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

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范文1

1 社区健康教育在防治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

对高血压患者和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者进行有关高血压疾病知识的讲座,使其掌握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可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因此,社区健康教育是减少高血压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有利于高血压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血压大多起病缓慢、渐进,一般缺乏特殊的临床表现,而常常被人们疏忽,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肥胖、高脂血症或有头晕、头痛等人群应经常监测血压,以尽早发现高血压病人。

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有利于高血压病人的早期治疗和规范化治疗。

高血压病人可通过健康教育了解高血压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对人们的危害及可治疗性,长期控制好血压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使高血压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觉、长期地坚持体育高血压锻炼,合理饮食,规范用药,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方式和内容

社区高血压知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中、老年人中易患高血压的人群、高血压病人极其家属等。

社区高血压知识健康教育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如集中讲座、看科教影视片、发放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手册、医患个别交谈以及病人之间相互交流等。

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的内容:首先见解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并发症的严重危害性,使病人了解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引导病人对该病的治疗,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做到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对已发生并发症的高血压病人要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使病情得到最佳控制。其次讲解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控制体重、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保持良好情绪对防止高血压病在重要意义及使用降压药物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注意事项和长期规范用药的重要性,使其掌握有关药物的知识,达到正确用药和长期坚持用药的目的,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小结

高血压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终身性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它的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并对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社区对重点人群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对减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提高高血压病的治疗效果,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范文2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9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保医疗体系的建立,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老年高血压病人在住院病人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老年患者依从性差、健康观念淡薄,常常处于被动治疗的地位。因此,在老年病人住院期间,我们要帮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高血压病的治疗和预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健康教育,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维持血压的稳定,提高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质量。

1 健康教育的内容

1.1 实时心理疏导,维护老年病人的最佳心理状态 老年病人住院后,由于常规的生活秩序被打乱,而极难适应新的环境,再加上儿女不能经常在医院陪伴、照顾,老人会感到孤独、寂寞,并因此而焦虑、烦躁。在治疗中常常因为一点小事,都可以引起情绪波动。这样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其结果必然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作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尊重、关心、爱护病人,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蔼,听取病人的意见和建议要有耐心,尽可能多与他们交谈,了解其心理特点,针对病人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的心理治疗与护理。解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

1.2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维持正常体重 高血压病与身高、体重、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据美国心脏协会研究,过多摄入任何类型的糖,不仅引起肥胖,而且是引发糖尿病、心脏病和中风的重要原因。所以减少含糖食物和饮料有助于降低血压,从而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

高血压病人饮食宜清淡,忌食动物内脏,动物油类。限制食盐的摄入,每日食盐不宜超过5克,对合并心衰患者,每日用盐量以1-2克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暴饮暴食、刺激性饮食及腌制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可食用有降脂作用的食物如山楂、大蒜、海带、芝麻等。

1.3 吸烟与饮酒 吸烟可降低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利于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还有,香烟里含有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管腔变细,周围小动脉的阻力增加,这就可以导致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进一步升高,更容易造成“中风”。所以,高血压病人应尽早戒烟。饮酒宜少量、有规律,美国心脏病学会建议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的指南中指出:少量饮酒,大约每天15克(相当于6%酒精度啤酒250ml,12%酒精度葡萄酒125ml,烈性酒25ml,可降低收缩压与舒张压[1]。

1.4 药物指导 高血压病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多需终生服药是本病的防治难点,再加上老年人记忆力、理解力、生活自理能力均下降,服药常不规律,血压难以控制,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加强老年高血压病人的药物指导尤为重要。首先,降压药物应采用较小、有效的治疗量。其次,选用长效剂、控释剂和缓释剂,这样可以减少服药次数,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还可以持续维持降压药物的浓度,起到很好的降压效果。如单药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另外,还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即个体化用药。高血压病人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坚持长期服药,保持血压的稳定。

1.5 休息与运动 高血压病人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应多做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跳健身操等,要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建议运动时的最佳心率=180-年龄,超过这个心率后应减少运动量或暂停运动。老年人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这对高血压患者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

