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产业发展方向

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范文1

[关键词]创新思维;高职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6-02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它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改革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更是高职院校科学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南,也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高职院校只有紧紧围绕国家经济产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这根主线,以传承技术技能为根本,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定信心,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高职教育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技术型人才,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累计输送了近500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占据了我国中小型企业(规模300人以下)员工总数的60%,同时高职院校还不断发挥职业性的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每年实现近1.5亿人次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这些数据足以证明高职院校在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坚定信心,努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2014年6月23日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3日俞正声主持召开全国政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议,6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些重要批示、决定、会议、规划等,为我国高职教育完成了顶层设计。在职业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的创新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不断去研究、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不断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改革拓展,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夯实内涵建设基础,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办学目标

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从国家层面确立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把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技术服务和文化服务。一方面要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把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职业精神的培养、技术技能传授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多样化、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按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对接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把人才培养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之中,在校企合作、校行合作中,学校、行业、企业要建立起以利益联结为核心、资源联合为纽带的多种“校行企”合作模式,围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联合培养为路径”的人才“校行企”联合机制。

(二)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内涵建设新提升

高职院校应紧紧把握高职教育职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这是内涵建设成效的外在表现,更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一是要搭建好社会服务平台,地方政府要主动搭建起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间在技术服务的政策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各种问题,利用所具有的智力和科技人才优势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二是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无论围绕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开展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服务还是创新创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服务等,都要形成完整的培训服务体系,既要满足现实生产需求又要注重潜在需要,既要有新技术新技能的培养,更要有创新、创造、发展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技术服务上,要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手,形成“政、校、企、行”合作的社会服务良性环境,实现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全覆盖。

三、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建设,为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高职院校要按照“依法治国”的总要求,构建规范的现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这是提高内部治理能力的基础。要着力在学校经营、改革创新、资源整合、战略决策、协调组织、执行落实、自我完善、纠偏控制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运行优化科学,管理规范有序。

第二,以人为本,凝心聚力谋发展,聚精会神促创新。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内部要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内部治理既要依法依规,更要和谐协调,既要强调组织纪律,更要追求职业精神。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施依法科学管理,才能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内涵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发展保证。

第三,不断完善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治理能力建设。领导班子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效能。一是要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从业结构。二是要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能力培养,不断锤炼党性。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转化成履职尽责的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运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增强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和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规律的能力。三是要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成员的治理能力。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作为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熟练掌握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把术业专攻与博学多才结合起来,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领域,提高新本领,进一步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不断增强治理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意识。这是对高职院校的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创新发展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的党员干部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要用永不懈怠的事业追求铸就创新发展的领导基础。

四、不断增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第一,深入分析和把握“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的深刻内涵,持续不断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各项创新改革。在办学模式上,要更加突出服务于区域产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继续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把教学科研与技术创新融合,把创新发展与创业就业相融合。

第二,不断系统分析和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政策背景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对高职教育发展将要带来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我们要主动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顺势而为,应势而上,不断增强应变发展能力,既要抓好当前发展更要谋划潜在发展,既要突出办学特色的应用型、技能型为主,更要建立起多样化、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变革带来的政策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政府主导,高校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这为增强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培养平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人才的新需求。“2025中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催生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技术变革就是一场技术革命,既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国家已经完成了中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只有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才能落实好国家提出的“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要求,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 参 考 文 献 ]

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范文2

首先,应加大低碳农业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农民群众对低碳农业和绿色消费的认识,让其充分认识到由先进生产技术、资源利用技术、共生链接技术以及“零排放”技术等支撑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巨大潜力和带来经济社会价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低碳农业发展、构建和谐生态家园的建设中。解决好土地使用制度以及经营体制,让农民成为土地资源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其次,创新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运行模式,积极引进资源节约型、固碳增汇型、环境友好型以及生态文明型技术在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立足于资源的高效开发、合理循环、减排降污,发展农林复合、农牧结合、农畜配置等新型低碳经济,促进资源的优势互补,统筹规划。最后,明确发展方向,促进多种农业结构融合。面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我国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朝着组织化经营、园区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的发展轨迹,朝向品牌化竞争、标示化管理以及法制化监督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迈进。积极引导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向着低碳农业与绿色、有机农业融合、低碳农业与循环农业结合、低碳农业与高效农业融合以及农业产业化融合的多种农业结构有机结合,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性。

