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1
上述双滞后问题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并且也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1消费市场损失由于城市化速度之后与工业化速度,使得我国很多潜在的消费需求都没有被体现出来,导致消费市场受到很大损失。例如很多通过工商建筑业的发展成为富裕者的农村人员,其当前已经属于城市群体的一份子,但其在进行消费时的消费思想仍然是停留在农民的消费观念中,这就极大的削弱了社会的购买力,使得消费市场难以扩大。
1.2农民收入损失近年来国家虽然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各种补贴,但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是以外出打工为主,来自农业的收入比重反而呈下降趋势。
1.3就业岗位损失目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但是相对于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岗位而涌入城市的速度来讲,这些岗位还远远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而农村生产的劳动力却不能满足生产需求,这就造成了就业岗位的不对称与损失。
1.4农业效率损失我国农业是超小规模的生产方式,仅相当于日本的40%。如此之小的经营规模,农业商品率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对外无法参与国际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对内是生产要素的浪费。
1.5资源环境损失中国的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重要特征:走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由此造成的资源和环境损失有:资源使用的不经济,大量农民居住农村,住宅生活用地不经济,农村工业由于生产分散,废水、废气等处理成本高,直接排出对环境造成危害大。
1.6社会发展损失工业化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同时也是社会人口结构的转型过程。二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协调、不稳定甚至是社会动乱。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不协调几乎都可以从这两个滞后中找到根源。
2.加快土地流转与集中的对策
2.1推进农地流转的原则和思路
2.1.1政府买单即要通过政府支持、赎买的方式,对放弃农地经营权者加以补偿,而不能让农地耕种者支付额外费用。
2.1.2坚持自愿主要应通过利益诱导机制使一些农民自动地让出农地经营权;另一部分农民对土地愿意转入并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无论是哪个方面在农地转让过程中原有的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有所增长。
2.1.3同步推进即在土地流转中不仅要扩大农业经营的规模,而且在土地集中的同时进行土地整治;此外,还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此,土地流转、集中的过程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
2.1.4升值归公取消农地转让费后农业经营者有利,可能要求承包者很多,需要采取拍卖方式决定承包者,由此带来收入。土地的这种收入应归农村社区集体兴办公益事业。当然对那些仍留在农业农村中的土地放弃者,又未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经营者也允许其以农民入股。
2.1.5先后有序农地转让首先要让集体内居民能优先取得承包权,然后才是集体外部的人员承包。
2.1.6适度压力市场经济推动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需要有动力也要有压力。土地让出者利益不仅不能受到损失而且要增加,同时对那些长期不耕种者而等待农地非农化使用的升值者也可暂时收回。
2.1.7全面开放对于公司、龙头企业等进入农业承包经营限制性规定要取消。只要他们承包农地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就应加以鼓励和支持。
2.2推进土地流转和集中的措施
2.2.1大力推行以社会保障权换土地使用权在目前农村(民)社会保障尚不健全甚至尚未建立起来的地方,这种方式有利于农民相关权益的获得,在量上也是合算的。当然,对于那些实行农村基本社会保障的地方,则不能以不变土地就不给社会保障。在这些地方要对让出土地者给予市民或高于农村社会保障的标准支付;或者采取以工补农方式,让农民获得土地的分红收入等均可以。
2.2.2提倡允许农民以宅基地换城市廉价房农民只有在城市定居,有了住房才能永远留在城市,也才能与农地彻底分离。而另一方面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将会腾出更大面积的土地,为城市化做出贡献,理应获得补偿。
2.2.3允许基层在不损害农民利益的前提做田块之间的适当调整这既是一项原则,又是一个具体的措施,但不得以此为借口侵犯在农地上继续耕种者的利益。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节能减排 发展方式转型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逐步过渡到后工业时代,对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中国作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更加要承担节能减排的义务,但又要同时保障我国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和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最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发展方式。相关政府部门承诺,在2020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同当前相比将大大下降。针对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有以下可能途径。
一、调整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利用的效率
众多发展中国家目前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依靠矿产资源发展的国家和城市都逐渐暴露出后进发展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矿产资源的使用,例如石油,煤炭等,造成了全球性气候变暖等灾害性天气。因此,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们必须寻找不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替代品,改变当前经济依赖矿产资源的经济结构,寻找一条,低消耗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是煤炭能源使用大国
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首先要降低我国传统工业发展中的煤炭使用量,提高煤炭使用效率,加强碳的排放控制。但是,从高碳经济转换到低碳经济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依然对煤炭有很大的依赖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加强煤炭使用效率和煤炭净化技术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二)加强对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改善城市能源结构
