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现代化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现代化前景范文1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日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81-02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必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使农业成为强质产业。这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才能显著增长,农村才能繁荣稳定,城乡差距才能逐步缩小。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将是一个重要问题,面对许多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模式”、“日本模式”、“欧洲模式”,我们将做出何种选择至关重要。而与我国自然禀赋比较相似的日本,是亚洲实现农业现代化最早的国家,也是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在对国内农业支持和农产品市场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日本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一)最大限度地将农户耕地经营规模扩大到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最低临界规模以上

日本人均耕地不足0.04公顷。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耕地的流转和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以改变小农经营模式。日本因耕地特别珍贵而地价高昂,加上社会保障程度低,农民惜售耕地,政府虽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小农户经营体制问题。但是,其法律和政策的实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如今,日本农业是高度现代化的,诸如农业机械化、单位耕地的化肥使用量等多项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均超过欧美。另据报道,日本建立在农户小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其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政府仍在一如既往地执行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政策和法律。

(二)工业和城市的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

日本工业和城市分散布局战略的出台是缘于下列原因: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曾几度出现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快速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农民从事空间上的大跨度兼业,由此导致了大城市的过度拥挤,农村人口过疏和农村区域社会功能的衰退。为了追求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便着手实施工业和城市分散化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地区通过村町合并,建立中小城镇。工业和城市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从而为农民的就近兼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以强大的外向型工业带动农业

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出口贸易占很大的比重。出口贸易带动了日本经济长期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

(四)以雄厚的财政实力对农业实行高补贴

与强大的现代工业和城市经济相适应的日本政府财政实力相当雄厚,这就为支持农业的迅速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农业实行高补贴的国家之一。

(五)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

日本有全国统一的、遍布乡村的、庞大的农协组织体系。上有全国的农协联合会,下有综合农协,也有专业农协,全国99%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协。日本农协具有强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对会员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服务几乎无所不包。日本农协不以盈利为目的,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单家独户所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问题;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另外,日本政府以政策和法律对农协实行强有力的保护,从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多方面支持农协的运行和发展;同时,通过农协贯彻落实政府的农业政策。

三、农业企业化视角下的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深化耕地制度改革,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日本的两倍以上,完全有可能学习日本的经验,将大部分农户的经营规模扩大到能够有效吸纳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以上,建成企业化家庭农场。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1.深化耕地制度改革。为了避免社会的震荡,其改革的方向是保持现有耕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虚化其所有权。让农户耕地承包使用权永久化、物权化,允许继承、入股、转租、赠予、委托经营等。让耕地使用权的出让方获得合法的土地财产收入,以作家庭生活保障、转移费用和进入非农产业的创业成本。

2.大力培训现代农场主或农业企业家。农村耕地经过以上使用制度的改革,其使用权供给主体的形成应当不成问题,关键是耕地使用权的需求主体。全国要有数千万愿意接受耕地、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把农场当作事业来经营的人。这批新型农民要具备创业家的潜质,懂得企业化管理和运作,能够运用农业现代科技和现代市场营销手段等。

3.制定和完善旨在促进耕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政策体系。这类法律和政策主要是让耕地使用权的供需双方均无后顾之忧,让经营规模较大的骨干农户享有更多的优惠。

4.全面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让农业投入者和经营者能够获得全社会均等的回报。

(二)大力发展小城镇和农村中小企业,吸引资金、资源和就业岗位向农村的转移,积极推进农转非

小城镇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将会给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走向富裕的可能。具体包括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向下倾斜;政府运用政策法律手段将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源重点向下导入;大中城市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工商企业实体性下迁。实行这一空间战略的直接意义是让更多的非农产业和小城市靠近农业和农民,便于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兼业(住在村庄,乘车上下班)。其好处是节省农村劳动力及其赡养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购房费用等转移成本,更好地兼顾农业的生产经营,下班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让全体农村居民更多地享受附近城镇的各种现代化服务等。实行这一战略的深远历史意义是工农结合、资源和非农产业空间上的均衡配置,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均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充分平等地提高,共同进入小康和现代化社会。

(三)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广大的农民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应发挥主要作用。但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及长期以来农民的低收入,导致很多公共设施,如道路、水利、学校教育等各个方面投入少,最终也制约了农村的持续有力的发展。所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不仅是政策上和法律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财政的支持。没有政府财政的支持,很多将只能是空口政策,没有实际意义。农业的现代化将会被一再推迟。

(四)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现代企业化家庭农场制度,不论规模大小都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而超家庭的其他任何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低效率的。这一点随着20世纪80—90年代以色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式微、前苏联集体农庄和中国的解体而得到最终的证明,经济理论界的有关争论也从此息声。然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同样证明了现代企业化家庭农场须臾离不开外部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支持。日本的农协组织是成功的。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应汲取日本农协经验,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性质、地位和内部治理结构等的法律规范;系统化和网络化建设;政府财政上的支持保障制度建设;培训农村各级各类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群.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启示[J].古今农业,2002(2).

