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1
[关键词] 赴日考察;日本经济;文化元素
【中图分类号】 G1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144-1
我有幸参加了由团中央组织的为期八天的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日考察访问活动,我被分到了F2中国青年公务员分团。按照日本青年海外协力协会的日程安排,我们一行36名成员,分别在东京市和长野县进行了以文化为主题的考察和交流活动。与当地市政府工作人员就地域经济振兴、外来人才引进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考察学习中,我深深感受到,日本社会中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很多,其中很有价值的一条是文化元素在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成功运用。在日本东京和长野县的考察中,我发现,无论是日本的产业发展、引进人才,还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其中都融合了很高的文化含量。可以说,文化元素的运用,对提高日本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从产业发展、人才战略和公共服务三个角度,浅谈下我对于文化元素在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用的思考。
一、经验
(一)以观光体验打造产业品牌,拉动三大产业协同联动发展。日本的农业和制造业,都很善于包装自己的品牌形象,而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推广,又很巧妙地结合到属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中,通过吸引游客观光体验,精心地进行着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品牌推广。这条用文化包装品牌的经验,在我们参观考察的饭田市镝木农园和养命酒驹之根工厂,都有着很典型的应用。镝木农园株式会社是南信州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以推广南信州传统特产市田柿为主营业务,兼营其它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观光农业是镝木农园品牌推广中的重要一环。处在群山环抱中的镝木农园,既有种植基地,又有加工企业,他们为参观者制定了很有计划的观光线路。请人观光的过程就是品牌推广的过程,通过不断吸引观光者,镝木农园的品牌美誉度不断得到提高。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作为工业企业的养命酒驹之根工厂与镝木农园有异曲同工之处。这个企业以“为世人健康有所贡献”理念作为品牌文化的核心,通过讲述400年前养命酒创始人盐泽宗闲老人雪中救人获赠养生秘方、骑牛深山采药制酒的故事,让人们对这段传奇产生兴趣。以上二个案例,都是以观光体验为启动点的“开放性”品牌塑造模式,值得国内各产业在推广自身品牌文化时借鉴。
(二)以城市营销促进人才战略,广泛吸纳外来人力与智力资源。我们访问的饭田市,很注重城市营销。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形象定位:经济文化自立城市。饭田市借助城市营销进行人才引进,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而且巧借外力发展自己,也是这个城市值得研究的经验。归纳起来,饭田市以城市营销进行招才引智,可以概括为四个“借”字。一是“借势”;二是“借客”;三是“借工”;四是“借智”。
饭田市通过城市营销实施人才战略的思路,同样适用于中国各个城市。城市对外差异化的形象塑造是一个难题,引进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另一个难题。饭田市的做法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提出了“一并解决方案”,一举两得,相辅相成,城市文化环境成为贯彻这个思路的核心要素。
(三)以标准化的教育提升公共服务,让公民价值成为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通过调研我发现,日本的公共服务理念深入人心,而且社会化服务水平很高,标准化的社会教育与公务员教育,对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东京北区防灾中心(地震科学馆),我感受到了一种细致而标准化的社会教育。在地震科学观,我不仅能够感受到日本社会对生命的重视,更能理解到日本政府对公共安全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在这里,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句口号,而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集成预案,一旦发生灾难,可以让全民都成为自救和救援的力量,用平日针对社会的灾难预防服务,换取更多生命的安全保障。
除了防震知识培训这种社会服务实行标准化教育,日本的公务员培训也体现了标准化。与公共服务培训相关联的,是日本对公民价值的普及。无论是防灾知识教育,还是公务员再教育,以及组织中学生参观国会等社会观摩活动,其核心都是尊重公民的权利。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的社会公共服务,置于全体公民监督之下,有利于促动公务员低成本、高效率地为公民办事,也有利于调动起全体公民的参与意识,让公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推进器。
当一个社会的管理由“政府管公民”发展为“公民管社会”后,公民的自觉意识与自治能力将焕发出强大力量。在中国社会中,如何通过易接受、好推广、可持续的标准化全民教育提高公民意识,让公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让政府担当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保障的服务员,从而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这是值得我深思的课题。
二、感想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2
【关键词】高速公路 花溪区 经济社会 推动
一、高速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理论
高速公路经济论表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社会分工协作的程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取决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当这两个条件都处于比较成熟状态时,该国就会逐步走上国民经济现代化轨道。 高速公路建设对工业发展,具有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的巨大作用,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推进器。
二、绕城高速西南环线的建设对花溪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
(一)绕城高速西南环线的建设改善了花溪区经济运行环境。
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成为经济中心形成的过程,高速公路的形成过程成为经济走廊的发展过程,可以说,高速公路延伸到哪里,经济技术开发就跟进到哪里。高速公路建设促进了对内、对外开放,使引进和利用内资、外资明显增多。同时,每亿元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能直接带动社会总产出近三亿元。自2009年来,花溪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10年经济总量达到80亿元,同比增长14.6%,总量指标超计划目标9.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62万元,同比增长31.8%,完成计划目标。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产值55.62亿元,同比增长13.4%。由此可见,花溪区2010年经济的发展明显要快于往年。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绕城高速西南环线公路的建成通车。
