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范文1

关键词:高等院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建议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制度最早始于1997年,最近一次,教育部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2011]2号)。通知中规定了以下内容:一,高校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的首要职责是进行预算的执行,以及统计其它财政收支的数据,并确保它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负责管理高校内部的投资情况以及统筹高校的财务状况;三,对重要的经济项目具有决策权,可以编订高校内部的财务制度以及监督其执行状况;对下级单位具有监督权和裁决权。此外,责任人必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始终与国家政策衔接,遵守国家有关的经济法规,执行好上级的指示;并处置重大的经济决策事项以及做好与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活动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牢牢树立法律意识,杜绝金钱腐败、权力腐败。

二、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所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制度存在众多缺陷

尽管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已经在我国推行了十多年了,但是,在实际中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说在一些比较重要的部门,或者在重大项目资金使用方面,重大财产处置方面,没有真正的将责任落实的执行者的身上,而且对学校内部所谓的经济责任人的监督不够全面,只停留在制度的层面,没有落实好执行情况,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国内各大高校。

(二)高校难以制定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由于高校的职能部门比较繁琐,不仅涉及到各个学院、食堂、医院、图书馆、后勤集团、科研所等,还涉及到社团、商户、游泳馆等,其组成部分比较冗杂。既有事业单位的成分在里面,也有私人商户和公司企业参杂其中,有公益性质的成分在里面,也有盈利性质的成分在里面。由于最近几年高校内部经济制度的改革,导致许多高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都不尽相同,校内经济更加的多元化,也更加难以管理。

(三)高校现有的财务制度无法满足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我国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与高校有关的财务制度,十多年过去了,管理财务的方式依然没有多大的变革,虽然有一些小小的改进,但整体内容都还是照搬原来的制度,无论是财务报表还是财务审计,早已无法适应新时期高校的财务要求。所以,高校现有的财务制度首先是不能够满足现在的财务核算要求,其次是如果责任人卸任,在交接的过程中会出现财务结算的问题,这主要涉及到拖欠账款,贷款,导致接任人无法处理好问题。再就是,资产折旧不及时,容易导致重复折旧,或者被动折旧。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缺乏有效的管控环节

一般而言,高校的审计人员均是学财务出身,有些人名为“财务管理”出身,实际上却并不通管理之道。因为这些人员往往会从专业知识的角度出发,主要注意力会聚焦在财务统计上,而忽视了管理能力的提升,从而不利于财务工作的开展。因为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关注财务使用的过程就是财务管控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

三、提升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水平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摸清审计评价的对象和内容

要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首先要弄清楚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然后后续任务才得以开展。要弄清楚审计对象,细化到高校的各个部门中去,弄清楚不同的部门所使用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将经济责任审计完完全全落实到个人,谁负责,谁签字,出了差错该怎么办?谁来制定决策,怎样执行,怎样审核项目等,这都要与责任人进行挂钩,以确保责任制度的顺利执行。

(二)拓宽审计渠道和具体的经济行为,更新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当前,高校的经济活动主要停留在结果层面,而过程往往被忽略,资金使用的动向,资金使用又没有真正的落实,虚假报账等时有发生。比如项目招标,预算和实际会有出入,但是实际上仅凭发票就能报账等,严重影响了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再就是,由于现有的经济责任制度依然沿用的是97年的财务制度,但2011年出了新规,所以高校应当立足新规,引入更加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制度,以提高高校财务的高效性、透明性。

(三)按照高校现有的行政结构,探索全新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体系

由于我国的高校具有普遍的特殊性,若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且适用的体系,必须依托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量身定做适合当前高校管理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日常考核、廉洁奉公、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依法行政这五个方面入手,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高校情况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学校领导在做出有关经济责任的重大决策之前,必须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以及制定科学的方案,切不可,造成经济决策失误,拖累经济责任人。

作者:张新妍 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亚荣,冯民柱.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几个难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科学,2011.

