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全球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全球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全球观

经济发展的全球观范文1

关键词:财务管理 经济全球化 知识经济 创新

前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的中心指的就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随着全球趋势的发展,我国经济也在飞速发展。财务管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要建立更加稳固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理论。

一、经济全球化对财务管理理论产生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我国的经济也在飞速发展,加入WTO后的我国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企业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强化企业财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入世对我国财务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1.金融市场的变化对财务产生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经济视野下,财务管理必须要不断地创新来适应这一模式,入世后,我国放松了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与区域限制,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进入到我国的经济市场,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规模加大,供给资金增加,金融工具创新,为我国企业筹资、投资于规避风险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组合方式。金融工具品种丰富、金融服务范围拓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新的风险,加大了金融风险。规避风险成为现代财务管理面对的首要问题。

2.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入世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入世后我国的产品在WTO成员国享受最惠国待遇,增加了我国经济的跨国经营活动,进而对企业的跨国财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入世也冲击了传统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一些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得益,必将影响我国企业资金运动的发展。

3.人才环境的变化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影响

入世后,企业人力资源竞争也更加激烈,如何为企业挽留更多优秀人才,吸引更多的专业管理人才成为现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现代财务管理人员要具有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多种知识,同时要了解法律知识,尽量掌握外语与计算机的知识,要有全局观念与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中不断地创新。从我国的财务管理人员水平来看,仍有较高的提高空间。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1.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

从有形资产的管理将转换为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绝对核心,专利权、商标、信息等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不断地提升,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也在加大,这对未来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无形资产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2.实现网络化、虚拟化迫在眉睫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实现财务管理的网络化、虚拟化管理势在必行,经济活动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容量巨大、高速互动、共享知识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多的企业竞争出现在网上。同时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网络化的加强,新媒体空间开辟,实现财务管理网络化、虚拟化是必然的趋势。

3.强化风险管理

受到信息高速发展,媒体空间加大,产品寿命周期短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多。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也在加大,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性也在加大,企业风险增加,这都需要财务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三、创新财务管理理论

1.企业财务理念的创新

所谓的财务理念就是财务管理观念,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财务理念体系分为核心理念、基础理念与业务理念三个层次。核心理念是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理念,具有导向性与高度概括性。基础理念是财务管理中具有综合性与基础性的理念,以资金时间价值、风险理念等为代表。业务理念是指在进行各类财务管理业务处理时,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发挥预期的功效,它们分别体现在企业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分配、特殊财务问题处理等业务工作中,如资本结构理念、财务杠杆理念、资产组合理念、分配政策理念、目标成本与目标利润理念等。这三个层次的财务理论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互相协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目标

经济时代到来,投资理念也在在变化,投资者重视的是企业的未来,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在未来会创造多少资金将成为衡量企业成长的首要标准。财务资源是由传统意义上的实物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环境资源与信息资源等。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技术与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以,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3.拓展财务管理的理论

首先,对金融环境中的财务理论给予足够重视。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密切,财务理论研究需要置于金融市场中进行分析,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市场也在不断地成熟,所以,财务理论的研究必须在金融环境中进行。

其次,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中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视。当前正处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优化资本结构、多元投资组合的确定、分配利润政策等问题的解决都迫在眉睫。现代财务理论的发展必须要先解决这些问题,方可更好地促进财务管理理论的完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步。

最后,加强对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配套建设。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就必须要积极的推进相关配套改革的管理,如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机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在所有的配套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新的财务管理问题,只有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管理,国有企业改革的环境才能更好,改革才能更加顺利。

四、结束语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的视野下,财务管理必须要不断地创新来适应社会的进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士宝.现代企业制度下财务管理变革趋势分析[J].时代金融.2009(03)

