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

上述双滞后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并且也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1消费市场损失由于城市化速度之后与工业化速度,使得我国很多潜在的消费需求都没有被体现出来,导致消费市场受到很大损失。例如很多通过工商建筑业的发展成为富裕者的农村人员,其当前已经属于城市群体的一份子,但其在进行消费时的消费思想仍然是停留在农民的消费观念中,这就极大的削弱了社会的购买力,使得消费市场难以扩大。

1.2农民收入损失近年来国家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各种补贴,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是以外出打工为主,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反而呈下降趋势。

1.3就业岗位损失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相对于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岗位而涌入城市的速度来讲,这些岗位还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而农村生产的劳动力却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的不对称与损失。

1.4农业效率损失我国农业是超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仅相当于日本的40%。如此之小的经营规模,农业商品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对外无法参与国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对内是生产要素的浪费。

1.5资源环境损失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重要特征:走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由此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损失有:资源使用的不经济,大量农民居住农村,住宅生活用地不经济,农村工业由于生产分散,废水、废气等处理成本高,直接排出对环境造成危害大。

1.6社会发展损失工业化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同时也是社会人口结构的转型过程。二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协调、不稳定甚至是社会动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不协调几乎都可以从这两个滞后中找到根源。

2.加快土地流转与集中的对策

2.1推进农地流转的原则和思路

2.1.1政府买单即要通过政府支持、赎买的方式,对放弃农地经营权者加以补偿,而不能让农地耕种者支付额外费用。

2.1.2坚持自愿主要应通过利益诱导机制使一些农民自动地让出农地经营权;另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愿意转入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无论是哪个方面在农地转让过程中原有的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有所增长。

2.1.3同步推进即在土地流转中不仅要扩大农业经营的规模,而且在土地集中的同时进行土地整治;此外,还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此,土地流转、集中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

2.1.4升值归公取消农地转让费后农业经营者有利,可能要求承包者很多,需要采取拍卖方式决定承包者,由此带来收入。土地的这种收入应归农村社区集体兴办公益事业。当然对那些仍留在农业农村中的土地放弃者,又未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经营者也允许其以农民入股。

2.1.5先后有序农地转让首先要让集体内居民能优先取得承包权,然后才是集体外部的人员承包。

2.1.6适度压力市场经济推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有动力也要有压力。土地让出者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增加,同时对那些长期不耕种者而等待农地非农化使用的升值者也可暂时收回。

2.1.7全面开放对于公司、龙头企业等进入农业承包经营限制性规定要取消。只要他们承包农地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就应加以鼓励和支持。

2.2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措施

2.2.1大力推行以社会保障权换土地使用权在目前农村(民)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甚至尚未建立起来的地方,这种方式有利于农民相关权益的获得,在量上也是合算的。当然,对于那些实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的地方,则不能以不变土地就不给社会保障。在这些地方要对让出土地者给予市民或高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标准支付;或者采取以工补农方式,让农民获得土地的分红收入等均可以。

2.2.2提倡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城市廉价房农民只有在城市定居,有了住房才能永远留在城市,也才能与农地彻底分离。而另一方面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将会腾出更大面积的土地,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理应获得补偿。

2.2.3允许基层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做田块之间的适当调整这既是一项原则,又是一个具体的措施,但不得以此为借口侵犯在农地上继续耕种者的利益。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节能减排 发展方式转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逐步过渡到后工业时代,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中国作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更加要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但又要同时保障我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最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式。相关政府部门承诺,在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同当前相比将大大下降。针对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有以下可能途径。

一、调整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利用的效率

众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国家和城市都逐渐暴露出后进发展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矿产资源的使用,例如石油,煤炭等,造成了全球性气候变暖等灾害性天气。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寻找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品,改变当前经济依赖矿产资源的经济结构,寻找一条,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是煤炭能源使用大国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要降低我国传统工业发展中的煤炭使用量,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加强碳的排放控制。但是,从高碳经济转换到低碳经济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依然对煤炭有很大的依赖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加强煤炭使用效率和煤炭净化技术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加强对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最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加大对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和研究,这不仅能够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的生物燃料利用有限,应当尽量开发能够持续生产的生物能源,例如乙醇燃料,沼气等。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也是能够有效改善能源结构的新能源。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相对于发国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发展

低碳技术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的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或减少对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低碳技术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近年来已经意识到低碳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从能源技术的使用上,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在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远远超过我国。尽管,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低碳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实际应用。

三、调整传统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低碳生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需要和低碳技术之间的关系。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传统工业尽管在逐步走向衰退,但是目前仍处于传统工业经济增长阶段,所以如果立刻全部走低碳经济的道路,这对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会极大地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需要逐步推进的。逐步的调整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对于相关的低碳产业给予扶持政策。

(一)调节好相关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阶段时间内产业结构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不要因为刻意的追求低碳,而一味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当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才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主要的目标四尽量减少高碳成分,降低碳排放。

(二)要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

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通过“碳交易”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总之,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28(3): 9-1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33-35.

