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实现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实现经济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9)12-0039-02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辽宁经济,受到了来自于国外和国内的双重不利影响。从国外来说,国际市场需求的减少,直接影响到辽宁的外贸出口额。可以说,辽宁外贸出口额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整体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的趋势,从国内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市场需求下降,特别是以出口为目的的国内商品采购与加工数量的下降,导致国内市场对辽宁相关原材料、装备制造业相关产品的需求减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辽宁产品在国内市场需求的减少,是国际金融危机在中国间接传导的结果。

面对国外、国内的双重市场压力,辽宁经济不仅要实现既定的增长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当前形势下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是辽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辽宁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的一个难得的机遇。把困难转化为机遇,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以及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

一、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是辽宁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前提

要实现辽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就要了解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辽宁经济发展所遇到的困难的实质,即从辽宁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金融危机,找到阻碍辽宁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实质问题所在,以期实现辽宁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1 当前的危机是长期依赖进出口刺激经济的增长动力的危机。分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的影响及其传播途径,我们不难看出,辽宁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外贸和内贸的同时减少。外贸方面,主要来自于进出口贸易额的直接减少;内贸方面,由于辽宁为国内市场提供了大部分的原材料和基础生产装备,在国内需求下降,特别是以出口为目的的国内商品采购数量的下降,使得辽宁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可以说,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对辽宁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是经济增长长期依赖进出口,长期依赖外需所导致的结果,是一种经济增长动力的缺失。应该看到的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确在一段时期内为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以此为增长动力,特别是对于辽宁经济发展来说。其真正的经济增长动力应该来自于国内市场,抓住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眼光向内,以内需为主,建立以满足内需为主的经济区和经济实体,这样才能立足于国内、立足于根本,适当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程度,才能避免由于外部市场需求下降而造成的经济下滑,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2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目前尚未完全转变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危机。金融危机蔓延到中国以后,辽宁经济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那些以低技术含量、简单加工和粗放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资源型生产企业。长期以来,辽宁经济中以资源开采和粗加工为主要生产方式的企业一直没有完全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世界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最初还只是影响到出口部门。然而随着危机的深入发展和扩大,这种影响会逐渐向上蔓延至生产链条的上游。企业在生产链条上所处的位置越接近上游,其生产附加值越低,在市场需求下降的时候,该企业所遭受的损失就会越大。辽宁作为一个资源和原材料大省,虽然也存在一些大型的资源和原材料深加工生产企业,但也存在众多的中小型资源和原材料初级开采和加工企业,在整个市场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这些以中小型粗加工为主的资源和原材料生产企业自然会受到最为严重的冲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于辽宁经济而言,不仅仅是对众多的资源和原材料生产企业的一次严重的打击,更是对辽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程度的一次检验。同时也更加说明了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条件下,辽宁经济增长方式中仍旧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我们能够在正确地认识金融危机对辽宁经济影响的前提下,更好地加快辽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

3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对辽宁经济增长本质内容的一次重要检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辽宁经济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经济增长面临一定的威胁,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更加促进我们更好地把握经济增长的本质目标。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地是以经济增长数字指标的高低来评价经济发展的最终效果,却在更多的时候陷入了为实现经济增长而增长的怪圈,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经济增长的真正本质目标。过去那种单纯为追求经济增长数字目标而形成的高投资、高信贷、重复建设、生产结构简单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一方面说明了我们的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面前的脆弱性和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更加说明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真正内涵和本质目标的严重偏离。当前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本质内容应该包括:一是经济增长应该具有可持续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为了应对当前的暂时性的危机而过度依赖临时性的应对措施,要放眼长远,从经济长期的发展和增长着手。加强基础性建设,同时也要防止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累积新的经济过热发展的风险;二是经济增长应该是结构合理基础上的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不应该过分集中于发展个别产业上,应该注意三次产业的均衡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三是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应该以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程度来衡量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改变简单的以经济增长数字作为衡量标准的做法,避免把“保经济增长”变成“保数字增长”。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保障

在正确认识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基础上,要真正实现辽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要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辽宁经济增长的核心保障。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质就是如何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

1 调整外贸进出口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适当降低辽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辽宁省的外贸进出口产业在国民