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创造出最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加大对能源技术开发的投入和研究,这不仅能够保障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另外,我国的生物燃料利用有限,应当尽量开发能够持续生产的生物能源,例如乙醇燃料,沼气等。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也是能够有效改善能源结构的新能源。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相对于发国家而言,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发展
低碳技术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低碳技术的主要是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或减少对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达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低碳技术是提升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我国近年来已经意识到低碳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从能源技术的使用上,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在经济发展领域的应用远远超过我国。尽管,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低碳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要想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更要注重实际应用。
三、调整传统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低碳生产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需要和低碳技术之间的关系。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我们的传统工业尽管在逐步走向衰退,但是目前仍处于传统工业经济增长阶段,所以如果立刻全部走低碳经济的道路,这对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会极大地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需要逐步推进的。逐步的调整传统产业的经济结构,对于相关的低碳产业给予扶持政策。
(一)调节好相关产业结构
工业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一定阶段时间内产业结构是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不要因为刻意的追求低碳,而一味的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只有当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三产业才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低碳经济主要的目标四尽量减少高碳成分,降低碳排放。
(二)要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
随着国外低碳经济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会通过“碳交易”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未来数年,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石化产业、建材产业、造纸产业、印染产业等高碳产业都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高碳产业准入的市场门槛,积极发展低碳产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总之,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气候环境合作的要求。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丁丁,周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28(3): 9-12.
[2]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33-35.
[3]章轲.低碳城市化,中国式探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9-9-2(5).
[4]金涌,王垚,胡山鹰,朱兵.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 2008,(9): 5-7.
[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4): 22-26.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区域低碳经济 发展 政策建议
随着当前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资源有更大的需求,为满足人们的需求,盲目的开采,无节度的利用资源,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的环境问题,如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出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针对当前这一恶劣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低碳经济”的概述
低碳经济最早由英国政府率先提出,是指在新技术以及政策的扶持下,开展一场能源革命,该种经济模式提出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出,抑制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低碳含量、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和高效益、高效率、高效能以及自然、人类以及环境之间共同和谐发展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该种经济模式的提出是在气候变暖这一大环境下,主张减少人们排放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环境,减少气候灾害的出现。相对高碳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响应国际社会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并与当前我国实际相结合,分析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提出能源节能措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实施节能可有效保证能源资源总量供应安全、使用安全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可有效提高竞争力以及保护环境。一些专家预测,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有望将能源的消费量减少高于15%。因此,中国未来节能工作的重点在于改进建筑、交通、工业等三大部门的能效。