2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包括农业土地用地以及住宅用地两个方面,其中农业土地开发和利用需要实现由市场经济引导下的自由流转。一方面农业土地开发与利用的自由流转可以帮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和调整,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创收,同时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住宅用地的流转具有多方面的效益,是落实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措施。促进农村村内住宅用地的整治,使其朝向集约化、房屋迁建集中化以及迁村并居社区化的方向改进,实现农村住宅土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镇(乡)带村发展低碳经济

解决乡镇企业发展进程中规模性、分散且资源利用率不足等问题,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建立乡镇工业园区,以镇带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借助低糖经济发展理念,促进乡镇企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使其朝着节约资源、降低成的方向自然发展,利用乡镇企业的经济辐射作用,发挥其示范效益,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引导。坚决淘汰资源消耗好、生产效益低、社会价值低的乡镇企业,坚持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前提,促进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引导乡镇企业向着循环利用、低度污染的产业发展。政府应积极出台政策等相关扶持措施,培育农村消费群体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判别,引导和鼓励绿色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鼓励现有乡镇企业投入资金和力量用于企业购买新技术、新设备,升级陈旧生产工艺设施设备,推广新能源、清洁技术在乡镇企业的应用。

4结论

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范文3

关键词:农业;产业发展;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在近40a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并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便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主流的发展趋势是产业化发展,在这种发展模式当中,在确保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够为其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农业产业发展还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更多科学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使我国农业逐渐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就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阐述。

1农业产业发展的简介

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其发展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其发展中心,优化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要素,并建立规模化、企业化、区域化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形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1]。农业产业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传统的农业的改革,不仅是在技术上进行改造,还对其传统的农业产生模式进行了革新,使我国农业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业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还存在很多特点,如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等。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2农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2.1农业产业发展中各环节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在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农业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在生产环节,各地区农民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并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其生产的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的种植,以免出现重复种植的现象而影响到产业发展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确保所种植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质量[2]。例如青稞的种植与生产,应当在该地区建立组织机构,鼓励农民能够参与到日常的生产种植当中,并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对其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与指导,从而为其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在销售环节,应当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利用媒体进行农产品的宣传工作,以便吸引收购企业的注意,使企业能够来到生产基地进行农产品的收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该地农民的收入。

2.2农业产业发展中企业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也具有积极意义。企业规模的大小与为农民所增加的收入两者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规模越大,农民的收入也就越多。一般情况,农民的获利方式主要是在生产与销售2个环节获利,而企业则是在加工等环节获得利润[3]。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通过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能够不断增加农民所获得的利润,提高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企业还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充分利用农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

2.3农业产业的特色发展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

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能够对增加农业收入具有积极作用。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时,应当形成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发展模式,并建设相应的农业生产设施,例如节水灌溉设备等。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避免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从而保障农业的顺利的生产。与此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应当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与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我国政府开始不断对农业进行改革,形成符合现代化农业的产业结构,使我国农业逐渐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进行转变。农业模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我国各地农业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当地农业进行改革,并结合当地农业的特点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希望通过本文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进行地分析,使其能够为增加我国农民收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来自河北省的证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28-31,34.

[2]孙新章,成升魁,张新民.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和农户行为的影响——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2):510-513.

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范文4

自1990年以来,潍坊市一直致力于自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很多城市的旅游群体更加青睐于乡村旅游,认为这是亲近自然,放松心情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更加趋近于返璞归真的与自然融合的旅游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体会大自然天然之美。其潜在优势及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农业框架体系开始得到初步建立

对于潍坊市的乡村来说,农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且产业化发展水平很高。基于此,潍坊市要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凸显,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向人们展示着乡村旅游业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在参观潍坊市的生态旅游业的途中,对生态特色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潍坊市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特色代表的地方有三个:三元朱村,隶属寿光市;尧沟镇,隶属昌乐县;流青园,隶属昌邑市。这三个地方的观光旅游项目以农业生产园为重要基地建立了相应的田园风光旅游模式。

