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县域经济 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如何加快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一、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落后
意识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欠发达地区的县及以下基层单位,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因循守旧、怕担风险、过于求稳的思想占上风;在市场竞争意识上,企业热衷于利用特权保护、寻求特殊关系等非法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思想依然严重,有意识回避公平竞争,甚至扭曲正常的市场竞争,使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越来越弱。
2.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欠发达地区的县域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比重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很小,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较快,第三产开始占主导地位。而目前我国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产业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致使大量利润外流,农民收入的总体水平依然偏低;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但基础非常薄弱,且布局分散,缺乏应有的产业聚集效应,整体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十分落后,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对市场经济发展形成很大制约。
3.经济环境不够优化
(1)从硬件设施看,大多数欠发达县(市)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承载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强,经济吸引力差。(2)从软环境看,政府职能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缺乏,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3)政策法律环境欠改善,政策条款分散,缺乏集成和透明度,配套性差,没有形成合力,行政审批事项依然偏多,审批程序复杂,使人望而生畏。从而导致了资金、技术、人才的进入渠道不畅,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4.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比,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资本市场,县域经济很难募集到所需要的发展资金。表现为: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县域资金大量外流;银行贷款贷富不贷穷,贷城不贷乡,金融向城市倾斜,大量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资金困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和市场趋势,本着只要是不触及国家政策底线、对加快经济发展有利的项目,就要大胆实施、强力推进的原则,举全县之力狠抓开放项目工作,确保开发不断层、项目不断档、投入不停步。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形成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加快发展速度。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立足赶超、跨越、后来居上。
2.加大项目谋划和推动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项目是争取国家投资、吸引外资、利用信贷和民间资金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和未来经济结构的战略支撑,也是欠发达地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积蓄经济社会发展力量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大项目谋划和推进力度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石。首先在谋划上,重点要做到“六个依托”,即:依托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谋划项目,依托国家和省市投资方向和政策导向谋划项目,依托各级各类规划谋划项目,依托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谋划项目,依托国际、国内需求和市场导向谋划项目,依托发达地区的经验谋划项目;其次在推进上,必须提高效率,抓住时机,对于纳入视野的项目,迅速付诸实施,步步为营,直至投产达效;第三在资金支持上,应紧紧盯住国家省市新出台的优惠政策、项目资金、投资趋向,增强争取的针对性。同时大力吸纳社会资金,搞好与金融部门、大企业集团、发达地区、民间资本的对接,充分利用社会融资市场。
3.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一是不断扩大基地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基地是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之间矛盾的有效形式,是形成主导产业的基础,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应坚持在初级生产要素比较齐全、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地区进行区域化布局,并强化品牌意识,做大做响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围绕这些品牌发展规模生产,使之形成规模市场,产生规模效益。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条。龙头企业内连基地、外连市场,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应紧紧围绕当地重点产业,培育壮大一批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实现企业与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促使农产品增值增收,最大限度地把利润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三是狠抓农业产业化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培育。市场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强市场建设,确保产品产得出来,卖得出去,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4.优先发展第二、三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首先,要大力培育工业支撑体系。针对欠发达地区融资渠道窄、难度大的实际,欠发达地区应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事求是原则,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中小企业集群。即突出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产业的集中连片,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发挥各类要素的聚集效应,节约企业的创业成本和运营成本,减少对土地的大量占用和浪费,降低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激发县域经济活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促使服务含量高的消费成为新的需求热点,因此,一方面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时编制商贸、旅游、物流、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重点行业的发展规划,推进传统行业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应通过积极引进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以房地产、中介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兴服务行业,同时结合社会事业改革,积极引导教育服务、文体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等行业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5.切实优化经济环境,不断聚集发展要素
首先,必须优化硬件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切企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的共同基础。因此,应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交通、水电、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和规模不断满足或者超前于经济发展,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增强县域经济吸引力。其次,优化软件环境,提供经济发展的外部保障。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废除或修订不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类规章和政策规定,鼓励和保护平等竞争,从财政、金融、税收等各方面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扶持力度;二是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转变,真正把职能转变到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强化监督、增强保障上来,摆脱部门利益束缚,进一步缩小审批范围,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和降低收费项目、标准,简化办事程序,切实做到该管的必须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开,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
6.加快资本市场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深化农村金融信贷方面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实行存贷挂钩,保证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其次,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第三,创新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地推动广大农村设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促进其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从而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瑞璞: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调研和思考.学习时报,2006~01~18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经济;发展模式;
建筑行业是目前社会发展进步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当然,同时也给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建筑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人们逐渐开始思考建筑经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开始讨论该如何转变建筑经济的发展模式,使建筑经济能够真正的做到和社会和谐发展,带动建筑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增长,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1 绿色建筑经济的含义
所谓绿色建筑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经济的理念,它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舒服,低能耗以及进行经营活动的建筑环境,而且在建筑过程中对人们的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充分利用建筑产业的有限资源。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建筑经济要想未来发展的顺风顺水,就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经济的核心原则。同国外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节能减排任务的不断完成,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可以真正开始从理论过渡到实践中,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全面发展。
2 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现状
2 . 1 政府相关的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绿色建筑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而政府部门由于缺乏对这一理念的深切认识,导致政府并没有加强对绿色建筑经济的管理力度,没有建立一套良好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保护机制,使得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没有强硬的束缚力[1].
