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机制

经济发展机制范文1

关键词:民营经济、制度创新、比较优势、企业家精神

现阶段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96年民营企业只有82万户,从业人员只有1171万人,注册资金只有3752亿元,而到2002年上半年,我国民营企业达到221万户,注册资金增加到21042亿万,从业人员已有上亿人。1995年与2001年相比,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从54.4%下降到47.3%,而国内民营投资的比重由34.4%上升到44.6%。从民营经济的总产值来看,从1987年的5088亿元增家到1998年的57543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22.4%。民营科技企业出口拉动作用明显,2001年深圳市民营科技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从1996年到2001年民营科技企业出口额年均增长75%。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日增,2001年,深圳市民营企业共上缴税收155多亿元,占全市税收的47%,税收的贡献约占半壁江山,民营科技企业从1996年至2001年纳税年均增长73%。民营企业除了数量快速发展,实力大大增强以外,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还具有民营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民营企业的经营领域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经营形式日益多元化,民营企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等特点。

民营上市公司的业绩情况

2002年中国GDP增长率依然保持在8%的速度,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股票市场却一直低迷,人们可能对这一反差很难理解。事实上,这是因为中国的GDP增长率的主要贡献者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根据有关统计,中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产值占到GDP的65%,而我国目前股票市场的主要成分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90%以上,民营企业只占5%,而这两种经济实体的业绩情况和发展趋势是不同的。

可以看出民营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优于其他国有上市公司,每股收益也大大高于其他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所经营的行业也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十分密切的重要产业,如电子,制药、化工、机电、软件、饲料、农业等。另外据统计,民营企业的资本收益效率是18%左右,而占有资本41%的国有资本收益率为5%左右。民营上市企业和其他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理解中国股票市场与GDP的不同表现了。

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要素

从上面可以看出,我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持续发展,充分显示了民营经济的巨大威力和对社会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作用,使我们逐步认识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更使我们认识到制度事实上也是一种经济要素,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同样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而制度创新体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互动关系。我们一定要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的建设,因为我们的制度创新空间和改革的空间还很大,一旦这一生产要素被充分挖掘出来,我国的民营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我们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在于劳动力价格,生产成本和内需市场、人口等有形东西,更在于制度方面的改革或创新空间所带来的新的推动力。这些制度包括私有财产的保护,企业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面我们展开讨论:

私有财产的保护

我国《民法典》草案中的《物权法》中关于私有财产保护的条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物权法》的内容,法律不仅保护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也同样保护私人所有权。在保护国家、集体、私人财产方面,《物权法》草案一视同仁。国家、集体、私人财产在法律上具有同等地位,侵犯哪一种财产都是违法行为。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不能形成一整套对财产予以确认和保护的规则,人们对财产权权利的实现和利益的享受不能确定,就很难产生投资的信心、置产的愿望和创业的动力,“民有恒产,始有恒心”。《物权法》草案提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无疑给民营企业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民间资本的“平等待遇”问题一直是民营投资者心中难言的痛。即将出台的《物权法》无疑是及时雨,为民营投资疏通了法制渠道。民营企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

企业产权制度是关于企业所拥有的产权如何界定、划分、保护的一系列规则。简单地说是指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产权问题是民营企业最核心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控制关系,也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的治理模式,是企业其他制度的基础,所以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安排。我国现阶段的民营企业的产权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原因,形成单一的封闭性的产权结构,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合一,这种产权模式在民营企业的创业时期有很大的优势,曾经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由于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这种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经营权与所有权不分使企业的决策缺乏合理的约束,不能形成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所以民营企业必须进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开放式的产权结构,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克服家族制的藩篱,摈斥家族管理的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使企业能够科学决策和民主化管理,消除对个人的依赖性,降低企业的决策和经营风险,实现民营企业的可持续规模化的发展。

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

竞争是公司治理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完全没有竞争或竞争不充分的市场中,企业产品无替代性,经营者可以通过垄断的方式来增加利润收益,就不会刺激经营者增加努力与投入。所以除了关系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必须由国家垄断的领域外,必须彻底打破政府和国家的垄断经营,对民营资本开放,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活力,让它们与国有资本、外国资本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这不仅是推动以前那些行政垄断或自然垄断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民营经济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

面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发展的制度性要素,笔者想起了诺斯一句意味深重的话:技术的进步,教育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都不过是增长而不是增长的原因,对于经济增长,惟有制度的创新才是最重要的。我国的制度创新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是因为我们的制度还很不完善,制度创新的空间还很大。

