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

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范文1

【关键词】农村;班主任;心理健康

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城乡初高中教育,国家也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已明确规定学校对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由此,为了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帮助学生增强抗压力,顺利度过青春反抗期,全国各大中学组织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尤其是农村中学,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农村班主任重大任务之一。

一、开展亲子沟通训练,解决逆反心理

12岁到15岁之间的初中生正处于青年早期,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Z.Hollingwerth)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身体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自我意识高涨,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智上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在生活中渴望独立,不愿接受父母的照顾,希望万事由自己决定。但是当他们举足无措时又不得不寻求父母的帮助,并且他们无法脱离父母的经济支持。因此青春期的初中生存在着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导致紧张的亲子关系和逆反心理的产生,若矛盾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初中生发展。因此,农村班主任应帮助学生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解决逆反心理。

开展亲子沟通训练是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的有效形式。例如班主任可以开一次亲子沟通训练班会,以“相互理解,共筑和谐”为主题。首先班主任要讲明此次班会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到亲子和谐的重要性。其次下发三张白纸,第一张白纸鼓励学生写“控诉状”,写下对父母的不满之处和父母对自己的误会之处;第二张白纸鼓励学生写下真实的自我,包括自己的思想、需求、渴望的权利等;第三张白纸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父母的生日、喜爱的食物和愿望等,最后将三张纸放进一个信封。进行这个训练是要鼓励学生在与父母产生冲突时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思想,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从而提升亲子关系。

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避免孤僻心理

处在青年早期的初中生还存在的一大矛盾就是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因为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高涨,他们渴望与父母、老师、同学之间能够有平等的对话,渴望所有的人与自己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烦恼,渴望自己得到理解。但是由于性格等种种原因,他们又不愿讲自己的心事,将心事与他人分享,因此许多初中生都会有自己的秘密日记。学生长期在现实中找不到诉说的伙伴,容易形成孤僻心理,不愿与他人交往,甚至有些学生会在网络中寻求安慰与理解,从而网络成瘾。因此,班主任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亲密的关系,共建师生同心圆,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安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点在于农村班主任如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要求农村班主任不能过于注重学习成绩,按照成绩将学生分等级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破坏师生关系。例如班主任管理班级时注重学习成绩是必不可免的,但是对于成绩较落后的同学,班主任应该采用鼓励的方法,告诉学生成绩不好并不代表以后的发展不好,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设心理健康讲座,正确认识早恋

早恋是初中生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初中生的敏感话题。初中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发育的成熟,逐渐对异性产生好感,并且渴望与异往,特别重视在异性面前的形象。但是初中生没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更不懂得感情的经营,这种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产生的早恋问题容易造成初中生盲目恋爱,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由于农村开放性弱,初中生心理发育较城市学生慢,心理健康教育欠发达,因此农村班主任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开设讲座,帮助初中生正确对待早恋问题,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开办“如何正确认识早恋”这一主题讲座,让专家化解学生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随后班主任再开展一些男女合作的活动,化解男女之间的尴尬与羞涩,帮助班级构建融洽的男女相处关系。

四、开展科学心理辅导,促进心理健康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存在着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的矛盾、性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情绪起伏大,自我意识高涨,这些特征都会使初中生产生各种困惑。班主任应当把握好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初中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开展科学的心理辅导,或者利用心理学知识在私下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例如当班级某同学出现心理问题时,班主任要及时感受到该同学心理变化,针对该学生的性格等采取合适的方式对该同学进行辅导。当班级大部分同学出现不良心理状况时,班主任应该立即召开应急的主题班会以促进班级全体成员的心理健康。

五、结语

心理健康是判断人格统一性的重要指标,影响着人的健康成长。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健康的心理对学生会产生消极作用。班主任应当结合心理学知识,分析初中生的特点和心理问题,通过开展亲子沟通训练、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科学心理辅导等方法提升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范文2

