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

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范文1

关键词: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用友 U8V.10.1;重难点;解析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在用友U8V.10.1财务软件中,采购管理和销售管理是供应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购和销售业务涉及的子系统多、业务类型多、流程麻烦。学生们在学习采购系统和销售系统时便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且采购和销售业务均有前后的逻辑性,必须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学生一旦做错,便一错再错,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与归纳,得出了解决对策,以助于更好的理解与掌握采购管理与销售管理。

一、采购管理中的重难点分析

1.普通采购的流程图

请购单―订单―到货单―采购入库单―正常单据记账―制单

请购单―订单―到货单―采购发票―应付单据审核―制单

除了发票之外,其他单据在填写之后都要求审核。另需注意的是:采购入库单是在【库存系统】填写,入库单记账和制单是在【存货核算系统】,采购发票的审核和制单是在【应付款管理系统】。如果在业务中,既有入库单又有发票,那么在进行入库单记账或者发票审核之前要先进行【结算】。

2.发票怎么进行结算?

解析:发票结算需要有对应的入库单,结算方法分为自动结算和手工结算。自动结算可在发票填制界面,保存发票之后直接点击【结算】按钮,即可和对应的入库单进 行结算,也可在【采购结算】【自动结算】中处理。

手工结算是针对发票和入库单无法自动匹配,不能自动结算的情况,如多张发票和一张入库 单进行结算,在【采购结算】【手工结算】【选单】,选择需要结算的发票和入库单进 行结算。如果金额不匹配,则在结算前还需进行【分摊】,然后再结算。

3.哪些内容需要进行采购期初记账?

解析:期初暂估入库:将启用【采购管理】时,没有取得供货单位的采购发票,而不能进行采 购结算的入库单输入系统,以便取得发票后进行采购结算。期初在途存货:将启用【采购管理】时,已取得供货单位的采购发票,但货物没有入库,而不能进行采购结算的发票输入系统,以便货物入库填制入库单后进行采购结算。

4.生单时,找不到对应单据?

解析:首先检查单据是否审核,其次检查生单过滤选项是否有误,如利用订单生单,却选择了用入库单生单;是否增加了过滤条件,如部门、个人、日期等。再次,检查对应单据是否被关闭,若被关闭,点击旁边的【打开】。若还无法解决,请检查单据是否已经被生单。

5.怎样取消结算?

解析:【采购结算】【结算单列表】,找到需要取消的结算单,双击打开,【删除】。

6.存货核算系统里制单时,在选择单据失败,提示“缩小过滤范围”。

解析:关闭过滤窗口,单击【清理】。

二、销售管理中的重难点分析

1.普通销售的流程图

报价单―订单―发货单―销售出库单―正常单据记账―制单

报价单―订单―发货单―销售发票―应收单据审核―制单

销售发票在填写后需要进行复核。根据设置的不同,在存货核算系统中记账的单据可以是出库单也可以是销售发票。销售出库单同样是在【库存系统】中完成。销售出库单可根据发货单自动生成,在【销售选项】中设置。

2.填制发货单时提示存货可用量不足,但是有足够的存货

解析:【库存系统】中的【期初结存】的仓库存货期初数据没有审核(最好使用批审),或者是选择了错误的仓库。另外有可能是有入库单没有审核。

3.存货核算系统,打开正常单据记账提示没有进行期初记账

解析:【存货核算系统】【初始设置】【期初数据】【期初余额】【记账】。

4.采购附带赠品的业务怎么处理?

解析:对于赠品单独开出其他入库单,然后在存货核算系统里进行正常单据记账,制单。

5.采购退货业务

解析:采购退货分两种情况:(1)开票前退货。开票前退货只需要填写退货单,红字入库单。然后在收到发票以后,发票和一蓝一红两张入库单进行结算。(2)开票后退货。采购退货单红字入库单红字发票。红字发票和红字入库单单独结算,然后分别在应付款管理中审核制单、存货核算系统记账,制单。

6.受托代销业务怎么处理?

