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统计学知识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范文1
【关键词】统计学 市场调查与预测 内容整合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关于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的理论和设想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开展比较多,如江苏省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小的张兆权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的模式及实施途径、由上虞天底中学的朱莉丽提出的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而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则相对较少,且多数是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整合研究,如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卢纹岱和石国书提出关于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改革,但是将相近学科的主业理论课或专业课进行跨学科的内容整合更不多,就本人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看,仅有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经管学院的刘红老师提出了市场营销专业《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整合,并提出了两种整合模式。一是仍然将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开设,但在统计学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选取上有较大的调整;二是不再开设统计学,而是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中把统计学知识整合进来,形成一门《市场调查与统计分析预测》新课来安排。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内容整合研究还不多,就是有也主要是从模式整合上进行研究的比较多,而从具体内容整合上进行的研究还不多,所以,进行“两课”教学内容上的实质性整合方面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是希望通过对《统计学》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分析,从中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探索将统计理论和方法同市场调研的实践应用进行有效结合的方法,解决相同知识的重复讲、重复学的问题,消除学生厌烦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1.整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2.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学科知识有效的衔接;3.压缩理论课时,扩大实践教学课时的空间;4.参与教学改革,推动校本特色教材的建设。
二、整合的意义及原则
(一)意义。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它不是固定的,而是多样化的。因此,课程整合计划的实施应该是多样化的,教师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和课程整合理念的支撑下来选择和创造适合自己的整合模式。然而本课题所研究的《统计学》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内容的整合就是建立在课程整合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方式的基础上,对两门课程的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一门综合性的新课程。
(二)整合的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两课”的课程性质和内容结构,在进行“两课”内容整合时,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根据市营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和学校定位,以有利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目标,进行相关课程的内容整合。也就是说“两课”内容的整合要能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更好的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服务;二是应用性原则。统计理论和方法在市场调研中的应用,为市场分析与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两课”内容的整合就是理论与实践方法的融合,因此,在进行“两课”内容整合时,要突出应用性,以提高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更好地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三、整合的方法
课程整合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整合措施的多样性。对于“两课”内容整合来说,其整合的措施可以从相同内容“取舍结合”、相关内容“合理衔接”和独立内容“另立章节”三个方面进行。
(一)相同内容“取舍结合”。通过调查与分析,《统计学》与《市场调查与预测》两课的内容有相当多的重复,如何整合这些相同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取舍结合”方法来处理。换句话说,就是当两门课的知识点完全相同时,就必须取其一门而舍弃另一门的知识点;如果当两课的内容体系相同知识点的讲述上有详略之分时,我们可以根据整合后内容的需要原则来取舍。如《统计学》第三章讲综合指标中的平均指标、标致变动度内容和《市场调查与预测》第七章讲市场调查数据整理分析中调查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内容是相同的。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中学;课程渗透性教育;专题课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72-03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小学性教育缺席、缺位的现实被归因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就是我们的师范教育中没有专门的性教育学方向,专业的性教育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是一个空白。而在当前学校性教育面临“无教材,无师资,无课时”的三无现实情况下,一些先行开展性教育的地区和学校的做法是通过课程渗透的方式来开展。近年来不少的师范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出现了“性教育”的字眼,而其中不乏有性教育开展模式的探讨。这些将“性教育模式探讨”作为研究主题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多是理论联系实际地探讨多样化的性教育开展方式,既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也有研究生们亲自蹲点中学、进入课堂的教学实践。这些教学尝试和学术研究给了我们宝贵的探讨“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的机会。
研究发现,当前通过“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开展性教育的教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呈现:
(1)充分发掘了中学生物课教材中关于“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青春期”、“传染病和免疫”等知识点,将初中生的性教育渗透到生物课学科教学中。并探讨性教育通过学科渗透进入生物课的途径和成效。
(2)充分挖掘中学语文课教材中爱情文学作品中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等主题素材,探讨通过语文课对中学生开展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性教育内容。
(3)结合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班级管理课等途径开展中学生异往的性教育内容。