生产总值中一直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几年来辽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在33%左右,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然说明了辽宁经济的发展对外贸进出口产业的依赖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需大幅度缩减的情况下,辽宁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外贸进出口产业萎缩的影响。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在于要适当降低外贸进出口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降低外贸依存度。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鼓励企业针对国内市场开发和销售适销对路的产品。政府应该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同时对内销产品实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把目光放到国内市场,努力研发高质量的适合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产品,以国内市场的发展带动企业利润的增加,以内需的增长带动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引导作用,把政府资金投入本地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改造过程中,为民间资本投资于本地经济起到吸引和带动的作用。三是在消费政策上,以灵活的消费政策措施,鼓励消费者增加对国内产品的消费比例,由此进一步降低辽宁经济的外贸依存度,为国内企业相关产品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创造有利的基础环境和发展空间。

实现经济发展范文2

一、实施项目建设对调整经济结构成效显著

2008年以来,白城市坚持抓投资、上项目,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成效。3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由2008年的190个,滚动发展到目前的561个,年度完成投资由2008年的154亿元,增加到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79亿元。项目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一产、二产、三产的投资比例从2008年的4.6%、67.1%、28.3%,发展到6.7%、61.8%、31.5%。在项目带动下,三次产业比重逐步优化合理,由“十五”末期的32.8:31.2:36和2006年的25.5:38.1:36.4,调整到2009年的19:42:39和2010年计划的18:43:39。

1 实施农业基础项目建设,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高

围绕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规划,重点规划实施了粮食增产223工程,大力推进“十一大工程”22个重点项目,截至2009年,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新增旱田节水灌溉13.3万公顷,新增种植面积6万公顷。新建农业科技园23个,总数达到107个。实现粮食产量25.15亿公斤,牧业产值达到54亿元,有利地保证了第一产业的稳步协调发展。

2 加强工业提速增效项目建设,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白城市工业发展得到长足进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0亿元。增长18%,完成年计划的109%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实现7亿元,增长12%,完成年计划的102.1%。工业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完成81亿元,增长35%,完成年计划的135%。第二产业投资比重不断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以风电、火电为主的能源产业格局已经形成,并呈不断壮大趋势。

3 围绕商品集散基地项目建设,第三产业快速跟进

积极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2007―2009年期间重点谋划36个上千万元项目,积极推进交通、通讯、文化、医疗以及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实现固定资产项目投资96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3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8.5%,极大地推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3年平均增长23.7%。

二、项目建设对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尚需加大

在充分肯定项目建设对调整经济结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有重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项目建设中的差距和不足。2009年,白城市GDP为354亿元。仅占全省4.95%,位居全省第8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9亿元,占GDP的14.3%。不难看出,白城市经济相对落后,主要是落后在工业上。落后在第二产业上,根本上说还是落后在项目对经济结构的调控能力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具有支撑型、拉动型的产业化项目还不够多,产业结构单一。重点项目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是项目的总量偏少、大项目偏少。

三是两头在外,生产中间产品的项目少。

四是生产性项目和竞争性项目少。全市包括谋划项目在内的30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只有311个,仅占全市项目总数的一半。

五是高科技项目少,附加值低。

这些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三、项目建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几点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着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增量促进存量的优化,以存量带动增量的进入,在优化投资结构、优化项目选择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

1 突出抓好生产性项目,增强第二产业拉动能力

要深入解放思想,改变过去习惯于盯住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项目的思维,一定要把项目建设的重心放在抓大项目、抓生产性项目、抓税源型项目上。这是奠定快速发展、迅速提高综合实力、扩大经济总量的快捷方式和方法。

2 大力推进资源性项目,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在利用资源优势抓项目上,我们要深入研究好,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做好油气化52;利用太阳能开发太阳光辐发电: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人过腹、畜过腹、机过腹”顺序,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在依托资源上项目中,必须珍惜资源,必须考虑资源的匹配价值,充分考虑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3 依托国家政策上项目,努力实现科学发展

目前,国家在项目准入上对节能减排、环境评估、土地审批的门槛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要加强研究,深入解读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战略,结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谋划和实施一批符合国家政策,符合当地资源、产业优势的项目。

4 瞄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项目,延续发展后劲

立足资源,而不能一味依赖资源。我们要从长远、战略、发展的高度。认真谋划“两头在外”的项目,也就是原材料在外、市场在外的中间产品。既要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模式,还要总结我们派克、中一、金事达等中间产品企业的发展经验。充分利用白城市日益突显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等有利条件,加大“两头在外”中间产品项目的谋划、研发和引进力度。

