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指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发展的指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发展的指标

经济发展的指标范文1

【关键词】多指标决策评价 综合评价 香港 社会经济发展

一、引言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是国际著名的商业、金融和贸易中心。它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码头,处理全球最多的国际空运货柜,是全球最自由开放的市场,一直被诸多评比机构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其社会经济发展备受瞩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团结带领香港各界人士,自强不息,奋力拼搏,克服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等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成功地把“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变为现实,实现了经济的强劲复苏和快速增长,保持了香港繁荣稳定。香港的繁荣昌盛对于推进中国大陆经济,整个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会产生重要作用。笔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最新资料,应用多指标决策评价方法对2002-2006年香港的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分析,为香港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多指标决策评价方法简介

假设某一多指标决策问题的方案集为A={A1,A2,…,An},指标集为G={G1,G2,…,Gm},且令矩阵Y=(yij)n×m表示方案集A对指标集G的“决策矩阵”,其中yij(i=1,2,…,n;j=1,2,…,m)表示方案Ai对指标Gj的指标值。由于各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故本文将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从而可得无量纲化的决策矩阵Z=(zij)n×m,其中

其中,yjmin,yjmax表示指标Gj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显然,di(w)越大表明方案Ai越优。从而可以对各决策方案Ai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并排序。

(一)权向量w的离差最大化确定方法

如果某一指标Gj对决策方案Ai的综合评价值没有影响,那么,指标Gj的权重应取0;相反,如果某一指标Gj对决策方案Ai的综合评价值有很大影响,那么,指标Gj应取较大的权重。因此,对于指标Gj,可令vij(w)表示某一方案Ai与其它决策方案的加权离差, 则有:

(二)离差最大化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

①按照(1)式,求无量纲化的决策矩阵Z=(zij)n×m;

②采用离差最大化方法,按照(4)式确定最优权向量w=(w1,w2,…,wm)T;

③根据(2)式计算各方案Ai的综合评价值di(w) i=1,2,…,n;

④根据步骤③中各决策方案的综合评价值大小, 我们可以对各决策方案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并排序。

三、实证分析

(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遵循科学性、代表性和完整性的评价原则,笔者选取反映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10个主要指标:本地生产总值(按2000年固定价格计算)x1(亿港元)、人均本地生产总值x2(港元)、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x3(亿港元)、对外服务贸易总额(即服务出口与服务进口之和)x4(亿港元)、政府储备结余x5(亿港元)、进出香港货物总量x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x7(万标准集装箱)、访港旅客x8(万人次)、国际投资头寸x9(亿港元)、政府收入总额x10(亿港元)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这10个极大项指标可基本反映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原始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由统计数据建立指标数据库,列于表1。

注)本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编制。

(二)综合评价分析

根据上述运算步骤,应用Matlab编程计算,可得其相应结果列于表2。由于表2最后一行的权重大小几乎相等,可知反映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10个主要指标协调发展,对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着均等的作用,这体现了香港社会经济结构非常稳健;另外,据表2最后一列的综合评价值逐年增大,可知香港特别行政区2002-2006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推进,一年好过一年,尤其是2006年发展状态最佳,其历年排名依次为:2006、2005、2004、2003和2002年。

2002-2006年香港的贸易额从31799亿港元增至50608亿港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3%,11.6%,16.4%,10.9%,10.5%。2006年,香港股市集资总额创下5245亿港元的历史纪录。

2003年的综合评价值为0.1656,远低于2004年的0.5192,这说明2003年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不佳,其主要原因应为2003年正值香港刚刚渡过东南亚金融危机、又遭非典的袭击,从表2可知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在香港签署,为经济低迷、社会不景气的香港注入了强心剂和新的活力。CEPA实施以来,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不嗯噬,失业率不断下降。CEPA不仅推动了港澳经济复苏和飞速发展,也成为香港地区经济转型的新契机,把香港的发展与内地的广阔市场、高速发展的经济联系起来,让香港经济存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本报讯.伟大的构想,成功的实践――祝贺祖国10周年[N].人民日报,2007.

[2]雷钦礼.经济管理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王永瑜.雷达图定量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统计教育,2007,(1).

