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1
由目前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它的特点促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发展新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包括很多,例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们的发展方向也越来越广泛,其中,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主要面向着集成方向,这也成为了微电子技术在新世界发展的重点,而且在未来的几年内,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也将越来越微细化,精密化;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则是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多媒体的出现也将计算机,通信、电器等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将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趋势则是高性能和增大容量,与通信技术相融合,向人们提供具有个性化和综合化的服务。此外,还包电子元件,配件等,也向着微型化,便携式等方向发展。
1.2电子信息产业需求的新趋势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以技术为支撑的,而经济的发展是技术进步的保证,因此,市场经济的变化也影响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经济危机过后,随着经济的复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而且从目前它的发展范围可以看出,已有美国、日本等电子信息产业先进的国建逐步向亚太地区扩展,而且非洲等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在全球该类产品中也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众多电子信息产业中,计算机和通信产品成为产品投资的引领产品。
1.3电子信息产品技术的发展新趋势
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获取高额利润的保障,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获取大量利润,对技术进行创新和获取技术垄断成为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此外,由于技术的垄断,导致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竞争更加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地区等地区,他们也各自的垄断技术为保证,成为了电子信息产业独特的竞争优势。
2电子信息产业的科学发展规律
在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产业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同时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为它在不断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带领其他行业的循序发展,同时对世界经济发展也具有变革的深刻影响。通过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了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着以下两个规律:
2.1递增规律
这一规律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技术的以此突破性进步,同时也带领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扩展到国家经济范围,带动国家的经济繁荣。例如,集成电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促进了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和收音机经历了多个层级的技术变革,使得产品更先进化;空调也由原来具有单纯制冷功能的空调,经历了具有冷热调节作用的空调最终发展为今天的直流变频式空调;而却洗衣机的功能也在逐步增多,经过单缸、双缸、全自动三个阶段技术的进步,为人们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便利性。所以说,电子技术元件的技术发展使得使用该元件的产品不断涌现出来,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促进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总之,由单一技术的进步不断扩展到相关产业的技术发展,通过递增规律,使得相关产业的技术和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进步,这就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递增规律。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2
新常态下的主要体现和预期
记者:作为对中国经济阶段性特征的描述,“新常态”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如何理解新常态?
王小刚:所谓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出现的现象。
首先从增速上来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 和人民财富成倍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按照经济规律,经济规模大了以后,传统的内生动力在减弱,增速有一个逐步趋缓的过程。其次,资源环境的压力迫使我们要转变发展方式。过去经济增长是传统的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为巨大代价,高速增长的背后也积累了深层次矛盾,所以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第三,国内的投资拉动、国际的外需拉动这两个增长的动力要转换为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向创新驱动转变,把传统的制造业转移出来,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面向未来,我们也必须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创新大国转变,换句话说,我们也要面对世界发展的趋势,寻求我们自身的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这三个方面都促使我们进入新常态。
记者:新常态下四川的经济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王小刚:对四川来讲,新常态还有特殊的含义:一是和全国一样进入新常态,二是回归四川自身的“新常态”。四川的经济增长有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西部大开发以前,四川经济增长落后于全国;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经济增速高于全国,相对速度比全国高10%-20%。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们发挥制度的优越性,进行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全国都对四川大力支持,4万亿投资中有1万亿用于灾后重建,使得四川经济出现一个非常态的超高速增长,GDP增速达到15%甚至更高,高于全国50%-60%。灾后重建结束以后,四川经济有一个回归自身常态的问题,从灾后重建这个非常态回归到自身发展的常态。
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有需要且有可能
记者:魏宏省长称四川经济既必须坚持高于全国增速的发展速度,又要在战略上保持平常心态。那么我省如何在转型升级和合理增速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王小刚:增速高于全国,一是有需要。从国家来讲,加快西部发展是国家战略需要,否则全国的现代化进程要受影响;从四川来讲,总体的发展滞后于全国,尽管我省经济总量达到了全国第8,是经济大省,但人均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第24位,属于欠发达地区,需要保持较快的增速来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为国家整个区域协调发展做贡献。二是有可能。一方面有国家战略的强力支撑。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提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四川能源、交通、水利投资的潜力很大,对产业转移和外部投资的吸引力也显著增强;另一方面由四川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四川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快速提升的阶段,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较强。
当然,增速是相对的,四川经济是全国的一部分,必然也要受宏观环境影响。从历史轨迹看,今后四川经济增幅高于全国10%-20%应该是合乎规律的状态,比如全国7.5%,四川8.5%。坚持高于全国的经济增速是可以的,我们对此要有信心和决心。但也要看到四川面临既要保持发展速度、又要加快转型升级的双重巨大压力。一是到目前为止,四川经济的下行通道还未结束,仍然有1-2个百分点的下行压力,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速是很不容易的。二是产业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四川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大规模的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步伐,而新兴产业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所以四川面临的压力更大。
记者:我省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在哪里?
