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1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 差异性 非均衡性 农村社会养老

论文摘要: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结构及社会化程度,我国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农村东中西部收入及各地区内农民收入差距明显。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应区分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分别进行设计,建立非均衡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探索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新途径。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大,发展极不平衡,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起各地都在积极探讨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由于制度设计缺乏可行性,总是问题多多或中途流产,以致1999年国务院中途叫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设计、建立与地区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势在必行。本文从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等方面着手,对我国建立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同人。

一、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施中需要国家给予财政支持,实施范围愈广,保障规模愈大,所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愈多。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保障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由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模较大,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弱,其社会养老保障的规模、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在我国历年的国民收人中,消费基金一般占70%左右,而消费基金的大部分用于以按劳分配为主要形式的工资部分,只有大约占消费基金10%的部分用于社会保障,这一部分仅占国民收人的7%。而这部分的社会保障基金也只有小部分被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所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很小,只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构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构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种保险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需求受到抑制,也只能选择低水平的保险项目,无法选择高水平的保险项目,从而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结构表现为低层次性和不完整性。反之,如果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有充足的财力满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农民有缴费的经济能力,就可以选择高水平的保险项目,这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就会依据社会成员多方面的需求走向项目齐全化和体系完整化。我国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民的财力有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较低,仅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是反映其模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筹资的社会化、保障对象的社会化、服务的社会化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主要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的,当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时,农民支付能力高,保障模式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就比较高,资金来源渠道多,保障对象全民化,保障的覆盖面宽。如瑞典模式,其社会化程度较高,保障对象为全体公民,实现了保障对象社会化;在资金来源上,实行个人和企业纳税并与国家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筹资的社会化;在资金的筹措与管理上,普遍采用了基金化、经营化、货币化的方式。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因而其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筹资渠道也比较单一。

二、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1.我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数农民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从表1可以看出,2004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纯收人9 421.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仅为2 936.4元,由此可见,与城市相比,农村居民人均收人水平还相当低,而且差距显著,因此,不能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只能建立不同于城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农村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平均收人差距明显

党的之后,针对当时的国情,我们党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全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1978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收人水平基本持平,但进人1985年以来,地区收人水平差距逐渐拉大。从表中可以看出,西部和中部发展相对较慢,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1985年,东部农村家庭总收人为西部地区的142%,2004年达到169%(见表2)。

3.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不断拉大

我国农村居民的收人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收人分配极不均衡,低收人农户与高收人农户的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按农户人均收人水平进行5等份分组(每组各占总户数的20 0,6 ) ,2001年高低收人组农户的收人比为6.76:1(以低收人组农户的收人为1),2002扩大为6.88:1,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7.32:1(见表3)。

由上述可见,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省市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农民的经济实力也较雄厚,与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还很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在目前不可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只能进行分类设计和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物质基础,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必须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规律,非均衡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这种经济主导性规律是导致农村养老非均衡保障的支配性规律,其内涵是农村养老保障实质是一种经济现象,其保障的非均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一般而言,农村不同地区,经济愈发达的地区,社会化养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而落后的地区则相反;农村同一地区,收人愈高的群体,社会化养老的需求愈高,保障水平愈高,反之亦然。

三、非均衡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

从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条件,应积极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努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了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参照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体做法为:

1.保障项目多样化

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生活比较富裕,观念也比较开放,除了基本生活以外,他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有更高的需求,在保障标准上,可以多设定一些档次,并适当地提高每个档次的水平,以适应发达地区农民的保险需求。

2.加大集体补助与财政支持比例

经济发达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大发展,集体经济的厚实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集体经济支持,集体经济承担部分农民养老保险的保费也是其责任和义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集体经济对改善当地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对农民养老问题却很少投人,多为直接的现时支付,应该利用集体经济这一优势条件,加大农民养老的集体经济支持力度。同时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建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当地财政很少支持,保障制度抗风险能力很脆弱,必须从制度上规定连续性向基金注人适量财政资金,加大基金的公共积累水平。

3.规范缴费基数,实行与城镇一体缴费

以农村劳动力人均纯收人作为缴费基数,以与农村劳动力的收人状况相适应,一方面保证征缴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实现保障与生活水平的对等性,缴费率与城镇一致,实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性。

4.向农民开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税,实现农村社会养老的“社会性”

将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改为社会养老保障税,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费征缴困难和参保群体不稳定性问题,开征保障税在实现扩面的同时,更能强化征缴,降低管理成本,保证基金的征收和稳定。