经济发展的全球观范文2

一、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

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要是由于2008年经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之间逐渐开始对其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和自由贸易结构等进行研究的调整,从而从根本上将国家经济发展及贸易限制策略进项改进,以期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应对经融危机。由此全球经济治理逐渐步入一个保护主义浪潮中。根据欧盟国加对其内部经济保护主义措施的改进,我们不难看出,在经融危机爆发后首先各国之间机内相对独立的内部保护状态。随着各国之间不断的对国内经济发展政策进行调整,2010年之后各国开始建立各种自由贸易交往,以期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各国之间经济的发展,从而从整体对全球进行治理,此时全球逐渐步入一个自由发展的经济浪潮中。根据各国之间相关自由贸易的法律法规中对其国家内部的自由贸易开放政策进行改进,能够有效的促进市场经济的逐渐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国际上对其自由贸易的总体经济效益的发展仍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2]。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数据中对个国家理性世界贸易交往来看,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双边、区域、全球性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自由市场的建立,从而对全球进行治疗。根据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自由贸易及国际经济治理中来看,当前国际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以长期迈向发展为治理目标。“贸易与发展”是全球进步的主要研究主题,如何能够对各国之间的经济进行共同性贸易往来,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逐渐发展,从总体水平上对全球物质观念和国际贸易秩序进行研究,是当前全球自由发展的市场发展的长远趋势及目标[3]。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中主要以贸易和发展共存为主要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法发展

法制的发展是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后危机这一特殊的经济时期,全球性质的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的主要依据。国际经济法的建立与国际经济组织结构的发展均离不开世界国家发展现状及新兴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关系。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其经济法建立过程中一般以国家经济长期权衡结构为基础,从而根据国际经济情况对本国内部经济法进行调整[4]。但是,由于后危机时代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各国之间应该针对其在市场中的不同主导地位对其内部经济结构和法律进行调整。根据不用时期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从原有的放松管制,到现阶段的平衡投资者利益,逐渐进行改进。2009年国际证监会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当前全球治理中国际经济法,并且在2010年明确的颁布《增强国际金融标准实施的框架》,在此条例中对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进行整合,并且在2010年11月通过了《巴赛尔协议III》,各国家在国际峰会上进行研究和协商逐渐对国际经济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当前后危机时代国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各个贸易国进行利益的维护,促进全球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5]。

三、总结

经济发展的全球观范文3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利益观念;冲突;调适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001-02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消除了国际经贸活动的体制障碍,拓展了国际分工,使各民族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各国之间存在着利益互补的同时,也使得民族国家间的经济利益问题愈来愈突出。这样,不同的人们对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从而使存在着分歧的观点和论调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

一、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经济利益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一)民族国家利益消失论与民族国家利益永恒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有人认为,经济的全球化使西方发达国家可以在商品与资本输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掩护下,打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大旗推销“民族国家的传统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已经过时”、“民族国家的观念已经过时”的论调,这些论调潜移默化地淡化了人们原来的国家认同而产生全球意识,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经济利益可以放弃或忽略。

也有人提出,虽然经济全球化使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和渗透,但谋求本国经济利益是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机。“原因是尽管跨越国家界限的因素日益出现,但国家之间的界限、利益差异等依然存在。因此,这些差异和界限必然在一定条件下激发出经济领域中的民族国家意识。”[1] 不同的国家不管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主动地还是被动地融入了经济全球化,但只有民族国家经济利益才是各国追求的最根本的利益。

前一种论调主要来自西方学者,他们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承认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等的合理性,在经济发展时依附于发达国家而放弃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后一种论调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全球化过程中的融合主要是民族国家之间的市场、资本的融合,而决不意味着民族国家利益的消失。

(二)封闭型经济发展观与开放型经济发展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国内工业体系、商业流通体系和金融体系,只需要自我独立发展,没有必要参与经济全球化,这样更有利于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并且可以避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有人提出,WTO的自由贸易原则要求其全体成员互相开放。中国加入了WTO ,中国的经济活动日益渗入国际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开放的性质也应当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应将由有限范围的开放和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球性、全方位的开放。

前一种论调主要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想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发展自己都是不可思议的。后一种观点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游戏规则”往往有利于建立西方国家的、稳定而持久的利益收益机制,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开放度不断加大的同时,要保证经济不受任何外界不利因素的打击,必须考虑到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

(三)公有制一统论与全盘私有化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有人认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中流砥柱还是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实力越强,在与国外经济的竞争中越有优势。因此,部分人希望走回头路,仍然恢复公有制一统中国的局面。

也有人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只有私有化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私有制是最好的制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今天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实行私有化。发展中国家要想富强也必须走这条路,中国国有企业应当全部私有化。