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型低碳能源。虽然新型能源不断出现,但我们所广泛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我国能源生产以及消费的主导地位。从保护环境以及优化能源结构角度分析,发展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可有效保证使用能源的多样性,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减少能源排放。但需注意的是,能源结构受到经济成本、技术状况以及资源影响约束,若能源需求量仍大幅增长,调整的机构仍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政府提供的政策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调整能源结构时,应与能源的总体消费量保持一致。
调整产业机构、对高碳产业采取限制措施,倡导实施低碳产业。我国存在产业机构不合理的情况,第一、二产业比重较高,第三产业比重较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调整当前我国的产业机构,对于控制碳排放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第二产业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以及工业制造业呈现高速发展趋势,且在一定时期内仍将表现为继续高速发展,这是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的。因此,针对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特点,倡导实施产业低碳化,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加强创新能力。低碳经济中强调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发展产业,减少能源的消耗。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需加强国际间合作,借助发达国家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将其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中,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因一些利益关系,低碳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推进较慢。有必要借助国际间的协议,推动当前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技术转让,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共同发展的和谐局面,有利于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应用。
结合我国具体地区实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以我国中部地区为例,中部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区,中部贯通东西,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过渡作用,能源消费总量仅次于东部地区。在我国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之后,借助创新技术,中部地区开始将新能源汽车、输变电以及节电设备等新兴能源应用到实际中,成效显著,中部地区的能耗指标相较于未实施时,显著下降,且以此为契机,中部地区实施中部崛起,发展中部经济。
三、总结
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全球变暖,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是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体系构建措施,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政策,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经济、金融以及法律等政策手段,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低碳政策体系化,构建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战略性、全方位以及多层次相结合给予患者实施政策制度体系,发挥政策体系之间相互协同作用,有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为更好发展低碳经济,应与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沟通,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实施低碳经济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做到自我创新发展,推进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2]刘成玉,杨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1).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建筑业 低碳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56-02
一、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我国建筑业改革开放后,经过“六五”至“十一五”30年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产值得到了惊人的增长。与1980年相比,在“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及“十一五”后期,建筑业总产值分别是1980年的2.35倍、20.19倍、43.56倍、120.42倍,264.4倍。2009年,建筑业总产值达75864亿元。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88年以来,除了在治理整顿时期和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5.5%左右,大部分省市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8%,部分地区超过了10%。建筑业在相当多地区成为本地财政的支柱性财源,税收贡献突出。2009年,由于4万亿元投资对建筑业的初次拉动作用最大,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7%,创历史新高。建筑业与国民经济基本保持同步增长,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建筑业的高投入与低增值性
建筑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 其生产也需要其他部门投入大量的资源。从直接消耗系数来看,建筑业在生产中投入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产品最多;其次,是投入金属产品制造业产品;第三,是对劳动者的需要。这三者是建筑业的主要直接消耗资源,这三个部门产品的投入量约占到中间投入总量的50%。