5.健全基金的保值、增值机制

发达地区的保障资金的各种管理机制比较健全,投资的机会较多,应该健全机制,有效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经济欠发达地区是指收人水平介于贫困与富裕之间的地区,这类地区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例较大。从收人水平角度而言,是介于贫穷与小康之间的一种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有所调整,收人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这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已经走出了贫困线,但还没有达到富裕阶段。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且区域内部经济差异也很大,不完全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

欠发达地区应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保障体系。欠发达地区以家庭养老为主体是指在条件不具备或不适合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暂不普遍推行农村社会化养老,当一些地区满足了社会化养老条件后再实施,以及在一些已经满足了实行社会养老的特殊人群中率先实施社会养老。欠发达地区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为基本原则

欠发达地区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时,在保障标准上,应坚持宜低不宜高,以能保障其基本生活为前提,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切忌保障水平超出当地经济承受能力,给国家造成困难和负担。

2.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统一管理与财政支持

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一定要建立监督机制,增强透明度。由于欠发达地区投保档次一般较低,每年收取保费较少,因此,其各级管理机构的人员工资应由财政拨付,其办公费用,每年按所收保费的一定比例由县管理处统一提取,分级使用。

3.优先保障重点对象

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社会保障能力和群众承受能力有限,因此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社会保障必须坚持优先保障重点对象的原则,包括五保对象、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户等,这对于稳定社会,促进欠发达农村经济发展,密切干群关系,加强国防建设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养老

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地区所占比例比较大,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贫困线的标准为206元,在此线以下的低收人农村人口有1.125亿,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8%,到2004年农村贫困线的标准为668元,在此线下的农村人口有2 610万,贫困发生率为2.8%,其中东部地区人口为374万,中部地区为931万,西部为1 305万。农村低收人人口为4 977万,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5.3%,东、中、西部低收人人口分别为837万、1 744万和2 396万。经济落后地区的经济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的收人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收人低,消费差,投人少,自我发展能力弱,生活困难;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低,仅能维持最简单的消费。由于收人水平低,有限的收人全都用于生活消费,决定了其生产的低投人,导致了自我发展能力弱。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2

【关键词】 苏南农村; 中学生; 性观念

性观念亦称性价值观念(sexual values),“是经过社会文化锻造的性心理,因此它带有浓重的性文化色调。……个人之间的不同性观念与个人的志趣、所受教育、生活道路上的文化沟通有关,故而通常代表特定群体的思想倾向。”[1]而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在性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当今,研究江阴市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的性教育现状,对于研究我国农村学校性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于2006年对江苏省江阴市山观中学2287名学生性观念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了解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的性观念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进而能为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益线索。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江苏省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的2287名中学生。其中男生为1236人,占54.0%;女生为1051人,占46.0%。

1.2 研究方法采用统一编制的《中学生性心理教育状况调查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5份,回收率为94.5%。根据“家住农村”这一限制,剔除居住集镇和城市的738份,实有效问卷为2287份。数据利用SPSS10.0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对非婚的态度

2.1.1 对婚前的态度 中学生持“基于爱情就可以”、“双方愿意就可以”肯定态度的百分比共占61.7%,持“应受道德谴责”、“应受行政处分”和“应受法律制裁”否定态度的百分比共占38.3%。男生较女生更趋于宽容,更愿意接受婚前,两者均呈极其显著性差异。且男生认为可以婚前尝试性生活的比率高于1988年[2]四川省对5393名学生进行的性观念调查结果。见表1。

2.1.2 对婚外的态度分析 在回答该问题的调查对象中,对婚外,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共占28.7%,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比率共占为68.7%。

女生对婚外持否定态度的比率显著高于男生比率,两者态度呈极其显著性差异,且对于婚外的具体态度上,女生更倾向于从道德层面上进行分析。见表2。

2.2 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对的态度

在该问题回答的数据表明,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比较传统,对童贞问题比较重视,而且婚姻中男女道德层面上的平等思想已占主导地位。女生对的看法较男生保守。对于童贞,女生认为童贞是现代婚姻的必要条件的占56.8%,认为童贞是姑娘最珍贵财产的占82.2%,极显著地高于男生的40.5%和70.9%,如果发现未婚配偶过去曾与他人发生过性关系,58.0%的女生选择立即断交,仍显著高于男生(男生为40.7%);对婚姻忠贞看法,女生认为婚姻中妻子最重要的占71.8%,认为婚姻中双方都应坚守的占81.8%,同样的极显著高于男生(分别为62.9%和71.0%)。见表3。