公有制一统论的排外、抑私思想表面上看有利于维护我们的国家经济利益,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的时候,纯粹的公有制经济只能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当然,中国也不能实行全盘私有化。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私有化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东欧国家等带来的不是遍地黄金,而是经济急剧倒退,国家实力的削弱,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以及社会动乱。

(四)传统的政府计划论与自由竞争万能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有人认为,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上,应实行政府计划、行政指令,组建大的经济集团来对抗国外的跨国公司。

也有人认为,自由竞争是万能的,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只需打开国门与世界各国自由竞争,中国经济就可以发展。政府是缺乏效率的机构,对市场的干预有弊无益,它妨碍了个人自由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前一论调既反映部分人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也反映了中国目前跨国公司势力单薄,需要政府保护的现实状况。后一种论调其实是对西方经济自由主义的盲目认同、完全照搬,忽视了经济自由主义的致命弱点。西方众多经济学家在其研究中都已经论述过外部性、垄断、信息不对称等都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在现实生活中,经济自由主义更是频繁地、周期性地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上述这些矛盾与冲突既是中国经济利益观念变革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契机和动力,同时也会导致价值选择的多元化,难以形成价值认同,从而削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凝聚力,甚至可能产生价值选择的错位,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应当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又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利益的新型国家经济利益观。

二、构建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新型国家经济利益观

新型国家经济利益观既坚持中国经济的独立性又主张经济的开放性,它将促进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中国经济利益的实现,它符合未来全球化条件下新经济秩序的建立,体现了中国国家经济利益与世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一)坚定的国家意识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只有拥有坚定的民族国家意识,捍卫民族国家界限,把民族国家的经济利益作为根本的利益来追求,独立自主地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才能在经济上不受制于人,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这在历史上已多次被证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发达国家的政策建议往往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损害,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顾及当事国的国情。如拉美债务危机时,IMF与16个拉美国家签订贷款协议,要求其实行经济调整、减少赤字等政策,反而加剧了经济衰退;东南亚金融危机时,IMF开出了同样的经济紧缩药方,使其危机加重;俄罗斯经济转轨时,采用西方的休克疗法,使俄罗斯经济迅速减少了一半。这些政策过后反思都很荒谬,但当时却为多数人所接受,不合国情的建议竟被采纳。在手里非常重要,比如1998年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遭到攻击时,香港依靠祖国的支持渡过了难关。如果当时按照西方观念行事,就会出问题。我们应根据国内发展需要自主决定开放政策、开放顺序,在金融开放、汇率、多双边等方面把握主动,不屈从任何外部压力,坚决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1]

(二)开放的经济安全观念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使全世界人们都深切地感受到民族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果互相开放的各国都能遵守国际规则,增加相互了解、沟通与合作机会,减少相互敌视和以邻为壑,就可以联手防范风险,共谋经济安全。

确立经济安全观念,积极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应当做到:其一,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果没有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早晚会被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的和民族的独立就难以保障,就会丧失民族国家经济利益。其二,在尽可能发挥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同时,还要通过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适度的调控和引导,而不能把经济运行完全交给市场来进行自由调节,否则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就会导致经济危机。其三,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保障经济安全的实力和能力。国家强盛是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经济实力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只有加快发展和增强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应对挑战、抵御风险。其四,积极地预防风险,争取将风险消灭于无形之中;有效地化解风险,一旦出现危机则能够反应及时、应对得当,从而遏制事态扩大。其五,要把金融安全作为重中之重,把提升竞争力作为产业安全的保障,把保持稳定作为市场安全的日常目标,把粮食和资源能源安全作为长期任务,把海外资产与人员安全作为新要求,积极应对气候、生态、环保等非传统安全 [2]。

(三)合作的互利共赢观念

合作的互利共赢观念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理性选择,是国际经济合作的明智选择,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唯一选择。中国依靠改革开放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使中国日益崛起为一个贸易和经济大国,这一方面给全球贸易带来巨大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其他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竞争和压力,这就造成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正面临与以往不同的新环境新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利益仍然是各国追求的根本利益,只有当自由贸易通过互利共赢的途径,给各国带来最大的民族国家经济利益时,才能激发各国开放国际贸易的积极性、各国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积极性,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良性发展。另外,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良好外部环境。正如主席在六十四届联合国大会上所指出的:“安全不是孤立的、零和的、绝对的,没有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就没有一国安全稳定。”没有世界经济稳定持续地发展,中国的经济也难以保持稳定、持续、快速地发展。