2 . 2 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不够
在当前社会,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而且很多人并没有将绿色建筑经济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之中,并没有充分重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
2 . 3 缺少对绿色建筑经济的扶持力度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据我们了解,绿色建筑经济的原材料成本很高,如果说,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所以,必须要提高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扶持力度,才能够加速绿色建筑经济的良性发展[2].
2 . 4 只有单纯的技术理论缺乏实践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主体在于建筑企业,而在实际生活中,绿色建筑并不只是先进技术的堆砌,而是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够达到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另外,很多绿色建筑项目存在虚假的信息,背后只是一些建筑商打着“绿色建筑”的噱头,来赚取巨额的经济利润。
3 发展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 . 1 完善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
政府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隐藏在背后的无形的手,因此,在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更加趋于稳定。同时,加强政府对于绿色建筑经济的资金补贴水平,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关键的物质基础保证,更好的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 2 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措施就在于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大众的绿色意识,着力宣传绿色建筑经济。政府在经过细致的调研之后,可以开展大量的绿色宣传活动。利用媒体的影响力,通过他们作为载体,将绿色观念在大众中传播和灌输。提高社会上许多组织和机构对建筑经济的绿色化进行注重和传播,进而把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在大众中发展开来,最终促使绿色建筑经济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
3 . 3 加快培训步伐
当然,只是加强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工作,还远远不够。同时,我们还必须增加相关的培训工作,通过实体培训,把绿色建筑经济的思想落到实处。一些高等院校可以提高对绿色建筑经济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计划安排中,着力培养绿色建筑经济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使人才能够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在高校里面,我们还必须关注教学的基础设施问题。绿色建筑经济的和普通的建筑经济完全不同,不但需要学校配置更多的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出更多综合性人才。使绿色建筑经济理念能够更好的在建筑经济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建筑行业更是遇到了改革和发展的契机和机遇。
但是,我们也应当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行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譬如建筑行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建筑产业结构发展滞后以及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等问题。因此,我国的建筑行业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原则。在具体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建筑行业自身的发展水平,结合绿色建筑经济的思想理念,不断优化建筑行业的结构;其次,在绿色建筑经济思想理念贯彻基础之上,注重建筑行业自身的投入回报比例,使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只有这样,建筑经济才能有质的变化和发展,使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求绿色建筑,能够符合当代人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能够为以后的人类生存发展提高保障。因此,坚持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不但是一种经济责任,而且还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3].
