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公司治理;三会四权;股权结构;信息披露;股权激励

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分析,来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效应。

一、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现状

1、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过度集中。据统计,地方政府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平均持股为32%,最高的达到60%,中小股东由于持股比例较低,根本没有话语权。二是大股东主体虚拟。由于大股东为地方政府,缺乏一个真正明确的、以利润为目标的股东主体,因此,很容易形成对经营者监督不力、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成本高企等公司治理问题。

2、“三会四权”形同虚设。

根据《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前称城市合作银行)是股份有限公司形式的商业银行,根据本《规定》,每个城市商业银行内部都建立了所谓的“三会四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经营管理者)”的治理架构。但是,由于股权结构的不合理,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时有发生,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股东大会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对中小股东进行保护;董事会基本上是通过听取行长报告来对银行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并不直接进行决策;由于行长是政府任命,常常出现董事会和监事会对高级管理人员无法制约的局面。从当前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情况来看,其内部的三会四权的治理架构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3、信息披露不完善。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尚不具备上市的条件,并且相关信息并不需要进行公开披露和接受公众监督,因此在信息披露工作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年报在内容和格式上存在不规范现象,对会计报表附注不够重视,有的甚至没有,在风险方面尤其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披露非常少,信息披露存在巨大“缺口”。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除了存在上述公司治理问题以外,还存在激励机制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不足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除了在于城市商业银行产生时的先天性条件不足外,还与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制度基础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了解和完善其公司治理的制度性基础,对于改善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制度基础分析

1、关于股权结构。

《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城市合作银行股本由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入股资金构成。其中,地方财政为最大股东,其入股比率不得超过城市合作银行股本总额的30%”。根据规定,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为地方财政,即地方政府,其他出资人除城市信用社原有的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两者加起来占股本的比例都很小) 外,实际运作中基本上都是当地国有企业。

也就是说,国有成份占有绝对多数,而且出资人出于同一座城市。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地方政府表现出较强的金融控制力,从而使城市商业银行依附于地方政府,变成地方政府的准行政部门,导致盲目投资和金融风险积累。同时,由于地方政府作为大股东,这一虚拟主体对剩余索取权的追逐要求无形中被软化,因此,很难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董事会、经营班子形成约束机制,“三会四权”的制衡职能严重弱化。

应该说2002年后,随着民营资本进入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主体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股权结构开始逐渐分散,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政府的股权比例出现明显下降,民营资本参股比例有所提高。但是,随着民营资本投资比例增加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后,在城市商业银行内外部制约机制原本就不到位的情况下,民营资本急功近利的逐利性特征显现出来,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治理问题开始凸现。

2、关于外资参股。

关于外资参股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城市合作银行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的入股主体,仅仅包括当地企业、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地方财政,明确排除了外资参股的可能。在1994年的《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也明确禁止外资、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应该说,这是和当时中国金融环境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向中资金融机构逐渐有所开放。2003年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8条和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不得超过25%。

随着对外资和合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商业银行的开放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商业银行逐渐被外来资本所关注。外资金融机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在带来股权结构多元化的同时,还在董事会层面强化了制衡关系。从上海银行、南京银行、西安商业银行和济南商业银行外资入股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各行均为外资方提供董事会席位,增加外资话语权,强化双方合作与技术协助,对城市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但是,由于所占股权比例和董事会席位有限,外资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很难起到点石为金的效果。

3、关于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督。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对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作出了整体规范,规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信息。2004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应当披露的内容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包括主要财务信息、风险管理状况、股东关系及关联交易情况、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六个方面,涵盖了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整体状况。自2004年11月起,银监会多次下发文件、通知,针对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试点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分类明确了要求。

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审慎经营,加强自我约束,但由于所披露信息的关注主体主要是监管机构和股东等利益相关者,而且披露信息的详细程度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很难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压力。从目前来看,由于城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受众群体十分有限,很难受到市场公众的监督,因此,其外部监督主要来自于监管部门的监督。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城市商业银行应接受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管理、监督和稽核,并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4、关于股权激励。