解析:受托代销分为三个阶段:(1)收到受托代销商品。订单(业务类型受托代销,采购类型受托采购)――到货单――入库单。在存货核算系统中进行正常单据记账,制单: 借:受托代销商品 贷:受托代销商品款;(2)销售商品。业务流程同普通销售业务相同。在应收款系统制单时,修改凭证分录中“主营业务收入”为“暂估应付款”在存货核算系统制单时,修改凭证分录中“主营业务成本”为“受托代销商品款”;(3)受托代销结算。采购结算中受托代销结算单自动生成采购发票(已结算),采购发票在应付系统中进行审核制单。若要收取手续费,则再在应付系统中填写红字应付单,进行红票对冲,收款后,再进行核销。

7.委托代销业务流程

解析:委托代销分为两个阶段:

(1)发出委托代销商品,【订单】【委托代销发货单】【出库单】【发出商品记账】制单

借: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

(2)结算,收到【委托代销结算清单】填写【委托代N结算单】审核后生成【销售发票】应收款系统中审核制单。若对方要收取委托代销手续费,则在【销售发票】中单击【支出】,填写【销售费用支出单】,注意单据流向为【其他应付单】,并填写【供应商名称】。然后在应付系统中进行【审核】,【制单】。同时在应收款系统中进行【应收冲应付】,收款后,填写【收款单】【核销】。

参考文献:

[1]张蕾.用友 U8 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5(11):244.

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范文2

关键词:供应链 采购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58-02

采购管理是企业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利润水平的有效手段,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波特在其价值链中指出了采购环节的战略重要性,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开端,是供应链中“上游控制”的主导力量。如果忽视了采购管理工作,轻则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重则使企业生产经营中断,甚至影响企业的走向和命运。因此,研究基于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策略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购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思想

采购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生产和销售计划,在确保适当品质的条件下,从适当的供应商处,在适当的时期,以适当的价格购入合适数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一切管理活动{1}。采购管理主要包括采购需求管理、供应商与资源市场管理、采购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内容。传统的采购管理目标是以最优惠的条件得到事先预定的物品。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围绕着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采购需求管理、供应商与资源市场管理、采购业务流程管理进行系统优化和各个环节高效率的信息交换,达到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目标。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2}。供应链管理是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物流或服务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交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供应链使松散联接着的独立企业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系统,其目标在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降低供应链成本、增加供应链的竞争力。

二、传统采购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者作为供应商。质量、交货期等都是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进行控制。总结起来其主要表现为:

1.供应商选择的不对称信息博弈过程。在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采购方为了能够从多个竞争性的供应商中选择几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如果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筹码就越大,而供应商之间为争取订单也在和其他的供应商竞争中隐瞒自己的信息,从而形成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

2.事后控制是采购方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因为采购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只能通过事后控制的办法,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有关标准进行检查验收。缺乏合作的质量控制会导致采购部门对采购物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加。

3.供需关系是临时或短时期的合作关系。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由于缺乏约束机制,采购过程中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长期性预测与计划工作,供应与需求之间这种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增加了风险。

4.应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由于价值目标取向不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供需双方不能及时对已有的订货数量作出变更。因此采购方在客户需求减少时出现库存增加;客户需求增加时出现断货现象。供需双方对用户需求的响应不能同步进行,导致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迟缓。

三、供应链模式下采购管理的特点

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与传统的采购方式有很大不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1.从为库存而采购到为订单而采购的转变。传统的采购模式是为库存而采购。采购部门并不关心企业的生产过程,不了解生产的进度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因此采购过程比较被动,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计划很难适应生产制造需求的变化。在供应链模式下,采购活动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用户需求订单产生制造订单,然后,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准时化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从采购管理向外部资源管理转变。正如前面所指出的,传统采购管理的不足之处,就是与供应商之间缺乏合作,缺乏柔性和对需求快速响应的能力,对产品的质量不能进行实时控制。这些缺陷使供应链企业无法实现同步化运作。在供应链模式下需要改变以往单纯为库存而采购的管理模式,提高采购的柔性和市场响应能力,加强与供应商的信息联系和合作,建立新的供需合作模式。实施外部资源管理也是实施精细化生产、零库存生产的要求。其思想是在生产控制中采用基于订单流的准时化生产模式,使供应链企业的业务流程朝着精细化生产努力,实现生产过程的“零缺陷、零库存、零交货期、零故障、零(无)纸文书、零废料、零事故、零人力资源浪费”管理。

