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

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因此,在初中这个重要的阶段,语文教师应自觉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使更多的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常常涉及传统文化。古诗、古文、成语典故、文学名著等作为中考必考的内容,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对的话,非但不能起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一些教师秉持“应试教育”的理念,只对考试要考的部分做出解释,课堂讲授的也都是生硬的知识和机械化的解题方法,而不对一些深层次的、能引起共鸣的东西做出拓展,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晦涩和枯燥,从而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一般这样的教师也不会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关注,更不会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传播传统文化。一些教师有传播传统文化的意识,可惜用错了方法,如举办一些流于形式的活动,甚至还有“作业”,这更加深了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就需要教师改变一些理念,创新一些方法。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1.前提

要想真正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明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语文教师要先抛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给学生们传递知识,更要教他们学会做人。同时,教师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温、良、恭、俭、让、忠、孝、仁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灌输给学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德。可以说,如果教师自己不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是无法把同样的心情传达给学生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并对传统文化持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如果教师发自真心喜爱传统文化,学生就会从教学活动中体会到这一点,也会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对传统文化产生喜爱之情。

2.立足点

渗透传统文化最适合也最顺理成章的立足点莫过于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由国内一线教师、学者、专家参与编辑,收录了精心挑选的名家诗词、古文、成语等,这些内容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鉴赏水平,更能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古人的精神和品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不能脱离教材这个基本材料,要以语文教材为立足点,深入剖析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同时做出对学生有益的拓展。

3.具体方法

第一,要丰富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要讲解文章的作者、背景、背后的故事等,适当地拓展一些比较有趣的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用多媒体,配上相应的音乐、视频、图片、动画、讲座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第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节目、讲座,如果有时间的话最好给学生详细介绍一下推荐的东西。有些东西学生听教师讲授总会隔着一层纱,而靠自己去看、去听、去感受,则会有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当前有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书籍,教师可以为学生整理出一份推荐书单,并简单介绍一下书籍,使感兴趣的同学挑出适合自己的书。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联合班主任甚至学校开展一些有趣又有意义的课间活动,如五分钟小讲座、传统文化系列视频欣赏、“飞花令”比赛、学写毛笔字、历史剧角色扮演等,并以书籍、笔墨纸砚等为奖品。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大有裨益。第三,深入剖析诗词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并联系现实生活。教材上很多文章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毛笔字、飞花令、酒令等活动背后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和举办活动时不能本末倒置、流于形式,一定要把背后的东西挖掘出来,展示给学生看,共同探讨这些文化和精神对于现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精神,《过零丁洋》的爱国精神,《鱼我所欲也》中的人生哲理……

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2

一 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国文化而育的。所谓传统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历代历史中的种种物质上的、制度上的、精神上的文化实体和意识,也就是通常所称谓的文化遗产。

国内学术界将传统文化区别为广义的传统文化和狭义的传统文化。所谓广义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存在于历代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也就是精华与糟粕混杂在一起的矛盾统一体。那么狭义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对广义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其也可以被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

二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再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是孕育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有利于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措并举,要针对大学生的人格及个性的发展需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活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 调研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笔者选取哈尔滨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将哈尔滨市分成若干个区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抽样区域,其中包含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10份有效问卷,下面将分别从认知情况、接受情况和评价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认知情况

对于每一位中国公民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方面,当问及对于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喜好时,更多的同学喜欢中国文化,占总数的73.77%,喜欢外国文化的占11.48%,其他则认为不能比较,占总数的14.75%;在问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时,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表示一般了解,占总体的88.5%,而非常了解和较少了解的分别占3.28%和8.2%;在问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优势时,认为传统文化更具优势的占13.11%,认为现代文化更具有优势的占32.79%,更多的人认为不能比较,占总数的54.1%。总体上来说,大学生更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有所了解,更多的人认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各具千秋。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具体可以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

