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什么是后进?首先对此应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我认为:应理解为在知能品格的培养和获得方面遇到困难,造成障碍,仍未能达到的基本要求,成为合乎标准的学生。这样理解,前提是承认学生是在前进中,之所以后进,是进步受阻而非是学生本身的弊病或其本性如此。如此认识,我认为是比较合乎学生的实际的。这也为我们从心态上去认识学生,评价学生,诱导转化,促进提高打下基础。

在智能正常的范围内形成后进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心理错位而导致了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失落偏颇,而做出超乎常理的行为、举止。细察起来,形成后进的因素尽管有多方面,综合起来往往有这样一些类型:

“近视型”这类学生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极少想望将来,他们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缺少正确动机,因此也就缺少进取的热情和持久的努力。

这类学生多沾染好吃、好玩、好扮等的恶习,分不清将来自我会是怎样。

“放纵型”这类学生长期在纵容无序的环境下生活。养成以我为中心,有恃无恐,目中无人,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心理态势。

这类学生多出自独生子女,把老师同学不放在眼内,做错事有众多位“家长”支持。

“自卑型”这类人愿意作努力,也努力过,但心理压力过大,不了解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常处于心来卑怯的状态,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自己看不起自己。这类学生往往是学习成绩差赶不上队,被同学看不起。

“幼稚型”这类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健全,停留在幼稚状态,头脑简单,模仿性强。

混合型。后进生的类型,常不是典型的单一的,在其行动中往往包含了交错着两种或数种类型的情况。

上述后进生的种种现象,大多是由于心理错位而形成的智能品格方面的差异,由于差异产生在一定条件下扩大了,未能在外界帮助和影响下及时得到纠正。日积月累,导致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意志得不到合度锤炼。行为得不到及时规范,品格得不到陶冶,渐成痼疾,位列后进。

既然心理错位是主要原因,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有针对性的作好调适。在实践工作中我尝试了几个结合:

一)集体言论和个别点拔结合

对后进生的心理调适,集体言论非常重要。有集体言论,才有明白无误的是非标准;有集体言论,对后进生不良行为才能形成压力,对其心理错位的纠正,另一方面,各人有各人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应选匙开锁,对症下药,对个性强的同学尤其需要对因下药,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给以点拔调教,动情、晓理、导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真心诚意帮助他的,这样就容易拉近心理距离,收到效果。

例:前年任教的一个班,经常有失窃现象,经多方面找原因,也没得到结果,后开展班会讨论认识,主体会评,议,交警叔叔到校讲授法制知识、用实际事例教育。这个惯于偷别人东西的谢东同学,偷偷在老师面前承认了自己所做的一切,但希望老师不要告知家长,在同学面前不要讲他的姓名,并保证今后不再犯。

(二)规范行为和思想教育结合

后进生之所以后进,常是出于行为养成方面的困难,或是心中无“标尺”无章可依,对于这样的错位,应明确规范,使遵之有度,循之有则。孟子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中悦而诚服也”。经常学习日常行为规范,从小事培养,养成习惯,终生受益,我从穿校服,戴红领巾、穿鞋、吃早餐等这些小事做起,树榜样,持之以恒,立竿见影,连平时在家吃饭最挑惕的谭莹也能大口大口地吃学校早餐,最爱打扮的张小瑜也抹去指甲油,勤剪指甲了。以行为规范做目标,辅以思想教育,晓以利害,育人之道在明理,明理之后,行为则易于在思想支配下逐渐养成。

(三)长远思想和切近目标结合

要让学生明白,现在努力是为了将来的目标的,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是人生得以成功的两翼,对目光浅近者,要让其看到未来世界的需要,任务的艰巨,自身的价值,“日异其能,岌增其智”。

从小使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树立奋斗目标,有远大的理想,就会产生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一旦形成,会产生惊人的效果。

(四)自主自律和环境熏染结合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一、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转化后进生