经济发展机制范文2

城镇化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城镇化主要是指某一国家和地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力增强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其社会结构由传统农业乡村型社会转变成第二、三产业的城市型社会的过程,通常也被叫做城市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可以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拓展农村的发展范围,增强城乡的互动与交流,为农村人口创作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劳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运用,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1、基本定义

城镇化又有城市化之称,所谓城镇化,是指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变革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由农业向非农业过度。城镇化进程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城镇化发展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汇集,产生集聚效应,还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还能扩大市场发展,形成工业模式向创新型工业化转化;城镇化建设在区域协调性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时,能够吸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程务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有效解决人地紧张这一现实问题;城镇化还能在促进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他还在城乡结构优化以及社会协调性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

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1、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

据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城镇化发展中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多种多样,每一种的影响力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其中,劳动力与资本作为城镇化发展中的基本要素,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对经济水平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资本又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种,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意义与物质资本相比较低,物质资本更能提高经济效益,它的带动作用高于人力资本。城镇化在资本投入以及资本投入所起到的带动作用,相对于劳动力投入来说,前者的带动作用较大,这主要就是因为在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大多的农业人口进城参与城市建设,农民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后,会选择在城市定居,因此,农村人口会逐渐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所以会导致上述现象发生,而且这种趋势在短时间内会呈持续发展态势,对经济发展产生一种长期影响,同时也导致人们对城镇建设和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此外,城镇化发展中的明显变化就是农业人口逐渐转变成非农业人口,原有农村人口的知识储备较薄弱、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大量农村人口转移会使人口的整体素质提升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知识资本的实际积累。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断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可以积累大量的物资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所以,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可以在促进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释放需求的基础上,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并且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镇的设施建设,实现生产制造以及投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策略

1、加强资本积累

在经济发展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应该不断加大各资本要素的积累。同时,资本积累还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发展的要求,所以资本积累在城镇化发展建设中非常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城镇化发展建设需要对技术、资本以及信息等要素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它们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此外,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城市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和贡献,及时发现城市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并且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找出具体的解决策略。要合理控制城镇化的实际发展速度,城镇化发展步伐如果太快,很容易产生大量的农村失业人口和失地农民,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城镇化发展情况,合理控制和调节城镇化发展步伐,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

2、发挥城市具有的辐射作用

在城镇化发展中,城市的工业、文化以及物质等水平占有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建设,城市中的文化和物质会逐渐朝着农村地区进行渗透和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思想进步,而且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会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发生一定的改变和提升。城市中除了物质和文化会影响城镇化发展外,工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工业的快速和高效发展能够给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得农村发展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物质基础,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此外,工业发展能够推动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能在城镇化发展中利用价格机制、补贴以及服务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从而推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应该要正确的认识到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并且注重工业发展和提升,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提高农民参与度

我国开始城镇化建设时,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应处理好城镇化与“三农”之间的关系,片面、绝对的城镇化指的是消灭农村和农民户口,全面的、新时期的城镇化即指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福利,从而实现农民和城市居民在教育、养老、就业以及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一致性。与此同时,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时,应强化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为乡镇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确保农民稳定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经济利润。除此之外,社会力量还应提供及时的帮助,减少城镇化建设的压力和矛盾,实现农村经济有序发展、持续进步。

4、弱化社会矛盾

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会随之扩大和增多。农民工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较大,但是大多数农民工尚未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在医疗保险、生产安全以及劳动薪水等方面。城镇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土地强行占用等现象,少量的补偿金未能弥补经济损失,农民利益得不到及时的保障。此外,在房屋拆迁方面,拆迁方与被拆迁房屋用户之间的沟通较少,强拆、钉子户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城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者不能坐视不管,应切实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在此基础上,制定能够满足双方利益的方案,同时,工作人员应深入调查、分析已经存在或者潜在的社会矛盾,公正执行相关法规、条例,促进城镇化进程持续进行、发挥城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结论:总而言之,在当前时展背景下,虽然我国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各个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尤其是农村和城市经济水平逐渐拉大。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化的发展和建设,并且正确认识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文化、物质以及人力等资本的积累,加大农村设施建O,满足农村人口的发展需求。同时,发挥城市所具有的辐射作用,注重工业发展,从而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推动农村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鹏宇,毕天平.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24.