2 健康教育的实施

2.1建立健康教育评估表 由责任护士根据评估表的内容对病人的饮食、运动、用药等予以具体的指导。

2.2 建立宣传册、宣传栏 将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内容印成小册子,给患者人手一册;在病区宣传栏内对高血压病进行宣传、教育。宣传册、宣传栏的内容要定期更换,使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先进性、实效性和实用性。

2.3 建立出院病人随访制度 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的需求;同时在随访过程中,对高血压病人进行个性化的追踪服务,并提醒病人随时监测血压,定期复诊。

3 总结 高血压病是老年病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通过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变其心理、行为、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增进了患者的健康行为,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对高血压病的治疗、预后、并发症的预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范文3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健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107-02

1 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特点

1.1 长期性:高血压病是一种终身疾病、病人常因病情反复或加重而多次住院。他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所以指导高血压病人合理用药与膳食,控制病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项长期而不可松懈的工作内容。

1.2 艰巨性 长期的控制饮食与药物治疗,及逐步出现的并发症和日益加重的病情容易挫伤病人的治疗信心和勇气,他们需要在遭受疾病折磨与思想斗争反复交替的过程中,不断坚定战胜疾病的意志,这始终离不开护士的鼓励与帮助。

1.3 广泛性 高血压病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他的发生与生活水平、饮食结构、遗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指导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人群的防病、治病意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2 健康教育策略

2.1 根据病史的长短、病情的轻重教育内容侧重不同,对于初发者、病史短、病情轻且尚未出现并发症,教育的内容以普及高血压的知识,重点以正确认识高血压病和预防并发症为主。对于病史较长、病情较重、已出现不同并发症者,教育内容主要是发生这些并发症的原因、怎样配合治疗、控制其发展以及如何减轻痛苦和预防尚未出现的其他并发症。

2.2 针对高血压病人的文化层次和经济状况的差异,教育导向不一。尽管患的是同一种疾病,但由于受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影响,治疗方案和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文化层次较高,经济状况良好的病人,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会关注血压控制效果,常会主动提问治疗护理中应注意的事项及理想的治疗方法。对于文化水平低、经济又有困难者,常服用低效、低廉的药物,只注重症状的改善,故应向病人说明控制血压的目的,发送通俗移动的宣传资料,并诚恳地告诫病人,在高血压病一期尽量发挥非药物治疗的最大效果,从而减轻药物治疗的负担,降低经济费用。

2.3 依据患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注重沟通技巧

2.3.1 初期 病人对高血压病缺乏了解,当从医护人员和病友处得知高血压病的后果及并发症,不免产生恐惧心理。护士主要通过亲切交谈,了解病人的基本状况,如家庭、经济、工作、性格、发病经过以及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度,然后有针对性的向其实施健康教育。

2.3.2 中期 病人对疾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易产生悲观心理。这一时期对病人表示同情外,可采取反复劝导的方法,告诉病人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并发症才是决定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鼓励其正视疾病的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3 后期病人往往认为患病多年,对高血压病的知识已经掌握,对宣教不感兴趣。采用提问纠正的方式,消除病人的自傲心理。在倾听的过程中,对正确内容给予肯定,错误的给予纠正,欠缺的给予补充,讲解新进展、新理论,以丰富的知识和临床经验赢得病人的信任。

2.3.4 宣传方式多样化,宣教的时间随机化。宣教方式一般分为语言、文字、形象电教四种方式,但宣教不能拘于形式,而重在实效。宣教应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实施。

3 影响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

3.1 思想性 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培养正确的医学伦理观与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思想行为方式上的根本转变,真正做到对所有病人都一视同仁,提高宣教的主动性和责任心。

3.2 科学性 认真学习多了解高血压病的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提高医学护理水平,经常听随医生查房,了解医生对病人病情的分析,形成宣教思路,制订计划并逐步实施。

3.3 针对性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地实进行个体教育,在以患者感受为核心的健康信念模式基础上,认为患者主观感受患某病的危险越高时,其采取遵从医嘱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认为遵从医嘱行为将获得利益。健康教育时病人易于接受。.