王小刚:四川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体现在多方面:一是发展阶段,我们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内生动力较强。二是要素保障,我省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劳动力、水电等能源资源丰富,回旋空间较大。三是改革开放,四川是中国改革的发祥地,四川的农村改革、企业改革都曾走在全国前列,深化改革开放将有力促发展。四是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天府新区的批复等,都为四川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五是转型升级加快,四川正在加快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先导型服务业发展。
优势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经验
记者:魏宏省长提到,四川存在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领域的风险和产能过剩问题,怎样逐步解决这些问题?难点在哪儿?
王小刚:这些问题和风险与全国一样,只是四川有些地方比较突出。比如政府债务排在全国前列,但其中有特殊原因:一是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是很高,单位GDP创造的财政收入较低,而四川改善和提高民生的任务很重。二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各地都有重建美好家园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很多地方是负债搞建设搞发展。要逐步化解这些矛盾,需要一定时间。
记者:怎样看待四川的产业发展现状?优势产业,如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哪些经验?
王小刚:实际上我最担心的是四川的产业。四川的产业能否支撑经济发展?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四川的传统产业比重大且竞争力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转型升级;而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还没有形成支柱。我们的产业结构在支柱产业上,形成了一个“断档”,也就是魏省长说的“空窗期”。因此,我们必须既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又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探索用新的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并从传统产业中派生出新兴产业,将二者结合好,促进融合发展。
经济增速下降,居民收入结构也要改变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3
主 管:北京市商务委员会
主 办:北京市wto事务中心
出 版:《时代经贸》杂志社
通 联:北京市昌平区北邮宏福校区23号信箱
国际刊号:issn1672-2949
国内刊号:cn11-5036/f
(2)出刊周期
《时代经贸》杂志自2007年1月改为旬刊,上旬刊为综合版,中旬下旬刊为理论研究版(学术版),本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等国家家数字期刊数据库收录。
二、杂志服务对象
本刊中旬下旬刊(学术版)侧重对当前经济发展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国内、国际经贸领域的新动向,报道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关注金融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深入研究企业经营方略、管理实务、管理创新经验,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关wto事物的研究理论及实践,探索加快中国经贸发展的理论研究。
《时代经贸》的主要对象不仅包括各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各大专院校师生、研究机构资深人士,还有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及企业家,因其权威性、系统性、前瞻性而广受业界人士关注。
三、栏目设置
(1)wto论坛
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背景,立足于我国经济全局,多角度深层面地探究加入wto后,我国各地区、行业的发展状态及所面临的问题;解读市场经济环境下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贸易规则;深度分析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战略关系及其可能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2)经贸观察
现代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科技兴商,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最新商经理论,倡导科技兴商,促进商贸体制改革。
(3)管理创新
关注经济、管理领域最新研究、发展动态,挖掘经济、管理领域的深层内容,介绍经济、管理领域的锐意创新,重点探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管理问题。
(4)理论探索
全方位探讨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强化对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宏观经济协调运行的深层研究,及时反映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和新动向。
(5)金融天地
交流金融信息,反映金融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观点、新动态、新成果。
(6)财会研究
介绍财会工作经验、会计理论和业务技术基础知识,开展学术交流,介绍国内外会计学术的新动向、新成果和新的信息处理方法。
(7)经营有道
介绍丰富实用的创业知识,传播行之有效的营销经验。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4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全球化 自由化 网络化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经济蔓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最终相互融合为统一整体,形成所谓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则在世界全球范围内建立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经济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市场成为向全球经济开放的大市场,各种资源、技术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
(二) 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一定程度上驱动贸易的自由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技的跃进式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贸易的全球化无论是在其参与的主体还是在其承载的客体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代要广要大。从其参与的主体来看,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不管它是主动介入还是被动卷入,都把经济的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从其承载的客体来看,由于大经贸观念的形成,国际贸易的对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货物贸易范围,发展到包括直接投资及金融、服务、技术等在内的要素方面的贸易。贸易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说明各国的经济已经和世界市场及国际交易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了。世界经济这种相互依存和互动的加强,内在地要求各国最大限度地拆除阻碍国际交易的篱墙,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从而降低成本,增进全球福利。上世纪90年代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使贸易的自由化有了制度性的保证和实质性的进展。
(三) 国际贸易交易方式网络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易日益借助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出现了所谓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电信网络上进行。目前,网络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据美国《商业周刊》登载,2001年全球网上贸易总额达2051亿美元,2002年达3490亿美元。正是由于网络贸易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才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纷纷制订各种政策和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和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由40多个国家参加的部长会议上,一致同意在网络贸易中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各国不得自设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同意网络贸易不得征收新的税种,其中29个国家在通过的文件上签字;此外,WTO和APEC等国际或区域经济组织对网络贸易也十分重视。显然,网络贸易将会得到迅猛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国际贸易领域中一朵鲜艳的奇葩。
二、立足现状,寻求贸易新突破