在“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方面,主要的研究策略为: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课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教育的科学知识、行为态度上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实验班通过课前、课后的对比研究,各项观测指标都有了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性教育因此显现出成效。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现有的这些研究在以下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1)研究伦理问题。在同一所学校人为地选择“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实验研究,有悖公平教育的伦理。
(2)在当前学校性教育没有广泛开展,而课前调查显示青少年对性教育有迫切需求的情况下,“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怎样走出实验室,成为一种可推广的模式——这是一个比“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成效研究更重要的问题。但是现有研究基本没有提及。
(3)通过没有开展性教育的对照班和开展“学科渗透性教育”的试验班进行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到底是开展性教育和不开展性教育之间的差别,还是“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其他性教育模式之间的差别?这值得探讨。
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展性教育过程中的“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对比的基础上来探讨作为一种性教育模式的“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成效、建设和推广机制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课程渗透性教育”的涵义
所谓“课程渗透性教育”就是在原有教育载体中,紧密结合原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增加和融入新型性教育目标,有机和谐地贯彻现代性教育理念和内容,并透过原教育载体的展开过程,在实现其固有教育目标的同时实现新的教育目标。
(二)研究背景和实验设计
目前,采用中学“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多是通过生物课渗透性生理学、性健康和性卫生等知识,通过思想品德课渗透青春期的异往、性道德、预防性伤害等品格、道德和能力技能,条件成熟的学校还在生物课教研组、思想品德课教研组中专设“性健康教育兴趣小组”以团队化、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性教育。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根据“主课”的相关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设置5~10分钟的性教育教学环节。
在多年尝试的基础上,这两种主流的方式在多所学校开展。这客观上为我们选择实验对比样本提供了“自然环境”。我们选择了采用“学科渗透性教育”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学校各三所,每所学校初一至初三各选一个班进行试验设计对比,见表1。同时,在走访各实验学校的时候,对上课的性教育老师、校长以及前来参加家长会或性教育家长培训会的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本研究的定量研究资料和定性访谈资料均来自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0年立项课题“学科渗透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本研究试图通过性教育成效比较。包括正确的性生理知识、符合主流的性态度和价值观、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的比较。通过结构性问卷调查进行课前课后对比研究来探讨“学科渗透性教育”的模式建设和机制推广。
三、结果与分析
在课前课后的对比中,两种模式三个年级的数据比较都有明显的差异:开展性教育课程增加了中学生们对科学性知识的掌握,促进了学生们对青春期身心发展变化的坦然、愉悦地接纳,引起了学生们对和谐异往关系的关注。
(一)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生理知识掌握比较
因为两种模式上课的内容和方式略有不同,性生理知识的比较主要基于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身心发育所必备的关于两性生殖系统、功能、卫生保健等知识。
表2显示,相比较“专题课性教育”模式,“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班级的学生性知识得分更高,并且成绩波动范围更小,二者在三个年级上都有显著差异。
(二)两种模式下中学生性心理比较
初遗/初潮是青春期的大事,如果没有来自家庭、学校或同龄人等的关心和指导,青少年往往容易恐慌。表3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初遗/初潮表示“不担心”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4显示,对初二、初三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自身性生理变化感到“不苦恼”/“不困惑”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一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5显示,对初一、初二的中学生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他们对中学生谈恋爱发生性关系持“否定/反对”态度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的对照组。而两种模式下的初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课堂观察和课后调研发现,相比较“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而言,“专题课性教育”模式首先在时间上更有保障,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讨论问题也更深入,这些保证了“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中学生在青春期的性心理发展上更深入、更成熟。
(三)两种模式下中学生处理性际交往的技能掌握
性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技能培养包括了拒绝异慕之情外,就是掌握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表6、表7显示,相比较“学科渗透性教育”模式,“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下的初二、初三学生掌握的拒绝异慕之情的方法更多,预防来自成年人性伤害的方法更多。这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的广泛参与、深入交流有密切关系。
四、结语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当前性教育还只能以一种策略的方式部分地进驻中学校园,为中学生的青春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情境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和“专题课性教育”模式作为两种比较切合实际的途径为性教育的开展做了很好的探索。实践表明,两种模式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通过本文的探讨,结合四川省近年来推行性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课程渗透性教育”模式更值得我们推广,在这个推广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
首先,充分挖掘现有的生物课、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体育课等多学科资源中的性教育知识点,结合青春期的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性教育知识的需要设置相应的性教育课程渗透环节,将性教育“润物细无声”地通过其他课程渗透到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其次,通过成立团队/教研小组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渗透性教育,在学校创造一种健康积极的开展性教育的氛围。同时,促进更多的老师了解性教育,支持性教育的开展。
最后,通过家长培训、教师培训等方式,澄清家长、老师和校长对性教育的各种偏僻的、错误的认识,获得家长、老师以及校长的理解非常重要。这种培训,可以通过邀请外来的专家来开展讲座等方式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英.生物教学中进行青春期早期性健康教育的初步尝试[D].内蒙师范大学,2007.