(二)接受情况

对于在传统文化的接受情况方面,在问及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时,通过课外书、杂志、报纸来了解的是最多的,占总数的45.9%,其次有27.8%的人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有18.03%的人通过课堂学习,有8.2%的人通过旅游、参观、展览;在问及如何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77.05%的人认为要“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19.67%人认为“自己有心发扬,但找不到途径”,仅有3.28%的人认为“随便,无所谓”;在问及是否会参加保护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时,12%的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空就会参加,54.1%的人在周末休息时间会参加,24.59%不会参加但支持此类活动,仅有1.64%的人不参加也不支持。总体上来说,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具有浓厚的兴趣,且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情况具体可以参见图4、图5、图6。

(三)评价态度

对于在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态度方面,当问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时,仅有21.31%持乐观态度,认为不乐观、悲观和可能会消失的分别占72.13%、3.28%和3.28%;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里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时,有90.16%的人认为有必要,仅有8.2%和1.64%的人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论语》《孟子》)等时,有32.79%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有52.46%的人认为有必要,有14.75%的人认为无所谓。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感到担忧,并认为有必要在高校里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对于传统文化的评价态度可以具体参见图7、图8、图9所示。

四 高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究

(一)以通识教育、团校为核心,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政策要求,高校要对广大的团员青年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应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同时要充分利用团校资源,要求学生干部带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热爱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基础设施为载体,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在校园、教室、宿舍内悬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名人警句、图片和书画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高校网站上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在高校的各个角落、各个场合和各个时间段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营造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三)以学生活动为抓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高校应加强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建设,支持师生共同参与,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学习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端午节、中秋节,九一八纪念日等,让同学们在节日和纪念日的氛围里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例如参观民族历史博物馆、民俗馆、纪念馆等,或有一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景点景区、人文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在实地观赏或参与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加深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素质教育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guarantee the same group of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ld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ve passed since in the future, but it is also a source of new Chinese culture, it is not only the end of the past is the future of the beginning". In this paper, the contemporary moral cultivation to ascend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mining the outstanding spirit resources,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new connotations to deepen its functions, "grasp the spirit of national culture and qual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advanced culture", so as to enhance people's moral accomplishment is important in the article discuss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包含国民素质在内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而传统文化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问题上还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也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才具有历史的承继性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据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文学作品所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反映中国伦理价值取向的、长时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的社会精神”。但是,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对我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而不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就直接导致大学生缺少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爱国心。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究其教育根源,问题在以下几点:

1.教育目标缺失。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要想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要求大学毕业生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符合时展需要的各项工作技能。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越来越体现出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而忽视了在发展人的个性和心理潜力方面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强调学校传播文化知识的功能而忽视其教化育人功能,特别是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功能。

2.内容设置不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鲜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更有很多院校根本不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这就切断了作为大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科学分析、正确对待选择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而来的。而现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设置的不全就使得大学生们不能完整的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来龙去脉的历史发展过程。

3.教育方法过时。传统文化的教育通常都是注重教师的讲解,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过时的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厌恶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不管多么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都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了。我们引以骄傲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沦为了“无聊”、“枯燥”的代名词。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1.提高道德素质。“我国古代具有重视德治与德教的传统,形成了一套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我国历史上讲道德、重修身的传统美德,在今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道德学说和教化方法规范并制约着古代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灌输是教化的基础,儒家为了进行道德灌输,将道德规范设计成“四心”、“四端”、“五伦”等多个道德条目,让人们在道德实践中遵循。身教重于言教,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道德素质教育方法是值得我们吸取的,当代的教育者应该在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同时,有效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和内化过程。

2. 增强爱国情怀。中国人历来重视文化的教化作用,培育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蕴涵了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都是我国各族人们共同的精神支柱。我国是一个有着深厚爱国传统的国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已是古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喊振聋发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感慨掷地有声。“大学生们受教育的机会多,知识积累多,对祖国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多,就会对他们所处的环境、民族国家认识深刻,自身的责任感也会不断增强,归属感也就越强烈,爱国情怀也就越加深厚和自觉”。