经济发展的指标范文2

内容摘要:本文界定了“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内涵,阐释了这一观念转变的背景和发展方针,指出了发展模式更新是实现质量转换的必然路径。深入理解和切实落实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发展方针质量 路径

中国经济通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在2006年底有了一个毅然的目标转换――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表面上只是快和好的换位,实质却是经济发展目标追求从数量第一到质量第一的质量转换,是发展战略指导原则的更新。因此,深入理解和切实落实经济发展的“又好又快”,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质量第一的简明概括:“又好又快”

“快”显然是发展数量方面的要求,“好”则是发展质量方面的要求。从单个企业来说,“好”表现为员工素质的提升、物质装备性能的提高、管理更加科学化的综合进步,简言之,是企业要素禀赋和结合效率两方面的加强。微观的“好”是宏观“好”的前提和基础,但又不完全等于宏观的“好”。 各方面的比例协调是整个国民经济“好”的更重要的标准和目标,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这样的发展环境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整体平稳、长期的发展,才能保证以更稳健的速度尽快实现现代化。所以,国民经济发展的“好”是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实现形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简明概括。

观念转变的背景:历史与现实的合力促动

发展的基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改革开放之初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我国和现代化差距较大。1978年中国人均GDP只有 100美元多一点,远远低于世界银行划定的世界上最穷的平均线289美元,是美国人均GDP1.03万美元1/100。从生活条件看,前30年的建设并没有让人民摆脱贫穷。从这个基点上起步,强调速度是一种必然。经过28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世界第三,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近200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均GDP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到十几分之一。在这个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已经有条件把数量的扩张放在第二位,把质量的提高放在第一位,追求质量好前提下的速度快。

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在短缺经济时代,消费的范围基本局限于物质消费,消费的目的性明显而明确,就是满足消费主体的生存需要。且满足这个水平的消费品供应全面紧张,只好通过各种票证手段限制消费。票证型消费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松动,由此带来了我国居民消费的第一个浪潮:老三件百元级生活必需品的迅速补足。中国经济通过农村的联产承包、城镇企业的市场化改革焕发出蓬勃活力,社会物质产品的供给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我国由此进入90年代的第二个消费高峰―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主要内容的消费浪潮。10年之内,城镇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家用电器基本得到普及,广大的农村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新世纪初的家庭数字影院、MP3、移动电话、可视电话等的消费内容可以看作是前期家电普及的升级换代,它们大体在千元的级别。如今以家用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十万元消费级别是消费的第三个浪潮。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嬗变:消费观的趋同性逐步被个性化的消费追求打破,国内消费观念悄然向国际消费观念靠拢,从前遭受排斥的精神文化消费逐步成长为消费热点。因此,只有追求质量的发展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内需市场。

资源、生态环境压力所致。2007年中国生产石油1.86亿吨,进口1.96亿吨,成为世界第二石油消费国,增量第一消费国,预计中国的石油产量难有大幅度增加,消费增量只能靠进口补足;需大量进口的物资还有铁矿石,2007进口3.8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50%,成为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国。大量生产资源的进口使我国的发展不得不忍受进口资源价格上涨的挤压。另一面,我国单位产值的能耗强度比发达国家高3-5倍等。环境污染在现在的工业化中后期就达到发达国家完成了工业化的程度。这样的条件决定现在的发展必须强调质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要求。当前的国际竞争直接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竞争,背后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前一时段中国制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随着WTO规则的逐步放开,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加强而逐步削弱,利润空间日益狭小,近两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此种趋势愈加明显。这要求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以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为手段谋求发展。

发展方针:质量第一前提下的和谐进步

(一)协调优化产业结构

供求总量平衡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基本前提。供求总量平衡是产业结构协调的表现,所以其实质是协调优化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协调、优化需要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是一个不断趋近国民经济整体良性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人与自然和谐协调

这要求低投入、低排放、多循环、高利用,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要求大力提高全民的绿色资源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在全社会层层落实。

(三)形成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新理念、新途径

传统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办法是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建立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低层次产业就业的增加,但却无法适应高端产业的发展。目前,随着我国技术进步的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业化阶段的演进,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产业链”带动就业增长的新趋势已经显现。技术进步从短期看似乎是排挤就业的。但从长期看,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的进步能够推动整体经济规模的扩张,从而从根本上增加就业和实现职工福利的提高。鼓励技术进步依靠科学管理,更依赖人才培养,因此,要充分利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型的机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努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以适应我国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管理升级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