3.从一般买卖关系向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转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因此无法解决一些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供应链问题。第一是库存问题。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供应链的各级企业都无法共享库存信息,各级节点企业都独立地采用订货点技术进行库存决策,不可避免地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现象,因此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充分提高。但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通过双方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与需求双方可以共享库存数据,因此采购的决策过程变得透明多了,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第二是风险问题。供需双方通过战略性合作关系,可以降低由于不可预测的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比如运输过程的风险、信用的风险、产品质量的风险等。第三是降低采购成本问题。通过合作伙伴关系,供需双方都从降低交易成本中获得好处。由于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手续和谈判过程,信息的共享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决策可能造成的成本损失。第四是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消除了供应过程的组织障碍,为实现准时化采购创造了条件。

四、供应链模式下采购管理策略

经济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节流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国际采购专家阿尔佰特丁・盖瑟尔在《采购与利润》一书中说道:“采购者应对生产总成本的一半负责。”采购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战略环节,在供应链模式下加强采购管理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企业的内部结构、流程、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为此,在供应链模式下企业应采取以下采购管理策略。

1.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JIT采购。经过严格评审的供应商作为企业外部的战略资源,可以有效地参与企业内部流程运作,并在商务条款、采购提前期、紧急采购、质量控制与保证方面与企业达成长期的协议,提高企业的柔性,使企业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大大提高。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采购流程是以客户需求订单驱动进行的,通过JIT采购,使采购流程得以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并有效降低采购流程的运作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2.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流通速度。企业借助互联网网络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全面改造传统的采购模式,从需求计划、平衡利库、采购计划、合同管理、到货登记、物资验收、物资领用、统计分析等环节,全部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把发生在工厂外部的业务环节,纳入到企业内部来进行监督控制,建立起一套决策透明、监督到位、责任明确、奖惩严明、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采购流程,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提升企业价值。

3.加强企业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在企业改善采购供应链管理、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实现部门间跨职能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加快采购流程中信息在各部门间的传递速度,减少部门间反复解释沟通和扯皮抱怨的情况。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对供应商实行质量管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完善企业采购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采购管理也存在着“短板”现象,即企业采购业务流程执行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是由最差的环节所决定的,因此,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必须对采购管理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重点监控。在采购绩效评价方面,企业通过制定程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供应商评价标准,对供应商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和全方位的绩效评估,约束供应商采用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流程来运作,激励其进行持续的目标改进。

注释:

{1}蔡改成等著.采购管理实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马士林,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范文3

[关键词]电力供应链;采购模式;采购策略;库存模型

[DOI]10.13939/ki.zgsc.2016.02.040

1基于供应链的采购模式

1.1集中采购模式

集中采购是相对于分散采购而言的,即采购组织同时为多个企业实施采购,通过全面掌握多个企业的需求情况,与供应商签订统一合同,实现大批量订购,利用规模优势,提高议价能力,从而大大降低采购成本。例如,2004年武钢、唐钢等大型钢铁企业联手和全球最大的多种资源矿业公司达成合作意向,采购成本降低逾五成以上,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1.2全球采购模式

利用全球的资源,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整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工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供应商和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全球采购在地理位置上更加拓展了采购的范围,也是大型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例如戴尔公司全球采购的实施是通过建立全球采购中心、设立众多国际采购网点以提高采购效率,在全球范围内采购5000多种零部件。发电企业进口煤炭采购不应当仅仅局限在东亚这几个国家,应该走向全世界,比如美国、南非等国家。

1.3 准时采购模式

准时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其核心是追求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最小化。所以,准时采购模式建立在供需双方互利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当需求商对原材料或半成品的需求产生时,有能力适时地从供应商处得到质量可靠的所需物料。准时采购模式对于降低原材料和外购件的采购价格、大幅度减少原材料和外购件的库存、减少原材料和外购件的资金占用、提高生产率等方面作用明显。

在传统物流的采购管理模式下,采购方和供应商是相互独立的,不能进行很好的协调,采购活动主要围绕着价格而展开,双方的关系竞争多于合作。由于采购方和供应商之间存在“零和”竞争关系,双方几乎没有信息共享。采购方对供应商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供应商数量多而且多为短期的合作关系,使得采购的质量和交货期得不到保证。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方和供应商的关系从“零和”竞争关系转变为完全的“无缝”合作关系,呈现如下的特点:

(1)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2)供应商的数量减少,而且地理位置上尽可能靠近。

(3)这种关系是以合约的形式确定的,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各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沟通。

(4)交易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且相互信任、共担风险、进行全方位的配合。

2电厂供应链模式分析

假设供应商提供燃料物资,也即煤炭,并且在计划期内不允许缺货,一旦库存为零时可立即得到补充。

T0是煤炭供应商的生产周期,也是电厂采购燃料的订货周期;