[2]程海艳.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范文2

一、继续完善内审工作机制

继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完善教育审计制度,加强教育内审工作的意见》精神,推进教育审计制度建设,坚持“三年一审”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内控管理,提高审计效能。

二、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精神,以促进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目标,促进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深入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审计问题的整改和审计结果的运用,逐步推动问责机制的完善,促进依法行政和反腐倡廉建设。根据市教育局法人责任审计“三年一审”的规定,根据区审计局、教育局的委托,今年将对8名校长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及3所学校任中审计。

三、继续做好预算执行审计和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

以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维护财政资金安全为目标,加强对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监督,密切跟踪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持续关注财政资金的存量和增量,推动财政资金合理配置,促进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执行性。要关注财政资金投入与项目进展、事业发展和政策目标实现效果,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在审计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规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市本级安排的财政专项资金和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使用的及时性和效益性,促进预算单位依法理财,科学分配资金,控制支出,勤俭办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注意检查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三十一条规定”等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重点是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考察费开支,促进节约型校园(机关)建设。

四、加强基本建设和修缮工程审计

严格执行基本建设工程决算报批制度,决算必审制度。进一步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基建项目投资效益。局属单位基本建设工程和修缮工程决算由局基建科及计财科负责。

五、继续搞好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

加强制度建设,部门内部控制,规范各类财务行为,防范经济管理风险,防止出现违反“收支两条线”政策和私设“小金库”等违法违纪行为。

六、加强审计机构队伍建设

继续组织审计人员参加岗位资格培训和后续教育,聘用内部兼职审计员,开展内部审计理论研讨,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水平。

七、加大审计整改工作力度

被审计单位在接到审计报告及决定后15日内将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审计建议和意见的采纳情况及采取的改进措施书面报告区教育局。抓好审计结果的综合利用,加大审计整改力度,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列入校长考核。加大对审计发现问题的跟踪检查力度,对去年7家单位审计结果的整改落情况“回头看”,对于履审履犯现象向领导汇报,保证审计整改落实到位。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范文3

(一)对权力进行审计监督制约是由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和优势决定的高校内部审计是审计的一种形式,在高校权力监督制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决定的。一是内部审计行为的独立性。审计署和教育部均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因而其能客观公正地对高校各种经济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二是内部审计方式的灵活性。内部审计部门既可运用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方式,又可以采用定期审计方式进行审计监督,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损害国家和学校利益的行为。三是内部审计监督的日常性。高校纪检监察部门一般是有了线索、出了问题才介入,主要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查处。而审计监督是内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不管被审计对象有无问题都要接受审计,这就使得所有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地方都很容易暴露在审计视野中,从而使高校内部审计在日常工作中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二)对权力进行审计监督制约是新形势下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现实需求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和各种创收逐年增长,特别是随着二级管理模式的推行,二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可支配的经费数额急剧上升,由于办学、培训、咨询以及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对社会实行有偿服务项目增多,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有些高校还直接和企业联合办学,致使高校经济管理日趋复杂化。近来年,高校各种恶性经济案件频发,其中基建、采购、招生三个领域成为高校职务犯罪“重灾区”。这些腐败问题的出现固然有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更是一些高校内部审计不力、监督管理弱化造成的。维护财经纪律是审计的重要职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加强审计监督,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查办经济案件,进一步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使高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运行。

二、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对权力监督制约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

(一)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高校内部审计是在政府和国家审计机关的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的,然而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不够准确,认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与科研,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仅仅是查账而已,纯粹是自己找“麻烦”,把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经费使用部门人为地对立起来,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正是由于对内部审计在权力监督制约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认识不足,致使实际工作中重视不够,工作部署落实不力,直接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制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高校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够规范独立性是审计监督制约的本质特征,是有效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必须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单位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许多高校审计部门与财务或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组织机构设置不独立,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力资源与审计范围的拓展不匹配高校经济管理日趋复杂化,内部审计的重点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步向经济责任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领域扩展,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越来越广泛,而高校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无法与审计范围的拓展相匹配。一是高校专职审计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审计工作量急剧增加的现实需求。二是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加上长年忙于审计项目,与外界交流和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都比较少,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形势的发展需要,势必导致审计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使审计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高校内部审计思路与技术方法不适应高校发展需求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往往偏重于事后审计,在工作思路上还习惯于就账查账、就事论事、就问题查问题,很少介入到经济活动的起点和经济活动的实施过程,难以做到对经济活动的事前审计把关和事中审计控制。尽管经过多年的实践,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审计方法仍然相对单一,审计技术手段仍然相对滞后。一些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工作不够熟悉,审计还停留在对传统手工账的审查阶段,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五)高校内部审计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内部审计成果可以为高校领导层决策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人事任免和调整、纪检监察部门处分或澄清问题干部的重要依据。现实情况是高校内部审计成果未能得到充分、有效运用,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少数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认为审计工作会打击被审计对象的积极性,不利于今后开展工作,因此在审计成果的运用上不给予充分的支持,导致审计成果的浪费。二是被审计对象不予配合。被审计对象是审计决定、审计建议的实施者,因而审计成果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对象是否配合。三是审计成果质量不高。高校内部审计专职人员数量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可用性。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对权力监督制约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环境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环境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领导层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及支持力度,特别是在人员配备及经费保障上要给予大力支持。与此同时,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要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改变内部审计单一的监督职能,树立内部审计是监督、管理与服务职能于一体的理念。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围绕高校发展目标及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开展工作,积极与组织、纪检监察、人事、财务等部门协调配合,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内控和管理现状,争取被审计对象的理解和支持,并经常主动向学校领导层汇报工作,为内部审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合理设置内审机构,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内部审计监督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为基本点,要使高校内部审计能够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就必须从保证这两者的独立性开始。一方面,高校要努力争取设立独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以实现内部审计组织上的独立。另一方面,高校要改变内部审计人员的年终考核、职务升迁等受被审计对象测评的模式,实行由分管内部审计工作的高校主要负责人进行直接考核的模式,以确保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影响。通过上述两方面的举措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独立开展审计工作,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三)加强“人法技”建设,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水平要提高内部审计监督水平,关键是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首先,要注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注重知识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扩展,要不断通过后续教育,培养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审计实践,提高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创新内部审计思路和方法。在实施审计时,要开展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监督,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最后,要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为适应新形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其工作方式、业务程序、检查内容和关键控制点等方面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以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四)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审计工作新任务。近年来,一些高校已组织开展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科学评价、考核、监督、任用干部开辟了良好途径,对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层次高、内容复杂的工作,要做好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经济责任审计是多部门联合开展的一项工作,要建立由纪检监察、组织、审计、人事等部门参加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通过制度的形式明确各自的职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二是要完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三是关口前移,加强任前任中审计,以离任审计为辅。实行任前和任中审计,能够更好地为客观公正评价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依法行政,增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同时还能更好地缓解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范文4