[2]高天跃,李静.试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财会学习,2016(12):204.

[3]董雨珊.关于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19.

经济发展机制范文3

【关键词】土地流转;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1.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当前我县土地流转工作存在着面积少、规模小、流转行为不规范、服务机构不健全、流转机制不完善等,反映出当前农村土地流流转在观念、利益和年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县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1.1农民的恋土情结深厚,抑制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部份农民小农经济意识较强,恋土观念根深蒂固,视承包土为“保命田”,既使外出打工,进城经商,也要保留承包田,不愿长期转让或转包他人经营,免得放弃土地经营权,宁可荒芜半荒芜也不愿意流转他人经营,增加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这是农民恋土的一个客观原因。

1.2土地流转的市场需求不足,双较效益低,影响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1)农村土地流转的目的在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过低的农业比较收益以地农为投资存在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使得各种资本对经营农村土地的动力不足,造成了土地流转市场需求。此外受农村土地及其附着物不能担保和抵押贷款的政策限制,以及农村金融缺失,,阻碍了农民和土地流转方发展高投入的农业产业。

(2)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土地承载的负担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生产费用。农业是一个周期长、风效慢、受气候影响大的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或高产不高效的情况相当突出。目前有部分农民之所以不愿意转入其他农户的承包地,说到底就是土地承载负担重,比较效益低。

1.3规模流转困难,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规模

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大部分土地分散在山地,且由于分布在不同区域、面积较为狭小的地块所组成,零星分散,难以实实施规模经营。

1.4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制约着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县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农民自发流转为主,集中连片的、有组织的流转较少;以农民之间的流转为多数,农户口、与开发业主之间的大批量流转较少;耕地主要以短期性、季节性的流转为多数,中长期的流转主要是荒山荒坡及其它流转地。

1.5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进程

我县目前尚缺乏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配套政策措施,部分基层干部存在求稳怕乱、少找麻烦的思想,引导不力,服务滞后漱口,对土地流转工作缺乏指导和管理;缺乏土地流域转中介服务组织,土地流转的供求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

2.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和意义

2.1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我县农村余劳动力向高效益行业流动,使一大批从事农业的农户逐渐摆脱了土的束缚,专门从事第二、三产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农民增收的步伐。据统计局2011年数据,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达7.6万人,年收入达1.9亿元,人均增加纯收入476元。土地流转既可使出让户或获行得固定的土地出让金,同时,土地出让户也可通过外也打工、从事其他行业或者到土地受让大户(农业企业)中劳动获取收入。

2.2促进招商引资,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

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招商引资,引进外地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带动当地的资源开发,为开展精品农业、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而且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了农村经济效益,繁荣农村经济。

2.3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使土地相对集中,便于统一规划,有利于新技术的运用和新品种的推广,特别是高效的经济作物的开发,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2.4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农为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吸纳社会资金,特别是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的有效途径。土地经营权转向社会开放,对农业的综合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2.5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农民实现土地流转后,离乡,积攒足够的资金后定居在小城镇或城市,受更多的社会公共福利,成为城镇的主人。同时,土地规模流转,必然会吸引和带动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城镇,为城镇居民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带动餐饮、运输、房产等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税收,为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形式良性循环,互动双赢的局面,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

3.如何推进我县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的对策及建议

3.1更新观念,引导流转

加快土地流转的关健是决村(组)干部群众的思想障碍。一是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延续和完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农村城镇化、转移农村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是现行农村各项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二是村(组)干部要强化对政策法规的学习,调整工作思路,教育和指导农户自觉进行土地流转。

3.2执行政策,规模流转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规政策,确保农地用途不变,限制土地抛荒,鼓励提升地力;合理确定流转补偿制度的和土地估价。二是县、乡(镇)、村要分别制定和落实鼓励土地流转达配套政策。在优惠对象上实行双向优惠,既要鼓励土地转出方,又要鼓励土地流转入;在优惠的内容上要实行优惠,不但在经济上优惠,且在流转户享受集体公益事业服务等方面都给予适当的扶持;在优惠的取向上要实行重点优惠,对地质较差的盐碱涝洼地开发性经营项目,有技术推广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种养项目,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3.3因地制宜,有序流转

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实事求事,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在体流转工作中,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对已经实行的各种方式方法,要来不断总结、修订、完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力求实效,逐步推广。