[3]章轲.低碳城市化,中国式探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9-9-2(5).

[4]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 2008,(9): 5-7.

[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4): 22-26.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旅游业 4E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23-02

随着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温室气体的排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一个时尚的口号,也必将成为全球各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低碳经济将极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业将得到大力发展,这必将给旅游业带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人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所谓的低碳旅游的概念,强调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发展方式。笔者认为,低碳经济给旅游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也给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旅游业发展还比较粗放的今天,进一步调整旅游业发展思路,选择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必要。而可持续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必须要强调规划开发的生态化(ecological)、旅游生产的节能化(economize)、旅游管理的精细化(elaboration)和旅游消费的环保化(environment-friendly),由于其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都是E,所以简称其为旅游业4E发展模式。

一、规划开发生态化

旅游业是以招徕吸引客源地居民前往旅游地游览观光,以满足旅游者审美或愉悦的需求而获得利润回报的产业,而要构建旅游吸引,开发建设旅游景区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业开展业务的条件。而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不少景区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和规划,或者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单一的经济利润目标,盲目地进行探索式或掠夺性开发旅游资源,过度地接待游客,违背了生态学规律,造成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不仅使旅游产品质量、品位下降,旅游者的游乐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还造成旅游业发展缺乏资源支持,没有了发展潜力和后劲,甚至对目的地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有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单位也不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办事,在景区大量修建楼堂会所或者索道等辅助设施,甚或修建现代化的定居点,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生态或文化生态,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黄牌警告、勒令整改。而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划的错误带来的是开发建设的错误,而这种错误或已被整改,或必然被整改,而那些错误决策的“战果”就是对资源、能源极大的浪费。当我们看到景区整改,大量建筑被拆掉的时候,不仅要扪心自问,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所以,科学的规划是减少浪费的基础,也是旅游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规划开发的生态化是科学规划的核心与基础,所谓规划开发的生态化就是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要遵循生态学的规律,要用生态学的理论进行科学布局,在实现规划区内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最优的前提下,使规划区域内的资源和环境得到合理的有效利用,并把开发和利用程度控制在自然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使开发建设的景区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文化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要遵循以上原则,只是要把生态学理论扩展到人文科学领域。生态化的规划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的规划开发思想和态度,更要有科学的生态学指标和资源规划开发的科学技术做后盾。要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减少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使用,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能源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生态化的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与传统的统一,旅游者、当地居民、开发商、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带来的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展需求满足和未来发展需求满足可能性的有机统一,是低碳经济条件下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旅游生产节能化

这里的生产包括酒店、景区等硬件建设,交通、餐饮、购物、游览、娱乐、住宿等依托有关设施提供的旅游服务以及旅游商品的生产、流通等过程参与企业,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为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提供原料、服务和半成品供应的供应商系统在内的整个旅游产品供应链。旅游业被认为是“无烟工业”,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替代其他产业,达到既能节能减排又能促进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饭店方面能源消耗和排放污染物现象还相当突出。尤其是酒店奢华之风盛行,极大地增加了碳排放。据有关资料显示,一座中等规模的三星级饭店,一年大约要消耗1400吨煤的能量,向空中排放至少4200吨二氧化碳、70吨烟尘和28吨二氧化硫。旅游开发中大量的工程建设也很粗放,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许多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严重不足,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旅游交通中形成的尾气排放对环境的危害更是严重,比如喷气式飞机载客飞行100公里会排放23公斤二氧化碳,汽车每行驶100公里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近18公斤。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低碳经济要求旅游业要改变原来的生产方式,使产品生产实现节能化。首先要转变过去那种贪大求洋、贪多求全、豪华奢侈、大拆大建、粗放发展的思路,要靠自然、靠特色、靠文化、靠服务来丰富我们的产品,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而不是奢华的设施条件。要大力推广新的运输技术和清洁能源,加速包括飞机在内的运输工具的更新,让低效能的设施或落后的运作模式退出行业。酒店要进行建设技术改造和管理改革,倡导使用节能建材,推广节能电器,实行能源回收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提倡使用新能源,特别是要推广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在内的新能源。旅游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为旅游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供给单位都要注意加入生产节能化的行列,共同为我国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宏伟目标努力。