(四)城乡、区域的协调互动

通过对比我国经济社会现阶段的发展指标和现代化标准的差距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农问题”是我国与现代化差距的集中表现。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当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环节。这就要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

(五)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

融入全球化,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这包括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升开放质量,既要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力提高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要通过走出去,扩大在国外的投资、贸易和交流,在和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竞争中优化配置资源和提升竞争优势。

(六)人民大众共享发展成果

这是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从根本上讲,经济发展得好就是使人民大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这包括要在发展中更加重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要更加重视依法治国,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和谐;要更加重视执政党的执政品格、执政能力建设,保证科学决策、科学发展。

质量转换的路径选择:发展模式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作为一种战略选择,它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世界各国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已逾百年,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完成这种转变。我国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也已经有十几年了,理论探索更早,可是,结果并不乐观。实践起来之所以困难重重,是因为这种转变涉及的是一个庞大的体制质变。受与传统工业化共生并已经固化的“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的价值取向、制度安排、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的制约,同时又受着理论思维、发展阶段、国际背景的制约,因而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特征。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极佳机遇期。因此必须在破除或改造支撑传统工业化粗放增长的价值取向、制度体系、技术与产业结构、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现代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价值体系、新制度体系、新技术与产业体系、新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

(一)新价值体系

新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的发展。传统工业时代的价值体系实质是拜物教文明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的集合,它使人成为财富的奴仆,把社会生产异化为功利主义的囚笼。新价值体系要把人的活动视野引向超越个人的狭隘生存与享受层次,引向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取向, 实现人和物质世界的可持续的和谐相处。这种价值取向的变革是破除传统观念、树立现代观念的一场社会意识革命,其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变革的渐进性和长期性。

(二)新制度体系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内生变量,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只有在有效的制度框架下才能发挥作用。集约型、生态友好型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到经济循环过程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市场经济虽然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唯一通道,但它在解决涉及公众共同利益诸如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公正等问题时局限性十分明显,因而必须让政府充当公众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守护人。建立和维护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是政府的根本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艰辛探索,把这样的职能和目标细化为相应的制度体系。

(三)新技术与产业体系

随着知识经济的展开,新技术群已经催生了新产业群,并率先在发达国家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国提出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技术群包括信息技术、生态化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循环生产技术、清洁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与海洋技术,由它催生的新产业群包括微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工程及现代医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航天与海洋产业。它们是21世纪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目前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基础,要使新技术、新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或主导,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定地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利用现代技术群改造提升我国庞大的传统产业群,同时努力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建立起发达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新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

新生产模式的本质特征是循环生产。循环生产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生产方式。新消费模式的特征是科学消费、合理消费、健康消费,也就是节约、环保、文明的消费模式。提倡这种消费模式,不仅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安定、改善,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有益于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可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

综上,质量为先发展的支撑体系只是原则性的论述,要提高其可操作性,尚需进行专门探讨加以细化。

参考文献:

1.赵东坡.我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进化轨迹与成长趋向[J].商业时代,2009

经济发展的指标范文3

关键词:区域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区域金融发展作为其中一个因素,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下面通过探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全貌的关系,构建两者之间的存在的指标体系。

一、概述

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10年代,Schumpeter等人就已经指出区域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地区人均收入及增长率有积极作用,并且认为一个良好的金融系统能长期地促进经济增长,该论断后来得到了Goldsmith[1]实证研究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学者对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全貌也有一定的研究,许多学者不再只是拘泥于银行业范围,而是将研究领域拓展至金融中介、股票市场及证券市场等。较为成熟的研究结果指出,金融发展可通过影响储蓄率、提高资本配置和将高比例储蓄转换为投资等多方面促进经济增长,反过来,经济增长同样会促进金融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分割情况较为明显,现选取浙江省为例,探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全貌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相关结论。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及构建

(1)投入指标。衡量区域金融发展的指标常选取金融发展率和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指区域金融机构存贷款之和除以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是最能反映地区金融结构及发展水平的指标。金融发展率则是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除以其存款余额,该指标体现地区金融机构变储蓄为投资的能力。理论上来说,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是我国地区金融市场较为重要组成部分,但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且股票市场波动较大,保险市场发展不完善,因此,暂时将这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忽略不计。即此处定义与区域金融发展相关的指标有金融发展率和金融相关比率。

(2)产出指标。最能衡量地区综合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本文消除人力资本影响,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R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产出的指标。

(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单位根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2]。