关于商业银行的股权激励问题,目前的商业银行法律法规并没有相关的条款或规定,对银行高管实施股权激励和薪酬制度改革,虽然许多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尝试,但也只有部分上市银行才获得批准。在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形成之初,有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这种员工持股与资本形成过程有关,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股权激励的范畴,确切地说是员工持股。

在公司资本形成过程中,员工和外部投资者出资取得股权,与通过股权激励获得股权有本质上的不同。而且,这种形式形成的部分员工持有公司股票的状况,能否在公司未来发展中体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否能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还不能确定。

三、推进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推进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上市步伐,有效改善城商银行股权结构、信息披露和监督机制,以及完善公司高管激励体系,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改善内部监督约束机制。

从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股权结构来看,在上市前体现出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虽然经历了2002年以来的增资扩股热潮,但股权结构集中的特征依然明显,而且体现出地方色彩。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公开募集股份,根据《证券法》和《公司法》关于股票发行上市制度,投资主体范围得到广泛扩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的介入将使公司股权结构得到优化,对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第9条规定“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非上市金融机构按照外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合计达到或超过25%的,对该上市金融机构仍按照中资金融机构实施监督管理”。根据本条规定,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境外金融机构通过资本市场向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的股权投资比例将突破25%的限制,从而有利于境外机构加大股权投资比例,增加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话语权,有利于强化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机制,提高治理效率。

2、有助于改善信息披露,强化外部监督。

虽然监管机构对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不断强化,但由于关心信息披露的利益主体仍然不够公众化和普遍化,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在上市前进行的信息披露并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和关心,信息披露不规范的情况仍然得不到纠正。而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崭新的市场主体上市后,这将会极大强化公司的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全面性,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后,城市商业银行除了要遵循银行监管机构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关于规范股份制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的通知》和相关财务制度,还要遵循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因此,将大大提高其披露质量和水平。

3、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层长期激励机制。

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2条规定,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并对激励对象、数量、股票期权、信息披露、监管和处罚做出了详细规定。2006年9月,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作出了详细规定,包括股权激励方式、激励对象、激励条件、授予数量、授予价格及其确定的方式、行权时间限制或解锁期限、申报、考核和管理等具体内容。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前,由于缺乏相关法律基础,很难对管理层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政策作出重大突破。两个试行办法的出台,为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开展长期股权激励,完善经理人长期激励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廷科,张旭阳.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及其改革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2;1

[2]谭 震.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文2

(一)无法落实成本责任

目前多数电力施工企业中,设立了项目经理部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中心,并由相应的项目负责人来完成对成本的控制任务。这些项目负责人往往只关注施工的进程和对工程质量的监督,而对于成本的控制工作发挥不了很大的作用。

在开展电力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时,企业应该向相应的项目负责人传达责任成本的指标。但是当前电力施工企业在传达责任成本控制指标的执行力不强,甚至有的电力施工企业根本就不会下达责任成本控制指标。这些项目负责人对成本的控制不够重视,这样往往使电力企业的成本投资过高,同时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同时,有的电力企业虽然也制定了责任成本,但是它们在制定目标成本的存在诸多问题。这些不合理的问题往往会导致制定出的成本目标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使企业充分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

(二)成本控制的不合理性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在实施成本控制的工作时,往往把成本控制的范围只局限于对成本的管理上,忽视了质量成本、风险成本和安全成本对总体成本的直接影响。这样导致企业的目标成本和施工项目的的实际成本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不能为施工项目起到积极指导的作用。同样,许多电力企业的领导和进行成本控制的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够扎实,思维不够活跃,他们在制定出一套成本控制的方法后,就将其运用到所有的电力施工项目中,不懂的改变和创新。忽略了当前这套成本控制方法是否符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是否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否符合该施工项目的需求。这样就会导致成本控制方法与施工项目不配套,不能发挥出成本控制的作用。