3.4把握原则,推动流转

在体的土地流转运作中,主要把握好以下六点原则:

(1)把握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原则。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

(3)把握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一是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二是土地向规模化种田能手集中,实行开发种植,既能解决农村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又使土地效益倍增;三是土地向龙头企业流转;四是鼓励县、乡科技人员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农民手中转包或租赁土地。

(4)把握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的原则。主要是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方式,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5)把握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原则。一是土地流转的期限不超过30年,的余期限;二是土地流转必须签订书面,并经乡镇土地管理部门鉴证,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三是加强土地流转合同资料的档案管理工作。

(6)把握正确引导和加强服务的原则。各乡镇、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尊重农民意愿和客观经济规律,不断规范土地泫转。

建议:

(1)建立农户土地承包数据库,进行动态监测管理,流转信息公布。

经济发展机制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经济产业 变革 生产方式 内生机制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成为推动经济长期保持活力增长的新引擎。内生机制、动力机制、环境机制作为信息技术助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发挥其各自作用的同时,其相互制约性和关联性也同时存在。

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一)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领域之一

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的高新技术之一,具有普遍性、渗透性以及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相比于以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更是快之又快,特别是目前电子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联合应用,使通信技术不仅实现了综合化和数字化,还在此基础上向智能化、人性化及宽带化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了人们对信息应用的速度。而计算机信息技术专利每年新增项超过三十万,由此可见以创新性、高更新速度以及科技研发为主导的信息产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领域之一。

(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随着信息化产业带动市场经济的步伐逐步深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基本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雄厚的产业基础、齐全的专业门类,并随着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以及不断上升的创新能力,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向信息化强国迈进。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

(一)传统产业信息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必然趋势

在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传统产业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传统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生产设施以及技术工艺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管理水平及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涌入国内市场,也严重冲击着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渗透下,对传统产业无论是生产制造、技术工艺,还是销售、经营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看来,实现传统产业信息化,深入开展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规模庞大,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其中,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入国际产业分工,不仅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还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对经济持续平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发展,虽然企业成本将增加30%,但产业信息化可提高产品质量、效益,改善生产环境,减少对原材料及能源的消耗,从而使经济效益提高到80%以上。诸多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以传统产业信息化为切入点,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振兴经济,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作用

1、信息技术影响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变革。九十年代初,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敏捷制造应运而生,敏捷制造利用的是一种集成技术,将具备各种知识、技能的劳动力、灵活创新的管理方式和柔性的生产技术结合在一起,利用共同所建的基础结构,及时、准确的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将逐步被具有极强柔性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

2、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传统产业的竞争和交易方式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项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也加速了产业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市场机制的形成,而企业之间竞争的方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变了以往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压低价格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竞争方式,转而采用提高服务、创造产品和市场以及改变商业模式等现代化竞争方式;二是竞争范围不只局限在产品的质量、数量上。三是网络应用,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企业竞争中价格的变动,减少供求关系中价格信息不对称现象,完善市场产品价格系统,对供需状况作出精确反映。

伴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网络交易方式,电子商务迅速崛起。国际互联网实现了跨区域、跨国际交易,使交易方式不再受信息阻隔、区域限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避免了难以完成交易或者无法交易的现象产生。而传统企业在经营管理方式、竞争交易方式上的变化,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经济效益及生产经营效率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3、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传统产业结构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根本性的提高,降低了企业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减少了对原材料及能源的消耗,使企业产品结构、资源、技术、劳动力结构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企业的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机制范文5

(一)健全绿色制度

找寻环境污染的制度诱因,完善环境保护的制度规范,是创新绿色制度的着眼点。绿色制度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保障,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和实现框架。政府应当对区域内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作出准确判断,确定其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制定相关制度进行激励和约束,引导企业和其它经济活动参与者践行绿色经济。

(二)创新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是绿色经济向前发展的引擎,是区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减少资源依赖的技术支撑。一是绿色科技会给企业带来价值。作为绿色科技的开发者,企业可以通过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或更新产品,技术转让可以使自身获得收益。二是绿色科技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效益,绿色健康的产品可以提升消费者的效用。三是绿色科技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在自然环境上的收益可以被整个区域共享。

二、区域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般问题

(一)绿色经济意识不强,重形式轻本质

一些地方通过建立绿色产业基地、绿色产业园区、绿色经济带等来发展绿色经济,但这些绿色产业区的生产技术、产品、管理方式等与其它企业无明显差别,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并不显著。在环境约束下,一些企业由于观念落后,开发绿色产品意识不强,导致企业缺乏活力、技术创新乏力、产品单一,不能完全发挥出绿色经济原本该有的效益。