5 认真谋划储备项目,奠定经济发展后劲

实现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由化石燃料过度消耗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全球变暖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一现象亦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近年来,低碳产品标准发展迅速,并且有可能演变成绿色贸易壁垒。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席于2007年9月8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随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纲要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承担节能减排责任的决心和态度。

新疆是一个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省区,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持续增长。作为欠发达地区,以低碳经济为发展导向,有助于新疆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并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新疆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现状

(一)经济总量

虽然新疆地域辽阔,占中国面积的1/6,但新疆远离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和重心,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中处于劣势地位。2009年,新疆生产总值5418.81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25位,占全国生产总值的1.36%。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533.69亿元,增长12.6%,增速比上年加快4.1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9个百分点,依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能源

新疆资源丰富,占全国储量的30%左右,其中,石油储量是208亿吨,占全国土地石油储量的30%;天然气10.47万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4%;煤炭预测储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储量的1/3;日照丰富,年总辐射量在5000光焦耳/平方米―6600光焦耳/平方米,仅次于,居全国第2位;有九大风区、四大风口,风能资源占到全国陆地风能资源的40%,居全国第2位;此外,新疆的生物质能、地热、水能等的开发也具有相应的优势。历年来,新疆都是能源输出省份,而且新疆每年都在给国内其他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而且逐年上升。

(三)碳排放

2009年新疆的碳排放量为7321.174万吨标准煤,在中国排在第20位,属于碳排放量较少的省份。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疆的低碳工作做得好,人口少,人均GDP低是碳排放量少的重要原因。虽然新疆的碳排放总量不多,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其增长速度是很快的,万元GDP碳排放量也是很大的:从1978年到2009年,新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为年均19.15%,远高于13.39%的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新疆的万元GDP碳排放量为1.711734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0.578426吨标准煤的三倍多。因此,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使新疆的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

二、制约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因素

新疆发展低碳经济存在以下一些制约因素:

(一)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新疆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长期制约因素。当前新疆能源消费仍以化石燃料为主,煤炭和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一直保持在80%左右。2007年,新疆的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1.7%,石油占20.3%,天然气占13.1%,而水风电等新能源只占4.9%。同时,新疆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决定了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新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矛盾。新疆经济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尤其是沿海等发达省区一直有着很大的差距。目前,新疆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而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般伴随较高的碳排放强度。新疆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区域经济的欠发达客观上造成了其经济结构低碳化调整有一定的难度。

(三)新疆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技术与资金难题。先进的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方面,新疆面临着总体技术水平落后和缺少先进技术引进的难题;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或是引进低碳技术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基础。 因此,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新疆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一)政府主导,制定规划

首先,新疆应制定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明确各个阶段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选择1-2个市级工业园区,进行低碳经济试验和示范,构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逐渐形成低碳产业群。 同时,要将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新疆 “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制定相关专项规划时体现发展低碳经济,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引导低碳经济发展。

其次,政府应制定并出台有利于新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风能、太阳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质能源发展规划,设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基金,建立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的补偿机制。加强石油、天然气行业监管,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制定天然气利用政策,强化需求管理,保障供气安全。

最后,扶植低碳产业,提供资金支撑。政府要在财政上支持低碳项目的开拓和实施,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激励低碳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低碳规模,同时还要围绕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发展和延长产业链。如光电、风电、节电、输变电等新能源设备的研发制造业都很有潜力可挖。因此,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行途径。

(二)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创新低碳消费文化

低碳消费方式(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一种文化。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生产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消耗,流通环节降低碳资源的污染,消费环节降低对碳资源的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低碳文化变为全社会的主流意识,把低碳消费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

(三)将发展清洁能源作为突破口,以建设低碳城市为引领

一是大力发展风能。新疆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非常适合新疆的地域特色。二是加快利用太阳能。三是合理发展生物质能。重点推广生物发电、种植能源作物,开发新型农村能源产业。另外,新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做到城市建设不影响基本的地形构造,不影响碳汇森林容量,不影响城市文脉及周边环境等,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时推进建筑节能设计,倡导低碳装饰、低碳装饰材料的使用。鼓励发展城市低碳交通,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鼓励人们外出时选择步行、乘坐公交或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韩德麟,高志刚.新疆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M].商务印书馆,2003.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

[3]徐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柯健.低碳经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9).