参考文献
[1] 梁春艳。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财经界,2013,8(10):17.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3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 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4
[关键词]“长三角”;县域经济;河北省;启示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4-0081-0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位于“长三角”的上海市、江苏、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上海市1个、江苏省21个,浙江省25个县进入了前100名,占据了全国百强县一半的数量。学习“长三角”的发展经验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一、“长三角”发展县域经济的成功经验
(一)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江、浙人凭借敏锐的眼光,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在财政体制方面,浙江省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浙江其他县的财政直接由省管理,预算内的县财政直接与省财政结算,只有预算外的各种“费”与市结算,避免了市对县财政的截留,实现了增强省级财力与壮大市县财政的目标,使县域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大大增加,逐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经济管理权限设置方面,浙江给县(市)扩权。浙江省在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按照“能放都放”的原则,除人事权外,把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管理权限的所有权都下放给县,内容有12大类313项,权限下放,有利于优化投资软环境、促进了政府转变职能。同时,江、浙两省在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等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制和体制上的优势。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江、浙两省县域经济率先打破“惟成分论”,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使个体私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在浙江全省的县域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占80%以上,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 170多万人,乡镇企业增加值、税金、利润等项指标都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三)积极发展专业市场,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除民营经济做出重要贡献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发达的专业化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县域无论从市场数量还是市场规模都呈迅猛发展态势,继而发展成各种各类的大型综合及专业市场,形成了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永康市科技五金城、余姚市中国塑料城等都已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饮食业、旅店宾馆业、运输业、电信业、娱乐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四)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产业集群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江、浙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特色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功不可没。20世纪90年代以后,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截至2006年上半年,浙江有年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601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285个,100亿元以上的37个,这些产业集群共涉及28个工业部门。资料表明:诸暨大唐的袜业是中国“袜业之乡”,现有上万家企业,分布在11个相邻乡镇,120个村,1万多户农村家庭,这一产业集群,年产袜子48亿双,产值达80个亿,占全国产量的50%。此外,还有闻名全国的嵊州领带群、永嘉桥头镇纽扣产业群、海宁皮革、永康五金、柳市低压电器群等。产业群不仅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被人誉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而受到推崇。
(五)以发展城市化为重点,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从1978~1997年的20年中,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1998年浙江省提出加快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的发展新阶段。如浙江的苍南县龙港镇,当初为5个小渔村,建设发展到今天已成了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地处“长三角”的江苏省在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同步提升的同时,其城市化率由2000年的32.1%上升到2005年的50%,其苏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到65%以上。
(六)实施外向发展战略,通过利用外资使县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近些年来“长三角”区域的快速发展和县域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得益于坚持“两头在外”,即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外部市场,实施外部带动的外向发展战略。昆山通过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的大量进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几大支柱产业在工业总量中占比达45%。正是在外资拉动模式的带动下,昆山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在全国2 000多个县(市)中名列前茅,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评价中,与江阴市并列第一,成为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优秀范例。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与江苏、浙江的差距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全省总人口6 808万,县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80%,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70%。县域财政收人占全省总数40.9%。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全省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同地处“长三角”的江苏、浙江两省相比,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有很大差距(见表1)。
表1中显示2004年河北省县域人口规模偏小,平均为40.73万人,而江苏、浙江分别为94.06万人、54.16万人;河北省县域生产总值(GDP)为35.80亿元,江苏、浙江为123.20亿元和93.92亿元,分别是河北省的3.44倍、2.62倍;河北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为8 390元,江苏、浙江为14 538元、16 227元,分别是河北省的1.73倍和1.93倍;河北省县域内地方财政收入平均为0.82亿元,江苏、浙江为7.13亿元、4.43亿元,分别是河北省的8.69倍和5.4倍,由此看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较弱,发展相对较慢。另从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开始到第六届全国百强县评比中,河北省进入百强县的数量最多时只有8席,而江苏和浙江省进入百强县的数量都远远超过河北省,在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选中,河北省只占5席,分别排在第33位、46位、48位、74位、91位,而江苏占21席,其中7个县进入前10名,浙江占25席,其中3个进入前10名。
2005年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等级是Ⅲ级,而江苏和浙江都是Ⅰ级,河北省县域基本竞争力在全国的排位是第15位,而江苏省排位是第4位,浙江省排位是第5位(见表3)。由上可知,河北省县域经济无论是平均规模,还是进入全国百强的县的数量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都与江苏、浙江省的差距很大,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如不采取积极、正确的促进措施,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河北省要在借鉴先进省份经验的基础上,找准方向,需立足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和措施,以此来指导和推进全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三、“长三角”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对河北省的启示