(二)缺乏长久且清晰的战略规划,导致绿色经济发展进程不稳定

绿色经济的建设周期较长,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一些地方急于改变环境污染现状,希望通过集中而紧凑的投资在短期内实现绿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困难考量不足,因而不能根据实际制定规划。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过渡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渐进过程,缺乏基于清晰战略规划的长效建设机制将使得绿色经济发展进程不可控,也会降低地方政府投入资金的效率。

(三)只注重城镇,忽略了对城乡绿色经济协调发展的统筹

一些地方在发展绿色经济时只重视对城镇的投入和对工业的改造和引导,却忽视了农村特别是农业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相关制度和环保标准的制定上也只重工业不重农业,对农业生产的监管工作不到位。另外,一些政府将原本已经无法存活的、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的工业企业迁往农村,这类企业原本在效益上已经不具有存在价值,对农村经济发展并无大的益处,落后的生产技术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市域内大部分的山林、草地、水源等自然资源都集中在农村,农村环境的恶化将使得市域环境的承载力愈加脆弱,加重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四)绿色经济发展重点不突出,未能形成区域优势

绿色经济发展除了注重对环境保护,还应该能够创造出比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多的价值,但一些地方建设的绿色经济或是产能较低、形成不了规模,或是效益较低、产品不具有差异化。市域内各个区域建设比较重复,市域之间建设相似度较高,这既加重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又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一些地方在发展绿色经济时会同时扶持多个项目,进而导致有发展潜力的项目难以得到有力的支持。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对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便捷的服务

绿色经济发展需要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提供支撑,企业不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只能由政府提供。一些地方虽然制定了绿色经济发展规划,但未能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与之相配套或设施建设不全面,减缓了绿色经济的发展进程和产出能力。

三、环境约束机制下市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可行战略选择

(一)从环境约束的具体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

地方在制定本地区绿色经济发展规划时,应当充分考量本地区资源分布状况、生态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水平清晰地对发展目标、发展途径以及风险应对策略作出规划,以使规划可操作、可监督、可持续。

(二)增加区域内人力资本投资,加速绿色科技创新

发展绿色经济,改变以往忽视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就必须抛弃资源驱动型产业,发展科技驱动型产业,积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资源供给和消费已经达到区域和环境约束边界时,地方经济将很难发展。增加市域内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创新绿色科技,提升资源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为通过相关制度安排和福利保障,吸引市域外人才进入市域内工作,这是快速增加本区域人力资本的方式;其二为培养市域内人才,这是区域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根本方式。

(三)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物质上保障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没有基础设施上的保障,绿色经济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业、林业、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与绿色经济发展的节奏同步。

(四)统筹城乡发展,确定绿色经济的发展重点

经济发展机制范文6

关键词:知识产权;区域经济;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310-03

知识产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但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逐步加强,也日益成为各级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贸易组织曾将知识产权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并列为三大支柱,充分说明了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一、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

“知识产权”一词最早由法国学者卡普佐夫提出,于1967 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后广泛使用。概括而言,知识产权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由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所依法所享有的专有权利。在对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首先需厘清两个术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虽然在某些时候两者可以互换使用,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经济增长通常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或人均收入和产品的增长。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更为广泛,通常认为,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外,还应有经济质量和结构的根本变化。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现有研究中关于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较多,从理论和实证、从要素投入和制度安排角度阐述了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探讨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还比较缺乏,同时,系统地探讨其内在作用和影响机制的还不多见。

二、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予以阐释。从宏观角度看,知识产权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进行业的发展和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微观领域,知识产权在推动企业创新意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方面也有积极作用。知识产权正是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影响,进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宏观层面

1.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献较多,综合来看,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看,知识产权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之一。早在19世纪马歇尔就认识到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主要动力。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索洛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丹尼森用实证方法证明了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七因素之一。而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进一步将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并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进入了生产函数,而且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可见,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已经把知识特别是创新知识(知识产权)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和核心因素,并成为了与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并列的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资源。