三、旅游管理精细化

一方面旅游经济要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要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目标,一方面要投入科技力量,用先进的科技装配服务设施设备,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另一方面就要靠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同时我们旅游业也要向管理要可持续发展。由于管理的不慎,造成资源浪费、能源消耗,污染严重的例子比比皆是,有资料显示,精细化的管理可以降耗40%以上,因此,低碳经济条件下管理必须走精细化道路,精细化管理是达到旅游业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双实现目的的必然选择。精细化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最早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其以“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通过提升改造员工素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企业整体效益。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的管理模式,多被用于企业的微观管理,但是政府宏观管理也要倡导精细化。要强化行业规范,明确工作标准,加强行业督导,切实做到部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执行到位,做到目标分配量化、具体化,监督考查严格化、细致化。要继续实施绿色饭店行业标准,加大督察力度,使酒店企业切实按照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方式经营。要细化对降能降耗指标的分解和分配,加强对旅游业及其上游产业、辅助产业和衍生行业的监管力度,严格管理措施,深入开展零盲点管理。另外,还要在广泛调查、全面论证的前提下在政策、税收、信贷等方面对节能减排成效好的项目和企业予以支持。从旅游企业微观管理的角度来讲,一方面企业的发展方式要改变,努力从“低、小、散”的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转变。另一方面要在日常管理细节上下功夫。要注意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广使用节能电器,避免使用或少使用包括一次性筷子等在内的一次性物品,在不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把一次性使用变成多次使用或调剂使用。要注意废弃物的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要推广使用无污染物品或再生物品,比如用纸质或布料的手提袋代替塑料袋,用纸餐具代替塑料餐具等。要在精细化的要求下强化设施管理、原料管理和加工服务过程管理,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用电,高效能工作等活动。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强调管理责任的落实,每一个管理者的责任都要具体、明确,要突出责任的量化、细化,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必须尽职、到位,要实行适时考核制度,使每件事情都有人负责,及时发现问题,严格追究责任。要注重管理的细节,把节能降耗渗透到企业运行的方方面面,使生产和服务活动真正做到“精、准、细、严”,以达到包括饭店、交通和景区在内的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真正由高能耗、高排放和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四、旅游消费环保化

不仅通过对规划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可以通过改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这就要求旅游者树立环保消费的理念,增进旅游者对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和习惯进行引导,使消费者能够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以实现低碳旅游。旅游者要尽量选择低碳旅游方式,避免过多的碳排放。比如可以不乘飞机或者少乘飞机,乘直达飞机,减少飞机的起降,乘飞机少带行李;减少自驾游,尽量使用小排量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增加步行和自行车在旅游活动中的使用。住宿时挑选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旅游物品,选择淋浴、洗衣服自然晾干而不用洗衣机甩干,旅途中少使用空调,不用一次性餐具,自觉捡拾遗弃垃圾,维护景区清洁卫生,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商品等。倡导旅游者在旅游行程结束后计算自己的碳排放,通过植树等方式进行“碳补偿”来为缓解气候变化做贡献。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绿色教育”还有待于普及和深化,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等观念并没有深入人心,我国的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环保意识还不是那么强烈,环保知识和环保旅游的行为方式知之甚少,自驾车旅游潮流风起云涌,在旅游活动中诸如乱刻乱划、乱攀乱踏等破坏资源与环境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主动放弃“享受”标准,选择低能耗、低污染旅游产品的意识还不强烈,而颇为时尚的“碳补偿”对于广大旅游者来说更是雾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如果说旅游企业的开发建设、生产服务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比较容易达到的话,而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理性消费,使自身行为符合低碳旅游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要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要求政府的旅游、环保等部门做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知识的教育与普及,大众传媒要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知识,旅游企业及相关人员要把教育、引导旅游者进行环保型消费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而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项目的布局,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备包括服务特色的取向等都要体现环保消费的导向,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强化旅游者的生态教育,使旅游业从传统的大众旅游时代走向生态旅游时代。

参考文献:

1.梁平,韩丽.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方式研究――基于对低碳经济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

2.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7)

3.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4.王娟.低碳化:旅游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N].中国旅游报2009.9.23

5.刘啸.论低碳旅游与低碳经济[J].中国集体经济,2009(5)

6.刘德艳.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变革..

7.魏小安.低碳经济带来中国旅游发展重大机遇:低碳旅游.省略/showtopic.aspx?topicid=93865.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4

一、国外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经验

低碳贸易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被公认是未来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不少国家或地区积极助推经济贸易的低碳转型。通过归纳比较国外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外贸低碳化政策实践可以发现,有关区域所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虽然有所差异且各具特点,但其核心举措大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引领,推动低碳转型。在外贸低碳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不少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纷纷制定与实施了各自的低碳经济贸易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或推行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引导、规范并推动各国或地区外贸的低碳化发展。

英国是世界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早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中,英国就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此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都相继提出各自的国家低碳发展战略或规划方案。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更为重视节能减排,2008年提出的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国家战略的正式形成。为了更好地推动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有关国家还相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较典型的有英国的《气候变化法案》、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法》等。

美国是唯一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且未形成明确的低碳发展国家战略,却已经把与低碳发展有关的内容纳入法律,主要包括:《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及《绿色能源法案》等。这些法案的颁布牢牢确立了低碳发展在美国重要的法律地位。