P1是煤炭供应商的生产速率;

P2是电厂对煤炭的需求速率,且P1≥P2;

Ci1为煤炭供应商单位时间内单位产品的存储费用;

Ci2为电厂单位时间内单位产品的存储费用;

Cb1为煤炭供应商一次生产装配费用;

Cb2为电厂一次订货费用;

T1为煤炭供应商平均总费用;

T2为电厂平均总费用;

为供需双方平均总费用之和;

表示一个周期内经济订购批量或经济生产数量。

根据假设,我们可以得到供需双方的库存模型图如下图所示:

图1供需双方库存模型图

由此可以看出,当供应链的供需双方全面合作的情况下,综合考虑供需双方的采购订货模型降低了供应链总成本,提高了总体利益。建立供应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于电厂长期发展,避免煤炭缺货等造成的严重损失。

参考文献:

[1]李永卓.我国电力市场化进程中供应链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1.

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范文4

[关键词] 供应链协同;协同采购;制造企业;物联网应用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0. 030

[中图分类号] f2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0- 0057- 03

1 引 言

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制造型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并非劳动力成本的高低,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引入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才是制造型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制造企业采购成本的高低,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和公司获利能力,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最终获利状况。制造企业如果能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协同及与外部供应商之间的协同采购,才能实现与供应链上采购合作伙伴步调一致,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有效降低整个供应链的采购运作成本。由此可见,制造型企业进行采购管理的变革,引入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理念,开展协同采购,对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实现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供应链协同与协同采购

供应链协同是指产品或服务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在向最终需求客户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共同努力,创造出大于各环节价值简单总和的供应链整体价值,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供应链协同要求节点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知识创新成果共享;要求各节点企业树立“共赢”意识,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要求合作伙伴在信任、承诺和弹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合作。[1]供应链协同由2个方面组成:企业内部的协同和企业间的协同,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供应链协同一般是指供应链企业间的协同。[2]

采购已成为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和进行战略调整的供应链管理重要方面,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交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中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多个供应商的比较,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传统采购存在信息私有化、非共享,响应用户需求能力迟钝,对于质量和交货期进行事后把关等问题。

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即协同采购与传统采购是不同的,它更强调企业内部以及企业间的合作共享与协调机制,强调供需信息的高度、及时共享,强调用系统的观点来审视整个价值链,最终客户的需求和整个价值链的增值,企业间协同采购运作过程如图1所示。

3 制造企业协同采购模式

制造企业的采购管理是其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文传统的企业采购运作过程可以看出,传统采购管理中的采购重点主要集中在物流运作方面,而协同采购增加了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的频率,将采购重点由物流运输扩散了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通过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及时反馈与共享,缩短了采购周期。以制造型企业协同采购的参与对象为分类依据,可将制造企业协同采购模式分为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模式与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模式。二者在协同参与对象上可进行区分,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主要发生在制造企业内各部门之间,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对象可以涉及到企业在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合作伙伴以及同产业企业。

3.1 制造企业内部的协同采购模式

企业进行高效的采购行为,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企业的采购、生产、仓管与财务部门等的统一规划、实施、管理,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通过采用erp等先进采购管理模式来增强企业内部协同采购能力,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企业内部采购物流与生产业务流紧密结合,进而形成快速响应的企业内部协同采购业务处理流程。

3.2 制造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模式

企业外部的协同采购即企业间的采购一体化分为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是指制造企业同产业或不同产业企业间为有效发展采购服务,降低多样化和高采购配送成本,联合为一个整体进行批量采购,利用其他企业已有的物流系统或联合建立新的配送中心,建立协调统一的采购管理运营机制,形成一种通过集中采购而降低成本的采购系统。制造企业与其他制造商或第三方物

流的协同采购合作就属横向一体化采购。而纵向一体化采购是供应链上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形成的使产品迅速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转移的采购系统。纵向协同采购的主要形式有供应商—制造商、制造商—分销商、分销商—零售商之间的采购协作。纵向一体化采购的目标主要是战略层面上建立协同采购的联盟,增强采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相互信任,共享采购供需信息,共同制订采购策略,降低“牛鞭效应”带来的庞大库存,降低各自独立的采购成本,使整个供应链上的采购成本同时减少。协同采购一方面通过集中作业来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追求采购的效率,即通过企业间的协作,提高采购业务响应速度,使商品能迅速从上游企业转移到下游企业。