[2] 刘颖.中学生物教学中青春期性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 精神卫生;焦虑;孤独;恐怖症;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32-02
为更好地协助学校抓好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对某中专学校3个年级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金华铁路司机学校一至三年级中专生,共发放问卷1 26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86份,有效率为94.13%,其中一年级375人,二年级398人,三年级413人;男生603名,女生583名。平均年龄18.12岁。
1.2 方法 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年级、班级、性别、出生年月、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等);(2)周步成教授修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1]。该量表除总量表分外,含有8个分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可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各个分量表得分≥8为异常;总量表分≥65分即认为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需要进一步分析,并进行心理辅导。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建立数据库。对3个年级中专生的总量表及各内容量表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本次调查全量表得分≥65分的有34人,占总人数的2.9%;1~8个分量表得分≥8的人数(不同方面心理状况异常者)为316人,占总人数的26.6%,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者为70.5%(836/1 186)。
2.2 不同性别中专生心理异常检出率 调查显示,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男、女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分别为42.3%(255/603)和16.3%(95/5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28,P<0.01)。
2.3 不同年级学生MHT各分量表心理异常检出率比较 3个年级中专生总体个别量表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高,一年级学生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3个方面的检出率比二、三年级高,冲动倾向二年级为最高,自责倾向三年级为最高;经χ2检验,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2个方面不同年级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学习焦虑3个年级均较高。见表1。
2.4 不同年级中专生MHT各分量表得分和总分比较 方差分析显示,3个年级总体在MHT各分量表得分和总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2。
3 讨论
我国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异常的发生率为2%~30%[2-3]。本研究显示,该校中专学生不同方面心理异常的检出率各不相同(1.5%~49.1%),平均为25.3%。高于Duarte等[4]报道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异常发生率(15%~20%)。调查结果较高可能与被调查的中专学生是在重点高中、普高、职高录取后的最后一批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有关。三年级学生和朱涛等[5]报道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自责倾向”和“学习焦虑”相同。
本调查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生,与国内大部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6-8]不一致,而与曹志发等[9]报道一致。在个体访谈中了解到,存在心理异常的男生98.4%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和离异家庭的学生,与独生子女家庭重男轻女观念比较重、长辈溺爱、过度的保护以及离异家庭父母的管教欠缺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中专学生主要异常心理表现居前3位的是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学习焦虑率很高,可能是因为初中进入中专学校学习,专业性强,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较差,又因知识点与初中不衔接而不感兴趣;父母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也无形中给子女增加了学习焦虑。除学生自身的问题与家长有关外,可能与中专这种相对特殊的教育环境(低就业率和低学历使学生产生恐怖和压抑情绪,从而产生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导致不自信)有关。
根据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中专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特别关注,中专男生的心理健康更需关注。冲动直接破坏学生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甚至引起严重的后果,给学校的管理埋下隐患。这将成为心理干预的重点,并应提到更高层面上来处理和防范恶性事件的发生。笔者建议:中专学校应成立心理健康辅导站;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一些娱乐、体育活动,科学试验活动,社区公益活动等[10],在活动中使他们的情绪得到适当的疏泄、锻炼,并建立广泛的兴趣,从而找到自我,建立自信。对心理问题倾向较严重者进行个别咨询,必要时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使他们有自我调节、控制情绪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致谢: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的领导、团委老师和同学及数据录入人员给予本次调查大力支持和帮助,特此感谢!)