2.3 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对性教育及各类性描写读物的态度

2.3.1 对有关性描写读物的态度 中学生对各类性描写读物和图片持既开放又比较理智的态度:50.8%的学生认为应有选择地看,只有39.7%的学生认为应完全禁止,而简单的认为可以看和应该看的学生分别占了25.9%和3.5%。男生比女生更容易接受有关性描写读物与图片,43.8%比率的女生认为对其应予以禁止,高于男生的36.1%。见表4。

2.3.2 对性教育的态度 在该问题的调查对象中,82.0%的中学生认为我们社会很需要进行性教育。分别有41.8%和45.0%的中学生认为我国性教育“太保守”或“较适当”,只有13.2%的中学生认为目前我国性教育“太开放”。以上数据表明了中学生对性教育需要的迫切性和对我国性教育开展不太满意的现状。至于对性教育开始的年龄,认为从少年开始的占43.8%,认为从儿童和青年开始各占23.0%和25.9%,而认为从结婚时才进行性教育的只占了7.3%。见表5。

3 几点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对非婚持较高的宽容度。而性观念的变化不仅反映出一代青少年身心的成长状况,同时也预示着不久的将来社会――家庭结构变迁的可能倾向。也就是说,一代未成年人的观念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事,它将影响到家庭结构状况和社会稳定程度[3]。然而“跨入21世纪,青少年对性的开放及其对性的无知,似乎是无可避免的趋势”[4]。鉴于此,在中学生性观念并未出现较大偏差时,学校应对当前性教育做出改革和推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建立积极的性价值观念,提高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明白性与责任同在。

对于性教育的重要性,我国著名医学家吴阶平曾说道,中学生的性教育“不仅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一时期所必需,而且直接影响到他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以及日后幸福家庭的组成”[5] 。本调查结果表明近四成的学生认为我国性教育“太保守”,说明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学青春期教育的开展已略有小成,但仍不能满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需求。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位16岁的男生在问卷上写道“当学生谈论有关性的问题时,老师就认为是违纪现象,严加制止甚至辱骂学生。”寥寥几句话却道出了学生对学校性教育的不满和对学校教师的不满。试想如果教师自身不能破除性神秘感,没有一种自然、健康、科学的性观念,又怎能使其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我国有学者在对中学生希冀的教育形式的调查中发现,学校老师和医务人员是学生最信赖的性与预防艾滋病知识传播者,其次才是父母[6]。所以,学校应充分利用学生对学校、教师的信任,有系统、步骤地开展学生所需的性教育。

参考文献

1 刘达临.中华性学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 高歌.中国青少年的性观念[J].人口研究,1997,4.

3 熊少严,江耀强,戴育红.当代中学生的性观念与性教育[J].青年探索,1998,5.

4 黄志坚.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的性观念[J].中国青年研究,1998,4.

5 著名医学家吴阶平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N].人民日报,1987年3月4日.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优化策略

1研究背景

中国近些年加大了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和精力,但从目前来看,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无论是产业能力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都没有得到全面优化,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和制约。如何更好促进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成为难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全面推进,将会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而如何更好地结合实际实现整体路径的全面优化,也成为很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1]。通过研究,为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持,使中国经济发展保持较高水平。

2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和发展理念落后,制约了整体的经济发展。

2.1资源分配不合理

就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实际发展中农业资源错位,导致整体发展模式落后,经济效益较低。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农业经济资源分配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目前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经营面积有限,很难投入相应的技术设备,不能发挥农业技术优势。其次,中国目前的农业经济缺乏多方主体的有效参与。由于农业投入产出时间较长,社会资金不愿意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导致农业在发展中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特别是一些需要资金支持的重点项目,很难实现市场化运作。再次,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差,很多专业人才更愿意到城市工作,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科技专利研发数量和应用水平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整体的经营收益也较低,使得农业经济发展陷入尴尬境地[2]。

2.2发展模式不科学

中国农业经济在生态资源利用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为主。产业结构没有与土地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结合,对农业种植缺乏有效的管理。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存在效率较低的情况。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相对落后,使得农业经济改革相对较慢,不能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2.3缺乏必要的信息支持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巨大的信息资源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如何让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跟上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少。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不高,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管理,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使得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不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政府部门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信息体系[3]。农业经济管理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导致农民在农作物种植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可供使用的农业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将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3有效的优化路径

3.1引进现代化管理模式

要想使产业快速发展,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要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全面改变管理模式,建立现代化的运转体系,并进一步加快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全面推进。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结合,避免盲目套用其他地区的模式[4]。如果管理制度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管理模式就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能实现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有效应用,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引,并不断调整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全面的数据系统,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5]。