3.消除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国人无不为利益而拼搏。这种环境容易引发大学生唯利是图享乐至上等思想。随着我国加入WTO与世界全面接轨,拜金主义作为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价值观或多或少的对大学生们起着负面的影响,教育者们可以“通过追求礼义仁智,必须以义为荣,以利为耻”等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勤俭与奢侈的关系,尽量将极少数大学生的拜金意识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新的方法。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途径同样要适应环境的新变化、教育对象的新要求,要解决实践领域中的新问题。

1.更新目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被重视,就必须更新教育目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让大学生们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进行吸收和改造,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我们在高校开展和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其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有较为系统的了解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们对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热爱,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可以立足中国化,推动现代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扼制殖民文化。

2.完善内容。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传播,首先就是要完善教育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在大学课程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或系列讲座,“我国传统文化注重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以及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发展情况的阐述。课程的设置应该要求每个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选修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并取得合格成绩”,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3.创造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与校园景观相互映衬,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开展古典诗词朗诵会、演讲比赛或辩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通过邀请国学名师讲座、学术沙龙以及书画作品展、征文比赛等活动的开展,尽可能突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浸润、滋养,使他们的人文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真正树立崇高的理想,养成优秀的品质,塑造健康的人格”。

在现在和将来的高校教育中,我们必须矢志不渝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当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实务实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传统文化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学生才能健康发展,我们国家的未来才能保存中华民族的特色,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有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弘扬崇高进取传统,培养高尚人格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注重气节、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强调忧国忧民、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尤其强调一个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则和方法,自强不息,进德修业,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就一定会锻造出理想人格。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事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总结:如今,我们要建构的中国现代文化,首先必须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种文化必须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服务,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四项基本原则。现实的需要与奋斗的目标明确之后,那么我们所欲建构的现代文化的内容也就可以确定。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重构,我们认为除了继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优点之外,仍然需要批判地汲取外来先进文化,走中外文化交融合璧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曾长秋.中国传统文化 [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冯友兰.阐旧邦以辅新命 [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曾长秋,薄明华.网络德育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符号;景观

一、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从静态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文化总和,从动态上看,它还包括从过去传承下来的至今还存活于我们内心深处发挥影响的那些习惯、伦理、方法和文化心理。因此,传统文化符号即为能承载这些文化意义的媒介,表达传统文化信息和意义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

二、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于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及表现方式

当今社会,人们更加重视对于城市特色个性的塑造,归属感和新鲜感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过去曾历经辉煌的旧有城市景观格局可能在新的社会发展秩序下无法生存。但人们对于过去的城市带给他们的美好回忆总不能简单地抹去。对于能够唤起美好回忆的事物充满感情,希望过去的辉煌不仅在史书中可见。

(一)传统形式的抽象、简化

当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形象的、简单的整体概念和意象时,传统形式太过具体、繁琐,细节意义无需表达,因此。我们就把整体形象抽象和简化,只留一个视觉外轮廓或者简化的形体。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传统形式有可能是引用它的意义,也有可能只是用它代表某个时代的文明,又或者仅因为视觉上的样式美。

(二)视觉轮廓抽象

在对传统文化符号抽象时,引用从某个典型、常见的视觉角度观看景物叫留下的轮廓剪影,以这个轮廓剪影代替整个文化符号形体。该剪影有可能是某个美观的、主要的轮廓,也有可能是从某个常见角度观看留下的透视剪影。总之,此时是通过用景观空间组织中“面”的元素来表现传统文化符号的整体形象。整个过程可以称之为 “体——轮廓——面”,即由景观形体抽象成轮廓线,再转化为景观空间的面。这种方法虽然受制于表面形式,无法表达景观的深层空间内涵.但是比较直接、明了,更便于引用。