(二)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

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最常见的有六种。第一,农园采摘型,它属于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出现时间较早,对农业生产所需场地的利用率较高,通过种植大量的观光农作物获取数量可观的收入。第二,农园观光型。旨在发展旅游观光,即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呈献给观光者,尤其培育花卉需要及其优雅的环境,可以给观赏者带来灵魂上的极大震撼。第三,渔场垂钓型,这种类型的农业观光旅游形式主要以水上观光、农场垂钓为主,垂钓的地质一般是利用池塘、或浴池之列的水体将游客的垂钓意识激发出来,让游客与水体自然亲密接触,这也是农村旅游观光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观光类型。第四,观赏畜牧狩猎型。这种形式的农村观光旅游业更加注重畜牧观赏价值的提高。通过让游客参与畜牧过程,在农场体会跑马与狩猎的乐趣,进一步帮助游客体验自然、放松心情。第五,观光副业型。这种形式的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农业加工品生成,可以让游客对工艺品加工过程进行相应的观赏,进一步为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前景做奠基。第六,生态农业观光型。形成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建立相应的生态农业及生态开发农业,将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开发得更加健康、积极,让游人在享受生态循环农业的口感的前提下,获得嗅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享受。

(三)农业发展阶段与旅游业发展要求错位

目前,我国的农业还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相对来说较为古老,没有进行大量的机械化农业产业发展。然而,现代农村观光旅游业的革新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作业内容完善,还要具备相应的协调自然的能力,这就使得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要求产生了相应的错位,两者之间不能有效融合。就目前形式看,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市场错位严重。市场需要的是与自然协调程度较高的旅游产业,而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采用大量的机械化作业,但根本无法完成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另外,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没有和农村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形成一致,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大多是用来满足人类口腹。然而,对于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来看,需要的是大面积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业产品的生产。潍坊市相较其他地方来说,其农村具备开阔的空间,拥有丰富的“3S”资源及“3N”资源,要开发农村休闲旅游产品具备一定优势,并这个地方的旅游餐也存在明显优势,如果再将农村观光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就会获得相对完美的效果。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劣分析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优势相对来说比较明显。潍坊市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其土地资源的种类也相对丰富,交通便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有相较优化的旅游环境。该地政府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已在市区范围内纳入了相应的旅游工作,并设置了专门的旅游发展考核体系,将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并且,政府设置了很多相关机构来管理开发潍坊市的旅游经济。第二,开始加快当地旅游项目的建设,将潍坊市农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第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一过程也为潍坊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将当地民俗、乡村休闲娱乐、乡村田园风光旅游等作为一种优势,培育田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潍坊市的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有影响力,已整合了潍坊市的旅游资源,建有专门的旅游网站――潍坊市旅游网,且在报纸上开办专栏,这都是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第五,就目前的旅游产业来看,潍坊市有非常高的产业素质。第六,在创新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推出了一系列潍坊旅游消费品,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劣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在规划旅游市场之时虽然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在真正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的开发模式还是政府主导,然后再引入企业或个人,这种形式的劣势较为明显,即对一些发展较为客观的资源会进行再度开发,反而会忽视旅游业品牌形象的确定。第二,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多出现一些人工化的旅游资源,且这种人工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变成了大兴土木的建设事业。第三,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将开发环节和经营环节有效联系在一起,资源比较匮乏,资源的开发分布过于零散,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第四,没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管理不规范。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但人才的供应还很难跟上人才的需求量,严重制约农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第五,没有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形成较大规模,需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以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产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业也亦然,乡村旅游的投资者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发挥作用的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

三、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目前,潍坊的乡村旅游业要进行发展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第一,多参加一些旅游经济节会,如蔬菜博览会、花卉博览会及苗木博览会等。这是打响该地区农业产业品牌的重要措施。致力于宣传、开发成套的旅游资源,注重品牌。这些都是目前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种代表性的农业产品观光节会的参观,可以让旅游市场的开发者具备较为独特的眼光,不会产生农村旅游观光项目大同小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农民的收入,经过大力宣传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分量。第二,加大力度投入旅游产业,给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潍坊市旅游业已成为其服务业的代表产业,因此,要面向全中国、面向世界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加大投入,让农村、城市的格局和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这也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三,加快投入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农村旅游产业的类型更加趋向于丰富化。

四、结语

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范文5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旅游;旅游产业升级

一、引言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求清理传统产业中的过剩供给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互联网+”时代下,创建新供给,使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目前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方向。这是2016年在一内一外两个场合谈“供给”改革的含义。中国“供给侧改革”更是注重经济结构的优化,这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一方面,当下中国普遍存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吸血鬼的僵尸企业。如衣服、鞋帽、玩具等市场消化不了,而又供给严重过剩的这些传统中低端消费品,致使价格持续下滑,这种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在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