3.2建立完善的信息流通模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实现稳定发展,就必须与时展趋势相结合。对于农业经济发展来说,要提升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使行业信息与农业经济建设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引进更多高效的管理技术,进一步优化管理工作中的费用结构,全面提升整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在我国的全面应用,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6]。只有进一步将经济管理模式与实际情况相融合,构建全新的信息传播体系,才能将现代化的种植技术与专业种植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4

[关键词]农村物流;灰色关联;农村居民收入

[DOI]10.13939/ki.zgsc.2016.42.026

1 引 言

随着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基础建设投资的发展,尤其是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条件下,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之间发展的关联性逐步增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为农村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电子商务在农村的横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寻找到更为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向外流通的速度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2013年中国农村物流发展报告中显示以农产品为主的物流在农村物流发展中居于主要地位,农村物流的发展为解决农产品的市场问题提供了基础,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渠道和动力。因此研究分析农村物流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稳定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现状

关于农村物流发展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定性研究部分主要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体系,如王新利(2003)通过与美、日等国家农村物流的发展状况作比较,认为我国农村物流在“硬件”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软件”方面,可从逐步优化农产品物流网络方面着手,以农产品生产为中心优化农用物资起点到农产品市场需求终点之间的物流网络运输,降低农村物流运输的总成本。张雨明(2008)认为通过加强农村基础物流设施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及加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与外界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能够提高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解新华(2013)、朱世友(2016)等认为农村电商的发展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村物流体系的构建应充分考虑农村电商平台的运用。定量研究主要借助于相关的指标分析农村物流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物流发展影响因素,胡愈,许红莲(2007)灰色关联的分析结果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其后依次是农村城市化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农村金融的发展三个因素。王俊(2004)、李维国(2010)等以全社会的货物周转量作为一个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分析物流发展水平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陈雪刚(2012)认为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同时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显示,农村信息化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是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综合以上文献的研究结果可知,农村物流的发展受到当地基础建设以及日益扩大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农村物流的发展会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因此本文分析农村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农村物流发展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指标介绍及实证方法

3.1 指标说明及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1),用来表示农村产业的发展,与陈雪刚(2012)采用农村出售的农产品与畜产品总和不同的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以较为综合全面地反映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用来表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果,也可以比较直观地表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带来的影响;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X3),表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X4),作为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一个因素,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越高,对物流的发展要求也越高;政府政策支持(X5),用政府财政支农来表示,2013年、2014年的财政支农数据采用线性调整法预测得到,指标数值为1999―2014年。

3.2 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指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和若干个比较数据列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其具体的计算步骤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选取母序列与子序列。本文研究的是各影响因素对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具体影响,因此选取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作为母序列,子序列为各影响因素。

第二步,变量的无量纲化,排除系统中各序列数据由于量纲的不同而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采用数据的标准化方法进行处理,即Z分数来进行标准化。

第三步,计算各子序列与母序列在同一时刻的绝对差值,记为[JB(|]Δi[JB)|],[JB(|]Δi[JB)|]=[JB(|]x0(t)-xi(t)[JB)|],t楦魇逼谌≈怠

第四步,从计算出来的差值中找出最大值与最小值。

第五步,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ρ为分辨系数,一般情况下0≤ρ≤1,具体取值可视情况而定。ρ越小,分辨力越大,当ρ≤0.5463时,分辨力最好,通常取ρ=0.5。

最后,根据第五步计算出来的灰色关联系数计算灰色关联度,一般用各个时刻灰色关联系数的均值表示,灰色关联度值越高,说明相应的子序列对母序列影响越大。

4 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村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随着时间的变化逐年增加,增长速度稳步增加,但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差异较大,带有一定的周期性趋势,速度变化周期约为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以前,增长速度较为缓慢,保持在8%左右;第二阶段是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较高,但是波动较大,2009年增长速度较低为4%左右,与2008年相比降低14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以农林牧渔业为代表的农村物流一直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发展水平一直不断提高。

结合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数据、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以及国家财政支农数据可知,社会消费品总额与国家财政支农数据保持了较高的稳定增长趋势,发展水平较高,与农村物流发展保持同步增长趋势;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作为影响农村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发展水平较低,增长速度在各年间变化差异较大,且在2013年与2014年处于负增长。

4.2 农村物流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计算出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以及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与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具体结果见表1。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灰色关联度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X4、X5、X2、X3,即在影响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因素中,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影响最大,其次是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关联度最低的是交通\输仓储及邮政业投资。