联合库存管理体现了供应链上以核心制造商为中心的纵向一体化采购思想。联合库存管理克服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系统的局限性,规避了传统库存控制中的牛鞭效应。如图2是企业外部协同采购(纵向一体化采购)与联合库存管理的一体化策略。

企业外部协同采购与联合库存管理和传统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库存不同,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订库存计划,使供应链采购过程中的供应商、制造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2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采购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采购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采购与库存管理由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变为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4 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  物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物联网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2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制定并正式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协同采购模式的变革。随着物联网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逐步应用,协同采购效率得到了提升,物联网的物品主导性质节约了大量的采购人力资本,降低了采购成本。目前,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管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管理日益成为协同采购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物联网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物品电子编码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3]通俗地讲就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目前我国关于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物联网环境下的协同采购的理论研究。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4]

4.1 射频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是物联网中重要技术之一,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与核心。射频技术是一项利用射频信号通过空间耦合(交变磁场或电磁场)实现无接触信息传递并通过所传递的信息达到识别目的的技术。标签、阅读器、天线是射频识别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射频识别技术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射频识别具有无须人工干扰,可使用于各种恶劣环境的特点,可用来追踪和管理几乎所有物理对象,所以制造商非常关心和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2 传感器技术

要产生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仅有射频识别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传感器技术。由于物联网通常处于自然环境中,物联网对传感器技术要求较高,传感器要能长期经受恶劣环境的考验。传感器是摄取信息的关键器件,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信息采集手段。传感器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与识别功能,能对被测的原始信息进行准确的捕获和转换,从而实现准确的测试与控制。现代化的电子计算机,如果输入的信息失真,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传感器是进行信息有效采集与转换、形成准确输入的保证。

4.3 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联网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它包括各种有线和无线传输技术、交换技术、网关技术、组网技术等。其中机器对机器技术(m2m)是物联网实现的关

。m2m指所有实现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同时也可代表人对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 to 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 to 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m2m技术可以结合远距离连接技术(如gsm、gprs),近距离连接技术(wifi、bluetooth、rfid 等),以及基于gps、无线终端的位置服务技术等,用于监测采购物品安全、采购物品质量控制、采购物品运输跟踪等领域。

目前,上述物联网关键技术在协同采购管理中的应用是物联网环境下协同采购管理研究的热点。从感知、传递以及采购应用层面进行剖析,其物联网的架构如图3所示。

5 结 论

在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制造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进行协同采购管理,加强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协同合作是制造企业的发展趋势。制造企业需意识到基于供应链协同理论的采购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内、外部的协同采购管理,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才能不断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翠华, 任金玉, 于海斌. 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进展[j]. 系统工程, 2005(4): 1-6.

[2]张芳芳, 李兆花. 供应链协同研究方法综述[j]. 物流技术, 2012(7): 118-121.

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范文5

【关键词】医疗器械;采购;供应商管理

一、引言

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医保和城镇医保覆盖面的扩大,各级医疗机构病员量大幅增加,对医疗器械的使用量也呈井喷式增长。张颖东(2011),汤黎明(2011)认为医疗器械直接作用于人体,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可靠性、有效性,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也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信誉和经济效益。关兵(2008)认为医院医疗器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高,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医院不断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和直接手段。因此,加强医疗器械的管理尤其是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对于保障病人健康,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学者也对医院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对医疗器械采购方式的总结和研究。董明(2008),蒋红兵和马俊(2012)对几种采购方式进行了归类和总结;鞠宝华和王存放(2013)提议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中丰富采购方式,并从竞争性谈判采购角度出发,对其在医疗器械采购中的应用进行有效性研究。二是对医院医疗器械的内部采购流程优化和改进的建议。曾立和陈小华(2008)从管理系统入手,对于医疗器械采购系统的设计优化给出了建议。高华敏(2010)提出要从改进内部管理着手,完善医院医疗设备采购流程。刘福祥(2011)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医院医疗器械采购管理机制的建议,并提及应加强供应商管理和评价。郑沁春(2011)鉴于现行医疗器械采购流程繁琐、周期长的弊端,提出优化采购流程的建议。三是医疗器械采购人员的管理和绩效评价。马俊,孙忠河和蒋红兵(2012)提出健全采购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并提出了相关考核指标。张颖东(2012)认为现阶段医院采购部门的采购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制约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韦勇(2009)从医疗器械采购风险的角度入手,对采购人员的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医疗器械采购管理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医院内部入手,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外部的供应商。事实上,医院在医疗器械采购中很少注重供应商的管理,更不用说与供应商深层次的合作。而我国在医疗器械采购管理的文献中,关于供应商管理的较少。少数的几篇中也只是有所提及,并没有详细论述。邱志斌(2010)认为医院采购涉及的供应商多且分散,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对医院的运行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卢光泽和周丹(2004)倡导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医疗器械的供需策略。汤黎明(2011)认为为了不断提高采购供应的完善性和及时率,应该协调和优化供需双方在供应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对于医疗器械采购的优化以及医院服务的提升来说,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韦勇和张晓斌(2009)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医疗器械尤其是大型医疗设备采购中存在的风险,包括采购过程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院采购时缺乏论证和深入研究等。王茜(2011)认为医疗器械采购的风险主要有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医院被夸大宣传所误导;科技革新造成器械过早被淘汰;医疗体制改革对医疗器械预算、收费标准等带来影响。可以看出,这些风险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加强供应商管理和合作来加以控制、弱化。因此,供应商管理与合作对于医院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于医院在医疗器械采购中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在医疗器械采购中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的建议