供给侧改革是一场从理念到行为的重大转变,是一项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作用的重大探索,具体地说,就是要促使生产要素从过剩的、老化的供给中,转移到新的需求和正在扩张的供给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去库存。而是倒逼生产端的供应链和制造体系改革,根据用户的新消费需求,做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产品。本文以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切入点,剖析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与“大众旅游时代”下的需求不匹配以及旅游机制不够规范等问题,探讨如何促使农村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好更快地加快我国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经济、环境、生态等协同发展。

二、供给侧框架下农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目前农村旅游产业在面临重重变革压力的同时,亦出现了产业升级的储备要素。首先,劳动力素质提高,为产业升级储备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其次,人民币升值为我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学习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大幅增加,而且正朝着追求高档次、新品种、宽领域方面改进,消费结构明显处在升级转化中。

(一)客群变化――升级家庭唱主角。适合家庭度假的高端酒店的需求已呈现不断高升的趋势。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出境亲子游已经从2014年的31%上升至了2015年的37%的市场预订比,这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海外亲子酒店的入住需求。在春节旅游中,80%以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旅客会选择入住高星级酒店占86%,而仅有14%入住低星级(1~3星)酒店,目前仍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国内的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家庭唱主角的旅游时代开启,这就需要乡村旅游升级供亲子入住的配套设施。

(二)“大众化旅游”――升级消费产品量。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旅行网此前联合预计,仅在2016年春节期间选择出境游的总人数就有可能达到600万,同比增长超过10%,相当于所有丹麦人都出国一次,度假产品的预订量出现3倍以上的大幅增长。2016年3月7日晚,央视2套播出的《2006.2016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国内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有41.2%的受访者表示想在2016年去旅游,这一比例同比2015年增长了约10%;有44.26%的家庭表示希望在2016年至少安排一次旅游活动,这一比例较2015年的数据32.96%有明显攀升。这些数据也侧面反映了旅游消费有望进一步升级的趋势,大众旅行消费金额也越来越高。

(三)90后旅游消费意识――升级“互联网+”配套设施。从年龄层方面来看,据大调查的数据显示,80后和90后是旅游消费的两大主力人群。某网站对90后出游的主题进行了分类,有超过42.3%的游客以欣赏自然风光为主要目的,以城市观光为首选的占18.4%,以各地美食为“捕猎对象”的占19.6%,而以挑战自我为目标的,如骑行、野营、极限拉练等也有10.1%;而且90后在旅游上的消费意愿逐渐增加,以42.40%的占比,仅低于80后群体(42.83%)位居第二。无论怎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在线服务商等等,这就要升级农村旅游产业的“互联网+”配套设施。

(四)同质人文景点过剩――创造新供给。部分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村旅游景点同质现象比较严重,也成为农村旅游产业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同质的各景点占据大量土地资源、人力、资金等,成本也居高不下,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是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的原因。

(五)政府推动和引导乏力。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农村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根本瓶颈是供给不足,而不是需求不足。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很多旅客,一方面大批量源源不断地到国外消费,另一方面在国内抱怨声不断的根源,这跟国内旅游服务业的供给侧乏力有关。时代在发展,旅游景区也需要配套与时俱进的旅游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配套设施。即“供给跟不上需求"iE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这些基础设施的聚力需要政府的宏观推动才能通行。

三、r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建议策略

产业升级理论表明:产业升级依赖于产业环境升级和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一个国家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就必须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的产业竞争优势,而这样的产业竞争优势又必须取决于以下四类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与行业竞争、支持性与相关产业构成的产业环境升级。因此,供给侧改革下的旅游产业升级就是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要求清理传统旅游产业中的过剩供给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景点,将发展方向锁定“大众化旅游”和“互联网+”时代为背景,创建新供给,使农村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升级劳动力要素――创新“供给管理”人才供给。产业环境升级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升级,它是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所必需升级因素之一。任何产业的升级必需实现初级要素向高级要素、通用要素向专用要素的升级过程,通过高级专业化生产要素来支撑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而生产要素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特征和根本上由其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特征,都发生在供给侧。“物”与“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供给侧动力体系中,制度创新是“解放生产力”的最关键创新,它会进一步打开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同时技术创新亦会“倒逼”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最终这种创新人才是关键。因此,我国乡村旅游产业要实现产业升级,首先必须培养农村旅游产业“供给管理”专业人才,使劳动力升级与转型匹配。所以,要加大职业教育院校农村旅游产业方面人才的培养,开展“订单式”教育,加强高素质农村旅游产业“供给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是最必要的。为我国旅游产业升级提供新型服务人员,为我省服务业提升比重,提供人力储备。