[2]孙颔.现代农业的本质与发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8(3).

[3]王慧.日本农村工业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理论参考,2002(2).

[4]孟秋菊.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概念辨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3).

农业现代化前景范文2

【关键词】证券市场 农业现代化 中原经济区

2011年底,《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原经济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资金大量投入的过程,资本短缺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而证券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证券市场引导资源流向农业,使社会资源向农业和农村优先配置。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之一。①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与综述

国内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一课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戴宪生提出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途径,即通过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股份化—农业股份公司证券化的途径利用股票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利用债券市场;通过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利用基金市场。罗宜成、郭丽华指出证券市场可以从资本、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和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将社会稀缺性经济资源优先向农业和农村进行配置。

目前,有关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定量分析方面还比较欠缺。本文拟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并结合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就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样本选取。本文选取近几年各区域中农业总产值较大的黑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8个省份作为样本,研究这些地区农业发展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文中“农业上市公司”指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界定的农林牧副渔板块和食品加工及饮料板块的A股上市公司。

指标选取。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土地、环境、人力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直接体现为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其主要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以农业总产值最具代表性。笔者选取农业总产值这一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以2005~2009年作为分析期),选取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指首发融资额)作为证券市场资金投入的代表,并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通过这两个指标分析说明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

分析方法与结论。为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需要证明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额与平均农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方法是:首先画出如下散点图做初步分析,然后计算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判定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测算,得出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r=0.798766≈0.8,在小样本情况下,采用t检验方法对样本相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并通过。这说明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因此,证券市场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业较为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证券市场的利用程度较高,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和支持较大。这与当前学术界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界定是一致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证券市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龙头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经营把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市场化、工业化活动框架,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科技研发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也较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存在周期长、自然灾害风险较大等天然弱质性,其发展一直存在资金瓶颈,进而制约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财政投入有限、信贷扶持不足、农户自身投入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必须摆脱单纯依靠现有资金来源的局面,拓宽融资渠道,广泛调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而农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基础主要是企业化经营,可以说,农业企业化是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农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企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3000多个,龙头企业60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近500家。但是,在A股市场,河南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只有2家,即雏鹰农牧和华英农业,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有4家,即双汇发展、好想你、莲花味精、三全食品。在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方面,除了上述几家农业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外,在其他直接融资方面几乎都是空白。这表明中原经济区农业企业利用证券市场水平较低,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对策与建议

鼓励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优质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培育和规范证券公司、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积极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区域特色、有优势、有前景、有基础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达不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中小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这类企业如果能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将会推进农业高新科技革命,加快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能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较好的平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根据区域农业特点,借助证券市场,扶持、发展和壮大一批像双汇、三全、思念这样的以资本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科研为龙头、产业为依托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实现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借助债券市场,建立资产支撑证券化融资方式。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要重视和加强债券市场的作用,运用债券工具融资。当前地方债债务率较高,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券应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综合这些因素,农业现代化在债券市场上可采用新型融资方式,可借鉴国际新型融资方式—资产支撑证券化。该种融资方式适用于规模大、期限长的项目建设,是将较稳定的项目收入权利转让给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以此将项目风险与原始收益人自身风险隔断。SPC通过专业化的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升级,直接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同其他机构组织债券发行,并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大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采用这种融资方式。

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可以采用地方政府控股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由相关金融机构和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按市场规则共同发起设立,委托或成立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面向社会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进入产业投资市场。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投资的目标主要是大型农机具生产、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科技研发推广等领域的优质农业企业,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金的具体存续期和募集规模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农业现代化前景范文3

农机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主要面向农村、基层农机部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个体农机专业户和农业机械化第一线,从事农业机械化管理、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及农业机械新产品试验,从事汽车、农用运输车、拖拉机及各类农业机具的使用、维护与修理,以及从事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汽车、农机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2 我区农业现状及未来规划