(二)绕城高速西南环线的建设大大提升了现代工业。
高速公路沿线往往成为工业升级和产业集聚发展的黄金地段。长距离、远辐射和快捷、舒适、方便的交通环境,有力促进和推动了沿线工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那些对汽车运输依赖性强、时限要求高的企业得到超常规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高速公路建设带来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相应促进了工业布局的战略调整,带动了传统产业改造、经济结构优化和整个工业的提档升级。花溪区2010年建设的几个大项目无一不是依托绕城高速西南环线的通车,如小孟工业园、燕楼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黔峰生物科技园、花溪大学科技创业园、金石石材产业园。这些园区的开工建设,今后将成为花溪区的支柱产业,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花溪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对花溪区现代工业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三)绕城高速西南环线的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农产品的储运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加速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信息的交流。农村经济结构也逐渐向产业化、集约型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得果菜种植、畜产、水产和蛋禽养殖业等近郊农业的范围不断的扩大。近郊农业主要是以城市为消费地,其产品一般都有保质期和保鲜期并且市场价格也时有波动。而高度公路的发展为近郊农业提供的便捷的交通和灵通的市场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也为农业生产向专门化发展提供了条件。花溪区依托绕城高速西南环线,正在加快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羊艾农产品加工基地、特驱希望花溪区畜禽养殖基地、龙井生态农业观光园、久安古茶综合开发、万亩生态林、党武大型辣椒综合批发市场等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同时,组建或引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公司,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提高农产品包装水平,重点抓好党武辣椒、青岩盐菜、青岩鸡辣角、青岩玫瑰糖、青岩猪脚、羊艾茶叶、赵司贡茶、久安古茶、湖潮鸡蛋、高坡红米、高坡黑毛猪等一批精品农产品以及民族服饰、银饰、挑花刺绣等特色民族商品、旅游小商品的就地加工转化,提升整体包装上市的规模和品质,推进精品农产品的包装上市。这些农副产品将来无疑都要通过高速公路快速运送,才能产生其应有的价值。
(四)绕城高速西南环线的建设促进花溪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高速公路极大便利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时高速公路还促进了运输结构的优化。完善、快捷的高速公路运输网,大大缩短了产销地的时空距离,降低了商品交换的运输费用,推动了商贸物流业的发展。花溪区政府工作目标中,其中一项就是围绕南环线、重点产业和园区建设,加快南客车站、孟关汽贸城、改貌集装箱物流中心、穗黔物流中心、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恒通物流中心、贵州国际汽车城工程机械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因此,绕城高速西南环线是花溪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
(五)绕城高速西南环线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花溪区旅游业的兴盛。
花溪区旅游资源类型全、品位高、特色优势突出,高速公路建设把贵阳市区与花溪众多的山水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联通起来,使花溪区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贵阳市的后花园。同时,依靠西南环绕给带来的巨大人流,使花溪区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现实。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和繁荣。
(六)绕城高速西南环线的建设加速了花溪区城镇化进程。
高速公路网络化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周边城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高速公路成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特别是推动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托。自西南环线建成通车后,大大加强了花溪与主城区的联系,花溪区至金阳新区仅需要20分钟的时间,花溪区依托绕城高速加大布局产业集群,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了花溪区的城镇化水平,为花溪区成为贵阳市的一个城区奠定了基础。
三、结语
根据高速公路经济理论,我们发现贵阳绕城高速西南环线的通行大大地拉近了花溪区与市区的距离,进一步提高了降低了商品及各种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同时,不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带动了沿线相关产业的布局和快速集聚,为人口的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力推得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花溪区,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2012.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3
关键词:经济发展;民商法;发展;价值体系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经济结构和社会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浪潮之中,民商法的社会地位日益凸显,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我国政府部门也为了迎合经济发展趋势而进一步完善了现有的民商法律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如《侵权法》、《合同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民商法只有努力迎合时展的需求才能以从容的姿态和宽容的精神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为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因此,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价值体系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安全与效益原则成为民商法追求的基础价值,尤其安全性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占有突出地位。在传统的民商法体系中,安全性原则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只作为其他体系的派生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使得经济发展环境和交易环境日益复杂,民商法的经济价值必然会得到充分的重视,也必然会迎来一个经济发展高峰。