二是从经济增长的制度安排看,知识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制度因素。制度学派认为,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制度性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诺斯曾指出,真正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制度和所有权。而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而产生的。根据产权理论可以得到交易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是最有效率的。也就是说,明确而得到切实保护的产权,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而交易费用越低,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就越高。知识产权作为产权化的知识,或者说是能够界定清楚产权的知识,它界定和保护了公众的知识创造和创新活动,使发明创造者的智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效益。

三是从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看,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发展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两个阶段。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对知识经济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从某种角度讲,也宣告了21世纪人类的发展将更加倚重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知识经济将取代工业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在农业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实物资源推动。但由于实物资源的稀缺性,社会将会随着实物资源的不断减少,发展也终将会陷入瓶颈。同时,也会出现收益递减现象。而在知识经济阶段,经济的增长主要通过知识来推动,表现为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来提高收益,实现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发动机,而知识产权也将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2.知识产权对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影响

行业是构成产业的基础,行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发展的实质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是社会生产技术更新所引发的产业结构改进。从发达国家实践看,三次产业的依次出现和重点转移,以及产业内部各阶段的依次递进都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可见,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

知识产权对行业与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知识产权制度是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功能,便是给技术创新主体以利益上的激励。它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及其成果转化,推动了行业与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也促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大量出现,促进传统生产部门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不但扩大了市场规模,也能使生产成本降低,带动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技术创新催生的新部门和新行业,能够使原有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通过关联作用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最后,技术创新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使整个社会产生技术变革,进而带动产业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和层次。

(二)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微观层面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它不但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知识产权的直接应用者和受益者。经济发展中,一系列知识产权活动,大多是通过企业来组织完成的。因此,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上。

1.知识产权对企业创新意识与自主品牌的影响

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创新活动的激励,在企业上的表现就是促进了企业R&D投入的增加。一项科技成果的取得往往需要经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复杂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和艰辛的劳动。知识产权制度通过确认成果属性,保障做出主要物质技术投入的单位或个人充分享有由此所产生的合法权益,保证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利益,维护市场的公平、有序,并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尊重或被迫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使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他人智力劳动成果的良好社会环境。这一环境使企业愿意将更多的财力、物力和智力资源投向研究开发,形成新的技术成果,保证生产产品的核心技术,进而促进企业自主品牌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对企业自主品牌保护的氛围和机制。

2.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个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反映出该企业拥有财富的多少和实力的大小,而且能反映出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知识产权被纳入发展目标,其中就强调要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始终需围绕消费者需求来构建。在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中,消费者更加关注的是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即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可以认为,知识产权是当今企业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从制度因素讲,知识产权通过法律对企业创新成果的保护,也是企业谋求市场竞争力的制度保证。

3.知识产权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实施知识产权一方面刺激了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了产品的专利成果转化及专利技术的商业化,为企业的最大化产出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形成根本性突破,保证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形成了知识垄断。基于上述原因,知识产权战略能够最大可能地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赢得市场创造有利条件,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有力保障。实践证明,在研发资金投入多、专利申请量多的企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对比都有明显的提高。

三、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中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知识产权发展的阶段问题

在关于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并不确定具有正相关关系。如Thompson等认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增长效应取决于人均GDP水平,其实证分析证明,只有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时,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才会有正的影响。从研究结论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往往决定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性,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经济增长水平呈现U 型关系。因而,在知识产权战略的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做到有的放矢,实施分层次、分阶段的知识产权推进战略。

(二)专利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从我国知识产权情况看,虽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专利授权上,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处在较低水平。今后应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执法力度,多方位开展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同时,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加大专利申请补助、对能够产生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授权专利给予奖励、对申请及授权专利较多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等措施促进专利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三)知识产权发展方向定位问题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知识产权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结合区域自身优势,促进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战略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衔接,避免无用甚至重复的技术开发,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出台知识产权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切实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

(四)知识产权发展中的企业角色问题

知识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需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建立起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才具有针对性,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知识产权产业化问题

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只是为最大化产出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但产出的最大化并不意味着利润的最大化,专利技术的商业化、产业化才是促进效益增长的关键。所以,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步骤,也是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同时,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法制环境应当逐渐完善,促进多元的资金体系的形成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为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提供良好的环境。

结语

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梳理了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增长、行业与产业发展及企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知识产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厘清了知识产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完善了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同时,指出了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35.

[2] 夏先良,王雅龄.知识产权影响经济发展的文献评论[J].学习与探索,2011,(4):144-154.

[3] 李涛.论知识产权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理[J].湖南社会科学,2006,(6):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