淮阴区拥有近70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6.47万公顷,其中水稻面积3万公顷,蔬菜面积2.33万公顷,蔬菜总产量近60万吨, 在稳定粮食增产的同时,该区以蔬菜、牛蒡、冬枣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坚持以项目为载体,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累计实施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40万亩。 “十一五”期间,调优农业结构,基本形成了“田面平整、土壤肥沃、排灌自如、道路通畅”的开发效应,如今,淮阴区有机凌桥大米、袁集辣椒、丁集黄瓜、棉花庄西瓜、刘老庄蔬果和精品苗木、赵集粉丝品牌农产品已斐声省内外,金银花、葡萄、食用菌、香瓜、山药、冬枣、牛蒡、水芹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已在当地小有名气。

2010年至2020年,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40万亩。规划区位于京杭大运河以北,淮涟、竹络坝两个国家大型灌区之内,土地总面积63.89万亩,其中耕地规划区涉及王兴、棉花庄、丁集、五里、徐溜、渔沟、吴集、西宋集、新渡、老张集、凌桥、袁集、刘老庄、古寨、三树15个乡镇、98个行政村。项目实施后,可新增高标准农田40万亩,2020年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69.9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1.2%。同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可改善灌溉面积24.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5.65万亩,增加农田防护林面积18.44万亩,新灌溉面积1.5万亩,扩大良种种植面积40万亩,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3440万公斤,产值约6980万元,项目区农民纯收入增加总额16359万元。①

3 农机维护专业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服务的内容

3.1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学校坚持“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方向,以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维护、农业机械营销为主要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3.2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一线农机手

该专业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的各种理论知识、工艺技术进一步与具体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学生毕业时会使用与维护下列机械:农用拖拉(下转第199页)(上接第157页)机、增氧机、秸秆打捆机、玉米收割机、田园管理机、插秧机、旋耕机、静电喷雾器、鱼塘投饲机、条饰机、水田秸秆还田机、园盘式开沟机、机动喷雾器、农用叉车、秸秆还田机、农用垃圾车、农用汽车、园林机械。逢农忙时节,培训的农机手还会主动走入田间,为村民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3 生产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如学校成立的农机服务合作社,将秸秆粉碎机与收割机合为一体操作,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秸杆具有良好的粉碎效果,同时合理利用秸秆打捆机,把秸秆捆用作沼气原料,可用于秸秆发电,以及人造板材的制造。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充分发挥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的特性,合理开发秸秆的价值,并且在农田作业中,秸杆还田后可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破解秸秆焚烧难题,为实现低碳、环保、绿色农村做了贡献,使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再如:设施农业装备机械化技术,围绕蔬菜、花卉等作物的设施栽培,推广应用温湿度控制、电动卷帘、气肥增施、田园管理等机械设备,推动设施农业由传统的小作坊式生产方式向高科技、自动化、机械化和规模化的工厂型发展;机械化畜牧养殖技术,围绕猪、鸡、牛、羊等养殖业开展机械化养殖设施、机械化饲草加工等方面的示范推广应用。

4 农业现代化对农机维护专业的影响

4.1 影响专业建设方向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对区内的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现状及未来规划的调查,农机操作和维修技术人才青黄不接,培养一批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农业机械化专业技术人才,是发展我区农业机械化事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机械是现代科技的载体,它技术含量高,操作、维修、保养都有一套成熟的技术要求,使学生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操作与维修技能,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为此,我校农机维护专业确定以农业机械运用、农业机械维护、农业机械营销为主要专业方向,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4.2 影响专业教学内容

一是影响教学进度安排,我区许多农业受生长周期与季节的影响,教学进度的安排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如:收割机的教学,只有在收获的季节,才能结合生产实际,将成本与利润、驾驶与维修、劳动量等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中有所掌握、领悟,比平时课堂上讲授、看视频,效果要好得多。二是影响教学内容,如:插秧机的教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水稻都采用种植技术,不需要插秧这一过程,教插秧机的使用,也是纸上谈兵,学会了也无处使用,所以干脆不用教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了。

4.3 影响专业规模

农业现代化前景范文4

“地位”是事物同外部环境相互关联的具体表现。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历史定位,可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农村”的角度来认识。