现代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发展给商品交易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经济交易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民商主体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平台或是第三方交易软件进行资金交易,这就给商业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正因如此,民商法中的安全性建设得以凸显,这也给我国政府和立法部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另外,新时期的民商法价值体系包含自由、平等、公平、安全以及效益等,其中效益与安全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平衡这两个方面的价值体系是摆在立法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和法制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三、经济社会中民商法的变化
(一)民商法内涵的变化
现代经济发展赋予了民商法新的内涵和意义,更加注重安全性与效益性,这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的必然选择。传统的民商法体系中安全和效益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且安全原则涉及的范围较小,仅仅局限于支付环节的安全性,相对的信息构成较为简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商法的建设重点开始向安全性与效益性转移,现代法制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首先,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传统交易形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扩宽了民商法的主体范围,使得经济活动更加自由。其次,网络和市场空间更加开放,人民获取信息的范围更加广泛,从而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最后,网络技术大大加快了新闻信息的传输速度,交易双方可以不必再进行当面交易,一切交易活动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无疑大大提升了交易效率。民商法内涵的变化是适应时展的重要体现,拉近了民商法与人民生活的距离,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民商法原则的变化
社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民商法原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安全原则、平等原则和效益原则三个方面。安全原则的变化赋予了民商法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安全原则也是一切经济活动必须遵守和保护的原则之一。尤其是现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交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确立了安全原则在民商法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有序进行,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平等原则也是民商法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民商法中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技术平等、媒介评等和实施平等,主要目的是保护交易双方在权益和义务方面的平等,维护双方的利益不受损害。一直以来,公平和效益问题的统筹兼顾是民商法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适应时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必须加强对公平与效益原则的充分诠释,只有不断实现民商法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促进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四、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发展
(一)拓展了民商法应用范围
一个成熟的民商法律体系都是针对现阶段的经济活动而言的,具有内在的完善性,因此其应用范围相对较窄。但是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给予了民商法新的内涵,促进了民商法在原则上的变化,也促进了民商法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首先,民商法应用范围的扩大体现在信息库专用权的变化上。在现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交易双方信息的收集与开发是促成民事商业活动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对民商经济交易活动的信息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团体和个人给与一定的民商事权利,并对其劳动成果进行保护,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信息库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应用范围的局限性就是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民商法中的域名专用权的定义得到进一步明确。域名就是计算机与网络世界连接的虚拟地址,不仅可以方便用户访问自己的账户的信息,且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网络经济的一个标志符号。因此可以这样说,用户得到了域名的使用权也就得到了该域名的专用权,法制建设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民商法中域名使用权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相应地整合。
(二)拓展了民商法的调整对象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提升了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使得信息的获取渠道更加宽阔,并为经济交易提供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价值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且信息本身的价值已经成为具有非凡意义的现实主体,这是由信息具有的财产相关性和人格利益相关性决定的。基于信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应该在立法过程中予以体现,并将信息库专用权、版权控制权等涉及到交易主体双方利益的信息联系纳入到民商法调整范围内,拓展民商法的调整对象,实现民商法的跨越式发展。