建筑业与国民经济系统中众多的部门相关联。建筑业为全社会各个物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消耗钢材、木材、水泥、玻璃、五金等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30000多种规格的产品,联系着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对比建筑业与其他行业部门的投入率和增加值率,能够反映建筑业的增值能力水平。根据近年来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投入产出数据,增加值率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2002年为0.639385,2005年为0.6153393。其次,是农业,同期分别为0.581917和0.5864551。相比之下,增加值率最低的是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同期仅为0.173766和0.826234。
建筑业属于增加值率较低的行业,同期仅为0.234396和0.2556999,而中间投入率则高达0.765604和0.7443001,是典型的高投入、低效益的行业。由于当前建筑业的增值能力不强,未来的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如何提高本行业盈利能力将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建筑业的发展是非常有限的。
三、建筑业能耗规模
1.建筑业新建规模及能耗。建筑业作为能源消耗的主要行业之一,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排放的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以住宅为例,“十一五”以来,我国年均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4226万立米,年均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02419万立米。据初步测算,我国住宅使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27%;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来看,建筑能耗占了全球总能耗的50%以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还有上升的趋势。
2.行业能耗预测。本文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施工房屋面积、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例、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新建住宅面积、水电风电核电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共8个初始指标。
结合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理论对与建筑能耗有关的指标进行分析处理,根据BP神经网络原理,建立了新的建筑能耗预测模型。
选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并计算因子得分,建立公因子F为因变量、原始变量X为自变量的因子得分模型:
Fj=βj1X1+βj2X2+…βjpXp j=1,2…,m
最终得到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本文将1980~2007年的建筑能耗及其影响因素指标共28组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其中选取1989年,1998年及2007年的三年的数据作为模型的测试样本,其余25组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采用Levenberg-Marquadt反传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其中目标误差goal=1e-010;最大循环次数epochs=1000;学习速率LP.lr=0.1;显示间隔次数=25。为得到输出结果,通过Y=Sim(net,p_test)进行仿真,网络输出结果为:T-test=(0.1704 0.3936 0.8429),建筑能耗的实际结果为:Y=(0.2256 0.3263 1.0000),可以看出最大的误差仅为0.1571,在合理的范围内。
利用该模型,对2009年统计年鉴中缺失的2008建筑能耗数据进行预测。根据各指标数据预测得到2008建筑能耗约为45571万吨标煤,参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排放因子,按一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排放CO2量为2.66吨,排放NOx量为10.50kg,可知2008年预计由于建筑能耗而产生的CO2量为121218.86万吨,NOx排放量为478.49万吨。按照我国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规模,预计“十二五”建筑业的行业能耗将达到年均61101.47万吨标煤。
四、“十二五”建筑业低碳经济的规模效益预测
在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对低碳经济挑战”是“十二五”时期建筑业发展基本战略之一。随着社会各界对建设项目建造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外部约束加大,产业素质提高成为今后行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满足社会发展和民生工程需求的前提下,建筑业必须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及材料。对此,建筑业企业必须制定建筑低碳经济应对战略,在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的指引下,尽早全面贯彻落实建筑节能政策,并引导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形成。
在此环境下,根据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要求,“十二五”期间,依据改革开放30年的建筑业统计数字预测,年均新建城镇住宅规模将达到年均8.8亿平方米,可带来年均节能效益:节约标准煤39715.96万吨,减少CO2排放量105644.4万吨。
五、结束语
建筑业虽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建筑业的高能耗致使整个行业的增值能力很低,我们应当看到建筑业向低碳转型后的巨大经济效益及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在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要求下,建筑业必须拿出切实可性的对策,以利于其未来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春园,张森森,徐旭忠.推广建筑节能的经济大账,2006
2.康艳兵.强化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建议.能源政策研究,2006(4)
3.林涛,谢立辉,刘小平.建筑节能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及应对措施.建筑经济,2005(7)