(二)升级消费需求条件――创新“大众化旅游和互联网+”设施供给。从消费需求条件看,国内游客的消费需求不论是从规模还是精致性角度都有了极大地提升。阿里研究院研究总监分享了“移动大数据中国消费”,她认为互联网不仅为消费带来了方便,同时也提升了老百姓的消费质量。消费需求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实现价值的依托,需求条件的升级是每个产业战略性选择升级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目前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要大力发挥需求条件升级对于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微信平台等建设,主动对接农村旅游资源,帮助农村旅游业主通过互联网将产品推出农村,实现农村旅游产业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满足游客对旅游观光和消遣一体的愿望,提升游客旅游质量,从而使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三)升级产品技术――创新“工匠”精品供给。提供差异化精品或优质服务是每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但归根结底是产业创新技术的因素。因此,从技术要素供给看,我国农村旅游产业环境至今存在着明显缺陷:一是生产和研究之间脱节,学术研究的成果不能非常有效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技术动力;二是产权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不利于技术研发革新;三是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等为主的企业,严重缺乏技术积累的动力。因此,我国农村旅游产业也要进行技术要素升级:首先,通过增设科研机构、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来实现技术的升级;其次,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术机构与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完善产权保护机制;另外,还需要通过政策牵引企业创新技术积累的内在动力,并从一些税收、科研经费上支持农村旅游产业的技术积累;最后,注重引进外国技术并研究转化、注重和外国的技术合作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创造工匠精神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消费群体的高质量需求。

(四)升级政府引导能量――创新产业政策供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具有部分资源配置的权力,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向特定产业的倾斜,直接构成企业战略选择升级的动力。虽然我国也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村旅游建设的政策及措施,但其法定性政策效力不足,不能形成良好的规范投资活动的法制环境。为此,政府应该直接通过政策对企业战略升级进行引导,以便促进企业从战略层面关注国家主导的新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机会;引导营造一个良性循环的行业竞争氛围,创建一种区域旅游联合体模式,鼓励各种类型的产业资本进入并通过法律、监督、监管和制裁来抵制垄断、保o有序竞争,发挥优势互补,使农村旅游业在有效模式下形成良性竞争。

农村产业发展方向范文6

这个小村庄创造了2天近10多万人次的观光记录。一个月以前,这个小村庄“珠海人知之甚少”。现在却让该村82岁村民吴喜万分感慨,“太多人了,活了82年都没见过那么多人来这里,村子出名了。”

突然“出名了”的耕管村,其背后有市场要素走入农村、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和手法融入村居特色产业的作用。

建设幸福村居,产业是核心。当前,珠海正以幸福村居为抓手,引入现代商业思维助推村居特色产业发展。通过政府支持保护与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功能互补,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那洲社区、耕管村、广发村等村居在理清自身发展定位的同时,尝试引入O2O、网络微信全媒体营销等现代商业经营方式,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品牌

在不久的将来,珠海的北门户唐家湾镇将出现一座全新的那洲布料市场。升级改造的那洲布料市场一期建成后将有130套大型商铺和物流仓储,成为集物流、商贸、批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布料批发市场。

事实上,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那洲布料市场一直是那洲社区最大的产业,也是村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在近几年市场竞争和发展中,受限于土地、基础设施和缺乏商业运作等原因,那洲布料市场发展落后于周边布料批发市场。

借助幸福村居建设的契机,那洲按照差异化发展理念,将村居产业发展中心和定位放在了那洲布料市场产业升级上,实现那洲的商业转型。据估算,那洲布料市场建成后,村集体年纯收入将超过2000万元。

像那洲村这样依托固有资源,理清自身定位,差异化发展自身特色产业的村居在珠海还有很多。

位于水源保护区的石龙、莲江、光明等8个村居根据自身特色,深度挖掘产业潜力,通过整合资源,拓展产业链条,提出了培育水稻及花卉苗木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展销、休闲观光、科研、康体养生、商务会议等8大产业体系,以逐步壮大产业集群。通过统一规划、培育产业,采取规模化、组织化、集团化的运营模式,逐步形成八村产业联盟,打造区域产业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据统计,2013年珠海已有47个村居完成了涵盖特色产业发展的村居规划。今年珠海将全面完成村居规划,科学定位村居产业发展方向。