【关键词】性健康;知识;初中生;性烦恼;教育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青春期,当遇到性问题而得不到诠释时,就容易产生困惑、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引发性烦恼。对初中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关爱生命、呵护青春、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了解初中生性健康认知度及在成长过程中产生性烦恼的相关因素,为探讨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长春市8所全日制初级中学,每所初中选取三年级各1个班,发放调查问卷共46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87%。调查问卷采用自行编制的《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特征;(2)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及获取途径;(3)性烦恼及程度。学生独立填写问卷,不记名,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初中生社会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的初中生均为三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14名,平均年龄15.71岁。调查的女生均有月经来潮,平均初潮年龄为12.24岁,最早者11岁,最晚者13岁。男生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3.36岁,最早者为12岁,最晚者为15岁,均有遗精体验。女生初潮和男生首次遗精年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现状与获取途径

参加调查的400名初中生性健康知识及格率仅为32.75%,此结果显著低于研究者2010年以高中生为对象所作的调查中性健康知识及格率58.8%,说明初中生的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性健康知识及格率在不同学校之间、男女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性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多选项目中,由多到少分别为通过书本获取(62%)、通过同伴获取(61%)、通过网络获取(41%)、通过影视获取(27.5%)、通过父母获取(18.5%),而通过学校获取性健康知识的学生仅占13.0%。46.5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未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无性健康教材、无性健康主讲教师”。61%的初中生认为有必要在初中阶段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而74.5%的初中生迫切希望通过学校教育学习有关性解剖生理、性心理和等方面的知识。

2.3 性烦恼相关因素

性心理项目中,在性别取向上“不喜欢自己性别”的男生占男生总数的11.82%,而“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24.29%,说明“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P

3 讨论与建议

3.1 初中生青春期性烦恼分析

3.1.1 性别取向异常引起的性烦恼大多数“不喜欢自己性别”的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因性健康知识认知度低,不清楚“我是谁”、不明白“我将走向何方”等基本的性别属性和自我概念问题,导致其性心理发育出现偏差并滞后于性生理发育。加之社会上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以及家庭教育不得当,使其在学习、生活当中遇到自认为不公正性别待遇时,感到压抑、忧郁、苦闷等,引发自卑心理或孤僻个性,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嫉妒或反叛心理,陷入性烦恼泥潭之中而难以自拔。

3.1.2 异往引起的性烦恼随着青春期的发展,初中生不仅在身体发育发生明显生理变化,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对性的好奇、困惑、尝试和对异性向往等性心理活动。但是,既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初中生性健康教育的不足和缺乏,造成初中生对自身的性和异性了解甚少,不清楚性别角色、性别关系,弄不清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在异往过程中因产生困惑而迷茫,当遇到挫折时就不知所措,愿望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超过心理承受力时就会产生压抑、焦虑、忧郁等心理问题,引发程度不同的性烦恼。

3.1.3 带来的性烦恼近半数初中生由于性健康知识缺乏造成的对问题的无知和不理解,不知道是自然而然的、自由自在的释放性能量的。更不清楚的害处并不是在于本身,而在于对的自责、犯罪感和恐惧心理。再加上家庭、学校没有及时对初中生进行问题的解释和指导,造成初中生对的误解和负罪感,当日积月累达到一定程度又得不到正确解决时,就会片面相信“有害论”,认为是很不光彩的行为,逐渐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强迫、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而引发性烦恼。