(一)从“信息化”的角度考察农村信息化的地位考察思路可以循着“农村信息化—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现代化”的逻辑关系展开。从上述概念界定已知,“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了二者的种属关系,信息化包含着农村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的地位也就决定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所谓信息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目前,尚没有完全实现信息化的国家。也就是说,信息化是20世纪中后期发端于发达国家的超越工业化的革命性社会变迁过程,在21世纪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由于近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大体上属于原生形态,是一个内生的、自然的过程,它已给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但已经引起人们特别是理论界应有的足够重视。从历史角度看,信息化正是产业演化过程中新兴的信息产业逐步占居统治地位,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过程。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现代化是具有阶段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过程的核心内容。经济现代化的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近现代以来,现代化从生产力角度可划分为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在当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就不得不接受信息化的挑战,不得不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进行[1]。但无论现代化水平和进程如何,信息化作为当代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摆到了世界各国面前。可见,农村信息化作为整个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之一。由于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包括农村信息化在内的整个信息化,在当代现代化过程中处于轴心地位,是富有生命力的时代骄子和历史宠儿。

(二)从“农村”的角度认识农村信息化的地位这里主要是考察农村信息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考察农村信息化在整个农村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首先,农村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概念之间是交叉关系,它们通过“农业信息化”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不可分割的主体,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现代化一般规律和后发优势支配,我国的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呈现出“重叠”、“结合”的特征:从现代化的核心即经济现代化看,由于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之后再进行信息化,其农业也是先实现农业工业化之后再进行农业信息化;我国则是工业化与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农业工业化和农业信息化“重叠”、“结合”进行。可见,农村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二者互为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同时,由于我国目前已进入网络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农业工业化也需要农业信息化来引领,农村信息化便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处于核心要素的地位。其次,农村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中国农科院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改变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弹性,进一步强化了人力资本的作用,而且它本身也成为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出的重要因素,从而全面地转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方式;其二,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要素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率,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规模经济的源泉”[2]。从整体上判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已经对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呈现明显的信息经济特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最后,农村信息化对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说是一条可行之路。我国正处在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代现代化的引领和枢纽。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架起信息化的桥梁,是落实“四化同步”战略的重要任务。农村信息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有效促进农村和城市生产要素、经济要素、生活要素合理配置和双向流通。农村信息化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来说是一个核心要素。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进而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荣的根本途径。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轴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可行之路。

二、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事物的地位和功能决定着事物的作用,作用是地位功能的体现。因此,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说到底是由其地位和功能决定的。农村信息化作为当代农村现代化的轴心,主要具有引领、支撑、桥梁、推动四大作用。

(一)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引领”是信息化的首要作用。农村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引导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向,引领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路径。科学技术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就表现为引领作用。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源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把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应用到“三农”领域,可以看作是一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最新技术和智能工具全面运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农村经济、社会、技术、生态发展的各个领域,就是农业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农业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引领[3]。就农村信息化而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具有集成化和专业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实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实践证明,通过农业信息化来撬动农业现代化,进入跳跃式发展,积极追赶发达国家,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如韩国、墨西哥、巴西等国,之所以较快地接近老牌发达国家农业的水平,是与其超常发展的信息业分不开的[4]。

(二)农村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支撑”是引领作用的直接延续和深化。农村信息化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撑手段。从理论上讲,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特别是在目前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农业的工业化要求以信息化为引领,农业生产要走精准化、集约化、智能化、规模化之路,需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推动;农村生活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农村社会和组织方式的变革,也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支撑和保障。发达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发展的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不论是发展科技农业、精准农业、集约农业、智能农业等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还是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和文化建设,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农民生活质量,都离不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予以支撑和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条件下,农村土地、宅基地、小城镇建设等改革和发展,也需要农村信息化建设予以配套推进[5]。

(三)农村信息化的桥梁作用“桥梁”也称“纽带”作用,是信息化的基本作用。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主要是指它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桥梁和纽带,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产销对接,在农业生产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在现实生活中,“增产不增收”、“农产品销售难”等现象比比皆是,长期困扰着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完全消除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农村信息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发农产品物流配送、供需信息、交易信息等系统平台,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促使农产品实现由产品向商品的转变,帮助实现产销对接。特别是有机绿色农副产品,可以借助信息化的可视手段和物联网平台,实现产销的直接见面,具有广阔前景。二是通过各种信息服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架起桥梁。毋庸置疑,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是信息化的不同乐章。信息化和网络时代,本质上要求资源共享,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必将不断缩小,全面现代化实现之时,也就是城乡鸿沟消除之日。通过互联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建设“多网合一”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和平等发展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且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通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在农民和优质学习资源及市场就业机会之间架起桥梁。在信息化和网络时代,在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远程教育和网络培训大有作为。通过建设各种农村信息接收终端,开发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制作和提供网络培训课件,就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这不仅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现代化前景范文5