2.研发创新,促进低碳转型。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且能有效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倘若一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即可获得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制高点;此外,低碳标准和低碳技术的推广也将给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因而,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英国政府对于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的扶持政策措施较为全面。在该领域,英国不仅给予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还通过创设专门银行,建立碳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低息甚至免息贷款,以降低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成本。此外,还积极兴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或研究所,提供合作平台,以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并为企业提供可快速获得高质专利的通道。美国则实施了多种措施以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领域的进步。如为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按照低碳技术的成熟程度,给予研发项目持续性资金补助;不断出台低碳领域的优惠贷款等举措,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筹集资金。德国也同样出台了强有力的研发支持政策,其每年的研发总预算超过550亿欧元。日本政府则采取了所谓的综合性措施与长远计划,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低碳发展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节能减排技术及其装备直接投资或对投资企业给予资助或补贴,以推动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3.财税政策,激励低碳转型。根据政策指向不同,用于激励低碳转型的财税政策大体可归为两大类:一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其形式主要有:对低碳技术创新与研究投资项目的财政补贴、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扶持、税收优惠或减免以及贷款利息优惠或免息等措施;二是抑制高碳产业产品生产及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比较常见的有碳税、生态税及能源税等手段。

为了推动并激励对外贸易低碳转型,许多国家积极运用财政补贴、一般性税收优惠、贷款贴息、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或成立碳基金等财税政策进行激励。不同国家政策操作具体措施大致相同:或直接对能源投资项目及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生产或消费行为进行财政补贴(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家);或按额定的比率对企业购买的专门用于提高能效或开发低碳技术的设备予以折旧加速,或给予所得税抵免,或免征进口税(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提供专项资金,创建碳基金或公共利益基金,为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供融资渠道及便利,或给予相应的利息优惠(如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

也有较多国家通过征收气候税、能源税或碳税,来规制激励贸易产业的低碳转型。能源税或碳税不同于一般税种,其征收目的不是为了税收收入,而是为了刺激相关贸易企业减少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税收收入往往又通过调低企业雇员的国民保险金或是强化投资补贴项目等措施返还企业,以减轻企业的负担。能源税或碳税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率先实施于北欧一些国家,随后被逐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目前,开征能源税、碳税或类似税种的欧洲国家有丹麦、芬兰、挪威、德国、意大利、瑞士、英国以及荷兰等国。

此外,英国还实行碳预算这一独特财税政策。目前,全球唯有英国将碳预算直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之中。在英国,每年有大量预算内财政资金直接投向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领域,主要包括:节能低碳技术研发、能效示范项目投资以及支持低碳产业与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其中,为吸引民间投资,拓宽低碳技术项目的融资渠道,以种子投资的方式而投资建立的世界上首家专门为低碳项目融资的国家银行绿色投资银行,也可算是碳预算制度引致的一个特色产物。

4.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国外运用市场规制诱导低碳转型发展的典型政策举措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推行碳排放交易。碳排放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为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运用该机制倒逼企业进行节能减碳,间接带动低排放、高能效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最佳配置,从而减弱排放权限制给经济造成的扭曲,并最终实现经济贸易向低碳平稳转型的目的。该机制通常的做法是,对各贸易企业核定二氧化碳排放标准,发放排放额定量许可,倘若企业排放超过额定量,就必须通过交易部门购买超额部分的碳排放,否则就需要缴纳一定数额的罚款。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碳排放交易的国家,早在2002年,英国就已开始实施该交易机制。其后,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相继推行了相类似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只不过在实施时间与配套政策上略有不同而已。意大利则实行所谓的绿色证书及白色证书制度,但具体做法与碳排放交易机制大同小异。

二是实施碳标签或碳认证制度。所谓碳标签是指为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而以产品标签的形式,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用量化的指数在标签上标示出来。其施行目的旨在减少碳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并促进低碳排放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碳认证与碳标签的目的及做法基本类似。多数国家认为建立和完善国碳标签制度可以引导消费者购买碳排放更低的产品或服务,从而使得生产商或销售商为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而进行自愿性温室气体减排,进而实现贸易产业的低碳化。也因此,碳标签制度或碳认证制度在美国、英国及日本一些国家先后推行开来。其中,又尤以日本的碳认证制度最为完善。

早在2009年,日本政府即开始施行碳认证制度,明确了碳认证的具体准则,为符合认证规定条件的产品授予碳足迹标签,并通过组织开展调研考察、研讨会等方式,主动寻求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此外,为了该制度的顺利开展,日本政府还配套建立了许多专门的组织机构与项目,如碳足迹产品的领导委员会、研究委员会、联络组织以及碳足迹核算与管理的专门项目等。通过上述有关措施,日本政府建立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碳足迹认证体系。