提起后进生,每个教师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学生名单,后进生总会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很多教师视后进生为“影响班级教学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害群之马’”,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呵护。

1.树立完善的心理指导观

教师自身首先要正确看待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长大未成人”,树立完善的心理指导观,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途径向家长宣传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家长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特点,树立完善的青春期中学生家庭教育观。结合青春期中学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心理指导,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途径向学生宣传青春期心理特点和心理卫生知识,使后进生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控、自我教育。

2.努力成为后进学生的知心朋友

高中教师自身不仅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还应该成为学生的益友。在更多的场合,尤其在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过程中,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内心,有各种问题需要解答,各种情感需要宣泄,各种忧愁和痛苦需要倾诉,各种异样的行为需要理解。如果教师和家长以好朋友身份出现,后进学生就愿意接触、愿意沟通。他们的宣泄、倾诉以及师长们的解答、理解,不知不觉中会起到很好的疏通、引导作用。

3.理解动荡情绪,宽容后进学生的偏激言行

造成学生情感动荡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生理状态、社会影响、认识过程三个方面。由于性成熟过程的急剧进行,受性腺激素的影响,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控制暂时失去了平衡,这种平衡的破坏直接影响青春期中学生的情感过程。从社会方面说,少年不断增长的自我欲求往往与社会现实互相矛盾,致使他们的自我欲求难以实现,这种矛盾造成情感发展的困难。从认识方面说,中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缺乏辩证的思维方法,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偏激,容易走极端;对自我需求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也认识不清,以致造成了情感发展的种种问题。

教师要理解后进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及原因,做好班集体同学的工作,在相互交往中,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语言。教师要向家长宣传,使家长理解、宽容子女的一些过激言行,事后与子女和缓地谈心,加以引导,让家长尊重子女的“隐私权”,不偷看子女的日记和信件。

4.教会学生自我调控

青春期的中学生,尤其是男生,被唤醒的性要求会产生某种烦躁不安的特征,因此他们经常被认为是游移不定的,在任何事情上都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业也经常受到影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被唤醒的性意识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对性冲动的自我调控。

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性冲动是生活中需要了解和控制的正常内容,只有内部的自我控制才能有效地制止或缓解这种冲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转移性冲动而实施自我调控,让学生懂得,可将性冲动转移到知识、技能、兴趣爱好的培养上,转移到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品质上,转移到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上。学生如果使自我调控实现了这些转移,这种性冲动就会产生积极的巨大能量,引人向上。

二、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铸造学生健康人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民主、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下能更快地接受信息,提高效率。通过在校园内和课堂上创设心理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从而大大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后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机。营造友善氛围,一方面鼓励师生间相互探讨,另一方面又增进与后进学生的友谊,改善了关系,为最终协调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构建了健康的心境。营造融洽的氛围,即对后进学生做到“四个不”:不逼迫,不孤立,不鄙视,不揭短。对后进学生抱着公允、平正的态度,这是问题行为教育的基础,因为他们比其他学生更希望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脆弱的心理最容易遭受挫折。

其次,创设宽松、欢快的活动气氛,体验成长的快乐。学生主体意识、自主精神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以各种活动为中介的。将学生已有的素质充分外显,发挥他们的特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宽松和欢快的活动气氛显得非常重要。在活动中注意维护后进学生的尊严,对他们错误的言行举止作出善意的分析说明,给他们留有思考和改正的空间,并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各种文体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作为主体参与的欢快,并将这种欢快与周围环境的轻松、欢快相协调,从心理氛围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和自信,这样就能以个性特长的发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促进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各项素质的逐步提高,增强对集体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三、“抓反复,反复抓”,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心理成长中的全过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决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因长期的教育不当,或受不良社会风气等原因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这种痼疾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过来并非易事,后进生变好一段时间又旧病复发、故态复萌,这种反复是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经常现象,所以在工作中要及时总结后进生转化中的阶段性成果,理性引导并激励后进生的进步与提高。后进生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理性、分阶段地总结和分析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成绩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调整。