4.李志辉,罗平.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葛哲学,孙志强.神经网络理论与MATLAB R2007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5
这个北京郊区普通的村庄因为艺术家们的聚集,变成了中国社会一个罕见的自发形成的当代艺术群落,并且为当地政府和农民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当资本和权力越来越深地介入,宋庄的艺术却变得不知所措起来。
“到处都在兴建美术馆,可有的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卖,甚至卖服装的都有,拿文化产业当幌子,搞房地产开发,这也是这个国家的问题。”说起今天的宋庄和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栗宪庭相当无奈。
生于1949年的栗宪庭在艺术界早已是大名鼎鼎,很多人都认为,没有栗宪庭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宋庄。但如今的老栗待在他的院子里,少有露面。他的院子在宋庄最核心的艺术区小堡村,院子周边的两公里范围内,同时有若干个工地正在开工。2008年至今,不到3年时间,小堡村各类艺术馆建设已经达到50多个,按照小堡村的规划,2015年美术馆要达到100家。
一个月前,宋庄第七届文化艺术节盛大开幕,借着“文化改革”的东风,这个早已声名远播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有了更远大的抱负。 在栗宪庭看来,“宋庄也许将来会成功,但那并不会是属于艺术的成功,只属于地产的辉煌。”
繁荣的“开发区”
宋庄还不成为今天宋庄的时候,只是北方众多农村中极其普通的一个。1990年代早期,最早聚集在圆明园画家村的自由艺术家们发现了这里。1993年冬天第一批画家入驻小堡村,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画家迁徙至此。2000年后,宋庄规模迅速扩大,逐渐形成了今天以小堡村为核心,包括徐辛庄、白庙、大兴庄、辛店等共22个自然村在内的约5000名艺术家以及产业人士聚集地,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
在长达10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宋庄以一种“乌托邦”的姿态影响了无数艺术家。不论这些艺术家是有钱的,没钱的;有车的,没车的;有房的,没房的;有名的还是没名的。当宋庄成为一种标志,一种图腾,进入宋庄就意味着站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前沿,意味着距离成功只有咫尺之遥。
有了这些名气,宋庄也开始引起政府的关照。5年前,宋庄成为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一向被视为麻烦的艺术家们成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香饽饽”。按照规划,在未来,宋庄将会被打造成一个拥有7个区域板块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让小堡村村委会办公室主任李学来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1997年,小堡村村支书崔大柏在通州区委302会议室,9个局长给他开会,让他写保证书,保证艺术家不闹事。10年以后,还是在那个办公室,九大局长开会,问崔大柏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
艺术家能带来财富,这早在2005年时就得到了印证。当初小堡村正在筹建宋庄美术馆,投资2000万。后来栗宪庭建议,美术馆建完,让艺术家进园区。这个举措最后引来180多位艺术家2亿投资。如今,为了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宋庄相继成立了宋庄艺术促进会、宋庄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
在政府的规划中,宋庄的商业前景更是诱人。如今,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通州新城三大城市经济功能区之一,担负着建设通州新城,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的重大任务,动辄投资数十亿的动漫、数码、影视等等项目纷纷在宋庄落地。“后现代主义的宋庄每年将会带出10亿左右的年产值。”宋庄镇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与这些诱人的财富规划相对照的是,今天的宋庄,极其高大醒目的石头门柱取代了当初艺术家们设计的有巨大“中国宋庄”字样的大铁门。 尘土飞扬的街道,大卡车、搅拌机来来往往,超市、小饭店、发廊随处可见,烤羊肉串小摊上的烟尘扑面而来,路边的大音箱里唱着:“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卓玛拉”……如果不是林立的工作室、画廊和路边待售的各类画作,这里和那些站在城市化的边缘,行将拆迁的普通北方农村没有两样。
针对宋庄鱼龙混杂的情形,栗宪庭以前常说,水至清则无鱼。但现在他才发现:“水至浑也无鱼”。宋庄已经不是那个理想的宋庄了。“乌托邦艺术生活区的实验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变质了。”栗宪庭说。
潦倒的艺术家
与资本和产业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艺术家们日益艰难的生活与创作。去年文化艺术节开幕,栗宪庭没有准备讲稿,他即兴上台讲话:“文化艺术节花费很多钱,最终又回归萧条。艺术家们的日常生活保障都没有办法解决,仅仅推出一些有名的画家没有意义。”
宋庄当初能吸引众多画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这里有便宜的房子和宽松的创作空间。艺术家们给宋庄带来巨大名望的同时也迎来了房价一轮快过一轮的飞涨。最早入驻宋庄时花5000元就能买一个院子的故事在今天听来如同一个神话。尤其是随着油画家李玉兰诉当地房屋案的发生,居住问题开始成为艺术家们的一大烦恼。
2009年以来,北京市平均房价上涨70%,与宋庄仅一河之隔的河北燕郊房价都飙升至上万元,房屋租赁价格随即水涨船高。 2010年北京市“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马璐提交了《建议北京市解决艺术家工作空间问题,让北京成为全国艺术创作的中心》的提案,希望北京市政府提供廉租艺术工作室,提供政策和法律的保护,让不那么财大气粗、没那么商业化的艺术家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环境,不再被赶来赶去。
其实早期小堡村村委会也做了一些努力,他们听从栗宪庭的建议,把村里一个废旧的饲料厂改装成了女艺术家的聚居地,叫做“嫘苑”。每套房子100~170平方米,有厨房、卫生间、画室和卧室,租金每年每平方米80元起,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她们还嫌贵,”李学来说,“我就把房租提到100元了,后来也租给一些男艺术家。”如今位于潞苑北大街的嫘苑正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居住其间的艺术家们早已迁出。
为了留住艺术家们,小堡村村委会开始对村民租房价格进行行政干预,从3年前的租金上限1万元/年,到现在的260元/平方米,但这些措施同样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安徽画家李林和妻子赵利娟是在2007年以后入驻小堡村的。这两位80后的年青人,租了个小房子,打算在这里闯出一番天地。但现在,为了维持生活,他们只能选择最传统的方式:摆地摊。“我试过卖各种各样的东西,衣服啊,鞋子啊什么都卖过。”赵利娟说,如今4年过去,他们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她还在摆摊,这次是卖音乐碟片,附带卖围巾。“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不要摆地摊了!”