4 参考文献
[1] 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07-218.
[2] 杨宏飞.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4(4):289-290.
[3] 魏俊彪.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海南医学,2002,13(8):69-70.
[4] DUARTE C,HOVEM C,BERGANZA C,et al. Child mental health in Latin America:Present and future epidemiologic research.Int J Psychiatry Med,2003,33(3):203-222.
[5] 朱涛,屈二军,陈兰英.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中华医学丛刊,2003,3(7):87-89.
[6] 忻菊萍.625名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国校医,2002,16(6):575-576.
[7] 穆玉吉,张乐怡.农村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3,19(5):361-362.
[8] 赵白帆,储勇,刘梅,等.重点中学生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5,21(6):420-423.
[9] 曹志发,曲保忠,王新成,等.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建议.2007,23(5):374-375.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足球教学;比赛探究教学模式;教学比赛
近几年来,随着中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足球课作为中职的选修课,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上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职体育教师在足球教学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老套、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教学评价不科学等,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足球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为此,要改变这一现象,本文提出一种“比赛探究教学模式”,旨在提高足球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全面发展。
一、“比赛探究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中职足球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以往以提高技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而是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知识点给予探究引导,利用两场比赛活动(第一场初次了解所学的新知识及技能;第二场则学习完所有知识及技能进行比赛)。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并留足思考、练习、探究的空间。一方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投入较大热情到体育课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应用“比赛探究教学”,可提高学生间相互配合的能力,并获得足球比赛中的技战术配合能力,获得比赛胜利的喜悦。学生为了尝试更多的喜悦,就会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足球练习中,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当前的“我要学”,最终使全班学生得到共同成长。
二、“比赛探究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合理设置教学比赛。中职足球教学中,在比赛项目设置上应注意比赛并不是目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完成所要学习的技能。这就要求根据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比赛,这样一来,才不会失去比赛最初的意义,也不会使比赛与教学内容相脱节。由于足球是一项强度较大的活动,学生需要较大体能,这就需要在赛前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其能力,合理安排“岗位”。否则,在比赛中一些学生为了追求胜利,过度锻炼,极易引发运动损伤,也失去了比赛教学的意义。教师要根据足球教学中的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状况、比赛形式等,并结合教学重、难点,合理制定比赛规则,能够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某一项技能。如,可将传接球的次数定为胜负的基本依据。
2.加强比赛教学组织。教师是比赛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组织及引导作用。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分小组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掌握度、身体素质情况,实现男女混搭、强弱搭配。并保证每一小组人数相等,实力相当。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比赛积极性,对比赛结果心悦口服,避免学生由于比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体育的热情。此外,教师要及时、科学、公正地评定比赛。由于中职生学习压力较大,在体育课上希望放松心情,有的学生喜欢参加比赛,而有的学生则喜欢观看比赛,这就需要教师扮演好裁判者的角色,比赛中当好裁判,比赛后做好总结。
3.合理控制运动负荷。由于足球比赛有着较强的竞争性,这就使得学生消耗较大体力,若不加以规范引导,学生在比赛中一旦动作幅度过大,或者小组内动作配合不合理,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调节动作、心理,通过观察学生面部表情、呼吸等,来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可灵活变换组织,以免产生较大负荷。如,在分组淘汰赛中,可采用轮流上场比赛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得到休息,避免运动安全事故的发生。此外,在赛前帮助学生树立安全观念,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安全放在首位,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运用典型事例告诉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课堂纪律,在运动中保护自身安全,做到防患于未然,真正让学生在足球比赛中获得心情的愉悦和身体的锻炼。
4.加强比赛道德教育。当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因此,教师要在足球比赛探究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通过学生的在比赛活动中的表现,对于吃苦耐劳的学生给予激励,对于在遇到困难时仍坚持不懈的学生给予赞扬,对于胜利时还冷静对待的学生给予鼓掌。通过这些措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培养积极进取、不断拼搏及持之以恒的道德品质。
5.科学评定、考核比赛。一场成功的比赛探究活动,评定及考核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设置合理的评价目标,对各项能力给予综合考核。由于足球比赛活动可较好地反映学生运动技术、身体机能、团结精神、意志品质等,教师应将这些指标综合考虑在内,而不是单一对某一项指标进行评定、考核。可参照百分制,对每一项指标给予评分。同时采用累积考核方法,综合学生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成果等,采用学生推选,选出优秀队员、队长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项比赛。
三、“比赛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