(三)民商法将实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民商法作为调整民商事活动中交易双法权利和和义务的一个有机体,其立法和完善应该以当今民商事活动中的发展现状为主要研究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活动都有机的联系起来,促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由于全球的经济活联系日益频繁,各个地方的民事活动更具共同性和普遍性,应该制定统一的立法和执法标准,保证全体的经济活动主体的利益不受损害,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民商法的价值体系、执行标准等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统一,这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必然要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民商法在现代民商经济活动中占有突出地位,应该受到国家立法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民商法的完善和发展任重而道远,应该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探究新时期民商法内涵和原则的变化,加强民商法的建设,为民事经济活动提供更加全面的制度保障,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少华.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2,08:16-17.
[2]于婷婷.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才智,2014,33:256.
[3]蒋梅.十后我国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5,12:17-18.
[4]陆航.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15,15:179-180.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4
1、消费结构面临转变,老年人口的增加,对消费总的影响不大,但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消费支出,用于医疗方面的会大幅度上升。同时,旅游、老年服务消费、休闲等相应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将加大,大量资金转向老年人消费,将直接导致从事生产方面的投资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将放慢;
2、科技创新遭遇浅滩,老年人口的增加,会降低整个社会吸收新知识和新观念的速度,导致技术创新能力下降,从而诱发采取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削弱了技术进步和灵活劳动力市场对长期增长的贡献作用;
3、劳动
(来源:文章屋网 )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5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村经济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 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209-1
1 农业机械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生产要求
在农业生产资料中,农业机械是影响农业生产及其产值的重要因素之一(表1)。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技术的具体表现。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必须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武装农业。只有农业实现了机械化,才能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能说真正实现了小康;没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也就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也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中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等重大问题休戚相关。
表1 我国1991-2002年农业机械化水平
数据来源:我国农业机械购置政策研究课题资料汇编。
表2 农业物质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有关研究资料整理而来。
2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物质保障
农业机械化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可用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来表明(表2)。农业机械化贡献率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能够反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效益增长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中功能和作用。在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等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贡献率逐渐增加,而劳动力的贡献率就会相应地降低。在分析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后,发现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贡献率可达到11.17-20.79%,尤其是在遇到自然灾害时,农业机械化的作用更加凸显。
3 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土地产出率、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工具
我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全国总耕地的50%,生产的粮食占总产量的80%,生产的棉花占总产量的90%,蔬菜占总产量的95%。有效灌溉面积中70%是机电排灌面积,由于机电排灌能力的增强,使我国旱灾成灾率降低10%,水灾成灾率降低20%,机电排灌有效抵御了旱涝灾害;机械化旱作农业成为无灌溉条件地区抵御干旱危害的希望,通过综合机械化措施,可使约占全国50%耕地的无灌溉条件地区,每公顷增产300千克。
目前,我国机动植保机械有100多万台,手动植保机械8000多万台,这些植保机械使病虫害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每年能挽回粮食损失为总产量的10%,挽回棉花损失达30%。
地膜覆盖技术有助于增产,而人工进行覆膜的效率较低,并会造成薄膜的浪费,用机械覆膜能够比人工覆膜的效率高10-50倍,同时节省5%的薄膜,而且不受环境影响,即使在5级大风的外界环境下仍可照常作业,据测算每公顷能够节约60-100元的成本。
4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效益的有力推手
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够解放出人力、畜力,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使解放出来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创造更多财富。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初级阶段的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力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进程将不断加快,将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民增收,促进了粮食增产。例如,利用机械施肥,能够达到深施的目的,因此,肥料利用率会比人畜力施肥,提高15-20%;小型中耕机的生产效率是人畜力的32倍,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公顷减少367.5元的投入;经过机械深耕、深松作业的地块产量比传统耕作显著提高,单产大约提高20-25%。
参考文献
[1] 牛淑卿.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6(07).