结合以上关联度的结果可知,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X4直接表现的是农村市场上的商品物流需求,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是提高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X5与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关联度仅次于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国家财政支农主要体现为财政支出中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主要集中于农村的全面建设发展以及相关配套的制度建设,包括农业生产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方面,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风向标,因此国家政策的支持是促进农村物流发展、挖掘农村消费市场的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2对物流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随着近年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农村物流的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在四个影响因素中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关联度是最低的,可知在农村物流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为促进需求发展类的因素,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能够满足当前物流发展对硬件的要求,这与王新利(2003)的理论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4.3 农村物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分析

分析农村物流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影响时,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三者之间均是线性相关,同时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之间存在较高共线性,因此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农村物流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时,将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与农村物流水平同时放入模型,系数则都不显著,因此在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变动时,单独考虑农村物流发展水平、国家财政支农的影响,不考虑其他控制变量。模型1是单独考虑农村物流发展水平,模型2是单独分析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因变量均为农村居民收入,模型的具体结果见表2。

以上两个模型的系数均是通过显著性检验后的系数,显著性水平为0.095,为有效系数。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物流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有促进作用,但比较微弱,相比较于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对收入的系数0.545而言,在目前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对农村的倾斜,依靠国家财政来实现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发展。

5 政策建议

鉴于以上分析结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水平。

第一,增加国家财政支农总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由于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与农村物流发展的关联度最高,增加国家财政支农可以明显地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能力,提高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

第二,增加农村社会消费品的供给。由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与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较高关联度可知,增加农村的社会消费品供给,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提高农村生产的多元化,尤其是农产品生产的多元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村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互联网信息在农村的普及为农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对物流发展需求的同时,也为农村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其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张雨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12).

[4]陈雪刚.基于灰色理论的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张诚.江西区域物流能力与产业经济的灰色控制系统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7).

[6]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5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1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并支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1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村经济管理的强化可以使各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构建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1.2提供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被推上了历史节点,社会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高效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水平与要求。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指导,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阵地,发展农村经济要从农业生产入手。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机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接受先进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学会使用机器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指导和约束。管理制度在构建时要以农民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基础,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机器进行农产品的加工,以拓展农产品市场,在丰富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加强管理工作中的细节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合作社建设、账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越发复杂,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的责任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不断强调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工作创新,要强化细节管理。经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与农民进行接触,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报告的撰写,以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范文6

[关键词]农村经济 发展 存在的问题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96-01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问题。我国各级政府在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等农村经济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第一,农村经济还在以计划经济为取向,产业结构较为落后,农产品没有竞争力。

我国的农村经济还徘徊在计划经济的阶段,不能适应市场的节奏和需求,这样的经济就没有活力和竞争力,农产品更是没有市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第二,农业科技含量太低,农业生产水平较为落后,农业增长方式没有及时地转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我国的农业虽然大部分摆脱了人工作业,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还以原始的农业劳作为主,生产力相当落后,农业的增长方式更是以自然的增长方式为主,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相当低下。虽然在一些地区实现了农机补贴,但数量还相当有限,对于整个农村经济而言,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第三,农村劳动力素质过低,间接地导致了农民收入较低,城乡贫富差距加大。

我国的农村教育力量薄弱,观念落后,致使农村的劳动力素质过低,不能很好地接纳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它应用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长此以往,加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使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无法整体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将影响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第四,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大多是小农经济,经济效益差。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地量更是少之又少,决定了农村经济大多是小农经济,无规模可言,经济效益自然就差。

就以上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要做到:

首先,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发挥市场的资源调配作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农产品具有强劲的竞争力。

要想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就必须以市场为中心,按需分配市场份额,及时反映价格取向,加强商品概念,从市场理念出发,做好销售环节的衔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农产品优势,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产品的数量,积极开拓和建设农产品市场,使其规范化、法制化。从而加强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实现农产品的自身价值,同时也要做好市场的监管。

其次,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科技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提倡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努力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科技化。大规模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节省劳动力资源,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改变农村发展战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农村经济新增长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

最后,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贫富的差距。

尽快提高我国的农村教育力量,改变思想,改善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引进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把它转化为生产力,改变经济发展路线,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建设,是经济是否走上良性的关键。提高劳动力素质要从基础入手,要从孩子入手,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除此以外,国家对农村经济还要进行政策扶持,减免农业税等,消除对农产品的负保护。推动农村基层政府改革、农村组织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政府适量地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农村的土地使用权,并开放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使资金流动起来。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科技经济服务体系,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使农村经济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带动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搞活农村经济,使农民增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章元.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发展与分配.格致出版社.

[2]陈世文.中国农村经济——探索与思考.中国经济出版社.

[3]农业部课题组.农业农村经济重大问题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