实现经济发展范文4

一、芷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芷江县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四个加速推进”(以“打造和平名城,构建和谐芷江”为总体目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7. 75 亿元,年均增长13.2%,五年翻了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2 万元,比“十五”末增长169 %。财政总收入达到2.84 亿元,年均增长22.4%,是“十五”末的3.1 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3.1:25.8:41.1调整为22.9:42.1:35。 实施招商项目18个,实际到位资金8.4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601 元,同比增长 15.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13元,同比增长12.6%。

二、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整体竞争力较弱

2010年,芷江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47.75亿元,全县人均12565元,但这只是全省24210元的51.9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622元,而芷江只有3513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66元,而芷江县只有10601元。总得来说,芷江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由此可见,芷江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都处于明显劣势。

2.增长方式粗放,初级化特征明显

经过多年的努力,芷江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体上来说还处于一种粗放增长的状态,初级化特征明显。主要是传统农业在芷江还大规模地存在着,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耕种方式,缺乏现代农业的支撑基础。除芷江鸭小有名气外,仍有很多农产品未能进入市场。在农产品加工方面,虽然新建和引进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仍然存在着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绝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家庭作坊式生产,管理落后,品种雷同,企业品牌不足,企业生存发展比较艰难。在矿产资源方面,开发利用不合理和利用率不高,开采技术落后,基本上属于初级生产加工,缺少上游产业。森林资源开发方面,近年来,林木产业发展还是较快的,但多属于规模小、效益差的初级加工企业,木材产品主要是技术含量小的锯板、原木、人造板、指接板等,高档家具和木制工艺等商品比较缺少,木材深加工方面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

3.产业层次不高,缺乏拳头项目和精品

芷江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产业层次低下,基本上以初级加工企业为主,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不高。近年来,通过狠抓企业改制,园区建设,招商引资,芷江工业经济不断状大,规模企业从无到有,2010 年达 54 家,但产业层次和规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县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战略项目、领军企业,虽然通过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一部分企业实现在园区的集聚发展,但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聚,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芷江工业缺乏拳头产品,基本上都是些低附加值、资源型的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不多。迄今为止,品牌为数不多。

4.环保投入不足,环保的压力增大

由于企业环保意识不强,过多考虑生产成本,导致环保投入不足,环保措施不力,污染治理设施不够,产生了环境污染,对社会和企业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如大兴复混肥等一些企业的“三废”的无害化处理不当,加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特别是芷江县内的冶炼、化工、矿山等多家企业,先后不同地多次发生环保问题,不但企业自身损失很大,而且给周围群众的生活带来不利,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极大影响了社会稳定。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

芷江是山区县,应从本县的实际出发,结合山区特点,坚持打好“绿色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走出一条符合芷江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

1.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做优农业

一是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大力推进通乡公路改造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完成中低田改造,抓好梨溪口水库、两江口水库、金厂坪水库等大型水库灌区干渠混凝土防渗衬砌;完成洪溪、干田冲、小牯坪、岩头冲24座小一型,椿木溪、苦竹园 等32 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结合“村村通”工程、农网改造、组建扶贫等工作,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芷江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省级生猪商品生产基地县、省级蔬菜基地县。在认真把握宏观政策、重新审视县情的基础上,立足提升农业发展高度,走“跳出芷江看芷江,用国际视野谋划芷江”的农业发展战略。围绕“打造和平名城、构建和谐芷江”这一总体目标,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四专”(专业户、专业场、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了产业发展多元化模式。

三是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多创名牌产品。加快农产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优质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积极利用农博会等展会宣传优势产品,扩大芷江鸭、紫秋葡萄、绿壳鸡蛋、野生甜茶等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在争创市著名品牌的基础上,扶持争创湖南著名品牌和全国著名品牌,不断提升芷江农产品在大中城市的市场竞争力。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强工业

一是要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要加快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在建或意向入园企业的服务工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相关产业和企业向园区集聚,促进资源集约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带动功能。要有针对性引进已落户企业的上下游产业落户芷江县,形成“落户一个,带来一批”的滚雪球效应,充分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效能,真正使工业园区成为外来投资、产业转移“磁性”最强的基地,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二是要重点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和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技术产业。首先,要依托本县丰富的矿产和电力资源,加快矿产品深加工和冶炼工业发展。在积极引导现有工矿企业改造升级、壮大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链的拉伸。其次,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技术产业,重点扶持以西晃山风能发电、和平光电 LED 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和节能环保项目,使芷江成为怀化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