(三)形体抽象

保留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整体形状.但把一些繁琐的细节,或者反映不适合当代价值观念的一些内容去除,通过一些现代的手法、技艺或材料加以体现,使之成为符合时代文化观念的景观,但同时它又使人时刻的陷入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遐想中。该种方法便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符号形态的整体把握,了解其中的空间内涵。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抽象表达。

1.形体概括:它主要是指对传统景观形象进行整体上的形态把握,不去留意部分、细微的地方,运用一个简单的形状组合来代表它,表现出传统的形体特色。如上海市的金茂大厦,就是中国古塔层层内缩,檐口处往外挑,顶端形成尖塔。

2.形状的抽象。可看整栋大楼分成几段逐渐的往顶端收缩,每两段的交接处有些微往外凸,顶部更是如窄塔形状的层叠缩小成一尖顶形。

3.结构简化:指保留传统文化符号的形体,把内部结构简化,去掉复杂、繁琐的细部构造或装饰,使之体现出简清、明快的结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传统景观的空间、结构特色。

(四)对体现传统文化符号表达意义的特殊手法的引用

在传统园林文化中,对传统中的“地花”的引用,人们通过在地面上运用卵石、碎瓷片等铺筑出各种具象或抽象的民间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某些祝愿、祈福的愿望。在现代,人们运用相同的方法发展出各种图案,采用多种材料来表达相似的目的,甚至也有一些只是作为地面上的平面装饰。

三、结语

历史的传承不一定是现代化的绊脚石,意象美在现代标志中的传承体现了民族理念的复兴。当然,对传统的全盘照端与全盘接受西方现代化的态度一样不可取,中国现代标志设计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精髓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形式。一个地区想要发展物质文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过去,不了解本地区各种历史经历、经验、教训,是很难使得自己的物质文化在本地区更大发展及繁荣,回顾历史、总结那些可以引起自豪的地方,那些特点、特长,从中获得前进动力。

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传承;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089-02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核心价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未来的思维形成、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潜在影响,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脚步加快,外来文化不断涌入中国,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部分学生出现了忽略传统文化的倾向。[1]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同时也是接受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之一,但在文化传承方面却出现了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本文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为例,调查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分析其原因,以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促进大学生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承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

1.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现状

中华文化是经过上下五千年的沉淀发展形成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涉及,还涵盖了道德、礼仪、价值取向、思维形成等丰富内容。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来了解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其中有一道高中学习过的文言知识的客观题目回答的正确率不足70%;均阅读过四大名著的学生占调研总人数35%;能讲出5个以上传统节日起源的学生只有25%;在对于自己家乡历史文化了解程度问题中,有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的学生不足6%。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掌握不够,这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

2.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情况

传统文化意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学习传统文化态度。问卷调查显示,4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关于是否应该继承传统文化,22%的同学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77%持中间态度;在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调查中:30%的同学认为节日放假可以更好地体验节日意义,70%表示无节日感受;有69%的同学喜欢春节,31%的同学选择了圣诞节。在古典书籍阅读方面,只有27%的同学愿意学习。对于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看法,47%的同学持乐观态度,32%持中间态度,21%的同学持悲观态度。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较低,对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这对文化传统有不利影响。

3.传统文化学习途径情况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很多,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有65%的同学主要通过课本知识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知识,17%通过长辈讲述了解,还有17%的同学通过网络媒体等方式了解,1%的同学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可见大学生主要了解学生的方式是书本知识,但事实上,书本上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吸收的效果并不好,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过后就遗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过于狭窄,大部分只局限在课本知识上,课余通过其他方法了解的较少。

4.大学生传统道德践行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道德追求。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仁”的含义包括“克己”“爱人”两方面,而以“礼”为准则。但是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传统道德意识渐渐淡化。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说:“中国的大学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主要就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校园中主要表现为:在自习室大声讨论题目,考试作弊手段层出不穷,宿舍同学相处越来越困难,为各种小事儿大吵大闹等等。二是行为举止欠缺文明礼貌。主要表现为:不按顺序排队,随意损坏公共财物,上课时大声喧哗,目无师长,公共汽车上不愿与老人让座等等。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的表现,而思想道德素质的弱化则是学习传统文化不够的具体行为表现。