(三)执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电力施工工程的执行阶段就是将设计的图纸转变为电力工程的实体过程,是实现该项目价值的主要阶段。企业的电力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是对电力施工项目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成本加以控制,包括控制实际的采购成本,生产资料的使用控制,工期和现场管理等成本的控制。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必须积极的推行项目的经济责任制,完善各个岗位的责任,增强每个工作人员的经济意识,建立一套与施工项目相结合的成本控制体系。这对电力施工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帮助。

二、电力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优化路径

(一)加强成本责任的落实

在电力企业施工项目中,建立一套健全的成本责任制。电力企业可以组建项目管理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中心。把项目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整个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项目负责人主要工作包括和承包单位的业务商谈和合同签订,对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成本预算,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项目负责人可以将工作分配到项目的各个部门,进行相应的责任分配,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这样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

(二)优化选择施工方案,合理地设计项目工期

合理地设计工期是控制电力施工项目成本的关键,选择合理的施工工期,才会降低项目的成本支出,工期的提前或延后都可能增加项目的成本支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影响工期的因素很多,如技术,气候、环境和材料等因素。因此,在安排工期时,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全面,注意处理工期与成本、质量的相互关系,组织连续合理的施工,通过合理的利用资源,降低成本,保证工期。同样,选择优化的施工方案也是降低项目工程成本的主要路径。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不仅关系到施工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施工项目的总体造价,选择优化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降低成本,加快施工进度,保证质量和安全,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三)严格控制工程预算

在施工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因素会引起项目的变更。例如,目前市场上的材料规格和型号都不符合设计标准等等。这些都会增加项目的成本投入。因此,在项目的变更之间,必须经过成本控制中心的各个部门共同签字,减少项目变更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这就需要成本控制的管理人员常驻施工现场,及时地了解施工的进程,提前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严格控制各种费用支出,尽可能的降低损失。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 中高职“宽口径衔接”模式;高职本科“对口衔接”模式;高分子专业

一、中高职、本科教育衔接的现状分析

(一)广东省中高职招生方面衔接现状

到2009年底,广东省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3+X考试,与高考相似,为中职毕业生专门设置。1995年由广东省统一组织单独命题考试,实行“3+1”考试模式,“3”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1”为专业技能课程。从1998开始,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班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由原来的“3+1”改为“3+证书”[1]“证书”为广东省职业技能证书。二是成人高考,这是中职毕业生主要选择的升学方式。

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实施“3+2”中高职教育,到2012年,有32所高职院校与149所中职学校对接,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技能型人才招生试点工作[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作为2012年试点专业,面向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化工大类专业的中职毕业生,实行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宽口径”专业衔接。

(二)中高职专业设置方面的衔接现状

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多为文科、计算机、汽车等办学要求没那么高的专业,没有围绕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设置专业,已不能满足广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东省是塑料大省,产值位居全国第一,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由于高分子专业涉及面广,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开设较多;广东地区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而广东省中职学校没有高分子专业,不能适应塑料产业升级的需要。

(三)高职、本科专业设置方面的衔接现状

虽然广东省有27所高职和100所中职的10个专业大类参与中高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但是目前还没有进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本科院校有设置高分子专业,但是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型的本科。2011年第二次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序数为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硕士生教育;第二阶段序数为6,相当于博士生教育。第一阶段又分为理论型5A和实用型、技术型5B。其中5A又分为5A1和5A2,前者按学科分设专业,后者按行业分设专业[3],见图1。