三要继续做强做大食品加工支柱产业。芷江是农业大县,要结合本地实际,要将农业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凯丰米业、和翔鸭业、和平酒业、渲丰薯业等食品工业企业为龙头,以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为基础,对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从多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畜禽加工业、果蔬加工业、酒类生产、野生甜茶生产,做强做大食品加工支柱产业。

3.加快推进和平文化旅游步伐,做大旅游业

一是全面开发和平文化资源,弘扬和培育和平文化精神。芷江和平文化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以“和平文化”为核心旅游具有鲜明特色。打造以“和平文化”为核心旅游资源的旅游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开发利用好‘胜利受降地’这一和平文化的载体、做强做大和平文化品牌,对芷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发展以“和平文化”为核心旅游产业应成为芷江县实现经济转型的首要选择”。要打造“怀化乃至湖南休闲旅游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围绕“和平名城、宗教文化、侗乡风情、生态休闲”的主题,建设和完善一大批具有和平意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如最具代表性的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点――受降园等。

二是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重点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要继续抓好太和塔、受降旧址陈列馆、湘西文化村、三道坑景区等基础设施及附属设施建设。加快中国人民胜利受降旧址(含飞虎队纪念馆)创 5A 景点步伐。以索子街建设为基础,做好侗乡饮食一条街文章。同时,积极发展会议商务,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为重点,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规范旅游行业管理,为旅游产业的兴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实现经济发展范文5

【关 键 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环境污染 协调统一

英国经济学家B·沃德和美国微生物学家K·杜博斯在为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提供的材料《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中指出:地球上各环境都是相互依存、制约的,地球环境的任何部分也都相互联系、制约,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可能脱离地球却又独享其舒适的环境;偌大一个地球只不过是遨游天际的一叶扁舟,各国必须同舟共济,这就是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地球整体性原则。它从一个侧面隐约地反映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随后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极为重要问题。

一、中国经济建设中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

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自然也在报复人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的生产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规模日益扩大,人口膨胀,城市数量和规模急剧增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显得更为严重与突出,反过来又极大地制约和影响着人类的发展。

(一)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面临枯竭。到2009年,我国有土地、水、森林、矿产、能源、草原、海洋、内陆水产、野生动物等等多种资源告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值以下:水资源为1/4,森林资源为1/10,耕地资源为1/5(为美国的1/1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为世界人均的1/2。其中威胁最大的资源危机包括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危机,能源危机。不仅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制约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水资源危机是我国最严重的资源危机。我国列为世界上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有的环境专家指出,如果我国再不节约用水,20年之后,我们可以用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其实这句话并不夸张,我国的淡水总量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的百分之六,但人均淡水量只有2200立方米,是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一,在世界上仅为121位。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淡水由于污染、地域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人均只有900立方米,加剧了我国的水资源危机。

土地资源危机也是我国资源危机中比较严重的危机之一,中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10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28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中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的耕地上刮去1厘米厚的地表土(60年来,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4000万亩),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植被破坏。土地资源危机是继水资源危机后的第二大资源危机。

能源危机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而产生的,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9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但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能源危机成为限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最主要的问题。

(二)生态的破坏严重。生态破坏(又叫环境破坏)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兴建工程项目而引起的生态环境的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从而对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在我国,最严重的有三个方面,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等等。

1.物种灭绝: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基保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每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近年来,非法捕猎、经营、倒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广东省吴川县非法出售犀牛角,珠海活熊取胆等案件在国际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仅13.9%。尽管建国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3.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1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三)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1.水污染。目前中国正面临的不得不解决的最可怕的环境危机之一是缺水和水污染。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未来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依然严峻。

2.大气污染。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我国的水体污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污染:一是二氧化硫。中国的资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主,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急剧上升,由二氧化硫排放引起得酸雨污染范围也不断扩大,直接造成我国粮食、素菜和水果减产,林木死亡,土壤和水体酸化。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甚至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二是烟尘、粉尘。烟尘的主要排放源也是火电厂和工业锅炉,由于我国目前许多电厂使用的大多为低效除尘器,因此烟尘排放量居高不下,严重危害大气环境。三是机动车排气污染。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近年来数量增长迅速,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此外汽车排放的铅也是城市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铅的排放对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威胁。