(1)单位根检验。运用EVIEWS6.0进行单位根检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发展效率及金融相关比率在原始序列检验中不平稳,但金融发展效率在一阶微分序列中达到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金融相关比率在二阶微分时达到平衡,由此可得,原有序列在二阶差分的情况下是单整的,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关系检验。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多重协整检验方法,进行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相关比率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接下来检验是否是因果关系。

(3)格兰杰因果检验。运用EVIEWS统计软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95%置信水平[3]下,金融相关比率与经济增长存在相互因果关系,而金融发展效率是经济增长原因的可能性不到20%,反过来则不到15%,所以说,金融发展效率并非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原因。

三、构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全面的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构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全貌的指标体系。

(1)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在浙江省的金融市场中,1978年~2009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末余额呈现增长趋势,这与我国整体金融市场的情况相符,但人民币存款余额平均增长速度与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速度不同,这两者的不同使得金融发展效率较低,因此,要提高金融发展效率需要改善优化浙江省金融市场结构。浙江省金融市场多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少,浙江省应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发挥自身资源配置功能,促使资金自动流向投资效益高的企业。相较而言,浙江省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但其相关机制不健全,仍需加大监督力度,促使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总之,完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提高金融中介资产运用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促使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提高。

(2)发展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股票市场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浙江省应促进该地区企业创新、上市,促使其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有关股票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机制尚未健全,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推动国内股票市场的进步。当然,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均可以完善金融市场,促使企业投资渠道多样化,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四、结语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完善、发展区域金融市场刻不容缓。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给予金融市场扶持和推动,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和机制的贯彻执行,消除市场经济中的发展保护壁垒,发挥市场原则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这样一来,金融市场才可以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全面增长。

参考文献:

[1]姜如汉.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10):91-92.

经济发展的指标范文4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行业英语 教师 发展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各领域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它的教育特点是“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引入相应的行业英语课程,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行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为行业英语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又为行业英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一、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目标

行业英语,也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是指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及与其今后的职业相关的技能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是架设在基础英语和专业领域英语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其课程特点是紧跟市场、结合学生实际、紧密围绕行业和企业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强化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基于此,行业英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行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行业理论功底、全面的行业业务知识和行业课程教学的经验,了解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并且在本行业某一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二是行业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即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讲解行业知识,能够胜任双语教学。三是行业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能够在行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其他相应的职业技能。四是行业英语教师还应该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定期到企业、行业实践,亲身体验毕业生的工作环境,了解用人单位的最新需求。

二、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途径

根据应用语言学家克兰多尔(Crandall)的论述,教师发展是一个终生持续成长的过程,包括集体或个人自主的学习,教师发展只能由教师自己进行,并且是为了自身的需求而进行的研究行为。高职行业英语教师的发展应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设计和调整发展目标,寻求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途径,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态度、专业素质及教学技能在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提升。

(一)加强与同事之间的协同合作

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认识到合作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其可行性及具体操作方法作了相应研究。笔者认为,同事间互利和谐的合作能促进各自的健康发展。

1.行业英语教师应当积极与专业教师合作,共同承担行业英语的教学任务。行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具有很大的价值。通常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不是单纯地缺乏专业知识或英语技能,而是无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行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技能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分割的。行业英语教师、专业教师及学生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其中的每一方都需要其他两方的协助和反馈。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行业英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目标情景(target situation)有足够的认识;而行业英语教师又能让专业教师明确学生以及行业英语教师自身所面临的语言问题;学生则需要从语言和专业知识两个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来自行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反馈意见将有助于学生制订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以行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合作为基础的模式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行业英语教学模式。一方面,其合作的模式可以是长期且固定的,双方教师结成对,共同确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材料,并在长期合作中不断摸索总结适应有效的学习方案。另一方面,双方的合作也可以是短期和灵活的,专业教师只在有需要时充当顾问,帮助行业英语教师解决一些专业知识难题。

2.行业英语教师之间要积极开展观摩课活动。这有益于促进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拓展。在观摩课活动中,观课者与授课者都抱着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解决教学难题的美好愿望,并且不涉及褒贬评价和奖惩利益。授课者注重学习与发展,能主动尝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乐于反思、请教与切磋;观课者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身份观课,有较强的针对性,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与课堂行为的有效性。同事互助观课能够全面满足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各时期的职业发展需求,促进同事间的真诚合作,真正形成一个学习型团队。