一、明确涉农专业培养目标,创新技能培养模式

涉农职业教育的办学主题应该是服务农业发展,因此,涉农专业建设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出击,寻求学校与镇、村、企业以及种养大户的合作,并适时地围绕产教结合中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调整专业建设、课程结构,讲究实际、实用、实效,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什么专业的前景好,就办什么专业,专业设置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需而变。

涉农专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持续性和综合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学与实际生产实践往往有脱节现象。据此,我们可以把涉农专业的三年学制更改为不间断的“生产过程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三年制的园林技术专业可以建立“生产体验——技能培训——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学年采取生产体验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第二学年以教学内容为目标重点开展综合实践,第三学年到大型企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这样的模式是以技能训练为中心,把产教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获得生产流程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二、推进课程改革,构建涉农专业课程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农业技术人才,更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会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用性、技术性、综合性人才。然而,目前很多涉农的职业学校还是按照以前的传统设置课程,导致理论教学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而涉农专业课所占比例却不足,偏离了涉农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课程改革应该首先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突出,使课程满足不同职业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农业发展优势,坚持“教学实用原则”,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和生产过程灵活安排教学实习课,使学生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了解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将实践教学由间断性变为连续性,局部性变为整体性,使教学内容有明显的目标,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得到提高。通过课程改革,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吸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为企业、农村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和综合型人才。

三、开展多层次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复合型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就要以“面向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为着眼点,按照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设置专业,科学地调整课程结构,增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使学生学得好、用得上。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通过多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1.采取“公司”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校根据各专业产业现代化的目标,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校、园林示范场、畜牧场、花卉市场等校内外实习基地,以此为依靠设立“公司”。“公司”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以专业班级为单位,师生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要求,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践计划,选择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产经营项目。管理上实行生产经营责任制,教师、技术人员和学生承担项目的实施,组织上依靠实习基地,实行生产、教学、经营一体化,教师既传授知识,又能实地指导生产、经营,学生从生产经营活动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合格职业能力的目标。

2.推荐学生到企业或农户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一方面企业或农民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只要给企业或农民提供技术,他们就能够把理论转化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在校学生懂知识但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的空间。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既能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际训练,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考试型”向“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企业或农民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又获得了先进的理论知识,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推进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3.带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带领下,参与相关专业的课题研究,包括教研活动的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制,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分析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科研动态,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提供新的经验。

农业现代化前景范文6

关键词: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 农业产业化 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产业技术进步,狭义上讲是生产领域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等的改进更新和发展。从广义上说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要包括微观与宏观层面上组织管理技术,例如管理方法、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推销方法、流通方法等的改进与提高、发展和完善。因此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指硬技术方面的进步, 而且包括软科学技术的进步。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看, 真正起作用的是广义的科技进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硬技术的进步逐渐同软技术的进步交织在一起, 并更多地依赖于后者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落后、传统的农业转变为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 使农业逐渐由资源依附型的弱质产业向科技依附型的现达产业转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提高农业投入中的科技含量,促使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的进步来推进中国农业产业化,对于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两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着眼于市场,使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了产销脱节。再从科技成果运用的方面看,科技成果也只有通过产业化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从制度诱因与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看,农业产业化和科技进步的协调统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从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它采用的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激励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广大农户普遍受益,共同富裕,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更大规模上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装备,采用科学管理经验,加快科技向农业产业化各个环节的渗透。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是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水平不高。国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国际食品市场,实际上是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与竞争对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总体上比发达国家落后二三十年,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只有5%左右达到目前国际先进水平。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上看,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其中美国为12倍)。而我国平均不到80%,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仅为1.05:1,只有上海达到4.56:1。

第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自己拥有研究开发机构的占1/3,多数重点龙头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力量。目前在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科技型企业仅有隆平高科、秦丰农业、丰乐种业、亚华种业、中牧股份、中农资源6家,仅占农业产业化上市公司总数的7.3%,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我国涉农企业整体科技竞争力的提高,也不利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大幅度增加创新投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和完善农业科技政策和措施,保障农业科技的投入。要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环境,通过体制改革深化和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体系,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流向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把政府资金投向技术集成度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重大项目。

(二)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要围绕农业产业化,调整科研立项策略。科技和开发计划要向产业化项目重点倾斜。改变单纯以学术目标、专业目标或行业目标为研究方向的选题方式,要面向产业发展需要,选择科研与开发项目。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运行机制。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技术开发实体,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对重大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要鼓励科研单位参与农业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覃肖响,2006)。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指的是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的一体化。农业科技成果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潜力,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能把这种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牛若峰:《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2]《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中问题研究》,《中国科技产业》,2008.

[3]郑有贵,李成贵:《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