3.2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教育对策

3.2.1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本次调查表明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偏低,而且初中生性成熟时间与相关文献相比提早了近一岁,男女初三学生均已有遗精和月经;初中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性健康知识的只占13.5%,大多数是通过书本、同伴、网络以及非正规渠道获取相关性健康知识的,这与研究者曾经以高中生为对象的性健康知识认知度调查结果一致。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对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和缺乏适合初中生性健康教育教材等因素是初中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低的主要原因。初中生性生理发育到一定程度时会受本能的驱使和好奇心理,将通过不同途径获取“性信息”,结果造成初中生性健康知识水平良莠不齐,甚至有许多是不科学、不健康的信息。在性心理发育明显滞后于性生理发育的情况下,遇到性问题时难于辨别“是”与“非”,无法判断“对”与“错”而迷茫在“性困惑”当中,感到压抑、焦虑、忧郁甚至苦闷,引起各种性烦恼,影响其性心理、性观念、性道德和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早恋、婚前等越轨行为,极少数还引发性犯罪。因此,初中生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是学校、社会及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更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重要环节。通过性健康教育,不仅要促使初中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消除对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而且还能有效地帮助初中生诠释性困惑,摆脱性烦恼,形成健康的性意识,提高对不良性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范文3

【关键词】性心理问题 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14-02

现今,初中学生早恋、沉迷于黄色书刊、影片、过早发生、性犯罪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性,性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进行?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从稳定社会秩序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1.性困惑

性困惑是指青少年对身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现象。初中学生身体外形将随自身不断的成熟而发生变化,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或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等,这可能产生性心理困扰。

2.性压抑

性压抑是指人的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的一种性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的望是不能采用成人的方式来满足的,但他们可以寻求其它途径,如运动、参加集体活动等来宣泄过剩的精力。

3.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联想异性的形象、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位及一些性情景产生,可以理解为性的白日梦,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初中生存在性幻想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度的性幻想可能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

4.性 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性梦可能很怪诞、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但它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初中生不必对此而自责、内疚。当初中生出现性梦时,有的会一笑而置之;也有的会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就在于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性梦,认为性梦的产生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思想不健康的人,他们心里会充满懊恼,整日折磨自己。

5.性即

就是用手或其它器具刺激性器官而引起,获得性满足。据有关调查显示,男生70%~90%,女生30%~60%有过这种体验。在青春期这个旺盛的时期,适度的具有自我调节的性质,有助于降低增强了的望,是无害的,但是一些初中生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虽无害,但切记不能过度,物极必反。

二、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采用同性别教育模式即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时父亲指导儿子、母亲指导女儿。性知识由同性别的父母来讲解,一方面可避免性别差异带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同性别的父母对相关的性知识也有更多的了解。

(2)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父母可向子女讲解以下知识:①在10岁左右,父母向孩子讲解性成熟在身体上的表现及男女之间的差异。②在11~12岁左右,母亲应向女儿讲解月经方面的知识;在12~13岁左右,父亲应向儿子讲解遗精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变化,学会自我护理。③在15岁左右,父母应向孩子讲解怀孕、避孕、过早带来的伤害、性疾病预防等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等。

2.在学校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传授系统地、科学地性知识。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或校医,利用生理卫生课或课外讲座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性知识。讲述性知识时要注意让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既要有人体解剖、生殖系统解剖等知识,也要有性心理、性伦理和性道德等知识,而且要以后者的讲授为主;在讲授性知识时一定要适时、适度、适当,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断断续续,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地性知识。在教育中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们了解两性发育的知识,打破他们的性神秘感,使之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2)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学生系统介绍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规律;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对初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某些个别学生还可以进行个别谈心、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3)教师应教给学生两往的艺术。初中阶段的男女交往与同往不同,必须注意尺度。异性同学交往时,应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胸怀坦荡,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式的交往,注意个别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把握和控制性冲动,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对于“性诱惑”敢于说“不”。在初中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加强男女同学间的异往,这有利于男女学生的相互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提高异性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可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和活动中的互激。

(4)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这体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原则”。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落实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我们必须对德育工作给予重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5)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当初中生性生理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困惑、担心、多疑时,或是对于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感到羞于启齿和无处求教时,他们可向心理咨询中心请教。心理咨询机构也要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才能更放心的向老师了解性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范文4

[论文摘要]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已蓬勃开展,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热点。因此,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积极探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人的健康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在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加强初中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灰心丧气、情绪低落,这种现象在毕业班更为突出。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于是心灰意冷,失去自信心。