同样在2007年过来的画家刘海川今年已经38岁了。这位来自河北张家口的画家被摆地摊的朋友们戏称为“画疯”。赵利娟说,因为他从前摆摊卖画一直卖不掉,他一气之下就把画全部撕了,然后烧掉。并且发疯一样说以后再也不画画,然后就消失了。
“地摊派”是宋庄一个鲜明的特点。也有坚持不出来摆地摊的画家,来自湖北的闵昌伟有一个小小的工作室,他2009年来的宋庄,电影放映员出身的他在家乡跟着老师学了10几年绘画,决心来北京闯荡一番。闵昌伟挺幸运,来宋庄没几天,就卖出了第一幅作品,是一张梅花图,1000元。
不过,像他这样幸运的还是少数,如今画并不好卖,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往年来这里大肆购画的很多台湾、欧洲客户越来越少,本地市场则更是惨淡,10几年的熏陶影响也没能培养起当地人买画的热情。有一个画家,画卖不出去,老婆又要离婚,最后就上吊自杀了。
满地狼藉的艺术
来自天南海北的艺术家们聚集在宋庄,他们的想法和境遇都惊人的相似。怀抱着“成功”的梦想,过着越发潦倒的生活。虽然对于大多数画家来说,宋庄到今天仍然不失为一个合适的栖息地,这里有众多的同类,更高的稳定系数和更宽松的创作环境。但是,“金融危机以后,艺术市场的泡沫破灭了,艺术家也开始明白,自己只不过是资本游戏的,艺术品也不过是资本链条中的一环。”宋庄艺术家藏红花说。
今天的宋庄已经不再是艺术的宋庄了,不管是画家、村民还是政府,都更相信资本的力量。艺术评论家夏彦国曾说,艺术家们从2007年、2008年不再相信老栗,之前很多人都是冲着“教父”去的,再往后,他们发现老栗也帮不了他们什么。艺术家开始相信资本,不相信乌托邦。资本改变了价值观。栗宪庭也意识到,他最初希望通过与政府在宋庄的基层组织的合作,努力建立一个良性艺术产业环境的实验最终无法完成。
“我现在很绝望,看到现状只能说一说,但我解决不了问题。”栗宪庭对于宋庄有着复杂的感情,如今他认为,艺术家们只要把宋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可以,“不要超出这个生活方式,不要多想。”他说,“不关心艺术创作,不关心艺术本身,心不在艺术上,必然不会成功。”艺术家们如是,宋庄亦如是。
但他的担心一点也阻挡不了文化产业化的大潮。一个又一个大项目落户宋庄,这里的土地飞速增值,远非艺术家们所带来的那点效益能比。与大多数艺术家窘迫的生活相比,村民们的腰包日益鼓起来。2010年,小堡村的年总产值达到4亿元,上缴国家利税4000万。这个总人口1367人,劳动力682人的自然村人均收入达到1.3万,但这也就比宋庄所在的通州区整体强一点。
过去的10多年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成为了最受各地方政府欢迎的发展方式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任何其他产业优势的地区而言,这简直就等同于“空手套白狼”。宋庄终于也没能免俗, 在栗宪庭看来,在创造艺术和创造财富之间,政府注重的往往是后者。在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的指导方针下,宋庄的衰落成为必然。
不过,宋庄离政府规划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美好蓝图也还差很长一段距离,并且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现在缺的是政策”,李学来说,798艺术区每年国家都有不少的投入,但宋庄文化创意聚集区却只能靠小堡村自己来投入。如今大量规划的园区建设因为通州区国土资源局迟迟不给审批而无法动工。
地摊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苏北地区;临沂;后发优势
[DOI]10.13939/ki.zgsc.2016.51.025
近年来,苏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超过江苏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连续 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5年有7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临沂和苏北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较高的相似性,借鉴苏北地区的成功经验,对于临沂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加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1 苏北地区跨越赶超的成功实践
1.1 苏北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土地面积5.44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苏总面积的 53%,常住人口3023.97万人,约占江苏总人口的39.4%。长期以来,苏北经济发展远落后于苏南地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苏北五市GDP 8920.37亿元,仅占江苏的21.5%。
1.2 苏北地区的发展优势
(1)明确的战略地位。2008年9月,国务院将苏北地区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经济腹地。2009年6月,在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提出将苏北地区打造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良好的区位优势。苏北地区连通南北,沟通东西,具有非常独特的区位优势。徐州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是沿海产业带和沿东陇海线交汇点。
(3)丰富的资源优势。苏北拥有江苏2/3的铁路和70%的海岸线,具有得天独厚的建港条件;沿海广袤的滩涂和盐田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苏北集中了江苏50%以上的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生物资源种类多、储量大。
1.3 苏北地区实现跨越赶超的政策措施
(1)合力推进“四项转移”。江苏对苏北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直接输血,保证发展所需资金,产业转移增强苏北自我发展能力,科技转移提高苏北造血功能,劳动力转移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十一五”期间苏北财政转移支付1637.4亿元;转移超过500万元的项目计10261个,总投资超过6293亿元;转移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731项;苏北劳务输出总量达520.67万人。
(2)南北共建园区。“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为苏北崛起提供了发展平台。苏南的资金、人才和经验和苏北的人力、土地等资源相融合,实现了南北错位发展。为了加速共建园区的发展,园区中新增增值税和所得税省、市、县留成部分,全部补贴给园区。对于限制园区发展的土地指标问题,进行有力的政策倾斜。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省级各类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资金有限保证园区所需。
