管的药物或食物都要磨碎,并用纱布进行过滤,每13个小时,以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冲洗[3]。通常输注鼻空肠管营养都是采用持续滴注的方式,为防止静脉液体出现混淆的情况,应在营养管上悬挂肠内营养的牌子,以示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