三是直接推动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亦即通过施行持续性或突发性的扰动产品需求的有关举措,在刺激低碳产品需求增长的同时,抑制高碳产品的消费,从市场需求方面,直接规制诱导企业积极生产与销售低碳、环保产品,推动并促使企业主动向低碳、环保方面转型。当前,有些国家推行的政府绿色低碳采购制度,即是直接刺激低碳产品市场需求的一个典型举措。其通常做法是,通过积极构建政府绿色低碳采购计划体系以增加对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从而促进绿色低碳产品的研发及销售。早在1979年,德国就推行了环保标志制度,规定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自1990年以来,美国亦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绿色低碳采购计划,如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此外,美国还在《政府采购法》、总统行政命令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明确支持进行绿色低碳产品采购。欧盟委员会则于2004年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成立了欧洲绿色采购网络组织,并建立了采购信息数据库,以指导成员国的采购决策及其实施。为更好地推动低碳转型发展战略,韩国于2009年规定其政府所属部门需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

二、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

1.福建省对外贸易低碳化发展起步和尝试。如前所述,发展低碳经济已被认为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采取低碳经济模式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伴随着各国低碳实践的不断深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及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也悄然产生了一些变化,国际贸易领域中的碳规则越来越多,低碳贸易壁垒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中国亦高度重视低碳发展,近年来,积极采用总体经济规划、法律法规制约、开展低碳试点及实施激励性政策措施等手段,以规制引导和推动国内各省域的经济贸易向低碳方向转型。福建是我国经济外贸大省,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2013年约为47.800)且贸易结构高碳特征明显,矿物燃料、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机械及运输设备等高碳排放产品在福建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依然高达50%以上。困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推动福建省对外贸易的低碳化转型发展,已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福建致力于推动节能减排,布局低碳化,促进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及低碳发展相关研究已在着力加强或积极开展;促进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亦在逐步建立之中。福建各地市也加快了低碳发展的步伐,早在2009年,泉州市即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动泉州产业的升级转型。厦门则于2010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发展的第一批试点城市。但从全省总体发展情况看,福建省仍然处于低碳转型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关推动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激励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完善与补充。

2.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经验对福建的启示。低碳发展是各国或地区经济贸易产业转型面临的共同挑战,不少国家或地区通过积极饯行,已成为贸易低碳发展的先进区域。福建省的低碳转型起步较晚,低碳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落后,低碳发展的配套性政策措施也还在探索完善阶段。已有的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前行中的福建省外贸低碳化转型实践有着较为深刻的启示。

(1)积极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在低碳发展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构建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关国家的外贸低碳化发展实践经验已充分表明,有效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是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确完备的低碳经济政策规划可以指明低碳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实施步骤;强有力的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则有利于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有利于积极引导低碳经济的发展。

除了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及有关法律规定之外,福建省目前与低碳经济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比较缺乏,还停留在初步探索的阶段。因而,当前应结合国家提出的低碳发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立足于福建省情,加快制定与国家颁布的低碳发展有关法律相配套的、细化的法规和政策,以便更加有效地指导福建省经济外贸的低碳化发展。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基础上,具体做法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积极推进政府组织机构创新。可考虑设立省级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专门机构,以统一领导全省低碳经济贸易转型,及时协调并解决低碳转型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统筹兼顾促进低碳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构建产学研联盟,共同研究制定符合省情的低碳发展战略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二是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规制、监控及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省域低碳标准体系,严格限制或强制淘汰三高一低的行业或企业;建立健全行业或企业的碳排放信息监控体系,定期收集企业排放信息,并实施奖惩制度,依法对低碳转型发展较好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奖励或税收优惠,对碳排放超标的企业则给予相应处罚,或加重税负或提高信贷门槛,加大该类企业成本负担,以迫使其进行低碳调整户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的社会监管体系,积极倡导社会公众与新闻媒体的广泛参与,畅通信息反映渠道,让高排放、高污染企业接受社会的监督。

(2)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低碳技术对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受到了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普遍高度重视。国外外贸低碳化发展先进区域无一例外地通过政府高额的财政资金投入以及其他一些配套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研发。福建省作为一个尚处于低碳经济贸易发展起步阶段的省域,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还比较薄弱且缺乏实践实验。在此情况下,为了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使用,福建省应积极借鉴参考国外的有效举措,着力完善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扶持体系。

在低碳技术领域的投资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考虑到福建省低碳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部分财政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项目,以直接促进低碳技术发展;也可以直接给予企业一定数额的财政补贴及税费优惠,诱导企业积极主动地投资于低碳技术领域;在低碳技术发展的融资方面,应着力加强融资平台的建设。相对一般投资而言,低碳技术的投资风险要更大一些,也因此导致低碳技术项目在筹措或借贷资金时面临更大的困难。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福建省可以通过成立低碳技术创新专项基金,为低碳技术项目贷款提供担保或贷款贴息,向低碳技术企业注入参股资本金等方式,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其推广方面,则应积极推动并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利用该公共服务设施和平台,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主导与协调下,有效地整合省内现有的技术资源,集中省内产学研各方面的研发力量,以形成低碳技术研发与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区域外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低碳技术知识共享及低碳技术成果的推广和运用,进而有效地降低低碳技术创新成本与风险。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5