(一)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加快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问题。第二,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这是我国面向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它阻碍了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第三,改善科技投入渠道单一、科技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国家科技风险基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促进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发掘、培养、保护高技术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应用开发型科研院所进入企业或转为企业,培养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
(二) 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开拓对外国际市场。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我国目前高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缺乏,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企业界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贸易在未来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没有形成网络贸易的国内环境和市场,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切实推行网络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贸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新的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身的新进展,又有与现有体制的冲突,这给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对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对网络贸易的研究,制订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的健康发展,不断开拓对外国际市场。
(三)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因技术的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共同的利益,在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中应紧密联合起来,协调彼此的立场和观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优势和经济利益;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亚太国家,亚太地区是我国进行贸易、投资、金融活动的重要地区,搞好周边国家关系,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协调,是发挥我国政治经济大国作用的重要表现,也能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 因此,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参与知识领域一些问题的协调,这对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5
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就经济学专业的特点而言,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经济学专业口径更宽,理论基础更厚。因此,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其他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应具有更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更高的可塑性。
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遵循经济科学的教学规律,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安排必修、选修课的比例。根据我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主要以专业教育模块为主,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专业教育实践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囊括了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经济学专业特有的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的设置是加强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特色,使其成为高素质的复合性人才。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在专业上继续延伸和拓展,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为实施专业教育实践训练即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专业教育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加强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同时不断为学生拓宽视野的课程建设思路,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科发展适时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并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教学目的。
二、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创新教育思路的必要性
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程是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能力而设置,因此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路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专业必修课程是经济学专业所特有的在自身特定学科领域向纵深发展的专业化课程,包括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课程。在专业必修课教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创新不足,只一味地填鸭式灌输,忽略了学生的反应,而削弱了教学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照本宣科或是学生被动式的学习都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且被动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接受式教学中被抹杀。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应加强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教育创新。
以世界经济学课程为例,教学过程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世界经济学课程在教学环节中不设置实践性环节,因此课程体系以学科的逻辑顺序进行设置,但目前学术界对世界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第二,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世界经济学某些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重复。学生可能已修读了与其具有交叉内容的相关课程,如在教学过程中再重复讲授,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因此如何建立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专业必修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
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缺陷,而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济学专业必修课应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实施创新教育,下文仍以世界经济学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一)课程体系的创新