当代大学对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不足,传统文化意识薄弱,传统思想道德素质弱化等,这些结果都显示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是不容乐观的,这不得不让人陷入沉思。

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不足原因分析

1.客观环境影响

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从小成长的环境。而今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影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父母是在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最久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群体的父母大多是60年代到70年代的人,那个时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大环境是比较恶劣的,这就导致了父母阶层的目标大多是求温饱,而不是追求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在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传统文化被一度认为是腐朽、古板的旧文化。如今大多数父母的心愿被狭隘地定义为“考上重点大学”,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上补习班,却不认为应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乏。教育是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但问及关于已经学习过的文化知识时,回答的正确率却不足70%,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在我国,大多数高校是不注重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校为了赢得更好的生源,在教学计划上更重专业而轻人文这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急于求成。尤其是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纳入学生的教学计划中,选修课往往课程内容分散,学生无法进行系统性的了解与学习,这就很难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老师的素质也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在大多时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到了解惑这一层,对于学科的整体内涵,以及上升至哲学问题上的地方却极少涉及到。一方面当今的老师也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自然地将以前的学习结构、框架带入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3]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心与道德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地提高。一些老师对职业的认识不够,对职业的荣誉感不够,他们认为教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并没有把引导学生承担起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自己的成就目标。

(3)社会大环境影响。经历后,中国经济倒退了十年。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当前中国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开始推崇拜金主义思想,并且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变得急功近利。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社会上主流认为对个人发展有用的是各种专业证书、等级证书等,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就显得对自己“无用”。

(4)外来文化入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不断融合与碰撞,然而渐渐形成一个词――文化入侵。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的不同待遇。“洋节”在近年来大受追捧,而中国传统节日却呈现萎靡之状;其次就是饮食文化,麦当劳、肯德基、韩国菜、寿司等在中国大受欢迎;再次就是西方价值观的渗入,大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由主义精神,崇尚自我,变得更加自私,越来越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大学时期是人生重要的成长时期,同时学校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大学生踏入相当于半个社会的大学,面对大学里多元的文化,许多大学生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信息没有一个好的判断力,最终往往选择盲目跟风。部分大学生在此过程中甚至产生了民族文化无用的想法。

2.主观原因分析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由于教育体制问题与大学课程设计的限制,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很难有清晰的认识。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等各个方面,可谓包罗万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并富有民族特色。近百年来,传统文化经历了被抛弃和重新拾起的跌宕过程,这一过程对当代的大学生也造成一定的影响。许多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存在误解,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糟粕,比如认为《易经》是算命的,《孙子兵法》已经过时,阴阳之道只是迷信之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早该被丢弃。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存在偏差,很难理解这一点,也就更难积极地去学习。

(2)大学生功利思想过重。古代职业地位排行是“士农工商”,士人为首,商人最末。然而如今金融热将这顺序颠倒过来。经济类专业受到大家热捧,人文社科类专业几乎无人问津。如今,读书成为了一个找工作的工具,通往社会的踏板。学生在选择大学时,关注的主要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硕士点博士点数目、就业率等。[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铁饭碗早已打破,高的学历并不代表好的就业和高的工资,为了自己以后“长远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关注自己的专业知识,宁愿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考取专业的证书上,也觉得比读古典名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古典乐器这些貌似毫无作用的东西更有实际的意义,这也就导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在清华一百周年校庆上,同志在讲话中把“文化传承与创新”明确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已经变成一个时代使命,社会各界对此都应该奉献自己的力量,责无旁贷。

1.对社会的建议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味和道德素养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许多偏差,认为是封建的糟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整体氛围对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影响。因而,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传统文化。