我国医院的供应商数量多,质量良莠不齐,所提供的医疗器械在价格、质量、交付水平上都相差很大。因此,对现阶段的医院来说,供应商管理首先要做的是对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在此基础上,对于常用的医用耗材可以采用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式采购,而对于一些医疗设备则应该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降低采购成本。

1.重视供应商评估与选择。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供应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评估,进而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优秀的采购人员应当逐步开始进行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在采购之前就对供应商有详细的了解,而不是等到采购需求产生时才对其做出被动的反应。

首先,医院的采购部门应该能够识别市场上潜在的供应源。这些信息可以从现有供应商、采购部门保留的供应商信息档案、贸易期刊、贸易展销等途径获取。其次,应该对所识别的供应商进行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估。应该从质量指标、供应指标、经济指标和支持以及合作指标等入手进行评价。质量指标主要通过收到货物中不合格品的比例、使用中不合格品的比例来衡量。同时,应关注供应商所供应医疗器械是否通过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体系的认证,是否有相应的质量检验报告等。这些可以作为供应商质量指标的加分项。供应指标可以从准时交货率、交货周期以及订单变化接受率(即订单增加或减少的交货数量占订单原定数量的比例)等来衡量。经济指标主要从价格水平、降低成本的态度和行动等来衡量。必要时也可将供应商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手段、财务状况纳入考核范围。支持及合作指标。该指标主要以定性方式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有对投诉的反应、沟通、合作态度、共同合作改进的意愿、售后服务等。

对这些指标分别给予相应的权重,并按照供应商实际表现予以打分,最后供应商所得分数作为参考。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对于有一定的规模,经营方式、专业知识水平优势明显,综合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强,企业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能够较好地降低医院采购环节的管理难度的供应商,应在采购活动中予以偏重;而对于企业规模小,经营产品单一,业务水平较低,物流转运能力水平一般,产品经营有一定的随意性,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应有意识的逐步剔除。

2.对于常用的医用耗材可以采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方式。在不断加强供应商管理的基础上,应注重与一些有合作潜力的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关系,共同合作降低总体成本。VMI(供应商管理库存)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尝试。VMI,即供应商管理库存,是指供应链上游企业根据下游客户的生产经营、库存信息,对下游客户的库存进行管理与控制。本质上,它是将多级供应链问题变成单级库存管理问题,以实际或预测的消费需求和库存量,作为市场需求预测和库存补货的解决方法,即由销售资料得到消费需求信息,供货商可以更有效的计划、更快速的反应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

VMI主要适用于医院常用的医用耗材等,这些耗材一般消耗速度快,需求比较稳定,如针类、刀片类,一次性管类,低值易耗品类,检查类等。对于这类物品,可以将其库存交由供应商管理,其补货决策也由供应商做出,然后在某一固定周期后如每月或者每季度按照实际使用量结算。医院采购要实现VMI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要大幅减少供应商数量,从所有供应商中选择综合表现最好、合作意愿最强、合作潜力最大的一家。这样供应商得到一份大额、稳定的订单,有利于其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降低了其业务成本,这样他才有激励去承担为医院管理库存的成本,甚至愿意在医院附近建立仓库以快速为医院补货;二是要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VMI的实施需要双方信息共享,相互信任。只有掌握了医院对医用耗材的消费的信息,供应商才能主动调整库存,灵敏的响应医院的需求。同时这也可以弱化“牛鞭效应”的影响,降低供应链上的总成本。三是医院要有运作良好的进、销、存管理系统,并有强大的操作和查询功能,能够实时调用相关数据。