对于后进学生来说,由于长期遭受轻视和压抑,缺乏自信心和主体的自豪感,特别需要得到教师与同学的肯定、支持和鼓励,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细微变化,并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满足后进学生的主体存在心理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欲望。这种阶段性肯定的姿态,可以起到充电的作用,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促进他们自信心的树立,增强他们的主体自豪感,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功与进步。在充分肯定后进学生取得进步的同时,针对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要进行适时的提醒,使他们既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可喜变化,又能够感受到自我更新的巨大潜力,自觉地加以改正。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有关知识与能力,更要依赖他们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不健康,会影响教师顺利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无法理解,也不会有合适的处理办法,使师生之间关系存在问题,还可能伤害到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健康的心理、轻松愉快的情绪,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感觉,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加深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和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掌握关于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一方面能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发展健全的人格,以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稳定的情绪与情感、完美的性格特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主动地迎击各种挑战,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也具有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二、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思想政治课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认为它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思想学好政治课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又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最好机会。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无处不在,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在一起,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现在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这样做能不能能把生意做得长久?要想把生意做得长久,生意兴隆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再如,在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强调人不仅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还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发挥意识来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防止出现偏激行为。这种在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本人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细心研究、深入探讨政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向高校和社会输送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心理也健康的合格人才。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后进生;教育研究;心理健康

“后进生”在教育词典中的定义是: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后进生经常受到大家的歧视。在这样的环境中,后进生很容易出现心理偏差,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一、后进生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

1.为受关注,不择手段

由于后进生各方面表现不好,常会受到同学们的排斥,老师的轻视。有些后进生就会有一种得不到认可的感觉,就不择手段地去引起别人的关注,如打架、抽烟、喝酒、夸张的打扮,或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等等。

2.言行偏激,嫉妒心理强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珠、祖父母的心头肉,是全家的中心,大家都围着他(她)们转,养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意识,于是教师的批评、班干部的管理就被看做是故意刁难,产生愤愤不平的心态,时常有失落感,甚至心存嫉恨,产生报复心理。

3.自我封闭

青春期生理的迅速发育给中学生带来强烈的心理震荡,他们变得爱观察、爱反省、爱思考,也变得敏感。由于后进生往往会受到同学的嘲笑,教师的冷落、家长的责骂,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自卑心理会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生理上的迅速发展造成个性的发展与控制能力的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感”使他们极想摆脱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另一方面,自我意识与人际适应程度的偏差使他们常用过度甚至扭曲的自尊来掩盖骨子里的自卑,形成一种孤独、怪癖的内倾型人格。

二、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虽然心理健康问题只出现在部分后进生身上,但它具有内隐性、发展性,如果长期不予以重视,可能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认为它来源于家庭,扩大于学校,定型于社会是很有道理的。

1.家庭因素是造成后进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根据本人多年转化后进生工作的经验,80%以上的农村学生父母不懂心理健康知识,不知道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很少,不知道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责任了。殊不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榜样,其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父母的性格特征、文化道德修养、行为习惯总是通过其言行或教养方式影响着孩子,这些孩子常受到两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溺爱型和专制型。前者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纵放任,导致孩子产生自恋型或依恋型人格障碍,缺少独立人格意识。后者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父母工作、生活的不如意便将所有的希望压在孩子身上,不顾孩子自己的喜好或能力,强行为其设计成长的轨道,希望孩子考出高分,出人头地,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不如意便责骂、埋怨,甚至拳打脚踢,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理出现了偏差,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心理疾病。

2.学校教育上的偏差

学校是对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品格发展的主阵地,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塑与发展过程中更是处于非常关键的地位。但是,现在社会巨大的升学压力左右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工作的成败,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现在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于是教师不得不更多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对后进生即使想关注也可能力不从心。各个学校把能挤出的时间都用在教学上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导致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进措施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和学校教育的偏差,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我们白马初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学校高度重视德育教育