4.独立意识增强

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对成人的干预往往表示不满。对多数初中生来说,这种独立意识是正常的,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他们与同伴无话不说,却不愿与父母、老师沟通,造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

5.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要求,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常导致中学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不善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另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诱惑使青少年蜕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基本策略

重视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依据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心理教育课程化

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应提倡开设心理教育课,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让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范文5

关键词: 班主任初中生法制教育对策

近年来,初中学生的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新闻媒体上报道的一些未成年人包括初中生参与的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群殴、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及性犯罪等案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绝大多数案犯不良道德行为严重,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面对当前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怎样让我们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内心,避免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新时期班主任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

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对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教育的有利时期。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肯定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也不容忽视。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转化后进生的最好方法是学会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后进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要真正公平地爱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当成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问题学生缺少自信,缺少关爱,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常被冷落,因此,班主任应该多关爱他们,肯定其每一个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心和温暖,然后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让问题学生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擅长的事情,多肯定表扬、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很多问题学生比较好动,那么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在为班级争光的同时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要把爱心渗透到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意的,班主任要把自己融进学生之中,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学会爱、乐于爱,使后进生在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得到感化。要把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教育初中生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班主任要设法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围绕法制教育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类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专题讲座、法制辩论会、法制演讲比赛、参观访问法制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现实生活,增长见识,增强抵抗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让学生观看法制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写周记、写小论文、写心得体会等,加深自身的思想认识,促进初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相关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如胡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初中生知荣辱、树新风;感恩教育,使初中学生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做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家长会、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要教育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消除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又是班级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因此,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良的思想观念对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剧烈的冲击。由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使得许多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矛盾,带来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使我们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班主任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掌握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相关技能后,可以利用班主任自身工作的优势,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班主任日常教育工作中去,使班主任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班主任可以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一些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走上违法犯罪的具体案例,来教育学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有问题及时与老师及家长沟通,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当然,班主任也要加强与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合作,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青春期辅导、业余生活的指导、人际关系辅导等。特别是要针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强相应的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正确认识早恋问题等,来帮助初中学生顺利适应青春期的成长,预防相关不良行为和问题的产生。由于班主任相对于其他教师来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多,也更容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可以把法制宣传资料变成心理辅导的素材,并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法制教育资源如把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引以为戒。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只有从学生内在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去寻找预防的对策,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预防初中生违法犯罪,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对于学校教育而言,作为学校班级日常教育管理的主要工作者,班主任必须肩负起这一重任。在教育方式上,法制教育也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知识的灌输,班主任应该结合班级文化建设内容,结合学生的心理实际,密切关注问题学生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工作,以此来促进法制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健康教育讲座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

素质教育是20实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里立的一个概念,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理想、愿望和改革主张的凝聚。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向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活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学记》中说:“知其心,长善而救其失。”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改进德育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中学生心理特点,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再次,心理健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的内容同时也是教师的任务和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教育工作

学校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依赖于少数专职教师单纯的口头说教。要充分调动各种有利的教育资源,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多方渗透,全面推进。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初中生进行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班主任与学生在校接触时间最长。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班级工作中去。要建立起情感交流资料库,对学生中产生的心理动态褒良抑莠,及时总结并加以实践。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任课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从心理上与学生加强沟通,使学生乐学。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中去。

3.做好家长工作。充分发挥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作用,双管齐下,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最信思想动态。

4.对学生采取点面结合的教育方法。利用专家集体讲座和个别学生个别咨询的方法,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为问题学生做好隐私的保护工作。

(1)对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如:对记忆力、注意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各有所长的学生进行指导。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身的可取之处,提升他们的智力素质,让他们心理上对自己有信心,提高他们的情商水平。

(2)学习心理的教育。帮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动机。向学生传授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人际交往及人格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性心理指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处理好异往间的距离。帮学生分析、认识自身的缺陷与不足,培养自信,学会尊重、合作与拒绝。正确处理与同学间、教师间及家长间的关系。训练学生未来踏入社会所必备的适应社会压力生存的健康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