上述新型国家经济利益观是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经济利益最大化,推动公正合理、平等互利国际经济新秩序形成的思想保障。它既主张中国经济的独立自主又倡导全面开放,既有利于中国经济利益的实现又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既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充分尊重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既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全球观范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机遇 挑战 对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事业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也日趋显著,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难题。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我国企业逐步增强自身参与世界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将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我国企业更好的参与世界经济发展,大量的跨国企业将走进我国市场,在我国范围内构建起大量的子公司,这将给我国企业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进而更好的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济,带动我国企业更好的提升自身的产业水平与经营规模,进而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二)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加方便、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经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帮助我国经济发展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外来资金和技术经验,加快促进自身在产业升级、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和信息化技术领域有着很多先进的研发成果和经验,这些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所急需和欠缺的,而我国有着大量的人力资源,这些也是他们所欠缺的,因此我国刚好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国外的技术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步伐。

三、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国内企业的市场地位受到削弱

第一,我国招商引资过程中一直对外资有着相对倾斜的优惠政策,这对我国企业来讲相当于是竞争力的间接削弱;第二,有关机构对于外企投资方式的掌握不够全面,导致管理外资过程中产生失控,进而使得大面积的国内市场落到外企手中,国内企业的市场地位受到大量的侵蚀,给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战。

(二)金融产业风险与日俱增

第一,金融改革在我国的开展和实施一直比较落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使得我国金融产业极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第二,发达国家有着远比我国成熟和完善的金融体系,相对来讲,我国金融产业在全球化背景下毫无竞争优势可言,全球100强的银行中,欧美及日本就占据了70%,在总金融资产中更是占到80%,这对我国金融产业来讲就是一项威胁。第三,金融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必须逐渐开放,汇率变化、利率调整等加大了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也就增加了风险。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

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让我国原本就相对薄弱的服务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受到外资的巨大冲击,进而出现大批的失业问题,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外优势产品和服务进入我国市场,国内相应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被迫降价,比如我国农产品遭遇国外优质廉价的肉制品、水果、奶制品等的竞争,部分企业经受不住巨大冲击,就出现倒闭和裁员的现象,这就导致失业人口的不断攀升,就业压力剧增。

四、我国应当如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一)在思想和观念层面积极面对并主动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当中去

第一,要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以积极主动地认识和全面客观地了解,认清经济全球化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势,并适应这种趋势。再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来,通过各种措施的落实来融入世界经济和全球市场竞争当中去,利用好才能发展好。

(二)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第一,认清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重视各种经济成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遵守市场规律和市场规则,专业企业经营机制,构建和市场要求符合的管理经营体系。第二,做好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明确职责、政企分开,对制约经济发展的所有公务因素加以彻底的消除,充分发挥出市场调节的技能,为企业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三)构建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构建完善健全的金融运行机制、财政货币机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有效应对外来资本的市场冲击,对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等进行完善优化,提升我国金融产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意识,第二,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完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优化改善主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强化控制信贷比例,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等问题。

(四)积极做好人才培养与科技发展

强化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是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只要能够做好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就能够在根本层面扭转创新力不足、自主实力落后等局面,进而获得更加强大的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必须要积极营造和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氛围,合理扩大在教育、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重视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将科教兴国贯彻到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各方面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应当加以全面的认识和掌握,对于利好和机遇,我们要利用好、把握好,对于困难和挑战,我国要及时采取措施,并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的全球观范文5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并成为鱼需解决的主要议题。为此,一些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方法。

1 早期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论述

20世纪50~6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独立之路后,谋求经济的发展以捍卫经济主权和利益成为其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发展经济学理论受命于危难之际,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为己任,试图通过揭示经济发展的途径和规律,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在研究该论题的过程中涌现出众多的理论观点和流派,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不同程度地蕴涵着有关经济安全的理论分析。在这一时期的理论纷争中,许多经济学家在探讨经济发展理论的同时也涉及到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研究。