学校要求各位老师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在学生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学校还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宣传栏、班队课等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了使德育工作更加深入学生,我们白马初中还大力开展了“道德银行”活动,对学生的言行进行道德量化,予以打分,每个月汇总一次,并评出每月的“道德标兵”,在宣传栏上进行公布。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改掉了一些不良习惯,对是非曲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能较好的遵守纪律,穿着整洁,同学之间团结友爱,这对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

2.加强家校合作

我们白马初中的家校合作主要包括定期召开家长会和请有关专家给家长上课两块内容。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学校和学生家长之前能互通信息,能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及时疏导教育的目的。我们学校还积极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努力。学校多次请有关专家给学生家长培训,内容包括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如何与孩子沟通等。通过培训,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懂得了如何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使孩子在一个平等、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有效地防止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3.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学校专门设立心理咨询室,咨询室有多为心理健康专业毕业的老师坐镇,定期给各班学生上心理辅导课。同时心理咨询室设立了“心理阳光工作坊”和“悄悄话信箱”,对一些情绪波动大、表现怪异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白马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才刚刚起步,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也许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许多挫折,但是我们相信,在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雷雳.初中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2004(7).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后进生 转化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206-01

一、后进生成因分析

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主要从这三方面分析:

1.家庭教养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素养、文化水平、教育方式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离异,严重扭曲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

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进而自暴自弃。

3.青春期的困扰

青少年学生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体迅速增长,性成熟,身体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显著的发展,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较易冲动,不善于克制,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变化,学生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教育措施,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期或潜伏期。

二、转化后进生从“心”做起的可行性分析

按照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每个人智能组合方式不同,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长处,不同的学生存在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后进生只是他们的才能未被发现开发而已。因此没有“后进生”,只有“后劲生”。教师和家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根据其特点进行教育引导,让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后进生会有抵触情绪,心理存在一定的隔膜,这正是需要心理教育突破的地方。后进生给我们的表面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但内心是十分敏感和矛盾的。他们存在自尊心强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挫等等心理冲突。从个体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和成长背景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走进后进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敞开心扉,才能有效转化他们。

三、转化后进生从“心”做起的策略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转化后进生问题上,我们不能责怪、推诿社会风气不良和家庭教育不当,应从“心”做起!

1.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减少师源性伤害

教师要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对转化后进生至关重要。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减少师源性伤害。当今社会,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不少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心态失调。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而且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造成师源性伤害。此外,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方法。同时学校应端正教育思想,建立一支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2.换位思考,从关怀爱护入手,消除后进生的戒备心理

近代教育家夏D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儿童都有爱和被爱的需要,有交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学生往往把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和评价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价值联系起来,于是, 老师的关爱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每一个学生。而且这些学生有时对老师的好意也怀有一种戒备心理,怀疑老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我好只不过是为了控制我,往往“把表扬当讽刺,把批评当刁难”。因此要建立特殊的感情纽带,教师就需要用亦师亦友的师爱消除这种戒备,缩短与后进生的心理距离。老师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充分理解后进生,发自内心爱自己的学生,消除后进生对立情绪和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后进生愿意敞开心扉,转化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开始。

3.给力 “信任”和“期待”,活用期望理论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按照罗森塔尔效应理论,教育者的期待、鼓励和关心,能唤起后进生改过自新的欲望,从而乐于接受教育,产生自强不息的内驱力。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任和期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的“蝴蝶效应”。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4.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提高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者心态

后进生真正意义上的转化在于学生内在积极性的调动,他们自尊自信水平的提高,失败者心态的转变。对此,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的目标要求,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发挥自己的潜力;要对学生多加正面评价,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促使学生发现自己长处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不足,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体验成功。通过不断帮助学生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启动和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促使学生的失败心态转化为成功心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失败,学生个体发展也会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争取成功过程中失败与成功的辩证关系,要重视后进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成就动机、意志、毅力,使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改善。

结束语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地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钱昭平.“后进生”心理问题和教育对策/content/11/