医院在实施VMI之前还应该意识到,一旦实施了VMI后,医院改变供应商的动力和意愿都会降低,而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则会升高。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一定要慎重,要全方位考量。

3.对于医疗设备的采购,应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现代医疗设备具有精密度高、配套性强、技术更新换代快、价格昂贵的特点,其在医院固定资产价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对于医疗设备的采购应摆脱传统的单纯买和卖的模式,而应该更加重视与供应商的交流。

医院应该重视与一些主要的医疗设备供应商应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走访交流。经常的走访交流是医院与供应商相互增进了解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一方面,医院可以获得供应商的一些信息。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采购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对医院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得到一些医疗设备在使用、保养、维修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交流,供应商也可以从医院处获得医护人员以及病人对于产品需求的情况以及相关评价,以便于供应商及时做出改进。尤其是当供应商准备开发一种新的医疗设备时,来自医护人员和专家的建议对于新产品可能非常有益。这样可以避免供应商盲目追求产品设备的高精度、高技术,而是更着眼于医护人员和病人的实际需要。这样,通过与供应商的交流,供应商更了解了医院的需求。或通过改进原有设备,或通过新设备开发时考虑实际需要,极大降低了医院的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果,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加强与供应商的交流实际上降低了双方的成本,最终提升了整个供应链的服务质量。

三、结语

医院在医疗器械采购管理中应注重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并不断强化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这样可以不仅可以降低采购成本,还可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本文对医院加强供应商管理与合作进行了论述,给出了建议。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并没有考虑所有的医疗器械的情况,只是论述了常用医用耗材和医疗设备的采购;二是非盈利性国有医疗机构所采购的医疗器械中需要政府集中采购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对于这一部分的采购中如何加强供应商管理没有考虑到。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张颖东,马俊,孙忠河等.医疗设备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及管理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2(10)

[2]汤黎明.对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供应环节协调优化的探索[J].科学管理.2011(8)

[3]关兵.医院采购成本的控制[J].中国医院.2008(9)

[4]董明.医疗器械采购方式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08(8)

[5]蒋红兵,马俊等.医疗器械采购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2(10)

[6]鞠宝华,王存放.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在现代医院医疗器械采购中的应用[J].设备管理.2013(2)

采购管理与供应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职;采购与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31-03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生产和销售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直接推动了采购和供应链的全球化,对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采购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在采购与供应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制约了采购与供应管理战略地位的提升。因此,探索满足市场需求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势在必行。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贸易日益活跃,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国际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环节,成为许多跨国企业的全球采购基地。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政府采购这三大需求,已经促使采购管理队伍的迅速壮大,并由原来的区域性向全球性扩展。一方面,大批外资、合资企业涌入,他们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业经验的采购人员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众多国内企业逐步认识到采购成本节约对企业经营的重要价值,必须迅速提高自身采购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同时,采购与供应管理岗位涉及面广,无论何种性质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都有采购行为,都需要采购与供应管理方面的人才。

随着政府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化,政府机构加强了对采购行为的规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实施以来得到快速推广,在节约财政资金、加强廉政建设方面成效显著。通过规范的符合国际市场运行准则的采购行为增加营销价值、获取政府订单、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企业提升核心价值的有效手段。改革及有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加速培养专业化和复合型政府采购人才、加强政府采购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采购职业人员需求巨大,高级采购职业人员短缺尤为严重。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尤其是采购计划、采购项目管理、招标投标、谈判签约、物料监控、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专业采购人员是非常稀缺的。