(3)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一方面,差别体现在发展定位上。例如,徐州打造淮海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 连云港充分发挥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作用,争当沿海开发区的领头羊。另一方面,差别体现在重点发展领域上。苏北五市确定了各自发展的突破口,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各自的发展重点分别是重工业、沿海开发、港口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 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2.1 临沂资源、区位条件
(1)资源独特,潜力巨大。临沂市面积17191.2平方公里,人口1124万人,是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目前临沂已发现矿产资源66种、探明储量的25种,占山东省探明储量的35%;农产品资源丰富,“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品牌享誉全国。
(2)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临沂地处山东东南部,受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长三角等板块经济辐射带动。临沂是全省通高速公路里程最长、所有县区通高速公路的地市。临沂机场作为航空口岸获准临时开放、至韩国国际航班开通运行。
2.2 临沂跨越赶超的发展支撑
(1)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临沂已经形成各类产业集群达44个,其中,板材产业集群、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食品产业集群、复合肥产业集群、陶瓷产业集群、五金产业集群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2)商贸物流特色鲜明。临沂的商贸物流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地摊式农贸”、“大棚底商贸”、“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物流城”四代市场,现有各类专业商品市场109处,形成了“南有义乌、北有临沂”的格局,打造出“物流天下、中国临沂”的品牌。
(3)民营经济充满活力。由于历史原因,国有经济在临沂整体经济体量中比重低。临沂人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发展致富道路,形成了 100万人闯市场、100 万人深加工、100 万人创业致富奔小康的良好局面。民营经济成为临沂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引擎。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占九成以上;民营经济占临沂经济总量的八成以上。
2.3 上对临沂经济发展的定位
2011年国务院批复沂蒙革命老区享受中部地区优惠政策,2013年批准临沂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2014年批准临沂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委、省政府先后将临沂列入“三个中心区域”和“一处重要一极”,把临沂作为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推动临沂跨越赶超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借助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1961年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后发地区之所以能实现赶超,是基于以下逻辑:一是在先发地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正,从而选择更优的发展路径;二是后发地区更容易引进先发地区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三是绕过先发地区走过的弯路,避开发展陷阱;四是后发地区有“落后就要挨打”的焦虑,从而形成发展的社会压力。苏北地区的崛起进一步验证了后发优势理论的合理性。临沂具备了后发优势实现的诸多逻辑条件,确定以下着力点:一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从而形成符合临沂实际的发展道路;二是通过产业转移等途径大力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和设备;三是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临沂发展,避免走弯路;四是将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凝聚成发展动力,助推临沂跨越发展。
3.2 明确定位,统筹规划
(1)明晰临沂战略定位。一是积极争取临沂列入国家级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国际商贸名城。二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设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三是按照“以河为轴、北扩东进、一河六片、组团发展”的发展战略,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2)编制临沂发展规划。临沂下辖3个区9个县3个开发区,缺乏统一协调的发展规划,目前突出表现为各县区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问题严重。苏北五市特色鲜明、统筹协调的发展规划在苏北地区崛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县区的功能定位,在做强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同时,实现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3.3 加大政策帮扶力度
临沂作为革命老区,一方面享受中部地区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又享有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政策、国家生态县政策等多重政策。如何将这些国家政策对接落实到位,是一个现实问题。此外,临沂作为山东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快速崛起,离不开省级政策的扶持,在战略规划及实施细则方面,在财政转移支付、产业项目转移、科技项目转移以及劳动力就业转移等方面加大对临沂倾斜的力度,并保证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临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