这个北京郊区普通的村庄因为艺术家们的聚集,变成了中国社会一个罕见的自发形成的当代艺术群落,并且为当地政府和农民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当资本和权力越来越深地介入,宋庄的艺术却变得不知所措起来。

“到处都在兴建美术馆,可有的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卖,甚至卖服装的都有,拿文化产业当幌子,搞房地产开发,这也是这个国家的问题。”说起今天的宋庄和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栗宪庭相当无奈。

生于1949年的栗宪庭在艺术界早已是大名鼎鼎,很多人都认为,没有栗宪庭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宋庄。但如今的老栗待在他的院子里,少有露面。他的院子在宋庄最核心的艺术区小堡村,院子周边的两公里范围内,同时有若干个工地正在开工。2008年至今,不到3年时间,小堡村各类艺术馆建设已经达到50多个,按照小堡村的规划,2015年美术馆要达到100家。

一个月前,宋庄第七届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借着“文化改革”的东风,这个早已声名远播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有了更远大的抱负。 在栗宪庭看来,“宋庄也许将来会成功,但那并不会是属于艺术的成功,只属于地产的辉煌。”

繁荣的“开发区”

宋庄还不成为今天宋庄的时候,只是北方众多农村中极其普通的一个。1990年代早期,最早聚集在圆明园画家村的自由艺术家们发现了这里。1993年冬天第一批画家入驻小堡村,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画家迁徙至此。2000年后,宋庄规模迅速扩大,逐渐形成了今天以小堡村为核心,包括徐辛庄、白庙、大兴庄、辛店等共22个自然村在内的约5000名艺术家以及产业人士聚集地,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

在长达10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宋庄以一种“乌托邦”的姿态影响了无数艺术家。不论这些艺术家是有钱的,没钱的;有车的,没车的;有房的,没房的;有名的还是没名的。当宋庄成为一种标志,一种图腾,进入宋庄就意味着站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前沿,意味着距离成功只有咫尺之遥。

有了这些名气,宋庄也开始引起政府的关照。5年前,宋庄成为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一向被视为麻烦的艺术家们成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香饽饽”。按照规划,在未来,宋庄将会被打造成一个拥有7个区域板块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让小堡村村委会办公室主任李学来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1997年,小堡村村支书崔大柏在通州区委302会议室,9个局长给他开会,让他写保证书,保证艺术家不闹事。10年以后,还是在那个办公室,九大局长开会,问崔大柏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艺术家能带来财富,这早在2005年时就得到了印证。当初小堡村正在筹建宋庄美术馆,投资2000万。后来栗宪庭建议,美术馆建完,让艺术家进园区。这个举措最后引来180多位艺术家2亿投资。如今,为了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宋庄相继成立了宋庄艺术促进会、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在政府的规划中,宋庄的商业前景更是诱人。如今,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通州新城三大城市经济功能区之一,担负着建设通州新城,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的重大任务,动辄投资数十亿的动漫、数码、影视等等项目纷纷在宋庄落地。“后现代主义的宋庄每年将会带出10亿左右的年产值。”宋庄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与这些诱人的财富规划相对照的是,今天的宋庄,极其高大醒目的石头门柱取代了当初艺术家们设计的有巨大“中国宋庄”字样的大铁门。 尘土飞扬的街道,大卡车、搅拌机来来往往,超市、小饭店、发廊随处可见,烤羊肉串小摊上的烟尘扑面而来,路边的大音箱里唱着:“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卓玛拉”……如果不是林立的工作室、画廊和路边待售的各类画作,这里和那些站在城市化的边缘,行将拆迁的普通北方农村没有两样。

针对宋庄鱼龙混杂的情形,栗宪庭以前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但现在他才发现:“水至浑也无鱼”。宋庄已经不是那个理想的宋庄了。“乌托邦艺术生活区的实验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变质了。”栗宪庭说。

潦倒的艺术家

与资本和产业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家们日益艰难的生活与创作。去年文化艺术节开幕,栗宪庭没有准备讲稿,他即兴上台讲话:“文化艺术节花费很多钱,最终又回归萧条。艺术家们的日常生活保障都没有办法解决,仅仅推出一些有名的画家没有意义。”

宋庄当初能吸引众多画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这里有便宜的房子和宽松的创作空间。艺术家们给宋庄带来巨大名望的同时也迎来了房价一轮快过一轮的飞涨。最早入驻宋庄时花5000元就能买一个院子的故事在今天听来如同一个神话。尤其是随着油画家李玉兰诉当地房屋案的发生,居住问题开始成为艺术家们的一大烦恼。

2009年以来,北京市平均房价上涨70%,与宋庄仅一河之隔的河北燕郊房价都飙升至上万元,房屋租赁价格随即水涨船高。 2010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马璐提交了《建议北京市解决艺术家工作空间问题,让北京成为全国艺术创作的中心》的提案,希望北京市政府提供廉租艺术工作室,提供政策和法律的保护,让不那么财大气粗、没那么商业化的艺术家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环境,不再被赶来赶去。