通过选取本校2个教学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一个班25人,分为对照班与观察班。教学实施一个学期,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班则采用比赛探究模式,均由同一教师教学,教学设施、教学组织、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等均相同。一学期后,比赛两个班的教学效果。实验前,两个班的每个项技能平均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后,两个班的各项技能平均成绩如下表所示。通过下表可知:观察班的绕杆射门、颠球、25米传准、30米跑等平均评分均高于对照班,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实验后两个班各项能力平均成绩比较表(x±s)
总之,在新形势下,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需求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教学质量,同时也必须注重关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鉴于中职足球教学中长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足球技能的掌握、各项能力的培养,而“比赛探究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足球教学质量和有效性。当然,在“比赛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中,需要教师合理设置教学比赛、加强比赛教学组织、合理控制运动负荷、加强比赛道德教育、科学评定、考核比赛等,进而提高中职足球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知识水平的共同发展,以此有效发挥“比赛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以上本文则在对足球教学中“比赛探究教学模式”应用价值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比赛探究教学模式”在足球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策略,以供同行工作者参考应用,同时想要进一步发挥“比赛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还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和探究。
参考文献: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范文5
1 选题背景与现状分析
1.1 选题背景
2 本研究的意义
(1) 通过对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与研究,借助计算机授课教室及教室内拥有的联网计算机、中国数字大学城辅助教学平台、qq通讯平台、博客、微博等现代化设备及通讯手段,借助各高校网上图书馆的强大图书借阅功能,师生在课本文由收集整理堂内外能达到完全互动的程度。教师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授课效果与学生消化所学知识的程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能通过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的考试方式方法进行实时验证,非常有利于教师根据课程考试的实际结果,实时、灵活地组织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2) 通过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探索与研究,借助中国数字大学城辅助教学平台里面的考试系统,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出课堂考试题,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加课堂考试。由于这种考试方式,课堂考试成绩可以即时给出,既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答题对错结果,消化自己所学知识,找到自己没有完全掌握的课程薄弱处;教师还可以通过即时给出的课堂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答题对错结果,找出学生没有完全掌握的课程薄弱处,针对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 通过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借助计算机授课教室及教室内拥有的联网计算机、中国数字大学城辅助教学平台、qq通讯平台、博客、微博等现代化设备及通讯手段,师生之间可以实时沟通,教师可以实时解答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教学中学生没有掌握的教学知识点,还可以实现教与学有机的结合、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更能体现出统计学课程特色和适应时代特点的授课与考试方式及方法。这种考试方式可以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工作登上一个更高、更理想的台阶。
(4) 通过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借助各高校数量众多的计算机授课教室及教室内拥有的联网计算机、学生个人拥有的能联网的计算机、网吧、中国数字大学城辅助教学平台,可以实现统计学课程考试常态化,改变过去一次性期末考试的弊端,将期末一次性考试,变成多次、随时都可以进行的课堂内外网上考试方式!利用这种考试方式,实现学生考试成绩平均化、平衡化、平滑化,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最新式的考试方式和方法,让学生从过去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由不愿意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变成愿意和主动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
(5) 通过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可以寻找到最适合统计学课程特点的实验内容,通过对这些实验内容的互动式考试,让学生学到对他们当前及今后学习、工作最有价值的知识及技能,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6) 采用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可以充分体现出统计学课程要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表现、分析、解释数据,从而认识现象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工作登上一个更高、更理想的台阶。
3 统计学传统考试模式与全互动式考试模式的对比分析
3.1 传统考试模式的特点
(1) 期末出一套试卷,所有任课教师都采用同一套试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统计学教学内容的数量性和实用性等特点,采用这种考试方式有很大弊端。首先,剥夺了教师自主命题,因材因教进行考核的目标,不同专业同一课程存在试题内容相同,试题难度相同,不具有针对不同能力学生进行区分度的考核效果。更没有将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及时体现出来。
(2) 由于只在期末出一套试卷,使得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得以全面贯彻和实施,但缺乏灵活度,不利用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和学习特点组织教学及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3) 在期末出一套试卷的传统考试模式下,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难以调动。很多学生为考试而学习,过分依赖于老师的课堂笔记和所谓的重点,缺乏学生的主动性。很多学生甚至平时不努力,只在临近期末寄希望于老师“复习指导”,严重抹杀了学生钻研、创新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4) 考试结束后,教师要花多日进行批卷、上分及成绩统计分析的工作,时效性差,工作效率比较低下。
3.2 全互动式考试模式的特点
3.2.1 考试试卷类型丰富
可以按教学特点,出各种类型的考试试卷。目前,在中国数字大学城的考试系统里,有填空题、单选题、简答题、多选题、判断题、文章填空题、完形填空题、作文题。