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对课程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高校教学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经济学学科历史较短,课程体系不强,与国际贸易等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尚未形成固定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对象。因此教师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就应针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及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世界经济不是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在国民经济(以及其他世界经济行为主体)基础上由国民经济密切联系而形成的世界规模的有机体,这一点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割裂的国别经济,而是相互联系的经济整体。从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建立该学科的体系,即以国际化—全球化—一体化为主线研究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这样可能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这种设置形式既符合逻辑思维方式便于学生把握教学思路,又符合该课程是现实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的特点,可以将现实的热点问题穿插于课程中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具有较完整教学体系的课程在内容创新上相对较难。针对世界经济学到目前为止没有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一特点,整理、归纳己有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共同点,探索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是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应该反映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其研究对象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作为发展中的学科,新事物和新现象不断出现,而世界经济学的教材更新速度难以紧跟实际情况的变化,所以在讲授该课程时,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就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世界经济学课程教学在选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无须按教材内容一一讲解,可以采用专题式的讲授。可以根据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设计专题,既可以介绍教材中所提及的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相关原理,同时又联系经济实际,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避免出现与交叉学科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但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有意识地引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各学科的知识来深入分析问题,使世界经济的教学内容更丰富,也更具有理论深度。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既是热点又结合中国实际的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自由组成讨论小组,选择不同问题通过课后的资料收集,撰写小论文,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可以对其发言进行提问,由发言者进行回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常用2-3个课时的时间。通过这些讨论发言,提高学生的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口头表达和组织能力。这种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既加深了对世界经济基本理论的理解,也对中国经济问题给予很大的关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也可以从中吸取大量的信息,学生的某些观点推陈出新,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同时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世界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理论发展动态,以多媒体课件作辅助,适时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学生想学习的课外知识,教师可根据情况适当添加到多媒体课件中。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
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范文6
根据考察对象的不同特征,可以把区域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三种类型:(1)自然区域。地表自然界存在着地区差异,其空间分布具有由量变到质变的性质。由此可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系统,并按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区域自然环境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一个要素的区域变化往往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任何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是指行政管理的地域范围。行政区域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与自然区域相比,具有可变性和不稳定性。(3)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指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以交通运输为纽带,以地区专门化部门为特征的经济地域。经济区是客观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说来,构成现代经济区域的要素,包括经济中心(指各级城市)、经济网络(指交通网、流通网和通讯网等)和经济腹地(指中心和网络的吸引范围)。经济区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经济区域的特征是由区内各要素共同综合作用形成的,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化,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特征。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不是单指某一种区域类型。依据研究的需要,既可以是行政区域,也可以是经济区域,还可以是自然区域(如流域区域等)。从科学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应该是经济区域,因为这样才能有利于探讨区域运行的经济学规律。从实践角度看,按行政区域(地方)来探讨经济运行的逻辑,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学的社会实践功能。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跨行政区域的研究成果,由于无法进行卓有成效的行政协调,所以大大削弱了区域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可见,从经济区角度探讨区域经济运行规律应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行政区角度探讨区域经济运行规律应是现实的最佳选择。
由于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历史短,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所以对其研究对象的表述差异很大,代表性的观点包括:(1)诺斯(H. O. Nourse)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2)程必定(1989)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3)周业、刘再兴等(1989)认为:“区域经济学也叫区域科学。它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以多层城市为结点,由运输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城乡连成一气的经济有机体的科。”(4)艾萨德(Walter Isard)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确定可在某一区域有效地从事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单个或集团产业;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福利;如何提高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更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区域内产业的分散,获得区域内资源的最有效的利用……等等”。(5)杜贝(V. Dubey)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6)陈栋生(1993)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7)郝寿义、安虎森(1999)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通过对上述论述的比较,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1)和(2)的观点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表述大同小异。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系统的学科,而(1)和(2)强调的也是地理分布、经济空间秩序或地域组织规律。实际上,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的。第二,(4)的观点主要强调某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率,即只重视区内经济的发展,未涉及区际关系问题。第三,(5)的观点与(4)的观点正好相反,它只强调地区差异和区际关系的研究,对区内经济发展问题未予注意。但是,得指出的是,这一提法没有把区际关系限制在国内,既可以是国内的区际关系,也可以是跨国界的区际关系。第四,(3)、(6)和(7)的观点既强调区内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也强调区际关系的研究。但是在表述上也还是有所差别的,如(6)和(7)都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决策的科学;(3)和(6)都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而(7)则未明确说明这一点。