一、中小学校财经环境的变化趋势

(一)中小学教育阶段政府政策不断出台。国家在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之后,继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政府出台多项措施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强化学校代收费行为监管,加强对中小学教育发展的督导评估工作。(二)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国家相继出台了以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转移支付制度、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政策,这些都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相关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三)中小学教育经费连年增长。国家一直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教育经费投入连年增长,中小学校经费总量、结构和财务管理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2011年,全国中小学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每年以超过20.8%的速度递增,2011年中小学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达到1.15万亿元,占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教育经费投入的增长,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四)财务规则和核算要求的不断完善。2012年4月《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了修订,规范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2012年12月,《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进行了修订,明确中小学校校长作为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强化了中小学校长在财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了财务监督。中小学校要按照新的要求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五)学校核算形式的不断规范。目前多数地方的学校,由学校的单独核算改为了实行“集中记账,分校核算”,由教育部门确定的会计核算机构统一办理区域内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学校设置报账员,校长管理学校的财务活动,但是统一在会计核算机构报账核算。“集中记账,分校核算”制的实行,对规范学校的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监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学校收入的完整性、支出的真实合理性和资产管理处置等方面的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二、深化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途径

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是对中小学校长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促进其全面履行职责,提高依法治校能力和财经管理水平;强化中小学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为考核、任免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中小学校加强经济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保障中小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只有从多个途径不断深化中小学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才能实现审计的目标,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经济管理职责履行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任职期间是否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履行了经济管理职责,任期目标考核指标是否实现;任职期间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的程序是否民主、科学,是否遵循了决策程序,执行效果如何,有无重大失误,决策实现的效益情况。(二)学校预算收支管理情况。一是学校各项收入是否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纳入预算管理,由单位统一核算,收入是否真实、合法、完整。合法审查专项资金是否做到专款专用,专项核算、捐赠收入是否纳入核算管理。严禁出现设置账外账、“小金库”等违法违规行为。二是关注学校收费管理,强化收费监督检查。检查学校是否严格按照物价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和收费办法进行收费,各项代收费用的收取工作是否符合相关部门规定,票据的使用和保管是否严谨规范。严肃查处各级各类学校的不正当收费行为。三是各项支出的效益如何,有无重大违纪违法和损失浪费问题;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任职期间学校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情况,关注账外债务、或有负债问题,对任期内消化历史债务情况应给予重点关注。(三)学校资产管理处置情况。审查学校是否规范资产管理工作,定期核对账目。特别是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否及时录入固定资产信息。检查是否存在因被侵占、损毁造成的浪费或流失现象,有无擅自购置、报废、变卖学校资产的现象。(四)学校工程建设情况。关注建设工程项目是否纳入计划管理,是否按照批准的计划开展工作,有无自行改变建设项目或扩大标准的行为;关注工程招标、对外签订的承包合同及建设工程材料物资采购合同等是否符合规定程序,手续是否完备、合法;关注建设工程经费管理和使用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截留、挪用现象;关注竣工项目是否按期交付使用、并办理相关手续,工程竣工决算是否真实、合法。(五)个人遵守廉政规定情况。任期内配发的办公物是否登记清楚或办理移交手续,本人及其亲属有无长期借用公款不归还以及长期占用本单位和下属单位资产的问题;有无公款装修个人私房及超标准购车的问题,有无从下属单位领取报酬和补助等问题。