3.2.2 灵活度高
教师可以根据网上辅助教学系统试题库出题的要求,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提供的excel网上考题出题模板提前出好考试题,然后上传到网上辅助教学系统试题库内,对学生进行考试时,可以由网上辅助教学系统试题库中已存储的试题,采用确定抽取或随机抽取考题的方式出考试题,这样就可以提高考题的灵活度,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考核效果。
3.2.3 可以促进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采用此种考试方式,可以达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考试环节高度统一。教师除了可以保证严格依照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外,还可以根据课堂内外的临时考试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查漏补缺,并可以针对学习有问题的同学,及时给予帮助;经笔者两个学年的教学实验,采用网上实时考试后,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增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教师也能从学生网考的结果及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得知自己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形成良好教风与学风。
3.2.4 可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因授课老师参与出题,但可以不参与批卷环节,这样教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从而可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2.5 考试成绩更客观、更公平
由于采用从授课第一周到最后一周多次随堂或平时网上考试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了解每位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并可以通过计算平均分数的方式,更客观、更公平地考核每位学生在本课程内的学习成绩。
3.2.6 便于试题长期积累及使用
由于采用从授课第一周到最后一周多次随堂或平时网上考试的方式,每次出题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掌控,可大可小,可多可少,随时出题,阶段补充,所有考题均由网上教学系统统一存储。不同的教师可以协作出不同的考题,上传到网上教学系统内共同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按这种出题方式就会积累数量非常庞大的考题。由于是在一个网上教学系统内存储,因此更便于长期积累及使用。
3.2.7 时效性好,工作效率高
考试结束后,教师可以自己花多日进行批卷,也可以让软件在学生答题结束后自动批卷,而上分及成绩统计分析的工作都可以交给软件来完成,时效性好,工作效率高。
4 研究成果应用前景及政策建议
4.1 研究成果应用前景
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发成功和应用,标志着互联网时代已经真正的来到中国,它必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作为培训未来统计工作者的学科之一——统计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强力的冲击和影响。
本项目组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个研究项目的成果,必将在全国各高校的统计学课程当中得到推广,并推行到各类课程(体育课除外)的本科教学中,本项目组还认为,它可以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师生互动成为可能。并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来,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参与研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2 政策建议
4.2.1 教学环境的支持
各高校应该建设全部配备能实时上网的计算机房教室教学楼,让采用类似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试验的教学班可以无障碍地使用这些软硬件。
4.2.2 开发或购买辅助网上教学系统
各高校应该自主开发或购买类似中国数字大学城这类网上辅助教学系统,利用这些教学系统的强大功能,支持类似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这种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能实现师生互动,并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来,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参与研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试验的新型教学形式。
4.2.3 调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应该制订新式的师生考核标准,让师生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来使用这种新式的考试模式,并充分挖掘这种新式的考试模式内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更能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新式考试模式。
4.2.4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考试中来
随着计算机房教室对教学的开放,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专为网络环境设计的软件日益普及,特别是网上辅助教学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的大量增加,qq通讯平台、博客、微博等现代化设备及通讯手段的出现才被引进统计学教学中来的。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引进,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即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
4.2.5 鼓励教师随时布置作业、布置考试题、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奖励制度
采用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后,只要有能联网的计算机,教师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布置考试题、与考试相关的信息。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随时完成并提交考试题、随时了解教师与考试相关的信息。
采用全互动式统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方法后,由于是利用能联网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网上辅助教学平台、qq通讯平台、博客、微博等现代化设备及通讯手段,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随时保留自己提交过的任何考试信息资源,便于教师、学生利用平时时间积累各类考试资源,并可以随时在旧的教学资源基础上补充新的教学资源,便于教师更新考试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因此,应该制订鼓励教师随时布置考试题、与教学考试相关信息的奖励制度,让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2.6 将课堂考勤、平时作业及网上考试一体化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范文6