3.行业英语教师要调整心态,营造既有竞争又合作共进的良好氛围。同事合作的延伸形式是对外交流,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师要经常与校外同行交流教学心得,经常阅读学术刊物,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对外交流受限的情况下,则要善于充分利用本校或者兄弟学校教师之间的合作机会。

(二)注重教学体验,形成独特风格

1.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策略的选择。第一,要淡化短期功利观和应试教育思想,改进教法,指导学法,为学生行业英语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第二,要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第三,要加强师生间和生生间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第四,要分析行业英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和语类类别,注重语类情景下的读写教学,以读促写,以写促学。除此之外,还要导入跨文化意识,不要过多强调语法的作用,组织学生模拟在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真实场景等。第五,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大教学容量,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行业知识,训练英语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第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2.加强自我反思,形成自己的风格。对于高职行业英语教师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我提高的途径就是反思。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和需要教师相互合作的过程,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是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使自己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转贴于

(三)加强沟通学习,促进内涵发展

1.加强师生关系情境下的教师学习。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在师生关系情境中的学习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为学生而学、因学生而学、向学生学习。“为学生而学”是指教师为了教好学生而进行学习。“因学生而学”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无意中因学生而学到新知识或获得新领悟等。“向学生学习”是指教师主动地、有意识地向学生学习。这三类学习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在智能方面的发展,促成师生的知识拓展和重构。师生关系情境下的教师学习,有利于师生所在的文化圈的重建。教师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班级学习文化的建设,还有助于社会文化圈的重构。师生关系情境下的教师学习还可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间接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想在师生关系情境中做好学习者,需要重视两个要素。第一,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和师生关系理念是前提。教师应该认识到学习的建构性质决定了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没有人是知识的权威,师生之间应通过平等交流,实现知识、智慧、情志的共赢。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个交互生成的过程,教师应积极更新理念,正确看待学生的价值。第二,增强师生交往是实现这种学习的重要条件。高职行业英语教师需要在授课前熟悉学生的情况,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

2.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高职行业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查找备课所需的行业方面的资料。高职行业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工具,如百度、谷歌等,查找与行业有关的图片、音像和文字等资料,同时还可以从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等网站查找相关文献资料,扩大知识面,充实自己,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许多问题都不能深入开展讨论,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而网络恰好能弥补课堂的不足,师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交流各自的学习结果,共同提高。

(四)积极参加培训,加强对相关行业的了解

正如前文所述,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它的教育特点是“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因此,行业英语教学应与行业特点相结合,行业英语教师更要深入了解行业,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

1.培训是促使行业英语教师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承担行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接受一定的培训,这种培训包括两个方面:语言培训与专业培训。具体来说,包括提高英语语言技能和掌握所教专业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及所教专业的英语语体特征等。培训形式包括学术讲座、科研进修、访学、网上学习、国内外短期培训、合作研究等。

2.到相关行业兼职学习,熟悉行业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到企业兼职,融入行业,熟悉行业文化氛围,领会行业文化内涵。这样就有利于教师结合原有的纯语言教学和单一的技能训练,尝试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行业文化,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及行业文化适应能力。进行适时适度的行业文化导入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以及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强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在行业英语教学中,通过行业文化的导入,可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感受行业(或职业)文化,逐步了解、认同和自觉遵守相关行业的素质要求,形成较好的职业素质,为高职生完成从专业知识到职业能力迁移架设桥梁,为学生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经济发展的指标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经济增加值;社会责任;业绩评价

一、可持续发展观与业绩评价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继续发展,从而实现现在与未来的持续性发展。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不能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是要对利益相P者负起应付的责任,如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职工权益保护等。

业绩评价是对照评价标准,根据经营性事业单位整体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准确地对经营性事业单位特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运营业绩作出综合性评价。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业绩评价指标包括财务指标、客户指标、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学习与成长指标及社会责任指标五个核心指标。

(一)财务指标

财务评价在单位业绩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增加值是经营性事业单位调整后营业净利润减去资本占用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经济增加值的创新性理念是单位的账面盈利(即会计利润)超过资本成本的部分才是真正为股东创造的价值,账面盈利低于占用资本成本的,实质在减少股东收益。

本文以经济增加值替代账面盈利作为经营性事业单位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聚焦于经营性事业单位是否创造价值,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得具体业务与经营性事业单位价值创造逻辑统一、有机结合。