参照该分类框架,我国大部分研究者将5A和5B分别对应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一般而言,5A1系列的高校在我国被认为包括“985”大学、部分“211”大学,5A2则包括一部分“211”大学以及大量地方本科大学,人才规格由高到低有硕士、本科和专科;5B则是指高职高专院校,也包括硕士、本科、专科层次院校,但目前我国只有专科层次院校。在我国,研究者和普通大众通常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为标准来区分三类高校:5A1高校培养学术型人才,教学内容一般以纯理论知识为主;5A2高校培养技术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5B高校则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但偏重实践性技能。毫无疑问,5A1与5B的人才类型界限比较明确,5A2与5B的界限则不太明显,但基于我国地方大学培养的主要是本科层次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主要是专科层次人才。在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很多高校都是按学术型人才模式进行培养,即便是本应定位培养技术型人才的5A2类高校也都有意无意地按学术型人才方向去办学,导致学术型人才过剩而技术型人才匮乏,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极不匹配。

二、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及高职本科“对口衔接”的必要性

(一)能够满足区域产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

随着广东省“三促进一保持以及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的实施,对人才结构和素质也产生了新的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广东职业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考验,实现中高本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的利好政策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在政策支持下,广东省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中高职衔接也几经波折并逐渐优化。广东省是塑料大省,从业人员超过50万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初、中级层次人员严重缺失,亟需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由于高分子专业涉及面广,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本科院校开设较多;广东地区有四所高职院校开设了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专业;而广东省中职学校没有高分子专业,所以,与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化工类专业“3+2”合作,通过中职学校招生,实行“宽口径”专业衔接。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相关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广东省“十二五”优先发展产业LED、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与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又由于高分子加工专业涵盖了化工、机电、控制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专精要求,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从广东省的人才培养来看,开设有高分子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偏重于科研,实训时间及条件严重不足,对加工生产线缺乏总体认识;而高职院校由于学制短了一年,在基础理论方面和思维提升锻炼方面存在不足,工作中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空间不足。因此,目前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出现了“本科的学生深入不下去,高职学生提升不上来”的尴尬局面,使技术型人才匮乏;教育发展的规律及生产力发展都要求双方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资源互补,专业“对口衔接”协同培养新型高级技术型人才。

(二)发挥中高本教育资源效益,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省2012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广东将进一步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中高等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打通以后,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对接。面向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等中职学校化工大类的中职毕业生,实行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打通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探索中高衔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新路子,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实现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建设。

本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及师资等资源,高职院院校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等资源。根据国家、省教育规划改革文件精神,选择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合作,协同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求,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也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为打造新型办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与措施。探索高职、应用本科对口衔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新路子,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实现职业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建设。

三、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及高职本科“对口衔接”的可行性

1.国家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中高本”衔接提供了契机

201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推动了中高职的衔接,广东省教育厅以“通知”或者“意见”的形式,也出台了一系列中高衔接执行条例;2012年广东省出台《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文件,要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在政策支持下,广东省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广东中高职衔接渐成体系;高职院校也开始与应用型本科合作,专业对口衔接,协同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打造新型办学模式。

2.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中高本衔接”提出了要求

广东省是塑料大省,截止2009年,广东省规模以上企业3796家,中小企业星罗棋布,从业人员超过50万,年产值2372亿元,产值位居全国第一;广东同时也是高分子材料加工新技术发源地。塑料企业行业调研表明,高分子行业的从业人员涵盖了初级、中级、高级等几个层次,初、中级层次人员严重缺失,主要以农民工为主体,亟需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另外,另外,教育部的数据显示,1997年~2005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持续九年走低,已从2574万人降低到1694万人,此后四年,该数据保持在1700万人左右。高中毕业生的生源逐渐减少,未来高职的主要生源是中职生,中高职如何衔接,研究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日显迫切。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相关产业是广东省支柱产业,广东省“十二五”优先发展产业LED、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生物制药等产业与高分子材料加工相关,又由于高分子加工专业涵盖了化工、机电、控制及高分子材料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和专精要求,培养目标的定位要随着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这要求高校提供大批本科层次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因此,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的改革,形成四年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培养,满足广东省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