2014年初教育部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月国务院做出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战略部署,3月教育部提出“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4月形成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驻马店共识”,教育部一系列行动证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应用技术型大学目的是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在接受系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原有的中职、专科和应用型专业硕士之间架起了人才培养的桥梁,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了上升通道。
作为面临转型的高校,除了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外,从微观层面上,摸索一条课程整合、提高教学效率的路径也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价值所系。课程整合狭义上讲,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课程整合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对教师、学生、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现状
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学中的主干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开设范围广,招生人数多。近年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严峻的挑战。职友集网的调查数据表明,2014年体育教育专业在教育类就业排名中位居第九。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在毕业生就业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生源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2014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成为朝阳产业受到投资者追捧,这为体育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用技术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必须探索一条全面融入区域体育事业发展、产业升级、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发展道路。
课程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针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课程内容要淡化竞技意识,强化“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丰富课程内容,体现时代和地方特色;强化课程教育性质,突出师范特点;优化专业类课程,建立新型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手段,适应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技能训练课程门类少,需要增加技能类教学模块。体育教育专业需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调整课程与教材结构;加强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综合性课程与教材建设。纵观目前的研究,主要倡导从课程设置入手,完善课程结构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对中国知网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研究论文的搜索,发现相关论文只有6篇,3篇是关于信息技术与相关课程的整合研究,3篇是关于同一科目内容的整合研究。可见,目前关于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上,但对于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研究,以及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非常鲜见。应用技术型大学改革的本质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因此,借助课程整合研究来推动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价值
1.课程整合是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实践能力是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技能综合运用和职业素养的外化。实践能力培养应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区别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志性特点,也是与研究型大学错位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根本途径。
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相似度非常高,特色不明显,其课程基本分为以下几类:通识必修课程、教师教育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科内容的自身逻辑,但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校体育课程提出要求:一是强调学生健康发展,促进素质全面提高;二是激发兴趣,培养终身体育习惯;三是注重学生需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四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些新理念的提出,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在这方面更应走在研究型大学的前面。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综合性实践环节,即教育实习。二是设置专门的体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且大多数院系只通过观摩、理论灌输式教学来进行训练。空对空的理论讲授使学生缺乏实操经验。三是技能训练,即在术科课中进行裁判、竞赛组织与编排等训练,但比重较少,缺乏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在高校转型背景下,从课程整合的功能看,课程整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现实需要。
2.课程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教学效率指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既综合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和检验整个教学过程运作状态是否良好的标志。
我国大学普遍采用学分制,在达到毕业条件所要求的学分前提下,如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实现高效率教学,是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普遍存在开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学分利用率不高,学生实践学分较少,实践训练得不到保障,这一矛盾解决不好,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和 “体育游戏”之间,“体育测量与评价”和“体育统计学”之间,有大量学习内容重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迷惑,目标不明确;再如,武术、散打和跆拳道等课程,性质相近,学生都想了解,但各占学分,如果专门学习,既花学分,又觉得没有必要掌握这么多、这么深,面临两难选择。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体育教育专业,定位非常重要,应该弱化高、深、难知识的传授,增加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途径。整合就是将部分通过逻辑联系纳入整体中,首先以部分为基础。课程整合的先天优势是将部分科学、系统地纳入整体中,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