高校毕业生是采购专业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我国高校的采购专业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人才市场的需求。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列入采购专业,2004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在财经大类里也没有列入采购专业。虽然一些高校尝试在其他专业下开设采购管理方向,或者被批准为目录外新专业,但数量不多,其所培养的毕业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全国自学考试涉及采购与供应管理专业,但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力比较有限;职业培训主要以职业资格认证为主,而职业资格证书种类较多,认证费用高昂,良莠不齐。上述因素交汇在一起,影响了采购人才市场的规模和质量,制约了我国采购职业的发展和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采购人才需求的猛增,另一方面,教育滞后导致的人才供给不足以及人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不足,由此产生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高职院校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专业人才与团队的开发是采购与供应管理发展的基础。转型期的采购与供应管理,其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对人才素质的开创性、主动性和应变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采购方面的人才总体素质普遍很低,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知识覆盖面和专业能力比较欠缺,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在国内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2009年《中国采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采购管理的总体水平仍不高,表现为一些采购绩效指标不高;采购绩效与公司目标设计的结合不够紧密;采购部门在组织中的战略作用并未充分显现;采购管理与供应商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程度不高等等。成本控制是采购对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贡献,商品质量、原材料市场和人才问题则是采购管理面临的三大主要挑战。

基于采购与供应对企业成本的节约效用,高层领导应更加重视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战略性特征,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创新的思路,加快培养和储备具有战略思考能力的采购与供应专业人才,构筑更具全球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解决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必须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构建多途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采购与供应管理向供应链和价值链升级的需要。

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及培养方向,依据职业能力和素质构建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弥补高等教育对采购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推动高职院校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需求驱动的高职院校采购与

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定位和建设理念 (1)专业定位。以供应链中的采购与供应活动为工作内容,以完成采购与物资供应为任务,为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外资企业培养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以提高采购与供应效率,发挥采购利润杠杆效应,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2)建设理念。以市场需求和职业资格为导向,以典型采购与供应流程(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设计理念,设计7个任务模块,并提炼每个模块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融理论知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工作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实境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掌握现代采购与供应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熟悉采购相关业务环境及采购与供应业务运作流程,具有供应商开发、采购与供应、库存控制等核心职业能力,并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英语应用能力,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

职业范围和职业发展 在工商企业、政府机构和跨国企业从事需求分析、采购计划、采购谈判与招标、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物料供应等工作,起步岗位是从事基层操作的采购员、采购助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按照采购职业的职业发展规划向管理级和规划级岗位晋升,具体如表1所示。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具体如表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典型的采购与供应流程为主线,按照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设计理念,对7个流程环节对应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和提炼,确定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并依据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设计了相匹配的12个任务模块与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实训、实践课程。为了加强对采购与供应基础理论的理解,还设置了4门基础课程。由于政府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国际采购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应根据不同采购类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具体如图1所示。

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为加快采购人才的技能培训,规范采购行为,统一操作标准,提高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必须对从事采购行业的人员实行资格化管理。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利于提高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同时应按照采购职业资格标准整顿现有的采购队伍,进一步规范采购管理,使采购人员的操作技术与技能更加趋于正规化、规范化。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采购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做好采购职业资格的认证和对接,鼓励学生获取采购职业资格,将有助于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为进入采购职业奠定基础;高校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可使毕业生能顺利地向采购职业人员转变,而采购职业资格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构建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目前采购职业资格认证有三种国外证书和三种国内证书,国外证书包括: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的CIPS认证;美国采购供应协会的 CPM(注册采购经理)认证;国际贸易中心(ITC)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国际资格认证。国内证书包括: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国家采购师职业认证;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和教育部考试中心联合颁发的CPS证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采购师认证。这些证书各具特色和适合范围,有的还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学历方面的要求,对在校学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资源和特色选择符合条件的证书,并实现证书与教学的对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采购知识和能力,为将来的认证奠定基础。

纵观采购与供应的战略作用和发展趋势,国际采购、工商企业采购和政府采购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内涵,要分别研究其运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以及相匹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因此,做好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加强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统一协调,构建多层次、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体系非常重要,这也是未来采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黎明.应对采购与物流管理的未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62-65.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09)[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3-18.

[3]倪东生.构建我国国际化采购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0):32-35.

[4]宋玉卿.采购管理专业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0(9):146-147.

[5]倪东生.政府采购领域专业教育的作为与突破[J].中国流通经济,2011(8):79-83.

[6]冯华,宋玉卿,郭红莲.建设“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必要性研究[J].经济师,2005(5):119.

[7]况敏.对职业导向的高职档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1(18):49-51.

[8]王焕琦,杜培革,张丽华,安丽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12-14.

[9]魏银霞,郭庆.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0):38-39.

[10]刘东波.论高职院校“职业融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