本文将财务指标细化为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十六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二)客户指标

经营性事业单位只有以满足客户需求、降低客户成本、增加客户利润为经营宗旨提品和服务才能提高自身持续获得发展的能力。客户指标应包括市场营销能力、客户满意度及客户盈利能力等。本文将客户指标细化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三)内部业务流程指标

内部业务流程指标指的是对单位业务流程进行开发、部署和管理来实现财务和客户目标的过程。本文认为内部业务流程指标划分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3所示。

(四)学习与成长指标

学习与成长指标是一个基础性框架,主要目标是确保经营性事业单位创造长期的成长和改善,与单位能否实现整体目标息息相关。员工应该强烈地关注持续流程改善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文将学习与成长指标划分为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4和表5所示。

(五)社会责任指标

社会责任,主要是指经营性事业单位不能仅仅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实现包相关者利益在内的整体收益最大化。经营性事业单位应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开展经营管理。经营性事业单位既要担负法律和经济责任,还要追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未来目标。社会责任包括社会公益、减少消耗、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本文将社会责任指标划分为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和八个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如表5所示。

经济发展的指标范文6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经济发展环境。因此,研究解决发展环境问题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课题。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指导经济发展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单靠一个或几个指标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评判。要准确、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环境,就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关键是要明确经济发展环境的涵义,按照系统论的思想设计和筛选指标。

一、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地设计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经济发展环境是一个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很强的系统整体性。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全面地、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来反映经济发展环境的各个方面,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2.科学性原则。设计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以经济发展环境相关理论、系统理论、经济学理论和相关数学理论为依据,客观和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环境状况,这样做出的评价才会更具有客观性和可信性。科学性原则要求设计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理论依据。

3.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择并不是越庞大越好,要考虑到指标的量化及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选出的评价指标的数据要易采集,计算公式要科学合理,利于掌握和操作。4.独立性原则。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必须尽可能的相互独立。同一类指标中的具体指标应避免重复,不同指标间的具体指标应尽可能的相互独立,这样才能用尽可能少的指标充分地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准确地评价。如GDP和GNP这类的指标只选取一个就够了。

二、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框架

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应根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依据对经济发展环境涵义的界定,以及对经济发展环境相关理论的系统分析精心设计和筛选。为了能够准确的反映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笔者主要从自然环境、人口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经济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1.自然环境指标。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最原始的物质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标:(1)水资源指标。衡量水资源的重要指标:人均水资源、人均用水量。(2)生态环境指标。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处的环境氛围,包括森林覆盖率、人均造林面积、土地利用率、人均土地面积等。(3)生活现状指标。生活现状反映环境目前的状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对于指标的选取主要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三个方面入手,包括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

2.人口环境指标。人类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人口环境也是经济发展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的数量、结构、受教育程度等都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人口环境指标主要有:(1)人口素质指标。包括每十万人高等学校在校人数、专业技术工作人员比重、人口的受教育程度。(2)人口结构指标。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就业人口的比例、城镇人口比率、性别比率。

3.社会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包括交通,治安,社保体系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指标。社会环境指标有:(1)交通环境指标。包括反映交通运输能力的指标,货运总量、客运总量;反映经济发展支持程度的指标,铁路营运里程、公路营运里程;增加对交通事故的次数和人均事故损失两个统计指标,这两个指标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会造成各种负面影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2)社保制度指标。这方面的指标有反映保险基金利用程度的指标、养老保险基金利用率、失业保险基金利用率,反映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投入的指标,社会保障和就业财政支出。(3)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反映人民生活所达到的状况。我们从居民的收入、消费、储蓄、住房等生活各个方面来进行指标的选取,具体指标包括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反映居民居住条件的指标,人均住房面积;反映居民储蓄状况的指标,人均储蓄存款余额。

4.经济环境指标。经济环境指标是指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些具体的指标,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经济环境指标包括:(1)经济总量指标。反映经济总量和规模状况的指标,包括反映经济总产出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总投入状况的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反映政府收入和购买能力的指标,财政收入。(2)经济发展指标。反映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指标,人均GDP;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第三产业收入占GDP的比重。(3)对外经济状况指标,是指一个地区的经济与外界联系的程度,反映这个地区整体的对外经济实力。包括反映对外资利用状况的指标,实际利用外资额、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进出口总额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