其实早期小堡村村委会也做了一些努力,他们听从栗宪庭的建议,把村里一个废旧的饲料厂改装成了女艺术家的聚居地,叫做“嫘苑”。每套房子100~170平方米,有厨房、卫生间、画室和卧室,租金每年每平方米80元起,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她们还嫌贵,”李学来说,“我就把房租提到100元了,后来也租给一些男艺术家。”如今位于潞苑北大街的嫘苑正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居住其间的艺术家们早已迁出。

为了留住艺术家们,小堡村村委会开始对村民租房价格进行行政干预,从3年前的租金上限1万元/年,到现在的260元/平方米,但这些措施同样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安徽画家李林和妻子赵利娟是在2007年以后入驻小堡村的。这两位80后的年青人,租了个小房子,打算在这里闯出一番天地。但现在,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只能选择最传统的方式:摆地摊。“我试过卖各种各样的东西,衣服啊,鞋子啊什么都卖过。”赵利娟说,如今4年过去,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她还在摆摊,这次是卖音乐碟片,附带卖围巾。“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不要摆地摊了!”

同样在2007年过来的画家刘海川今年已经38岁了。这位来自河北张家口的画家被摆地摊的朋友们戏称为“画疯”。赵利娟说,因为他从前摆摊卖画一直卖不掉,他一气之下就把画全部撕了,然后烧掉。并且发疯一样说以后再也不画画,然后就消失了。

“地摊派”是宋庄一个鲜明的特点。也有坚持不出来摆地摊的画家,来自湖北的闵昌伟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室,他2009年来的宋庄,电影放映员出身的他在家乡跟着老师学了10几年绘画,决心来北京闯荡一番。闵昌伟挺幸运,来宋庄没几天,就卖出了第一幅作品,是一张梅花图,1000元。

不过,像他这样幸运的还是少数,如今画并不好卖,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往年来这里大肆购画的很多台湾、欧洲客户越来越少,本地市场则更是惨淡,10几年的熏陶影响也没能培养起当地人买画的热情。有一个画家,画卖不出去,老婆又要离婚,最后就上吊自杀了。

满地狼藉的艺术

来自天南海北的艺术家们聚集在宋庄,他们的想法和境遇都惊人的相似。怀抱着“成功”的梦想,过着越发潦倒的生活。虽然对于大多数画家来说,宋庄到今天仍然不失为一个合适的栖息地,这里有众多的同类,更高的稳定系数和更宽松的创作环境。但是,“金融危机以后,艺术市场的泡沫破灭了,艺术家也开始明白,自己只不过是资本游戏的,艺术品也不过是资本链条中的一环。”宋庄艺术家藏红花说。

今天的宋庄已经不再是艺术的宋庄了,不管是画家、村民还是政府,都更相信资本的力量。艺术评论家夏彦国曾说,艺术家们从2007年、2008年不再相信老栗,之前很多人都是冲着“教父”去的,再往后,他们发现老栗也帮不了他们什么。艺术家开始相信资本,不相信乌托邦。资本改变了价值观。栗宪庭也意识到,他最初希望通过与政府在宋庄的基层组织的合作,努力建立一个良性艺术产业环境的实验最终无法完成。

“我现在很绝望,看到现状只能说一说,但我解决不了问题。”栗宪庭对于宋庄有着复杂的感情,如今他认为,艺术家们只要把宋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可以,“不要超出这个生活方式,不要多想。”他说,“不关心艺术创作,不关心艺术本身,心不在艺术上,必然不会成功。”艺术家们如是,宋庄亦如是。

但他的担心一点也阻挡不了文化产业化的大潮。一个又一个大项目落户宋庄,这里的土地飞速增值,远非艺术家们所带来的那点效益能比。与大多数艺术家窘迫的生活相比,村民们的腰包日益鼓起来。2010年,小堡村的年总产值达到4亿元,上缴国家利税4000万。这个总人口1367人,劳动力682人的自然村人均收入达到1.3万,但这也就比宋庄所在的通州区整体强一点。

过去的10多年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成为了最受各地方政府欢迎的发展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其他产业优势的地区而言,这简直就等同于“空手套白狼”。宋庄终于也没能免俗, 在栗宪庭看来,在创造艺术和创造财富之间,政府注重的往往是后者。在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的指导方针下,宋庄的衰落成为必然。

不过,宋庄离政府规划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美好蓝图也还差很长一段距离,并且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现在缺的是政策”,李学来说,798艺术区每年国家都有不少的投入,但宋庄文化创意聚集区却只能靠小堡村自己来投入。如今大量规划的园区建设因为通州区国土资源局迟迟不给审批而无法动工。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苏北地区;临沂;后发优势