0310/09/585349

[2]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马加乐等.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郑乐润.盲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性

许多青少年认为,唯有得到他人注意才有归属感,即使得到的注意是负向的也比被忽视要好。这就是中小学生的种种表现常常让家长老师觉得不可理喻,束手无策,万般无奈,更有甚者家长老师被“整”的焦头烂额,不断发出“当下的孩子怎么了”的喟然长叹。

学生怎么了?转念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她或他是否也在思索:谁才是真正理解我们的人?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

教育前辈钟教授认为,没有爱不一定会出大问题,没有归属感一定会出大问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

1.安全需要

学生在学校最低层的需要是安全的需要。分班、升级,会问到谁教我们、凶不凶,反映了学生的安全需要。如果教师比较严厉,学生就不会有爱和归属感。

新生入学第一个月,是形成安全感的重要时刻,老师应引导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那些看老师第一眼垂下眼皮的学生缺乏安全感,老师应多关注他们。多年一线教学的经验,让我有这样一个认识:有成就感的孩子有更多安全感。一个班级中“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有什么能比得到同学认可,得到班级肯定,有当家作主的成就感更具安全感的呢?

2.爱与归属的需要

初中生来自于学习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都很大,难免情绪激动,自暴自弃。这时候,老师就是他们的朋友,会静静听他们的倾诉;又是他们的长者,会给他们指明道路;又是他们的父母,用爱的甘霖滋润着他们的心田。

3.自尊的需要

“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方面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我们班主任最根本的任务是建设一个和谐、有归属感的班级,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遭到拒绝的儿童是高危的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最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如果某个学生自身基本需要的愿望被漠视,被压抑,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机会被剥夺,或者满足自身基本需要的行为不断遭到挫折和失败,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便可能出现异常,在没有人情味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甚至是仇恨,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达成这样几点共识:

1.从事中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或者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他们各种心理问题的基本成因。

2.事个别辅导或班主任工作,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这一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又要精细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具体的成长小环境,以及他们情感世界中曾经走过的曲折心路,方可察微著,抓住问题的本质与要害。

3.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教育更应该应该是“以心为本”的教育。

4.辅导的前提和第一要务就是“建立信任关系”;同理,班主任工作和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与第一要务也是“建立信任关系”。

这里有必要探讨一下这种信任关系如何建立:

首先,对师生之间“信任关系”影响最大的是教师的情绪失控和言语失控。因此,建议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努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师也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这样才有可能为“以心为本,用心做教育”创造基本的前提。

其次,要帮助全体教师学习师生沟通的艺术,努力克服在管理教育学生过程中习以为常的命令、控制、训斥、说教、讽刺、挖苦、揶揄、不愿意积极聆听等错误做法,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倡导的真诚、接纳、尊重、同感、倾听等理念、方法与技巧,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与教育氛围。

目前,如果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落实存在下面几个现实问题:

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我国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匮乏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现在中小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人员、班主任、医务人员等,他们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甚至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完成指标而已,这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其次,学校心理咨询的技术化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许多的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形式主要是谈话和咨询,类似的形式可以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但因为心理教师的素质以及学生本身对自身问题的隐瞒,这就造成了所获信息的不全面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再次,许多学校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认识失误。大多数的学校认为既然是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其对象就应当是“后进生”和“问题学生”。这样一来,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片面性,从而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许多学生既怕被当成“后进生”,又害怕被当成“问题学生”,即使他们心理有困惑,他们也不敢去求助老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分离也是现实存在的问题。所谓“家校分离”就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分离。一个孩子一天在学校的时间是8个小时,在外大约是3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在家庭。仅靠学校的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孩子心理问题,特别是孩子的学习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孩子本身;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家长等外界对他施加的压力等因素。

是否有可行的措施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换言之,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某一部分心理上出问题的学生。单一的针对“问题学生”和“后进学生”的教育,只是一种救火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杯水车薪。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全面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个别教育。只有具有个性的教育才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中小学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