根据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等学者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不安全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普遍存在着明显的刚性结构,这种结构刚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结构方面,为了克服结构刚性,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而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受国内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制约,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定经济计划和推进工业化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经济学家丁伯根等曾详细论述了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计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践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模式,以资本积累等核心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为驱动力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才能更好地维护经济自主权和经济利益。因此,在本国经济资源、尤其是储蓄和资本积累不足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引入外资,通过利用外资弥补资本不足的缺陷。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双缺口模型,该模型曾就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当经典和深入的分析,其中心论点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所需的资源投入与国内有效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只有通过引入外资才能得到有效填补。他认为,外国直接投资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当地的资本积累并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够带来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当地的就业水平,从而增加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在上述理论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普遍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实施了以工业化和资本积累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战略。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滞后急需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变革和重大结构调整的现实,上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如建立了独立的、全面的国民经济体系,在增加资本积累的过程中,注重通过引入外资为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资涌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和东亚地区,促进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并使经济的自主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唯工业化的理论和战略在总的经济绩效尤其是经济安全方面却收效甚微,不仅没有达到改变结构刚性的预期目标,反而恶化了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甚至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失业率上升,贫富分化和社会矛盾加剧等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不断扩大,并且前者对后者的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大,经济安全问题不断凸现并且深深困扰着发展中国家。

2 早期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局限

发展经济学的终结目标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维持国家的经济利益和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发展中国家在独立之初,各国经济相关度相对较低,其时,经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制于冷战格局,从而使进口替代的保护政策和内源式的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维护经济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之相应,发展中国家开始从自身条件出发研究经济问题,逐渐形成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并一度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实践最受欢迎的显学。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理论、制度主义理论等以西方经济社会发展经验为范本进行的空洞说教和令人沮丧的结论相比,发展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能够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而不再以西方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基本完成的工业化为背景和依据,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其所提出的各种建议和构想,即使不能完全满足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的需要,至少也为满足这种需要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思路。其时,虽然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己开始涉及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但是,在解析经济安全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和不足之处。

2.1 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严重忽视

冷战的终结为蓄势已久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从而使发展中国家的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相当程度上,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既往通过进口替代“自力更生”维护经济安全的思路陷入困境。尤其是国家间经济相关度的迅速提高使发展中国家对外部市场和世界整体经济环境的依赖日益加大,对外部因素可能导致的经济风险和危机的敏感性也明显增强,而其本身在资本积累、市场环境、制度设施、技术构成等方面的总体劣势使其脆弱性日益凸现,如何规避风险、顺利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不因噎废食,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换言之,如何维护本国经济安全从而确保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顺利发展是当前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当务之急,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经济危机和波动促使这一历史课题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面对研究对象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传统的发展经济学却仍以民族国家为限,忽视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经济的影响,这种脱离实际的研究理路使传统的发展经济学难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安全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由此导致其理论价值的削弱甚至一度走向了衰落。对此,著名经济学家.PKrumgna提供的解释是形式化分析模型的滞后。实际上这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究其实质,原有分析模型滞后的关键在于外部环境的彻底改变。由于原有的精制模型本身或多或少地受困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数理统计与数学模型,从而导致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无法继续利用相对封闭的研究体系阐释开放环境中存在的重大的经济问题并陷入理论的困境。

2.2 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明显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外部问题已不再是资本的匾乏,而是如何因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及时地抓住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发展契机,顺利地融入这一进程并实现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的平衡。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而传统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虽然认识到经济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并对一些具体领域的安全环境和战略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和分析,但始终没有根据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对经济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之相应,对其做出的理论回应和解释也相当有限和贫乏。

2.3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缺乏深刻认识

传统的发展经济学虽然存在流派之分,但很多发展经济学家仍主要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其所倡导的研究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是以西方的经济发展为模板,对发展中国家后发外生型的具体国情以及与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初始条件认识不够。因此,当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理论和经验时,不可避免在实践中纷纷遭遇碰壁。一些有远见的经济学家曾对此做出了精辟的论断。如缪尔达尔指出:只要这些理论的使用限制在西方世界,这种假定为普遍适用的理论可能就没有什么危害,但是,用这些理论来研究诸如南亚等欠发达国家一一这些理论并不适用于这些国家,后果就严重了。总之,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致力于找出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决定因素,他们秉持内部结构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和经济不安全根源于其内部因素,如资本匾乏、工业化滞后。因此,这些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维护和拓展经济安全时,必须革故鼎新,效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道路并接受其指导。’而事实证明,由于这种经济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因而在指导实践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经济发展的全球观范文6