[2] 山宝琴,刘亚锋.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18).
[3]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范文6
内容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力的智能化及其应用。生产力的智能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重要,特别是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充分利用生产力的智能化为人类造福,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任务。
关键词:生产力智能化 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 影响
问题提出
马克思(1971)曾经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生产力智能化能渗透到各个经济活动中,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因此,生产力智能化发展趋势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生产力智能化能够节约资源
在传统西方经济学中,资源包括了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基本资源具有排它性,当所有这类资源转移到提高一种物品产量的同时,就会相应减少另一种物品的产出,这就是替代性。替代性是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情况下要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总是有一定的限度。而信息这种资源具有一种特性――共享性(严耕,1999)。不过要受到物质载体的限制,不能独立存在。网络的出现突破了这种物质载体的限制,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递费用和搜索费用,使得人们可能有效地搜索信息,从而在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分配有限的经济资源。因此(有用的)信息无形地附在各种有形的经济资源成为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第一,生产力智能化节约能源。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加大信息资源的投入,或人们智力与知识的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并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从而转变经济增长的传统模式。大量数据表明,信息网络化程度越高,物质能源的消耗就越低。
第二,生产力智能化节约人力资源。经济学家们建立经济增长模型一般采用三个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进步。而资本又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使得生产过程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应验了马克思(2001)关于“劳动者从生产的流程解放出来”的预言。网络经济的到来将体力劳动减少到更小的程度,脑力劳动成为人类主要的劳动形式,从事科学研究和其他脑力劳动的人员,成为社会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网络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节约作用还表现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第三,生产力智能化节约资金。网络与信息的完美结合更好地解决了社会经济活动中资金流的问题,信息代替货币以更廉价的方式传递,加快了资金的流通速度。主要体现在电子转账系统、电子货币的出现和普及上。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途资金高达300多亿元,而美国用于周转的在途资金只有5亿美元左右,仅相当于中国的13%(乌家培、纪玉山,2000)。
生产力智能化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网络经济可以提高信息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相互结合的程度,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信息含量,并且使其它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利用效率。信息、管理、科技等软要素起到调节配置其它要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当网络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应用到劳动中的时候,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网络信息产品和网络信息服务可以创造GNP,在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产值的年增长率是传统产业的3-5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2倍。在1995-1999年中,美国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要归功于信息产业。据日本通产省预测,其信息产业以年均13%的增长率扩大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以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己经成为对日本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我国1999年信息产业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只占GDP的3.4%,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却已达到10%左右(张德斌,2001)。网络经济还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和技术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大,物质资源投入比重逐渐降低。网络经济本质上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将由外延增长为主向内涵增长为主转化。
生产力智能化减弱经济的周期波动
经济周期是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经济活动总水平的波动。马克思(1975)指出:“现代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及其所特有的物质技术关系,是产生经济周期波动最根本的、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条件。”经济周期波动是现代工业所特有的生活过程。网络经济的直接性可以极大减弱经济的周期波动,它缩短了生产到消费之间的迂回路径,弥合了产销鸿沟,从而更好地抑制经济波动。
同时,网络时代,新技术、新知识,及其获取方式的创新速度,要远远快于传统工业技术革新的速度,导致新行业、新市场新需求不断涌现,成为决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再者,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优化了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功能,弥补了市场经济价格机制失灵的缺陷,也使得经济运行趋于平稳。网络的出现减少了交易的许多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传输速度和传输量,从而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不平衡幅度缩小,使经济增长的升跌幅度减小。