作者:李昊起单位: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审计局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范文5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作用;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高校也呈现出办学规模化、发展多样化、经济多元化的格局,国家对高校教育和科研的投入明显加大,高校的经济活动也日趋复杂,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依法通过对会计资料及资产等项目的检查和审核,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评价高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其目的是促进学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提高物资和设备使用效率,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经济管理水平,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1.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一些高校领导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很不到位,认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内审工作只是一种监督和服务,可有可无,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内审工作逐步弱化,开展工作困难重重。

2.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独立性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结构没有单独设立,有的是与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和捆绑工作导致内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大大消减了内控体系的完善,也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3.人员配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

内审机构通常是学校里最“精简”的部门,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专职内审人员的数量不超过2个,学校的规模在扩大,经济业务在逐年增加,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人员不足大大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高校内审人员多为财会人员出身,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工程技术、物资管理、教育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业务技能与实际工作经验欠缺,个别内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加大了审计风险。

4.审计思路、手段和方法相对落后

目前高校审计工作大多是以传统的事后审计为主,很少开展事前和事中审计,时间上比较滞后。从审计方法上看,主要还是以账论账,信息化程度普遍较低。虽然大多数高校已经实现了财务管理电算化,但是审计工作仍然停留在手工工作方式,没有或很少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方法跟不上信息化步伐。

5.内审成果运用不理想

一些高校领导对审计任务布置得多,对审计成果督促、落实得少,对审计意见、建议的执行情况缺乏监督检查,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同时,内审部门和被审单位所属同一个学校,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有的高校领导对内审机构发现的违纪问题姑息放任,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久而久之,内审部门也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得罪人的思想,不再追问审计处理或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内审的审计成果利用很不理想。

三、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1.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按照《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高校必须设置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之外的专门内部审计机构,高校主要负责人要亲自领导学校的内部审计工作,直属领导层次越高,其独立性越强,权威性就越大,就越有利于内审工作的开展和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做出成绩,经常汇报工作,让领导真正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保证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一是组织上的独立性,即审计机构是独立的专职内审机构;二是人员上的独立性,即审计人员与被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三是工作上的独立性,即审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和评价权;四是经费上的独立性,即审计机构拥有专门的经费来源。只有保证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更好的发挥审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引起领导对内审成果的重视,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针对高校内审人员配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人员,并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审计工作具有专业性强、政策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比较高,不仅要精通会计、审计,还要加强工程技术、税务、管理、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同时,还要提高其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使其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和技能优势互补的复合型人员结构审计队伍,更好地为学校服务。

3.积极探索现代审计方法与手段

在审计思路上,要前移审计关口,将事后审计关口逐步向事中、事前转移,对经济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真正做到预防、引导、监督和服务的统一。在审计手段上,为适应新形势,把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技术手段,通过计算机管理,提高内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高校应该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中层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建设工程与修缮工程审计办法》、《审计人员岗位职责》、《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完善和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推动内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马忠东.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10(03).

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范文6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战略目标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基本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2015年2月9日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表明了国家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这一最新的指导性文件再次给我国高校内审工作敲响了警钟,它是继2012年教育部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之后的又一次深化要求。实质上,指导高校内部审计建设的相关文件很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到《关于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都从不同角度明确了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基本原则

法律性原则,是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应当贯彻的最基本原则,所有的高校内部审计活动必须依法进行。其法律性体现在高校内部审计并不是单纯的自我约束的内部行为,其活动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也就是说国家性的财经法规潜在地支撑着它的存在。时效性原则,是指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随着国家的政治环境、社会的供给需求、高校本身的发展变化而适时修订并完善。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一段时期内的内审制度规定,为顺利开展指导监督工作提供一个动态的指导方向。系统性原则,是指高校内审制度在建立过程中,应结合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全面系统地分析当前和近期情况,考虑到每项具体制度的建立不能相互冲突,更不能将其简单地罗列,必须做到彼此相互联系而又有序完整。例如,当修订或增减条款时必须考虑到制度的前后衔接性、分则不能与总则有冲突、实施细则应当是在某项规定基础上的详细阐述而并非随意扩充等等。