通过学习“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提供县域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河北省应积极学习借鉴浙江省“强县扩权”的经验,扩大部分县(市)的经济决策权、事务统筹权和社会管理权,增强县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建议省委、省政府对涉及计划、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等须经市审批、报省备案的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外,由项目县自行审批、管理或直接报省审批,以此解决责权利脱节问题,提高政府的审批效率。各县(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县域经济上,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
(二)以培育特色产业为目标,加快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凡是经济实力强的县(市)其产业特色都很鲜明。目前河北省已初步形成了资源型、传统型、加工型、贸易型等多种类型的特色产业,如迁安和遵化的采矿与钢铁、隆尧的方便面、安平的丝网、河间的线缆、抚宁的玉米加工、安国的药材、清河的羊绒、辛集的皮革等等,但仍有许多县域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因此强调发展特色产业尤为重要。目前河北省应着力发展以下特色产业:(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优质粮食、蔬菜等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培育畜牧、蔬菜、果品三大特色主导产业;(2)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依托当地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努力形成专业特色突出的区域性加工中心,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三)立足河北区位优势,积极发展配套经济
配套经济是指县域要甘当大中城市的产业“配角”,承接其转移产业和零配件加工业,紧紧围绕大企业发展配套产品、下游产品和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通过发展配套产业融入大中城市的产业延伸链中。各县(市)政府要研究制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的总体规划;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京津和省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更多地承接京津的产业转移和企业外迁;采取多种形式,搭建平台,促进合作,寻找发展机会,可组织以中小企业对接配套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招商活动,把发展配套经济作为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主攻方向。如河北省县域经济强县三河市,始终在与北京形成产业对接上下功夫,努力成为北京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北京的科研院所多,高科技人才聚集,三河积极续接高科技产业链条,形成科研在北京、中试和生产在三河的配套协作关系,借力打造“京东硅谷”,其传统产业,如建筑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也是在这种对接中不断发展壮大。
(四)培植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江、浙县域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离不开600多个产业集群区的发展。河北省应将培植优势产业集群作为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突破口,要按照集聚产业、整合产业、提升产业的路径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具体应有以下政策组合:(1)建设和完善产业集聚硬件环境。通过完善的服务设施,把产业集聚区培育成为生产加工中心、市场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价格中心等,充分发挥其“集聚效应”。(2)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作好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在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时,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本地区产业相对优势,选择几个可能造成产业聚集的特色主导产业,(3)加快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4)培养骨干企业,发挥核心主导作用;(5)建立中介服务组织,保证产业集群健康成长;(6)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以品牌集聚产业。
(五)全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河北省与“长三角”的江、浙两省经济发展上的差距,主要差在民营经济发展上。为此,河北省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手发展民营经济,除涉及国家安全、民计民生等必须由国家垄断的行业外,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鼓励民营经济大胆进入。重点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融资难、在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
[参考文献]
[1]曹宝明,顾松年.“新苏南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路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2).
[2]代海涛,杨波.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对吉林省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5,(12).
[3]丁薇.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5,(18).
[4]李宏民.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5,(11).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5
一、县域经济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区划内的国土为载体,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网络,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在全县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在更大区域的分工协作中获得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它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衔接点,是县域中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和。与其他经济体系相比,县域经济有以下基本特征:地域性、综合性、农业性、自主性、开放性。
二、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目前,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总量小、层次低、缺乏活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困难等突出问题,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越拉越大。面对如此突出的差距,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的制约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传统、经济条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县域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思想封闭、观念保守,与国内外的各种经济文化交流不充分,干部群众普遍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愿望和能力,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足,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因而缺少发展县域经济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环境设施的制约
西部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存发展条件相对恶劣。由于长期以来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工业发展过程中对污染控制力度不够,目前西部县域的环境问题极为严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矿区污染、水资源短缺、沙漠化、自然灾害频繁等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威胁。同时,由于地处高原山区,地形复杂,县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尤其广大农村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水利电力、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功能不全,城镇化率低,缺乏产业、人口聚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制约。