3.4 艺术性 教育方法和交流技巧是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注意语言通俗易懂、亲切和蔼外,还要通过一些非语言因素如面部表情,身体的姿态、眼部神情等,提高沟通效果。

4 小结

据文献报道,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仅为 25.6%~48.9%,而对非药物治疗的依从率为60%[2],对高血压病人采取健康宣教指导,使患者了解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注意事项,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树立了良好的行为规范,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做好健康宣传,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及生理需求,按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进行解决问题,科学地运用健康宣教,才能得到理想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范文4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精神刺激和不良的习惯是导致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用药指导等可对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1]。通过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合理的服药指导,保持心理平衡。能够有效地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降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严重后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命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 健康宣教 疾病预防 心理护理

据报道,中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即全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每5个人就有1人患高血压。高血压已成为中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中国的第一大病。目前,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0亿,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病例的79%,其中以心脑血管居首位。虽然现有的降压药已能使90%以上的高血压病人血压降至正常,但高血压的控制程度并不理想。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血压病的控制率较低。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高血压危险人群(非一般人群)的抽样调查结果看,35-40岁年龄组是高血压发病较多的人群。在2007年的医院门诊人群高血压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新出现的高血压病例中,35-44岁年龄组占63%,高于其他年龄组;在高血压知晓率上,35-44岁年龄组有1/3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病,并且这个年龄组只有48%的人进行了抗高血压治疗,而规律服药率只有26%;血压控制治疗率仅有38%;人群控制率最低位18%。

2 预防

2.1 高血压病的预防 首先积极开展高血压病的健康宣传工作,使患者获得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让其对自身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发现高血压病时应定期复查,经常检测血压,正确认识各种治疗的重要意义,自觉的坚持和定期复查。对文化水平低得病人进行健康宣教时,把医学术语改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与病人交流,使病人尽快理解并掌握教育知识。

2.1.1 用药指导 人群中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疾病流行率愈高,则高血压病的重要性就愈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就医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他们在得到疾病诊治的同时,更希望获得与其相关知识的指导[2]。教育病人服药剂量必须遵医嘱执行,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教会病人或家属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定期门诊复查。若血压控制不满意或有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严格指导、督促患者坚持用药,让患者了解药物的名称、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毒副作用等。

2.1.2 饮食指导 教育其要适度运动、控制体重、生活规律、戒烟限酒、心情愉快,改变其不合理膳食习惯,进食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饮食,并适当补充钙、钾、优质蛋白。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致病原因很复杂,与高盐、高脂饮食、肥胖、缺乏运动、嗜烟酒、精神紧张等多种因素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做到合理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健康(即健康的四大基石)可减少55%的高血压发病,有75%的高血压病及其引发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2.1.3 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是健康知识和行为改变之间的桥梁,是低投入、高效益的手段,所以健康教育是高血压预防工作的最佳途径。

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可明显改善和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

2.2 心理护理 大量研究证明,保持心理平衡、合理膳食、戒烟限酒不仅能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而且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措施。因此护理工作要从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进行护理,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而稳定血压,护理人员应帮助病人进一步认识多疑焦虑的紧张情绪变化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教会病人自我心理放松的方法,劝导病人改变有害无益的性格特征,以维持稳定的情绪状态,清除其多疑焦虑的不良心理因素,平衡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达到健康护理的目的[3]。

3 讨论

早检查、早发现、早做正规治疗对高血压患者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合理的服药指导,保持心理平衡,能够有效的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降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严重后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鹏 中医药导报结果 2007 13 (1) 54-59

[2] 和丽琼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 2007(16) 2347-2347

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范文5

关键词:高血压;护理干预;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389-0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以及社会的老龄化等社会因素,高血压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显示,引发高血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年来高血压病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防治高血压应从高血压的诱发因素着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近年来有关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做一概括,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

1 诱发因素分析

经过对本社区76例高血压患者诱发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不良饮食习惯29例,占38.2%;缺乏疾病知识17例,占22.4%;精神紧张、易激动9例,占11.9%;抑郁、孤独性格9例,占11.9%;其他相关因素12例,占15.8%。

1.1 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对29例有不良饮食习惯患者的询问,发现其生活都有不同程度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吸烟、饮酒的嗜好,部分患者食盐量高。