3.国家示范性重点专业为“中高本衔接”提供了保障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始创于1960年,办学历史长,基础扎实,是国家示范性建设重点专业,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勤奋务实,勇于创新的专兼并举的教师队伍;建立了以小型生产为依托,融教学、生产、研究、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五位一体”的综合化实训基地,这些教育资源为“中高本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4.职业资格标准实施为“中高本”课程衔接提供了依据

中高本教育衔接模式的核心是课程体系一体化,而中高本一体化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根据产业行业的需求,认真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按照企业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研究技术型人才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层次结构,构建中职、高职、本科院校整体育人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区分中、高职、本科培养技术人才的目标差异。[4]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牵头,联合多家高职院校、相关企业,制订的《塑料制品配料工》、《塑料成型制作工》国家职业标准,已上报劳动部审批,每个工种均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4个等级,为合理构建中高本专业课程标准提供了依据。

四、中高职教育“宽口径”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中高职“宽口径”专业衔接

根据“3+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一体原则,无论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是为区域经济或者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两所院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与设置要一体化。专业是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条件,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5]。本案例,选择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专业与广东省石油化工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石油化工专业进行三二分段“宽口径”衔接,以期达到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为经济发展加力。

(二)“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合理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源头,也是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根据高分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院校的代表到我校参加《材料类专业中高衔接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研讨会》的研讨意见,再结合与中职学校化工大类专业宽口径衔接的特点,高分子专业三二分段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按2+0.5+0.5+1.5+0.5形式进行,具体见图2:

图2 高分子专业三二分段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完成,职业技术课与专业综合实践课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完成,衔接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高职学校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完成,职业技术课与专业综合实践课一般安排在第八至第期完成,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十学期进行。

五、高职、本科教育“对口”专业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围绕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双方办学现状等方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和论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现有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专业群建设基础扎实,并可依托双方的校外实训基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的省级工程中心(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开展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采用“2+1+1”的“对口衔接”协同培养模式,即:第1~4学期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就读,主要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5~6学期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就读,主要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第7~8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学习,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谢文静.广东省高职院校达标性考试加开放式招生模式的思考.高教探索,2008(4)

[2]赖红英,广东中高职衔接试点再扩大,中国教育报,2012-5-15.

[3]方泽强,分类视角下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探略,职业技术教育,2012(13)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化工职业教育;素质培养;必要性

职业教育集文化素质教育、职业能力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精神教育于一体,而在《关于加强全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可见加强职业教育是发展社会经济的一种方式,而石油化工是我国的经济支柱,未来十年内还会有较快速度的发展,对于化工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渐渐加大。笔者将分析探寻加强化工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和意义。

一、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职业素质是工作者对社会职业进行观察和适应的能力,通常体现在文化素质、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这几个方面。通过高职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让专业人才具有这些能力,可以满足企业单位对综合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传统的高职教育笼统地将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混为一谈,而职业能力教育也被视为理论和技能教育的代名词,导致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学习过少,高职教学进入误区,最终导致学生就业没有责任心以及刻苦踏实的精神等。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不要忽略职业素质的培养。现今高考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的极端化,成绩较好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相比之下成绩不好的学生略显不足,而职业院校招生恰恰面对的是后者。

二、加强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喜爱职业。从业人员对于职业的喜爱决定他们职业的道德与职业创新发展,因为内心喜爱,从业人员会专心投入、身心合一进行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

2.安全思想和责任。安全是贯彻所有行业的核心,生产安全事故最终导致企业亏损、从业人员受到严重伤害。所有从业人员对法律法规要有一定的认识,对生产要具有安全责任感,从而做到安全生产、安全操作、安全检查。

3.合作创新精神。企业发展的源头是创新,合作是完成企业运作的保障。从业人员要时刻保证团结合作意识,改善、提高自身的技能,以达到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基本目标和特色,自高职院校诞生以来,培养专业高级职业人才一直都是它们的目的,而加强职业素质教育正是培养专业高级职业人才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企业开始与国际接轨,对人才的要求也会更高,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将会给社会输送更多的人才。