(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范围

从制度建设内容详略层面上看,高校内审制度应有总章程、具体审计制度和实施细则三大部分。总章程可以称为如《***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在总章程的指导下,分项制定具体审计制度,如《预算的执行与决算审计制度》《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然后针对重要审计事项可以继续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实施细则,如《***项目审计办法》《***审计实施细则》等。从审计程序层面上看,每项内审业务制度规定都应有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程序、取证方法及要求、内审人员操作规程、征求意见情况等)、报告阶段、立卷归档等工作内容的详细说明。从审计业务类型层面上看,高校内审制度应含有财政与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领导离任职经济责任审计、基建工程全过程审计等等。

二、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

(一)监督教育教学资源耗费的价值目标

所谓教育教学资源耗费指的就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占用资源的消耗,可以具体化为教育经费的消耗和物资资料的消耗。鉴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资源有限,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地使教育教学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益,避免不必要的浪费,降低空耗等已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因此,监督教育教学资源的非正常消耗、非正当开支成为其制度建设的价值目标理所当然。

(二)促进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价值目标

教育投资是一项战略性的长期投资,它不像企业的投资,短时期就可以见经济效益,而教育投资说到底是人才的投资,是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反映为服务于社会的多层次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提及“促进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监督教育教学资源耗费”这两个目标时实质上是有矛盾的,两者事实上应该是同一问题的两个相反方面,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所以,高校内审制度建设就是在“监督教育教学资源耗费”与“促进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两者间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从而体现其价值目标。

三、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战略目标

(一)服务质量建设的战略目标

高校内部审计实质上起到的是一种协调咨询、监督评价的服务职能作用。通常提及“服务”两字,就会想到服务的对象,或者更贴切地称之为“客户”,这里的“客户”就是高校的领导班子、教学部门、行政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和上级监管部门等。内审部门要充分了解“客户”的需要,如需要内审部门提供哪些监督、咨询、评价服务等,换句话说,“客户”如何看待内审部门以及对内审部门工作的满意度,对内审部门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展开来讲,领导班子对内审部门提供审计报告评价的真实性期望值较大;教学部门对风险如何规避与防范措施的期望值更大;行政部门对审计后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有更大的期望值;后勤服务部门对各事项的风险点排查更为关注;上级监管部门对高校整体运营管理的合规性和合法性更为关注。

(二)成本效益建设的战略目标

非民办高校的财政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其他来自于财政拨款。内部审计工作在成本效益建设中发挥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与增值方面。内审工作本身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但如果从财务角度对内审工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话,高校的内审工作应尽量产生以较少的审计成本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这种认为是直接增值;相反内审部门在帮助其他部门在达到预定目标的前提下开源节流,这种认为是间接增值。

(三)内部管理建设的战略目标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的效率与效果是影响内部审计绩效的重要因素。在各高校的内部控制系统中,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审计模式以及审计预算决定了其能获得资源的多少。另外,审计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审计成本投入与审计效率高低的对比关系,因此高校对各类审计项目的时间分配要进行合理安排。(四)学习发展建设的战略目标内审人员是内审工作的主体,对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审计人员的学历、技能、工作年限等体现专业胜任能力的必备条件和是否能独立审计、是否客观公正地审计等体现职业道德素养的本质等都是保证高校内审部门不断发展的内涵所在,所以内审人员应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学习方向、与中央保持一致,才能站在战略性的高度完成“客户”对内部审计的预期。

四、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设想

(一)明确高校内审制度的救济方式

高校内审制度的救济问题容易在实践中被忽视,提示在制度的逐渐建立和完善中要同步跟进。一项制度在实际运行中难免会遇到某些始料未及并难以掌控的局面,一旦出现,很可能会动摇制度这棵大树并带来负面影响。因而,在构建制度的初始,就应将救济方式和弥补措施设置到其中。

(二)提升高校内审信息化系统建设

信息技术对高校内审工作的冲击已逐渐显露出来。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内审与国家、社会层面的内外审计相比较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明显不足,有的高校尚未触及,有的高校遇到各类技术层面的瓶颈问题,可以说高校内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制度建设的发展。

(三)合理设计工作程序

当前,各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工作程序大多数是依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设置的,在设置过程中缺乏专属性,导致其科学性有待验证,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因此,建议各高校在建立内部审计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程序的科学性和效率性,不要将程序变成繁琐复杂的累赘,要使合理的工作程序发挥有效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宏如.平衡计分卡: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63.

[2]袁璨.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思考[J].财会通讯,2015(19):96-98.

[3]温建萍.完善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策略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