1.2 缺乏高血压疾病知识。因患者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了解,加之发病初期不重视,服药几天血压降下来就停药,血压高了才吃药,这样多次反复,就容易成为2级高血压了。

1.3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有的高血压患者认为高血压病最后会导致脑出血、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给家人带来负担,有时会情绪激动,血压波动大;个别患者脾气暴躁,遇事不冷静,易激动促使血压升高。

1.4 抑郁孤独情绪。有些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因病情反复,治疗过程漫长,从而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造成血压波动大、不稳定,给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护理干预方法

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种,高血压的治疗也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针对性的日常护理干预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2.1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国际公认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是超重、高盐膳食及中度以上饮酒,因此膳食指导就成为社区护理干预中的主要措施之一。社区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个人习惯编排个人每日饮食表,采取循序渐进逐日分解的方式指导患者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粗纤维的食物,限制饮酒,少饮咖啡、浓茶等刺激饮料。对个别难以控制的患者,必须让其家属及朋友参与劝导,共同纠正其不良饮食习惯。

2.2 指导正确治疗。高血压病经确诊后一般需要终身治疗,如果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差,必然造成高血压控制率低。因此,对那些缺乏高血压疾病知识,不能坚持长期治疗的患者,必须反复强化护理干预。社区医护人员要加强对用药依从性的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遵医服药对治疗高血压、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性,从而坚持长期服药,使血压下降并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最大限度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

2.3 重视心理干预。长期的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发高血压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高血压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社区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和个性特征采用心理疏导、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增强自控能力,使其保持平和心态,从而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2.4 适量运动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适当的体力活动不但可以控制超重、肥胖、增强体质,还可以放松心情,消除紧张情绪,降低血压。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体状况,社区医护人员应协助制定适合不同个体的运动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时间,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研究证实,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有效的运动处方。

3 健康教育指导

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干预的基本形式。众所周知,高血压患者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社区医护人员应认真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以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帮助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1 开展门诊教育。主要根据前来就诊的病人的年龄,文化层次开展面对面地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的基本知识:如高血压的主要症状、危险因素、主要并发症及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坚持服药和监测血压的重要性,使病人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控理念,有利于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主动配合治疗;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督促病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提高高血压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3.2 发放宣传材料。除在社区医院内张贴宣传海报、出黑板报、放映宣传教育片等手段进行高血压相关的各种宣传教育外,还可以通过家庭访视、入户调查、定期为居民进行常规血压测量等方式,对社区一般人群进行高血压防治知识的普及及宣传教育,让更多的居民认识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

3.3 举办健康讲座。如果条件允许,请上级医院专家教授来社区给前来就诊的高压患者及其家属作专题知识讲座。主要向病人宣传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危险因素的防范、高血压病的用药指导、合理膳食和运动对血压的影响及预防措施等进行系统的讲解和指导,以提高病人对高血压的防治能力,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的社区护理干预、健康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每种措施相互独立,但又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社区医护人员应根据社区人群需求,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制定干预计划,多管齐下,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使高血压得到更好的控制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孙宁玲.《中国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标准手册(2008版)》.;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06月

高血压病人的健康教育指导范文6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宝鸡市 721000

【摘 要】高血压,是诱发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旦患有高血压,将对病患的各项功能(心功能、脑功能以及肾功能)带来极大的影响,继而造成各器官衰竭,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不良行为来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使病人能够更全面、更详细的认识到自身的身体,且了解危害身体健康的各个因素,继而促使病人能够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较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

关键词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如西方国家高,但是却呈上升趋势,并且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区、城乡和民族差别,一般而言,我国东部民众发生高血压的概率大于西部,北方比南方多,且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更容易患有高血压。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也随年龄而上升,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其中肥胖、吸烟、饮酒、高钠饮食为可干预因素,在2002 年,我国卫生部开展了一次有关“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调查活动,结果发现,成人高血压发生率是18.8%,而全中国有1.6 亿人患有高血压;和1991 年相对比,此病的发生率提升了31%。本文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论述如下:

1 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方法

1.1 评估

入院之初,护理人员需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以详细了解病人的相关信息,如年龄、心理状态、文化水平;同时对其进行各项常规检查,如心电图、X 线检查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另外,再结合医疗诊断,评估患者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运动、用药、吸烟、睡眠、对疾病认识程度和学习能力,制定健康教育干预计划。

1.2 方法

结合评估方面和患者个人情况,在护理上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每位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计划与护理干预对策,选取适合的宣教手段,是提升高血压健康宣教效果的关键所在。与患者个别谈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举行小讲课,介绍相关知识等, 并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讲解。

2 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内容

在现今的临床上,普遍觉得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是在家族遗传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其他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致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而诱发的一种疾病;环境因素包含多个方面,如饮食、精神、肥胖等都可能引起高血压疾病。因此要求医务工作者要有治疗高血压的长久心理准备,在进行护理干预时教育内容分为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

2.1 心理指导

在高血压疾病的诱发原因中,就包含了心情抑郁、精神压力大。因此,护理人员需引导病人注重自身修养,且说明保持良好心态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同时还需积极与病人交流、互动,不断安慰、鼓励病人,以消除其负性情绪,提升应激水平,并形成健康、乐观、开朗的心理状态。

2.2 饮食指导

(1)对钠盐的摄取量进行控制,通常一天的摄入量在6g 以内。(2)应多摄取钙与钾,可食用一些含有丰富钙物质的食物,如虾皮、油菜、蘑菇等,还应所吃新鲜的蔬果。(3)对脂肪的摄取量予以控制,加强对蛋白质的摄入。(4)强化粗纤维食物的摄取量,以防止便秘的发生,这主要是由于排便时若过于用力,将导致收缩压上升,继而导致血管发生破裂。(5)禁烟禁酒,相关报道指出:人的血压水平和饮酒量之间,是呈正相关的,且香烟内的一些物质,如焦油、尼古丁等,会促进人体血管的硬化,因此,高血压病人需禁烟禁酒。

(6)高血压病人需注意对自身体重的控制。2.3 运动指导

依据病患的年龄与实际血压状况,护理人员可向病人推荐相应的运动,如打太极拳、步行等指,运动强度因人而异,频率为 3~5 次/ 周,30~60 min/ 次。在运动过程中,需保持劳逸结合,运动的频率与时间都应适度,同时禁止进行一些力量性、竞技性的体育项目。

2.4 用药指导

强调长期用药治疗的重要性,告知有关降压药的相关内容,即药物名称、服用方式与剂量、药物的功效、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叮嘱患者不可未经允许停药,这主要是因为若突然性的停止用药,可能造成血压突然性的上升,患有冠心病者,若突然性停药,将引起心肌梗死、心绞痛。通过治疗后,患者的血压恢复到预期水平,即可慢慢减量;尽量不要在睡觉前服用药物,以防止血压大幅度降低。

2.5 出院指导

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叮嘱病人在日常生活不能突然性的躺下、坐下、站起以及蹲下,以避免血压发生改变,继而引起意外事件。同时指导病人正确服药及合理安排运动量。定期复诊,可根据病人的危险分层及血压水平决定复诊时间。

3 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结果

3.1 有关疾病的知识

护理人员应向病人详细介绍高血压疾病的有关知识,例如发病机制、诱发原因、表现、治疗手段、可能诱发的并发症、对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影响等,以加深病人对高血压的认识。学会心理调节,避免情绪激动,以免诱发血压升高。

3.2 自我护理

自我护理方面患者及家属掌握了自我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改善生活行为,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3.3 生活方面

生活方面病人知道饮食的注意事项(包括摄入食物、种类、戒烟限酒),运动量的合理安排,生活中保持乐观情绪等。

3.4 运动方面

运动方面病人根据自己的心脏功能、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可以制定一些循序渐进的体育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3.5 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及时就诊

4 总结

健康教育是预防高血压发生的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通过健康教育的宣传与实施,促进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健康教育使病人和可能发病的人群均能了解有关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且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预防高血压的发生,以此来提升病人的自我护理水平与健康知识知晓度,且还能促使病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服用药物,最终实现护理效果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