(三)市场发育的制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市场的发育是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西部县域经济发展较慢,政府重视不够等影响,市场化改革进程较慢,市场发育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一方面是市场主体发育迟缓,县域各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品结构趋同,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将县域的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是各种专业市场数量少、规模小,缺乏活力,对经济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难以培育县域的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同时,由于市场化水平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很难有效推行,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也影响到县域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
(四)资金短缺的制约
众所周知,资金投入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资金投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然而从总体上看,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普遍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一方面西部县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源有限,财政收入较少,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县乡行政冗员给财政背上了沉重包袱。另一方面,金融体制改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较为严重。
(五)科教水平的制约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及教育投入不足的影响,西部县域教育事业发展普遍落后,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县域人口素质整体偏低,制约了各项事业的发展,因而也很难吸引和留住人才。由于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很难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在县域推广应用,难以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及加快制度创新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难以提升。文化素质的低下也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六)管理体制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实施了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和大城市的战略,制度供给长期向以上地区倾斜,西部许多县不仅没有很好地享受过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支持,相反还为上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税利上缴和存款上划)和廉价资源,自身的发展基础受到削弱。另外,由于受管理体制不健全及其他相关因素的长期影响,县域干部队伍素质偏低,许多县域政府没有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角度去思考转变自己的职能,往往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和法律手段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导致县域人治色彩浓厚,法制程度低,政府机构膨胀、职能重叠,冗员过多、官僚作风盛行,办事效率低下,经济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加大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本。
三、加快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在县域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其根本措施是首先要转变思想,强化改革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观念,积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广农业适用新科技,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其次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通过各种利益机制和组织形式联结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把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有机统一起来,延长产业链,从而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促进县域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立足各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努力培植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是增强西部县域自我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改善群众生活的根本出路。各县应当依据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保护环境为前提,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重点扶持一批把潜在特色资源转化为现实增长点的项目、把传统工艺发展为特色产业的项目、立足市场导向发展特色产业的项目,切实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探索适合西部县域的新型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道路,提高县域经济的运行质量和规模效益。
(三)创新体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根本出路。首先,各地应抓住县域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支持和鼓励私营、个体经济和外资参与国有经济重组,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国企改革结合起来,走低成本扩张之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其次,应制定优惠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在工商登记、市场准入、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为民营经济提供服务,加速民营经济主导化、投资社会化的进程。
(四)加快市场培育步伐,努力完善基础设施
市场发育和投资环境的完善是西部县域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根据当地资源产业优势和市场供需状况培育发展和完善以县城、建制镇和基地区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并重视发展市场中介,搞好市场配套建设。其次要加速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要把广大农民组织引导成市场主体,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为市场主体,把各类公有制企业真正改造为市场主体,加强监管,搞好服务,依靠市场的公平竞争实现共同繁荣,促进县域经济真正按照市场化的方向加快发展。同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重点要抓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交通建设、能源建设、信息化建设,探索创新投融资体制,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制定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首先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切实解决西部县域尤其是边远山区的教育资金缺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使九年义务教育得到真正实施,为经济发展打牢智力资源基础。其次要加强与有关院校的合作,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提高青壮年劳动者的素质,为当地培养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化人才。再次要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个能有效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的体制,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潜力,尤其要注重培养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以此带动地区的发展。同时,要加强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普及工作,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把新型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县域经济的措施范文6
[关键词]县域经济;商业金融;县域业务定位;发展措施