三、提高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

1.改革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目前,社会高速信息化发展,多媒体教学成为很多教学改革的方向。思想道德教育也不再局限于课本中有限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教学的丰富资源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工作的环境;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或者有关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和职能讲座,开展职业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对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达到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2.增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安全意识。社会实践是学生贯彻所学知识理论的一种重要方式,为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和价值。学校不但要进行各种现代化操作设施的引进、各类实验课程的开展,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例如,推荐企业实习、校园人才招聘会等,唯有让学生切实进入到社会中,才能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断地熟悉原理、熟练技巧。

虽然化工产业已经随着科技的步伐越走越远,但是大量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终究会限制产业的发展。加强化工高职教育职业素质培养,是保证我国发展步伐永不停息的有效手段,而对于化工高职教育,化工高职院校必须遵循素质和技能合二为一的培养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为社会输送真正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文5

行业需求拉动了化工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开设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由100多所增加到5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由少数几所增加到5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由100多所增加到700多所,总在校生人数由上世纪末的不到20万人增加到90多万人。每年有数十万本科、高职及中职毕业生加盟石油和化工行业产业大军,行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层次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促进了行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探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培养过程,将石化工业先进的文化精髓,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申报并组织相关会员单位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一“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研究工作。自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持2研究目的及特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核心要求。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理念是对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内容和途径进行深层次探索的重要课题,对行业后备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校企合作中石化企业文化对接的现状,审视和思考校企文化对接的核心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以成功声例的形式推选出典型的文化对接方案或模式,为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初步的解决方案,并为政府行政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的特点是:

(1)依托行业组织,贴近石化企业。行业搭台,石化企业、院校共同参与研究。课题由协会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委员会和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同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企业文化研究会共同完成,190个石化企业和42所职业院校参加了本次课题调查研究工作。

(2)注重企业调研,科学布点取样。注重地域异和企业性质的差异。依靠协会在全国六大区域的作组联系会员单位开展课题研究。以典型化工企业调查样本,兼顾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地域特点,注重点面结合。取样企业涉及我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校企共同研究,促进文化渗透。参与课题每所院校到4一5个企业考察访谈,以课题研究为体,加强校企深度贴近和文化融通的互动性。

(4)严密策划组织,开拓研究渠道。出于对课题研究内涵和意义的认同,化工教育协会扎实推进研工作,为课题研究设计了《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调访谈表》,有效提取了来自企业的意见。

(5)调查实证研究,资料交流分享。注重企业调查数据的提炼规整,经验案例的分析研究,汇集资料的沟通共享。(6)在研究石化工业文化特征的同时,提炼石化行业企业文化内涵,屏弃文化糟粕,科学引导校企化的有效对接。用行业的视角、企业的语言全方位解读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改革途径。2010年9月至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完成了丰富的中期成果:收集课题基础资料《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调查问卷》186份,课题研究实证案例38份,企业《职工手册》、《文化手册》57册。本报告为石化课题组中期成果之一:《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研究一以行业、企业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的对接。3((企业人力资绝负资人调查问卷》初步解析

(l)石化子课题调研企业类型特点课题组分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形式,对全国186家国有、外资、合资、股份制、民营及其他类型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实证调查,其调研企业分布情况如图1。企业调查问卷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年销售总额超亿元的企业占87.4%。提供调查表的企业职工总数超过40万人,企业职工平均2200人。参与调研的国有企业占45%;民营企业占28%;合资企业占10%;外资企业占5%;集体企业占3%;其他企业占9%。石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与职业院校联系密切,院校调查中,国有和民营两类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3%。外资和集体两类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8%。