电商模式提升运作能力

“想象一下,新的布料市场商户从网上接收订单,云系统计算最佳的购买和服务方式,商户统购统销,来往的都是物流运送车辆,我们无需再烦恼与客户语言不同、货品拆借不足等问题”。那洲布料市场商户马女士十分期待新市场的建成,她已经计划到时候多租两个铺位和仓库。

她说的未来正是那洲对布料市场规划的远景,实体改造升级的那洲布料市场,仅仅是改善市场线下的基础。为提升那洲布料市场的商业竞争力,那洲将引入O2O的电商运营模式提升那洲布料市场的经营能力,升级村居产业。

据了解,那洲布料市场将与UIC合作,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那洲布料市场线上运作能力,将兴建布料城的主题网站、建立布料交易软件与订单系统,同时构建企业物流信息管理和城市配送管理系统。依托科技力量,让专业市场与电子商务产生化学反应,运用大数据平台化系统,打造布料市场的知名品牌。

在金湾三板村的村民梁华坤组建了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量化入股合作社等形式联合周边农户共同打造“小林草鲩”品牌。在合作社的规划中,将在三板村打造产业物流仓储中心和电子商务线下集散地,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珠海农村产业发展离不开现代商业理念的包装和市场化的运作。在产品过硬的情况下,经营运作模式将成为珠海村居产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梁华坤说。

农企合作促进农民增收

新年的阳光格外暖,南澳村村民卓润明站在门口,看着对联上“五谷丰登”四个闪闪发亮的大字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确实是一个丰收年!稻田的收入增加了一倍!”

收获的喜悦在南澳村的每个角落弥漫。许介绍,去年借助幸福村居的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南澳村针对产业特点,联合珠海市农丰进出口有限公司和华南农业大学,合作推广“乡意浓”品牌稻米的产业化种植,打造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基地。目前已完成首期250亩,村民收获的优质有机稻米将被农丰公司定向收购。“收购价从以前的每斤1.5元涨到近4元,村民每年的收入将增加近5万元,这个春节过得也更加开心了。”许说。

而在水产养殖方面,南澳村投入了60万元对水产养殖片区的低压电网进行升级改造,并发展生物循环无公害养殖,主推中高端水产养殖品种。作为合作社首批成员的冯根带介绍,以往南澳养殖的大多是“四大家鱼”等低端水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大,收购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开展无公害养殖后,养殖成功率高了很多,去年甚至一个塘就增收了十多万。”

目前,全村有近1000亩鱼塘养殖了中、高端水产品种,预计可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农民收入增幅达到15%以上。“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将重心放在产业提升方面,发展农家体验基地,提高土地的附加值,让农民有更多收入。”

商业意识推动村居发展

“珠海的农村是我看过的农村中最有发展和开发前途的。”

“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乡村建设院院长李昌平十分看好珠海农村发展,“珠海农村发展正处于逆城市化时期,也是珠海农村发展的最好时期,村居产业的引导者、建设者、参与者都需要更新观念,用经营乡村的观念去研究和思考问题。”

李昌平认为,从区位上看,珠海农村处于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的差异性成了珠海农村开发的后发优势。

从全球来看,珠海农村有自己的独特性,在气候、海景等天然生态方面能够吸引很多人到珠海休闲度假,也成为农村发展的天然禀赋。同时,愈发为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为珠海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珠海大多数农村处于水源保护区,其绿色生态为珠海打开了农产品安全食品市场的大门。

事实上,如何更好地发展自身的特色产业,已有不少珠海村居开始探索和实践,如斗门耕管村依靠营销观赏油菜花吸引10万游客到该村消费;那洲布料市场改造升级等。在李昌平看来,农村产业自发探索产生的变化说明珠海农村发展正处于逆城市化时期,也是珠海农村发展的最好时期。

“在逆城市化的情况下,农村文明、农业文明、生活方式将变成可消费品,农村任何一点与城市不同的东西都会吸引众多城市消费人群到此消费。耕管村几十亩油菜花田能吸引到那么多人,从产业宏观发展上来看是搭乘了逆城市化发展的快车。”李昌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