生产力智能化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经济结构作为社会的原生结构决定和制约着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并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即社会上层建筑的现实基础。社会经济结构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1972)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生产力智能化优化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智能化使劳动力和资金在整个要素中的比例不断下降,技术和组织要素的比例不断上升。研究表明,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投资至少能为社会带来 30%的收益,而新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本投资只能带来8%-10%的收益。近年来频繁出现的知识经济概念,实质上是突出科技和管理在生产要素中的作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提升科技和管理在生产要素中的地位。
历史上,产业结构的每一次重大变化或调整,都与科技进步密切相关。一方面,科技进步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新产业群。科技进步,尤其是新兴技术领域的开拓,必然会导致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导致新产品的不断出现。随着新产品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逐渐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另一方面,生产力智能化可促使产业结构向工业化、信息化方向转变。生产力智能化刺激需求结构,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对需求结构具有十分重要影响生产力的智能化使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生产力智能化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给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凝聚高新技术、有很大市场潜力的新产品,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通过生产力智能化,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
生产力智能化影响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的不断智能化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趋向平等化、合理化。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劳动者越来越有机会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一方面,生产资料所有者正在由相对单一的“公有制”或者“私有制”变为公有、国有、个体私有、合伙、股份等多种所有制;另一方面,占有股份的人数占社会人口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其次,表现在产生了人们获得生产资料的有效运行机制:由于以智能化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市场机制在各种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通过股票市场获得生产资料所有权已经成为一种灵活的、操作性很强的机制。在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多元化”的过程中,劳动者尤其是“白领”劳动者越来越多地成为生产资料所有者。随着“白领”阶层人数的增加,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比例也会大大增加。这种多元化实际上意味着要求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平等化,这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所决定的。
第二,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趋向平等化。突出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在生产组织内部,由于生产中操作知识和技术方面的需要,劳动者中白领阶层的比例不断扩大。由于生产资料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生产资料所有者逐渐失去了以往高高在上的生产指挥者的地位,而作为劳动者的白领阶层则逐渐成为生产活动的主导者,甚至成为生产的指挥者;在生产组织的结构方面,出现了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化”的转变,等级和层次越来越不明显。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生产组织中原有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关系,由封闭在某一岗位中的同事关系转变为相互平等的“网络化”同事关系,由执行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命令转变为参与式的工作,由努力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其他人同步转变为充分理解公司的意图和合作的知识,从而达到一种工作上的默契;在生产组织相互之间,大生产组织与小生产组织也不再是一种完全的“大鱼吃小鱼”的竞争与吞并关系,而更多地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更加“平等”的双赢关系。
第三,产品分配更加合理化。由于生产力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产品分配不再是单一的“按资分配”或“按劳分配”,而是多种分配方式。在这种分配关系中,劳动者可以分配到更多的与劳动需要有关的消费品,有些产品既是生产资料,又是消费资料,如电话、电脑、汽车等,因此,也使产品分配更加合理化。
结论
综上所述,生产力智能化使现代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趋势是生产关系的平等化、合理化。历史经验表明,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带来了一次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新的宝贵机会,失去这个机会,将使我国在信息时代再度落后。所以,抓住机遇,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促进我国的繁荣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
2.严耕.终极市场-网络经济的来临[M].北京出版社,199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2001
4.乌家培主编,纪玉山等.网络经济[M].长春出版社,2000
5.张德斌等.网络金融与风险投资[M].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