3.固体废弃物污染。目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而对于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又明显不足,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储存状态,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并且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固体废物不断增长,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其现实意义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理论源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目前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虽然各门学科均可从各自的角度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加以阐述,但其本质是一种发展战略思想已为世人所接受。1972年6月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和动物,特别是自然生态类中具有代表性的标本,必须通过周密计划或适当管理加以保护。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对于自然的态度。这是环境保护所赋予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我国将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2002年十六大把“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的目标之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历史进化中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我国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才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生存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很有限,必须始终坚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均衡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冲突和协调并存

(一)我国长期以来的以牺牲环境来谋求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经济总量也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得到极大加强。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数量压力巨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与结构效应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而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废弃物的增加和经济活动副产品——废气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其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因为,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这就是结构变化对环境所产生的效应。实际上,结构效应暗含着技术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而技术进步使得原先那些污染严重的技术为较清洁技术所替代,从而改善了环境的质量。正是因为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二者之间的权衡,才使得在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加深,而在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减轻,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我国正好处于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尖锐,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显得更加迫切。

四、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的建议

如果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提供社会需要和人类的幸福,那么环境保护的目标就是保证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同步发展。具体的讲,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具体的措施有三。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保障。环境标志,又被称为“绿色通行证”,是指对于那些从生产到消费直至回收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危害的产品,经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可在其包装上表明其已达到环保要求或可回收再用的特定标志。自德国于1987年首推“蓝衣大使”环保标志认证制度以来,许多发达国家也相继实行绿色标志制度。我国也于1994年5月1日正式成立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目前,我国应从法律上保证该项制度的顺利实施,尽快出台适合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以确保所有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都能得到环境标志的认证。从长远利益看,实行环境标志,不但可以使我国企业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更有利于提高世界各国人民的环保意识和身体健康,对于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科学规划管理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手段。当前规划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把自然生态保护纳入规划控制之下。针对我国主要的自然生态问题,应着手制订土地利用规划,特别是农田保护规划;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规划;草原保护规划;沙漠化治理规划;物种保护规划;海洋生态保护等规划。目前我国政府正加紧建立自然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体系工作,但仍需加强,切实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摒弃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的运行和发展,也有利于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追求理性高效,均衡持续,少用资源,少用能源,少牺牲生态环境,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前提下的“品质好的GDP”。

参考文献:

[1]陈雪莲.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2010(8):247,249.

[2]范连颖.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日本经验[M].贵州社会科学,2009(5):30~32.

[3]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陈颐.循环型社会和城市现代化,江海学刊[J].2009(5):93~98.

实现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荆州;发展;三大产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04

1 荆州概述

荆州市农业发达,素来有“鱼米之乡”之称,因为它位于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全市国土面积1.41万平方公里,下辖荆州、沙市两区,江陵、公安两县,松滋、石首、洪湖、监利(2014年县改市)四市。2010年全市总人口664万,中心城区59平方公里,人口75万。荆州市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也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湖北中南部中心城市和国家中部重要的工业城市。

2 荆州市的区位分析

荆州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地形优势:荆州市位于江汉平原中心地带,地形平坦,河流多且均属于长江水系,水流量大;这里土壤肥沃,非常适合发展农业。(2)气候优势:荆州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雨热同期,光照充足,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发育。(3)交通优势:荆州市位于长江中游经济带的枢纽,江汉平原中心。从古至今,荆州一直是中国从东部进入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伴随着沪汉蓉高速铁路的贯通,再加上汉宜、汉光等高速公路,还有长江水道的航运能力,荆州的交通节点优势更加明显。(4)港口优势:位于长江经济带中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港口城市,可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与武汉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实现互通,港口优势明显。

荆州经济发展的区位劣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荆州的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交通通达度低,导致人们出行不便,交通运输能力差,直接影响着荆州各行各业的发展。(2)与湖北省经济中心武汉距离过远,荆州市处于湖北省乃至中部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区,不在武汉的一小时经济圈内,同时以武汉附近的城市如黄冈、孝感、仙桃、天门、潜江等给荆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抢走了很多发展机遇。(3)远离湖北省行政中心武汉,导致区域行政壁垒的产生,很多经济优惠政策和机遇都给了武汉更近的城市而忽略了荆州,影响荆州经济发展。