一、农业银行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必然性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一般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属于国家最基础的财政单元。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资料,截至2003年末,全国县域人口9.16亿,占全国的70.9%;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元,占全国的55.15%。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三大特点:一是总体规模大。2003年,全国县域GDP平均32.04亿元,县域财政收入平均1.21亿元;二是发展不平衡。人均GDP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县域人均GDP的15.1倍;县域GDP占比最大的贵州省(74.4%),比占比最小的上海市(1.1%)高出73.3个百分点。三是资金需求大。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到2020年我国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约5万亿元左右。县域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凸现了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各产业发展水平偏低、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亟待健全等问题。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发展呼唤金融的有效支持。
县域经营与农业银行改革发展息息相关,农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发挥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县域市场是农业银行市场布局的基础。据统计,目前农业银行有县城网点8400多个,集镇网点8600多个,县域网点占全行网点总数的60%,51%的在岗员工、42%的存款、31%的贷款、29%的经营利润也分布在县域。农业银行是由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转轨而来,在县域建立了坚实的客户基础,打造了影响力深远的品牌形象,形成了以县域为基础、城乡联动、农工商综合经营、本外币一体化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
(二)县域经济蕴藏巨大发展潜力和业务经营商机。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格局逐步形成。农业银行只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开拓县域有效市场,就能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具有服务县域经济的机构和队伍优势。农业银行是唯一目前仍保持在所有县域都有县支行机构的国有商业银行,也是在县域点最多、面最广、网络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内部一直保持着农业信贷部门,并且随着近年来县域经济的发展,还专门设立了小企业信贷部门。农业银行队伍对县域经济服务特点、模式较为熟悉,具有服务县域经济的优势、能力及亲和力。
(四)具有服务县域经济的业务产品基础。农业银行在服务县域经济中独立开发形成的农业产业化信贷、农村城镇化信贷、小企业信贷、“绿色家园”贷款、最高额担保可循环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等业务已成为各县域经济实体喜闻乐见的业务品种。据悉,未来5年内,农业银行将新增贷款4670亿元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七成以上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得到支持,年均投放934亿元,达到全行新增贷款的30%以上。
二、农业银行县域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银行县域业务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银行在县域经济中担负重要的金融服务职能。当时的农业银行在保障支农资金需求、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因政策性因素形成了大量的历史包袱。在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补偿机制和管理手段不到位的情况下,引发了县域资产业务的风险,特别是乡镇企业贷款、供销社贷款、国营农业贷款,形成了较大的资产损失。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由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打破原有的业务分工,农业银行重视区域布局调整,重点发展城市业务,不断上收贷款权限,县域资产业务有所削弱。经过多年来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更多农村经济主体的出现和民营经济规模的扩大,县域经济主体的产权格局由原来的公有制主导转变为多元化产权并存,产业结构也由原来的农业主导转变为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不断增加,需求层次不断提升。
在新的形势下,农业银行在县域业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部分行对县域业务发展定位不清晰。一些行没有看到县域经济的深刻变化,没有认识到县域业务的发展潜力,权限上收后县支行被动调整多,主动出击少,对县域有效金融需求研究不够。二是对发展县域业务的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经营范围狭窄,产品结构单一。三是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适合县域经济和县域客户特点的产品较少,营业网点的功能转型不到位,难以满足客户需求。四是对县支行分类指导不够。县支行的信贷授权和资源配置缺乏针对性,差别化管理程度低,影响了经济强县支行的竞争力。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在县域商业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农业银行应从国家战略和自身改革发展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县域业务的重大意义,着眼于充分发挥县域固有优势,着眼于未来潜在市场,着眼于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增强拓展县域市场的紧迫感,将县域市场作为加快有效发展的市场基础。
三、农业银行县域业务定位模式选择
(一)经济较发达的县支行要以个人业务为基础,以公司业务为重点,全面拓展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对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要全方位介入。积极营销存款资源相对富集的各类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具有较强还款能力的重点医院、高级中学和优质房地产项目。对于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社会信用环境较好的县,可以适度介入县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要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业务,重点支持处于快速成长期和稳定增长期的配套型、特色型、科技型、出口型和资源型小企业。要逐步把已经成熟的城市金融产品推广到县域市场,设立县域金融超市,引入保险和证券业务,提升县域市场的金融服务水平。要增加外汇业务、网上银行、现金管理、贷记卡和理财卡等新业务品种。
(二)经济基础一般的县支行要重点抓好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围绕当地经济特点稳妥发展资产业务。可适度介入优良中小企业客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的资产业务。重点拓展以下县域业务有效市场:一是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县域劳动密集型企业、特色产品生产企业、高科技企业、为大企业配套的小企业群;三是出口创汇型、高新技术型、旅游观光型和生态型现代农工商企业。
(三)经济欠发达县支行要以开展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同时理性发展资产业务。其资产业务要紧盯国家扶持贫困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措施,继续发挥农业银行的优势,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以上扶贫经济实体作为资产业务营销的效益增长点。负债及中间业务要在着力改善网点布局和设施基础上,瞄准外出务工客户群体,将务工储蓄作为工作重点,辅之以借记卡、理财卡的发行。
四、农业银行拓展县域业务的配套措施
(一)要坚持因地制宜、因行施策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经济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拓展县域市场,打造差异化经营的特色。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市场潜力和各行不同的管理能力,实施区别对待策略,重点支持中小企业、龙头企业、个体经营户,确保理性发展、稳健经营。
(二)健全制度约束,促进县域业务发展。要在业务准入、授权管理、风险补偿、授信问(免)责等方面建立一整套制度,并利用数据大集中的优势,探索开发专门的县域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引导县支行严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从严追究道德风险责任,在提升县域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基础上,引导和发挥好县支行拓展业务的积极性。
(三)进一步科学配置信贷和财务资源。要区别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配置经济资本和信贷计划,适当降低零售业务的经济资本系数,引导县域农业银行加快发展零售业务,尤其是零售资产业务。要适当增加县域农业银行在电子设备、网点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加大零售业务与业务经营考评的挂钩力度,使零售业务发展较快、贡献较大的县域支行获得更多的财务资源。
(四)加快产品创新和机制改革。要积极开办适合县域客户需求特点的业务产品。如增加个人信贷业务品种,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和银政、银企合作方式,改善县域客户的融资条件。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探索小企业定额信贷客户评级、授信、贷款“三合一”机制。完善县支行分类授权管理,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提高信贷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