2.对学校的建议

(1)利用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书籍、文物、遗址等就是很好的物质载体。而这些载体,就是学校可利用的资源。具体来讲:一是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名胜古迹等,让学生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参加当地民俗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活动。[5]三是学校在当地民俗工艺厂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来了解学习传统文化。通过以上措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多元的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建立文化自觉。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还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学校就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以及号召全校师生学习传统文化。团日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都可以将主题设为了解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院校也可以组织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社团,专门在每个传统节日组织活动,让大学生体验传统技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改革完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人文课程在选修课中的比重和增加一些必修的人文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开设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引导大学生来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气质等。高校也应更加重视人文课程,加大对人文课程的教学投入,并提高此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权重,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3.对大学生的建议

(1)思想上,端正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大学生应该端正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应了解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民族的根。正如在五四重要讲话中说到:“中国梦是我们的,也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应该加深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牢记中国梦,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其精神,继承其精髓,是作为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2)行动上,自觉学习,主动宣传。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主动地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文化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这就需要大学生有一定的辨认能力,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其精华。其次,当对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与理解后,大学生应该发挥“达,则兼济天下”的精神,从正确的立场、正确的角度向周围的人群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更多群众、更多国家都能修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谬解,从而对千百年来经时间冲刷却依旧流传下来的历史遗珠有着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黄小平.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

[3]齐瑾.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3).

了解传统文化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小学;阶段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5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01

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现状

作为德育教育的根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作为学生德育最主要的一部分,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对这一方面进行教学时,大多数都是照着教材来进行教学,十分枯燥无味。而小学的学生处在一个好动的年纪,如果课程枯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大降低,使得学生对知识的了解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只有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在此基础上慢慢树立起爱国思想。

二、《传统文化》教材分析

《传统文化》这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以诵读原创为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圣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升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三、如何在传统的文化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传统的文化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大多数都属于死记硬背,虽然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将老师所教的知识记住,但学生并不喜欢这种知识记忆方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应的下降。因此,在当今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基本上都配备了教学多媒体,因此,教师可以考虑运用多媒体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当然,运用多媒体并不是干巴巴地放几张PPT,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个平台,更好地让学生领略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接下来,我们以教材中名胜佳境这一部分为例,详细地说明一下。

教材中名胜佳境的第一部分主要分了四块:泉城济南、佛教名胜千佛山、名泉之冠趵突泉以及泉城明珠大明湖。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进行教学时,可以先给学生放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讨论这些图片都是哪些名胜,这些地方具体的位置在哪里。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很快就可以活跃起来。这样一来,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大大提升了。等学生讨论完毕,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答案,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都认识了这些景点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一个个的解说这些名胜。当然,在这期间教师需要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应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这些名胜,帮助学生加深记忆,促进知识更好的理解与吸收。在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这些影视资料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这些名胜曾将发生过的大事件告诉学生,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学生的兴趣十分浓厚,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外作业,在课后以多种方式如向家长询问、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进行图书查阅等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主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材的艺术乐园这一单元中,关于对联与成语这两部分,学生是比较生疏的,特别是对联这一方面。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部分教学时,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经典的对联、成语。在上课时,教师首先教授一些基本的知识,然后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以使学生领略到祖国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成语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解释他们所收集到的成语。如有错误,教师可以在旁进行纠正,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成语的印象,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更有利于教师授课。

四、整合学校活动,提高爱国教育质量

在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还整合学校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如在学习了《三孔》这部分内容后,学校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赴曲阜泰安开展游学活动。在“三孔”,学生感受了“至圣先师”孔子穿越历史的不朽魅力,品读到中华文化深厚的积淀。在曲阜师范大学,学生聆听了专家的国学报告,增进了对国学的深层感悟;在岱庙和泰山,师生们赞叹了巍巍中华的钟灵毓秀,感受到泰山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得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了增强。

五、结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绝大多数仍然对现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时,教师需要联系其中精华的部分进行教学。对于爱国主义这一方面的教育,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讨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户外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当然,教师自身也需要注意提升自己自身的教师素养,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以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更好地接受爱国教育。此外,教师要继续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力度,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