3 荆州经济发展现状

(1)综合方面:2013年~2015年,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1334.93亿、1480.49亿元、159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1%、9.8%、8.5%。从数据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荆州经济近三年的平均发展速度高于8个百分点,比同期的全国和湖北的增速要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的三大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工业化程度稳步提升,二、三产业依旧是荆州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荆州市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在稳步进行,2013年~2015年,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1355.60亿、1655亿元、1950.5亿元,分别增长30.0%、21.8%、18.1%,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绩。可以说,荆州在省“壮腰工程”的影响下,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工业方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达到1141家,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7家,有2家企业产值突破了100亿元,税收过千万的企业有112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产值分别达到1500亿元、490亿元和270亿元,11个产业纳入省重点扶持成长型产业集群。

(3)农业方面:粮食产量保持了12年的连续增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的称号。设立以来累计投入达到62.4亿元的华中农高区,将建设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土地整改和农业开发累计投入51.3亿元,保证了粮食产量的连续增长。

(4)服务业方面:2012年,随着荆州火车站建成通车,新火车给荆州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也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万达广场、绿地之窗、世纪金源城等一批知名城市综合体进驻荆州,提高了市民的生活条件。九老仙都景区建成开放,纪南生态旅游区纳入省级战略,关公文化园即将开园。荆州近5年的旅游总收入由52.3亿元增长到166亿元。荆州新机场规划和选址工作正在进行,随着机场建设工作的进行,必将带动荆州经济的提速。

4 荆州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荆州市经济在实施“壮腰工程”后取得巨大发展,但也要看到其发展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为以下几点:

(1)荆州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所占比重大,“三农”问题特别突出。荆州是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但是发展基础条件薄弱、部分地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十分突出。

(2)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荆州的经济总量还不大,产业集聚度还不高,且高污染企业过多,高科技企业太少。

(3)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荆州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荆州市三次产业比重情况如下:2012年24.48∶43.69∶31.83,2013年23.90∶44.66∶31.44,2014年23.44∶44.55∶32.01(%),由数据可以看出荆州第一、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增长近乎停滞。

(4)环境污染严重,荆州经济依然以粗犷形经济发展模式为主,工业污染严重,沙隆达等污染严重的企业离主城区太近,严重影响居民生活。

(5)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力度不够,城市主干道不够宽,旧城改造进程缓慢。

(6)南北向交通通达度低。随着汉宜高铁的建成通车,荆州东西方向交通便利,但南北方向缺少铁路以及高速公路,阻碍经济发展。

5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本结论:壮腰三年,荆州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地方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工作成绩显著,交通通达度提升。但发展过程存在许多其他城市发展的通病。现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5.1 明确产业定位,改善三次产业结构

(1)充分利用地处江汉平原中心的优势区位条件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推进农业的发展。根据荆州市三次产业实际情况,在中短期内,第一产业依然会在整个经济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从业人员在总就业中比例较大,因此必须努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继续推进农业体制改革,发展大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以江汉平原为依托,促进江汉平原水稻产业带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保持荆州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优势;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更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粮食补贴等惠民政策,节约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重视工业发展,筑牢工业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产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因环境污染而产生的环境治理费用,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3)将第三产业放在战略性位置。荆州城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更有闻名中外的荆州古城,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大力宣传,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方面投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外来消费,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突出抓好楚王车马阵景区、荆州古城景区、纪南文化旅游区等旅游景区创建和改造升级,打造旅游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力争把荆州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城市。荆州市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改善产业结构的长远目标是将目前的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进行战略转换,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转换过程,因此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思路。

5.2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1)明确城市发展方向,制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努力打造更有竞争力的大城市。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加强与附近的宜昌、荆门的经济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坚持以总体规划为龙头,注重向建设和管理两端发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2)选定城市用地,确定规划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工业区、生活区、政府区、大学城、科研单位等用地,改善城市相貌,消除低矮房,整治突击建房,防止用地分散。

(3)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尽快完成城北快速路的规划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级“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荆州开发区”、“华中农高区”等金字招牌,加快招商引资工作。

(4)努力促进荆州新机场的建设,争取南北向铁路过境,完善荆州交通网络,同时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依托长江经济带重要港口的交通优势,增强进出口贸易,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改善交通系统,建设智慧荆州。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交通发展密切相关。应增加公交数量,拓宽公交路线,做到服务市民、服务游客。在城内新建公共自行车系统,使得游客和居民随时随地可以使用自行车。

总之,荆州经济发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工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楚文化、三国文化和荆州古城的旅游资源优势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省壮腰工程的政策优势,合理规划,扬长避短,争取资金、信息、人才和区域合作,引入高科技产业,注重环境保护,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荆州市统计局统计资料[Z].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