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模式
1.主题模式。主题模式是基于一个主题的前提下,由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共同整合,形成一门综合应用型课程。主题中所包含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是有共性的,一般情况下,应用学科是由基础学科发展而来的,该模式的特点是理论延伸到实践,教学形式丰富,培养目标明确。整合后的价值在于课程中实践验证了理论,理论指导了实践。这种整合并非是对学科分化的否定,因为课程整合是不断“分化-整合-再分化”的动态过程,从课程时间结构的特性来看,处于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背景下,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整合,是符合改革潮流的。如“体育学科教材教法”“体育教学技能微格训练”两门课程都是基于同一主题,即体育教师职业技能,两者都源于学校体育学,但着力点不同,前者偏重理论,后者偏重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主题模式,即围绕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主题,将其整合为“体育学科教材与教法训练”,将微格训练的优势融入教材教法的理论中,既能解决“体育学科教材教法”理论多、学生理解难的不足,又能使学生在进行教学技能训练中找到理论依据,提高学习质量。在主题模式的课程整合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该模式的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是螺旋上升的过程。第二,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相应学科的丰富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中驾驭课堂。
2.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近年来,社会对于一专多能的体育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如擅长武术的最好还能教跆拳道、散打;擅长健美操的还要会瑜伽、体育舞蹈、形体训练。而这些运动技术基本属于同一项群中的项目。因此,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培养此类体育专门人才。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
在体育教育专业中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是依托一个概念,对该概念下有内在联系的不同科目进行整合,以形成新的综合性课程。如果说主题模式进行了科目内容间的融合、调整,是“化学整合”的话,那么该模式更像是“物理整合”,科目的内容不需进行整合,只是在传授内容先后安排、课时比例上进行调整。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依据概念的内涵,找出不同科目之间的共同点,形成连贯的教学逻辑,以防整合僵化。如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阶段,大多开设了“健美操”课程,而“体育舞蹈”“瑜伽”“形体训练”等项目多为选修课,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健美操”时,往往兴趣不高,尤其是男生,但他们又想多了解一点健身俱乐部教练的技能,以便在今后专选时目标更加明确,但他们并不愿意花几个学分再去选修“体育舞蹈”“瑜伽”“形体训练”等项目。根据田麦久教授的理论,“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形体训练”等项目同属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在本模式中,均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这一概念,因此,此类课程可以在必修阶段进行整合,成为一门“有氧健身”课程,在课程中分别介绍,这样学生学习兴奋点就会持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抓住这几个项目的共同点,连贯性地进行教学,对于学生了解这些项目、掌握基本有氧健身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基于概念的整合单元模式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处理好整合课程的传授顺序和课时比例的关系;其次,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要避免遵循某一固定模式,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最后,由于整合的特殊性,传授课程的教师可以是一个团队,由不同项目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的逻辑体系和学科内在联系,避免考的时候一起考,讲的时候分开讲,分工合作不明确。
3.跨科整合模式。跨科整合模式是围绕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打破以学科为主的组织中心,将各学科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超学科的整合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是学科不再是组织中心,而是共存于一个单元或者主题中,注重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学生作为探究者来进行研究式学习。跨科整合模式中的科目好比是人体的骨骼,但骨骼是不具备运动能力的,通过跨科整合,将各科目之间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就好比骨骼之间有了联系彼此的骨骼肌,这样就能运动起来,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跨科整合与主题整合的区别在于,所构成的科目之间的关系不同,因而整合所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
跨科整合模式具体操如下:教师首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根据已选主题来确定组织中心,即组织中心由哪些科目构成,随后将问题提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和最终答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为下一次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在这一课程整合模式所支撑下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有帮助。如我们提出一个专题——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计划的制订,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田径”一门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等学科知识来共同完成,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要将这几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上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在跨科整合模式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主题确定的有用性。即在确定主题时,要紧密联系体育实践活动,符合学生实际能力,避免高大上、大而全。第二,注意整合科目之间的逻辑性、联系性和可操作性。整合科目之间要紧密联系,避免对跨度大、联系不紧密科目的整合。
应用技术型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必须紧密联系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和体育学科发展规律,围绕提升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来进行。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理念上,教师要对课程整合予以认同和理解;在知识水平上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以达到对课程整合的内化,真正把课程整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