(2)被调查企业新录用员工学历情况被调查石化企业2008年至2010年新录用6万余名院校毕业生。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3.14%;高职高专学历38.42%;中职学历38.科%(见表l)。2010年调查结果与三年前的同类调查相比,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近三年来,石化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比例明显提高,从2007年数据看,本科、高职、中职各占三分之一到目前职业教育占到四分之三强。在职业教育范畴,企业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需求上升幅度更大。石化行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3)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表设计了8项内容,见表2。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评价在八个评价指标中满意率均低于60%(非常满意十满意)。说明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满意度不高,即职业院校的教育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企业满意度排在最低的两项(低于45%)是: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情况和对石化企业相关法规的认知情况。依次升高:工作效率;胜任工作的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对接迫在眉睫。

(4)企业对职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石化课题组设计了企业对职工综合素质及企业文化认知情况的要求的调查表,选择了16项重要的素质项目,目的是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各项要求的层次,指导职业院校贴近企业需求的教育教学改革。结果见表3。从企业对职工素质和能力16项要求排序情况可见:安全第一是石化企业对员工的第一要求,体现了行业企业特色,也是企业文化涉猎的关键内容;对职工的精神层面的素质要求高于技术能力的要求;对企业文化范畴的内容有很高要求(相关项目均排在化工生产操作技能项之前);对生产过程的理解和生产操作技能的要求,高于基础文化知识(排序后三位:计算机使用能力、普通文化知识(语文和数学)、外语知识)。调查结果凸显石化企业文化特色与内涵。劳动安全和保护意识、质量意识、节能与效益意识、绿色化工及环境保护意识均排在了较高位置。也是我国先进石化企业文化正在着力推行“责任关怀”涵盖的主要内容一HSEQ(健康、安全、环境、质量)。

(5)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意向企业是否愿意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的调查取了八项内容请企业作答,结果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意向不强。部分企业对其中六项填写“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表明校企合作的不对等和企业的不愿合作的意向,调查结果见表4。企业明确表示不愿意合作的项目位居前列的依次为: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18.7%);企业开办职业培训单位或职业学校(15.6%);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巧.6%);委托职业学校进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12.5%);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6.2%)。进一步表明校企合作的现状是院校的主动和企业的被动。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必须从国家立法的层面,以经济制约强力推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契合。

(6)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尚在发展中。调研中,只有近30%的企业提供了《职工手册》或《文化手册》。相当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文化管理理念。调研资料显示,发达地区或大型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较好,如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参加调研企业提供的《文化手册》比例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型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欠成熟,我国石化企业文化发展不均衡。表5对17家企业提供的《企业文化手册》内容进行分析,统计数据可见,多数企业比较重视对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人才理念、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的宣传,而本应在石化企业摆在十分重要地位的安全、质量、服务、环保等重要理念企业却提得较少,不能不让人们感到意外,表明我国石化企业文化与“责任关怀”等国际先进理念及价值观还有一定差距。引进企业文化不等于全盘接受,石化企业也有落后文化与急需摒弃的文化糟粕。调研中可见少数企业:重利轻法,无视生命;盲目发展,无视环境;金钱至上,无视责任;膜拜神完,封建愚昧的现象。职业教育在学习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负有培育文化精神,推进和传播行业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职责。4企业调查问.分析结论对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来自企业的声音,仅仅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将在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

(1)石化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对接应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要使对接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创新人才模式的突破口、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强化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2)石化工业文化对接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纽带。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合作育人。校企文化共融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态和最佳境界。

石油化工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逆向思维;数学解题;数学思维品质

心理学认为,每一个思维过程都有一个与之相反的思维过程,即逆向思维。我们的学生长期习惯于“已知求解”“已知求证”式的题型训练,已形成了习惯的正向思维定式。但在某些问题上,顺向思维的习惯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反而不如逆向思维解决问题简洁。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逆向思维可使问题简化,出其不意的解决问题。而且,如果我们能够灵活运用逆向思维求解,往往可以避开一些抽象复杂的运算,降低解题难度,还可以优化解题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具体实例,谈一谈逆向思维在解题的几点应用。

一、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就是把问题发生的顺序倒过来分析思考,往往能获得简洁的解题途径。

例1.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试问壶中原有酒几斗?