[DOI]10.13939/ki.zgsc.2016.51.025

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超过江苏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连续 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有7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临沂和苏北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借鉴苏北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临沂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加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1 苏北地区跨越赶超的成功实践

1.1 苏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土地面积5.44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苏总面积的 53%,常住人口3023.97万人,约占江苏总人口的39.4%。长期以来,苏北经济发展远落后于苏南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苏北五市GDP 8920.37亿元,仅占江苏的21.5%。

1.2 苏北地区的发展优势

(1)明确的战略地位。2008年9月,国务院将苏北地区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经济腹地。2009年6月,在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将苏北地区打造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良好的区位优势。苏北地区连通南北,沟通东西,具有非常独特的区位优势。徐州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是沿海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交汇点。

(3)丰富的资源优势。苏北拥有江苏2/3的铁路和70%的海岸线,具有得天独厚的建港条件;沿海广袤的滩涂和盐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苏北集中了江苏50%以上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1.3 苏北地区实现跨越赶超的政策措施

(1)合力推进“四项转移”。江苏对苏北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接输血,保证发展所需资金,产业转移增强苏北自我发展能力,科技转移提高苏北造血功能,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十一五”期间苏北财政转移支付1637.4亿元;转移超过500万元的项目计10261个,总投资超过6293亿元;转移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731项;苏北劳务输出总量达520.67万人。

(2)南北共建园区。“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为苏北崛起提供了发展平台。苏南的资金、人才和经验和苏北的人力、土地等资源相融合,实现了南北错位发展。为了加速共建园区的发展,园区中新增增值税和所得税省、市、县留成部分,全部补贴给园区。对于限制园区发展的土地指标问题,进行有力的政策倾斜。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省级各类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有限保证园区所需。

(3)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一方面,差别体现在发展定位上。例如,徐州打造淮海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 连云港充分发挥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作用,争当沿海开发区的领头羊。另一方面,差别体现在重点发展领域上。苏北五市确定了各自发展的突破口,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各自的发展重点分别是重工业、沿海开发、港口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 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2.1 临沂资源、区位条件

(1)资源独特,潜力巨大。临沂市面积17191.2平方公里,人口1124万人,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目前临沂已发现矿产资源66种、探明储量的25种,占山东省探明储量的35%;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

(2)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临沂地处山东东南部,受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长三角等板块经济辐射带动。临沂是全省通高速公路里程最长、所有县区通高速公路的地市。临沂机场作为航空口岸获准临时开放、至韩国国际航班开通运行。

2.2 临沂跨越赶超的发展支撑

(1)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临沂已经形成各类产业集群达44个,其中,板材产业集群、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复合肥产业集群、陶瓷产业集群、五金产业集群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2)商贸物流特色鲜明。临沂的商贸物流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地摊式农贸”、“大棚底商贸”、“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城”四代市场,现有各类专业商品市场109处,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打造出“物流天下、中国临沂”的品牌。

(3)民营经济充满活力。由于历史原因,国有经济在临沂整体经济体量中比重低。临沂人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发展致富道路,形成了 100万人闯市场、100 万人深加工、100 万人创业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民营经济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引擎。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九成以上;民营经济占临沂经济总量的八成以上。

2.3 上对临沂经济发展的定位

2011年国务院批复沂蒙革命老区享受中部地区优惠政策,2013年批准临沂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2014年批准临沂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先后将临沂列入“三个中心区域”和“一处重要一极”,把临沂作为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推动临沂跨越赶超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借助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1961年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后发地区之所以能实现赶超,是基于以下逻辑:一是在先发地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从而选择更优的发展路径;二是后发地区更容易引进先发地区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三是绕过先发地区走过的弯路,避开发展陷阱;四是后发地区有“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从而形成发展的社会压力。苏北地区的崛起进一步验证了后发优势理论的合理性。临沂具备了后发优势实现的诸多逻辑条件,确定以下着力点:一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从而形成符合临沂实际的发展道路;二是通过产业转移等途径大力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三是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临沂发展,避免走弯路;四是将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凝聚成发展动力,助推临沂跨越发展。

3.2 明确定位,统筹规划

(1)明晰临沂战略定位。一是积极争取临沂列入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国际商贸名城。二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设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三是按照“以河为轴、北扩东进、一河六片、组团发展”的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2)编制临沂发展规划。临沂下辖3个区9个县3个开发区,缺乏统一协调的发展规划,目前突出表现为各县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问题严重。苏北五市特色鲜明、统筹协调的发展规划在苏北地区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县区的功能定位,在做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实现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3.3 加大政策帮扶力度

临沂作为革命老区,一方面享受中部地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又享有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政策、国家生态县政策等多重政策。如何将这些国家政策对接落实到位,是一个现实问题。此外,临沂作为山东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快速崛起,离不开省级政策的扶持,在战略规划及实施细则方面,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项目转移、科技项目转移以及劳动力就业转移等方面加大对临沂倾斜的力度,并保证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临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