关键词:绿色经济 发展 中学生

金融危机的来临,让绿色经济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在国际上,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基于绿色制造和绿色能源为核心的政策措施,希望能够通过绿色经济的发展来占据新一轮全球竞争的优势地位。所以,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就需要对绿色经济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一、时代的呼唤――发展绿色经济

发展绿色经济是时代最迫切的呼唤,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正在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而绿色经济就成为中学生必须理解的一大问题:在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与生产力的发展,极大程度的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就是一副胜利者的姿态,并且对大自然任意的开发和掠夺,这样就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使得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但是在我们的中学课本中也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个问题,并且也认识到原本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从原来的局部性上升到全球性,从原本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体污染等第一代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朝着第二代生态环境问题过渡。这里所说的第二代生态环境问题指的是全球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酸雨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而第二代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地球以及人类造成的威胁也要远远高于第一代生态环境问题。

虽然人类实现了工业文明的发展,但是却有黑色文明伴随出现;虽然经济得以增长,但是也为人类与地球制造了“坟墓”。所以,无论是社会的各界人士,还是正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都应该明白,人类需要从原本的工业文明朝着生态文明转移,将一切的经济社会活动都保持在地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这样才可以推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绿色经济价值观就成为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成为我们这些未来社会接班人必须要培养的一个理念。

二、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发展绿色经济,必定会面临诸多的困难,通过绿色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调查,大概总结了几点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突出问题。第二,绿色城市的发展依旧是一大难题。第三,中国的绿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这三个方面可以说是现阶段中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最严重的三大问题,所以,就应该积极探索,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加快经济绿色转型。

三、加快经济绿色转型的战略措施

作为中学生,对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理解也有所局限,通过自身资料的查阅以及老师的引导,对于经济绿色转型战略,我认为主要包含了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完善传统产业的淘汰与升级,完善新兴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建立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考核体系。建立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市场,主要是在企业生产成本之中纳入环境损害定价,将国际领先的绿色生产水平作为准入门槛;在地方性的发展评价中,纳入CEP和GDP双核算制度,能够将GDP至上的观念加以改变。通过研发生态环境产品的补贴与税费优惠,让更多的民间资本可以靠近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领域。

第二,实现新兴产业与新兴就业的融合,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在规划新型城镇中,需要制定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以及绿色交通等一系列标准,创造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新兴产业的战略式发展布局,尤其是制造环节,也需要同城镇的发展相互配合。在新增就业人群职业培训和高端人才培养的方向上,不断朝着新型城镇建设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以便培养出更多符合绿色发展需求的人才。而身为中学生,我们也需要适当接触这些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以便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第三,新兴产业为了争取全球竞争力,就需要建立“创新技术-形成专利-建立标准-引导市场”的基本模式。其中,需要着重于新兴产业核心创新技术支持,尤其是生态产品开发、环境治理、电动汽车、新能源等一系列的绿色技术创新,都应该得到大力的支持。在高铁模式、北斗导航等经验汲取的基础上,实现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专利话,专利标准化的进程,这样才能保持未来全球竞争中经济全球化的优势地位。

第四,着力于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身为中学生的我们都明白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提倡绿色生活与消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纳入绿色文化就成为“勤俭节约”的新方向。通过环保标志与节能等绿色产品认证制度的完善,探索出“碳标签”等一系列措施,进而增强社会大众对绿色消费的参与和认知。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才可以减少并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利用绿色消费补贴和政府采购的方式,如节能产品方面的消费补贴等,都有利于绿色消费模式的构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一个研究议题。我们,作为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当身为中学生的我们进入社会之中,必定就会是一个强调“绿色”的大时代。所以,处于学生阶段的我们,就应该尝试着去接触绿色经济发展这一个理念,尝试着进行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转型战略措施方面的探索。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让中学生的发展与绿色经济发展“融为一体”,真正理解绿色经济发展的含义。

参考文献:

[1]向书坚,郑瑞坤.中国绿色经济发展指数研究[J].统计研究,2013(03):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