分析:这是一道以诗歌形式出现的趣题。此题若正向思考列式求解势必很繁琐,因而选择逆向思考。

为了说明方便,将李白遇到的三店和三花依次排名为第一店、第二店、第三店和第一花、第二花和第三花。李白遇到第三花喝酒1斗将壶中酒喝光,说明李白出第三店时有酒1斗,所以遇第二花后壶中剩酒■斗,故知出第二店时壶中有酒■斗,因而进第二店前壶中有酒■斗。因遇第一花喝酒1斗,所以出第一店有酒■+1=■斗,故知进第一店前有酒■÷2=■斗,即原有酒■斗。列式如下:

[(1×■+1)×■+1]×■=■(斗)

注:上面的解法是按李白遇第一店、第一花,第二店、第二花,第三店、第三花的顺序逆向思考的。如果李白遇店和花的顺序不是以上情形,则答案又不一样,故此题有多种答案。

二、逆用公式、定理

有些问题通过逆用公式、定理,可获得新奇巧妙的解法。

例2.在ABC中,求证:sin2A+sin2B-sin2C=2sinAsinBcosC。

分析:此题一般是将左式降次、和差化积推出右式。若能逆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则可迅速达到求证的目的:

设■=■=■=2R

sin2A+sin2B-sin2C

=(■)2+(■)2-(■)2

=■

=2・■・■・■

=2sinAsinBcosC

三、针对题目条件而逆――补集法

当题目条件本身复杂,求解困难时,可考虑其反面条件,求出结论,再取结论的反面即可。

例3.有关x的三个方程:x2+mx-m=0,x2+2mx-3m=0,x2+(m-1)x+m2=0它们中至少有一个方程存在实根,求m的取值范围。

分析:至少有一个方程存在实根,包括有7种情形,若分别讨论,显然繁琐。如果考虑“至少有一个方程存在实根”的反面是“三个方程皆无实根”,显然反面条件简单,解出之后,再求其补集即可。因三个方程皆无实根的充要条件为

m2+4m

即当-3

例4.试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使曲线y=x2的所有弦都不能被直线y=m(x-3)垂直平分。

分析:“不能”的反面是“能”,故问题可转化为先求“使曲线y=x2上存在两个对称于直线y=m(x-3)的点,求得m取值范围”,再求其补集。

设抛物线上两点A(x1,y1),B(x2,y2)关于直线y=m(x-3)对称,则满足

■=m(■-3)■=-■?圯x12+x22=m(x1+x2-6)x1+x2=-■

消去x2,得2x12+■x1+■+6m+1=0,x1∈R,Δ=(■)2-8(■+6m+1)>0,解得m

四、针对题目的结论而逆――反证法

反证法是由于逆向思维而导致的一种有效的证题方法。由推得“结论的反面是错误的”,从而肯定“结论本身是正确的”。

例5.直线l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且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试证对于此抛物线的任何给定的一条弦CD,直线l不是CD的垂直平分线。

分析:当l∥y轴时,结论显然成立;但当l不平分于y轴时,直接不易证,现用反证法来证明。

设C(x1,y1),D(x2,y2),

若过焦点的直线l:y=k(x-■)垂直平分弦CD,则有

■=-■(1)■=k(■-■)(2)

又由y12=2px1,y22=2px2,有(y1-y2)(y1+y2)=2p(x1-x2),由(1)得■=-pk(3),将(3)代入(2),有■=-■,于是CD的中点(-■,pk)应在抛物线内部,即有(-pk)2

从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当正向思维受阻或需迂回曲折方能达到目的时,不妨改变思维方向而进行逆向思维,往往能开拓新的解题途径,得出简洁甚至奇异的解。逆向思维不仅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对许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进行逆向思维时,往往也能闪烁出智慧的光芒。因此,平时应重视对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何穗兰,广东省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讲师。

参考文献:

[1]李相普,赵春祥.极限思想在解题中的妙用[J].中学数学月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